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技术研发创新

技术研发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技术研发创新

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技术创新;企业发展;创新模式

1、引言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以IT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更是成为了一个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命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很难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企业产品中的技术含量,以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早已确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得到巩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竞争,这对于我国的企业,尤其是高技术含量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国外的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技术型企业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且缺乏核心的企业竞争力。根据对我国传统企业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的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缺乏足够的重视,往往都是采取简单的仿造进行产品的研发,然而,这种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我国企业发展的需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了一个企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在针对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研究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是企业发展对于技术创新的发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1)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技术创新不仅决定着企业技术发展的具体行为,同时对于企业的命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否能够正确的贯彻企业的技术发展路线直接影响着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最为典型的当属日本企业,其技术创新的能力和模式是十分值得学习的,在与欧美企业的竞争过程中,日本企业选择将技术创新的思路主要集中于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技术融合的创新思路,其在对欧美技术产品进行模仿的过程中,同时加入了本国的元素,使得其产品具有更好的性能,这些技术创新思路都为日本企业的快速崛起起到了推动作用。以目前的智能手机研发为例,智能机的快速崛起和发展给手机企业带来了巨大机遇,然而,在智能机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现象,那就是智能机的更新换代速度十分快,而且对于外观和技术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技术创新的模式在智能机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目前智能手机市场的研究发展,虽然我国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但是其在整体性能和技术创新层面与国外大品牌还有着较大的差距,针对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还不够完善。因此,要想使得我国的智能机在整个国际化竞争中获取优势,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技术创新的模式建设,要加大对于技术研发的投入力度,并且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技术发展路线,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获得长远发展。

(2)企业发展发作用于技术创新。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需要对其他企业的率先研究成果进行研究和借鉴,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的技术创新模式有所不同,导致了企业的研发侧重点也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说,无论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选择哪一种创新模式,对其技术能力研发能力都有着很大程度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具有独立开发能力的企业更是如此,同时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中还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在进行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合理评估,要根据企业的研发能力选择较为适宜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模式对于企业的研发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企业研发能力判断不准确往往会导致企业选择错误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第二,要根据企业的资金能力进行选择。这主要是由于目前的高科技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时,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然而这部分资金投入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因此,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金投入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模式;第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发展进程对于技术创新同样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讲,在小型企业中容易产生一些技术层面的新思路和构想,然而在一些大型的企业,由于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原因,技术创新能力被无情剥夺,对于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障碍。

3、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

根据对我国目前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研究发展,其技术创新模式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即自主创新、模仿创新以及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即企业进行率先的技术创新,在一种缺乏技术引导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其主要依靠的是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组织相关的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攻关和研讨,并且最终完成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生产的过程。自主创新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泄密风险,然而资金和技术实力是自主创新面临的重要难题,这主要是由于自主创新不仅需要进行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还需要企业具备进行自主创新的技术实力,还包括后期的拓展市场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门槛。

(2)模仿创新。模仿创新主要是指企业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是与自主创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采取的是对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进行技术跟踪和,然后企业通过引进整套的技术设备,并且在此基础上组织本企业内的相关技术人员技术进一步的技术创新,结合实际的需要进行技术的完善和再次创新。通常情况下,模仿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较为适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较低的技术创新危险和成本决定的,然而,模仿技术创新模式的一个很大弊端就是企业需要被动的接受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在我国,目前模仿创新存在的弊端日益显现,许多大型的技术创新性企业迫切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

(3)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主要是企业通过与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院所等进行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主要的经济学原理是通过合作的方式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采用合作创新的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等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实力,推动企业技术研发能力的不断提高,同时采取合作创新的模式还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和风险,而且还可以有效缩短企业技术创新的周期。

4、结束语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脉,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做好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选择需要综合考虑企业各个方面的实力,以更好的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同时可以有效降低技术开发风险。

参考文献

[1]杨永红.中小企业技术合作创新模式探讨[J].企业家天地,2007年10月

[2]张世君.论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关系及技术创新模式[J].特区经济,2007年01月

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建筑企业 发展

一、引言

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建筑行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竞争也随之加剧。这就必须促使建筑企业在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减少成本的投入,技术创新就势在必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14年7月1日公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中第二十条“提升建筑业技术能力。完善以工法和专有技术成果、试点示范工程为抓手的技术转移与推广机制,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动以节能环保为特征的绿色建造技术的应用。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提高综合效益。推广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探索开展白图替代蓝图、数字化审图等工作。建立技术研究应用与标准制定有效衔接的机制,促进建筑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大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推动建筑领域国际技术交流合作。”这条意见更好的阐述了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方向。

二、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发展的意义

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建筑企业对自身发展的要求。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建筑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技术的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建筑企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对技术进行创新,并借鉴国外优秀管理经验,探求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创新模式。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中,想要建筑企业发展就必须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求效益,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胜利。没有不通过创新而得到发展的,因此技术的创新更能提高建筑企业的发展要求。

技术创新还能提高企业的品牌文化效益。在建筑企业中,良好的品牌文化效益能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能力。有着良好的品牌文化效益能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吸引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在经济方面,现在越来越多的高、大、难、新项目都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持,只有技术领先的企业才能保证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最终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制约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因素

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恶性竞争加剧,低价竞标现象非常普遍,而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也随之被限制。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被限制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主观意识不足、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缺少政府的有效指导、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四方面。

1、技术创新主观意识不足

在建筑企业中,技术创新更新换代的速度相对比较缓慢,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的了解,对技术创新的主观意识不足,就导致技术创新的发展相对缓慢。并且在很多建筑企业中,管理者过分的依赖个人的经验,没有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很多建筑企业在施工时只是照图施工,并没有对技术创新方面进行主观的研究。然而在2007年11月第九次国家级工法评审中有一项以钢筋绑扎为题的工法通过了评审。这就说明在建筑企业中并不是缺少技术创新,而是缺乏对技术创新的主观意识不足,进而导致在建筑企业发展中缺少技术的创新。

2、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

技术的创新就必须要资金的投入,技术创新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充足的资金。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创新的平均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5%~0.7%。而发达国家的投入占2.5%~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之间的巨大差距。目前,国内建筑企业中存在的垫资施工问题,这样就使资金的周转更加困难,并且许多的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资质等问题很难从银行进行贷款,因此计划用来技术创新的资金不仅变少还会被挪用。在过度竞争的市场中,降低成本是建筑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技术创新不仅需要资金还需要人力、物力,人力、物力同样需要资金的支持,因此为了竞争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技术的创新。

3、缺少政府的有效指导

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建筑企业发展中,政府部门在建筑企业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建筑企业普遍人员素质较低,对技术创新机制不够了解,然而建设行业主管部门的科技机构(省、市级建设部门往往下设科技处)普遍只有2―3位在编的工作人员,有些甚至不懂业务、专业并不对口,只能做些文件上传下达的日常工作,无法对辖区内相关企业的科技工作起到真正、有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而众多建筑企业也往往因此变成无头苍蝇一般,既知道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有积极作用,但但却苦于没有专门的主管部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很多工作变成无用功,进行重复投入或者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4、缺乏复合型的技术人员

“以人为本”是建筑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建筑企业中大多数是低学历的体力劳动者,文化水平相对较低,而从事技术创新的人员就少之又少。据相关数据在2005年的美国建筑企业是中国同期的15倍,而员工仅是中国的四分之一,劳动生产力是中国的46倍。说明中国建筑人员规模大,效率低,使企业的负担过重,严重影响企业创新的活力。因此缺乏技术创新人员是制约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薪酬体系很难吸引到复合型的技术人才,缺少专门的技术创新部门来与其他的部门进行沟通,并做好事前预算和事后监督。从而致使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发展更加缓慢。

四、促进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虽然在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道路上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但是技术创新的优势远大于劣势。因此通过加强专利技术研发,推广使用新工法、新工艺、企业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当中应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几个方面来促进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使建筑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不败之地。

1、加强专利技术研发,推广使用新工法、新工艺

建筑企业中技术创新对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中鼓励员工自己进行技术创新,定期组织对技术创新成果的总结。对优秀的技术成果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进而激励技术人员再接再厉,继续进行新项目的技术创新。并对于优秀的技术成果可以进行申请国家专利成果或者专有技术,一定要保护好知识产权。对于优秀的技术创新成果还可以向国家申报奖项,进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知名度。在建筑企业中对优秀的技术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将创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得到可持续发展。如果建筑企业没有专门的技术创新人才,也可以运用别的企业研发的并适合本企业的技术成果,或者使用适合本企业的国家推广使用的新技术。

2、企业管理体制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企业的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首先在管理观念上的创新,建筑企业要先转变管理观念,跟上经济发展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企业的信息观、创新观。在管理的内容方面的创新。计算机的普及为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提高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水平,增强建筑企业的信息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创新能力。主要是表现在建筑企业建立信息化平台,普遍推进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在建设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办公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档案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等管理平台。在管理方式方面的创新。建筑企业目前的生产周期普遍缩短,管理方式创新是专业分工从金字塔组织转变成扁平的团队组织。这样使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可以了解全局,使员工思维更加活跃,管理者从控制全局转变为指导全局,注重为员工提供服务,确定战略和创造员工必要的工作环境。

3、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当中应用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建筑信息模型,这种信息技术就是将二维的设计思想转化为三维计算机设计,改变人脑的主观设计,用电脑进行设计。在建筑企业发展中,运用BIM技术,可以给建筑企业带来巨大的贡献,不仅可以使施工更加安全,还可以降低无所谓的消耗,减少变更,制定相对完善的项目计划,使项目施工在短时间内得出最佳的成果。因此在建筑企业中推进BIM这种技术创新的应用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中,运用Revit、AutocCAD等设计软件。在施工中,运用Innovaya、MS project等软件。在运营使用中,使用N/A软件,这样更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4、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科技、人才、文化兴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在建筑企业创新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要想企业发展的更好,就必须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养。使员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施展才能的环境,并为员工创造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定期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培训,先培养员工的技术创新意识,意识先行,落实在后。之后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技术创新时要依据规章制度。最后锻炼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经常进行技术创新比赛,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鼓励有技术创新的员工,提高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在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的同时,并对于有能力的人才委以重任,增强人才的责任感,增强技术创新的活力,最终保证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综上所述,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经济下,建筑行业不仅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改善了城乡的面貌,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被许多人所忽视的技术创新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建筑企业的企业形象、品牌和企业文化都会从技术创新中得到提升与升华。虽然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还很低,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但是相对来说,技术创新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还是显而易见的。要根据建筑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制定技术创新的方法,并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企业的先进技术,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最后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使建筑企业在市场中走向规范的竞争和技术创新的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高仲:浅议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2013(22).

[2] 秦超: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8).

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能源利用,研发激励,财税措施

 

可持续发展个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我国地大物博而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世界下游水平的情况下,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资源需求量日益加大和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突出矛盾下,节能减排作为一项有战略意义政策的提出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为给我国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政府计划单位国摘要相应增加用于节能减排科技研究开发的投资,增加用于先进设备的投资,增加对节能减排情况较差企业的投入;2、在投资额计划中,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国有企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市场环境的现实情况,相应提高对国有企业的投入额;3,投资效果的追求中,努力配置好人力、物力、财力与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之间的配比关系。 积极引导与加强国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联系。科研技术创新风险高,投入大,政府应加大投入并对其进行指导以解决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能覆盖从资源利用到排放中所有环节的财税政策,使资源利用的所有环节都能做到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的排放。(1)从资源的开采环节来讲,在新疆试点资源税从价计征的基础上,在全国积极扩大改革资源税的范围,不仅可以提高地方政府的财力研发激励,而且可以利用这些资金来支持资源开采企业的技术研发,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节约能源资源的能力。(2)在资源利用环节方面,研究和实施环境税。在我国现有的税制中,虽然已经有针对节能减排而设置的税种,但是还没有一个整体的协调的环境税更大地促进节能减排的效果。在这一环节应该着重鼓励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支持废弃物利用技术的改进,减少最终废物的排放。扩大消费税的范围,将能耗高,污染大的产品纳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以限制和减少这类产品的使用。(3)在能量的消费环节,积极支持用能技术的改进,推广节能产品的利用。针对节能产品价格相对较高的现实情况,政府应加大对绿色产品的采购力度,而且对购买这类绿色产品的民众进行价格补贴,辅之以宣传引导,鼓励民众提高节能意识,采用绿色的节能产品。

参考文献:[1]韩克勇.电力工业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研究[J].理论学刊,2009(2)[2]吕媛,黄国良.高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3]郭平.国有资本营运与管理,199-200[R]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4]詹正茂,王裕雄,孙颖.创新性国家建设报告(2009)[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5]韩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解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第4篇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持续丰富发展。目前学术界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来源、?热菁把由旆矫妫?多采用归纳演绎等规范研究方法。对审计模型的构建和理论验证等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而案例研究方法多针对企业应用技术创新审计理论和模型的情况。本文拟归纳总结上述方法在技术创新审计方面应用的基本情况和特点,以期为我国在该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1 规范研究方法的应用

1.1 在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研究方面的应用

陈劲等(1997)对技术创新审计的思想概念、理论模型,以及审计工具的内容准则、使用方法和应用结果进行介绍并系统分析,归纳总结在实际应用中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对审计工具作相应修改等结果。得出结论:审计工具能够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评估。

陈劲等(1999)通过比较归纳管理审计、高标准定位、技术创新测度以及技术创新审计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对其理论来源进行推理,作者认为技术创新审计包含与审计对象有关的模型、关联问题和应用过程。

卢宁文等(2009)结合审计理论,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汇总解析创新型企业的工作目的和具备条件。并从系统论观点出发把过程审计和绩效审计纳入创新审计的具体内容之中。研究表明,审计工作可以准确反映创新绩效信息,为企业提出管理措施。

由上可见,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思想启发、比较分析、差异性等多个角度对技术创新审计自身理论进行研究时,大多使用总结归纳的方法。由研究假设和目的出发,从中推导出为审计工具实际应用提供依据的合理原则和程序,对创新审计理论进行归纳分析。

1.2 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结合方面的应用

张炜(2007)归纳技术创新理论、审计理论,对创新型企业评价基准进行研究。结合全面创新管理理论及模型,定义相关操作性概念,采用演绎推理方法构建全面创新评价标准的“创新输入―创新过程―创新输出”因果关系概念模型。

廖雅等(2010)解读技术创新管理的现状,假设了技术创新审计概念的完整体系。采用系统工程法构建技术创新审计概念模型。以划分各级创新利益关联方为前提,并结合技术创新管理概念相结合演绎推理,提出企业推行技术创新审计时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黄益等(2015)针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有关问题进行调研。结合价值链分析理论演绎推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审计工作,形成以价值链为基础的技术创新审计理论框架。结论为结合价值链理论可以促进审计管理理论的完善与进步。

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与其他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规范研究方面大多采用演绎推理、逻辑推理的方法。从普遍性原则出发与其他研究相结合将理论进行延伸,演绎推理出个别的研究结论。研究人员以各自既定的价值判断为根基,力图推导出逻辑最优的审计模型,对于技术创新审计相关理论延伸的建立进行讨论。

2 实证研究

齐萨等人(1996)提出假设并构建技术创新过程审计模型。他们采用数据档案研究和实证统计分析方法,利用现有资料作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整理工作,设计审计的方式方法。结论表明该工具的有效性得到了验证,能够真正发挥审计积极作用。

马宁等(2000)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审计内容及准则。并采用技术创新的学者理论测试(α检验)和技术主管人员工业测试(β检验)对以打分卡为形式的审计准则进行验证,对相关变量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框架基准合理且具有可行性。

陈劲等(2002)对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关系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对主要障碍因素采用因素分析。并将符合审计条件的企业的三类绿色技术创新绩效进行汇总均衡,求其相对比值。验证了它们之间的高度相关性。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实证研究方面,多采用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描述统计分析等方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变量、指标等角度对建立的技术创新审计模型进行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评价,注重对相关理论的验证,以帮助我们正确的解释和预测审计现实。

3 案例研究

李飞宇等(1999)以杭州锅炉厂为样本进行个案研究。采用齐萨等人提出的创新审计绩效评价体系对锅炉厂的技术创新过程开展区域试验。研究表明检测指标体系评价能力突出,锅炉厂技术创新源等方面做的很好而消化吸收等能力不足。

陈劲等(2006)建立适应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审计的SPRE模型。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浙江某集团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审计评估,积累模型应用经验。研究结果表明部分指标还有些不足,需要改进完善此模型以及创新体系结构。

张炜等(2009)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浙江区域范围内的三家创新型企业作为样本进行试验性应用,实证检验了全面创新审计模型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标准。此项创新审计工具和操作流程能够全面反映企业创新能力和动态过程的效果。

由上可见,在技术创新审计案例研究方面,大多采用将审计模型工具与企业实际运行相结合的方式检验其应用效果。体现了案例研究独特性、归纳性以及对客观事实全面而真实反映的特点,可增强研究结果的有效性。案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创新审计(包括所采用的技术、程序、系统、方式)本质的可能性。

技术研发创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业集群 技术创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逐步体现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对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研究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对如何提升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若干建议。

一 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

一个世纪前,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相互关系建立在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和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企业群落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群落之间的传播与应用。从我国苏南昆山台资电子产业集群、我省泉州晋江运动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看,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如下特征:

(一)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性。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等市场主体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而形成的,这种地理接近的直接后果是有利于知识获取、市场形成、信息的共享。在产业集群内,有大量的有前向、后向关联的企业以及相关机构,企业的这种集聚被称为“扎堆”,企业“扎堆”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高度的社会分工合作使每一道工序成本降至最低,相互配套使产业链体系趋于完整,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费用。同时这种地理上接近的企业也有利于相互知识获取和社会资本的形成。产业集群内也集聚了大量的人才,这为企业生产以及降低劳动成本提供了人力资源供给。

(二)形成集群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内集中了大量有密切联系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展开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相对于地理上分散的企业而言,集群内企业面临着更强烈的竞争、更密切的合作。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言:“集群提升了竞争与合作两个方面”。首先,产业集群的大量企业分两部分:相同或相近的企业(面对同一市场需求)、前向后相关联企业。大量相同与相近企业往往面对同样的市场,使用相似的技术,因此,面对市场与消费者的强烈比较选择,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可想而知。产业集群内的这种异常激烈的竞争有力促进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更好地满足市场与消费者的需要,并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面对多变的市场、个性化的消费,单个企业不可能在生产的每一阶段都最达到最优,与其他企业合作由于信息不对称又存在较大风险。但在产业集群内,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十分普遍,企业的关系被各种网络固定,彼此之间比较了解,企业合作的可能性、合作的空间都比较大,这正是产业集群的独特之处。这种合作促成了企业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参与合作企业可以把生产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其结果是提高了企业、集群的创新力、竞争力。

二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群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受到核心产业兴衰、区域环境、市场竞争、政策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产业集群一般经历了形成、集聚、繁荣和提升四个阶段。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是指一个经济区逐步形成轴辐式、产业结、区域内核心产业增长迅速、集聚开始形成的阶段。企业技术创新是新的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推动力量。企业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获得经济利润,但是技术创新的起点却是市场需求。面对新的市场需求,企业整合创新资源进行研发,开发生产出新的产品,并进行商业化获得创新利益,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对其它市场主体提出了新的各种市场需求,这些市场需求或者导致相关企业在附近安家落户(节省运输、交易等成本,共享信息、创新等等),或者导致新企业的诞生,或者诱导其它企业也进行技术创新以满足先创新企业的需要,在这种一波又一波、一环又一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当中,该地区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相关配套机构也不断进驻该地区,从而促进了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竞争的加剧、合作的密切),从而直接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形成、完善和不断升级。

(二)企业技术创新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和基本单位,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发展,只有企业生机勃勃,产业集群才具有生命力。而企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技术创新。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不断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最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发展了,由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才能生存、发展。同时企业只有进行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产品、工艺的升级和换代,这也推动了产业集群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活力,延长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三)企业技术创新是提升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集群长久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力决定了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区域内、国内同行的竞争,而是全球同行的竞争,其中不乏本行的佼佼者。面对这么激烈的竞争和自身拥有资源的不足,企业要想生存下去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从而使产业集群在竞争中能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

三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分析

(一)产业集群中技术创新支持网络的形成

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单个企业是难以支配创新的全过程的,因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创新过程中集群企业不是孤立的,他们处于由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其他机构构成的社会网络中。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过程,在这个系统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收益的主体,是创新体系的核心。但企业需要大学与研究机构、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五大行动主体构成的技术创新支持系统。这种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清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网络(如图1所示)

(二)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对这一过程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主要包括线性模型、交互模型、链环模型等。下面以企业技术创新线性过程为例分析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图2为企业技术创新线性)。

首先,在产业集群内,由于有大量相关企业的存在,以及中介服务机构和消费者,需求信息流量大、快而且集中,使企业在感知市场动向方面比较方便,能够迅速抓住市场需求,把握市场机会,进行技术创新,以填补市场需求空白。在研发阶段,创新资源大量积聚,如信息、人才、资金等,同时大家对彼此又十分了解,合作的可能性更大,这也降低了创新的风险。面对竞争的压力、利益的驱动力,各个企业必然积极主动地进行技术创新;在产品化阶段,由于集群内集聚了大量相关企业,以及由此形成的交易、技术、社会网络,各个企业通过分工与合作方式进行生产,既降低生产成本,又节省了创新时间,同时相匹配的创新也会在先创新企业的带动下进行起来,这种创新的波动效果会使新产品的相关配套设施迅速完备,加快新产品商业化的过程;最后,在商业化阶段,由于产业集群内已经形成了完善而发达的各种渠道和中介服务机构,加上产业集群本身已经形成的品牌效应,使商业化的时间更短,商业化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高度动态的有序的自组织的创新系统,大量的渐进创新不断涌现出来,产品和工艺不断被更新,它们之间或是互相竞争、互相替代或是互相协同、互相促进。成熟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根本动力来自多样化的市场需求、规模扩张以及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

(三)产业集群对创新成果推广的作用。技术创新的真正意义和实际价值,不在于创新本身,而在于这种创新成果的推广。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是技术创新通过一定的渠道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采用的过程。技术创新成果通过技术扩散系统在潜在使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应用,从而提高产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技术水平、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过程,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成果推广比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第一,产业集群内信息和人才的大量集聚和流动,不但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成果扩散,而且也给生产同种产品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使它们加速自身的技术创新。第二,产业集群往往有专业市场相配套,专业市场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而且成为技术创新者、率先采用者和跟进使用者之间的桥梁。专业市场降低了协调成本和风险,有助于提高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相容性,提高使用新技术的成功率。专业市场巨大的商品流和人流,会产生大量的技术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使之成为专业性产业技术和其他各种信息交流的中心。第三,产业集群内完善的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由于占知识比重大的隐含经验类知识只能在具有相识特征的个人之间及相同社会背景的环境中频繁地进行非正式交流,而集群内社会网络的形成正好给他们进行非正式交流提供了平台,所以集群内技术创新的结果会迅速扩散。

四 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集群中部分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导致恶性竞争。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限制了企业搜索信息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有价值的创新行为和私人信息一旦暴露,其商业机会就大大降低,群内一些企业自身不愿投入资源搞自主创新,而是量的抄袭、模仿甚至克隆。部分企业一味的“跟风”,导致本地企业产品结构雷同,质量低下,最终损害整个区域品牌的形象。例如泉州地区大量的对讲机生产企业由于过渡依靠企业之间的模仿、抄袭,对企业自主创新重视不足,导致企业产品雷同,价格战加剧,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严重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大企业的核心作用导致创新思维僵化。以某一个或几个核心企业为中心,许多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生产加工是我国产业集群的基本结构。这种集群结构中的小企业在技术、财务和产品等方面对核心大企业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大企业与小企业间主要是单向知识传递,小企业灵活性和创新性不强。一旦集群面临市场和技术变革压力,群内企业很难通过技术转型而存活下去。如我国广东东莞地区PC制造业是高度分散化的生产体系和以外资大企业为核心的创新组织结构,处于这一生产体系顶端的核心企业主要从事核心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销售,处于这一生产体系底端大量零配件供应商多为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大量围绕核心企业进行生产的中小企业,虽然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跟随与模仿实现了产品创新和技术变革,获得了暂时的竞争优势,但由于其缺乏独立创新能力,核心企业一旦“移情别恋”,整个集群便会因为缺乏“领头羊”而走向衰败。

(三)集群的相对封闭性限制了外部创新资源的引入。如果产业集群能够保持较大的开放性和弹性,使各种资源要素能够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则有助于保持集群持续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反之,则会出现僵化封闭、知识技术趋同和互补性消失等不良后果,最终使集群丧失活力和竞争力。由于我国很多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将企业集群限制在其行政边界内,使跨区域的企业集群很难成长。大部分的产业集群都被局限在狭小的地方行政边界内,集群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人才、技术等关键要素无法引进,最终影响了集群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

五 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若干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要推动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集群的技术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是.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政策,优化集群产业结构。针对我国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政府应制定统一的产业布局政策,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集群的产业结构,使其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创新型、技术型、特色型集群过渡,积极引导创建期的技术创新趋向,不断促进成长期、成熟期产业集群的升级改造和技术进步。二要从不同渠道积极引入外部技术创新资源和优秀人才,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能力。四要加快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进程,严格执法程序,构筑知识产权保护网,提高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二)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要搞好中介服务组织的建设,一是要取消对民营中介组织的歧视政策,允许民营组织进入外贸、金融、保险、投资银行等行业发展业务;二是要在加强政府监管的条件下,积极为民营中介组织营造透明的法制环境;三是要大力培养和培训各类中介服务人才,通过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不断促进中介服务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努力构建产业集群公共研发平台和特色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平台,加大政府对通用技术的开发投入,通过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基金,运用财政贴息、税收返还等政策手段,引导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逐步增加研究开发投入,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有的放矢地组织一批产业共性技术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促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联合体。二是实施品牌战略,以品牌力量引领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名牌产品,鼓励集群内企业积极培育县域产品综合品牌,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促进企业联合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县域品牌,提高县域品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财经论丛,2000,(9)

[2]许庆明: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11)

[3]杨建梅、冯广森:东莞台资IT企业集群产业结构剖析,中国工业经济,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