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营销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晓鹰导演的主要戏剧作品有《魔方》《浴血美人》《保尔・柯察金》,新版《雷雨》《情感操练》《春秋魂》《爱情泡泡》《绿房子》《安娜・克里斯蒂》《男儿有泪》《中国制造》《第十七棵黑杨》《死亡与少女》《萨勒姆的女巫》《庄周戏妻》《春秋魂》《屋外有花园》等,其中不少便采用了小剧场这一剧场形式。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戏剧”的概念本身具有一些模糊性,相对于大剧场而言,它是一种在“小型的”剧场内进行的戏剧演出:相对于常规的演出场所而言,它是一种在“非常规”的演出场所包括排练场、剧场休息室、舞台附台、舞厅、饭堂、教室,甚至废弃的车间、仓库等处进行的戏剧演出:相对于豪华的商业戏剧而言,它是一种简朴且更接近纯艺术的戏剧演出;相对于传统的主流戏剧演出而言,它是一种追求实验性的戏剧演出。王哓鹰对小剧场戏剧有着丰富的导演经验,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小剧场理论,概括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小剧场戏剧带有实验性但并不等同于实验戏剧。也不等同于非商业戏剧
我们知道,“小剧场戏剧”运动兴起时,其目的就是对传统的“大剧场戏剧”的一种策反,是对新的戏剧演出方式的一种实验和探索,因此,小剧场戏剧本身就带有实验性。比如王晓鹰在导演《萨勒姆的女巫》时,就采用了小剧场戏剧的演出形式,让强烈的压迫感从四周和头顶上包围住观众,对剧场形式作出了有益的尝试:重在表现性的布景、轰然而起的《青春祭》交响乐、厚重敦实的框架结构、粗糙狰狞的木制囚车、五个高大人形和一个巨型面具、剧情处悬吊在剧场各处(包括舞台上和观众席里)的几十根粗大绞索。
不过,在王哓鹰看来,尽管“小剧场戏剧”可能具有实验性意义,但它并不等同于“实验戏剧”。王晓鹰举例说,德国高尔基剧院演出的《通往麦加之路》属于典型的小剧场戏剧,但是,该剧的演出从情感内涵到表现形式都不以反传统为目的;再比如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演出的小剧场戏剧《无辜罪人》总体上属于以深化传统为艺术目的的主流戏剧,而非实验戏剧。
许多研究者认为,小剧场戏剧是一种带有精英色彩的戏剧样式,是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艺术,是一些戏剧精英相互探讨、相互观摩的一种戏剧样式,小剧场戏剧并不关注商业效果:一句话,小剧场戏剧就是非商业戏剧。王晓鹰对此不以为然,他举了一个例子:1980年代末美国的一出小剧场戏剧《爱情书简》,仅由一男一女两位演员坐着读情书来表现一个从青梅竹马到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爱情悲剧,其独特的演出形式令别人绝难再试,但此戏却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再比如莫斯科“达巴科夫实验小剧院”曾经上演过美国最负盛名的商业剧作家尼尔・赛蒙的作品《从军布鲁斯》,演出也并没有摒弃剧作原有的通俗性和商业色彩。因此,“小剧场戏剧”并不一定都是“实验戏剧”,它有时也会以主流戏剧的面目出现,它与“商业性”和“通俗性”之间,也并非总是格格不入的。
二、小剧场戏剧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独立生存形态
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戏剧”既不是一种戏剧风格,也不是一种戏剧流派,而且也不是一种戏剧观念,它只是戏剧艺术的一种独立生存形态,是在不同于大剧场的另一种剧场空间中与观众谋求共存的戏剧演出形态。
不管大剧场还是小剧场,都是戏剧演出的场所,亦即剧场空间。“剧场空间”可能是专为进行戏剧演出活动而准备的建筑场所,也可能是现在被用来进行戏剧演出活动而原本是为其他用途的建筑场所,还可能是一个室外场所或自然旷地,无论是什么样的场所,当在其中进行戏剧演出活动时,它此时就是“剧场空间”。戏剧演出与观赏活动借助这个“剧场空间”得以建立一个具有特定戏剧情境的时空结构。根据小剧场戏剧这种独特的生存形态,王晓鹰给“小剧场戏剧”作了以下的界定:在有别于“大剧场”的、“非常规”的、“室内”的剧场空间中进行的戏剧演出,它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戏剧演出形态。
我们知道,剧场的结构形态主要有两种类型:分体式结构与一体式结构。分体式结构的典型代表是设有镜框式舞台的大型剧场:镜框式舞台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经过不断改革和完善,到19世纪末,借助“第四面墙”原理与照明技术的支持,“演戏时舞台上照明而观众厅熄灯,也就是说,观众看得见舞台上的演出,而演员看不见观众”,仿佛在演员面前有一面无形的墙。因此,在这种分体式结构的剧场中,演员必须假定观众不在场,忘“我”地在“第四面墙”封闭而成的戏剧情境中,与对手或自我交流,惟独不能与观众交流,即“当众孤独”地表演一个虚构的故事,以制造真实生活的幻觉,观众只能被动地观看,交流也只能像潜流似地间接发生着。这种交流方式后来受到了强烈的批判。
因此,一种不同于分体式结构的剧场形态即一体式结构便应运而生。小剧场就属于这种一体式的剧场结构形态。小剧场舞台拆除了大幕、乐池、脚灯、台唇等使演员和观众隔离的物质设施,旨在推倒以前分体式剧场制造的“第四面墙”。这样就使演员和观众可以进行直接的交流,戏剧呈现的过程就是二者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过程。
三、小剧场戏剧的特质在于其“小”
戏剧演出艺术是一种“共享”的艺术,即是说戏剧演出的时间、空间均为观众和演员所共同享有,戏剧演出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表演和观赏同步进行的过程。而剧场作为演员与观众共同进行戏剧审美活动的场所,它的构成要素可以没有灯光、布景和音响,甚至可以没有与实际生活场所隔离开来的专用建筑设施,但却不能没有特定的演出场地与观演场地,而且,这两个场地在戏剧审美活动进行时,总是处于同一物理时空中。剧场的这一自在规定性,必然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当场性的相互影响,或者说双向交流效应。而小剧场戏剧区别于大剧场戏剧的主要标志在于空间的改变,这样小剧场戏剧就将戏剧艺术的“共享”特质在一个“小”的剧场空间里鲜明化、尖锐化了。
王晓鹰认为,在一个“小”的剧场空间里进行演出,就必然会缩短演员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表演区和观赏区之间的严格界线也随之趋于模糊,观――演之
间相互感应的强度、细腻程度以及直接交流的机会都会成倍增加,这样有利于造成观――演之间的心理接近,使演出能够在高度融洽的气氛中进行。如他在1984年排演《挂在墙上的老B>之后总结了如何改变观――演之间的物理距离以拉近观――演之间的心理距离:“1.拉近空间距离,变台上演出为平地演出,让观众三面围坐在演区前,第一排观众几乎能摸着演员的衣服,演区和观众席都亮着灯,不以光线的明暗来造成空间区分,并且把一些戏挪到观众席里去演:2.消除舞台神秘感,不用幕布,不分前后台,演员当众化妆穿服装,然后到观众席里去与人交谈,直到演出开始:3.直接面对观众,设法与观众建立直接交流,向他们致意,给他们介绍,请他们谅解,听他们意见等等,力图改变观众旁观看戏的心理状态:4.鼓励参与演出,这里是指直接的参与,诱使观众与演员对话,邀请他们一起跳舞,甚至让勇于自我表现的人进入戏剧的规定情景。”
四、小剧场戏剧具有高度的空间假定性
“假定性”是一切艺术的本性。戏剧艺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假定性的特殊表现范围和表现方式,如处理舞台空间的假定性方式等。“假定性”的含义在于对生活的自然形态进行变形与改造,使形象与它的自然形态不相符。在戏剧艺术中,诸方面的假定性程度唯一的限度是与观众之间的“约定俗成”。
王晓鹰非常注重戏剧的假定性,他的博士论文《戏剧演出中的假定性》对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在戏剧演出中,以“假定性手段”结构的非生活化、非现实逻辑性的舞台时空体系,与追求逼真幻觉的“再现性”舞台时空系统相比显然有着更多的主观意味和表现性。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导演对于戏剧演出的“舞台假定性”的价值意义的深入理解,以及所制定的导演构思的完整程度。运用“假定性”的创作手段超越舞台上的环境限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更强烈、更浓郁和更充分地传达演出的“哲理诗情”,只有舞台创造为这种“哲理诗情”构成了富于情绪感染力和视听冲击力的感性形式,“表现”的美学原则追求才能真正实现,“舞台假定性”也才由此而开始真正体现出它的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和妙不可言的艺术魅力。
戏剧演出的“假定性”原则在小剧场戏剧中能够得到强化和突现。大剧场中常出现的那种以完备、封闭的生活逻辑把表演空间与观赏空间隔绝开来的做法,对小剧场的近在眼前的观众将产生心理上的排斥。不恰当地遮蔽原剧场空间的本来面目,便在无形中强调了表演空间与观众所处空间的区别,而这显然是有悖于希望观众和演员“共享”这个“小”空间初衷的。小剧场戏剧不应该遮蔽戏剧演出的空间假定性,相反应该直面它强化它,即使为了制造写实性的生活环境,也无需刻意去改变剧场空间原有的结构特点和潜在美质,只需充分利用它、组织它,通过演出处理使观众认可它而成为戏剧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前提
目前越来越多的地区在发展区域经济时意识到现代市场营销的理论与方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因而引进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帮助区域经济发展,建立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就非常有必要,但是要明确一个前提,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发展的本质上来说,现代市场营销与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之间的区别在营销范围与进行营销的主体之间的差别,单纯的就其本质而言,这两者是相一致的。在现代市场营销理论中,进行市场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循环经济,使人类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进行产品、技术的开发创新,将目光放在全球市场中,为企业选择、制定及实施有利于发展的、保障企业持续经营的营销战略。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的灵魂所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从本质上来说与现代市场营销是一致的,因而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最终目的。这也就说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概念是主体进行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营销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主体要通过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来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树立新的生活标准,不断提高区域内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还要充分考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上,在全球的范围内进行产业资源配置,以保证区域产业所需的资源成本最小化以达到最大化效益,这样再通过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才能保证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首先提出的,又称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这是一种将依赖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换成依赖生态型循环发展经济模式的模式。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则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它的含义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也就说当代人在发展自己的经济时要注重对大气、海洋、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样才能让后代人保留适合生存的环境。因此在进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时应当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营销战略制定的重要前提。
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相对于传统的商业活动有如下特点:具备更广阔的环境:人们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空间的限制,不受传统购物的诸多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交易;具备更广阔的市场:在网上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很小,一个商家可以面对全球的消费者,而一个消费者可以在全球的任何一家商家购物;具备更快速的流通和低廉的价格:电子商务减少了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节省了大量的开支,从而也大大降低了商品流通和交易的成本;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讲究个性,注重购物的环境,网上购物,更能体现个性化的购物过程。
二、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重要性
(一)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区域产业市场进行营销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也是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核心理念。就企业方面来说,核心理念的概念是由两个部分来构成,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对于区域产业来说核心价值指的就是主体的价值观的一种体现形式,而核心目的指的是除了经济利益之外追求的目标。曾有经济学者对世界上知名的区域产业作了分析研究,发现这些区域产业仅仅是将盈利作为追求的目标之一而不是其追求的唯一目标,更不是最重要的目标。同时这些区域产业都拥有并认同的核心理念,区域产业在进行经营活动时就将这个核心理念作为一种指引。这也就表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应当与区域产业的核心理念保持一致,这个核心理念更应该体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因此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时应当以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相一致为标准,也是未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主要方向,具有营销和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而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则是包含了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题所具有的核心价值与核心目的,因此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可以说是区域产业构建出适合的市场营销理念的关键。
(二)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评估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主要依据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前提,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在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活动进行评估时,区域市场营销的本质就成为评估的主要依据。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需要,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认的人类社会的最佳发展方式,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人类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将人类、自然资源与科学技术融合成一个整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减量化、再利用、循环化”是其主要的原则,是一种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对传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完全相悖的一种经济发展方式。在区域产业中,企业是营销的主体,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执行者。他们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压力,而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与技术资源的支持,但是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很多区域产业并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区域产业要想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引入循环经济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可以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都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也不受地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的产生就说明了这一点。当前的区域产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取决于营销主体对于客户需求情况的把握。由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市场的范围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市场。如何把握这个市场的动向,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成为决定区域产业竞争情况的关键。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能够为区域产业的管理者把握市场提供新的角度,以利于区域产业的竞争。
(四)可以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发掘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对于区域市场营销理念的构建是一个重要的前提。构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要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区域竞争时要将眼光放在全球市场中,真正地发挥区域核心价值与核心目标的作用。在对区域市场营销战略进行构建时发觉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的本质可以为其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出现短视的现象。美国市场营销学家就认为核心营销理念能够为企业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切实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对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本质的认识可以为区域市场营销战略的建立提供新的思路。
三、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对策
(一)企业是主体。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过程中,区域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是进行营销的主体,也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职能实现的关键,企业整体的营销绩效对于其余产业营销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区域产业的管理者要对区域产业的价值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理由进行解析,这是关系到区域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节,也是区域产业能否长久经营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对于区域产
业市场的发展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区域产业发展的指引,它的存在是要说明区域产业存在的意义,区域产业发展的方向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说明了区域产业具有的特点和功能,这些都是区域产业在发展时必须明确的内容。对区域产业市场而言,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作为区域市场发展的主要指导,为区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依据与方法,对于区域产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差异化发展的路线。在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时首先要明确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的构成,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作用及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其主要的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可以说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灵魂和关键。其中区域产业市场的愿景指的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发展的目标,要清楚自己发展到什么程度,这是一个既可以实现又具有一定难度的目标,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当前区域市场发展的重点,还要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的期盼。一般而言,实现区域产业价值的最大化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基本的愿景,这个愿景既是从区域产业的实际利益的角度出发,又是对区域产业社会价值的一种彰显。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的作用是要明确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个意义不单单是经济上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其对社会的意义。这是回答区域产业为什么而存在的一个部分。
区域产业对于社会的意义应当体现在其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情况,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产业对这方面的认识有不同的程度,而制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发展理念体系的时候,将区域产业市场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融合进来,将会使以往区域产业对于社会责任的承担从无意识转变为有意识,这对于提高区域产业的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对区域产业存在方式的诠释,它是区域产业市场营销主体做认可并遵守的一个价值标准,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也会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的一种深刻的体现形式。在区域产业经济发展与构建区域产业市场营销战略时核心价值观念是实现区域市场营销理念愿景与作用的主要因素,在区域产业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市场营销理念体系是指导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区域产业管理者制定发展战略的主要参考资料。在区域产业市场的管理者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战略时不可避免地要对区域产业存在的价值、意义及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深入的思考。
市场营销竞争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营销环境和自身资源条件,通过系统化的营销努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创造顾客价值,达成互利交换,实现企业及相关利益方目标的能力。市场营销竞争力在企业竞争力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证据和表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基础,而市场营销竞争力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研究,虽然学术界已经发表了不少资料,但至今尚未见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和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具有开拓性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在现有的市场营销理论和企业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想,以求抛砖引玉。
一、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按照科学研究中实证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和要求,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有两个总的指导原则,一个是科学性,另一个是实用性。为了满足这两个指导原则的要求,在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1.明晰而深厚的理论基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营销理论在继承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以管理为导向的合理内核的基础上,不断新的市场营销经验和教训,从而发展出许多新的理论思想。其中,核心的营销理论思想主要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定位理论、关系营销理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这些理论对于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逻辑一致性和完整性具有本质上的决定作用和指导意义。顾客价值与顾客满意理论以及关系营销理论,不仅体现了企业市场营销的价值观,而且揭示了市场营销竞争的真谛。企业之间的市场营销竞争,实际上是不同企业所提供的顾客让渡价值的竞争。通过提高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和服务价值构成),降低顾客总成本(由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构成),实现与企业利润目标相匹配的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是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根本途径。顾客满意理论和关系营销理论都是以留住老顾客、培养顾客忠诚、实现企业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营销理论。顾客满意理论在研究顾客满意心理形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层次、多方位实现顾客满意的。关系营销理论从系统论、价值论和过程论的角度,提出了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处理好与众多利益关联方的关系的原则和方法。而定位理论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则最直接而精僻地指明了获取营销竞争优势的方法。定位理论阐述了在广告泛滥、信息爆炸、消费者心智对信息的有效负载量有限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营销环境中,通过对产品、品牌和企业进行巧妙设计并赋予其一定的特色,为它们树立一定的形象,从而使它们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地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位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成功地实现“商品到货币惊险的跳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之所以是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柱,主要是因为它是这样一种理论:它主张企业通过合理的营销组织结构深入了解消费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消费者资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营销传播的统一信息和核心创意,协调运用多种传播形式,长期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即促进销售,创造和提高品牌价值,建立和巩固企业与消费者之间长期的良好关系。上述理论都围绕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交换,本质——需求管理,以及最终目标——企业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原则和方法,它们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2.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可证实(证伪)性,关键在于其能否获得广泛而有说服力的经验证据。经验证据的获得与处理,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统计资料的支持。在正常的竞争性的市场营销环境中,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了证明和获得这种普遍适用性,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按照行业和企业规模进行合理抽样,在样本企业的市场营销评价实践中反复和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补其所缺,增其所益。
第二,典型个案的佐证。在作为调查和应用总体的企业中,选取若干企业进行典型调查,结合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深入它们在市场营销管理的所有环节和方面的具体情况,从而分析各个评价指标与企业各种营销努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作为验正、修订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和内容的重要依据。
第三,矛盾个案的合理解释。对于已经建立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对矛盾个案进行合理解释,不仅是为了捍卫该指标体系的权威性更重要的原因是,这项工作既是检验该指标体系的重要步骤,又是修正乃至重建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线索。因此,对矛盾个案的解释工作,其所真正捍卫的不是现有的营销理论和指标体系,而是市场营销领域中认识的真理性和真理的发展性。
3.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我们对可操作性的理解是,建立起来的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兼具行动上的可行性和价值取向上的实用性。前者表现为评价指标的可观察性和可计量性。后者表现为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市场营销决策的指导性。因为可以观察,所以可以记录并形成连续而全面的比较客观的资料;因为可以计量,所以可以比较精确地评价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状况。通过对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结构分析以及动态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可以准确而及时地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并帮助预见企业市场营销的机会、和挑战,为企业市场营销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提供相应的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架构
1.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产品创新与开发离不开技术创新,但是只有当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和人的本性相吻合并具有区别于竞争者的优势时,产品创新和开发才能成功。因此,简单地说,产品创新与开发的能力,本质上是企业运用市场细分和市场定位战略驾驭技术创新与应用的方向和速度的能力。
(2)质量管理能力。质量分为工程导向的质量和市场导向的质量。前者是指产品符合技术要求和规范的程度,这是一种以产品为中心的质量定义;后者则不仅意味着质量是一种产品或服务的性能和特征的集合体,更强调产品或服务要具有满足现实或潜在需求的能力,这是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质量定义。我们从后者的定义出发来理解质量管理能力,即它是根据顾客的需求、要求和期望来塑造和控制产品或服务的性能,使它们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满意与利润增长相统一的能力。
(3)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如果说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质量管理能力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的主要是产品力的话,那么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则主要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形象力。各种品牌在市场上的力量和价值是各不相同的。一般来说,品牌资产越高,则品牌忠诚度、名称认知、可觉察质量、品牌关联及其他资产如专利、商标和渠道关系等状况就越好。高度的品牌资产能为公司带来大量的竞争优势,尤其是非价格竞争优势。在企业之间产品的技术、功能和质量差异日益缩小的情况下,通过品牌化创造差异化优势,是市场营销竞争中的一种战略投资和必然趋势。品牌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建立并提高品牌价值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营销传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手段。配合质量、服务和承诺,营销传播实现企业与顾客之间连续不断的双向沟通,逐渐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在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品牌管理能力与营销传播能力应归为同一大类。
(4)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供应链是由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经销商和最终顾客之间的供需关系形成的价值增值链或价值让渡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分别以一定的成本为最终顾客创造价值。现代市场营销竞争不再局限于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已经扩展到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为最终顾客所准备的提供物是否具有竞争力,关键要看该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顾客总价值与顾客总成本的差额,是否能够在与供应链利润目标相匹配的情况下最大化。对供应链的优化整合管理,旨在提高整个供应链提供物的顾客让渡价值。销售管理不仅包含对分销渠道的管理,还包括对销售的组织、人员、服务和过程的管理。从顾客价值的传递和商品价值的实现来看,供应链管理不仅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品力,而且与销售管理一起,共同为企业市场营销竞争提供销售力。
(5)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服务可能与有形产品相伴,也可能单独被提供。服务具有许多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特征在于,服务是一种表演,服务人员就是“演员”,顾客就是“观众”,因而服务是“演员”与“观众”之间动态的互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对服务的管理,最重要的是对顾客关系的管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的结合,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面向信息化的市场营销解决方案正在迅速发展。现代市场营销主张企业经营以客户为中心,但是只有网络和商务的发展,才能真正将“以客户为中心”从概念变为现实。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种旨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新商务模式。对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的考察,是网络条件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中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2.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能力决定绩效,绩效反映能力,一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是与一定的市场营销绩效相对应的。本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从企业市场营销各个方面的绩效来判断企业的市场营销竞争力。同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相对应,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包括以下五大类:
第一大类:产品创新与开发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R&D投入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成功率、新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销售额占全行业新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新产品年均投资收益率。
第二大类:质量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产品质量合格率、产品质量优良率、由质量改进投入带来的效果增长率、产品质量口碑优良率、产品性价比满意率、消费者满意的功能项数占产品全部功能项数的百分比。
第三大类:品牌管理与营销传播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主力品牌知名度、主力品牌美誉度、名牌数量占全部品牌数量的百分比、名牌产品销售额占企业全部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每万元营销传播成本带来的销售增长率、新品牌推广成功率、品牌无形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百分比。
第四大类:供应链与销售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采购品品质优良率、采购品准时供货率、产销周转率(产销周转次数与全年月份数的百分比)、产品产销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产品利润占有率、销售回款率、销售利润率。
第五大类:服务与客户关系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该大类中的具体指标主要有:服务营销培训时间占企业培训时间的百分比、服务销售占产品实体销售的百分比、服务增值占全部服务成本的百分比、顾客回头率、顾客满意率、顾客忠诚度(铁杆忠诚者和摇摆忠诚者占全部现实顾客的比率)。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指标权重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每一个大类指标所包含的各个具体指标在该大类中的权重,第二个层次是各个大类指标在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中的权重。为了使指标权重更贴近实际,可以用两种基本加以确定、调整和改进:(1)综合意见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专家和各个企业不同方面管理人员的意见,然后加以综合,从而确定并调整指标权重。(2)实验法:一是横向对照实验法,当两个企业起始条件基本相同时,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企业保持不变,而另一个企业改变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从两个企业营销绩效的差别中确定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二是纵向对照实验法,在一段时间内,改变某个企业的某一个营销竞争力变量,同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根据企业营销绩效的改变程度来确定和调整某个营销竞争力指标的权重。
4.时间尺度及评价指标的
数据及评价指标所代表的时间尺度可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等级,1年及1年以下为短期,1年以上5年以下为中期,5年以上为长期。
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计算分为两个步骤:
首先计算每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t= αm。Smjm=1=α1.S1+α2.S2+α3.S3+……+αj。Sj
上式中,Ct表示第t大类指标的分值,α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S1表示第t大类指标中第一个指标的实际数值,后面以此类推。
然后计算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分值,其计算公式是:
C= βn。Cnkn=1=β1.C1+β2.C2+β3.C3+……+βk。Ck
上式中,C表示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的分值,β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权重,后面以此类推,C1表示第一大类指标的分值,后面以此类推。
5.评价指标的比较
纵向比较:以过去某个时期为基准期,分别考察企业现期各个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相对于基准期的进步率(提高程度)。其计算公式是:
进步率=现值分值-基准期分值/基准期分值×100%
横向比较:以同业平均分值或平均进步率为基数,以及以竞争对手的分值或进步率为基数,从具体指标、各大类指标和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三个层次考察企业的相对优势(劣势)率。其计算公式是:
相对优势(劣势)率1=企业数值-同业平均数值/同业平均数值×100%
相对优势(劣势)率2=企业数值-竞争者数值/竞争者数值×100%
应当说明的是,无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计算出来的数值有正数、零、负数三种可能性,分别代表进步、持平和落后三种状况。
6.发现和机会,提出决策建议
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其价值就在于为企业市场营销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对计算和比较的结果进行,发现企业市场营销的问题和机会,并提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尤其以下三个方面千万不可忽视:
(1)发现水桶效应中的“短板”,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根据水桶原理,在市场营销竞争中,当企业在其他方面与竞争对手差距很小,而只在市场营销的某一个方面明显薄弱时,那么这个方面就是妨碍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提高的“短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要根据需求、竞争和自身条件,采取适当的对策和措施,以合理的代价弥补“短板”,乃至变“短板”为“长板”,从而提高企业市场营销总体竞争力,尽快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
(2)预见企业生存的危机和挑战,及时发现预警信号。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的某些重要指标向着接近或低于自身的平均值或行业平均值的方向下滑,那就很可能表示企业即将遇到比较严重的生存危机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及时向企业高级管理层发出预警信号,督促企业领导者进行战略反省,并“求医问诊”,及时根治企业病症,摆脱危机,增强企业“体质”,迎接挑战。
(3)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不可能在市场营销竞争力构成要素的所有方面成为第一,因此,对于每一个竞争参与者来说,通过差异化的创新而带动经营业务的良性增长,其可能的空间是十分宽广的。通过市场营销竞争力指标的计算和比较,可以发现每一个主要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之所在,然后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自身条件,对企业市场营销的领域、对象、产品(业务)和经营特色进行最佳定位,从而创造并保持能为企业带来高利润的顾客。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预见增长的潜在“亮点”,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方向。
三、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根据前面所述的建立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企业市场营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有以下两条基本途径:
关键词:市场营销 社会实践 理论知识
市场营销是其价值的实现的现实,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理解,一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交易机会,二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交易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同时实现企业和个人的交易机会。市场营销是一个过程,是对服务、想法和物品的定价、构思、分销和促销进行策划和实施的一个具体过程。在市场营销之中,始终有一个观念本贯穿着,那就是营销观念。营销观念是市场内在的一种理念,也可以称之为认识。这种理念或者认识,是一个团体为了影响或者知道一个公司的日常运作或者管理而存在一个理论体系。市场营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逐渐被升华为一种学科,那就是市场营销学。该学科最早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由于21世纪的到来,社会的发展越来越猛烈,经济和市场的价值发展也越来越多元化,在此基础上,市场营销学,也随着发生着根本的改变,也就是由传统市场营销变成现代营销。现在市场营销的理念正逐步加大,已经从盈利组织发展到了非盈利组织之中,市场营销学也和很多学科发生联系,例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可见现代营销的运用范围已经扩大了很多。自市场营销学诞生以来,其内在发展也经历了很多过程,进入到现代社会,数字信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其发展更是提供了很多新的途径,并有力的推动了市场营销工作的发展。
总之,市场营销的社会实践以市场为出发点,市场也就是市场营销的导向,并致力于通过市场营销把企业的服务以及产品提供或者销售给“满足”方,“满足”方的满足是社会实践的市场营销赢利的重要来源。
一、社会实践的内在含义
1、整体意识
社会实践中的市场营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整体过程,从挖掘市场需求到满足客户需求;从提供服务实现交换到反馈信息不断调整,都需要相应企业内部有关部门人员共同完成,这就要求营销企业内部各部门有关人员相互配合,共同为客户服务。
2、市场意识
市场需要什么、而企业能够提供什么,是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在实行过程中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这就要求其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评价市场的政策准入、客户的信用程度、行业和产业的成长性,以及对其自身的综合贡献度的大小等,从自身利益出发,分辨出能为之服务的最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从而制定社会实践营销战略。
3、信息意识
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成功的基础取决于信息是否完备,谁先捕捉了信息,谁就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因此,在营销之前必须加强市场调研,进行信息采集,通过公开渠道以及客户账户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有效提炼。同时还要注意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做到及时更新,内部资源共享。
4、环境意识
识别经营环境是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制定经营战略的基础,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必须对宏观经济形势进行正确分析,这是因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各个领域,也会影响到市场诸多方面,这就要求在市场营销时要审时度势,把握好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同时要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做好营销工作。
5、服务意识
服务的根本是方便顾客。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在其施行过程中将有形的服务转化为无形的服务,这些服务主要包括服务环境、服务手段、服务态度和营销人员的服务水平等。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必须通过提供优质、高效、准确、快捷和个性化、贴身化的特色服务,并积极培养忠实客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网络。
二、社会实践的配套措施
1、树立整体营销的思想
真正接受、吸纳、运用现代营销管理理念,将营销工作放到公司具体运营决策中通盘考虑。公司的各个部门、各类人员都要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工作导向,运用现代营销管理手段,综合考虑产品设计、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以取得广泛的经济效益。要重视新产品推广全过程的营销。在新产品问世之初,要通过宣传强化客户对产品的认识,迅速形成消费热点,避免新产品市场踏空的风险。
2、重视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
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需求和特征,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要有效开发市场就必须了解市场,根据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营销组合,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面对同业竞争,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应当高度重视差异化营销策略,找准最重要和最有潜力的客户,制定明确的客户营销战略、行业倾向战略、特色业务战略以及重点业务区域战略等,有效分配有限资源,保持与重要客户的长久稳定关系。
3、实施大市场营销战略
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的经营目的是提供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但就涵盖的范围而言,营销包括了对目标市场的分析和选择,以及相应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宣传促销策略等相互协调一致的整合关系,即营销策略的组合或整合营销系统。整合营销系统体现了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经营思想的系统化和整体化,它强调各种营销策略之所以能发挥相应的市场作用,是因为它们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并防止了个别经营职能因追求局部利益而影响企业整体长远利益的现象。
4、建立市场信息沟通渠道工作机制
要通过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加强联系沟通,多渠道、多层次、广泛地捕捉信息来源,及时建立客户数据库,通过了解客户信息,并将客户的有关资料进行整合、分析和分类,把收集和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作为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明确重点营销客户,制定营销策略和措施,提高市场营销效率。
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其体系价值来源于以往所积累的市场使用理念和经验,以上所论述的也是市场营销理论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此运用,是社会实践中市场营销发展的基础,具有研究的价值,也为新时期的市场营销发展指明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市场营销原理(亚洲版)》,何志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成都 611131)
摘 要:从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出发,结合中小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特点,提出国际市场营销课程改革以建构主义基本思想为指导,实施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式实践营销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外贸职业能力目的。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国际市场营销;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202-02
一、教改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服务贸易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所积累的外贸优势正逐渐减弱。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加工贸易”利润在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开拓国际市场,创立自己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这些企业迫切需要既熟悉外贸业务流程和外贸单据制作,又要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营销能力和实战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涉外人才。而“国际市场营销”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正是培养上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
就高职高专学生而言,相较于本科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弱,对传统的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兴趣不大,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学习方法的运用还不太科学,动手能力强但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针对高职教学对象的具体特征,结合目前国际贸易形势下中小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国际市场营销课程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已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技能和外贸职业能力。
二、树立建构主义的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也称结构主义,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最早提出的。他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1]。将建构主义理论用于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就是要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认知结构的主动建构者,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则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
三、营造建构主义的教学环境
解决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矛盾的途径之一是增加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学习。因此,在建构主义教学环境中,首先要注重教学互动。可采用辩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训软件模拟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其次要设计协作性的学习环境。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讨论和交流,通过相互合作,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2]。另外,创设的学习情景真实,设置的项目任务要与教学相关。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知识构建,才能保证既定学习任务的完成和能力的锻炼。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与学生通过思维共享,既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相互启发、相互督促、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构建“四位一体”教学模式
国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且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高职教育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为此积极探索“理论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实习教学”四位一体的互动式实践营销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营销实践活动,实现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最终形成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基础作用。在教改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理论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以国际市场营销工作流程为主线,设计典型工作任务,把基础知识融合到各项目模块的学习中。首先按照国际市场营销的工作顺序将工作内容分为开展国际市场营销,分析营销环境,营销调研,规划营销战略,实施营销策略五个项目模块,然后在项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每个项目模块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完成项目任务为目标,在教师的帮助和问题动机驱动下,进行自主探究和互动协作学习,达到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和技能的掌握。
例如,在“实施营销策略”项目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沿用之前的项目任务资料,要求学生为其指定的公司制定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策略,并撰写一份营销策略计划书。 任务完成后,学生在教师点评和各小组互评的基础上,对拟定的营销策略方案进行修改。
在开展项目,拟定营销策划方案时,由于工作任务和4P理论知识的紧密联系,学生能够看到所学知识对于完成工作任务的有效性。理论知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转化为了实践能力。带着任务自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任务完成后,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理论讲授时,部分内容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运用目前流行具有很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慕课”“微课”等教学方式,教师精心设计和录制教学视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为学生提供够用的知识信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从事国际市场营销的基本框架和思维方法。
整个教学,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支撑,引导学生在课前观看教学视频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进行实践和学习、课后拓展,提升学生营销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
(二)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引用,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企业的营销实践,巩固和加深了对典型工作任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运用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小组对案例的协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对案例的探讨,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强调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具体操作。此外,案例教学中还可以使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体会到不同岗位的职责要求,有利于营销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应变能力的锻炼。
案例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高职教学,不能生搬国外教材原版案例。这些案例,有些营销策略在欧美国家当时的市场环境下是可行的,但是拿到我国,尤其是吸纳大批高职生未来就业的本土中小企业,则显的水土不服。因此,案例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经济发展相关,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另外,还要注意搜集前沿案例。这些案例是最吸引学生的。如我国中小企业如何面对当下日益蔓延的欧债危机,尤其在希腊,葡萄牙这些国家,采取了哪些对策。笔者将一些企业的做法归纳整合成案例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分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涉及宏观环境分析时,让学生围绕着“互联网+”主题进行讨论,分析传统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既结合了时代热点,具有真实性,又将典型工作任务融汇其中。
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分组工作精选案例。课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复杂、有争议性的问题要适当引导;及时解决学生因观点不同而出现的激烈争论乃至争吵;对讨论发言的离题及时纠正,营造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写出书面报告,以锻炼和培养分析归纳与书面表达能力。
(三)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指让学生在预先创设的情景中,模拟某一角色或具体岗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和相关演练,以期在高度仿真情景中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方法[3]。国贸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可以利用已建的国际贸易实务仿真模式实训室,通过教学软件模拟企业营销的实际情景,结合高职高专学生头脑灵活,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使学生在计算机网络上完成营销决策。软件作为一个实训平台,帮助学生体会真实的国际贸易情境,通过完成一笔笔交易,逐渐掌握外贸流程,强化营销在外贸过程中的地位。在完成每笔交易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国际市场营销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在进行交易的过程中,学生们要在一家虚拟公司中,进行前期营销调研,对特定市场的宏观和微观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与消费习惯,判断特定的商品是否适销对路。此外,还要对目标市场的进口管制、外汇管制及海关等情况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全套营销策略,在虚拟资金的预算下,进行相应的价格核算,做好签约交易前的准备工作。为后续外贸合同的履行与善后,打下基础。
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以前的教学教师必须严格督促,但是在模拟教学中,学生都必须完成整过流程。否则,软件模拟的虚拟公司将面临倒闭。这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国际贸易情景。教师对学生模拟的指导,既充分推动学生潜能的发挥,又提高了自身的实训技能,实现教学相长。
但是,模拟教学对实际的仿真性还有待完善。企业营销活动的不确定性、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工作岗位的压力与挑战,这些都是软件情景模拟难以做到的。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加以指导和提示。
(四)实习教学
对实践性很强的国际市场营销学而言,学生不仅仅需要在学校里进行理论、案例、模拟的学习,还需要走向社会,深入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锻炼,切身体会营销的风险性和复杂性。增加学生对市场的感性认识和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动态学习。
进行实习教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如每年校内举办的“市场营销实训大赛”和行业协会举办的“全国国际贸易职业能力竞赛”“全国职业院校外贸技能竞赛”等。通过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践和对抗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校每年组织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从事有关营销岗位的实习,通过职业体验全面了解整个营销流程和各个环节。在实践中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和锻炼营销就业创业能力。在实习教学中,要注意加强校企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实践指导,弥补了校内学习的局限性。在学生实习期间,教师不仅要参与实习方案的制订,还要深入企业具体指导,对实习全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可以说,高素质的教师对提高实习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国际市场营销教学在建构主义指导下,既要看到每种教学模式的作用,也要认识到各自的缺陷,协同运用,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国际市场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 贺庆文.基于建构主义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山西
财经大学学报,2007,(6).
[2] 杨洁,安翔.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探索与
实践[J].杨凌职业技术院学报,2011,(3).
[3] 吕洪雁.情景模拟教学法在《财务分析》课程中的应用及探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