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服务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学模式;一体化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杭瑞友(1965-),男,江苏姜堰人,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为高职会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1-0044-03
一、基于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课程结构。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是:基础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其特点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课程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二)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采取的是:理论课程在先,实践课程在后;分科教学、单科独进、单独考核;分散“放羊式”的专业毕业实习。
(三)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是:简单地“传递—接受”的过程,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学生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这种参与性较少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
(四)教学管理。在学科体系下,教学管理形式上采取的是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中授课制,学习的大纲、内容、教材及教学进度是“一刀切”,强调统一性。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学生的兴趣、爱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五)教学评价。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上,通常是以学生个体的终结卷面知识分数为核心依据,强化了考试成绩,使学生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的环境缺乏了解,难以保证受教育者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更多地采用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人为分开的方式。即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同一位专业教师,而这些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职业培训,专业课教师智能结构单一,对于所教的专业理论掌握得很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弱。
(七)教材选择。在应用的教材编写结构还是建立在学科本位的课程基础之上的,教材的内容是本科教材的“简化”,课程的安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制约了教学方法的选择[1]。
在职业教育的实践领域,由于高职学生很难将死记硬背下来的学科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和与知识系统相割裂的实践技能在实践中转化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在高职中存在着一种认识:这种“难以转化应用”是受学生的接受能力所限制的。为此便采取了降低学科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的做法,于是便有了一大批“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以方便学生的接受和应用。当然,这种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毕竟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找出问题的“核”,即什么是“高等职业”,高在何处,也就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没有作深入的剖析。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化的工作人的教育,工作人的能力只能在工作过程中培养。其逻辑推理是,从工作过程中的选取知识、按照工作过程的结构排列,用工作的方法,即从学校的角度就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培养高职学生应该是最直接、最易于转化和应用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一)“理论”是指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这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理论教学。
(二)“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这里主要指与专业理论知识相联系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包括实验、实训、工学交替的辅岗实习、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等。
(三)“教学模式”是指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主要有孔子的“学—思—习—行”模式、夸美纽斯的“观察—记忆—理解—练习”模式、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模式、杜威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作出推论—验证假设”模式、凯洛夫的“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模式等。
(四)“一体化教学”中的“一体”指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体化教学”是针对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阶段进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形式。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是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为解决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提出。当初以提高教师水平为突破口,称为“一体化师资的培养”。现主要有三种形式:课程一体化教学、教师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场所直接设在实训室,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把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学习和工作紧密联系,理中有实,实中有理,学做结合,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求用中学,实中思,做得更好,培养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体系。
三、高职会计专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前提
(一)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案的教学设计
职业教育的功利性目标告诉我们应该以学生的能力为本位,那教学设计就应当从能力的形成、提升过程这一本源出发,在教学过程中再现这一过程。按照美国学者史密斯的初级和高级获得、熟练、保持、迁移和调整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2],设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案。
1.从出纳岗位的职业能力入手,设计课程的能力目标:能执行我国货币资金管理的法规条例及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会审核、编制和复核会计凭证;能登记现金及银行存款日记账;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银行结算方式;能实施货币资金的清查,编制出纳报告;能鉴别人民币真假,并能按规定程序没收假币;能编制现金预算,并就现金预算的执行情况做出简要的分析;能设计单位的有关货币资金管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及内控制度;能及时完整地办理岗位交接;熟悉发票、票据和有价证券等保管要求;具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与沟通协调能力。
2.以课程能力分析为基础,分析、选取典型工作任务,以出纳岗位工作对象为载体将工作任务集成项目;以职业能力发展过程为依据,排列课程结构,即先核算后管理,最后核算与管理循环。
3.在每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先学做知识与技能,然后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完成核算与管理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了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力。如项目4 现金业务核算的教学设计见表1。
表1现金业务核算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准备
1.教学内容准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因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有技术参数,这一参数代表了该任务的核心技术、高层次的难度或复杂程度、是疑难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当然,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还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容易到困难的转化和迁移。
2.教学工具准备。新技术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引起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重大变化,深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如果我们将计算机键盘取代算盘称为第一次会计工具革命,那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出现和普及必将是第二次会计工具革命的标志,并将对会计教育和会计职业产生巨大冲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在准备传统的算盘、计算器、防伪点钞机、票据打印机、计算机局域网、出纳核算软件、实物投影仪、多媒体投影仪等常用工具时,还应介绍“共享服务中心”的网络报销、票据影像、银企互联等技术可能用到的相机、扫描仪、网上银行设备等 [3]。
3.学做材料准备。在学科体系中的会计实训课程中,教师准备的是文字描述的抽象习题、案例,学生根据文字描述按照题目要求用会计语言转化为对经济业务的处理。可实际工作中,学生接触的是生动而形象的原始凭证,没有文字描述的案例。对此,学生无所适从,无法下手,普遍感到所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工作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将设计的工作任务中涉及到的学做内容设计成系统的、仿真的原始凭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储备未来的工作能力。
(三)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学保障
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有匹配的保障机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1.教学团队。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咨询、帮助并与其一道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因此,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最有效的办法是给课程配备学校老师和企业导师,形成教学团队。但一是成本太高,二是人员紧张,目前还难以做到。现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少经过实践锻炼,要达到“双师素质”是很难的。有些学校采取了“项目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测试,逐步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将学校老师培养、锻炼成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是一条捷径。
2.教学环境。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不再将理论讲授的教室和实训室分开,而是合二为一。这样的教学环境除了要配备原有的手工核算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电算化软件之外,还应尽可能配备多媒体投影仪、实物投影仪、专业图书、专业杂志、互联网等,以方便教学和学生截取信息。建成集知识传授、小组工作、实验验证和技能操作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室”[4]。这样的教学环境转换,有利于工作化的教学过程实施,实现边教、边学、边做、边交流、边反思、边提升,有利于学生工作过程观念的生成、工作环境的熟悉和专业工具的使用,有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3.教学管理。在行动体系中需要按照工作任务的完成进度、工学交替的进展、顶岗实习的需要实行弹性课时制。教室管理也应该由系部集中管理下放到教研室,甚至课程负责人管理。
4.学生评教。学生评教是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质量的生成、改进并不取决于包括师资、教学设施、完善的规章制度等在内的各种外在条件。而实际上取决于学生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有效的与这些资源进行互动。在学生评教活动中,学生既是评价主体,又是直接的价值主体,两者的同一性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质量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客观、真实地收集评价信息[5]。
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一)构建学习小组
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兼顾男与女、学习水平高与低、组织能力强与弱、兴趣爱好广与窄等互相搭配,形成以优秀带后进的良好资源优势,既保持小组成员的相对稳定;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进行适度调整;推选或任命组长,科学构建学习小组。客观公正、认真负责的组长对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起关键作用。
(二)引出项目,明确任务
教师以谈话、列举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描述案例、分析现象、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某个项目等引出教学项目;分解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剖析其复杂性、排序方式和完成步骤。但要为学生的设计留有空间。
(三)制定方案,明确步骤
学生根据需要完成的任务,查阅大量专业信息资料,其类型、数量和获得的渠道远远超出教科书的内容范畴,是教科书概念的延伸与扩展。由此,获得工作过程、工具清单、材料清单,了解安全措施和环保要求,制定方案,明确步骤。这种方案有助于学生思考:何时该做什么,怎么行动。
(四)实施学做,交流讨论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应既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正视自己设计任务时存在的问题,又要激发学生交流讨论,获取不同观念。对学生学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记录,提示学生纠正,观察学生的变化过程和结果。
(五)检查评价,反思完善
教师在一体化教室中不间断地巡视,及时发现共性问题、个性问题。教师分类指导,学生反思完善。每次任务完成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评;必要时,进行组间互评;最后教师专项检查或抽查。
(六)总结巩固,提升策略
每个实践项目结束后,分小组以PPT形式进行总结,个人做书面的实践总结,及时总结实践中的优、缺点和外部评价反馈等情况。专业教师根据岗位要求和学生的现场表现进行总体评价,评价时应结合知识与技能的难度、深度,分析完成任务的技巧,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升策略。总之,高职学生策略能力的评价应建立在学生已学到的技能和以工作为基础而获得的职业能力方面。
五、小结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为特征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为目的,形成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服务的教学体系,践行了“以能力为本位”和“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北京市宣武区第二职业学校课题组.中职印刷技术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文献综述[EB/OL].省略/tresearch/blog/showArticle.jsp?ArticleCode=94461577&CID=00006:2011-5-2(9:20)
[2]何善亮.从意义建构到能力生成—“懂而不会”现象的原因探析、实践应对与理论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8(10):5-9.
[3]陈虎,董浩.财务共享服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