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永续盘存法;资本存量;价格指数

一、引言

中国经济的很多实证研究都会用到资本存量K这个指标, 尤其是在估计全要素生产率、投入产出分析和经济增长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我国的统计年鉴及统计资料中并没有给出K的实际数值,因此对资本存量K的测算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也正是因为对资本存量采取估算的方法,就使得学者们会根据他们的研究目的采取不尽相同的测算方法,因此他们所得出的数据间就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对K的测算的不准确也必定会影响后续研究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以,如何准确测算资本存量就成为经济研究能否得到与经济现象一致的关键。

二、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

由戈德史密斯于1951年开创的永续盘存法是测算资本存量的基本方法[1]。

Kit=Iit+(1-ait)Ki(t-1)(i=1,2,……,20)(1)

其中,Kit表示第t年末第i个行业的资本存量,Iit表示第t年内第i个企业的投资量,αit 表示第t年第i个行业的折旧率,现有研究基本上都采用永续盘存法, 不同点在于处理细节上存差异性。代表性方法如下:

邹至庄采用的计算方法为[2]:

Kit=Ki(t-1)+Iit(2)

而贺菊煌的计算公式为:

Kit=Ki(t-1)+Zit(3)

其中,Zit表示第t年的积累;

王小鲁和樊纲采用的计算公式为:

Kit=Ki(t-1)+(本年固定资本形成-折旧)/Pk(4)

其中,Pk表示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而宋海岩等的公式为:

Kit=Iit+(1-ait-gt)Ki(t-1)(5)

其中,gt表示经济增长率,由于样本是各省数据, 所以gt就代表各省的GDP增长率。

从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测算方法不难看出,对于资本存量K的测算主要集中于确定以下几个重要的指标;基期资本存量K的确定、当年实际投资额的确定、折旧的确定、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Pt的确定以及行业合并与分解的标准的确定。

(一)基期资本存量K的确定

由于数据的缺失,在估计物质资本存量时大多数研究的基期都为1952年。邹至庄利用1952-1980年的年度数据,把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农村集体企业这三种企业构成的两类资产的积累资料分成5个部门估算出5个部门的资本存量,推算出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1030亿。而贺菊煌通过资本在1964-1971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等于其在1971-1978年间的平均增长率的假设,计算的资本存量为679亿元。王小鲁、樊纲在其近期的研究中根据推算得出1952年的资本存量为1600亿元(1952年不变价)。而宋海岩对1952年资本存量的推算为235.2 亿元,且推算的基期不确定。我们认为, 1952 年中国的K 可能在800亿元左右。可以看出,由于测算的方法不同,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但到底哪种测算方法最接近现实经济现象,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分析[3]。

(二)当年实际投资数据的选取

对当年投资额的选取主要有三种:一是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是大多数研究所采用的,如王小鲁和樊纲;二是采用所谓“积累”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统计口径,如邹至庄、贺菊煌以及张军和章元。即将总积累按照相应的比例分配到各个部门从而得到各个部门的资本存量;三是采用资本形成总额或着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如何枫、陈荣和何林[4]。

由于数据统计口径差异,估算分行业资本存量具有特殊性。本文在研究中发现对不同的行业采取固定比例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结果不可信,而实际上各行业的基本建设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所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值存在很大差异。

(三)折旧的确定

折旧率选取的不同必然会导致资本存量估算的差异。现有研究对折旧的处理一般采用直线折旧法,如宋海岩等认为实际折旧率是3.16%的名义折旧率加上经济增长率[5];王小鲁等在固定定资本形成的基础上采用了5%的折旧率。黄永峰、任若恩和刘晓生估算出的设备的折旧率为17%,建筑为8%;邹至庄利用“折旧额= GDP- 国民收入+ 补贴- 间接税”计算出折旧额。

以上折旧率的确定,基本上都是较主观的选取。为了给出比较客观的数据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工业统计年鉴》所获得的统计资料,对中国社会平均折旧率进行了合理的估算,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折旧率基本上呈上升的趋势,因此,选定折旧率为6%是比较合理的。

(四)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

统计年鉴1992年才开始公布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此前的数据是无法得到的。因此,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确定缺失的价格指数:采用其他指数来代替或者自己测算。黄永峰等直接利用零售物价指数替代;1993年,中国统计体系还没有建立前,邹至庄估计了1952-1997年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后来的研究大多借用这一结果,宋海岩等直接借用了邹至庄的积累隐含平减指数处理1978年前的数据, 其后年份的数据则采用全国建筑材料价格指数代替;李治国和唐国兴用上海市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其指数计算出上海市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然后用它计算出全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五)行业标准的确定

为了适应研究主题,符合数据合理性的要求,在对分行业的资本存量K进行测算时都会根据要求来合并和分解一些行业。当然,对于行业合并与分解的标准的确定也要依据研究的内容来确定,范建双在对我国建筑业分行业资本存量的测算中,将建筑业分解成8个行业,并尽量与2003年以前保持一致。薛俊波、王铮以投入产出表所列的17个部门为标准,对16个行业数据进行合并和分解。2002年之后则分为20个行业,投入产出表部门的分类也更加详细。可以看出,行业的分解和合并的难度也会随着研究年份区间的增大而增大[6]。(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肖红叶,郝枫.资本永续盘存法及其国内应用[J].财贸经济,2005,(3)

[2]张军,章元.对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计[J].经济研究,2003,(7)

[3]徐建荣,陈析.我国制造也资本存量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2007,(17)

[4]范建双,虞晓芬,叶淑娥.中国建筑业分行业资本存量测算[J].建筑经济,2012,(10)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引言

投资估算依据已有的资料,运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在建设项目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建设项目全部投资费用进行的预测和估算。投资估算指标是一种定额,它是在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编制设计任务书阶段进行投资估算、计算投资需要量时使用的。投资估算的作用:(1)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是多方案比选,优化设计,合理确定项目投资的基础。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从经济上判断项目是否应列入投资计划。(2)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正确评价建设项目投资合理性,分析投资效益,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的基础。当可行性研究报告被批准之后,其投资估算额就作为建设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不得随意突破。(3)项目投资估算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它为设计提供了经济依据和投资限额,设计概算不得突破批准的投资估算额。投资估算一经确定,即成为限额设计的依据,用以对各设计专业实行投资切块分配,作为控制和指导设计的尺度或标准;(4)项目投资估算是进行工程设计招标,优选设计方案的依据。(5)项目投资估算可作为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建设单位可根据批准的投资估算额进行资金筹措向银行申请贷款。

1 投资估算的内容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包含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和预备费的估算。

1)建筑工程费用

各类房屋建筑工程和列入建筑工程预算的各种管道、电力、电信和电缆导线敷设工程的费用;各种设备基础以及各种炉窑砌筑工程和金属结构工程的费用;为施工而进行的场地平整、工程水文地质勘察和临时用水、电、气、路以及完工后场地的清理,环境绿化等工作的费用;矿井开凿、石油钻井,修建铁路、公路、桥梁、水库及防洪等工程费用。

2)安装工程费用

各种需要安装的机械设备的装配费用,与设备相连的设施的工程费用,附属于被安装设备的管线敷设工程费用,以及被安装设备的绝缘、防腐、保温、油漆等工作的材料和安装费;为测定安装工程质量,对单台设备进行单机试运转、对系统设备进行系统联动无负荷试运转工作的调试费。

3)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积极部分,在生产性工程建设中,所占工程造价比重越大意味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设备购置费是指为建设项目购置或自制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各种国产或进口设备、工具、器具的购置费,它由设备原价和设备运杂费构成。工具、器具及生产家具购置费是指新建或扩建项目初步设计规定的,保证初期正常生产必须购置的没有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设备、仪器、工卡模具、器具、生产家具和备品备件等的购置费用。

4)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指应在建设项目的建设投资中开支的,为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和交付使用后能够正常发挥效用而发生的固定资产其他费用、无形资产费和其他资产费用。固定资产其他费用包括建设管理费、建设用地费、可行性研究费、研究试验费、勘察设计费、环境影响评价费、劳动安全卫生评价费、场地准备及临时设施费、引进技术和引进设备其他费、工程保险、联合试运转费、特殊设备安全监督检查费、市政公用设施费。无形资产费用包括专利及专业技术使用费。其他资产费用包括生产准备及开办费等。

5)预备费

按照我国的现行规定,预备费包括基本预备费和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是指针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支出,需要事先预留的费用。涨价预备费是指针对建设项目建设期间内由于材料、人工、设备等价格可能发生变化引起工程造价变化,而事先预留的费用。在用投资借款进行建设的项目,还要同时计算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和不包括建设期间借款利息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前者用于计算有关财务指标,后者用于计算现金流量。

2 投资估算的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方法,取决于要求达到的精确度。而精确度又是由项目研究和研究所处不同阶段以及资料数据的可行性决定的。通常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可采用单位生产能力投资估算法和生产能力指数估算法。在项目可研阶段应采用概算指标估算法。

2.1 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

根据已建成类似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形成的设计生产能力,算出单位设计生产能力所需固定资产投资,再将它乘以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来计算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方法。此方法把项目的建设投资与其生产能力的关系视为简单的线性关系,估算结果精确度较差。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拟建项目的生产能力和类似项目的可比性,否则误差很大。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新建项目或装置的估算,优点是计算简便迅速;其缺点是在实际应用中不易找到与拟建项目完全类似的项目,需根据拟建项目的规模和建设条件将投资进行适当调整后估算项目的投资额。

2.2 生产能力指数法

利用已建成项目的设备投资,估算同类不同生产能力项目的设备投资额的方法,是对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的改进。此方法由于不是按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根据实际资料求得的指数关系来估算拟建项目的设备投资额,所以比较精确。

2.3 建设投资分类估算法

1)建筑工程费用估算

根据掌握的拟建工程资料情况的详细程度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要是较粗略时,可以按照建筑工程概算指标乘以建筑工程量得出建筑工程估算费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较详细的话,可以利用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指标或有关工程造价机构的当地价格信息指标来进行估算。

2)安装工程费估算

安装工程费的估算是按照设备及材料清单的内容进行的。一般设备的安装费的估算通常可采用三种方法:(1)按照设备购置费的百分比来估算安装工程费。(2)参考行业或专门机构制定的安装工程定额,取费标准来估算设备安装工程费。(3)根据市场行情及不同的安装方式,按照设备的吨位,采用每吨设备的安装费是多少来估算安装工程费。

3)设备及工器具费估算

设备费用的估算费用由设备的原价及设备运杂费构成。设备的原价主要通过设备厂家询价或根据经验数据,按照设备的吨位,采用设备的吨价来估算设备费用。工器具费的估算一般是综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其占主要设备的比例进行估算。

4)工程建设其他费估算

工程建设其他费估算在项目初期阶段,可以按照工程费用的百分比来综合估算。在合同或协议中明确的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需按合同或协议列入。合同或协议中未明确的费用,可按照国家或各个行业的有关规定根据不同情况逐项估算。

5)基本预备费估算

基本预备费率是按照行业规定,结合拟建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基本预备费是以工程费用和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之和为基数,乘以基本预备费率估算得出的。

6)涨价预备费估算

根据各年份的静态投资额,按照国家规定的投资综合价格指数,采用复利法,分别估算出各年的涨价预备费,再汇总求和,得出总的涨价预备费。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会计分录

一、浅析行政单位财务核算变化影响及重点问题

(一)细化资产分类,注重资产的分类核算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重点对原有“固定资产”进行了细化,细分为“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累计摊销”、“待处理财产损益”、“公共基础设施”、“受托资产”科目。利用新制度要将旧账套中的固定资产科目中的余额按照新科目的分类,分别计入不同的科目内,实现资产的细化分类管理。在日常核算过程中,财务核算人员也要对新增资产进行用途分类,计入相应科目。例如,行政单位购买并安装了一套供当地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按照旧制度规定直接计入“固定资产”,而现在要细化借记“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贷记“资产基金―公共基础设施”。同时按照预算项目借记相关费用,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总之,新制度从会计制度上促进行政单位细化对资产的分类管理,财务人员也要分辨资产的用途和分类标准,准确核算。

(二)基建项目不再单独立账,并入行政单位账套中

新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增设了“在建工程”科目,用于核算行政单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生的成本。财务核算需要对两个独立的账套进行合并,应该注意相关科目的对应关系。将基建账中的“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用款额度”等科目余额转入行政单位对应科目,将计入工程项目成本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器材采购”、“采购保管费”、“库存设备”、“库存材料”等科目金额转入“在建工程―基建工程”统一核算,将基建账中应收应付项目相对应地转入基本户账套中。将基建账中“基建拨款”、“留成收入”科目余额中归属于同级财政拨款结转的部分,计入“财政拨款结转”科目。行政单位的基建项目成本核算包含在本部账套中,较以前单独立账管理模式简单,但是仍然要从财务管理角度控制建设成本,节约建设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浅析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变化影响及重点问题

(一)“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的应用影响

近些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全国事业单位范围内的推行,事业单位都依规设立了零余额账户,按照财政部门要求进行预算资金管理。目前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增加了资产类的“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财政授权支付”科目,净资产类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科目,这些科目设置正好适应了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当收到财政资金时,借记“零余额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当需要支出资金时,借记相关费用科目,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年末决算时,按照指标文件的说明,将“零余额用款额度”中的余额区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然后,借记“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或者“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贷记“零余额用款额度”。相应地将事业收入与费用对冲之后的余额,借记“财政补助收入”,贷记“财政补助结余或者结转”。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员应该熟悉这些会计科目的应用,及时与预算编审人员沟通交流,了解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差别,保证财政资金的正确核算。

(二)注意对非流动基金科目的使用

“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替换了旧制度中的“固定基金”科目,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扩大了固定基金的核算范围,适应了事业单位的现实发展需要。事业单位不断地发展壮大,在对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把自身发展作为工作重点。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考虑到了事业单位的发展现状,扩大了对固定资金的核算范围,改用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投资活动。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人员按照资产投资活动的性质,将投资资金分类列入“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的二级明细科目内。例如,事业单位购买一台电脑,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金基金―固定资产”。当需要计提折旧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的应用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计提折旧政策就是权责发生制原则应用的突出表现。进行计提折旧有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新旧制度衔接要求对存量固定资产进行补提折旧。财务人员一般按照设备的通行使用年限,参照已用年限,计算应补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同时,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第二,对执行新会计政策之后购买的固定资产,按月计提折旧。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于折旧年限的估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大部分都是第一次接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政策,对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估算没有概念,一般采用社会通行的设备使用年限和残值率进行计算折旧。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情况千差万别,资产使用频率和周期都不一样,用统一的折旧年限并不能客观地反映资产的使用状况。例如,科研单位使用的电脑,配置相对较高,硬件设备更新较快。而采用5年的折旧年限就显得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应该缩短电脑的折旧年限,采用加速计提的办法进行折旧管理。笔者认为,行政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和净残值估算方面的技术还需要不断摸索和发展,寻找适合本单位的折旧方法,从而客观地反映单位资产的使用磨损情况,使得财务信息更加准确。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十分重要,正确完整地核算经济业务,准确地编制会计报表,为单位负责人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从而帮助领导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财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会计制度,熟练运用会计科目,并不断完善和改进会计核算技术,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第4篇

会计政策选择是记录、总结、分类企业的各个经营状况和交易事项,并且加以分析、总结和解释最后结果的过程。所以会计选择的特点也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动态性。是参与企业各个活动的、确定会计期间、及时的向各个利益相关者汇报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

对于会计政策选择也有以下的定义即允许选用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中选出合适本企业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从这个定义中可以得到,首先会计选择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其次是具有自发性,第三则是会计政策选择要具有合理性。

二、会计政策选择的内容

(一)资产类方面内容

资产是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资产是多种多样的,所以会计准则在资产方面的规定给予企业较大选择空间。下面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说明关于资产类的会计政策可选择的内容。

第一是对发出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于企业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先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其中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根据上月和本月存货所占比例赋予权重来计算单位成本。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类似的还有移动加权平均法。

第二是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的选择。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的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最终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上去,折旧少则成本就低所以相应的利润上升。

第三是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法选择。对于长期投资的会计政策选择方式不同,对最后企业利润的影响很大,不同的核算方法都会决定最后结果。例如我国对于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法包括两种,第一种是权益法,投资方根据占有被投资方的净资产份额来进行核算的。第二种方法是成本法,即其价值通常按投资成本进行计量,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保持不变。对于成本法来讲是当被投资企业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才进行核算。所以两种核算方法有时间的差距。选择哪一种核算方法是由企业对于被投资企业的控股比重,所以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对被投资企业的投资比重来进行核算方法的改变。

(二)负债类方面内容

负债与企业资产相对应,也在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关于企业负债方面,企业也拥有着一定的选择权利。下面将从或有事项和预计负债来说明企业在这两方面的可选择空间。

想要了解预计负债,首先要了解或有事项,或有事项有三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此事项是过去发生的,第二个特征是事项的结果是由未来事项所确定的。最后是或有事项的结果是不确定的。或有事项的发生概率是在50%~95%之间,所以在对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时就有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符合或有事项的条件,第二个是其金额可以可靠的计量。每个企业对于预计负债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在确认预计负债时就存在选择的空间,其次是对预计负债的计量。在计量预计负债的金额时是要确定最佳估计数,最佳估计数也是根据企业以往经验和市场情况进行估算的,在这里,企业也可以进行数额的选择。所以这使得企业可以通过调整预计负债来改变企业的收入。

(三)收入类方面内容

首先是对销售收入金额的确定。因为企业的销售政策不同,所以也就相对的有不同的对收入确认方法。其中包括现金折扣、商业折扣和销售折让。在现金折扣中,付款期限和折扣百分比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营业状况进行选择。而商业折扣是直接在价格上扣除,其中具体的折扣方案由企业自由决定,最终按照实收价格来进行确认。最后的销售折让是因为产品质量的不合格而在价格上进行优惠,在优惠方面也是由企业所决定的。

其次是对于提供劳务收入的计量和会计处理。在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前提下,有两种方法供企业选择,第一种方法是按提供交易的完成进度方法,这种方法又包含三种计算方法,第一种是已完工作的测量。第二种方法是以提供劳务占应提供总劳动的比例来进行计算。第三种方法是已发生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方法。这三种都可供企业来进行选择。第二大类是根据完工的百分比来进行计量的,所以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以上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经常出现的,并且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内容,所以在实际情形下,企业是有很大的选择空间来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

三、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资产类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提取折旧数额是不同的,继而每月计提的折旧额就不同,从而会影响到企业的成本进而影响企业利润。下面本文选择年限平均法和年数总和法来说明对于不同折旧方法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例如,某一固定资产原始价值为6万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0元。下面则分别有直线法和年限综合法进行计算。

首先是采用直线法,得出每年的折旧额为1.2万元,所以分摊到各个月的折旧额就为10000元。

其次若企业采用的是年数总和法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提取折旧的话,同样使用上面固定资产的数据,则得出的折旧额就大不相同,其计算结果与直线法的结果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到如果企业采用年限总合法则每年的折旧都是不同的,前几年的折旧额比采用直线折旧方法得出的折旧额要高,所以若是在第一年或是在第二年中,企业采取直线折旧的方法最终成本会比采用年限总和法的要低,而在第四年和第五年时,采用年限总和法比采用直线法的成本低。在企业进行利润核算时,企业的营业利润是营业成本扣除营业成本、期间费用和营业税金及附加。而对于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将分摊到产品成本上去,不同的折旧额会造成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同,所以就导致了不同的营业成本。就本例的第一年来讲,按直线法得到折旧额为12000元,而年数总和法是20000元,所以在生产成品数量和销售商品数量一致的情况下,采用年数总和法所计算出的产品单位成本较高,进而营业成本也会相应的较高。成本高就会影响到利润,所以最后得到的利润也是不同的。

2.发出存货计价方法。对于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下面从先进先出法和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来进行举例说明。

例如,某公司2015年3月1日结存甲材料100千克,每千克实际成本为10元;3月15日购入该材300千克,其实际每千克成本为11元;3月25日和3月28日分别发出该材料100千克和250千克。

首先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计算,如下表所示:

根据先进先出法来计算的第一批发出材料的成本为1000元其单价为10元,而第二批发出材料的成本为2750元其中单价为11元。

如果同样的数据采用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的计算方法得到甲材料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为10.75元。所以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进行核算会得到不同的发出材料成本。两种不同的计价方法首先影响到了销售成本,因为两种方法所得出的单位成本是不同的,一个为10元和11元,另一个为10.75元,所以销售产品的单位成本是不一样的。那么销售成本也一定不同。其次,通过两种不同方法最终所得出的利润也是不同的,利润是收入与成本之差得到的,假如收入相同,因为产品单位成本不同那么销售成本就会不同,进而也使得利润不同。第三点是对期末存货成本的影响,对于先进先出法最后得到的存货单价为11元,期末存货成本为550元,而对于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得到的材料单价为10.75元,则期末存货成本为537.5元。所以根据上述分析得到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

(二)负债类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下面从预计负债的确认和最佳估计数的确定举例说明。首先是对预计负债的确认,对于预计负债的确认是此事件发生的概率为50%-95%之间,如果是在年末时此事件还仍未发生,那么企业可以对此事进行确认或者是不确认。如果企业进行了确认,那么负债就会上升,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力。也会影响到企业最终的财务报表,进而也会改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第二点是对最佳估计数的确定,假设某企业要承担法律诉讼赔偿,此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那么对于赔偿的额度就可以进行一定的估计,即一个上限和一个下限,对于数额的估计就给企业一定的选择空间,不同的企业针对这同一事件的数额估计值可能是不一样的。数值不一样,显然所显示的会计信息也是不一样的。

(三)收入类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企业为了使购买方能够较快的支付货款,会采取一些优惠措施,例如在现金折扣中,企业有权规定还款期限和优惠百分比。优惠政策的不同会影响到购买方的还款行为,这样一来就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并且企业所设置的优惠百分比不同则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若是优惠率高的话,虽然购买方会提前付款,但是优惠的多,则企业的收入就会相应的减少。

固定资产的投资估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账面价值 期望价值 投资价值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国民投资理财意识增强,进入资本市场参加上市企业投资的投资者急剧增加。为了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上市企业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分析每股净资产(元)、每股资本公积金、每股收益、每股未分配利润、净资产收益率(%)及每股现金含量等重要财务指标,综合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合理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方案,必须客观分析企业会计报表及固定资产会计信息。

从客观的角度看来,现在公开披露利润表反映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能力信息,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却是资源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盈利能力信息。尤其是占有份额大、使用目的多、事业支撑元素强的固定资产,更加对企业未来收益起着决定性作用。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代号排行前(600001-600007之间)5家企业在2006年9月30日披露资产负债表的调查分析看来,5家企业持有固定资产平均比率占总资产平均额的61.14%,超过资产总额一半以上,其中最高是中国国贸(600007)的固定资产金额占资产总额的92.29%。可见,企业的每股净资产金额中所含固定资产份额较高,也就是说能给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产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因此,要合理估算企业的未来投资价值,就必须详细了解企业资产,特别是占有份额大而且使用元素多的企业固定资产,通过综合分析固定资产的会计特征,全面评估企业价值。

2. 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与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在根据本身经营战略决策进行事业投资过程中,取得并持有土地、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其目的是同过运用投资固定资产进行生产经营,并取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事业收益。

2.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的确定性

企业资产负债表披露的固定资产账面是取得固定资产的全部成本。由于企业取得固定资产属于事业投资行为,所以购入费用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也就是说,从购入固定资产开始到交付使用为止的全部费用支出额,作为固定资产的投资原价并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及计量,并且在未来的使用年限内,通过折旧分摊费用的形式,收回固定资产这一事业投资确定成本。可见,固定资产购入时账面价值高,此时表现出来的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高,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及折旧核算,表现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减少,每股净资产价额也随之降低特点。

2.2固定资产取得的期待价值增值

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目的一般是通过使用取得固定资产进行产品生产经营,并获得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成本以上的期望价值。

企业固定资产事业投资成本收回及实现期望价值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在这一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熟练完善、市场的不断开拓及产品销售量的扩大,营业利润会不断增;另一方面,随着固定资产的折旧会计处理,其账面价值不断减少,需要分摊的费用总额在降低。加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长于折旧年限,也就是说企业固定资产经常是在累计折旧全部计提完毕之后,仍然还在使用并创造收益。因此,投资者在分析企业固定资产信息时,必须了解企业使用中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

3.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与绝对收益增加

根据我国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会计准则”)第三条规定,企业有形固定资产是为商品生产、提供劳务、出租或者经营管理使用目的而持有,并要求在使用期间实行按“使用寿命”期内摊销的核算方法。由于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多重效用的客观特性,同一固定资产、同一核算成本、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使用方法将带来不一样的经济收益。

3.1固定资产持有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固定资产一经取得,不管使用效益如何,都按照固定资产取得原价,确认及计量于资产负债表之中,并且设立“累计折旧”科目核算固定资产减耗量。根据固定资产折旧处理的理论依据:在企业生产及经营正常进行前提下,由于物理的,机能的因素将导致固定资产使用价值和价值损失,为了合理反映这种价值减少,会计核算实行对使用固定资产在“经济使用年限”内进行折旧会计处理,通过固定资产的原价分摊形式收回其投资成本。

可见,在固定资产折旧会计处理过程中,无论选择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等折旧方法中的哪一种,都表现为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在减少、折旧累计收回投资额在增加,即体现了持有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少性特征。

3.2固定资产的金融价值性特征

企业持有的土地、仓库、厂房及建筑物或以“在建工程形”形式核算的土地等有形固定资产,本身具有客观金融性特征。根据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保有固定资产不管是使用目的还是投资目的,持有期间都实行折旧核算,使得若干年经过账面价值变得越来越少。事实上,随着我国土地价格及建筑成本不断上升,这类固定资产的市场公允价值远远高于账面价值。

然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保有这部分金融性固定资产,由于具有巨大含溢价值。由此,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可能选择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转为把这些固定资产在市场上以市价卖出实现变现,将取得巨大营业外收入,实现企业利润增加。

4.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挖掘企业投资价值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种类繁多、使用状况复杂、确定成本核算单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善于有效分析企业固定资产项目、结构、使用状态及性质,从理论上发现企业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以外客观存在的未来投资价值。

4.1 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根据固定资产折旧理论依据我们知道:一方面,固定资产对企业经营利润有贡献,并且这一贡献额度是通过固定资产本身的机能减耗换取而来的。一方面,在假设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固定资产取得原价就等于资产的潜在经济使用能力。其实,对于企业生产经营长期使用的固定资产来说,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物价水平的不断上升,企业品牌价值的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在经济年限内所带来的单位年间经济收益,将大大超过原价折旧额。因此,投资者须详细了解企业固定资产项目及使用状况,善于发现企业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收益。

4.2善于认识固定资产的金融性价值收益

由于企业有形固定资产的确定核算特征,使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价客观呈减少趋势,而投资可能实现的期望价值却呈增加趋势。在这基础上,如果改变固定资产使用目的为金融投资目的,把金融性固定资产以市价卖出变现,将实现巨大的经济收益。

实际上,金融性固定资产按现在市场公允价值交易,将使其隐含在该资产中的“含溢”价值部分得以实现,形成企业的确定收益。这样的结果将会直接带来企业每股收益及现金流量增加的同时,创造超过期望价值、使用价值以上的扩大价值额,形成扩大面积的增值空间。

4.3挖掘超过账面价值以上的多元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