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运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前两期杂志中,我们对业务年度界定和非财务报告的内容及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与此同时,任何企业要执行管理,都要从财务报表中选择或提炼出能衡量并推动改进的关键绩效指标。因此,在“报表管理系列”的第三部分,我们将对这些关键绩效指标进行分析。
关注短期指标
在一开始推动指标管理的过程中,确实会出现众多的指标感觉都是需要管理的,但对于高层管理而言,最关键的短期绩效指标实际只有若干个(见表),否则管理在一个高级综合层面上就会变得茫然。这些指标包括:
(1)产品客户市场指标,即-15-和-101-。这两个指标是从单纯的业务报表提炼出来的,主要是看公司使命是否符合市场发展。即通过短期指标检验长期使命和战略。
(2)运营能力指标。它直接关系到资本金能支持多少基本的业务规模。通常流动资产(扣除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在业务周期结束时,不能超过权益的价值,否则企业将丧失运营能力。-24-和-25-两个指标能合并为“库(存流动资产)销比”指标,它们须要和实际毛利率(即指标-15-边际利润率)结合起来。通常,如果毛利率是30% 左右,库销比安全值是50% 左右。如果毛利率是20%, 而库销比是50%, 则可以肯定其负债能力将会直接受到低下运营能力(产品和服务转变为增值现金的能力)的影响,其实质性的资产负债率将会提升。
(3)赢利能力的指标。边际利润率,尤其是分产品、分区域、分客户的边际利润率,对直接产品和市场及客户的运营策略的确定和更新有指导意义,同时对编制销售区域的销售费用预算给予指导。而累计的指标值对无形资产购置与开发策略,及长期客户或渠道管理的长远策略,意义更重大。
(4)投资回报的指标。即-71-的指标,这是一个侧重现金投入返回的指标。真正的投资汇报指标一样需要“现金为王”。通常,这指标和上述的“运营能力的指标”有关系,即运营能力比较好,非现金的流动资产已经接近或超过其股东权益,且背景是已经将股东投入以现金方式回报给股东的情况下,即便资产负债率高,也应该视为一个运营良好的企业。 如果持续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的指标”,则标志着这是一个可以追加投资的企业―一个有价值的企业。
形成绩效报告
一辆使用多年的优质客车,尽管一些外部性能变差,但是起核心作用的系统,包括发动机、制冷设施、基本操作功能等持续完好,它仍可以继续运营。同理,一些优秀的企业,已经将一些关键的短期指标进行持续的考察和分析, 形成企业生命周期、基本产品生命周期和绩效的报告,我们称其为“长期的关键指标所在”――绩效报告。这些报告包括:
(1)商业计划书。指长期的、若干年后需要滚动的商业计划书。优秀企业的一个特征是持续经营,且不断根据市场需求而转变目标,并坚持自己的使命。当原计划的投资回报目标即将结束或一些目标基本不能达到时,修改或补充的时候也就到了。
(2)关键市场销售报告。这是累计多年数据的市场投入产出的报告,即竞争报告。主要是看商业计划书中所确定的商业市场目标需要修正还是坚持的“长期”分析。
(3)分产品事业部的报告。这是优秀企业,尤其是那些注重产品品牌建设的企业区别于普通企业的标志之一。产品策略能够带动产业长远的开发,并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这个报告可以充分体现产品经理制下职业经理人的分析能力。
(4)工程项目费用报告。这里只要产品售后服务及支持或维护的费用,且关键不在费用本身,而在费用背后实际产品出现问题时需要维护或维持的机会。
(5)资本化投资报告。这是一个关系到短期或中期基本股东所要求净资产平衡的报告。它直接关系资金成本、融资成本等关键话题。
落实以人为本
以上绩效报告的产生基于一个这样的理念:企业的生命依赖于多个关键产品或事业的生命周期。同时,一辆优质的营运客车,既要有较高的性价比,又和客运市场机会结合,同时要保证运营质量,避免事故,在这个过程中,司机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企业生命需要多个元素构成,而真正的周期实际上全部由人来完成。任何一个环节的绩效目标,只有“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的“全息”系统至少需要考虑:短期绩效指标、长期绩效指标即绩效报告、未来的集团性报表,此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也同样具有挑战性的部分:一是内部资金活动管理部分的报表,即“企业司库”报表体系或称为“企业理财”报表体系;二是以上两个报表体系,伴随业务计划和预测(往往是ERP 所不涵盖的部分)预算及预测报表体系。
关键词:内部控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在经营管理进程中,企业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现代企业面对风险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避和防范。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就是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要面对的风险。而如何规范和降低信贷风险,是银行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涵义以及研究的目的
1.研究目的内部控制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以及资产的安全,规避信贷风险带来的影响,或者将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从经营效果、经营效率、财务报告、资产安全、战略目标、法律法规的遵行几个方面,对内部控制进行衡量,就能进一步地了解,内部控制对信贷风险的影响。2.内部控制的涵义对于内部控制的基本规范,国家证监委早有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管理层包括董事会、监事会等,对控制目标进行实施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将企业经营管理保持长久良性运营状态,促进企业管理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进步。(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①从战略目标上进行分析,内部控制可以促进企业战略实施。企业要想长远发展,通过制定适合的内部控制战略,可以细化企业控制点的把控和部署,将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点,进行更加细致化的把握。同时,对经营中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和评价,以保证商业银行资产、财务以及各种信息的安全于可靠,对于降低信贷风险概率大有脾益。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的好坏直接由企业的利润来决定。因此,一家商业银行如果想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对资金进行安全的掌控。所以,对经营和资产进行全面权衡的内部控制策略,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非常重要。③商业银行要进行良性循环,既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又要确保资金的安全,杜绝资金被挪用、侵占等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金安全是重中之重。在信贷风险发生时,资金的安全就难以得到保证,不仅流动性发生危险,而且整个存贷业务都无法进行,影响银行的正常经营活动,严重时甚至威胁到银行的经济利益。④企业经营要符合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任何企业如果违法违规,都会受到严惩。做好内部控制,就是要做到依法经营,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开展经营活动,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准则。在经营中对各种金融风险提供保障,按照规划和规范来继续管理和运营,是商业银行进行内部控制的业务要求。⑤在企业财务报告的审核要求准则中,报告的信息、真实、完整是基础。财务报告是以财务数据的形式反应企业经营业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财务报告反应的是商业银行过去和现在的经营和盈利状况,从中还能看到企业未来发展的情况。因此,做好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做好财务报告,给投资人汇报真实、可靠的经营管理绩效。商业银行的各个机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有责任做好这项工作。上述五个事关内部控制的手段,都是内部控制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商业银行发展的全局考虑,可以将商业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进行细化。例如资产安全目标是商业银行资产全的保证,战略目标为商业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动力,报告目标反应了商业银行对经营结果的评价,合规目标为商业银行经营提供法律法规依据等。(2)内部控制要素①内部控制环境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基础核心,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责权利分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文化等,营造出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的组织为商业银行运营设置的是整体框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一方面保证内部经营的相遇均衡与制约,避免则权力分配的不合理性;另一方面,保证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又能独立运作,并利于人才的引进和激励考核机制的合理开展。企业文化为商业银行提供的软实力,价值观与企业精神相契合,可以帮助企业进一步保持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美誉度,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②商业银行风险识别和评估,可以对风险应对策略提出合理建议。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对风险进行持续的监督,识别和评估可能发生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首先,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风险定性;其次,在对风险进行评估时,通过多方专业人士的共同参与,用专业团队的专业水准来对风险进行评估;最后,运用多种风险应对措施,对风险的收益以及最低承受度进行计算,得出风险评估的结果。③内部控制措施是商业银行在实施内部控制时,采用的控制、规避、防范、解决的措施。按照内部控制措施的政策与程序来进行内部控制,可以最大程度地借助控制活动,来对风险活动进行控制,并以此为依据实现内部控制策略,让内部控制措施成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核心。④信息反馈与督察,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外部信息以及对管理层的决策有效执行的基础。商业银行需要通畅的信息交流制度,全方位的信息传递,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的正常运行。而监督评价体系对商业银行起着检查和评价的作用,通过内、外部审计部门的监督和评价,商业银行接受银监会的监控。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等相关准则,商业银行可以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有机联系起来,对内部控制建设有促进作用。
二、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从近三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来看,次级类和可疑类信贷风险一直是存在的,这是由于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不完善、不稳定造成的。目前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管控来看,核心资本主要依靠财政拨付资金,业务经营活动依赖性比较强,因此银行的内部控制力度不强,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问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由于受到若干因素的影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国有企业的大量不良贷款,严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运营与发展。尽管部分国有银行的贷款情况没有出现大问题,但从整体不良贷款率来看,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负债关系依然存在,整体不良贷款情况并不乐观。从股份制银行的运营情况看,如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恒丰银行、渤海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邮储银行等,由于建立了先进的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在运作运营、自我约束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上的灵活性,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如经营经验的积累问题、资金来源的流动风险、信贷业务中的资金周转问题等。从商业银行目前的发展态势上看,城市商业银行的规模还不够大,存款和信贷量的比例不够合理。资产流动性没有达到更为安全的范围,如果信贷风险发生变化,资金周转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对这一问题进行管控的内部控制措施还不够完善,工作人员专业程度、自我约束能力都有待提高。另外,职权滥用、违规操作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随着金融体系全球化趋势的进程,信贷风险的种类越来越丰富。但在我国,由于外部的发展尚不够完善,在立法、信用体系、宏观经济环境上都存在不足,而且在信贷管理机制和体系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贷款方式、信用分析等,都需要提高和改善,因此风险管理依然存在长期改善的空间。
三、某银行内部控制案例
某银行是中国非公有制股份制商业银行,近些年不断扩大经营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动力。近年来在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获得了一定的市场定位,为国家交通、电力、电信、是有、制造、化工、房地产等支柱性产业拓展了资金融通渠道。截止目前,该银行机构总量已经达到700多家。拥有了一级分行、子公司,资产总额超过32945.45亿元,存款总量超过14324.45亿元,贷款和垫款总额超过12563.45亿元,不良贷款率约为0.67%。该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得到有效控制、呈现总体优势,与成功的风险管理密不可分。例如,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将信贷风险管理作为长期不断完善的工作进行提升和改善;按照《商业银行法》等文件要求,建立内部风管理体制,并不断梳理和完善,做到了对信贷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的动态管理。
四、结语
本文介绍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涵义、实施目标,对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信贷风险进行内部控制的效果进行了阐述。旨在与业界共同探讨商业银行采用内部控制来防范信贷风险的有效性,并期待通过内部控制,进一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任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2,(9):70-73.
[2]杨跃勋.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经济视野,2014,(4):286-286.
本人自20XX年毕业参加工作以来,在公司一直承担电力通信研究专业报告编制、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电力通信资讯搜集等方面工作:
1、专业报告编制:参与XX公司及部门相关报告的前期搜资、编写及修改完善工作,包含《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评估分析报告》、《电力信息通信资源商业化运营项目可行性研究》、《国家电网公司直属单位信息通信承载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智能用电发展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等。此外,参与部门商业咨询研究相关工作,包括分析探讨互联网+供电服务业务开展的宏观环境、业务拓展方向及应用场景、商业模式、具备的软硬件产品资源及技术优势;参与《电力通信助推电网全业务运营》汇报材料编写等内容。
2、电力通信类资料翻译:参与公司电力通信类信息搜集及相关资料的翻译工作,以及完成部门组织的报告、论文翻译。包含:参与埃森哲《总览全球智能电网发展机遇》、美国电科院《一体化电网—全面发挥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价值》、IEEE《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对电网及储能的影响》、《电力线宽带通信与无线通信结合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网方式的应用》、《基于EPON技术的电力光纤采集装置研究》、《基于宽带PLC的多媒体传输技术在智能家居中的研究及应用》等报告及论文的翻译工作。
此外,本人还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跟踪国外行业动态,搜集智能电网、智慧城市、智能量测等方面的资料,介绍发达国家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为公司智能电网相关业务的发展提供一定帮助。
在将已有专业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的同时,本人还积极参与公司举办的相关学习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参加工作以来,本人参加了海外项目拓展思路方法、国际EPC项目管理知识、商务PPT制作及商务英语、外事接待等领域的培训,获益匪浅。
2016年上半年,在传统电信行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的趋势之下,中兴通讯坚持M-ICT战略和发展路径,上半年的收入保持微增长态势,对运营商业务持续深入洞察和创新,消费者业务和芯片领域的全球市场拓展成效初现。
相比之下,国内市场表现优异。根据报告数字,上半年,中兴通讯国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278.03亿元,占比上升为58.22%,国际市场实现营业收入199.54亿元,占比41.78%。
运营商网络业务成业绩担当
对于各业务领域的表现,报告显示,中兴通讯上半年采取稳健经营、重点突破、布局前沿的发展策略,其中运营商网络业务、消费者业务、政企业务营业收入均保持同比增长,分别实现287.35亿元、144.15亿元、46.07亿元收入。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上半年,中兴通讯通过加强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项目化管理和国际化运营水平,应对挑战完善公司治理,运营盈利实现33.31亿元,运营盈利率达到7%,为近年新高。
此外,2016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在运营管理创新及产品技术研发领域的投入大幅提高。报告显示,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达到70.59亿元,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例的15%,创历史新高,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运营商网络方面,在固有市场与运营商转型创新两方面双线发力。得益于全球4G网络建设的兴起,中兴通讯连续三年在全球4G出货量显著提升,PON和光传输领域、IPTV领域、高端路由器等方面均实现大规模商用突破。
面向运营商网络的演进,中兴通讯在传统具有优势的无线市场、有线市场的份额获得巩固与提升的同时,围绕M-ICT战略,在Pre5G、物联网等前沿领域率先展开实践,特别是Pre5G和未来的5G均被作为重点投入的无线领域。在Pre 5G方面,中兴通讯今年上半年在中国、日本、韩国、奥地利、新加坡、德国等市场逐步进行试商用和规模部署。
在助力运营商转型方面,从去年开始,中兴通讯将云计算领域的融合通讯、CDN、NG BOSS、大数据等作为重点投入方向。
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除了在电信云、大视频、RCS、CDN、SDN/NFV等新兴市场领域取得进展,还加大了物联网标准推进、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以及解决方案的应用,基于NB-IoT技术产品,为未来规模化增长奠定基础。
政企、消费、芯片做加法
在政企市场,聚焦政府、能源、交通、金融、教育等重点行业,智慧城市落地145城,金融业务进入四大行。中兴通讯表示,智慧城市作为公司发展的主战略,今年上半年,在沈阳、无锡、银川等145个大、中城市实现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与落地。在政企市场,通过集成与被集成双策略加快拓展,新订单量同比增长40%,例如在交通行业,与庞巴迪、泰雷兹等合作,继续强化轨道交通领域的优势。
在消费者业务领域,聚焦“精品+大国”战略,以品质和口碑为核心。在手机终端方面,中兴通讯以中、美、欧为重点继续深化全球战略布局,聚焦“天机”旗舰和Blade等“ZTE”精品系列。报告特别提出,今年上半年,中兴通讯手机终端方面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额同比、环比同步提升。在家庭媒体终端方面,中兴通讯机顶盒产品实现全面系列化,推出4K智能机顶盒,全年发货实现重大突破。
除此之外,芯片在上半年的表现也被市场所认可。报告指出,中兴通讯旗下子公司中兴微电子业务规模位列国内前三,2016年上半年芯片出货量大幅度提升。在PTN、IPRAN、路由器市场份额,自研GEPHY芯片、新一代分组芯片、OTN 100G、20G Framer芯片逐步全面量产;多模软基带芯片V2.0顺利完成投片,将提升产品用户密度和对Pre 5G的支持;有线和无线系统级芯片成为支持自身设备的重要来源;NB-IoT物联网终端芯片完成全球首个仪表互通测试。多媒体系列芯片应用覆盖VR/AR、云终端、视频会议、车载等。手机终端芯片在亚太、欧洲、南美、非洲等市场得到广泛应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据透露,中兴通讯及其全资子公司西安中兴新软件有限责任公司拟与国开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签署《国开发展基金投资合同》,于本次增资,国开发展基金拟对西安中兴新软件以增资的形式投资6.75亿元。
M-ICT2.0战略把握转型核心
与报告同期,中兴通讯还了最新M-ICT2.0战略白皮书。2014年7月,中兴通讯基于行业洞察和理解,了M-ICT战略,提出为产业变革赋能,协同全球客户、合作伙伴一起,迎接万物移动互联时代的来临,通过创新推动ICT产业持续发展。
时隔两年,中兴通讯做出新的判断:在M-ICT的大产业趋势下,未来数年,万物互联、泛在智能、虚实结合将无处不在,业务部署普遍云化,开放共享成为潮流。因此,M-ICT战略2.0将虚拟Virtuality、开放Openness、智能Intelligence、云化Cloudification和万物互联Internet of Everything确定为公司面向未来的五大战略方向,将这五大领域概括为VOICE,并把它们称为未来的声音。
对于卫星运营商来说,购置卫星时有三个关键性因素需要考虑:一是价格和效益;二是卫星的可靠性;三是一旦需要是否能及时供货。Futron公司的此报告针对最后这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对6个主要卫星制造商截止至2003年年底的各自10个通信卫星的制造项目进行了研究。
因为不断增长的预算和为了实现管理目标,卫星经营商总是不断地向制造商提出加快交付卫星的要求。卫星交付时间的延迟会造成经济损失,一般每年高达上百万美元。同时,运营商们希望更多更新的技术集成到卫星里,这也需要开发和试验的时间。更好卫星的更快交付似乎成为了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制造商对质量和稳定性的要求要远高于对时间的要求,但经营商因要向股东报告财务情况,计划时间不可能太长。如此说来,这种经营商对制造商的压力可能会继续发展下去。
Aircaims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宇航损失评估理算和信息公司,其数据被视为此类信息的产业标准。Futron公司报告依据的就是Aircaims的数据而进行的更加严密和客观的分析。Futron公司使用合同宣布时间作为产品周期的起始点。而这一时间并不总是与合同的最后签订或产品的长期项目的起始时间相吻合。
此研究报告最后形成以下结论:
所有制造商都存在或长或短的生产周期。
当推迟的调整与制造商无关(例如,发射推迟,运营商资金因难等),主要卫星制造商最近发射的10个通信卫星的生产周期,从最短的Astra 3A(Boeing 376)的15个月,至最长的Astra 1K(Alcatel Spacebus 3000)的59个月。
使用相同的标准,制造商的生产时间从洛克希德・马丁的24个月,至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的40个月,平均为30个月。
生产时间变化值最小的也是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其最短至最长项目的差值为12个月,所有制造商的平均数值为30个月。
背景
运营商购置卫星时的几点考虑:
价格和效益;
卫星的可靠性;
运营商一旦需要能否能提供。
卫星价格和效益的平衡对每个运营商来说都是不一样的。这种平衡要将卫星的商业预算能力与购买、运营和担保费相比较。然而,另外两点考虑则相对容易分析。
在此之前,Futron公司研究了各类商业卫星的稳定性,以及运营商容易接受的卫星载荷舱的设计。其研究结果在Futron有关卫星的保险率和载荷舱效果的两份白皮书中报告过了。
今年,我们分析了制造商近来关于卫星生产时间和生产时间变化值的情况。例如,当运营商需要时能够生产出来。卫星运营商不断要求制造商千方百计地让所制造的卫星符合市场要求,这点对卫星运营商的长期业务的增长至关重要。另外,各个国内和国际远营商都要求制造最好的卫星,并在最后期限前占据轨道位置。最后,卫星运营商自己也不喜欢他们的卫星交付日期的变化与不确定。
因此,卫星生产日期的总长度,以及生产时间变化值是卫星运营商们购置卫星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Futron公司报告的分析参数。
方法
为了集成分析的数据,Futron公司使用自己的卫星订单和制造的数据库,并综合了Airclaims SpaceTrakTM数据库,该数据库跟踪了已发射的商业卫星从建好至退役的重大事件。Airclaims的数据被确认为最完全,并被业界(包括保险商和其它金融机构)视作标准。Futron公司的数据通常也被认为是一致和有效的。通过使用上述两个数据库,Futron公司保证了此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和无偏见性。
除了使用SpaceTrak数据,Futron公司还与Airclaims的分析师一道工作,获得了解析这些关键数据的建议,并研究了整个报告。
分析数据起始于制造商们最近制造的10颗卫星,以及以下制造商:
阿尔卡特
EADS Astrium
波音
洛克希德・马丁
轨道科学
劳拉空间系统
以下数据来自每颗卫星
订单日期
发射日期
至发射的总交付日期(月)
对因发射延迟进行的生产/交付日期调整的评估(月)
对非关制造商的因发射延迟进行的生产/交付日期调整的评估(月)
许多卫星的订单大都只知道签订的月份,为了保持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假定所有卫星订单日期为当月底。一旦多个卫星在同一时间签订,并在不久的时间段发射(例如Intelsat的9代系列),订单中的所有卫星的生产起始时间相同。如果卫星原本就定为地面交付(例如AsinaSat 4),那么发射延迟就被确认为与制造商无关。有一些项目过于复杂和创新(例如瑟拉亚),制造商的项目既有复杂和创新的部分,也有简单的部分,当分析制造商近来的10个项目时,其卫星的复杂程度被视为平均水平。
军用和民事政府项目被排除在此分析之外,它们无论是技术特点还是购置要求特点,都与商业用户不同。
对卫星生产计划的分析
与其它因素不同,影响卫星生产计划的主要因素是制造商的控制,它们包括:顾客对设计变更的要求,或者暂存和延迟执行的要求(包括发射延迟的要求)。然而,有时的延迟是明显的,这种随机信息一般并不提供给将产生这种延迟因素的公共领域。因此,Futron公司的分析表明,在最近10颗的发射中,所有的制造商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如果延迟发射的调整与制造商无关(例如发射延迟、顾客财政困难),生产时间从Astra 3A(Boeing 376)最短的15个月,到Astra 1K(Alcatel Spacebus 3000)的59个月。如图1所示,一些制造商的趋势线比其它制造商的变化要大,这种变化将在本报告后部分进行说明和分析。
如图2所示,使用相同的调节标准,制造商最近发射的10颗商业通信卫星的制造卫星的平均时间从洛克希德・马丁的24个月至劳拉空间系统公司的40个月 ,总体平均为30个月。
图3粗略描述了制造商的产品时间的不同长度,以及两个卫星制造商间的变化。有趣的是,在本告中,所有制造商的最长和最短的平均值为30个月,这也与总体平均产品时间完全一致。
制造商的生产计划分析
以下部分提供了本报告所考虑的更多细节,尤其是截至2003年年底的最近的10颗卫星的制造和发射。
1、阿尔卡特
无论是较长还是较短的项目,无论是客户还是老客户,阿尔卡特的最近发射的10颗卫星表现出了相当平均的制造周期。阿尔卡特的总生产时间比平均值要稍低(29个月)。但最短和最长的平均值要高于所有制造商的平均值(42个月),既反映出了非常快的Eutelsat W4的制造周期,又反映出了特别漫长的Astra 1K的制造周期。在Eutelsat W4和AMC-9的情况中,总时间比生产时间要长的原因是金融/市场状况影响了运营商,而不是制造商的问题(表1)。
2、EADS ASTRIUM
EADS Astrium的最近10颗卫星的总生产时间比较接均值(32个月),其最短和最长的生产时间与阿尔卡特相似,接均值(也是32个月)。AsiaStar卫星比其伙伴卫星AfirStar显现出较长的生产时间。运营商指出,这也在他们的原计划之内。Hotbird 7至发射的总时间应归咎于加载的延迟,而此次发射也完全失败了。至于HellaSat 2,发射的追加时间反映出运营商多重计划的停止和重新启动,不是制造商的问题(表2)。
3、波音
根据总体调整后的生产时间,这里分析的波音项目比总平均时间要短(27个月),却是最短时间和最长时间间变化最大的厂商之一(36个月)。瑟拉亚项目的特珠时间长度反映了计划的复杂性,以及无集线器的太阳能电池需要改型(在相类似的卫星发现了同类错误之后)。AsiaSat C的制造没有延迟,是由于原本就是地面交付。随后发射的延迟则是缘于亚洲经济危机和市场困难。e-bird的延迟也是由于加载问题,而不是制造(表3)。
4、洛克希德・马丁
洛克希德・马丁的最后10颗制造和发射的卫星,比总体平均制造时间要低(24个月)。这个平均值也比本分析中所有制造商要低。另外,洛克希德・马丁从最短至最长的周期中具有最小的变化值(12个月)。最长的项目是一家全新的客户(新天卫星),或是一项新的合资业务(SES Americom的AAP-1)。最短时间之一是Nimiq 2。也许是因为曾有一项该卫星的订单,但在该卫星订单前,没有明显启动生产的证据(表4)。
5、轨道科学公司
作为此分析中的制造商之一,轨道科学公司不足完全执行的10颗卫星来提供研究,只有6颗。我们之所以列入它,是因为当客户看好较小型卫星时,轨道科学公司持续地直接加入与其它制造商的竞争。这是因为轨道科学的卫星相对小型,与其它制造商相比,也欠复杂。这些卫星的总生产时间也较总生产时间要稍低。然而,相对地从最短至最长(38个月)的变化值的平均数要高,部分原因是产品制造遗留的溶合问题(CTA和轨道科学)(表5)。
6、劳拉空间系统公司
最后分析的是此次研究的卫星中生产周期最长的公司之一(40个月),却是周期时间中第三个最小变化值的公司(22个月)。然而,相对长的生产时间是Intelsat 9代系列中的6颗卫星,签订在4次不同的时间。Intelsat因严重干涉生产过程而闻名,并且时常调整计划。因此,它的卫星生产周期时常较其它卫星要长。在这里的其它卫星中,Optus c-1因客户的财政问题而延迟了5个月(表6)。
结论
卫星生产要求将重点放在两个因素上:可靠性和及时性。可靠性是卫星长期成本的一个主要因素,而且是保险商和操作商最关心的。获得项目资金的能力,时常取决于金融机构对生产周期中没有不适当风险的满意度。获取生产潜力保险费的能力,则取决于用户在卫星发射失败后其网络不受其影响的的满意度。
同时,面市的时间对卫星操作商和客户来说,逐渐成为一个关键因素。对于卫星质量和可靠性来说,尽管最快并不一定意味着最好,但还是存在商务上可接受的卫星交付时间的限制。此外,行政当局和管理者也时常要求建设时间表,要求不超过发射时间的极限。
该报告仅只是西方卫星主要制造商近期生产周期的简要分析。但很明显,所有制造商在生产周期中都遭遇过挫折。事实上,这种挫折产生了生产时间的不断变化。而通过观察变化,便能分析出趋势。这种趋势在我们的这组数据中也得到了确认。
十分明显,某些较小和较简单的卫星承载舱设计的卫星较其它卫星的建造要快(例如波音376HP)。如果制造商提供了不同的生产线,也不表明卫星生产的变化会有什么不同。有时,卫星生产变化的原因只是当卫星遇到了意外延迟。尽管这一延迟被看作制造商造成的,但却是因相似的在轨卫星明显的类似错误所造成的额外的重新试验和制造的需要(例如波音 702/GEM系列)。我们也注意到了所产生的明显相似的卫星生产变化时间,这是因为某些运营商签订了额外试验的合同,这样因其追求更高的稳定性而使生产时间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