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流程标准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012-03
一、引言
自上世纪80年代由通用、福特等大型制造企业集团提出财务共享服务以来,世界财富前100强企业中,已有超过80%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随着技术变革、经济全球化、监管政策的趋同以及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因素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规划和实施财务共享。财务共享服务不仅能够带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强化风险管控、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发展{1}。随着“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合理谋划,力求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从简单的财务服务转变为企业的利润增长点,以便提升服务能力,吸引新客户、维护好老客户,更好地创造价值,成为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新方向{2}。
二、财务共享服务行业的发展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的功能,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发展阶段、经营管理模式、人员素质等诸多因素,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一般性事务处理功能,包括ERP集成处理、业务核算、标准流程、数据维护、资金收付管理;第二个层面的内容是决策支持,包括财务结果分析、决策支持、管理层报告等内容;第三个层面是专家咨询,包括税务支持、业务流程改进、法规审查、审计支持等内容。不同的服务功能需要共享服务中心构建不同的能力素质要求。一般来说,初期建设的共享服务中心只提供一般性事务处理功能。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结构设置需要解决组织架构、岗位职责、技能要求、薪酬制度、绩效考核体系等事项。其中组织结构是关键,它既包括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的组织架构设置,也包括共享服务中心与企业其它部门的关系定位,而后者是问题的核心。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中的定位来说,目前实务中,一般是成立一个完全独立于财务部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虽然组织调整的幅度较大,但它的独立性能够为流程化运作提供有效保障,同时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能够为企业外部单位提供服务,具有很强的扩展性,甚至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盈利单元。
(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流程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规划实际上是要解决财务共享服务范围内的业务流程的合理性问题,包括相关事项和信息如何在其它业务单元内部流转、如何与共享服务中心对接以及如何在中心内部流程三个环节。如果仅仅提供业务核算服务,涉及到其它业务的流程调整可能性一般会很小。对于其它业务单元与共享服务中心的对接环节,需要重点考虑相关单据凭证和指令的传递方式、推送节点及权限、结果的提供及审核等问题。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则需要按照提供服务的内容把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拆解到最小单元,而这个最小单元就是绩效管理的基础。通过对最小单元进行综合考量,设定标准,以此把工作量进行标准化,为提升效率奠定基础。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独立的商业实体,拥有专业化的人员和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财务共享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高效率低成本。财务共享的诞生源于企业对于提高财务处理效率、节约财务成本的追求。通过把企业内部下级单位重复设置的财务职能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实现人员、设备、知识、经验、制度的共享,形成规模优势。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关键在于共享服务中心对集中起来的不同业务单位的非标准化的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统一的操作模式,运作统一的流程,执行统一的标准,这样既可降低管理成本,又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扩张。
其次,专业化。财务共享形成财务人员更为明细的专业化分工,让各类会计人员一方面能够将更多时间集中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另一方面又在各自领域得到更加丰富的经验积累,从而大幅提升各类财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在于,它能够利用专业技术,合并以前协调性非常差和完全迥异的业务活动来形成规模经济,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财务共享将会计核算工作从企业财务部门中相对剥离,使财务部门有更多精力关注发挥会计的管理职能。
再次,服务导向。实施财务共享后,财务就从企业的内部职能部门转变为外部服务供应商。共享服务中心一般与集团内客户签订共享服务协议,明确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和质量标准。这就促使财务机构转变自身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从而使财务工作更多地响应企业其他职能的需求,提高财务服务的满意度。财务共享服务的技术革新贯穿其发展历程,并从未止步。在企业的财务组织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常常承担起推动技术变革的重任。
三、技术变革推动财务共享服务2.0时代到来
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创新的管理模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在不同模式下,共享服务的形式、特点也不尽相同。随着“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的到来,传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思维模式作为是财务共享服务升级转型的前提,首先需要转变,同时,新的技术革新也将贯穿其发展历程{3}。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词将大力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实现从1.0时代到2.0时代的蜕变。群雄逐鹿,我们怎能“沉沉酣睡”?
1.创新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
(1)信息系统标准化。信息技术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财务共享中心是流水线式的财务核算模式,在技术方案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共享平台与企业内外部现有系统的接口问题以及未来的可扩展性问题。包括共享中心系统软件接口标准化、深入提高标准化程度,进一步优化作业流程,提高管理工作效率;考虑地域广阔性,未来财务系统在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发兼并性更强的信息系统。以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实现业务流、实物流和价值流的同步。
(2)移动互联及云计算应用。以“互联网+”与大会计时代为主题焦点的2015中国财务高峰论坛,加剧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科技界时髦词汇从各个方面极大程度上影响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科技进步缩短产品生命周期,新技术的应用加剧竞争程度,迫使企业不得不在管理模式上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信息共享、减少信息孤岛,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更广阔和精准的信息数据。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和智能设备实现移动办公、移动互联化,支持移动办公和客户供应商共同访问。云计算可降低财务共享服务IT运营成本,因此,应重视云计算,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弹性支撑能力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大显身手,并渗透到整个行业发展中{4}。
(3)运营管理标准化,技术平台标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与具体业务出现了分离,财务对业务的支持与指导职能必须借助于高效、集成的软件系统和现代化通信,这就要求企业各部门建立统一的、可整合的系统。例如当前可以充分利用ERP、WEB平台等,构建标准化“会计工厂”实现会计数据标准化和数据共享,这是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顺利构建的关键。同时,优化财务共享运营体系,建立行业通用的运用指标及标准;尽快建立完善与财务共享中心及运营标准相配套地信息系统,实现全业务流程和管理线上运营。建立高价值专业中心,将财务共享中心打造成企业的利润中心,可对外提供独立的外包服务,向管理咨询和培训业务转型,成为服务公司并形成行业规范,拓展服务功能。
(4)依托大数据,提供专业数据分析。依托数据提供决策支持是企业财务部门长期以来致力的目标,大数据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结合技术平台,将自身提升为数据管理中心成为趋势,并存在可能性。在大数据基础上,优化数据提炼分析,提供企业决策服务;业务处理向数据加工和提供价值提升转变,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大数据分析;结合新技术,财务部门需要提供的,将不再仅仅是三张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而是从各个维度分析数据,提供可以提升业务管控及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报告{5}。
(5)人才多样化。财务共享服务的2.0时代,在员工胜任能力和培训体系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将能够提供一站式从咨询―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业务处理―数据提供的跨专业和领域的专业服务。财务人才定位于“业务中的财务专家、财务中的业务专家”。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职能定位出发,明确人才引入、培养和保有安排;建立系统的内部培训体系,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学习和知识平台;建立内部员工能力提升计划和职业规划辅助工程;明确关键岗位的保密职责和轮岗要求,实现公司信息安全和反舞弊需求。财务团队的职能由处理会计数据向利用数据转化为信息转变,由做政策到将政策运用到业务循环中去,同时对企业的管理循环提出改进建议。
2.新模式下流程管理的控制。
(1)流程管理制度的统一。一项制度的目的是对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制度的论述:“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因此,一项好制度的前提是必须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且有统一的制度政策,若没有统一的制度政策,即使进行了架构或者流程上的变革也有可能会产生问题。因此,要建立统一规范的财务作业标准与流程,同时把制度政策开发嵌入信息系统,保证前端业务部门按照制度和政策去运营,并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的需要不断完善与改进。同时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制度的不断完善,正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过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与完善”。
(2)操作流程标准化的建设。在制度统一的前提之下,应对原来的各子分公司以及新接收财务业务的流程加以标准化,具体包括:对现有的流程差异化分析并将非标准流程单独收集;分析后对该非标准流程做内部改进或者作对外沟通协调,并最终消除非标准流程。流程标准化还要包括从影像挂接到电子档案管理的标准化,通过对原始凭证的扫描,业务领导的审批和财务处理均能基于影像来进行,审批效率大幅提升,取消邮寄环节,单据的实物管理风险得以控制,邮寄成本得以节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员工作业效率得以提升,丢单、夹单等实物管理风险大幅降低。
3.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的保障机制。
(1)会计信息化推动财务共享技术变革。共享伴随着集中,财务处理与业务发生在物理空间上分离,应当充分运用高效率、高度集成的软件系统和通讯技术,才能有效解决空间差异,保障财务处理的及时性。同时,财务共享带来的标准化问题也需要信息系统层面的支持,带动信息系统标准化。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互联后,业务发生时,业务系统可以将数据直接推送给会计系统。会计系统根据这些数据按照既定规则生成记账凭证并自动记账。这一过程就是业务直接驱动的记账。它的优势是提高效率、增进会计核算的及时性、避免人工差错、防止舞弊、提高系统间数据一致性等。例如,对于加油站来说,每次加油完成挂枪后,自动加油机就能生成油品种类、加油量、单价和总金额信息。生产管理系统搜集到这些信息后,触发会计系统生成确认收入和成本的分录,并完成记账。当然,实现业务系统与会计系统集成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技术标准和数据字典的统一。
(2)发挥信息系统的支撑支持作用。先进的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新模式必须配备的支撑手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人员、业务的集中处理,包括资金结算、集中核算、单据传递、业务协同等均需要电子化处理。如果没有信息系统的支持,人工手段是无法满足中心正常运作需要的。因此,建设科学的会计信息管理平台,提升会计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发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用提供良好的支持作用。会计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添加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数据采集、数据转换、数据加载、数据挖掘等数据库技术,为企业集团定制相关的会计报表和会计图表,并提供个性化的数据服务,提升信息系统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利用能力,为企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注释:
{1}陈虎,陈东升.财务共享服务案例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
{2}黄庆华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索[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3}隋玉明.大数据时代集团财务共享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4(5):14-16.
{4}欧阳筱萌.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财务共享模式探析[J].财务与会计,2014(4):55-57.
{5}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3(10):59-67.
(作者单位: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东营分中心 山东东营 257000;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青岛 266580)
【关键词】 财务共享中心; 案例启示;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22-0002-06
一、财务共享中心是未来中国大型企业集团财务转型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来看,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做大做强、走出去的过程中,“大企业病”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管理成本居高不下,信息透明度与管控力弱;另一方面,制度繁琐以及组织机构官僚化等问题十分突出,使得一些企业集团陷入繁琐的日常操作管理与职责扯皮之中,尤其是价值链中的辅助部门严重拖延了前方业务部门拓展的速度,以各自利益为中心各自为战的现象十分严重。
大企业病在财务上的表现:第一,财务管理缺乏高度,没有有效使用全面预算管理等工具与企业战略相结合,财务缺乏与战略的一体化,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失去目标性,一味满足外部监管的合规需求而没有真正满足和有利于高层决策的需求;第二,财务与业务相互分离导致财务与业务的沟通不畅,影响业务处理效率的提升,不能为业务拓展提供数据支持;第三,传统低附加值的会计核算业务占用了大量财务人员,使得他们难以脱身去从事更高水平的业务,财务成本居高不下,却难以带来更多价值;第四,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重事后轻事前、事中,重报告轻分析,重数字轻信息的现象十分突出。
共享服务一般是作为独立的组织实体,通过整合或者合并公司各项业务并进行重新集中配置,依据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契约即服务水平协议收取费用,并为公司各业务单元提供服务的一种服务活动。作为一种创新理念和一个协助企业成长的平台,其所涵盖的内容往往从常见的财务管理领域延伸至人力资源、信息技术、市场营销、采购等领域。财务共享服务作为共享服务在财务领域的一种应用,是指将企业集团大量重复,易于实现标准化、流程化的会计核算从分散的业务部门抽出,集中到一个新的独立运营的业务单元(财务共享中心)进行流程再造、标准化、集中处理,以提升业务处理效率,进而降低成本、加强管控、提升客户满意度、创造价值,最终提升集团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一种作业管理模式。
当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成熟以后,其在资金统一收付、账户集中管理、银行资源集中协调、提高现金能见度方面的优势就会凸显。这时,作为“大支付工厂”的财务共享中心可以与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对接,帮助一个叫做“企业司库”或者“财资管理”中心的组织开展服务,增强资金的可视性和流动性管理,加强对资金支付时效的管控。财务共享中心还可以通过信息系统集中风险管理的流程,解放司库管理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使其去从事资金增值的管理,而不是停留于对支付流程的管理和监督上。财务共享中心的数据集中优势还可以针对司库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分析支持服务,这将大大提高司库管理的效率。这种对接有利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华丽转型。
此外,笔者认为,管理会计所引领的企业财务人员转型如果想要在企业实施或者完善,必须首先释放现有的大量会计核算人员,减轻那些繁琐、重复性强的非核心业务和后台业务,让他们去从事更加具有附加值的工作,通过分工专注于自身的战略财务、业务财务职能,推动财务转型;否则,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分析等管理会计功能的发挥就会受到限制。当然,财务共享中心建成后,如何加强其与战略财务、业务型财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将变得更加重要,不再是各行其是,而是专业细分,集群发展。从财务共享中心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如果能够将IT部门整合,必将更有利于财务共享服务效率的提升和优化,因为我们知道,财务共享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完备基础之上的。
二、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典型案例的启示
20世纪80年代,美国福特、通用等大型制造类的企业集团率先提出共享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五百强的跨国企业运营管理之中。虽然中国也于21世纪初出现了中兴通讯、阳光保险、四川长虹、平安集团、华为集团、宝钢集团、海尔集团、万科集团、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苏宁电器等一大批较早实践财务共享服务的大型企业集团,随后又有了中铁建集团、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海油、中华保险集团等企业的广泛尝试和实施,但是,对于中国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来说,财务共享服务还是一件新鲜事。
从已经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集团来看,其建立目标和运行模式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从目前学术领域已经开展的研究来看,研究成果并不多见,还没有引起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笔者在2014―2015年经过广泛的案例调研,从中国已经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案例实际出发,总结了如下经验启示:
(一)财务共享建立的背景分析
1.企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分支机构众多,业务拓展迅速
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规模的扩大,这种规模的扩大表现为在国内乃至世界各地建立分子公司。在建立分子公司的同时,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管理资源,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组织负责分子公司的财务核算和报销制度,但这种财务组织往往十分分散,需要从事基础性财务工作的人员会逐渐增多,重复性的人力、基础设施投入十分严重,相应的财务管理成本也会大大增加。分散的财务组织会形成分散的财务信息孤岛,财务与战略、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不够,一定程度上更会影响到集团公司的运营效率提升。为此,多数企业希望借助财务共享平台进行业务集中的会计处理,通过数字化、影像化的票据处理系统提高后台处理效率、提升产能,控制财务人员数量,形成结构性成本下降,建立成本竞争优势。
2.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要求较高,追求流程的科学化、标准化及制度规则的强力执行
集团公司规模扩大的同时,分散的财务组织会使集团下属各分子公司单独进行会计核算、风险管控,各自为战造成的后果是财务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标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手段,集团总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可比性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集团企业希望借助建立规则统一、流程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集中进行审核与监督,随时获得最直接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这有利于规范会计处理行为,强化事中、事后的管理控制,提高业务的执行力。当分子公司财务人员的职责调整后,他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业务活动之中,对业务需求的信息决策形成支撑,同时有利于提升业务对会计规则的遵从度,从侧面强化事前控制。
(二)管理层重视和支持是财务共享中心的保障
对于企业而言,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场大的组织与管理模式的变革,它不仅需要技术、人力、财务方面的支撑,更需要得到高层管理者心理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财务共享服务涉及多个部门、多个业务、多个区域,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涉及会计核算的集中处理、减少基础作业人员数量、进行权力的重新划分和原有规则的调整,不可回避地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格局,也难免会遇到工作的阻力和抵触。当各种意见尤其是业务部门的意见反馈回来的时候,高层管理者可能会出于短视而犹豫不决,一旦这种阻力占据上风,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项目就可能破产。
因此,各个层级的管理者必须对财务共享服务所能带来的优势、劣势及与战略目标和现阶段管理现状的拟合程度达成共识,对财务共享服务作出长远规划,妥善处理由于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所带来的冲突、问题,加强培训与沟通。从已经建设完成的财务共享中心经验来看,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是财务共享建设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高层管理者对此必须做好心理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三)流程化和标准化是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特征
财务共享中心是将分散的、业务量大、重复性与标准化程度高的分子公司核算业务集中到一个流程化、标准化程度极高的平台上进行操作处理。它改变了原有的分散核算、操作标准和各业务流程不相同、不统一的状况,为各种业务数据和财务数据的统一提供了整合的可能性,最终促使业务流程实现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这主要是因为:
1.财务共享中心本身就是流程共享
财务共享中心的流程类型包括业务核算流程、财务操作流程、内部运营管理流程以及配套的业务流程。其中“业务核算流程”是指财务共享中心所处理的各项业务从发生到财务处理完毕,直至完成档案归档的整个过程,是对现有流程的梳理、优化和再造;“财务操作流程”是指各岗位财务人员的操作指南,具体指导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处理;“内部运营管理流程”是财务共享中心的内部管理维度所涉及的流程,如绩效管理维度下的绩效报表编制流程,标准化管理维度下的制度修订流程等;配套部门业务流程主要是为适应财务共享服务实施过程中影响并改变现有业务单位流程所进行的流程调整。
2.财务共享服务的品质与效率取决于标准化的程度
财务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需满足客户的要求,而“要求”往往是一种标准的设定。共享中心内部通过在每个操作步骤的标准设定与质量把控,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标准化的流程及控制点中,形成最终的客户需求产出。在财务共享中心内部,标准化的、固化的操作流程和作业标准使得作业人员在操作时减少了人为主观判断和思考的时间,以流水线式的作业模式使得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因此,标准值设定的高低和标准化执行的程度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服务品质的优劣,标准化操作流程的设计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整体的作业效率。
(四)信息技术是财务共享实现的重要技术平台
财务共享中心强大的信息技术为其有效运行提供了支撑,使得共享服务的真正目标能够落到实处。从现实案例来看,财务共享中心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至少包括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网络报销、银企互联系统、影像管理系统等。
传统的财务管理手段落后、数据搜集成本高、分析计算难度大、速度慢、误差率较高,难以指导决策和进行有效的财务预测。与之相比,财务共享中心在强大的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将分散的财务数据统一到一个集中处理的平台,利用更为复杂的分析、对比,为企业后续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增强财务预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不仅仅是会计报表数据的物理性转移。此外,财务共享中心利用信息技术跨越不同国家、地区、分子公司之间的物理、组织障碍,融合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使得各业务流程事前、事中、事后均得到有效控制,降低潜在的风险。
(五)复合型人才是财务共享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财务共享中心在初期运营过程中,能够凸显其成本降低和加强集团管控的优势,但“少量管理人员,大量基础作业人员”的金字塔式人员结构很快使得其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如果不能摆脱财务共享中心“会计加工厂”的印象,不能够给共享中心的管理者明确指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通道,不能打通财务共享中心与集团财务人员、地方业务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晋升障碍,财务共享中心将面临人才流失和无法发挥其数据共享与决策服务支持功能,最终导致各行其是,难以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合力。
事实上,财务共享中心建成后,随着自身的发展和业务范围的扩大,对财务共享中心从业管理者素质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是财务共享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从优秀财务共享中心的案例来看,大多数集团财务、地方业务财务人员来自于共享服务中心。他们除了需要熟悉企业和共享中心业务的操作与需求,系统掌握财务管理知识、会计核算知识、会计信息系统知识之外,还具备了良好的逻辑分析能力、文字处理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心理承受力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有效地整合、调动中心内部资源,推动、运营、优化项目的规划与立项。财务共享中心未来的发展依靠具有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能在多方面、多领域发挥效能的复合型人才。
(六)财务共享中心并非完美无缺
财务共享中心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从已经调研的案例分析来看,其在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陷。例如:
1.成本不降反升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优势之一是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但事实上,我国大多数企业集团的总部均设在上海、广州、北京、深圳等一线城市,共享服务中心又大多依托于总部设置在这些城市,人工成本很高。从已经建设财务共享的企业来看,大多数企业害怕变革带来管理和人员的不稳定,影响业务增长的水平,尤其是国有企业,出于平稳过渡和社会责任的原因,一般不会进行大幅度的裁员或者转型,而会采用多种方式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队伍。总的来看,要么从分子公司借调上来,要么重新招聘,其结果是人力资源成本不降反升,甚至比原来还多出很多人。
此外,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对于ERP系统高度依赖,这决定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必须在ERP解决方案实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而企业ERP变革方案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还要指派专人来负责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信息管理模式、系统更新替代方案的选择,又给企业带来严重成本负担。
2.带来较大税务风险
财务共享集中了基础会计作业人员后,地方不再设置基础会计人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会计核算人员不再直接与子公司、分支机构地方税务机关打交道,会对税务政策变化所带来的风险反应迟钝,沟通不足。这可能使得原本享受的税收优惠申请难度增加,加大企业机会成本。
3.财务共享中心带来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从目前的案例来看,财务共享中心一般会设置在集团财务部门领导之下,成为下属机构,组织级别设置很低。加之,人们往往认为财务共享服务就是低成本、低素质的象征,很快会沦为弱势群体。一旦职业发展通道没有打通,流程化的作业会让许多员工感觉没有任何职业发展,降低工作积极性,最终造成财务共享中心离职率增加。此外,财务共享中心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和不适当的作业导向激励措施很容易导致员工不思进取,使共享服务本身的优势由于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增值服务功能的拓展受限。
4.造成集团总部机关作风严重
很多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中心依托集团总部进行设置,当大量财务人员集中在脱离业务平台的管理上时,部分共享服务的企业表现出了“共享”而不服务的突出问题。其表现就是机关作风严重,效率低下,违背了财务服务于业务的初衷。
三、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完善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财政部在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建设中的作用
十报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也就是说,今后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定位问题,政府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不越位、不缺位。
基于该认识,笔者认为,尽管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是一种趋势或者潮流,但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本身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不是每个企业都必须实施的一种变革。选择是否建设财务共享中心更多的是企业自身需要思考的一种财务管理变革。需要企业结合自身的发展战略、行业特征、业务规模、控制环境、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等多种因素评估实施的可行性。
财政部作为全国主管会计的政府监管部门,应更多地从政府与市场职责划分的角度出发,发挥正确引导、服务、沟通协调的作用,采取鼓励但不要强制或者一刀切的态度。财政部应该针对财务共享服务认真组织相关课题研究或者调研,探讨中国特色财税体制下财务共享服务建设与运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从未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做强、做优的视角,从法律法规、政策层面正确引导和帮助已经建立或未来准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扫除一些制度性的障碍,支持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与有效运营。例如,电子发票问题、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评价的标准化衡量指标等。
(二)需要与国家税务总局协调相关发票问题
第一,作为原始凭证的税务发票归属地问题。按照我国税法规定,原始发票必须在当地的业务机构保留和归档,同时由当地防伪税控系统来开具增值税发票,而不能由财务共享中心所在地统一开具。传统来看,母公司与分公司的单据采用纸质的形式进行快递传递,共享之后,由于单据扫描影像系统的上线,单据的传递逐渐采用了电子化方式进行传递。即单据传递到各分公司的扫描点,然后通过电子扫描传递到母公司,原始凭证则保留在各个扫描点,并由分公司建立一个仓库集中保管。虽然,这样的处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票据传递成本,但还是直接带来了票据不合规风险,加大了管理难度。与此同时,成员单位财务人员还需要对原始单据进行详细预审,如果各地执行标准不一致则需要制定复杂的单据匹配规则,对系统的要求相对较高,会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给税务稽查带来隐患。
第二,电子发票问题。信息系统是财务共享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技术保障,其中影像系统是财务共享中心远程为集团各机构提供财务会计服务的基础。通过影像系统,财务共享中心解决了业务核算过程中存在的原始凭证流转、查阅、审核等问题,实现了影像采集、传输、审核、查阅、业务单据跟踪等功能。电子发票的出现能够明显减轻原始单据流转采集的工作量,企业可以凭借自身电子信息优势,实现实时报销,从而大大提高入账时效,还能有效防止发票造假及丢失问题。但是,对于电子发票这种新型票据,无论是发票提供方还是报销使用者,对两者的会计信息系统要求都相应有所提高,国家应出台相关管理的系统制度要求,来确保电子发票从出具到实际报销的全过程顺利完成。同时,对于发票来源渠道不统一、管控难度大、监控范围有限等问题,财政部应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使用规范。财务共享中心应结合有关规范加强对电子发票的协调管理,建立统一的发票管理流程,对内与影像系统互联,对外接入各种发票开具渠道,实现对发票的实时监控管理。
此外,银行电子回单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财务共享的集中管理特征引发资金的集中收付,集团化运营更会带来大量的资金收付,从而产生大量银行回单。传统的银行回单管理模式是将纸质回单一一匹配到凭证中,企业财务人员工作量极大,而目前银行的电子回单已经十分成熟,企业可自行在系统中下载使用,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如果能够推动银行电子回单的使用与存档,将会大大减轻企业的会计核算成本负担。
第三,发票验真问题。发票验真是一项重要的财务审核工作,目前采用的方法是:登录税务局网站,逐项核对发票代码、发票号码、开票单位、开票日期、税务登记号码、开票金额等发票信息。发票验真也一直是企业财务部门非常重视的一项合规审核工作,比较此前的分散审核,财务共享作业是高度集中的作业模式,如果把这项审核工作纳入财务共享中心的作业范围,工作量的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大多数财务共享中心并没有承担这项工作,这无形中增加了财务共享中心的风险。按理讲,税务机关应当提供查询发票真伪的便捷渠道,但目前各行业、各地区发票不统一,部分地市的垄断性行业票据甚至存在与税务要求有差异的情况,如交通行业、通讯行业、水电费等票据,存在不加盖发票专用章、发票金额不明确(实缴金额与应交金额、预缴金额等同时显示)、未严格执行机打号码与发票号码一致性的要求等突出问题。为此,财政部应积极与国家税务总局沟通,研究开发全国统一的发票验证终端系统,统一同一行业的发票模板及票样、发票信息项目等,实现在发票取得时即可通过条形码等方式进行验真操作。如此,企业可以避免更换发票的麻烦及经济损失,或者开发全国统一的发票验证系统,允许企业财务共享系统与该系统进行对接,减少财务人员的手工操作,提高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效率,同时还能够降低税务风险,便于监管机构的日常检查和监管,也便于企业进行财务审核。
(三)针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出台相应制度
我国目前应用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是由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8年8月,1999年1月起执行的一套专门针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制度体系。从内容上来看,其并未考虑财务共享中心这种特殊财务管理变革模式下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虽然财政部2014年的征求意见稿考虑到了信息化对会计档案管理的影响,但是究竟能否对财务共享服务提供支持很难确定。
1.财务共享中心带来的会计档案管理各方面的改变
(1)财务共享的建立导致财务管理体制重心从依赖经营实体的属地化财务管理体系转变为依赖共享中心构筑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由此带来传统属地化会计档案管理体系变化。
(2)共享中心采用影像系统,形成影像资料后的纸质会计档案的管理受重视程度降低,使会计档案归档的完整性与合规性受到考验。
(3)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复杂,会计档案的形成从单纯在经营单位所在地一直延伸至共享服务中心,过程长、环节多、链条长,中间介入岗位明显增多且职责存在交叉,这会造成管理责任分工不明确甚至出现缺失,从而加大风险控制难度。
(4)共享模式下共享中心成为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最终主体,对会计档案质量承担责任。这使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主体发生了变化。
(5)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的形成、保管、调阅等环节出现了大量电子媒介会计档案,由此造成会计档案影像化管理、电子文档存储合规性、新内控防范点设置等问题。
(6)在集中核算的前提下,部分企业将原始单据进行集中扫描,故纸质档案也会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所在地,会计档案的异地存储面临监管压力。
2.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应不断探索共享模式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标准体系
(1)建立会计档案管理新体系。财务共享模式下共享中心作为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最终主体,应建立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新责任体系,作为责任划分和集团管控的基础。
(2)规模化、电子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应整合会计档案各环节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统一的会计档案数字化处理、标准化平台,通过规模效应降低会计档案管理成本,增加会计档案基础服务工作,发挥集中化、信息化管理优势,延伸和革新会计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及行业标准。
(3)加强会计档案流程管理,利用条形码、RFID等信息技术加强对会计档案各环节和步骤的实时跟踪和定位,并据此进行加工处理,实现会计档案标准化流程管理。
(4)注重会计档案质量管理。通过标准化、专业化手段监控会计档案质量,降低因自身处理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下纸质和电子会计档案并存,应确保两种形式档案资料一致,并得到政府监管部门认可。
(5)加强会计档案风险控制,确保纸质会计档案的真实性与相关影像资料的一致性,注重会计档案形成过程的风险控制,防范会计档案形成和流转过程中的外部风险。同时,应注意对电子会计档案的安全风险控制,确保存储介质物理性能不变,定期复制会计档案的介质,加强会计网络的安全性,定期检测信息系统运行情况,防止电子档案毁损和丢失。
(6)理顺在集中核算、会计档案集中管理模式下,会计档案的保存方法。应研究建立针对会计档案异地管理模式下财政、税务等监管方对会计档案的审查机制,在保证监管方有效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同时,减少企业会计档案流转存在的相关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财会〔2013〕20号文件)规定:“同时满足一定条件的会计资料,可以不输出纸质资料。”该规范从政策制度层面认可了电子会计资料的有效性,免除了企业对一定范围内会计资料的打印责任,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社会整体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现实要求。但该文件下发至今,对于这项规定,大多数企业还持观望态度。笔者认为,目前企业的困惑或是顾虑主要还是来自监管部门的检查。因为目前大多数监管机构的检查还都需要查看企业的纸质会计档案。为此,财政部应借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修订之机,考虑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新要求、新变化,梳理相关制度内容,为财务共享服务顺利实施、开展提供制度依据。
(四)明确在移动终端设备中运用“软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章)的合法性
2013年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第四十一条规定:企业获得的需要外部单位或者个人证明的原始凭证和其他会计资料,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可以不输出纸面资料:(1)会计资料附有外部单位或者个人的、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可靠的电子签名;(2)电子签名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第三方认证;(3)满足第四十条第(1)、(3)、(5)、(6)项规定的条件。
根据上述规范的要求,企业在电子签名过程中,普遍使用UK(Usb Key)来保存数字证书,但在移动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UK不太适合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即插即用。建议财政部联合工信部及其他相关部委,明确在移动终端设备应用“软证书”进行电子签名的具体技术标准,以推动企业使用移动终端设备亦能实现电子档案和凭证无纸化。
(五)开发建立通用的可比的服务水平量化指标体系
财务共享中心不是简单的流程操作与标准化管理,它需要不断检查和更新业绩指标,通过服务水平协议的量化指标,以最低成本提供高效率、高质量、高满意度的服务。这些指标必须能够清晰地描述财务共享服务与客户双方最低可接受的服务水平。例如,一个财务共享中心承接一个客户的报销审核业务,那么协议中就应约定报销时限、差错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帮助财务共享中心清晰地认识顾客的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的希望。但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是高水平的服务,其标准是什么?目前从被调研的典型案例企业来看,仍缺乏统一的指标类型、指标范围、指标定义,以致财务共享中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签订服务水平协议都在使用自己的一套标准。以日均处理单量为例,有的共享服务中心为3 500单,有的为100 993单,有的为2 100单,由于各自的指标定义不同,无法衡量财务共享中心效率的高低。因此,应该由专业的权威行业协会或者研究机构具有指导意义的服务水平协议通用指标体系,并定期标杆企业各指标数据,以此来衡量财务共享中心的绩效,督促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六)推动上市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外包的放开
财务共享中心一般是集团财务内部业务分层、岗位分层、人员分层的产物,而集团在控股多家国内、海外上市公司、军工或其他重点保密单位时,根据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二十二、二十三条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十四、二十六条之规定,财务共享中心在承接上市公司、军工企业或其他重点保密单位的财务共享业务时,遇到了现有监管要求的限制,无法进一步拓宽财务共享业务范围。建议财政部与证监会、国家安全部门等部委沟通后,考虑财务共享中心在签订《保密协议》和确保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承接上市公司、军工企业等集团内外部单位的会计核算业务,这样可以大大降低上市公司的核算成本,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七)探索和总结全球财务共享中心的实践经验
目前,随着我国政府经济预期的调整,经济放缓将呈现“新常态”。面对国内的产能过剩,强调境外投资、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其他市场将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旨在使中国经济摆脱对国内生产和出口的传统性依赖,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开始考虑将经营活动和投资转移至海外。与此同时,需要我国的企业不断规范和提升海外经营活动的经营管理。财务共享服务的理念本身就来自于20世纪末跨国公司的管理创新,并迅速得到财务界的认同和推广,但财务共享服务在国内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过10年左右,其在我国国内跨区域的建设与运营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更何况全球运营管理的经验普遍不足。值得肯定的是,财务共享中心作为跨地域、跨职能、整合企业不同领域能力和商业知识的最佳实践,无疑是中国企业加速实现价值链转型、完成国际化拓展的重要工具和手段。为此,建议财政部对全球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工作加强扶持力度,支持“走出去”的企业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税收环境、信息系统技术环境、法律监管环境,在确保账务准确的基础上,放宽海外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相关基础工作的限制。同时,定期组织相关企业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参观、相互学习好的经验和工作方法,鼓励我国已经和即将走出去的企业积极探索全球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为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提供重要的决策支持和管控手段,为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甘霖,张庆龙.财务共享服务未来发展趋势[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12):26-28.
务集约化是企业集约化管理的核心。理解财务集约化的概念,首先要理解“集”和“约”的辩证关系。其一,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不能片面强调集中,集中是手段,加强财务管控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和效益才是目的,手段必须为目的服务。其二,集中不是全面集中,而是重点集中,是对影响公司运营效率和效益的会计核算、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和资本运作等重点领域的集中,通过集中显着提升效率和效益。其三,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必须依托财务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化手段的提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财务集约化的演进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有一个持续推进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财务集约化主要是通过要素投入集中来提高经营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财务核算集中化
财务核算集中化是指传统作业模式下分散在各地服务于不同业务单位的财务人员,通过地域集中或虚拟集中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财务集中管理在中国企业里的应用呈上升趋势,许多大型企业都已经在集团层面大力推动财务核算集中管理。
有效的财务核算集中化能够使企业集团对信息进行实时掌控分析,使财务监管与业务实施同步。由于各具体业务单位无法直接干预财务人员,使信息处理过程更加透明。此外,财务集中核算将处理具体业务的财务人员置于统一管理环境下,集团对财务核算的规范性要求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落实,基于对工作质量的检查、核算尺度能够保持一致,核算结果更加可靠,实现业务处理的标准化。
2.财务数据业务化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联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模式下,财务人员获取业务信息必须向业务单位提出申请,业务单位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提交数据后,财务人员将这些数据转化为财务信息后并予以记录。在采用信息系统替代传统的手工记账模式后,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之间的交互方式出现了改变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所做的工作越来越多地不是会计,而那些不是会计的业务人员却越来越多地涉及到会计工作。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体系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
张瑞君等(2010)将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概括为:财务共享服务是指将分散式的财务基本业务从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抽离出来,集中到一个新的财务组织统一处理,这个新的财务组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业务伙伴的形式,通过网络为分布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集团成员单位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
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在企业内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管理决策思想。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成功实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将整个集团财务管理制度的标准化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构建的基础,也是财务集约化工作的主要内容。财务管理制度标准化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首先,企业集团总部制定适用于整个集团的标准业务规范,评审通过后作为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其次,加强各分(子)公司的培训学习,使相关财务组织的员工全面掌握新的标准,为正式施行打下基础;最后,对各分(子)公司落实执行财务标准化的工作要给予持续的监督。
2、服务端和客户端分离。这里的服务端指的是企业建立的共享服务中心,客户端指的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两者的分离需要重新定位集团和基层业务及分(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界面和业务关系。
3.再造财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理念就是流程再造,财务流程的再造需要做到:财务数据业务化;数据全程共享;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流程模块化;集成财务信息系统:将基础业务与财务分析分离。
4.构建统一的财务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最重要的步骤在于建立一个统一的财务平台,将涉及财务共享服务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三、结论及展望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它是更高层次的财务集约化。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加强公司总部对财务信息的掌控,降低财务信息生产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全球范围内,财务共享服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且正逐步从发达国家普及到发展中国家。在中国企业中,财务业务已基本完成了会计电算化,并进入财务管理信息化,为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已有的实践案例说明,财务共享服务能够有效促进中国企业的发展,是财务集约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上海国资》大型企业集团如何建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2010/9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创新
共享服务于20世纪80年代首创于美国福特公司,90年代开始在欧美国家推广应用,具有代表性的如通用电气、惠普等跨国公司。进入21世纪共享服务的发展步伐加快,到2003年,已有86%的世界500强企业建设并实施了共享服务中心。近几年“共享服务”国际峰会连续在上海成功举办,有力地推动了共享服务思想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共享服务是指将集团所属各企业某些具有同质性的业务分离出来,整合到一个新的业务单元,并采用相同的运作模式、业务流程和规则进行处理,为整个集团提供某种专项服务,其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是共享服务理念在财务领域的推广和应用,它秉承了共享服务的协议性、服务性、技术性、规模性、统一性、以及专业性的特点。它是一种将“分散”于集团所属各企业中的具有同质性、易于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并按照“会计工厂化”运作方式对业务财务处理进行流程再造和标准化,以达到降低成本、改进服务质量、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控制经营风险为目的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战略转型,实施财务共享是国有企业集团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财务共享管理模式正在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悄然兴起。其推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转变经营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集团对内投资规模加大、对外“收购兼并”和“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以及面对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竞争日趋复杂和多变,使集团管控难度加大的同时经营风险也在上升,因此客观上要求集团必须改变经营方式,由“做大做强”向“做强做优”转变,以提升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二是适应集团战略发展的需要。为促进集团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就必然要求掌握着企业经营状况核心数据,并具有专业服务技能的财务部门承担起“战略家、管控家、推动者、运营者”的角色,为企业提供有效的运营和决策支持服务;三是对集团财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提升的要求。由于集团所属的分子公司层级多、数量多,地域分布广,加之新并购企业的财务文化整合,使集团统一规范和标准执行的管控难度加大;四是新增分子公司需要设立独立的财务机构,不仅使财务整体运营成本增加,而且使集团财务信息合并集成效率和质量难以获得持续有效的提升。由此可见,宏观经济发展态势与竞争环境的变化是触发企业转型的原动力。从长远来看,国有企业集团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应转向“质”的提升,只有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世界经济的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作为依附于企业而存在的财务必须选择更加积极有效的管理服务模式,才能适应集团的发展要求。财务共享服务恰恰顺应了国有企业集团经营方式转型的需求。
二、协同共赢,共享服务实现企业集团的财务价值创造
(1)从会计核算向财务管理职能转型,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将各企业基础性财务事务交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理,在客观上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创造了条件,而这种分离正是集团发展对财务转型的要求,也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企业一部分财务人员从日常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转向更有价值、更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与业务紧密结合的财务分析工作。通过实际参与经营活动、业务预算管理及绩效考核,实现财务与业务无缝对接,既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和战略发展的有效实施,又使财务在支持企业核心业务发展、研究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中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更具有科学性和操作性。这是共享服务促进财务管理职能转型的必然结果。(2)采用“会计工厂化”运作方式使流程梳理必然涉及对前端业务流程的整合和再造,从而使经营风险的控制点前移。不但可以促进“制度流程化、流程系统化、系统标准化”的实现,而且在工作效率和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企业经营。这是财务共享服务在强化集团控制功能方面的重要体现。(3)在未实现共享服务之前,各企业均有独立的财务机构,要求每个财务人员熟练掌握所分管业务涉及的相关政策与法规,把握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内部控制要求,并能独立完成账务处理、报告与分析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一方面,可以缩减人头数,即使新增分子公司,也无需增加人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用工要求,如同工业化流水线,各环节工作都较单一明确且可量化,既能保证流程操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有助于绩效考核。这是财务共享具有成本和竞争优势的原因所在。(4)财务共享模式的推行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财务运作模式,同时也将影响和改变集团其他职能部门的工作习惯与方式,如人力资源、市场营销与集中采购等,有可能带来整个集团运营模式的深度变革。这是财务共享对企业管理模式变革产生示范效应的体现。
三、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搭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
财务共享是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会计核算体系及操作流程来实现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对集团整体运营管理及未来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应依据本集团的整体现状、管理要求及发展战略,按照“职能优化、流程高效、数据共享、标准统一、质量提升、循序渐进”原则,制定适合本集团的财务共享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应重点关注组织形式的选择、目标制定、中心定位、IT支撑等问题,以确保项目预期目标的实现。
(一)组织形式的选择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形式,从取得服务角度看可划分为自建和外包,从服务对象角度看又可划分为内向型、外向型和混合型三种组织形式。那么究竟哪种组织形式是最好的,只有根据集团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环境做出合适的选择,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共享服务的价值。目前就绝大多数国有企业集团而言,普遍存在分子公司数量多、层级多、分布地域广、财务人员短缺的问题,并且财务共享又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同时出于财务信息电子档案的安全性考虑,因此,更适宜选择自建的内向型组织形式。
(二)目标的确定
目标不仅是衡量财务共享项目建设进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未来检验项目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笔者认为国有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总目标应重点围绕整合会计基础、提高效率与质量、提升集团管控、适度成本节约四个方面。整合会计基础。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纳入财务共享的企业范围和会计核算业务范围,结合项目总体规划及实施步骤,按照制度先行的原则,通过统一核算政策、统一核算口径、移交共享中心等方式,实现核算规范、数据可靠的基础整合目标。提高效率与质量。在财务业务整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业务与财务对接流程的效率与质量的提升。通过流程管理,把复杂工作清晰化、简单化、标准化,即通过对原有业务流程的梳理和诊断,进行流程再造及持续优化的控制管理,确保流程处理更加高效和透明,促进财务运作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提升集团管控。财务共享强化集团内控和防范风险是指,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使业务与财务集成,从而实现对经营业务风险的管理;另一方面把传统的会计业务按照“工厂化”方法运作,突破了传统的地域阻碍和面对面服务人情障碍的局限性。适度成本节约。在业务整合和流程再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价值链上的成本和共享中心自身岗位设置成本的控制。一是在项目总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应用最新技术手段,实现与外部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商旅服务等机构相关信息的链接,以降低企业的资金占用及管理成本;二是减少人头数及降低基础业务处理的用工标准,节约人工成本;三是应选择薪酬水平较低地区作为中心基地。
(三)中心的定位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中心在集团总部组织架构中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指中心的职能定位。在集团总部组织架构中的定位有两种组织形式:一是作为集团独立的职能部门,与原财务部门处于同一行政管理级别,统一受集团总会计师的直接领导;二是在现有财务部门下设一个中心,隶属于财务部门。笔者建议采取第一种组织形式,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利于从组织形式上促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能分离;二是职责划分清晰,有利于专业化管理及绩效考核;三是有利于调动中心人员工作积极性和专业人才的培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职能定位有赖于其职责的确定。按照共享服务的理念,其职责应按照以下原则确定,一是业务量大且具有同质性的财务会计处理业务,如货币资金结算、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费用报销等业务的会计明细和总账核算,包括关联交易核算与核对业务;二是具有专业化标准的业务,如对外提供的各种单体和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以及为满足内部管理需要而编制的管理分析报表;三是支撑整个集团会计质量的制度、标准、流程、考核等业务管理。据此,笔者认为中心的职能应定位为集团的会计业务处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决策支持与价值创造中心。
(四)IT支撑与保障
目前ERP、文档影像、数据分析和报告工具、数据库、电子商务、电子账单系统等IT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共享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由于项目启动初期IT投入较大,因此,集团在进行财务共享项目方案设计与论证时,应对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和设备情况,及已应用的系统集成或对接的可行性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对企业IT部门在项目实施中的角色定位评估。一方面,是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现有IT设备;另一方面,确定是否需要外部IT咨询或对外部IT咨询支持的依赖程度,否则可能导致项目方案无法落地、或因过度投资造成资源浪费。
四、攻坚克难,集成创新,创造财务增值服务
(一)项目建设推进的保障措施
(1)高屋建瓴,由上至下。财务共享必不可少的成功条件是明晰的愿景战略及管理高层的支持,项目组建需要得到上至集团高管下至各企业管理者的强有力支持,并明确其在项目推动及执行中担负的职责,以确保项目在实施推进中所需要的力量。(2)借助外力,专业支持。鉴于财务共享建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集团应根据自身实际状况,考虑是否对外招聘财务共享和IT咨询顾问,负责在项目规划与实施时给予一定程度的专业支持,并系统地预计各阶段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和运行。(3)宣传贯彻,全员参与。在项目启动初期及实施的各个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充分利用集团内部的宣传工具,必要时可外聘专业机构进行宣贯培训。(4)总体规划,策略实施。在完成项目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集团管理需求和战略发展的实施策略。一是工作方式的选择,即先将人员集中后再进行流程再造,还是先进行流程再造,再将人员集中;二是实施方式的选择,即是采用逐步实施、全面实施、还是试点实施。上述实施策略各有其适用性,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做出恰当的选择,否则将影响共享目标的实现。
(二)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及应对措施
建立共享服务中心,必将带来财务组织的深度变革。对于大多数国有企业集团来说,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业务与财务对接、信息系统集成及标准化、财务转型三个方面。业务与财务对接方面的难点,是指国有企业集团普遍存在分子公司众多且分布广、企业层级较多、组织架构不统一、涉足行业多、信息系统差异大等情况。由于财务共享不仅涉及财务业务调整,也会影响到其他业务部门原有的工作流程和行为习惯,所以必然产生业务对接点多、涉及面广的问题,还可能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然而流程标准化又是财务共享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深入业务一线调研,是取得各方理解和支持、促进实现业务财务流程对接的重要手段。
信息系统集成及标准化难点主要体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集团所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同,多个业务信息系统并存,并且各企业信息系统中业务风险控制点也会存在差异、财务系统与异构业务系统的集成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将业务财务信息集成到统一的系统平台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一方面,应大力推进集团主流财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统一核算科目体系、核算流程、报表模板;另一方面,引进新的信息技术,做好财务与业务异构系统的对接,才能实现业务财务对接规范和流程优化目标。财务转型困难主要体现在,由于财务共享打破了传统财务的作业模式,一方面,业务财务、战略财务和共享财务在目前财务人员观念的转变上还需要一定时间,特别是对今后专门负责企业层面和集团层面业务财务和战略财务的人员来说,对其业务素质与技能要求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对进入中心层面的人员来说也面临着工作方法、习惯、服务对象等的改变。另一方面,由于中心人员主要来自于集团所属的各个企业,所以将导致中心在建设初期人员结构、薪酬水平、业务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同时也带来文化的“多元化”问题,加大了中心团队建设的难度。为此,应根据人员构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分类进行差异化的培训和绩效考核管理。其中针对来自不同企业同一岗位薪酬水平存在较大差异问题,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过渡方式,以确保中心人员的稳定。
财务共享固然是一种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但是由于各企业集团所处的发展阶段、面对内外部环境、业务类型、信息化程度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国有企业集团应结合自身实际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持续改进和完善,才能使整个集团获得最大的增值。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影响 成果
共享服务管理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推行的一种管理模式,被称为“解放高级管理人员大脑、解放业务部门束缚”的最新管理模式。共享服务模式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业务单元,这个业务单元独立提供专门的服务。共享服务的种类包括财务、人力、物流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CC)的设立目标是压缩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水准,包括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提升会计信息质量、节约组织人力成本和满足内部客户需要等。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
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最早建立FSSC。接着杜邦、美孚、壳牌等公司相继建立共享服务中心。1990年后宝洁、强生、霍尼韦尔、摩托罗拉、花旗银行、戴尔等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推进,2000年后联合利华、邦吉、嘉吉、雀巢、海尔、中兴通讯等也加入了FSSC的建立。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70%都已经建立FSSC。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原因
企业因为众多重复设置的职能机构,逐渐摒弃分散经营模式,开始寻找集中的、简化的商业模式。部分集团公司采取以下措施,显著提高了效率:撤销集团和子公司的重复机构,集中业务经营和合同管理,转移交易流程至专门的处理中心,剥离可以进行外包和集中化的制造、配送、培训等业务,流程简化和标准化。共享服务中心可以令集团公司专注于核心业务活动,将非核心的重复流程从各个业务单元中剥离,并转移到独立的共享服务中心。
三、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企业产生的作用
(一)使会计核算业务与财务管理业务分离
财务共享服务将许多相同的基础业务财务职能集中到FSSC后,先前的财务人员开始从繁琐的日常处理业务中解脱出来,向财务业务及财务管理决策转型。完成职能转型后与其他业务部门共同参与业务经营决策,参与预算控制管理及信息管理。
(二)财务流程的转变
传统模式下,财务部门对业务单位的要求采用“下达指令”的方式,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集团下达的政策指令业务单位被动接受,疑问或不同观点没有渠道进行反馈,缺乏专业财务指导。基础核算业务进入FSSC后,业务单位配备了协助其管理的财务人员,财务与业务的交互流程有了媒介,沟通更加顺畅,财务部门对业务更加了解,并能站在业务单位角度思考问题,在制定财务政策和为企业经营决策时更能趋于业务工作实际。
(三)FSSC为企业财务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基础财务业务被FSSC所替代,财务会计人员分为财务决策人员、业务财务人员和FSSC财务业务人员。FSSC中的核算会计人员主要负责集中化、标准化地会计核算,向企业和集团及时准确提供核算会计信息。
四、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
(一)有利于降低成本
创建精简的组织结构将非核心的重复流程从各个业务单元中剥离,并转移到独立的共享服务中心,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准和提高其运营效率,实现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企业运营成本:1.将业务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处理后,一个财务人员可以处理几个公司的相同岗位的业务,从而在业务量不变的同时减少了人员。2.共享服务对业务流程规范化消除了多余的协调和重复的一些作业,也间接地降低了成本。
(二)使管理的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
业务单元的管理者解脱出来专注于有更高附加值的核心业务,从而降低后台成本并极大地提高操作效率。财务共享服务是驱动生产率增长的关键因素。
(三)对业务战略做出支持
共享服务可以对业务战略做出如下支持:1.集中关注核心竞争力;2.利用第三方机制提供效率和激励创新;3.从固定成本转变为可变成本。
(四)有利于财务业务规范化管理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集中会计核算基本上可以达到会计规范化和加强管控的效果。
五、成功实施财务共享的关键要素
(一)完善新的业务流程
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整合要完善新的业务流程。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的流程再造应遵循以下原则:财务数据业务化;数据全程共享;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流程模块化;集成财务信息系统;将基础业务与财务分析分离。
(二)借助IT提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的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借助IT平台,将集团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统一放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数据库中,各分支机构不得随意变更,从而保证总部数据完整。
(三)完善财务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