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研发体系

技术研发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研发体系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第1篇

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起草《技术转移促进条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今年将重点研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指标评价体系。

继续对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市场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在稳定现有对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减免营业税优惠政策的前提下,配合《企业所得税法》的实施,重点推动企业从事技术转让减免所得税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同时,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配套政策的实施,开展对技术转移的激励和引导政策的研究,以及继续研究鼓励企业购买技术等 系列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

择优选择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若干国家重大计划项目、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的转移

围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计民生问题的重点领域,在农业、制造业、能源资源、海洋、交通发展、现代服务业、人口与医药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根据《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择优选定一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重点推动一批国家重大计划项目和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转移和扩散。希望各地和有关行业部门也要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转移队伍,真正形成国家、地方和行业多层次、专业化的技术转移体系。

启动创新(接力中心)驿站建设

通过政策性投入引导,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跨区域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完整与高质量的个性化服务,有效促进技术交易的达成及为创新集群提供支持。预计年内选择15家站点,开展试点工作。

试运行中国技术交易服务信息平台

完成网络平台各子系统程序开发,开通中国技术交易信息服务平台门户网站,预计年内完成采集、整理、分析、加工数据15万条,建立全国和区域技术交易服务联盟试点;在全国实现技术合同网上登记及统计分析工作,形成全国统的信息和交易的综合服务平台。

启动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尽快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培训大纲和教材的组织编写,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技术转移管理骨干培训,争取到2008年内培训技术转移人才1000人。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相关职业和岗位资质认证制度。鼓励各地方开展技术经纪人资质管理,推动环渤海、长三角及其他经济区域技术经纪人的资质互认,大力提高技术经纪人的专业服务水平和职业道德。

促进技术与资本进一步结合,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的投融资服务体系

在有条件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前孵育试点,在地方政府政策性投入的引导下,探索“股改+托管+孵育=>成长+上市”的技术产权交易新模式;同时,在有条件的区域性大型技术交易所及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启动国家及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进场交易的试点,探索我国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的发展方向和路径,为解决国家公共财政投入形成成果的转移转化、大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以及构建我国区域资本市场做出切实贡献。

清华大学一贯重视“政、产、学、研”工作,学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同时,也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体系

清华大学多年来构建了一套多方参与和多层互动的产学研合作体系如图1所示:

研发平台建设体系

清华大学的科研创新平台分几个层次,如果用金字塔来表示的话,从下到上依次为:90个校企(国内外)联合实验室,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研究基地,1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工程研究中心、5个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实验室(筹)。

技术转移体系

2001年9月,经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认定,清华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荣膺为首批中国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之一。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由校长授权统一负责全校科技成果推广、签订和管理横向技术合同。主要负责学校与全国各省、市、地区、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技合作和以清华大学科学技术成果为“标的”的各类技术转让、开发、服务等工作。

清华大学与企业合作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向与清华大学有密切关系的企业提供重点服务,促进学校科研力量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国内外经济与技术发展信息,为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技术创新等提供咨询服务,协助企业拓展国际合作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人才培训服务。

为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积极利用国际资源,提高学校科技综合水平,实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目标,经2000-2001学年度第20次校务会议(2001年6月28日)讨论,决定成立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英文简称ITTc)。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根据市场的需求,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依托清华大学强大的科研实力帮助本国企业消化吸收国外技术,为企业的发展和创新服务。目前中心已与许多国家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俄罗斯、美国、德国、法国、波兰、日本等,掌握了各个行业的数以千计的技术项目,并与国内企业界和学术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2006年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指定“国际科技合作依托机构”2007年荣获“IPTEC 2007大学类国际技术转移奖”。

项目孵化与产业化体系

清华大学项目孵化与产业化体系包括清华科技园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

清华科技园是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华大学部分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物理载体。为清华大学部分成果的转化提供了良好的物理空间和软硬件平台,同时促进了入园的其他企业与清华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

清华科技园创建于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企业孵化器集群、技术研发机构集群和配套服务机构群;入园企业每年为清华大学提供科研项目经费1亿多元。2003年,清华科技园在全国大学科技园评比中被评为唯一的大学A类科技园。目前有约400家企业人驻清华科技园,包括许多大公司的研发机构、工作总部和孵化器类型的公司,如2005年著名的网络运营商SOHU入驻清华科技园,2006年世界著名搜索引擎GooQle人驻清华科技园。由于很多大企业在创新方面有很多领先于高校的地方,所以他们的人驻对学校的科研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清华科技园不仅在北京形成了成果孵化基地。而且建立了辐射园区,如陕西西安园区、江西南昌园区、广东珠海园区、河北廊坊园区和江苏昆山园区,积极促进地方成果孵化工作。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主要管理清华大学持有的技术资产股权;制定清华大学科技产业发展战略,在整合资产、调整结构、协调利益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负责清华大学科技企业

投融资、承担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对外贸易及经济技术合作交流等重大经营活动的决策和管理。

2001年开始高校企业改革后,学校的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压缩到80多家。目前清华大学除直接控股3家企业(清华紫光、清华同方、诚志股份有限公司)外,还有控股公司32家、参股公司56家。

清华控股产业化基地主要有北京的密云科技工业园、海淀信息产业基地、昌平太阳能基地、延庆药业生产基地,深圳的信息港、基因城,以及海外的美国硅谷信息基地、加州圣迭哥生物基地。

学校与这些企业的多层合作互动体系,主要有几种模式,一是学校给企业提供成果,这种模式现在越来越少了;二是合作研究,这是目前主要的合作模式;三是建立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建立的门槛在逐渐提高。以3年为期限,去年要求企业的资金为500万,今年上升到不低于900万;四是成立合资企业,这种模式也比较少见。

与政府的多层合作互动体系

自1996年开始,学校先后在珠三角地区、环渤海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与省一级地方政府共同搭建技术转移创新平台,共同成立了4个“研究院”(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地市一级政府共同成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与政府合作建立了多项“科技成果合作基金”。这些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互动为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模式

与政府的产学研合作

学校积极与政府开展产学研合作,目前与24个省签订了“省校全面合作协议”,与70多个地级市签订了“市校合作协议”。2006年。校科技开发部先后组织了近二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出访与接待,出访100发,接待100次,全面宣传推广学校的科技成果项目,进行项目超过60次。此外还拓展与重点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

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是清华大学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创新模式之一。目前,清华大学科技开发部已与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徐州、盐城、张家港;浙江的上虞:安徽的马鞍山;内蒙古的包头;山东的济南等地市一级政府共同成立了10个“产学研合作办公室”,2006年,产学研合作办公室共开展科技项目对接、企业诊断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活动近70次。

为了拓展与重点地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建立科技合作基金,近年来,清华大学开始尝试“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主导、学校教授与企业共同受益”的新的基金模式,与多家省份和企业建立了不同的基金,促成横向合作。目前建立的合作基金有: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基金、河北清华科技合作开发基金、云南清华科技合作基金、鞍山清华研发种子基金、无锡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其中,2006年与无锡市锡山区合作设立的“无锡清华大学无锡成果转化基金”,大大促进了无锡市与清华大学的产学研合作,已签订合作项目近20个。以此模式支持的第一个项目――“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进展顺利,目前已经取得中试阶段性成果。

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除与政府的合作外,学校积极拓展与重点企业、重点行业企业的合作,通过重大项目合作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清华大学科研力量的集成,提高承担重大综合项目的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的水平。

为此学校成立了企业合作委员会。目前加入企合委的国内大型企业141家,行业涉及广泛,包括钢铁行业(上海宝钢、首钢、武汉钢铁集团)、电力行业(华东、华北、东北电力集团)、石油化工(燕山石化、齐鲁石化)以及汽车(长春一汽、二汽、东风汽车、长安汽车)等,国外企业35家(其中国际知名企业23家)。

自1999年起,依托清华大学科技、人才优势,由企业投资,清华大学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联合研发机构”90余个,借助大学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优势,把企业的产品研发及技术创新放在大学里进行,不仅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撑,同时每年还为企业培训数以千计的技术人员。几年的合作,众多的联合研发机构还形成了大批的专利技术,为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006年清华大学与国内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11个,合同金额9000万元,与涉外企业新建和续签联合研发机构6个,合同金额4600万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清华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要职责是:开展国际技术转移,组织和管理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产业界的对接,推介国内优秀技术成果走向世界;开展技术转移学科建设与研究为国内外企业服务,延伸企合委的工作;开展国际间人才培训。

中心通过集成清华大学各个院系、各个专业的专家学者的学科优势,成功完成了国家与北京市等多个关于技术转移理论研究的项目例如,中心曾完成科技部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的“创新力集群”、“国际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公共政策研究”课题;北京市科委的“以北京为源头的技术扩散模式”、“培训基地研究”、“技术转移理论与实务研究”和中关村管委会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技术转移战略研究”。目前,中心正在承担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的国家《技术转移立法》的起草工作。

中心在技术转移项目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不简单停留在技术、技术贸易层面,而是定位于技术的集成、中试与二次研发,发挥广阔的平台优势,依靠高端的科研资源,积极转化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国家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心已经与德国工程师协会(VDI)、韩国科学技术院(KAlST)、法国环境能源署(ADEME)、白俄罗斯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AIberta)等世界各地技术协会、大学院系等建立了合作伙伴的关系。

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实践与成果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支持体系高新技术产业产业生命周期多层次资本市场

本文将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细化高新技术产业的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和创业风险,同时通过综合分析上海地区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各个阶段的具体投入和退出机制等,针对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着天使投资部分缺失、风险投资不足的现状,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的市场失灵、系统失灵、制度失灵、人才失灵的状况下,政府的引导作用显得十分重要,对比分析美国高科技产业的金融支撑体系后,给出相关建议。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融资特征分析

(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的经济特性分析

1、生命周期性:一般来讲将产业发展过程分为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着各自的经济特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多阶段性更加的明显,具有更加突出的S型曲线。一方面是由于高新技术本身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所需投入的设备、资金和人力都是非常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的产品是一种全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前景非常巨大,增长迅速而且能有机会获取长期高额的利润。

2、成本骤变性:在成本的经济范畴内有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两个部分。由于高新技术的研发是多学科交差创新,直接导致科研投入金额激增,固定成本较传统工业经济要高出许多。另一方面,由于高新技术研发完成后,一般其复制或者重复再生产的成本非常低,而且能基本保持不变。

3、规模经济性:在代工专业化的大背景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性具有全球化的经济特性,信息的流动成本越来越低,一个信息几乎可以再同一时间在全球散播,各种壁垒正在逐步消除,全球商品化的实现成本较低。

4、速度经济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经济特性就是速度经济性,在当今社会,新技术本身的先发优势很容易被其他企业所掌握,陷入低利润的尴尬境地。此外,新的替代技术发展也是日新月异,新技术的产业化竞争非常激烈。

综合上述经济特性,可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周期的多阶段性和成本骤变性,将直接导致其投融资需求的多样性,而规模经济性、速度经济性决定了金融支持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特征分析

在上述的分析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一个的具有多阶段性的动态过程,是个连续完整的技术经济行为。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如下:

1、种子期的融资特征

种子期具有与市场失灵相对应的“内部融资”融资需求特征。种子期企业基本处于产品技术研发的中后期,一般已经取得实验室成果,还没有对技术成功实现产品化,也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销售渠道,无法从市场取得产品收入。资金需求量较小,但投资风险很大。

2、创建期的融资特征

创建期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与风险资本(VC)的“风险性”的融资特征。此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将步入“死亡谷”阶段,虽然技术风险已经能够有效的控制,但是市场风险急剧增加,资金的需求急速放大。由于还是存在巨大的风险,只有专业的风险资本从战略投资布局的角度会投资部分企业或者项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发挥融资功能。

3、成长期的融资特征

成长期具有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的“互动性”融资特征。在此阶段企业已经有自身的经营特征,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风险资金、商业银行资源、政府减税项目等各类资源,朝着资本市场的目标经营,将可以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制约或者促进作用,政府的资本市场制度性的设计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成熟期的融资特征

成熟阶段高科技企业具有与资本市场相对应的“市场化”融资特征。因此,成熟的资本市场体系将对高科技企业的后续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整体来看,资本和技术以及信息的市场化机制已经发挥作用,但是后续的资本市场监管将会显得更加重要。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一)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现状分析

1、数额巨大的上海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2010年,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上海财政在全市科技领域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基础科研建设、推动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全市财政共安排科学技术支出202.03亿元,是2004年的5.14倍,占比地方财政总支出也由2.8%增长到6.1%,政府的支持力度大幅增加。

2、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

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类型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邮政储汇局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够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占据绝对的垄断地位,国有商业银行更是这个市场的引领者。

3、功能不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我国资本市场主要由主板(包括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场外交易等市场组成。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上市门槛还相对较高,新三板市场主要是北京中关村的非上市高科技股份公司服务的报价交易系统,各场外市场主要由各个政府部门主办,交易市场的定位不明确,分布不合理。整个资本市场结构层次单一,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4、体系不完整的上海创业投资市场

上海市创投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共有各类创投机构313家,管理资本总量以及单个机构平均管理资本量已增长至866.96亿元和2.77亿元,创投投资总额为58.41亿元,但是据对93家样本创投机构调研,2010年共投资158个项目,成长期和成熟期的投资占比为75.21%,种子期的投资严重缺失。

(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运行特征

1、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关系型融资体制与自主创新战略间的矛盾

高新技术产业除了具有传统产业的经济特征外,还具有高风险、高收益、高投入等独特的特征。这种高风险的特性,是无法与目前已经完成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和监管政策所契合的。

2. 信用缺失和退出渠道不完善造成资金供需渠道不通畅

中国的资本市场建设却一直落后于世界主要的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的主板和中小企业板块,面对的都是已经拥有巨额净利润的成熟企业,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也出于种种因素,进入门槛相对较高。2010年创业板共有117家企业IPO成功,企业的最低门槛也远高于证监会所规定的条件,整体来看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退出市场渠道,直接挤压了资本市场对高科技产业的投资热情。

3、政府投入方式单一、边际效率急速下降

上海的科技政策和财政投入,都面临着法律层面和绩效评估的约束,这种过分追求投入回报的政府投入,导致70%以上的财政投入都投入到了高新技术企业的中后期。不少中后期的企业都已经有利润,这种政府投入无形中变成了补贴企业的净利润,使用的效率很低,而使用效率非常高效的早期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却无法获得足够的政府支持。

三、美国硅谷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体系分析

在第三次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中保持了经济的长期稳定的增长,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是其中最成功的地区,综合多数专家学者对美国硅谷的研究,与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风险投资体制和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发达的区域性金融服务机制

按照美国政府的监管规定,通常以资产规模的大小来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分类,将资产规模小于10亿美元的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归为社区银行。如果照此标准来分析,根据2006年美国公布的监管数据,全美国约有6995家商业银行可称作社区银行,占所有参保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中商业银行总家数的93.5%,社区银行在美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数量上的最大份额。社区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农场主、小企业以及个人,主要业务形式是小企业贷款、农场贷款以及个人存款。可以说,社区银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在银行体系中发挥着与大型商业银行不完全相同的功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金融中介服务。

(二)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

从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规律来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结合实体产业的发展,但是要想持续发展高科技产业及风险投资业,必须要有通畅高效的退出渠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证券市场分层体系,第一个层次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交易所(NASDAQ),第二个层次是公开报价系统,公开报价系统包括信息公告栏市场(OTCBB)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第三个层次是地方性柜台交易市场,第四个层次是私募股票交易市场。由上述四个层次构成的证券市场体系,为全美3万家左右的公司提供不同程度的服务。

(三)较宽的资金来源渠道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社会其他资本进行风险投资的扶持政策,同时也利用财政资金设立投资公司参与直接投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行业。自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也在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许多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风险资金主要的投资来源,更加强调决策理论化和程序化,机构化的资金能够以非常合理的方式来进行风险投资,使得风险投资产业成为了一个可以持续发展的行业,进入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繁荣的风险投资运营机制

美国拥有丰富人才渠道、灵活的公司体质、宽容失败的文化,形成了一种多方共同参与、互动发展的良好风险投资模式,基本解决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高投入、高风险中融资难题,使得新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新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高效的政府扶持模式

美国政府在高科技产业不同的创新研发阶段,都制定有不同的科技计划以及相对应投入模式。美国政府的科技投入对不同的领域由不同的机构进行负责,如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国家健康研究院(NIH)、能源部(DOE)等部门主要侧重于基础研究;中小企业管理局(SBA)则是针对应用型的科研资助。

总之,美国政策、法律、经济等各方面的支持充分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所以,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是风险投资得以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上海和硅谷地区的对比分析

对上海和硅谷的金融支持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可知,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的区别:

(一)在种子期,由于企业存在巨大的风险,导致市场失灵,社会资本不愿意进入此阶段。对于此种情况,美国硅谷具有高效而全面的政府投入机制,而且美国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引导者社会资本对天使投资的支持,而上海高新技术产业的这个阶段政府支持的形式较为单一,显得非常的不足。

(二)资本市场方面。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OTC、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构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且对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缺乏有效的OTC交易系统、新三版市场(只对中关村开饭),创业板和主板的高门槛导致很多高科技企业很难获得有效融资。

(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美国硅谷的社区银行与上海的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考核机制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五、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金融支持体系的改善建议

(一)资本市场方面创新建议——推出更加适合高科技创业风险的区域性产权市场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风险很大,因此有很大比例的企业将部分创业成功或者不成功。鉴于此种特点,建议推出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征,瞄准融资功能,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降低企业进入区域性产区交易系统的门槛,规范交易系统的监管,引导企业提高经营水平。此外,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机制,使得进入区域产权交易系统的企业可以较为便利的获得银行的贷款支持。

(二) 政府投入机制方面创新建议——成立专门的天使投资管理机构,引导社会参与天使投资,弥补市场失灵和市场缺位

根据上海市创投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基于创投产业链的运动轨迹,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和融资周期的角度,进一步优化政府支持的环节,建议加大对种子期创业企业的投资力度。

(三)金融市场方面创新建议——建立区域性的科技型金融服务机构,提供符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金融服务

面对全国统一监管的商业银行的关系型融资体系与高新技术产业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依靠银行自身的改革是无法解决的,靠行政的手段可以暂时缓解此种矛盾,但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参考美国社区银行的运营经验和做法,新成立一个面向高科技产业的区域性金融机构,按照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高收益等特征来设定经营目标和措施以及考核目标,专注于服务区域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四)服务体系方面创新建议——做好金融市场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服务工作

金融市场的高效运行,还需要信用担保、人才培养、交易市场现代化和法律完善等多个方面的跟进,特别是在政府支持方面,创新融合各类金融支持政策,形成优惠政策体系,集中关注金融支持的风险和成本两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张陆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经济学特性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3

[2]罗正英.信誉链假说:中小企业融资能力的放大[J].上海经济研究,2003;5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富媒体技术;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89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244-01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战线也无可避免,电子化学习正在转变传统的阅读习惯。“教材”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也是推动教育教学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子教材(Digital Textbooks)是一种融入现代信息元素的教材形式,包含文本、大纲、习题等基本教学内容,兼具丰富的多种媒体元素和方便信息获取等功能。与传统教材相比较,其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更贴切学生阅读规律,符合教学需要。2010年,教育部对电子教材的发展战略进行了官方调研,宣布电子教材已经正式步入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

1 富媒体技术

1.1 现有电子教材采用的开发技术

(1)以E-link技术为基础的电子教材,基本属于纸质课本的翻版,严格意义讲,只能称其为电子书。

(2)选取多媒体素材罗列组合,不能对教材互动操作,不能满足师生双方的教学需要。

(3)用Flash课件插入制作,能够满足阅读需要,但是不能按设计好的流程开展学习,没有开放性,也不能满足数字化学习的多种需求。

(4)用HTML技术实现接口处理,是电子教材技术发展的一个进步,但是HTML操作过程中数据往返于服务器的次数多,必然造成操作页面的响应速度缓慢,影响电子教材的应用效果。

(5)最流行的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是现代信息处理的核心技术,但其本身实际效用低,更适合于大型设备,不符合电子教材的载体――低端移动设备的技术需求。

1.2 富媒体技术的提出

富媒体(Rich Media)技术及富互联网(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应用技术已成为桌面、网络和移动终端应用的核心技术,含有大量信息,容易实现引人入胜的视觉效果,属于广泛数字互动媒体范畴,可以下载或者嵌入到网页中,其核心特点就是互动性强,效能强。富媒体包含图片、音频、动画、文本以及DHTML等设计语言,具有数字化媒体的交互技术特性,可以嵌入网页也可以离线使用,能实时响应用户操作,且提供互动界面,具备快捷的响应速度,非常适合移动终端。

我们经常看到的流媒体、超媒体、多媒体等概念都是富媒体的前身。富媒体是在这些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媒体终端的交互性,包括桌面和WEB应用的融合性。教育的发展需要新兴技术的支持,富媒体前台的交互和网络特性,以及后台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技术,能为电子教材的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电子教材的开发技术不能仅依靠RIA,但其自身的特色必然会成为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支撑技术之一。

2 基于富媒体技术的电子教材开发体系

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创建必须遵循系统工程的观点和方法,电子教材本身要能够实现根据教学现场情况进行问题设置、重点内容归纳和难点判定等功能,并能够及时反馈教学各方面信息,便于调整内容。电子教材要有助于实现启发研讨式教学模式,让科学与趣味并存。电子教材开发体系要用团队管理模式为基础,各专业人员分工协作完成以下几方面开发内容。

(1)做好电子教材开发规划草案的设计,确定开发人员构成、开发进度,提前制定课程大纲。

(2)核定教材内容,对教学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做好教材内容篇章分解,确定重点和难点,完成知识点的衔接。这部分开发内容必须由专业课程的教师负责,要把其授课经验融入到教材内容设计中,软件技术人员不能替代。

(3)根据核定的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设计与功能设计,在充分考虑到交互性的前提下,确定各环节的技术方案,比如:承载设备处理技术、运行支持技术,搭载安全技术等等,还要确定文档保存格式符合国际标准。

(4)搭建网页框架,采用网页、网络数据库、CGI等技术来实现网页功能,确保电子教材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

(5)建立监督机制对开发过程进行技术和管理层面的监管,及时调试、纠错、更新处理,保障开发的顺利运转。

(6)建立评估机制,确定各开发阶段指标用于评价电子教材的性能,指标体系包括:教学效果是否优于传统教材、是否接近面对面授课的情境、能否激发学习兴趣保持注意力、是否选取合适的媒体、界面能否突出重点、页面颜色字体大小等搭配是否恰当等等。

3 基于富媒体技术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功能

(1)能够支持不同阅读终端间跨平台的交互操作。

(2)能够提供翻页、索引、自行排版、多种格式浏览、页组滚动等实用操作功能。

(3)能够实现电子教材与使用者的双向互动,让学习者直接参与操作。

(4)提供随笔记录工具,可以进行内容注释、制作书签、听课笔记、颜色或符号强调等操作。

4 基于富媒体技术电子教材开发体系的特征

(1)采用超文本进行阅读,能够有效提高阅读效率,改变传统教材模式。

(2)具有操作的实时交互性,信息双向沟通性增强,可以部分实现教师讲解的功效。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 研发费用 资本化 费用化

一、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账务处理的国际比较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支出是指企业独立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所产生的费用。研发费用现行存在三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有条件资本化处理、全部费用化处理、全部资本化处理。

(一)有条件资本化会计处理方式

允许研发支出有条件资本化处理的代表是国际会计准则,对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研发费用进行资本化。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外购的无形资产可以直接资本化,而企业自主研发的无形资产应当区分为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分别进行核算。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其研究能否在未来形成成果,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都尚不确定,所以该阶段的有关支出应当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相对于研究更进一步,形成成果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能证明满足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所发生的支出允许资本化。此种会计处理比较符合客观性、配比性原则,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然而也存在一定缺陷,两个阶段很难划分、未来摊销期限和方法不确定,所以其可操作性不强。

(二)全部费用化会计处理

美国更注重研发费用化,除软件行业外,都采用全部费用化核算。主要原因是:1.研发支出能否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很不确定,研发的高危险性也提高了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不确定性。2.研发支出是不符合资产的定义的,所以不能属于企业的资产。3.对于投资者而言,研发费用化比资本化更能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该处理方法比较简单,减少了会计确认、计量以及后续的分摊,更利于会计人员掌握,因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研发支出费用化能够冲减利润,减少当期税款,因而很受欢迎。尽管如此也有缺陷:1.不太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和真实原则。2.容易导致资产价值被低估,资产的账面价值与隐形价值不一致。

(三)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

欧盟对于研发资本化的条件相对比较宽松,欧盟在国际上一直处在制造业的上游,宽松的环境更有利于激发研究热情。全部资本化处理更多考虑的是研发成功后企业获得的成果必然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该核算方法更好的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管理者为了追求当期利润而产成的短期行为。但是研发失败或者成功后没有带来预期收益时,全部资本化处理会导致企业当期利润和资产虚增,财务报告缺乏真实性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决策。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合理性

2006年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研发支出进行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从我国企业发展现状来看,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第一,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加符合收入、费用配比原则。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投入大、收益高、周期长的特点。如果按照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处理,会大幅度的冲减当期利润,一旦研发成功带来了预期的经济收益,收入能够确认但是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成本,违背了收入费用的配比原则,然而有条件资本化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此问题。

第二,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更符合真实性原则。高新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多,如果全部费用化会大幅度减少当期利润,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也违背了财务信息真实性的原则。满足条件的研发费用列在资产负债表中,研发支出和研发项目也会在附表中披露,更好的遵循了真实性原则。

第三,新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随着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为了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一步接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规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顺应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一般来说,都采用企业经营业绩高低、实现利润等指标来衡量管理者的业绩。如果企业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会直接导致利润大幅度削减,那么管理者很有可能为了提高利润而减少研发的支出,这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新的会计准则更多的考虑了研发投入较多的高新科技行业,允许了自行研发的有条件资本化,表明了我国政府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和鼓励,也促进了管理者为了企业长远利益对研发项目的积极投入,进一步缩小了我国在研发费用投入上与国际企业的差距。

三、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建议

第一,建立严谨的报告制度和规范的测评体系。首先,对研发过程的每个阶段进行细分,如果在某个时点完成测试,及时形成测试的跟踪报告,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和财务部门判断研发项费用资本化时点以及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条件是否满足。其次,高新技术企业应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项目测评体系,进一步明确项目阶段的划分和资本化时点的判断。建立规范化的测评体系有利于促进研发项目的逐步推进,也使财务部门在资本化的判定方面更具有实际操作性。

第二,分类指导企业会计处理的选择权。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也是为了能够反映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相关政策能够根据不同行业给予不同的使用方案,则更有利于达到上述目的。对于研发活动频率高且投入大的行业(例如软件企业),研发活动类似于制造业的产品制造过程,应全部予以资本化进而激发企业的创新与科研能力;对于研发活动少的企业,对研发成功与否判断力较差研发支出则应全部费用化。实际中,不同行业和企业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对每一个情况做出一个准确分类也是不现实的,类似的处理方法可以规避企业利用准则进行利润操纵。

第三,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新技术企业应该注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根据本企业研发项目的特点建立一个比较规范、系统的财务人员培训体系,定期对财务人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企业研发项目进行专门的培训。

第四,强化第三方的审计监管。在完善内部评审机制的前提下,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年审时,强调企业研发活动各个阶段中出具的和企业实际研发费用进行对比,检查开发阶段有关支出资本化是否符合条件,判断管理层是否利用研发支出进行利润操纵、会计人员带着主观色彩进行会计判断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张莉.新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探究[J].商业会计,2013(5):16-18.

技术研发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眼视光学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6】16号 )文件中“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的精神 , 是确立高职教育的课程理念的依据。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需坚持以人为本 , 关注学生的职业成长 , 满足职业要求和学生个人发展需求两方面的要求 , 全面提升学生素质[1]。

1 眼视光技术专业

1. 1 眼视光技术专业是以保护眼视觉健康为主要内容 , 集眼科、视光学及视觉服务为一体的眼保健、预防、治疗和康复全程全面的服务专业 , 旨在培养集眼保健技术、专业验光配镜技能眼视光技术人才。目前, 我国近视的人数逐渐增多 , 眼镜行业的规模也不断扩大, 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知识的系统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传统学科体系课程 , 没有将学习与工作联系在一起, 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开发与构建不仅反映企业岗位需要 , 而且还要遵循学习规律 , 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2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明确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改革的起点 , 也是归宿 , 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行动指南[2]。本校是 2009年吉林省首家开办眼视光技术专业的高等院校。作者首先在医院的眼视光部、眼镜店、视光公司等单位进行访谈、问卷调查 , 收集本行业经济技术发展的基础数据 , 对该行业领域的职业工作和职业教育状况进行观察分析 ,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的人才需求和职业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 ,与行业、企业的人员共同制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 ,掌握眼视光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 ,从事眼科验光、配镜、特检技术和相关企业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眼视光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形成了“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以行业为依托;以校企合作为途径;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 3 眼视光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 注重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突出实用性、实践性[3]。学生具有医科、理工科复合型知识结构 ,又具有医院的视光和眼镜行业的复合技能[4]。与长春爱尔眼科医学、长春一诺眼科医院和金瞳眼科医院合作办学。使之成为学校的课间见习与毕业实习的基地。推行“双证 (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制度。

2 课程体系开发的流程

课程体系的建设的出发点不是专业知识 , 而是市场、企业对毕业生的全面要求:能力、知识、素质要求。所以课程体系建设要从市场和企业调研入手[4]。

2. 1 开展问卷调查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对行业领导及员工的问卷调查 (共发放 110份问卷, 收回 100份 ), 进行行业情况分析, 确立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

2. 2 工作分析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对毕业生从事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等情况进行工作分析, 从而选定实践专家。

2. 3 任务分析会 组织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专业教师及行业、企业一线人员参加的任务分析会。

2. 4 课程设置 任务分析会上让实践专家填写任务分析表 , 由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进行分析 , 将具体的工作项目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 形成了专业课方案。

2. 5 学习情境设计 由专业教师在实践专家指导下 , 将学习领域的课程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 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节课。

2. 6 课程实施与评价 由专、兼职教师进行课程实施, 由专、兼职教师课程管理人员对课程进行评价。

3 讨论

光学和视光学基础理论 , 必要的医学知识 , 眼科学、眼镜技术、角膜接触镜的验配技术、眼视光特检技术、斜弱视和双眼视处理技术是高职高专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必修课。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开发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 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通过对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 ,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 , 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高专眼视光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探出了可行性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志群 .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9.

[2]王立新 , 李离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想及课程设置 . 现代园林 , 2008, 1:94-97.

[3]付子芳 .眼视光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 , 2006, 24(17):12-13.

[4]郑琦 .培养“医工结合型”眼视光技术特色人才的探索与启示 .卫生职业教育 , 2009, 7(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