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实施战略

【本文来源】:商业研究2004.03

【本文作者】:冯智杰

整合营销传播(IMC)这一观点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提出和发展的。IMC的核心思想是:以整合企业内外部所有资源为手段,再造企业的生产行为与市场行为,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实现企业统一的传播目标。IMC从广告心理学入手,强调与顾客进行多方面的接触,并通过接触点向消费者传播一致的清晰的企业形象。这种接触点小至产品的包装色彩大至公司的新闻会,每一次与消费者的接触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公司的认知程度,如果所有的接触点都能传播相同的正向的信息,就能最大化公司的传播影响力。同时消费者心理学又假定: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对一切事物都会形成一定的概念,假使能够令传播的品牌概念与消费者已有的概念产生一定的关联,必然可以加深消费者对该种概念的印象,并达到建立品牌网络和形成品牌联想的目的。

麦斯威尔是一个运用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成功者,麦斯威尔咖啡自1982年在台湾市场发售以来,一直以“分享”的广告策略塑造品牌,1986年到1988年,麦斯威尔通过随身包咖啡的上市,延伸“分享”的概念,并运用广告、公共关系、促销活动等手段,由形象代言人孙越发起“爱、分享、行动”的街头义卖活动,同年麦斯威尔随身包咖啡销量同上年相比增长50%。麦斯威尔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体传达“分享”这一核心概念,运用的就是典型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71-02

一、发展现状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3.6亿人,预计到2015年达到7.1亿人;而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7210万部,增长率达到103.1%,移动营销的规模将由2011年的24.2亿元激增到2015年的245亿元,表明中国移动营销面临迅速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标志着营销的大众传播时代已临近终结,当代营销传播已高速进入了微传播时代。首先,移动互联网络实现了了解顾客基本资料和相关移动媒体使用习惯基础上的客户数据库,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实现个体识别与锁定的一对一营销;其次,技术的进步使得移动终端系统能够融合多种传播手段;最后移动营销能够实现基于所在位置的随时推送服务。

唐宇煜在《手机:开启整合营销传播新时代》一文中,认为手机整合营销传播是载体传播形式、消费者移动轨迹、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整合,破除了时间、空间和所需内容的限制,其融合性已经成为整合营销传播接触点的跨媒体平台[2]。《第五媒体行业发展报告》指出,移动营销直接向分众目标定向精确的传递即时信息,并有效的通过信息互动实现人类社会传播形态的整合,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

二、模型建构的基本原则

(一)4I的基础理论简介

朱海松先生指出,移动营销必须满足“4I”,以实现分众识别(Inpidual Identification),即时信息(Instant Message),互动沟通(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和“我”的个性化(I),这是移动整合营销传播的基础理论[3]。

在移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互动式移动营销是核心,而分众精细化的“一对一”则是移动营销的内在数据库,而个性化和即时化则是移动营销的外在表现。所谓的“一对一”是指个体化,即移动营销的识别和锁定所建立的个体数据库信息,实现对个体进行量化管理。即时的信息,是体现了移动营销的市场反应速度。移动营销动态反馈和互动跟踪,使得能够针对消费者即时的消费行为实现跟踪调查。

互动性是建立针对不同消费者的关系营销的层次,通过互动能够加深关系营销的深度和层次,从而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消费者进行针对性的营销。个性化则是满足消费者在移动互联网络时代个体性的需求。移动互联网络时代越来越体现消费者的个性化、私人化。从而移动营销也需要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二)一对一的消费者导向性

首先关注消费者导向性。根据舒尔茨所指整合营销传播的受众包括消费者、顾客、潜在顾客、内部和外部受众及其他目标[4]。新媒体整合营销时代的核心体现在传播焦点从关注产品特性转向顾客导向性,可见,对于新媒体的受众,开始转向互动的双向传播系统渠道,开始具有传播者的行为特征[5]。其次,探讨消费者行为模式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化。电通公司建立了基于网络时代特征的AISAS(Attention注意、Interest兴趣、Search搜索、Action行动、Share分享)模式。在这个营销模式中,两个具备网络特质(传统互联网络和移动互联网络)的“S”-Search(搜索)、Share(分享)的出现,表明消费者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的改变[6]。

(三)移动网络为枢纽的移动跨媒体传播

相对于桌面互联网来说,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不仅体现在整合营销传播的平台建构和传播载体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能够跟踪消费者的移动轨迹,从而实现精准的、即时互动的个性化整合营销服务,即以移动网络为枢纽的跨媒体传播形态。

三、模型建构的一种探索方案

(一)一个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的模型设计

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消费者以及潜在消费者对移动互联的使用习惯和需求,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络环境展开的营销活动,是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延伸,是企业在精确受众目标定位之后,整合了移动互联网络的多种媒介营销传播的工具、方法、理念和过程,以达到实现即时、互动和个性化的营销传播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指整合移动互联网络的多种媒介营销传播的工具、方法、理念和过程,不仅仅是指多种移动互联媒介形式的整合,也包括跟踪消费者的移动轨迹,整合了人们的需求、生活状态和接触点,满足人们移动生活形态的整合营销传播。

笔者综合分析建构的原则和要素,在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为核心的基础上,建构如下图1的营销传播模型。并结合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的技术营销方案的营销形式,建构了如图2的营销形式模型。

(二)建立个性化的消费者数据库

移动营销的内在特点是进行“一对一”的精确受众定位和分众精细化,关键取决于对消费者更为深刻的洞察。

建立行为定向匹配模式(Behavior Target Buying)的营销传播,是通过数据挖掘、移动信息匹配来找出最具满足用户需求特征的营销信息,建立的步骤如下[2]:1.用户入网的基本信息,依据移动运营商建立基本人口细分特征;2.通过用户对手机通话、短信以及其他移动终端媒体消费习惯、对WAP网络的浏览情况,获得用户的移动网络使用习惯;3.通过用户对各种类型的广告方式作出的反馈,了解用户的广告接触习惯,甚至,通过追踪位置移动、时间安排、消费习惯获得精细的消费者经济习惯。

(三)移动整合营销传播的接触点研究

依据广播形态,移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可以分为Push类和Pull类,Push类包括:主要以短信、彩信为载体的互动营销;以手机报或会员刊为载体的手机报刊。Pull类包括:以移动客户端(APP)为载体的客户端;以Wap或html5网页为载体的移动网页。依据表现形式来说,有以下传播形式:文字、图片、视频、动画、二维码、还有其他一些富媒体。短信/彩信为主的互动是发展最为成熟的,但用户体验不是很好;移动网页营销发展较为成熟,大中型网站目前流量和收入都比较稳定,是比较为广告主愿意接收的形式;而对于APP客户端来说,行业内接受度比较高,追求实际点击率、展示数等实际效果;而新型的营销形式(如二维码,增强现实等)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

目前来说,移动互联整合营销传播的广告平台包括国外的如谷歌的admob公司,国内的有米广告,百分通等公司。在移动媒体方面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家短/彩信移动运营商;移动网站包括手机新浪网、手机搜狐网、手机腾讯网、3G门户、手机凤凰网等等;应用商店包括豌豆荚、安卓电子市场等等;移动客户端包括手机QQ、ucweb、愤怒的小鸟等等;移动报刊包括现代快报、南方周末等等。

(四)营销效果评估及传播过程修正

汤姆·邓肯等人提出了一整套工具,在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传播中同样适用。这套工具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部分:1.认知、态度和方法的评估;2.传播网的评估;3.传播内容的分析;4.接触点分析[7]。这四个层次传播效果的分析构成了对整合营销传播效果评估的标准,适合移动整合营销传播过程的分析和修订,能够更好的反应移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效果的分析。

可见,通过精确受众定位之上的移动网络整合营销传播平台,在建立个性化的消费者数据库之后,整合移动营销的传播工具,包括整合接触点的传播形态和表现形式,通过多重表现形式+多媒体的组合进行媒体叠加,形成矩阵化的传播组合,最大化地提升移动互联网络整合营销的传播效果。(来源:今传媒 文/王 雷 编选:)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2011-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行业年度研究报告简版[OL].report.iresearch.cn/1678.html,2012-04-17.

[2]唐宇煜.手机:开启整合营销传播新时代[J].新闻知识,2009(8).

[3]朱海松.无线营销[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4](美)Schultz,D.& Schultz,H.,Transitioning marketing communication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Journal of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1998(1).

[5]童晓渝,蔡佶,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第3篇

在品牌建设中就是有这么一种现象,企业成立时间比对手更长,花的钱比对手更多,但不比对手更有品牌。在品牌建设中,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与一相加等于0,相反,另一种情况是一与一相加等于∞。品牌建立的前提条件是把钱花对,品牌建立是由传播方式决定的。

很多企业由于对整合营销传播缺乏深刻的认识,没有掌握其规律,导致执行后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其实,整合营销传播综合应用广告、促销、公关、直销、CI、包装、新闻媒体等各种传播方式,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品牌推广,就好比是应用这些营销传播方式作为石块、泥土来建造品牌这座高山。最终建成的是一座”丘陵”,还是一座“高山”,则取决于企业对整合营销传播理念的掌握程度,取决于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否遵循了“高山法则”。

整合营销传播的“高山法则”是以“品牌高山”为导向,遵循统一的品牌核心理念,围绕同一个清晰可辨的品牌形象,不断地挖掘与消费者更多、更深层次的沟通触点,从而有节奏感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企业自身品牌的传播。也就是说,每一次传播都应该是一次晋级和升华。南方略营销咨询机构总经理刘祖轲认为“高山法则”主要包含以下7大原则:

一、同心原则

“高山法则”的首要原则是“同心原则”。“心”,即品牌的核心。无论哪座高山都有且仅有一个核心,也就是主峰,所有山峦都是围绕在这个核心的周围,核心也是由石块和泥土积淀、固化而成。

整合营销传播的目标是透过整合传播中每一个环节一致的讯息,传达企业品牌的统一形象给消费者,以提升品牌的认识度和影响力,进而促进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整合营销传播的首要问题是通过对企业自身品牌的特性挖掘和顾客的深入研究,确定直接、潜在顾客群,对企业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确立品牌形象的核心。这个核心是所有传播工作的“重心”,集中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所以它必须要站在战略制高点以统领全局,促进传播目标的达成。围绕着“重心”,所有的营销传播策略统一内外部力量致力于将各种营销传播手段一元化,追求“同一个重心,同一个形象,同一声音,同一画面”。

海尔集团堪称整合营销传播的企业典范。海尔自开辟海外市场以来,用各种传播形式统一向全球消费者传播“海尔,中国造”的品牌形象,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诠释海尔品牌的核心理念,用多种传播渠道以及企业家(张瑞敏)的个人魅力向公众宣传海尔集团的经营理念和品牌特色。海尔从产品包装到产品说明书的设计、再到所有广告的调性都统一应用海蓝色,从而与“海尔是海”的文化基调相匹配。通过营销传播的“同心”原则,海尔在世界各地的顾客心目中建立了统一而深刻的品牌形象。无独有偶,中国的销售神话脑白金也是遵循同心原则的经典案例,其营销传播策略和品牌形象由上海总部统一策划设计好,再下达各级办事处各自执行,各区域营销理念和策略的一致性,确保了品牌在全国范围形象统一、核心诉求统一,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传播噪音,避免了消费者对品牌多角度的误解。

二、综合原则

高山之所以能做视群峰,拥有耸入云霄的姿势,是因为它所包含的石块、泥土、山峦和花草树木等各类成分形成有秩序、有层次地叠加。单一的成分如石块,因其物理属性的不稳定性,是不可能堆积至高山的,只有涵盖各种互异互补的材料才能厚积并持续堆高,最终形成博大雄浑的气势。

同样,企业的品牌应该是可以通过多种传播手段来表现和延展的,对主要的传播手段没有特定约束,再综合应用广告、公共关系和促销等各种传播手段全方位地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可应用的传播方式有很多,既包括相对普遍的识别系统、产品包装、展览展示、售点布置、产品使用说明等,也包含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电影等大众媒体,甚至还有楼宇电视、交通电视联播网等分众媒体。”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也强调利用企业的一切信息源进行传播和沟通,才能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使产品特色和品牌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在顾客心中形成巨大的影响力。

三、求高原则

人往高处走;志在攀高。造山,只有一筐土累加在另一筐土上面,一座山峦叠加在另一座山峦上面,长此以往才能累积成众山仰止的巨峰。否则,只是打一枪换一地宽泛地垒土,只能堆成默默无闻的小丘。

同样,企业若想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低的成本综合运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段将品牌形象建立到预期的高度,必须遵循求高的原则,要使1+1+…+1=∞。而不是1+1+…+1=0。即所采用的营销传播策略和手段必须发挥叠加效应,达到不断垒高的效果。

王老吉的整合营销传播就是遵循求高原则才得以有口皆碑,它首先将品牌定位为“防上火”的功能饮料,建立市场区隔避开饮料巨头的销售壁垒:在此基础上,在央视及部分影响力较大的省级卫视铺展大规模的广告攻势,同时辅以报纸、杂志、户外等媒体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迅速攀高:随后,它再渗入火锅店、酒店等特种渠道大肆促销,进一步提升销量、巩固地位;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王老吉更以巨额捐款的事件营销和网络炒作将其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向巅峰,从而成就一个妇孺皆知的民族品牌。08年王老吉销售额超过120亿元,正是得益于其独特定位+电视广告+辅助媒体传播+特种渠道促销+事件营销+网络炒作”的求高营销模式。

四、接触原则

石块与泥土、山峦与山峦之间的叠加如何才能稳定、坚固?它们之间肯定要有一个恰当的接触面。只有在这个恰当的接触面充分有效地接触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叠加成稳固的高山。

整合营销传播应综合应用各种营销策略和传播手段,而策略和手段不是盲目使用,应遵循接触原则。品牌不是属于企业,而是属于消费者。树立品牌就是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营销资源的整合应该发掘与消费者之间的关键“接触点”,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接触顾客,与顾客进行充分的互动沟通。接触点包括企业自身经营行为所产生的可控制性接触点,如产品展示、广告诉求、卖场设计、顾客服务和顾客购买行为终止后的非控制性接触点,如消费者的口碑传播等。遵循接触原则关键在于企业要掌握何时使用何种传播手段,在什么环境下使用什么传播手段效果最好。只有找出营销传播方式的最佳组合,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

例如,宜家家居将接触管理作为其

整合营销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它的服务理念是“让购买家具更为快乐”,因此在任何顾客有可能接触到的地方,宣家都尽量使其显得自然、和谐,让消费者感觉到温馨和满意。在入口处,宜家为顾客提供铅笔、卷尺和纸张,以方便他们进行测量和记录。在选购过程,除非消费者提出需要帮助,否则宣家的店员不会上前打扰。地板的箭头指引着消费者按照最佳的路线逛完整个商场,并且在展示区按照顾客的习惯制定顺序。宜家还精心制作了详细的标签,告知产品的购买指南、保养方法和价格。如果顾客逛累了,可以在卖场内的餐厅小憩。

五、导向原则

所有营销传播方式的累加都应以“品牌高山”的顶点为导向,即时刻聚焦于战略制高点。有了明确的方向,才能使各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产生一致的协同效应。

整合营销传播提倡一体化、组合化的传播策略,主张围绕品牌核心,提升顾客价值为导向展开营销活动。许多营销传播机构虽然为企业制作出超凡的创意广告,能够打动受众甚至暂获无数大奖,但是未必有助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即实现销售目标及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能够促使一个营销传播战术整合的就是其战略重心,营销传播策略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围绕该“重心”,同样,对于传播媒体也必须通过有利于品牌重心的考虑来进行选择。

例如,宜家以“娱乐购物”和降低顾客成本为导向进行营销传播。宜家在设计产品之初就确立好一个顾客能够接受的成本,然后在此成本内,尽可能地做到精美实用,以“模块”化方法生产产品,加上独特的平板包装,既避免产品在运输中的损害,也降低了储运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是提升顾客价值的基础,为了赢得顾客的“芳心”,宜家采取了一系列推广措施,如鼓励顾客在选购时“拉开抽屉,打开柜门,在地毯上走走,或者试一试床和沙发是否坚固”,亲身体验宜家的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美好享受。如此明确的价值导向,让宜家的品牌深入人心。

六、清晰原则

每一座让人印象深刻的高山必有其清晰的轮廓和特色,例如泰山的雄,黄山的奇和华山的险。整合营销传播所要塑造的品牌也应该具有清晰的形象特征。

整合营销传播是一种看待事物整体的新方式,而过去我们只是窥豹一斑,只看到其中零散的部分,比如广告、销售促进、售点广告、人员沟通等。它是将各种方式重新整合的营销传播策略,使这些方式看起来更符合顾客接受信息传播的方式,像一股从无法辨别的源泉流出的信息流。因此,将普通广告、直接反映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有机整合,提供清晰、连贯性的信息,使所有的营销传播理念和品牌特征被公众清晰的理解。

宜家在整合营销传播中给自己确立了一个清晰而独特的品牌形象:深蓝的矩形框内接着鲜黄的椭圆,深蓝的“IKEA”位于当中,这个敦厚、简洁的品脾标识象征着家具用品的可信任性和耐用性。几何图形的妙用塑造了“宜家”独特又蕴含深意的品牌标识。矩形、圆形都是家具经常采用的图形,深蓝与鲜黄也是现代家具中常用的色调。由这些旧元素新组合成的品牌标识让人自然地联想到“宜家”的行业特点,同时也给人以稳重、朴实之感。如此清晰的品牌特征,自然会为顾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坚持原则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建造高山不是一两天就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需要愚公移山般的恒心。同样,建立品牌也非一日之功,企业必须持之以恒。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休闲;休闲产业

[中图分类号]F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9-0060-03

1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整个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社会将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发展。据美国《时代》杂志(1999年12期)载文预言:2015年,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发展中国家将紧随其后。而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到2020年年底,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休闲大国。我国休闲市场已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休闲市场,提供与休闲相关产品的企业也急剧发展起来。与此同时,休闲业的高速发展使我国休闲业中的营销问题也相继显露出来,如休闲企业营销战略长期规划的缺失,休闲企业形象策划与传播的过于雷同,品牌维护意识过差等。由于休闲业本身的特殊性,当今所使用的如4Ps和4Cs等传统营销理论已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寻找更加适合当今休闲市场环境、更好解决上述营销问题的理论和方法,已为理论和实业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导入“休闲整合营销传播”(Leisure 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s,LIMC)理念,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现状进行分析,将二者有机结合,以寻求适合我国休闲业市场营销的方法和措施。

2 IMC理论与我国休闲企业的营销现状回顾

2.1 IMC理论的含义

整合营销传播(以下简称IMc)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等人提出:“IMC是把品牌等与企业的所有接触点作为信息传达渠道,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为目标,运用所有手段进行有力的传播的过程。”Duncan(1993)针对整合营销传播内容的特性,提出了整合营销传播四层次模式:形象统一(UnifiedImage)、信息一致(Consistent Voice)、良好倾听者(GoodListener)、世界公民(World-class Citizen),企业应舍弃过去“由内而外”(In-Outside)的单向线性说服模式,改成“由外而内”(Outside-In)的规划思考模式,从消费者的观点来进行营销传播规划,了解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的核心需求、媒体使用形态、信息接触时机等,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建立长期互惠关系。Petrison&Wang(1996)认为IMC由执行的整合(Executable Integration)和计划的整合(Planning Integration)两个观念所组成,从战略的视角进行协调,以扩大营销的效率和效果。

整个营销传播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价值为取向,确定企业统一的促销策略,协调使用各种不同的传播手段,发挥不同传播工具的优势,从而使企业的促销宣传实现低成本策略化,与高强冲击力的要求,形成促销。整合营销是对传统营销的一次革命,正如整合营销理论倡导者――美国的D.E.舒尔兹教授所说:过去的座右铭是“消费者请注意”,现在则应该是“请注意消费者”。

2.2 我国休闲产业的营销现状

自19世纪末期vablen(1899)的经典著作《有闲阶级论》发表以来,有关休闲(leisure)理论的研究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以来,休闲活动开始在欧美国家全面快速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很快形成了以满足人们休闲消费需求为目的的行业集群――休闲产业。所谓休闲产业“就是为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而组织起来的产业”。“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经济学家对休闲产业做出了一定的界定,但对其内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通过大量对休闲产业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其基本特征:第一,休闲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价值存在的享受。第二,休闲产业的核心产品是服务。第三,休闲产品需求者的需求复杂多变,它会受到需求者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心情状况、所处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

人们对休闲产业的认识和研究很难满足休闲产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很多休闲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方式上大多只注重形式,很少关注消费者休闲背后的社会和心理因素。在休闲市场营销方面更是存在大量的问题:

(1)营销观念相对落后。在我们国家,休闲营销往往被简单理解为促销(Promotion)或推销(Sales),主要从产品的角度出发,考虑的是尽可能增加休闲产品的销售,缺乏从市场需求角度对区域休闲经营和整体功能进行体系性的规划和科学的市场调研,更多的是进行价格战,进而导致价格欺骗和产品欺骗,使得假冒伪劣产品和服务包括不文明休闲产品充斥休闲市场,损害消费者的权益,甚至危害人的生命,使人们不敢放心消费。在产品的信息传递过程中,仅仅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印制一些宣传册散发,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和财力,而且还经常遭到被散发对象的抱怨,适得其反。休闲业营销观念和手段相对落后,制约着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

(2)营销层次比较肤浅。“休闲是人类生命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成为人’(Becoming)的过程,是一个人完成个人与社会发展任务的主要存在空间,休闲不仅是寻找快乐,也是在寻找生命的意义。”休闲并非一种纯粹感官、感觉层面的享受,它同时也是人类一直以来深刻理性追求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外在表现。休闲的这些特性要求经营者提品的时候,不仅要满足休闲者生理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其心理上的需求。这就要求休闲企业树立由外而内的营销观念,以顾客的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起点。我国休闲企业营销停留在产品形式比较优势上,形成了“形式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休闲企业很少通过对社会环境、经济状况、人们的文化层次、审美情趣、心理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来设计产品;休闲产品和服务缺乏鲜明的个性和明显的差异性,进而影响了休闲企业的产品形象,增加休闲者的抱怨。

(3)休闲企业缺少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我国大部分休闲企业追求短期的销售目标,缺少中、长期休闲营销规划。休闲企业管理者不了解休闲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产品促销策略之间关系。休闲市场营销计划控制、市场营销成本利润控制、市场营销信誉控制和战略控制能力较差。这种状况导致了休闲企业缺乏相应的品牌经营意识,打顾客“揩油”战,在顾客身上能捞一把就是一把。在推销自身的形象特色时,缺少对休闲市场的调研、

细分和产品的价格定位,休闲形象、宣传、口号雷同。休闲企业主要以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等为主要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缺乏系统性和必要的反馈,休闲产品提供者与需求者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营销错位,收效甚微。

3 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休闲产业中的实施

休闲企业实施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在感知顾客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IMC策略,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体,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回应、影响顾客的需求及其行为。在此基础上,休闲企业还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获得社会利害关系者的支持。因此,休闲企业IMC战略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感知顾客需求基础上的产品定位;传播口径一致的信息;履行社会公民的责任与利害关系者达到双赢的局面。

3.1 休闲产品的合理定位

休闲企业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以满足休闲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实现休闲产品的价值。要特别重视休闲市场的调查、细分、定位和预测。掌握休闲市场发展变化的趋势,避免休闲产品盲目开发造成的失误。因此,休闲产品的定位与开发应该根据本地的经济、技术和区位等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深入调查、研究影响休闲需求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市场细分和定位,开发出极有市场价值的休闲产品。休闲产品主要由休闲设施与休闲服务两大内容组成,它是以休闲设施为载体将休闲服务传递到休闲者那里的。休闲产品的开发应根据产品的定位,将环境设施与人文资源相结合,将人文关怀和优质的休闲服务融入核心产品,提炼和塑造休闲产品的核心价值,突出核心产品的美学价值、文化品位的作用,提升休闲者对产品真实而美的感受。休闲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优化各休闲要素的资源配置,进行综合系统地规划与协调,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避免产品的单一和雷同。在合理的产品定位、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以顾客需求为导向设计营销策略。

3.2 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和品牌形象塑造

(1)口径一致的信息传播。由于休闲的特性,休闲活动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等这些无形的不可量化的因素的影响。于是,休闲企业只有与顾客建立长期的联系才能及时回应其需求,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传统的营销沟通方式基于由内而外的观念,企业无法迅速、及时获得顾客的信息。Don E.Schukz(2000)提出了与顾客沟通的5R新框架:回应(Responsiveness),营销传播管理者如何能迅速、有效地回应顾客或消费者的需求;相关性(Relevance),相关性必须解决营销传播计划与它要与之营销传播管理者有多大的相关性的问题;感受(Receptivity)是指传播中要提供利害关系者想要得到的信息,而不是传播者想要传播的信息;识别(Recognition),对来自“应对机构”的信息进行清晰、鲜明的定位,以区别于其他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关系(Relationships),要建立企业与顾客长期良好的关系。休闲企业应以5R新框架为依据,与顾客进行双向的沟通,及时回应顾客的需求。

(2)口径一致的品牌形象。休闲产品是一种体验型的产品,本质上是休闲者在消费过程中休闲体验的综合感受。休闲品牌形象的营销与传播应抓住休闲者的感知品味和既有的休闲产品的特色进行强化。根据不同类型的细分市场,进行调查设计,客观分析和评估出休闲企业在各类休闲者心目中的自觉形象,在此基础上把握消费群的品牌形象标准,进而把休闲企业形象依据休闲者的标准提升为品牌形象,明确产品在休闲者心目中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标准,对休闲产品进行品牌定位,修订主题、口号、广告语、服务特点等,努力塑造良好的口碑形象,消除不良形象影响。

3.3 开展休闲产业社会营销

IMC理论的第三个层次是世界公民(World-classcitizen),明确了休闲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所应履行的社会义务,其社会营销可以通过与利害关系者的沟通,构建休闲产业社会营销网络。本文所指的休闲社会利害关系者主要是指政府等行政主管部门、休闲管理部门、社会环境保护部门、媒体等间接利害关系者。关注这些利害关系者的需求,与之建立长期的关系对休闲产业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休闲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休闲业逐渐成为政府主导型产业,休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规划。休闲产业在营销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强与政府合作,发挥政府的影响力,调动有效资源、宣传城市形象,引导休闲需求、提升休闲品位、杜绝不健康休闲。现代经济社会,媒体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休闲企业品牌的构建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关注媒体对休闲信息的需求,公正均衡地关于可能会影响休闲趋向的信息,减少休闲供需的不平衡。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休闲企业要积极协调产品的开发者、经营者和休闲者之间的关系,将自己看做一个社区公民,在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的基础上丰富人类生活,提升人生品味。

整合营销传播的特性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美特斯邦威;营销策略

整合营销传播不仅考虑的是销售职能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注意将产品、人员、广告、促销等职能内因素协调一致,更是要其他部门也都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到销售和服务都最大限度地为消费者考虑。

美特斯邦威品牌自1995年创立以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多次跻身中国服装行业百强,曾荣获“中国青年最喜爱的服装品牌”、“中国女性消费者最满意的品牌”等诸多称号。在美特斯邦威的成长道路上,一直离不开远见卓识的营销传播。可以说正是整合营销传播的成功运用成就了美特斯邦威的不走寻常路。分析美特斯邦威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也可以给诸多国内服装品牌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

1 品牌定位

美特斯邦威品牌定位于16至25岁时尚而有活力的年轻人,倾力打造的是“一个年轻活力的领导品牌,流行时尚的产品,大众化的价格”。这一点从其看似西化的品牌名称就可以看得出来。在“美特斯邦威”这五个字中,每个字都代表着品牌的一种特性:其中,“美”是指美丽,时尚;“特”是指独特,个性;“斯”是指在这里,专心,专注;“邦”是指国邦,故邦;“威”是指威风。独特的品牌名称正说明美邦专注于为消费者提供时尚个性的服饰,立志成为中国休闲服饰的领导者,以扬国邦之威。美特斯邦威还用自己设计的广告语“美特斯邦威,不走寻常路”为自己塑造了桀骜不驯的性格。这一切,都在消费者心目中造就了美特斯邦威年轻时尚特立独行的品牌形象。

2 产品关注

为了让产品引领时尚,符合品牌的前卫形象,美特斯邦威早在1998年就在上海成立了产品设计中心,还从法国请来一位顶级服装设计师担任集团设计总监,建立培养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设计师队伍,与法国、意大利、香港等地知名设计师展开长期合作,每年设计服装新款式3000多款。美特斯邦威对产品的关注还体现在对休闲装市场进行细分,针对T恤、牛仔、羽绒服三个目标市场分别建立MTEE、MJeans、M.Polar三个产品类别,这三个产品系列分别树立了自己在各个品类专业而又时尚的产品形象。

3 形象塑造

美特斯邦威对品牌形象的塑造一直不遗余力。在明星代言上,美特斯邦威在不同发展阶段先后花重金聘请了郭富城、周杰伦、潘玮柏、张韶涵等当红明星为品牌代言,切合品牌形象的明星和大规模的广告投入让美特斯邦威从品牌建立之初就站在了行业的前列。在品牌发展壮大之后,美邦集团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与消费者接触最多的专卖店,耗资一亿多元建立了一个系统使总部大厦可以随时调取系统内各地任意一家专卖店的实时图像,通过这个系统,美特斯邦威可以集中管理全国各地的旗舰专卖店,随时掌握各地专卖店是否做到了统一形象,统一宣传。

4 文化沉淀

文化是一个企业内在的特质,只有通过文化的整合才能将企业糅合成一个整体。为了凸显文化的内涵,美特斯邦威投资两千多万元建成国内首座民间服饰博物馆,藏有从元朝至今服饰文物共五千余件,服饰博物馆的建成为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注入了强大的文化力量。美特斯邦威还在企业内部建立了员工俱乐部,创办了《邦威报》。为了培养员工和加盟商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美特斯邦威甚至建立了自己的企业大学。深厚的文化沉淀成为了美特斯邦威发展不竭的动力。

5 营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