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共享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 会计人员 编制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现模型中,人员因素至关重要,因此需要重点关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构成、人员编制、人员获取、人员职业发展和绩效薪酬等方面的内容。人员的构成是基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各类岗位的岗位任职资格所进行的分析。人员的编制通常会采用基于历史数据预测的业务量所进行的数据测算、基于岗位性质所进行的业务分析以及和其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标的方法来进行具体编制数量的核定。人员的获取是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招聘的渠道以及各渠道的人员招聘方式。人员的职业发展应结合人员的层次序列分别进行设计。人员的绩效和薪酬是人员管理的重中之重,绩效指标的设计应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战略定位导向一致并具有可执行性,薪酬结构和绩效结果的关系需明确清晰。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项目团队也是一个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需要组织不同专业的人士共同完成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建设工作。
本文以上海ZX集团为例来说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海ZX集团成立于2004年5月,是为各通讯运营商提供无线信号的室内覆盖产品及相关工程服务的中小企业集团,下设多家子公司,并在各地设立了数量较多的办事处。该集团设财务总监,并在财务总监下设财务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建之前共有财务人员65名,其中办事处及子公司有财务人员49名,集团公司财务部有财务人员16名,其中有约55人从事会计及资金结算相关工作。财务人员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部分具有硕士学历。本科及硕士以上学历合计达60%。从年龄分布来看,财务人员平均年龄29岁。财务人员学历水平较高,且年龄处于相对黄金的时期,在财务贡献服务中心建设中能够实现人员转型或提升。
近期上海ZX集团设计并开始实施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基于职责划分和管控关系的考虑,上海ZX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如下所述:上海ZX集团财务服务中心下设会计核算处、资金结算处、运营支持处和质量管理处,为所有办事处和子公司提供会计核算、辅助核算及管理控制、运营管理等信息。会计核算处下设应收业务组、应付业务组、费用组、总账及其他业务组和票据及档案管理组等五个组;资金结算组下设资金结算组和资金综合管理组两个组;运营支持处下设客户服务组、人员管理组、综合行政组、标准化管理组和系统需求管理组等五个组;质量管理处下设质量管理组和绩效分析组两个组。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计人员的管理策略和组织架构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人员管理方案包括人员来源渠道、人员编制、员工考核、职业发展通道以及培训体系等多个方面,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方案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在集团模式中,分治模式对于人员招聘渠道会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地域分治集团来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在各地域分别设置,员工从当前工作地迁移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的迁移成本较低,顾虑较少。因此,内部招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而对于其他模式来说,内部招聘难度较大。
在人员编制方面,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涉及大量作业型业务,对于作业类岗位可以采用量化测算的方式来进行人员编制的需求评估。而对于一些作业量小的岗位可直接采用分析法测定编制。
对于量化编制测算来说,需要采用标准单的概念。“标准单”是指某一特定的具有代表性的单据,将其作为基准,其他各类业务的业务量,均通过系数折算为标准单量。这样,在编制测算以及后续人员绩效考核中均能够基于同一尺度进行衡量。在具体测算中,ZX集团通过分析及对标方式明确了具体参数(见表1)。
在明确参数后,基于以下三个算式测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量:
算式一:每人日均标准工作量=日均有效作业时间/标准单基准作业时间;
算式二:日总标准工作量=平均日单据量×标准工作量系数;
算式三:人员编制=日总标准工作量/每人日均标准工作量。
通过采集2010年6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业务量进行测算,以及对部分岗位进行定性评估分析后,在考虑未来业务增长的情况下,上海ZX集团2012年形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编制。会计核算处的应收业务岗编制3人,应付业务岗3人,费用审核岗8人,总账业务岗5人,票据档案管理岗6人,复核岗5人;资金结算处的资金结算岗5人,综合资金岗2人;运营支持处的客户服务岗3人,人员管理岗1人,综合行政岗1人,标准化管理岗1人,系统需求管理岗1人;质量管理处的质量管理岗1人,质量稽核岗5人,共计50人。也就是说,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启动阶段,就可以节约财务人员编制15人。随着业务规模扩大,财务人力资源相对节约的数量将会更大。
上海ZX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自上而下,由整个组织的绩效考核目标分解至各处室的绩效考核目标,再进一步分解至各岗位的绩效考核目标。上海ZX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及岗位绩效设置了包括效率、成本、质量和客户满意度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见表2)。
针对上述具体考核指标,分别设置了各组织、岗位的考核标准。基于考核标准,按月进行岗位绩效考核,并按季度进行组织绩效考核。
在员工职业发展方面,参考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模型,上海ZX集团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置了三条职业发展通道,分别为作业通道、专业通道和管理通道。这三条通道分别设置不同的纵向起点和终点。其中作业通道起点和终点较低,管理通道起点和终点均较高,而专业通道起点处于中间位置,终点和管理通道重点相同。处于三条职业发展通道中的员工,除了能够实现纵向的向上发展外,还能够在满足条件时,实现横向的跨越,从而给员工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培训方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培训重点在于作业类人员。一方面此类人员任职要求较低,需要通过持续培训以提升其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此类员工流动性较大,需要能够以一套规范标准的培训体系快速的将员工培训上岗。针对上述情况,上海ZX集团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业人员设置了职业技能类课程和职业素质类培训课程。职业技能类培训课程主要是财务共享服务基础知识、财务总体情况、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及岗位职责介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计业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会计业务操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制度等与财务共享服务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上海ZX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中心和处室层面都设立了人员管理岗,明确了持续培训的组织和管理职责,形成了自上而下的一体化的培训体系。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项目团队策略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的项目团队需要融合各方面的资源,方能够有效地保障项目的成功。具体来说包括了财务类人员、IT类人员、人事行政类人员以及咨询顾问。这些不同类型的人员互补配合发挥出协同作用。
财务类人员是项目团队的核心,需要负责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相关设计和推动。此外,未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最为核心的作业团队也需要由此类人员负责带领。在进行人员选择的过程中,财务类人员需要由集团财务部人员和办事处及子公司财务人员共同构成。集团财务部人员能够站在集团的角度考虑项目问题,但由于缺少基层工作的实际经验,难以充分发现业务中潜在的问题和风险。而办事处和子公司财务人员的加入,能够弥补这一不足,实现相互补充。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项目实施过程中,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优化是重要一环,需要有IT人员参与进来,与系统供应商一同完成相关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种方式下,一方面,能够明晰沟通需求,并进行系统开发的过程控制;另一方面,能够在项目过程中培养自身的运维能力,以保障后续的日常维护。在人员的构成方面,IT类人员由集团IT部、财务部负责系统需求管理的人员以及系统供应商人员共同构成。
人事行政类人员主要负责项目中的人员招聘、办公场地及设备准备等后勤保障工作。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后成功的上线必须要依靠人员的到位以及办公场地和设备的准备到位。在项目人员招聘期间,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招聘难度非常大。因此,项目团队中,需要安排专职的人员招聘和行政保障人员,同时还需要协调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安排兼职人员予以配合,以提高相关准备工作的效率。
除上述人员外,外部力量的合理运用,能够加速项目的推进进程,并有效地控制项目风险。通过与咨询公司的合作,选择有经验的咨询顾问,能够快速的吸取外部的优秀实践经验,并考虑到更多的风险细节。咨询顾问的配备也需要综合各方面的专家,分别在组织人力、系统、财务专业流程等各方面实现支持。
与上述人员分类相匹配,项目团队需要建立合理的组织架构(见图1),以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转。
在项目团队的组织架构中,业务设计及实施组是团队的主体,并进一步细分为组织、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个模块。项目支持与业务设计、实施并行,重点落实人员招聘以及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行政支持工作。质量控制负责项目过程中的质量的定期审阅和把控。整个项目团队设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包括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由以财务总监为主导,IT、人力资源及办公室分管领导作为成员构成的战略层面的领导组;另一个层面则由项目的执行项目经理及咨询公司项目经理共同构成,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整个项目团队的有机配合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的保障。
在财务人员职能方面,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出现使财务人员对于财务职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大多数的作业人员对于财务知识的需求已经远远不如传统财务模式那么重要。而团队中,需要出现更多懂得运营管理、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并需要在组织策划、学习推广、协作方面形成相应的能力,财务人员职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著.组织协同――运用平衡计分卡创造企业合力[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张瑞君,陈虎,胡耀光,常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及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6):19-27
3.李常青,卞晶晶.集团公司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J].当代经济,2011,(10):122-123.
作者简介: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
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总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计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结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4]贾晓燕,杨晓英.产品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5).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企业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生产效益,尤其是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是摆在国内建筑企业面前的一个难题,信息化可以增强工程控制能力、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提高实施计划的准确度,是加强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
1、材料质量不符合规范要求
某些承包商或分包商为谋取私利,不按照工程技术规范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采购相关的材料,无法对质量进行有效控制。也存在部分施工企业内部没有完善的约束机制和管理机制,无法杜绝不合格的材料进入工程施工中,从而给工程留下质量隐患。
2、缺乏相应的责任制
因为合同管理不严密,各项工作的界限不明确,责任不清加上措施不力等多种原因,当工程出现问题时,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相互推诿,导致一些工程采取补救措施不得力,继而造成工程的质量问题。
3、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
建筑工程是以施工现场实施为主体的建设过程,工程体量大、涉及范围广,受外界因素影响大,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高质量要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的现象,如过程检验不规范、质量控制点的设置不合理、工程技术交底形式化、关键部位存在管理失控等,容易发生质量隐患。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构想
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强调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通过信息技术,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采购、财务管理、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广发使用信息化。工程项目质量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工程信息的挖掘和利用,可以实现对施工现场的质量、进度、安全、成本等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综合水平,提升企业项目运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信息化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信息化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项目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效率
工程建设责任主体之间的信息、资料、档案等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传输共享,便于相关质量管理部门实时掌控项目现场情况,了解现场质量状态,有效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便捷性、高效性、实时性,可以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领导决策人员实时了解项目情况,很大程度上减少项目涉及到的多方管理人员进行日常项目管理和信息处理带来的不必要的负担,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使工程管理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工程质量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减少解决的时间,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便于制定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计算机对大量繁杂质量数据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和判断,可以完成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评估,同时可以将质量管理工作提前到事前进行控制,便于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制定完善可靠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质量安全控制的全过程动态监控。
3、质量文档资料的动态管理
在工程施工现场,与工程施工质量监控有关的一些文档资料,如:施工组织设计报告、工程管理资料、施工图纸、工程测量资料、工程施工资料等,纸质保存量大,存在查找不便、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等问题。如果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大容量存储、便捷准确检索、复制传递快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施工质量管理的文档资料的动态可靠管理。
4、施工现场数据采集与处理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数据种类较多,数据量较大,且存在不停变化特性,管理人员在实际质量管理工作中往往感觉到很难及时准确把握,若要随时准确掌握施工现场的动态质量数据信息,就必须注重施工现场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工作。计算机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大量繁杂数据信息及时采集和有序归纳总结处理能力,能够大大提高施工质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效率。
5、质量数据信息共享与协同
质量数据信息的沟通共享,是建筑施工企业现场施工质量安全监控管理的核心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协同处理,能够最短时间内将采集的项目资料进行处理,以便管理人能够及时对项目质量问题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改善人工处理的缓慢和低效率状态,同时便于工程管理各环节的监督检查,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程的管理质量。
五、结束语
信息化建设对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作用是建筑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的进一步落实,对于工程管理工作有着现实的重要的意义。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将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物资等环节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监控,从而提高项目整体的管控水平,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杜宏磊. 浅析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2013,01.
[2]陈敏. 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2013,07.
关键词:财务共享中心 企业 财务管理
作为企业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为企业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信息,使企业能够全面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本文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的应用意义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一般来说,企业采取的都是较为分散的管理和财务核算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方式有其独有的优势,有效地执行监督和核算职能。然而,企业规模的逐渐扩大,致使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已经显现了出来。虽然企业有专门的财务核算部门,但是,其他部门、下属单位确有其自己的财务职能系统,这些部门、单位缺少有效的沟通,一直沿用自己的管理模式,导致即便有某个部门、单位财务工作量非常多的时候,而其它部门、单位的财务人员却非常轻松,不同的工作模式,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同时,又由于各个部门、单位财务工作都是相对独立的,专业化分工的管理模式无法实施,这就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对所有的技能都要熟练掌握,才能适应岗位的实际需求。
而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在企业中得到了很好地应用,不仅使各个部门、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都集中在一起并进行统一处理,避免了传统企业开展财务工作的弊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其工作流程呈现出集成化、现代化的态势,通过对以往工作流程的再造和升级,提升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其次,通过和专业的财务管理公司的竞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断提升自己的财务运作水平,有效降低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最后,对整个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各个部门、单位能够将工作精力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
企业在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就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将以前较为繁琐和复杂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简单、便捷和细化,从而有效促进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将财务管理工作的统一操作,使其变成了会计工厂,这一形象的比喻,充分体现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方式和内容。企业为了促使其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可以将质量管理理念渗透到其中去,从而促进其服务质量的提升。
很多企业虽然认识到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但是,其意义绝不仅仅限于这个方面。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由于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不够统一,存在很多舞弊现象,这种工作漏洞制约着企业的良性发展。而现在的共享服务模式的建立,有效降低了企业的风险,较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三、使企业实现信息的自动化和标准化
企业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后,其各项制度以及各项工作的操作流程都得到了有效地规范和完善,因此,这就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和数据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信息的标准化和自动化,不仅有效减少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数量,还能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同时,企业的财务控制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显著地提升,有效降低了相关风险,为企业的高效发展夯实了牢固的基础。此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提高了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而准确的数据是企业进行重大决策过程中的可靠依据和有效支撑,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切身利益和发展进程,甚至关系到企业能否正常运行,由此可见,信息的准确性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建立一整套统一标准的信息数据系统来将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客观地反应出来,从而将其重要的导向作用充分显现了出来。
四、强化了财务职能和总部监控职能
很多企业都在朝着去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然而,这一方向在财务共享服务的工作中却并不适用,这主要是由于财务共享服务更注重的是管理以及控制模式,为了财务共享服务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企业都会对以往财务职能部门中和共享服务机构相对的部门进行保留,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又由于,企业传统较为分散的管理模式和财务核算工作,使基层财务部门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致使公司财务管理无法有效掌握企业基层部门的实际财务情况。针对这样的现状,企业的财产安全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不确定的因素甚至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企业的建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企业的各项支出都是公开的、透明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各个部门的财务状况进行有效地监督,这就使企业的总部监控职能得到了强化,从而使企业的管理更加集中,企业的获益也会更加明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有效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仅仅依靠几个人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全体人员的共同参与。因为,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这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企业应积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诚信度,使财务工作更具透明性和公平性,从而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企业长久稳固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全融会计,2009
1.1医疗设备管理缺乏科学性
在大中型医院里均拥有庞大的设备资产,且数量、品种及型号繁多,设备价值昂贵。设备信息化管理重视与否直接影响到设备的稳定运行。医院的一些设备投入后存在着技术监管不力,业务流程仅限于办理简单的设备入库、出库手续,基本属于静态数据的管理;对于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停留在传统的故障发生后的被动维修,缺乏跟踪管理及预防性维护的责任、意识以及对高风险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设备的准确性、安全性及稳定性较差。
1.2医疗设备管理缺乏实用性
目前,有的医院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处于零散管理状态,未能建立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资料,不能与医院HRP信息系统各模块进行有效对接,医院相关业务部门不能很好掌握设备资产运作情况,存在着数据不能共享,基础数据不相符的现象。设备档案资料收集、借阅和查询制度不健全,使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和重要的技术支持受到影响。
2设备资产HRP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构建
2.1HRP信息系统
HRP信息系统是医院引入“企业资源计划”的成功管理思想和技术,是医院资源计划管理的一种手段,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医院提供了决策运行手段和管理平台。HRP系统以财务管理为主线,与现有HIS系统的有效整合,提升医院设备资产的运作流程、成本管理、设备使用效率及优化资源配置能力。
2.2构建HRP信息系统管理平台的优势
HRP信息系统能够实现更规范化的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升级,达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其优势为:①强化医院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②提升医院的资产运营质量;③实现面向流程的事前、事中、事后分析和控制;④提升医院领导的控制能力;⑤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等。HRP信息系统还能够实现设备信息与财务管理系统的充分协作,完善医疗设备标准化和数字化管理,有效整合各种资源,降低运行成本。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对医疗设备的统筹管理,优化流程,使操作更简单,效率提升。
2.3HRP信息系统运行效果
HRP信息系统建立面向合理流程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传统HIS管理功能。通过建立数据交换共享系统能够很好地解决医疗设备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使各应用系统能在应用和数据层面形成一体,消除信息孤岛和协作盲点,提高运行效率。可实现各类信息的连接传输、统计分析、报表生成平台全自动集成;可实现各类设备的采购成本、运输成本、使用成本、折旧成本、维修成本、业务成本等“可视化”控制。HRP信息系统对改善管理、提高效率效益、增强医院活力,均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设备资产HRP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3.1系统平台设计
HRP信息系统平台的设计应遵循实用性、可扩展性与可维护性、安全可靠性、用户界面设计以及数据库设计原则等。系统对医疗设备实行静态管理和动态管理相结合的原则:静态管理通常针对设备名称、价格、技术资料等静态信息;动态管理则侧重于设备有效生命周期中的使用、维修、计量、折旧及报废等动态信息。基于以上原则要求,系统搭建在医院内部局域网上,设置一台高配置且性能完备的计算机作数据库服务器,客户端机则分布在各职能部门。系统管理主界面分类为“信息录入”、“信息浏览与查询”及“统计图表”3个模块。其中“信息录入”模块设置相关标签控件,分别记录设备的基本信息和维修信息、计量质控信息、报废档案信息等;“信息浏览与查询”模块以列表的方式查看设备的基础信息,并设置全院设备浏览与查询、设备维修浏览与查询和报废设备浏览与查询3个窗口;“统计图表”模块以统计图方式展示数据,设置设备资产统计图、设备台件统计图及设备维修统计图3个窗口。
3.2系统平台扩展
按照HRP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原则要求,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功能模块应细化到设备全生命周期工作计划以及设备报表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主要围绕以下功能模块扩展运行。(1)采购模块。HRP信息系统应详细记录设备从计划论证至设备验收等采购全过程所涉及到的相关信息及工作流程。(2)管理模块。包括对设备入库至盘存等数量和财务的管理,记录设备分布和使用流向等账务信息。(3)在用管理模块。对在用设备的基本数据、附件数据及备注数据建立完整的信息资源。(4)质量管理模块。详细记录质量控制下的验收检测、状态检测、稳定性检测、计量检测等日常巡检、日常维修等数据。(5)计量管理模块。系统包括了计量设备基本信息、计量器具检定信息以及计量器具分布、分类和单机的查询。(6)档案管理模块。通过计算机建立完整的索引信息,能够快速便捷地查询设备书面资料和所包含的技术资料。另外还有对设备管理部门的日常内部工作管理模块等。
3.3系统平台应用
(1)采购供应链信息平台。采购供应链管理是以采购医疗设备为基础,通过规范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医院设备需求和供应商之间的业务关系。通过HRP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将采购信息进行固化,建立流程化、数据化和动态化的供应商信息管理体系,通过信息共享,强化监管和监控,降低医院采购和运营成本,有效的控制资源风险。
(2)基础数据信息平台。严格按照采购合同条款逐项核实设备的相关信息、技术参数以及整体外观的完整性,并将安装验收环节的基础数据及其他相关信息载入医疗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设备基本信息和影像及图片信息,以方便随时查询。根据设备名称编制“设备标签”,即条形码标签管理。目前使用较多的是一维条形码,可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二维条形码技术进行管理,以实现对设备资产的“身份证”式管理并生成“医疗设备信息卡”。
(3)设备档案信息平台。建立好设备资产的基本信息和技术资料等基础信息的分类归档、统计和编号,实现从实物账到财务账的同步,使其采购、库存、资产等前端自动及时产生财务分录,实现对资产的及时监管,解决对账难的问题。完善计划采购所涉及的数据信息资料以及库存和在用设备实物数据资料。库房管理中的账务信息可反映各科室设备成本及维修支出情况;在用设备管理中的信息能够对其详细地跟踪和身份识别;质量管理中的设备维修及检测数据能及时发现与分析可能存在的事故隐患与危险因素。计量管理中的数据信息能够清晰地反映法定计量设备的合格情况。档案管理中的数据资源可提供简洁清晰的检索路径。
4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