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来,为顺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新形势,适应科技体制创新新要求,解决科研机构单打独斗、各自为战、信息互不流通、课题重复严重问题,围绕加快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问题,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工作。先后认定了一个国家中心和261个专业分中心,并相应建立了9个专业委员会,聚集了国内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有实力、有影响的科研院所、高校和领军企业,初步构建了涉及粮油、果蔬、畜产品、特色农产品、水产品以及加工机械等领域的技术研发体系。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充分发挥研发体系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筛选、行业科技项目、成熟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农产品加工行业标准制修订等方面的领军作用,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标准化工作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涉及农产品加工的行业科技项目达到21项,制定修订标准近70项,筛选推广先进适用技术100多项。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已经成为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方面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据估计,目前我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仅占5%~10%,整个行业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重模仿、轻开发,重引进、轻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一些关键领域对外技术依赖度高。多数国产设备稳定性、可靠性和配套性差,主要技术基本依靠进口。
二是生产工艺比较落后。许多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创新能力,而且缺乏创新意识。由此使得我国农产品加工比例偏低、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精深加工不够,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明显较弱。
三是科研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许多科研人员满足于科研成果的发表,而不注重如何使科研成果产业化,使之成为真正生产力。
四是协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创新力量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由于体制和利益等原因,整体效能与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一些科研机构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导致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难以集成配套,无法实现广泛的推广应用。
五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甚合理,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领军人才偏少。人才成长导向与评价体系欠科学,不利于青年创新人才培育。
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2013年,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万亿元,10年来年均增长率为20%左右,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而不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破解资源约束、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创新任重道远。加快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资源共享,形成合力。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现有一个国家中心、261家分中心,涉及农产品加工业的方方面面,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集产学研为一体的一支优秀的技术创新队伍,可以说是强强联合。因此,研发体系各专业委员会不仅可以组织好本领域分中心之间的联合攻关,而且可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协同攻关。
二是有利于加强交流,信息共享。研发体系的建立有效地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促进了各分中心之间、各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切实解决信息封闭、不对称和交流不畅等问题,实现了信息共享。
三是有利于强化合作,集成创新。农产品加工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应用技术,机械装备是实现技术的重要载体。研发体系国家中心可以组织各专业委员会围绕关键重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可以有效地促进技术集成和创新。
四是有利于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各分中心可以借助研发体系这个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技术创新,逐步从“小而全”向“专而精”方向转变,在所属领域做大做强、多出成果。
五是有利于转化成果,推广应用。通过研发体系可以促进科企对接,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推广成熟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
我们要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国家农产品加工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国家中心、专业委员会、分中心要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措施,不断增强工作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研发体系建设步伐,切实承担起我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的历史重任。
二、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指出:“当前,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2014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实际看,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形成了新的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经验表明,机遇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对此,我们丝毫不能等待、不能观望、不能懈怠。
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耕地、水等物质资源越来越少。我们要树立大农业、大资源、大生态、大食物理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竞争力理念,充分认识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的轨道上来。
(一)科技创新事关产业安全,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力量
从国际国内视野看,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薄弱,农业增值增效不够。如粮食的深加工量仅占其总产量的8%,苹果为4.7%,柑桔为5%,肉禽类为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初加工水平低,储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设施简陋、工艺落后,产后损失率居高不下;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只有创新驱动,才能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向技术研发和品牌创建拓展,才能取得价格谈判权、规则制定权、利润索取权,才能打破国际贸易关税壁垒,防止核心技术装备受制于人,摆脱一些产业被外商控制的局面。
(二)科技创新事关生态安全,是突破农产品加工业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
从我国资源环境刚性约束的现实看,很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得不到开发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每一次从初加工、精深加工到综合利用加工的跨越提升,无一不是创新的突破。通过创新驱动,可以“吃干榨尽”农产品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资源利用高质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产品消费绿色化,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永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事关食物安全,是保障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的基础支撑
中国人的饭碗始终要装中国人自己的食物,中国人的饭碗要始终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从国际经验和规律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往往也是人们对加工制品消费高速成长的时期。只有通过创新驱动,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从量上和质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才能从空间和时间上拓展人们的消费领域,才能不断推进农产品加工纵深发展,拓宽食物来源,利用农产品的功能成分,提取研制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食品,形成温饱型、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功能型等多元化食物体系。
(四)科技创新事关质量安全,是构建农产品加工全过程标准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
从全球范围特别是我国来看,安全、绿色、健康农产品加工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而一些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高较慢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差。通过创新驱动,推广一批高新技术,促进加工装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促进加工原料生产向专用化发展,实现标准化生产,推进加工过程实施HACCP规范及ISO9000族系规范,实现全面质量管理,创建加工品牌,让农产品及其制品“产”得安全,“管”得严格,吃得放心。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战略,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落实完善扶持措施,发挥优势,整合资源,强化协作,构建“产学研推用”有机融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体系,促进队伍能力素质加快提高,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快突破,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推广,全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科技为经济发展服务原则。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切实解决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
二是坚持“产学研推用”有机结合原则。协调推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科技成果研究、转化、应用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坚持技术集成创新原则。要将加工技术、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环境技术集成融合,让企业广泛接受和掌握,加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四是坚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原则。不断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和创造精神。在鼓励多出成果的同时,发现、培育、造就更多更优秀的科技人才,以多出成果促进人才成长,以人才培养带动科技研发。
要以研发体系为龙头,以集成基地为平台,以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努力形成靠得住、用得上、可依托的技术创新骨干力量。重点抓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要紧紧跟踪国际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际需求,聚焦重点加工领域和核心环节,筛选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难题,组织开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二,加快推进技术集成基地建设。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规划。这几年我们在技术集成基地建设方面已经投入7600多万,主要用于科研中试条件建设,要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
第三,加快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组织开展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活动,深入推进科企对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示范,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
第四,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加强标准宣贯,充分发挥标准在引导规范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农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保证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建设的主要目标。所以在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成为我国的重点工作。通过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提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要点对,希望为广大农业技术推广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产业结构;资金支持
农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我国不断加大对“三农”问题关注的背景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完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应用意识、有效保障农民的经济利益,是我国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必然。近几年,我国在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同时也突显出很多问题,如资金不足、人员素质有限等。为了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必须提高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从资金、人员、机制上进行有效地改革,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快速发展。
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1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上升期,我国政府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农业技术推广资金仍存在缺口,主要是因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需要很多经费投入,如在技术人才培养的资金、农业技术研发的资金及技术机器设备的资金等。农业技术推广是新时期提出的对农业改革的要求,所以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存在空白,需要大量的资金建设,使资金的缺口不断增大,导致农业技术推广存在阻碍。
1.2农业技术人员的水平不足
在农业技术人员中,部分人员存在思想陈旧、素质较低,能力水平不足的问题,这些人员不能明确农业的发展方向,对农业技术成果认识不足,同时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和提高,逐渐被社会所淘汰[1]。此外,年轻人急于脱离农村,不愿意与田间地头打交道,对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感兴趣,纷纷进城务工,导致农业的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而在这些人中,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对新信息认识不足、对新技术接受能力差等现象,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1.3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推广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技术工具不齐全或者比较落后,推广方式效果有限;同时,对技术人员的管理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缺乏保障,使技术人员无法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农业技术推广机制的不完善,使技术的推广存在更大的阻碍。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
2.1政府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
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建设的动力是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使农业技术推广得到稳步发展。政府对技术推广的投资要具有针对性,每一项资金投入都要有据可依,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还可以使资金使用更加透明化。首先,政府的投资用于人才培养上,政府可以针对技术人员设置相应的奖励机制[2]。例如,设置奖学金、科研基金等,激发教师、科研人员、学生及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技术水平,成为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合格人才。其次,政府的投资用在技术的研发和引进上,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引进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提,只有技术先进才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农业建设中,促进农业更好地发展;同时,也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有效保障。地方政府要支持并鼓励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引进,鼓励技术人员根据地方的特点进行技术研发,并应用到农业的发展中;同时,鼓励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入,这样不但能够节省研发的时间,还能够确保技术的成熟性,但在引进的过程中,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技术进行适当改进,使其更适合当地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需求量较大,政府的支付能力有限,所以部分政府对推广资金的支付存在困难。因此,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不能过度依赖政府部分,还要拓展其他渠道,争取更多的社会投资支持。政府可以在技术推广与企业间架设桥梁,如政府可以在职权之内为提供资金支持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便利。
2.2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
农业技术人才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要动力,所以在技术推广工作中,要注意对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建设成一支热爱工作、勇于创新、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具有高水平以及高素质的专业型农业技术人员队伍,使其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加强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认识,使其能够自主地参与到新技术的学习中,提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其二,要从源头抓起,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建设体系与教学间的联系,为高校提供现代农业推广建设需要人才的信息,使高校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对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培养,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农业发展的认识,使其自愿投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来。同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还需要与科研机构建立联系,使科研机构能够为农业技术的推广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2.3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装备,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条件。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点,完成农业信息技术推广的信息化,建立农业监测中心、检测中心等基础设施,并采取有效的推广方式,提高农业的预警能力和监测能力,提升农产品的安全性,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人才的激励机制设置,方式优秀人才的流失。
3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一定的不足,资金、人才及机制都成为了限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阻碍,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入社会资金支持,采取合理的人才培养策略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机制,开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陈修平 单位:四川省叙永县叙永农技推广服务站
参考文献
从国际看,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各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呈现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一是农产品加工跨国企业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通过独资、合资、并购等方式扩大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实现全球化;二是加工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技术装备水平和加工转化精深程度大幅度提高,加工技术逐步实现高新化;三是随着全球化石类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国家开发生物能源热情高涨,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在能源领域发展逐步实现超常化;四是为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低碳减排,各国大力推进资源的高效精深加工和副产物有效开发,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五是为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发达国家大都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质量控制逐步实现标准化。
面对国内国际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两大类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从产业内部看,一是大而不强。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大约是农业产值的3~4倍,而我国仅为1.7倍;约80%左右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仍处于20世纪末的世界平均水平。二是集中度不高。企业呈现“大群体、小规模”特征,规模以下企业数量约占76%,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不足20家,而且各行业内部同质化问题普遍存在,无序竞争现象比较严重。三是产业链不健全。适合加工的专用品种少,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滞后;产地初加工方法原始,产后损失大、安全隐患突出;产业下游和市场发育不良,物流设施建设滞后,流通业态落后。四是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国每年有7亿吨左右的秸秆、1000万吨的玉米芯、1000万吨的米糠、1000万吨的麦麸和700万吨的蔗渣等植物纤维资源和果皮、果渣、动物骨、血等加工副产物亟待深度开发利用。从外部发展环境看,首先是生产要素制约的影响日益突出,融资难、用地难、技术瓶颈、人才不足、专用原料缺乏等问题广泛存在。其次是生产成本快速上升,人民币升值、原料、能源和劳动用工价格持续上涨,企业盈利空间大幅压缩。第三是节能减排的压力增大,产业和环保政策门槛提高,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成本大幅上升。第四是国际竞争加剧,一方面,跨国企业正伺机进入我国农产品加工重要行业,挤压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日趋体系化,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很大制约。
面对机遇和挑战,“十二五”和明年工作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结构布局调整优化为主攻方向,以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为依托,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产后初加工技术装备,扶持一批领军企业做强做大,强化公共服务,争取政策支持,努力实现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目前,我国230多所大学都设置了农产品加工或食品工程学院,各省农科院都设立了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所,一些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还有一批技术研发机构,全行业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与这支队伍应该发挥的作用和生产需要相比,还存在科研成果少、转化率低、产学研脱节等突出问题,大量科研资源未得到整合,各自为战、重复研究比较普遍。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一套好的机制和平台把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整合利用起来。因此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以我部认定的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为主体,构建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以此为平台,加强同行业人员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争取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引进、集成和示范推广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组织编制《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分领域、分品种、分区域选择一批有一定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研发机构或领军企业,重点进行研发设备、仪器和小试、中试设施建设,提高研发能力。三是编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十二五”建设相关规划,建立农产品加工行业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组织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申报、实施公益性行业(农业)科技专项,尽快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二)争取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目前,由于农民在农产品产后贮藏、保鲜、干燥等初加工环节方法落后、设施简陋,损失浪费十分严重。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450亿斤;蔬菜产后损耗为15%~20%,水果为10%~15%,马铃薯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200万吨,马铃薯约14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同时农产品产后腐烂变质、鸟啄鼠食、蚊蝇滋生、污染环境,严重影响产品品质。由于这些初加工环节生产分散、季节性强、投入较大,且设备综合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以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及农村微小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初加工格局不会有明显改变。减少产后损失,相当于增加供给;增强农民贮藏能力,可以平衡市场供应,实现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推行科学贮藏、加工,能够有效防止腐烂霉变和细菌污染,提高品质和等级。因此,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实现“减损增供、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促进增收”的多种效果。我局组织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筛选了一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易操作、适合一家一户农民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并进行了成熟度、适用性的反复论证,争取尽快启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通过政府适当补助、部门技术指导、农户为主建设的方式,普及适用技术和设备,普惠广大农民。近期,重点在玉米烘干和储藏环节、马铃薯窖藏环节、苹果预冷保鲜贮藏环节、果蔬烘干环节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储藏、烘干、保鲜设施。
《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分析总结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的基础上,围绕“强化大数据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一个核心、“推动数据开放与共享、加强技术产品研发、深化应用创新”三大重点,完善“发展环境和安全保障能力”两个支撑,打造一个“数据、技术、应用与安全协同发展的自主产业生态体系”,提升我国对大数据的“资源掌控、技术支撑和价值挖掘”三大能力。具体设置了7项重点任务、8个重点工程以及5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7项重点任务:围绕产业发展关键环节部署重点任务:一是强化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重点加快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安全可控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创新大数据技术服务模式,强化我国大数据技术产品研发。二是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三是促进行业大数据应用发展。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四是加快大数据产业主体培育。利用大数据助推创新创业、构建企业协同发展格局和优化大数据产业区域布局,培育一批大数据龙头企业和新型中小企业,繁荣产业生态。五是推进大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加快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与推广和积极参与大数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六是完善大数据产业支撑体系。合理布局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数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大数据发展统计评估体系。七是提升大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8个重点工程:围绕重点任务,设置了大数据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与产业化、大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业大数据创新发展、跨行业大数据应用推进、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创建、大数据重点标准研制及应用示范、大数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大数据安全保障八个工程,作为工作抓手重点推进。
5个方面保障措施:大数据涉及面广,对跨层级、跨部门的协调要求高,同时需要法律法规、政策、人才以及国际合作等多层面支持,提出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多层次人才队伍、推动大数据国际化发展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除了天公作美之外,值得注意的是上海迪士尼乐园开业进入倒计时,受此影响,各类主题公园人气爆棚。此外,“网红”直播旅游活动在此次小长假颇受追捧,成为热门话题,信息化对旅游业发展的助力作用再次引起关注。
旅游+信息化 一路创新
信息化是旅游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有助于旅游业为游客提供更便捷、周到和个性化的服务,是提升中国旅游业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在APP上完成的旅游预订量占总量的57%。
世界旅游组织商务理事(WTOBC)预计,今后几年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约四分之一的旅游产品订购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化推动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的改变,提升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也是旅游业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市场创新的有效保障,放眼如今各种旅游网站的火爆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信息化逐渐转变了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产业,信息是其得以生存和运转的根本基础,贯穿了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既影响消费者选择目的地的决策性又影响其对旅游体验的满意度。
信息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可提高旅游产业的运行水平,优化其产业体系,增强其竞争力,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旅游产业社会化程度高、关联性强、依托和带动作用明显,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优化旅游产品生产过程,提高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主体之间信息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使旅游产业的运行走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
信息化扩展了旅游消费传播渠道,改变了旅游者的旅游交易方式,促进了潜在的旅游消费者的数量,促使旅游市场在交易成本的变化。例如,在这次端午小长假中,针对近期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比较火热的直播,同程旅游就特别在多个景区推出了“网红”直播活动。在假期前一日,同程旅游就在南浔古镇推出了有直播界名人“菲悦”、“瘦子娟”参与的直播互动活动,吸引了数万网友的参与,也有不少网友慕名前往景区游玩。如此看来,同程旅游与旅游景区合作推出的“直播+旅游”正迅速成为引领周边旅游市场的新玩法。
提升旅游产业形象方面,信息技术因其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旅游时空的限制,并利于旅游业的内联外引,扩大旅游市场,从而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根据本次端午假期同程旅游国内景区门票预订的数据显示,周边游市场比较热门的民俗文化类景区,其出游人数占整体端午周边游出游人数的四成以上。受端午节日气氛拉动,一些主打端午传统文化元素的古镇、古城类景区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有效地扩大了旅游市场。
旅游与信息化相融合,以信息化为依托构建全国性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逐渐形成立体化、网络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不仅是旅游产业保持活力的动力源泉,还将极大地提高旅游产业的服务水平、经营水平和管理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针对端午假期,日前国家旅游局公布了其间旅游投诉和典型案件查处情况。相关数据显示,6月9日至11日,全国共处理旅游投诉118件。同时,根据舆情监测、投诉举报线索,国家旅游局通报了端午假期及近期督办、各地查处的5起典型案件,包括未征得游客同意转团案、旅行社超范围经营案、强迫游客交易案、诱骗游客消费案、旅游不文明行为案等诸多问题,充分说明了信息化手段对旅游质量的提升。
旅游+信息化
我们还能做什么
加大旅游信息化技术创新的投入,推动旅游产业信息化技术创新。可根据需要成立专门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小组,加强对旅游信息化技术研发的领导和协调,科学有效地推动旅游信息化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网络升级换代,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助力 ,推动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作为旅游信息化的实施主体,旅游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加快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技术创新研发。企业要加大投入,设立信息化机构,配备专业的研发人员,强化研发能力。企业之间要加强旅游信息技术研发合作,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 实现基础网络的融合化发展和信息内容的特色化竞争。
企业要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真正发挥已有的旅游信息网络功能,加快网站信息更新,及时旅游相关的信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旅游业务发展的有机结合。积极依托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发展,加快针对旅游行业发展实际的信息网络研发和升级换代。
完善旅游信息化基础建设,相关部门要保障旅游信息化资金。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切实抓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网站改版和数据库建设,以确保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拓宽投资渠道,支持旅游信息化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信息化示范工程、基础数据库的建立。旅游企业要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方式多样化,积极开展网上商务、网上娱乐、网上消费、网上广告等经营业务,进行多种经营,以保证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