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利润最大化; 需求曲线; 两部制;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一、管理现状与研究方向
电力作为电网企业最主要的产品,对利润的影响举足轻重,电量作为衡量电力供给量的指标,是电网企业的生命线,主要受宏观经济面的影响,企业的控制力度有限,目前对电量的预测主要是通过经济形势、负荷预测等因素分析进行估算,缺少量化模型,缺乏规律性。同时,由于电网企业的购、售电价均受政府严格管制,电网企业本身并无定价权,而且目前缺乏量化的议价标准,进一步削弱了议价能力。笔者拟通过对东莞供电局的电网经营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经济学和统计学理论,探究电量的运行规律,建立电量需求函数、利润最大化下的电量电价模型以及大工业两部制收费下的电价模型,通过建立上述三大模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电网企业经营,为广东电网公司提供参考,以期增强电网企业的经营预判能力与议价能力。
二、电力产品的价格构成
(一)电价构成
我国电价(售电价,下同)目前采取的是政府定价,只有省级物价局才有定价权。就广东省而言,在用电价格方面按不同类别用电进行定价,主要用电类别有大工业、非工业和普通工业、商业、居民生活、稻田排灌脱粒和农业生产等。电价价目主要包括电价以及其他附加费用,其中大工业用电采用了两部制定价,分别为基本电价和电度电价,基本电价征收的依据是变压器容量(或最大需量),大工业、非工业和普通工业以及商业三类用电的电度电价按不同电压等级划分不同的价目,形成各市的电价价目表。
(二)东莞市的用电类别现状
受各地区产业结构不同影响,各用电类别所占比重存在较大差异,现对东莞供电局2010年的各用电类别进行简要介绍:大工业用电比例为63.17%,非普工业、住宅、商业和其他类别用电比例分别为16.94%、10.71%、8.99%、0.19%。由此可见,东莞市的用电类别中工业(含大工业、非普工业)用电比例已超过80%,其中两部制收费的大工业用电占比超过60%。
三、电量需求函数
(一)定性分析
1.影响供电量的变量分析。以2010年数据为例,东莞市工业GDP占全市GDP约51%,而工业用电占总用电量超过80%,从电量分析的角度看,“工业GDP”比“GDP”更有代表性,现将“工业GDP”作为影响电量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定性分析可知,影响供电量的变量主要有五个,分别为工业GDP、气温、用户数、用电容量、售电单价。
2.电量、成本与收入的趋势分析。以2005年到2010年每季度的历史经营数据作为分析对象,由图1可见,在过去的24个季度里,电量、成本与收入的趋势曲线呈现平滑的吻合状态,而特殊样本只有2009年第一季度的电量与成本稍微偏离了收入曲线当期的谷值,这将不会对总体趋势造成较大影响,其中电量为供电量,成本为购电成本,收入为售电净收入。
3.各变量间的关系。在可能影响供电量的五个变量中,工业GDP、气温、用户数、用电容量与供电量应呈正向关系。而售电单价与供电量呈负向关系,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占比较大的大工业用电采用两部制定价,其基本电费固定收取,不随电量的变化而变化,因而用电量越大,基本电费分摊影响使电价越低,售电单价越低;二是根据市场供需规律,量价呈反向变动,即价格越高,销量越小。
(二)定量分析
1.数据基础。笔者收集了东莞市从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共24期的相关历史数据,包括每季度的供电量、东莞市工业GDP、平均气温、售电净单价、用电容量、用户数,其中工业GDP从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获取,平均气温从市气象局获取,其他数据来自东莞供电局财务及营销报表。由于GDP的数据仅公布季度数,因而以季度作为统计期间。
2.电量回归分析统计。通过对上述五个变量作线性回归分析,发现“用户数”与“电量”的关系不明显(T值小于2),因而把该变量去掉后再进行回归统计(置信度95%),结果如表1。
3.回归统计结果分析。(1)残差分析:所谓残差,是指观察值与回归估计值的差,根据残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出数据的可靠性与周期性。通过直方图分析,直观反映出残差在各数据段中的分布,24个观察值的残差服从正态分布(见图2)。也就是说,大部分的观察值落在一个中间区域内,并随着该区域向两边的扩散而减少,说明数据具有一定的线性规律。(2)R2分析:观测值共有24个,R2为95.58%,也就意味着在过去的24个季度,上述四变量(G、T、P、C)对供电量(Q)的影响度高达95.58%,已经远远高于线性回归分析中的常规值(80%)。从R2分析结果判断,该回归分析有很高的拟合度,是有效的。(3)T值分析:四个要素的T值绝对值均大于2,上下限之间不含零值,说明各变量在95%的置信度内不可能取到零值,均对因变量产生影响,都属于有效变量。
4.线性回归函数。通过上述线性回归运算与分析,可以得到电量(Q)与四变量之间的线性函数,即:Q=123.42
+0.09G+2.68T-228.63P+0.02C。
从上述函数可以看出,工业GDP、气温、用电容量与电量呈正向关系,而售电净单价与电量则呈负向关系,这与定性分析结果吻合。
为建立电量与售电净单价的一元一次函数关系,需将工业GDP、气温、用电容量三个变量设为常数值,取24个样本的算术平均数代入上述函数,可以得出以下函数,即电量需求函数:
Q=-228.63P+270.57或P =-0.00437Q +1.18
四、利润最大化下的电量电价分析
(一)边际收益
电量需求函数中的Q为供电量,由于电网企业的供、售电量不同,供、售电量之差为线损电量,根据以往经验,东莞地区的理论线损率一般为3%左右,设Q*为售电量,可得Q* = 97%Q,同时设R为售电净收入(扣除电费附加与增值税),可以得到:
R = Q*P = 97%QP= -0.00424Q2+1.14Q
对R求关于Q的导数,可以得出:MR=DR/DQ =-0.00848Q+1.14
(二)边际成本
取东莞供电局2005年第一季度至2010年第四季度共24期的样本数据,横轴为电量,纵轴为成本(购电成本),可得电量与成本散点图如图3。
从图3中可以看出,供电量与总成本呈线性关系,现对电量与成本进行线性回归统计,结果见表2。
从上述线性回归分析可以看出,R2达到99.43%,电量(Q)的T值为62.11,线性回归有效,设C为成本,Q为电量,可以得出以下函数关系:C = 1.72 + 0.50Q。C对Q求导,得到:MC = DC/DQ = 0.50。
(三)利润最大化
根据微观经济学关于利润最大化的基本理论,在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增加的收入大于成本,利润是上升的,而当边际收益小于边际成本时,每多生产一个单位产品,增加的成本则大于收入,从而使利润下降。因而,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利润实现最大化。
根据上述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曲线,当MR = MC时,利润(毛利)实现最大化,即- 0.00848Q + 1.14 = 0.50,可得Q = 75.47,P = 0.8502。设π为利润(毛利),此时π=22.43(亿元)。
如图4所示,D为电量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销量随着价格的降低而升高,MR、MC分别为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曲线,其交点向X轴垂直划线与D曲线的交点A(Q*,P*)为利润最大化时的坐标,Q*、P*分别为利润最大化下的销量与价格,B(Q0,P0)为过去24期平均电价下对应的坐标。
可以看出,当电量为75.47亿千瓦时,可以获得利润(毛利)最大化,此时的售电净单价为0.8502元/千瓦时,而由于电价受政府管制,在过去24个季度以来,平均售电净单价为0.6475元/千瓦时,远低于利润最大化下的价格。可以说明,电网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并非只追求利润最大化,它更多地承担着保证供电的社会责任;同时政府通过价格管制降低了电网企业的利润,电网企业远未实现利润最大化经营。
五、大工业两部制收费下的价格厘定
前已述及,大工业用电采用两部制的收费方式,分别是按容量(或最大需量)收取的基本电费以及按电量收取的电度电价,下面笔者就如何厘定大工业两部制电价进行研究。
(一)工业电量的需求函数
根据上述计算电量需求曲线的回归分析方法,将过去24个季度的工业电量、工业GDP、气温、电价及容量进行回归统计,并已验证其合理性,可得工业电量(Q′)与四要素间的线性函数关系:Q′= 77.75 + 0.05G + 1.69T - 144.03P + 0.01C。
取工业GDP、气温以及容量三个因素过去24个样本数据的平均值分别代入上述函数,可得工业电量需求函数:Q′= - 144.04P′+ 170.46。
按上述边际成本的计算方法,可得边际成本函数:MC′= 0.5。
(二)利润最大化下的两部制电价厘定
为获取最大利润,即获取消费者的全部剩余,根据工业电量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成本可得图5。
图中D′为工业电量需求曲线,MC′为边际成本曲线,设T′为基本电费(按容量),即阴影三角形的面积,P′为电度电价,π′为工业电量销售利润(毛利),可得以下方程式:
π′= T′+(P′-MC)×Q′
T′=1/2×(1.18- P′)×Q′
将Q′=-144.04P′+ 170.46代入上式,可得:T′=72.02 P′2-170.22 P′+100.57,从而可得利润(π′)与电度电价(P′)的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式:π′=-72.02 P′2+72.26 P′+15.34。
求π′对P′的导数,Dπ′/DP′=-144.04P′+ 72.26。
在Dπ′/D P′=0时,利润最大化,可得P′=0.5017(元 /千瓦时),T′=33.3(亿元),此时π′=33.46(亿元)。
2010年第四季度末累计用电容量为3 447.62万KVA,假设该季度每月用电容量保持一致,则第四季度应收基本电费的用电容量为10 342.86万KVA,根据上述每季度收取基本电费为33.3亿元的计算结果,则基本电费收费标准应为32.2元/KVA・月。
由此可以看出,π′为工业电量能够贡献的最大利润,鉴于以往经验,其他类别的用电(即非普、商业及其他)的销售毛利均为正数,因此企业在实行两部制收费下的最大利润比一部制(22.43亿元)大。
经过上述的计算与分析,当大工业的电度电价为0.5017元/千瓦时,基本电价为32.2元/KVA・月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
六、研究结论与应用
本文以东莞供电局为例,运用经济学、统计学等理论学科的方法论对该企业的历史经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归纳了电网企业的经济规律:一是电量与GDP、气温等客观变量密切相关,并存在线性函数关系;二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电网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而政府通过价格管制降低了电网企业的利润,因而利润最大化并非电网企业的经营目标;三是合理厘定两部制收费可以增加电网公司的利润。同时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是电量需求函数、利润最大化下的电量电价模型、大工业两部制收费下的电价模型。
通过线性回归方法与统计学基础理论,将电量变化的规律性转变为其与客观要素之间的线性关系,根据回归统计建立了电量需求函数,该函数可以作为电网企业的电量预测模型,对经营成果进行测算,增强电网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应变能力;通过应用经济学基础理论,模拟了利润最大化下的电量电价模型,尽管追逐利润最大化并非电网企业的经营目标,但有助于企业的自我认知与定位,通过量化测算增加社会认同度;结合两部制定价理论,建立了大工业电价模型,测算了基本电价与电度电价标准,为电网企业在议价时提供量化依据,从而更加合理地引导电量消费与电网投资,增强电网企业的经营效益。
上述模型是基于东莞供电局数据建立,其结论与应用面有一定的针对性。由于各地区经济形势及产业结构不尽相同,从而会存在地区性差异。上述研究成果为电网企业在电量、电价以及利润等方面的经济运行规律提供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为电网企业在经营预判、议价等方面提供量化依据与参考,有助于提高电网企业科学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竞争优势 服务企业 服务利润链
《哈佛商业评论》1994年首次发表、2008年原文重刊的“让服务利润链有效作用”一文,“展示了一个简洁而无比明了的增加服务企业利润的方法”。这一重刊也将服务利润链理论再次引入研究者的视野,我国很多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从服务企业运营系统设计(巴永青,2008)、员工满意度与顾客满意度的关系(孙洪,2008)、内部营销(葛永红,2009)等方面研究了服务利润链在服务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本文则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构建有助于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这一观点,从二者的联系及依据服务利润链的培育竞争优势的方法出发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
一、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形成方式
竞争优势是企业通过经营管理,在竞争性市场上创造价值、创造超过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业绩。根据现有的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企业根据行业结构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定位,并且将企业的定位通过竞争战略和企业独特的价值链活动方式予以落实,从而形成其独特的竞争优势。其次,独特的资源和能力也能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资源是能力的基础,与资源产生的竞争优势相比,基于能力的竞争优势让竞争对手更难模仿和赶超。在动态环境下,企业的资源与能力需要更新和重新配置,即塑造企业的动态能力。最后,将企业活动、资源和能力整合的视野扩展至企业外部,通过供应链管理、战略资源外取等方式也能进一步扩充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服务利润链的构成
服务利润链是哈佛商学院的几位教授:詹姆斯・赫斯克特、小厄尔・萨塞、伦纳德・施莱辛格通过对服务业利润来源的多年深入研究而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成功的服务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要素及其关联(如图1所示)。
如上图所示,服务利润链由外部市场子链、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子链以及顾客价值等式子链组成。这三个子链既自成系统又彼此关联。
外部市场子链(图1右边方框)表明: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带来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导致重复购买增加,进而提高服务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而只有当顾客价值提高时,顾客满意度才会增加。
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子链(图1左边方框)中,生产率、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员工能力四者构成企业的能力循环:当员工具备了能够为顾客提供满意服务的能力并实现这种能力时,员工的满意度提高,员工满意不断积累形成员工忠诚,员工忠诚度提高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生产率改善后,顾客价值提高;在外部市场子链的作用下,服务企业获利能力和增长能力提高,从而具备了改进经营战略和服务专递系统的动力与财力,并实施相关改进;改进后的经营战略和服务专递系统则使得员工实现顾客满意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最终,服务企业的能力循环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
顾客价值等式子链(图1中间方框)中的顾客价值等式表明:应该从顾客的角度看待服务的价值,并用顾客价值等式衡量服务价值。如果服务组织能分别或者同时改善服务结果和服务过程质量,并且能分别或者同时降低服务价格和服务获得成本,就可以提高为绝大多数顾客所提供的服务的价值。顾客价值等式是顾客实际价值判断的抽象。只有顾客认为特定服务的结果、过程质量、价格以及服务获得成本都令人满意时,服务价值才得以实现,企业才能从市场获得较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稳定的收益增长。另一方面,价值为顾客所认可也表明内部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的设计和实施是有效的,同时企业的市场定位也是准确的。换言之,价值等式是判断企业外部战略定位准确性和内部运营有效性的标准。
三、服务利润链理论和竞争优势培育的关系分析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将服务利润链理论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离不开合适的定位;准确的服务企业的定位应该以顾客价值最大化为基本出发点。第二,服务企业的服务提供能力是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而服务提供能力由经营战略和服务传送系统决定。第三,服务企业应当依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进行战略定位调整的同时,不断更新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因此,可以认为,服务利润链是一种融合顾客价值导向定位和动态能力构建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理论。
四、基于服务利润链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培育路径
服务利润链理论中的战略服务愿景的要素组合(图2)反映了服务企业依据服务利润链理论形成竞争优势的具体路径。
本质上看,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就是设法实现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基于服务利润链的竞争优势培育具体途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以顾客价值为导向合理定位。首先,服务企业应当根据自身能力及资源、 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地位、顾客对产品某些属性的重视程度三方面因素选择对顾客有影响力、与竞争对手明显区分同时企业能够把握与控制的目标市场,再以服务概念的方式把这种定位传达出去。其次,服务企业应当保持战略体系的一致性:总体战略定位决定服务产品特色,服务产品特色决定运营、融资、营销、组织、人力资源、控制等经营战略。再次,服务企业的经营战略应当以创造服务价值为目标,具体战略定位可以是低成本、歧异性或者二者兼顾。
2.以能力循环为基础构建内部能力。服务传送系统是服务企业竞争战略得以贯彻,竞争优势能够发挥的基础和保证。服务企业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促进生产率――员工忠诚度――员工满意度――能力这一能力循环良性运转,从而支持经营战略的实施,使企业定位获得成功。
3.以价值等式自测激发企业形成动态能力。贯穿运营始终的价值等式自测,是服务企业保证战略实施的自我控制机制。一旦发现服务企业提供的顾客价值有所下降,或者服务企业价值创造的成本提高,企业就应立即结合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实施战略调整,重塑企业的能力。这种自我控制机制,是服务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在服务业经营管理中,运用服务利润链理论从目标市场选择、服务概念设定、经营战略制定以及服务传送系统运营四者的协调统一中培育独特的竞争优势,必将产生更好的管理效果。本文关于竞争优势培育的路径分析是针对所有的服务企业的,而将服务利润链理论运用于分析特定类型的服务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将得到更加具体的路径和方案,为其经营管理提供具体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齐捧虎著:企业竞争优势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2005.第7页
[2]丁金辉:快递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J].物流技术,2009(1):47~49
关键词:会计利润 经济利润 价值管理
一、经济利润的经济学诠释
经济学上所谓的经济利润,是指厂商的总收益和经济成本之间的差额。厂商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或经济增加值。用公式表示:
经济利润=总收益-经济成本=总收益-(会计成本①+机会成本②)=(总收益-会计成本)-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机会成本
从公式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利润考虑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利润只考虑了会计成本,这说明了经济学家与会计师分析经营活动之间的重点不同。经济学家关心研究企业如何做出生产和定价决策,因此,当他们衡量成本时就包括了机会成本。而会计师的工作是记录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结果他们只衡量会计成本,但忽略了机会成本。
二、会计利润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分析
(一)会计利润的特点
会计利润是按照会计的原则和方法计算的利润,具有以下特点:会计利润是以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所得的各项收入,与为实现收入而付出的相关成本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包括企业主营业务所形成的利润,也包括企业除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营业外收支净额等方面形成的利润。这种建立在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基础上计算出来的利润,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特点;会计利润是建立在分期假设上的,因而是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按权责发生制来划分的。收入费用以应否归属本期为准;会计利润是按照实现原则来确认收入的,即企业的收入是在被被确认已实现后才能予以入帐。传统的实现原则强调与所有权有关的风险与报酬的转移,符合谨慎性原则;计算会计利润时,抵减的费用是按历史成本原则来计量的。由于企业资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所以费用是已耗用资产的历史成本,这种计量方法有助于反映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源以及耗费情况,也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对受托资源的责任;会计利润是依据配比原则计算的,它是本期实现的收入与其相关费用配比的结果。凡是与本期收入不相关的成本费用,均不能与本期收入相抵,而是作为资产与以后耗用期间的收入相抵。
(二)会计利润的局限
会计利润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现行利润表中所体现的是企业已实现的利润,而不能反映未实现的利润。是-种较为狭隘的经营成果观。而未实现的利润对报表使用者进行经营决策往往至关重要;进行配比的收入和费用,其实并未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入是按现行价格计量的,而所耗用的资产是按取得时的历史成本结转的,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逻辑上的统一性,导致虚盈实亏、虚利实分的现象,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由于会计确认、计量是以历史成本计价,企业资产在报表中反映的是过去经营业务所形成的、尚未分摊的资产成本的余额,并不是资产真实的价值,必然会影响到以后年度利润的真实性;会计按配比原则确定利润,使一些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也作为资产或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
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具体运用
1、会计利润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无偿耗用股东资本,仅仅考虑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由于会计利润是依据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对于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项在会计上则不予确认和计量的,所以收人和费用在时间和内容上不完全统一。
2、经济利润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经济利润需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投资资本成本,除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还包括机会成本,考虑了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在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更能全面地反映经营业绩。
3、企业除了考虑传统的会计利润,更应把经济利润放在首位,因为经济利润在业绩衡量方面,更能反映单位的价值指标。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经济利润对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经济利润对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都作出了分析。
四、现实意义
1、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会计利润是单一评价指标,经济利润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随着人们对公司绩效指标复杂性,多层次和多维度性认识的加深,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逐渐被重视,由于会计利润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面往往夸大经营利润,扩大了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同时忽略了股东资本带来的价值。经济利润考虑了投资者的投资资本成本,使得管理层关注创造的价值,关注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一点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犹为突出,长期以来,管理层普遍认为权益资本是无偿使用的,偏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致使资本回报率较低,引入经济利润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将引导企业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
2、经济利润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
盈利能力是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经理人所关注的,会计利润忽视了资本成本也就相应高估了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济利润指标还原了收益,使企业的净收益更能真实地揭示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站在股东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关键词:经济利润 应用意义 政府政策 投资风险
一、经济利润的解释及与会计利润的不同
经济利润(EVA)所持的利润概念,又称为经济利润,虽然经济学家的利润也是收入减去成本后的差额,但是经济学家对利润有严格的定义。对会计师而言:利润=总收入-总成本,然而对经济学家而言,这一结果高估了利润,原因在于: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因此,经济利润就不同于会计利润。
古典经济学一般将该基本计算公式表达为函数:π=TR-TC=R(Q)-C(Q),厂商的生产产量,厂商总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即对公式中的经济利润(π)求极大值。为了更好地在财务管理中运用这一理论,需正确理解这里的所谓“经济收入”和“经济成本”。
1、经济收入不同于会计收入
经济收入是按财产法计算的收入。与会计收入不同的是,持有的期末资产的市值超过期初资产市值的部分构成本期收入的组成部分。这里的收入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例某企业年初资产20万元,年末升值为23万元,本年营业收入10万元,则经济收入为13万元,而会计师认为总收入为10万元,3万元资产升值不算收入。理由是:它没有通过销售实现,缺乏客观的收入证据。所以很多企业利用会计的这一缺点,通过虚假交易可以改变收入的做法,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2、经济成本不同于会计成本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通常把企业向那些为其提供资源的非企业所有者所作的货币支付称为显性成本,企业使用自己拥有的资源的成本称为隐性成本。无论是外部资源(如债务资本)还是自有资源(如股东资本)都是有成本的,股东投入资本所要的回报不亚于债权人的利息和雇员的工资要求。对企业而言,隐性成本是将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用在其他最好用途上能获得的利润。会计计量不确认隐性成本,不列入利润表的减项。由于不考虑机会成本对利润的影响而产生的会计利润幻觉正是造成众多国企业实亏虚盈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济利润不同于会计利润以上分析,很显然,经济学家和会计师有的“利润”概念意义不同:
会计利润=总收入一显性成本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一隐性成本
=总收入-会计成本-所有投入的机会成本
如果企业的总收入超过了全部的经济成本,剩余部分归企业所有,这一剩余被称为经济利润即纯利。同时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差异还应考虑:会计计量基础的不一致,计算会计利润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而计算经济利润则把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现金流量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现代企业建立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经济利润法已成为越来越热门的理财思想。
二、引入“经济利润”对新经济的意义
1982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利润指标,并将EVA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EVA应用咨询和推广。
新经济的核心就是增长,增长的关键是能够利用新技术,降低成本,这也包括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同会计利润相比,经济利润不仅是一个全面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是一种有效的公司业绩度量指标,还是一个全面财务管理的架构,是经理人和员工薪酬的激励机制,是决策与战略评估,资金运用。兼并或出售定价的基础理念。同时考虑所有资金成本。并利用经济利润原理,企业能够选择最佳的发展战略。
三、经济利润在我国实践运用的进程
1、经济利润的引入
上世纪90年代起,EVA的经济利润指标,越来越受到企业界的关注与青睐,目前世界上已有300多家公司采用EVA这一价值衡量和管理概念,包括众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可口可乐、IBM、美国运通等300多家公司开始使用EVA管理体系。
尽管在我国目前EVA的全面运用条件并不成熟,但“扣除所有资本成本才真正创造了股东财富”这一理念对促进管理者和员工重视资金的使用成本并提高利用效率,从而节约资源。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考虑股权融资的隐性成本,盲目“圈钱”追求规模扩张的倾向,这一理念的提倡无疑会对这一势头有所遏制。引导企业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因此,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的前提下,采用严格计算并全面贯彻的EVA管理体系。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可以遵循重要性原则制订的规范中考虑只进行最必要的项目调整,影响较小的则不进行调整。
早在2003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央企的EVA进行测算的结果,与以利润衡量的结果差异很大。仅从利润看,2003年的183家央企中有156家盈利,共创造利润1402亿元:按EVA考核,以5%为加权资本成本计算,189家中仅有49家创造价值,创造EVA值67亿元。
此前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主要以财务指标为主,而财务指标又以利润等绝对量指标为主,容易造成企业盲目扩大规模,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今后,若有新上项目,要有资本成本门槛,并以此作为考核投资效果的主要依据。
2、应用范围的扩大
从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开始施行新版《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首次提出了经济利润(EVAl的概念,凡企业使用经济利润指标,且指标比上年有改善和提高的,国资委将给予奖励。来自国务院国资委的统计显示,2008年自愿参加国资委经济利润考核的企业已由2007年的87户增加到93户。大多数中央企业结合实际,稳步推进企业内部经济利润考核工作。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1月5日对一些中央企业的投资冲动提出警告。表示将从2010年开始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以引导企业规范投资行为。金融危机对中央企业带来了很大困难和严重影响,中央企业必须坚持围绕主业搞投资,做强主业搞并购。对即将进行规划实施的投资项目,中央企业需要认真制定投资计划,充分做好市场论证,控制投资规模,努力实现合理确定的投资回报门槛。做好风险防范,实现稳健经营成为中央企业今年的重要任务。
面对经济下滑局面,推动应用以价值管理为导向的经济利润考核,有利于进一步强化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价值创造理念,可有效遏制企业盲目扩张和投资冲动,引导企业关注价值创造。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增长质量。
3、结合国情的科学评估
从2010年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三任期开始,国资委将在中央企业全面推行经济利润考核,目的之一即是引导企业科学决策、谨慎投资,不断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提高经济利润水平。既要靠增加净利润,又要靠降低资本成本。在当前企业负债率水平较高、投资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尤其要避免盲目投资,减少资本占用。
当然考核央企业绩,EVA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资本的界定,资本成本率的确定,经济利润管理与其他管理手段的融合、配套等。2010年央企要从现有的140多家缩减到80~100家,这意味着更多的央企有扩张冲动,通过兼并重组,“并表”增设利润来保护自己。如何客观地分析和考核这样的央企,成为摆在国资委面前的难题。
国资委目前已经制订了《中央企业负责人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和《中央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补充规定》,旨在提高业绩考核的精准度,减少谈判和博弈。以针对以上难题尽快拿出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郭培莉,王海勇,略论经济利润对传统会计利润的挑战,现代财经,2006年第3期第26卷
[2]杨孝安,李圳,梁萍,我国政府政策及会计政策对EVA的影响[N],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年第22卷第2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取得薪酬性收入外,还将取得利息、股息、红利等财产性收入,并且财产性收入所占收入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无论何种财产性收入,都面临着一定的投资风险,因此,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确定怎样的投资品种,既能增加投资收益,又能避免财产贬值,是人们确定投资品种、投资方式前必须进行思考的问题。
从现实看,可供选择的投资品种还是比较多的。其一:将货币存入银行,以获取货币时间价值,即存款利息收入,此种储蓄投资收益固定,流动性好,投资风险低,可以随时支取本息。但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若物价上涨的幅度超过同期储蓄存款的利息收入,则形成储蓄负收益,货币购买力下降,货币贬值。其二:由于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喜欢高收益、高风险的投资者,开始将存款投到股票、基金、期货、信托产品等金融产品市场上,来获取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和准备承担高于银行存款的风险。投资股票不仅可以享受被投资企业的分红收益,还可以获取买卖差价的收益。投资期货不仅可以实现套期保值,还能够利用较高的杠杆比率来成倍地获取收益或承担风险。其三:由于国家住房制度的改革,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由于房产具有保值增值的功效,人们开始购买住房进行投资与投机,致使房价如脱僵的野马狂涨不止,人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各个城市抢购楼盘,一时间形成了全民炒房的不正常情况。而急需解决住房需求的人,由于不断高涨的房价身受其害,政府不得不多次出台严厉地调控措施,抑制房价,打击投机炒房行为,投机房产也存在风险。其四:黄金、艺术品、古玩、钱币、邮票、农产品也为投资人所乐道。既可保值增值,又能获取投资价差,但也面临着投资风险。其五:投资实业则是延续不断地最古老的投资形式之一,股权投资就是这种形式的最直接的体现。
总之,投资行为已经深入人心,无处不在,正在或将影响着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投资者,怎样评价投资收益呢?采用的评价指标不同,有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传统的收益评价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为消除传统的收益评价指标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弊端,下面从经济利润的角度对投资回报进行评价。
一、会计利润、经济利润的含义
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表示为:会计利润=收入-费用,分析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
二、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和联系
1.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会计报表使用者和潜在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企业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2.核算的目的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衡量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3.成本计量不同。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会计成本仅确认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认识。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4.应用范围和计量程序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经济利润则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会计利润的计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利润的形成都规范地记录下来。而经济利润的计算则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利润的计算必须遵守统一的会计准则,而经济利润则不受准则的限制。
5.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依据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对于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项在会计上则不予确认和计量的。而经济利润既包括已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
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都是对于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评价,只不过两者考虑的因素不同。其次,在数量上两个指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会计利润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积累。利用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可以得出经济利润。
三、经济利润指标的作用
1.利用经济利润指标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测
由于会计利润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面往往夸大经营利润,扩大了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同时忽略了股东资本带来的价值。这一点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犹为突出,长期以来,管理层普遍认为权益资本是无偿使用的,偏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致使资本回报率较低,引入经济利润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将引导企业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例如,国家对电力部门、铁路部门、民航等资金密集性行业的投资,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却很难得到投资收益,更不要说获取超额收益的经济利润。若不考虑其行业为社会公益性质,但从投资的角度考虑项目选择是失败的。由于没有投资回报的压力,各地、各部门在确定国家投资的项目时就会不考虑投资项目可行性、盈利性和持续性,一味地争项目,争资金,争规模。为克服传统收益评价的缺陷,国家对一些投资项目实施的拨款改为贷款,正是利用经济利润指标优势的体现。
2.经济利润更能揭示利润产生的轨迹
经济利润克服了会计利润的局限性,在完整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果时,考虑了各种影响损益的因素,更具有真实性,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更加客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会计利润相比,尽管经济利润在许多情况下对一些具体指标不能准确量化。但是,由于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利润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把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因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则是一套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分析指标,它包括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建设和管理流程一套完整的战略性管理体系,可见,经济利润对于企业价值管理和财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3.经济利润能够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