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第1篇

一、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意义

小学开展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往往是生动而有趣的,计算机的发展史,网络的诞生,硬件的概念,软件的作用,这一切的一切,都能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与网络的独特魅力。这门课程存在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要教给学生多少实际的计算机知识。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学生对计算机这一名词的初步理解和概念。

在生活与网络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今天,在小学的学段中开展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建立学生对电脑的初步认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网络文明打下基础,同时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便他们将来进行更深入的计算机知识学习。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1.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

直接在多媒体课堂上展开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相比在普通教室展开的其他课程,有环境的绝对优势,它能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以更多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

就拿五笔打字来说,教师在理论和字根教学阶段,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有拼音打字这种与生俱来的技能就够了,干嘛还要学五笔打字这么麻烦的东西,但是当课程转入操作练习阶段的时候,教师通过《金山打字游戏》等趣味小游戏的展示,就可以告诉他们,五笔打字的学习其实就是在熟悉字根的情况下,运用这种小游戏来进行,这个时候,课堂氛围就会从严肃转为轻松,再经过一些谁打字多,谁得分高的互动竞赛,师生配合,学生的五笔打字速度就能有效提升。

2.基础知识的科普性

因为学生年龄的不足,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注重直观的理论教学。大多数时候,它以科普的角度为学生展现信息与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发展历史。

以硬件基础为例,教师通过实物向学生展示演说,计算机是由几大部分组成,外部的叫硬件,里面的是操作系统,没有操作系统的计算机叫裸机,不可以投入使用。而软件正是通过操作系统安装进电脑。同时硬件又由很多东西组成,它包括内存、显卡、显示器、主板、芯片等等很多东西。学生通过对这些东西的学习,会对计算机组成部分有初步的理解,它并不需要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也是这门课程的特色之一。

3.信息展现的多样性

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是在小学所有的教学学科里,唯一可以用到的网络的一门课,这使得它对信息的展现变的多种多样,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不再单一。

通过这些信息的展现,学生不仅可以对网络建立初步的认知,还能在不断的求知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网络的运用时,教师可以同时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在网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搜索引擎。并向他们做出科普,搜索引擎是一种通过网络建立的自由搜索系统,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系统是“百度”,所有的信息都可以通过搜索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只要输入自己想要的信息点下鼠标,网页就能自动完成搜索,这也让这门课对知识的教学变的十分灵活好懂。

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建议

1.围绕核心、突出重点

教学范围的灵活既有知识面宽广的好处,同时也有在教学中容易偏离重点的坏处,在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时,也应注意不要偏离课堂主题,围绕一个核心展开重点教学。比如,教师在讲解聊天软件的运用时,以时下最流行的QQ举例,课堂围绕这个话题展开,QQ除了聊天,还有空间平台、音乐客户端等等实用功能,就算要提到其他聊天工具做对比,也应一笔带过,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课堂时间的有效率,同时也能避免多方知识涉及造成的理解不深刻。

2.贴近生活、注重实用

前面提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对基础知识较强的科普性,以这个特点为基础,可以做贴近生活,注重实用性的延伸。比如说,现今人们在电脑上用的最多是“WORD”文档的排版和文字处理功能,教师在讲解到这一块的时候,就可以着重演示,字体的放大缩小,颜色转换,空格,页面设置等等,用以加深记忆。因为这一块的运用是与生活最贴近的,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可以运用到的,加强这些细节的教育,而将一切平时用不到的功能简单带过,也能让这门课的开展变的更有意义。

3.简化流程、由浅进深

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机的操作流程是很复杂的,所以讲的越深,越详细,就能让学生的记忆越深刻,但是这是一种误区,对小学的学生来说,越是详细复杂的讲解,就越是容易让他们搞不明白,所以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简化流程,言简意赅为主,通过简单精确的演示和描述达到让学生一次明白的效果,而多出来的课堂时间,则可以在学生能接受的范围内让他们深入了解一切其他知识,深入的程度就需要教师自己来衡量。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第2篇

现代信息技术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应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学教学是必然趋势。现在,不论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被广泛应用,虽然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初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多样的问题,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更新缓慢,教师当前过分的依赖于信息技术等等问题。怎样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将是本文重点论述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历史;教学;运用

1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现状

20世纪末期,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教学,尤其是21世纪初期,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信息化建设使得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历史,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促进了教学发展。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1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占有主体地位。教学是通过教师与学生活动的形式展开的,一问一答或者是一问多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的频率比较高。在互动的情况下,教师也容易掌握每个学生学习情况和思维发展情况,适当的鼓励的话语或者是眼神,都能调动学生积极的响应,但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阻碍了这种交流。

1.2抑制了学生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通过对图片的认识,图片都是静态的事物,故事的发展都是依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力。每一个同学对图片的认识都不相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内容限制在了某些特定的方面,剥夺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悟。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过程中,内容的设置缺乏想象力的空间,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描述内容,而没有让学生自己描述图片,或者是没有让学生对事物的发展展开想象,现代信息技术展示的内容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挤压了学生想象的时间和表达的时间。

1.3信息技术开发力度不够:

简单的现代信息技术已难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简单的图片堆叠,已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在学生与以前的学生不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现在的学生接触面比较广,见识到的新鲜事物比较多,比较容易接触到新鲜事物。原有的信息技术已不能满足教学的目的,阻碍了教学的发展,致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的热情脱轨。只是简单的多媒体应用,未能将多种信息技术进行组合应用于教学,而且未能根据教学内容,改善和创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是应用于教学的信息技术发展力度不够。

2信息技术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创新

2.1高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效果:

有些老师为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生动形象,将一些不适合课堂的图片、画面做成多媒体课件,偏离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还有的老师的课件内容形式过多,加大学生对学习恐惧心理以及心理负担,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视力,也会让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多媒体信息技术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符合教学内容,还要增加符合实际情况的趣味,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老师可以根据课本,寻找与之对应的图片、文字、音频、视频教材资源,让历史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受历史的变迁。譬如,教师在教授《》相关历史时,可以让学生观赏同名电影。针对课本中所提及的相关知识点在电影中寻找答案、加深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就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2.2提高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老师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缺乏深刻认识,提到现代信息技术,大部分老师的反应就是多媒体技术,其实这是片面的认识。要达到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目的,需要强化老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外出参观等方法,使教师充分认识和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网络技术、显示技术等技术充分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对于历史课来说,如何教会学生让学会的知识“活”起来是每一位老师所应积极研究的课题。教学历史的过程中,老师务必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清晰的时空概念,要让他们了解历史长河的整体脉络、进程,可以为学生设计、制定一个视频,将事件、时间结构分类归总。这样学生凭借视频,就能对历史知识加深理解、记忆,在一定程度上有机地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并应用于学习生活中。

2.3丰富现代信息教学资源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更新快,学生的认知能力也跟着不断的提高,这就需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能接触多样的理念和新的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合理利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社会情况,在增加一些多彩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传递多样的信息。教师要结合不同的现代信息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现代信息资源。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初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认清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创新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通过展示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历史意境,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作者:周庆龙 夏龙森 单位:临沂临港经济开发区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教师;学生;信息技术

中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它特点鲜明,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密切,实践性强,集知识性、技能性、综合性与应用性于一身,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本文以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为基点,探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并试图提出解决建议。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察发现,教学存在着的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教师观念陈旧

有些教师仍没有完全认识到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而计算机只是一个辅助工作的工具,掌握些基本的知识和操作就可以了。如果要进行计算机方面的研发和创造,那是计算机专业人士的工作,与他们无关。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他们就简单地把大纲要求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完事,根本不注意学生的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缺乏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从而大大的影响到他们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把上课当做应付,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1.2教学方法单一

课程教学大都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本教材、一份讲义、一支粉笔,老师在上面天花乱坠地讲,学生在下面云里雾里的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创新意识无法伸张。信息技术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操作性强,单单的讲授是不凑效的,老师讲的身心疲惫,学生也是一头雾水。比如在讲解自定义动画的时候,老师若单单在课堂讲授,就会造成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模棱两可,上机不会操作的情况。这样就会大大挫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习效率低下,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热情也逐渐被吞噬。

1.3教师专业不对口

在和广大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改行过来的,因为学校要开信息技术课,但又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学校只能安排那些比较年轻或者对计算机比较感兴趣的教师兼任,于是只好既教信息技术课, 又教其他科目。还有一些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在学校任物理、数学等中考或统考学科,而信息技术课则用于辅助他教的考试科目。教师专业不对口,缺乏必要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2.解决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的种种问题,笔者提出以下的解决对策:

2.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课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所以,信息时代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是一个在做中学、寓教于乐的活动过程。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贯穿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克服学习困难,引导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体验一直激励他们去不断进取。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注意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相结合,让学生在兴趣中学知识、在实践中练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开展教学时,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虽然黑板和粉笔在教学中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家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过多的讲解不仅使老师身心疲惫,学生也是满头雾水,兴趣全无,何谈创新。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鼓励学生们在相互交流、尝试操作中解决问题。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采取的教学方法就是通过设置任务促使学生学习,即把每一堂课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转变成一项项具体的学习任务,并结合“(学生)操练为主,(教师)讲演、指导为辅”的方法,让学生在操作课中完成,这也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这样,在“任务”的压力下,促使学生认真听讲、努力完成操作,完成各项任务。但任务驱动的前提是教师要制定相应的任务目标,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地研究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任务目标的定位,既要有认知目标,更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当任务驱动变成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在实践中成为一种习惯时,压力也就转化成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课的一种极为有效的动力。当学习从被动变成了主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变得高昂,创新意识和创新情意被激发,创新思维得到伸张,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发挥。

2.3采用游戏和比赛

比如,指法练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这个内容又单一、又枯燥,如果选不好教学软件,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有的老师适当选择了《金山打字通》的教学软件。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指法练习,还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汉字输入法,进行汉字输入练习。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此软件进行汉字输入竞赛活动,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汉字输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并在竞赛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加强实践;教学

一、结合信息技术课的现状,提出加强实践重要性

1.1学生特征。学生的生活条件、动手能力差别大。对一些内容只通过讲解不容易讲清楚,结合具体的操作效果更好。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探究能力,根据学过的知识能自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还不能灵活应用,有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

1.2教材特点。信息技术的内容设置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围绕活动及项目展开,设置了探究与实践活动,并在每一单元后安排了项目活动。根据活动主题收集有意义的老相片及纸材料,用扫描仪扫描后保存到计算机,制作屏幕保护文件。

1.3课时安排。普遍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对此课程重视程度却逐年下降,课时量不足,为应付考试严重存在“学而不用”、“讲而不练”的问题,学生缺少动手实践的时间,欠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课堂须要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一门技能考试科目,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挤掉学生的掌控电脑的时间,作大量针对考试操作而进行的操作练习,而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实践掌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计算机工具帮助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二、加强实践教学的优点

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通过不断的实践,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只有学生主动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具体讲,实践教学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加强实践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学习兴趣,伴随着学习的动机、理智、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推动作用。首先能使学生产生想要学好这门课的愿望。采用实践教学法,通过上机操作计算机,制作课程表、日历等,能使他们明白,计算机是人类脑力劳动的工具,使用它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节省了脑力劳动,继而产生想要学的愿望。其次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图片、声音等多种媒体的效果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可使学生的手、脑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学习中,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强烈地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纷纷投入到素材的收集、设计、评比活动中,积极地思维,不断地创新。

2.2加强实践教学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据统计,学习方法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是:读、听、看为10%-30%,视听结合50%,讲70%,讲做结合为90%。利用本课程的“所见即所得”和“人机互动”的直观性原则,结合学生好动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自己建构知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直接告诉答案,通过学生实践学习,提高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2.3加强实践教学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针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情绪,采取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听,机械地学,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能够理解,也会背,但不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权力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更利于学生个性化的突破,让他们充分感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在语数外的学习中学生被束缚的太久,而在上机实践能使学生的身心自由,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信息科技的过程中。

2.4加强实践教学能增强学生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远比在教师讲解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由于没按要求操作而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最后验证假设,通过学生试一试、做一做,历经挫折后获得知识可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实践教学的实施方法

3.1学生先实践,教师后讲。教师上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制定有针对性的上机任务,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围绕解决具体的任务进行大量的操作,在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探索方法的教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印象深刻,并能保持持久的记忆。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以免学生的误解和误操作。这样的实践模式能优化课堂的效果,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确定重难点,有利于教师的后讲,以达到精讲精练,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3.2用多媒体教学网边实践边讲。采用苏亚星教学网对学生进行边讲边实践的,教师讲课时,统一锁定工作站,让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学习操作的方法。为巩固所讲内容,设计问题,开放工作站让学生练习并鼓励学生尝试别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网的作用,讲完就练,加深理解,在教学教程中能实时操作,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既面对计算机,又面对老师,便于听又便于操作。

3.3分组实践,学生演示。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合作式的实践性操作,使学生产生一种集体荣誉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学习。调动学生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让最先做出结果的小组代表上机演示,由于讲授者角色的转变(同学关系),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学习气氛高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通过分组竞赛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自评与互评相结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注意掌握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协作、探究相结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教师都应精心备课,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的教学法,另外,在实践性教学中要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提高学习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教学建议范文第5篇

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整体上,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充实教学内容,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教学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教无定法,教师应超越陈规和预设,学会创生课堂,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设计与实施,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

其一,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切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要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核心,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其二,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同这一客观事实,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照,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其三,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否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否则,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学生。

其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则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使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等等。

其五,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否适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文字和身体语言)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等等。

其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同样非常有效。

最后,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有无个性原发创意,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的时机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1. 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一种纵向比较。因此,与总结性评价的功能相比,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可以方便地建立电子档案袋,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相互补充。

2. 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的结果的评价,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却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在评价手段上,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在考试方法上,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覆盖,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通常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