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1篇

1.1在备课过程中做到有效融合

在任意学科教学过程中,备课均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在课前做好教学准备,才能确保课堂教学的灵活性,才能轻松自如地给予学生有效指导。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利用多种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来收集整理信息资源。首先可查询网络资源并加以利用。网络上各类教学文字资料、课件以及素材图片较多,有些网站甚至还提供试卷下载服务,因此教师可以在有需求的情况下下载。其次可选择实地拍摄取材的方法,可以通过数码相机将各类生物资源图像拍摄并保存下来,最终用于教学。例如在日常游玩或者登山途中,将一些有益于教学的素材以多角度拍摄的方法保存下来,还可拍摄一些珍贵的植物或教材中提到的动物等,均可作为有价值的资料用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此类直观的教学素材有利于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在看到日常看不到的事物时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此外还可采用图片扫描技术来处理一部分网络上难以找到的图片资源。

1.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有效融合

在教学各环节构成中,课堂教学活动是主体环节。如何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进而改善教学效果成为各学科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可利用CAI课件,通过声像结合的方式将生物生理活动现象以及内部结构予以动态展示,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吸引其注意力,进而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对搜集整理后的教学资源予以充分利用,例如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章节教学中,在提及“禁止近亲结婚”时教师首先可提出课堂问题:古人有句话叫做“近亲结婚亲上加亲”,但是国家婚姻法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结婚,这是为什么呢?在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后,教师可将近亲结婚带来的巨大危害一一讲述,同时可引证“达尔文的悲剧”以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家史”等著名的例子来说明近亲结婚的不良结局,学生由此明确知道近亲结婚有较大几率导致遗传病,因此应明令禁止。

1.3在课外实践活动过程中做到有效融合

教师在课后应留置课外实践活动任务,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来搜集所需要的资料,通过网络技术完成课外任务,在顺利完成课外实践活动任务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信息素养。以“传染病及其预防”章节教学为例,课后练习题中要求学生就“艾滋病离我们每一个人有多远”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并要求学生利用不同媒体途径查询整理艾滋病相关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查询,收集了丰富的文字以及图片资料,而在这些资料的辅助下学生能够写出更为详实和丰富的文章内容,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2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策略

2.1利用图片来演示生物多样性

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生物学主要研究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生命现象,当前地球生物种类极为繁多,已知生物种类约为200多万种,其中大部分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所以教师不可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拿出过多的活体或者标本,尤其是一些较为特殊或已灭绝的生物。例如病菌、霉菌以及细菌等各类微生物,其个体微小,不便于观察,同时也会影响人体健康,不宜于引入课堂教学;而始祖鸟以及恐龙等史前动物则早已灭绝。因此教师可通过展示此类生物图片来展开教学,通过信息技术将生物的多样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

2.2将新授内容相关图片与板书在课堂上演示

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教师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时间,通常情况下,一节课内容分为自主学习、归纳讲解、板书以及师生互动等不同环节,同时各环节均需占用一定课时时间,尤其是板书,所用课时较多,一旦把握不好则会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提前制作板书,与肾脏内部结构图以及心脏解剖图等教学内容相关图片一同利用投影技术播放,不仅便于学生观察,且更为生动形象,有利于教师掌握教学进度,并对其中存在问题的予以及时处理。此外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时还应再现板书,以便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3结语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数学;教学整合

现在,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也随之改变。由于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所以,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成为生物课程改革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信息技术能形象地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的活动规律

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更多样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行视觉和听觉的有效结合,突破了古板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可以把心脏制造成跳动的动态节奏;“动脉血”用鲜红色表示,“静脉血”用暗红色表示,“血液”的流动方向用“红细胞”的运动代表;毛细血管制作成动画来响应机体循环中各种物质的交换过程,和血液颜色在与气体交换后的变化形式。这样,我们会更好地向学生展示“心脏”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动脉血”和“静脉血”的转变过程,学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加上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学生一定会更快地体会到血液循环的途径和重要意义,一定可以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信息技术教学能实现生物教学中微观向宏观的转变

微观性在中学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特性。如,细胞是生命中最基本的单位,这节就讲述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胞的繁衍和分化;癌变和衰老等一切关于微观生物学的实质,但其微观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大的阻碍,也让初学者很难迈出这第一步门槛,造成很多学生对生物学失去了兴趣。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的语言叙述、板书的描写、模型的展示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逼迫学生重复记忆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厌烦的情绪。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就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例如,利用多媒体讲述“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与合作”这节内容效果会大大不同,通过色彩形象的细胞亚显微结构整体演示,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整体的印象,之后演示细胞质基质部分闪动方式和颜色的体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对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更好地区分开。接着逐一对细胞器进行逐一的扩大和特写,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认真的感知和自主探究的过程掌握了各个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3.对生物实验进行模拟,从而达到教学质量的提高

生物学中离不开生物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可以亲身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互相交流的能力等。但是实际的教学中,实验经常会被许多方面的条件制约导致无法实施。这样教师只能借助教材空讲实验,学生也只能勉强地熟记实验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质量可想而知。现在信息技术走进教学,为中学生物实验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也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教学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当今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必抓内容,要勤于动手,不应一味地依靠现在的教育科技,这样会对我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阻碍。课中教师注视电脑屏幕的时间多于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再加上教室的灰暗光线导致学生不能清楚地辨别教师的表情、眼神、手势等,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另外一些抽象、微观的语言很难叙述问题,信息技术不能很好地表示清楚,毕竟计算机只是创造环境让人们交流、分享隐形知识。因此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选优取之,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

总体而言,现在教育化的今天,信息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但对生活现象和有关知识表现得更加直观和形象,实现生物学教学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化,更可以很好地对生物实验进行改良,可以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等。可同时也要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方式是相互依靠、互相补充的,把两种教育方式相互结合在一起,取之长,去其短,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兵房初级中学自2012年起便承担了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研究》的研究,通过一系列实践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性的整合实施方法和步骤。本文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进行了综合性的阐述,以期对今后的生物实验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有引导作用。

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学生动手完成生物实验的过程中,不仅仅能够对基础性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还能够让自己的动手能力得以增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让他们养成一种严谨的态度。在生物理论教学过程中,部分知识会显得较为抽象,而通过实验能够将这些知识更加直观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从抽象认识转变为形象、客观、感性的认识,这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具有很大的帮助[1]。

当然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依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信息技术教学将是对生物实验教学极好的补充。比如PPT教学、视频教学,都是很好的信息教学方式,通过数字多媒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实验中的操作方法与操作技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通过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良好的结合,能够让整个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且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这对于生物实验教学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1 生物实验教学的特点

生物学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了各种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而生物实验则是对这些生命现象以及生命活动规律直观的诠释。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这些理论知识才取得了进展。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以及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以事实说话”,并让他们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对实验的分析中得出相应的结论。

在生物学的发展历程中都是以生物实验作为基础的,从客观角度来看,生物实验是研究生物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此,生物实验教学存在一定的特性。

1)生物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物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概念,并得到相应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分析能力都是很有利的。

2)生物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在学生进行生物实验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还能够找到自然学科学习的一些共性,逐渐学会“举一反三”。

3)生物实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验研究,特别是一些趣味性的小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让他们具备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以此来打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及课堂环境。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实验教学中一般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讨,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与组织能力[2]。

2 如何高效整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

在现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够让生物实验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还是学生良好的学习工具。将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能够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也将单一化的课堂模式变成了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为了让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结合并取得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3]。

通过数字化检测技术对现有的实验教学进行优化 在生物实验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能够让实验数据更加可靠,同时也能够缩短实验教学的周期,让学生获取更多的时间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让整体性的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通过多媒体技术对经典实验进行模拟重现 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出相应的虚拟生物实验,与传统的实验相比,虚拟生物实验更加直观并且更加易于理解,这给学生的实验操作可以带来有效的指导。通过构建虚拟生物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比如在“观察草履虫”的实验中,就可以构建出虚拟化的草履虫,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进行观察;在演示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PPT和动态图片的方式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光合作用的整个过程;在“观察植物细胞”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利用课件向学生演示洋葱细胞以及显微镜的结构,并对显微镜使用中的一些关键点进行讲解,再结合实际实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用法和技巧,让他们学会用显微镜去观察生物细胞[4]。

利用实验教学视频对学生进行指导 让学生观看实验教学视频,以此来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规范性。比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显微镜,对于显微镜的构造以及使用方法还不熟悉,如果让学生直接去操作显微镜,难免出现差错。因此,在实验开始之前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显微镜操作教学视频,同时教师在旁通过实物显微镜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操作中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特别在一些操作要点上,学生就不会出现基础性的错误,这也就大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5]。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以及通讯软件(如腾讯QQ),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如在“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教学中,由于实验周期比较长,同时实验也受到了课堂环境的制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家种植豆芽,以此来观察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用手机将种子的情况拍摄下来,并上传到网上来进行交流。而教师可以对这些照片进行浏览,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互动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生物实验教学能够向课堂以外进行扩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

3 结语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并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的效果,可以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整合。通过数字检测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实验教学视频以及网络互动,让整个教学环节得以强化。生物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阻碍,而数字信息技术可以客服这些教学阻碍,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物学习。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崔洪斌,丁刚.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1(6):318-319.

[2]曹晓燕.将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示例[J].生物学教学,2010(10):144-146.

[3]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12):110-114.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生物教学;有效整合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空前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学习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化社会呼唤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

近年来,我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利用信息技术对图像、图形、动画等综合处理来制作课件,将高中生物课程内容整合到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在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研究中,笔者发现,大多数课结合信息技术上效果很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比较好;但有些课结合信息技术上反而比传统教学效果差。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提高课堂效率呢?笔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好多年的探究,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

体会。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课程整合的优势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文本、图形、视频、音频和其交互式的特点,可以编制出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能创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改善学习效果,能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宏观,变静态为动态,变不可操作为可操作,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变成“活”的生物知识,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的生理过程直观地显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大为提高。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利用网络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展现各种生命现象、过程和规律,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创新能力。

如,在必修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课的教学中,我播放“蜜蜂采蜜”影音视频短片作为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在讲解“信息传递的作用”时,除了通过信息技术Powerpoin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以外,还使用Flas软件播放“蝙蝠的回声定位”“植物在光照刺激下开花”等动画,并在适当时候使用暴风影音来播放小的影音视频剪辑,如“孔雀开屏”等多彩的动态信息。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使探究性教学顺利展开。

2.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思维水平有限,再加上生物有着许多言语难以描述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生理过程,造成学生的认知困难,形成教学难点。信息技术具有的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提供一种可供他们体验和观察的环境,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加深对生命的生理过程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必修2《减数分裂》一课,是高中生物的重难点,学生普遍反映较难掌握。该课所涉及的知识较为抽象,虽然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分裂的装片,但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只是细胞分裂过程中某一个时期的图形,而减数分裂本身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

程。我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模拟试验,设计制作了减数分裂中“的形成过程”的多媒体课件,整个过程可控性强,让学生自己操作,体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含义,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整合,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改革的紧迫性。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个教师面对所有的学生,这就使所有的学生都不得不接受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程序,这种统一步调的教学造成了学生没有创造能力,没有个性,甚至还严重地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和学业成绩,因为他们无法适应教师教学的一律化。

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对同一课的教学可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让所有的学生都参

与到学习中并各有所得。例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注重知识的趣味性;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注重完成教学目标;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注重知识的延伸。教师把课题内容设计成不同层次的子课题,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并自主完成预期目标,教师则进行辅导和点评。这样,可让学生通过操作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合作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感到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能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促进生物教学质量的提

高,培养学生能力。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信息技术媒体选择不当或者使用不当,将会产生很多消极作用,归纳起来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多媒体能够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但是学生实验能力的形

成,只有通过实际训练才能获得。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等基本技能训练,只有亲自动手做才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经过反复操作才能熟练。又如,“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用课件模拟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就更显得不妥了。如果用观看录像的教法取代学生亲自动手的实验过程,无疑削弱了学生操

作技能的训练。

2.幻灯片的切换过快,不利于学生做笔记

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是播放利用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或是用Flash软件制作的动画。在幻灯片的制作中,一张幻灯片的容量有限,有时会把图片和文字分开,给学生播放时,学生往往看到图就看不到文字小结,要求学生做笔记的话就要在图片和文字之间进行切换,这既不便于学生做笔记,又不便于学生进行图文结合的记忆。而在高中生物中,如,减数分裂、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光合作用等很多知识是需要图文结合记忆的,所以笔者认为,一些重要的板书依然应该写在黑板上,便于和幻灯片中的图片相对照。

3.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具,影响教学效果

一些教师习惯了用多媒体教学,每节课都设计好多媒体教学方法,教案也写在电脑上,遇到停电或者机器故障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我在上生物必修2《人类遗传病》这一节课时,我预先准备好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及探究材料。没想到,那天刚好遇到停电,打乱了我用CAI上课的计划,那节课的效果确实不怎么好。所以,我们平时备课除了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之外,也应该对突如其来的状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备而无患。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教学整合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将传统教学中的许多优势与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相结合,能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进行备课,并反复推敲,确实有利于教学,才可应用,以真正达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机整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标”。如,在上生物实验课时,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模拟实验功能起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这样,由于学生对实验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实验做得更加完整和漂亮。又如,在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这一册书时,有很多题目是需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如,遗传概率的有关计算、碱基互补计算公式的推导等,若用多媒体上课,学生反而难以掌握,用传统的板书方法,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推导,效果更好。

2.选择教学内容,合理使用媒体

不是任何学科、任何环节都能由多媒体来实现的,也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这要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而定。如果整个教学过程都由多媒体来完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而抓不住知识的重、难点。一般来讲,多媒体应使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如,高中生物学中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内容的复习,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并分步展示细胞分裂各时期的变化特点和过程,这样,不但可以扩大知识容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分裂方式和特点的理解,建立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就能与传统的教学相互取长补短,符合新课标和新教育观,为实现新课程目标发挥应有的作用,收到最佳效果,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生物学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李伟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01.

[3]孙克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7.

[4]秦东方.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探索[J].中学生物学,2005,21(10):23-24.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为了较全面地了解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笔者走访了潮州市的25所中小学,从中抽取了有代表性的6所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所选学校包括了中学和小学办学层次,既有发达乡镇的学校,又有欠发达乡镇的学校,调查所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概况。调查共回收学校问卷25份、信息技术科教师问卷18份、普通学科教师问卷88份、潮州籍在校大学生问卷56份和中小学生问卷498份。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各个方面,采用SPSS、EXCEL和问卷星等工具进行整理、汇总和分析,并结合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以较全面地显现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2潮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下,近年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受实际条件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2.1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2.1.1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缺乏

开展信息化教学需要足够的资金投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购置、机房的建设和设备的后期维护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潮州虽处东南沿海,但经济主要以中小劳动密集型私营企业为主,公共财政收入有限,致使在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投放不足。从调查结果看,潮州市很多乡镇学校缺乏必要的设备或设备严重老化,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在调查涉及的潮州市25所乡镇中小学校中,由于没有机房,有11所学校未开设信息技术课,2所学校只上理论课,有3所原来开有信息技术课的学校,由于设备老化和缺乏维护而停开,正常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只有9所。

2.1.2乡镇中小学缺乏设备维护的力量

有些中小学虽然建有机房等信息化设施,但由于领导不重视、缺乏设备维护技术和后期维护投入,致使建起的机房和设备,故障频频和老化,甚至提前变成了报废机,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一学校的机房有50台机器,虽还未过规定的报废期,但近一半的机器由于缺乏后期维护而无法使用,学生上机时只能多人用一台。还有的学校建有机房,但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学校的理由是机器配置低,没办法安装运行教学所需软件。经分析后发现主要问题是内存容量小,只要投入极少的费用升级内存后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

2.1.3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中还可看到,学校往往只注重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愿意把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备上,对软件和教学资源的投入少得可怜。由于缺乏软件与优秀教学资源的支持,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信息化教学增加了难度,教师因此放弃信息化的教学方式,而选择传统式教学,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些资源拼凑,影响了教学效果。调查显示,缺乏高质量的软资源是影响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2各方对信息技术课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

虽然教育信息化已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信息技术课也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但由于不同地区和城乡之间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的信息技术课在各地区和城乡中小学之间发展也不均衡。海南、山东、江苏等省已将信息技术课以不同方式纳入高考,很多地方信息技术课在中考中已占有一席之地。在潮州,信息技术课即不是高考科目,也不是中考科目,人们对信息技术课采取了一种漠视的态度。乡镇中小学在办学经费不充足的情况下,对信息技术这门高投入、低产出的课程更是敬而远之。

2.2.1学校领导不重视

乡镇中小学的校领导对信息化教育的内涵和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往往吃不透、看不明。在绩效考核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双重压力下,把有限的教学资源安排给语、数、外等主课。而信息技术课能不开就不开,能少开就少开,对于教学也没有考核要求,致使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长期处在一种应付、散漫的状况。还有些学校课表上虽列有信息技术课,但却被语文、数学等课程所挤占,成了名符其实的课表课程。有些学校即使上了信息技术课,也多成为学生的休闲课、玩耍课。

2.2.2信息技术科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

作为副科教师的信息技术科教师,往往还身兼学校的网络管理员、机房管理员和教辅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但报酬却比主课教师低,绩效考核和评聘职称也往往得礼让主课教师。引起了广大信息技术科教师的埋怨和不满,从而也导致多数信息技术科教师责任心不强、授课热情不高。课堂上一味迎合学生,对于课时被挤占,多采取不抗争。长此以往,信息技术科教师和信息技术课在学校中日益被边缘化。

2.2.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乡镇中小学生大多笃信升学改变命运,所以平时学习更关注于主课学习,即使很想学习信息技术,迫于升学压力,也不得不放弃。另一方面,在乡镇成长的中小学生,由于受生活环境所限,对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更关注于其在聊天、游戏和娱乐方面的应用,对信息技术在信息获取、传送、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却不太热心学习。

2.2.4家长不支持

由于信息技术对乡镇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还不像城市一样广泛和深刻,所以乡镇中小学生的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较为片面,简单地将信息技术教学看作教学生玩电脑。怕学生学会电脑后沉迷于网络,因此家长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家长会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锻炼,也会支持学生报各种文艺特长班,但对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则有偏见。家长们的这种思想也会传到学校,对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产生消极影响。

2.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方面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途径。在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电子书包、班班通、堂堂用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已得到了较好的推广与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度不断推进、广度不断扩展。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还处在起步阶段,推进还存在一些困难。

2.3.1对整合的内涵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很多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仅仅是将信息化设备作为教学信息的展示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多停留于形式,不够深入,并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给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带来的实质性改变,也就更谈不上新型学习环境的形成了。

2.3.2缺乏硬件设施和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离不开必要的硬件设施和高质量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调查发现,由于受经费的限制,潮州乡镇中小学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备、配置低,相关课程资源缺乏等问题。教师感到实施整合困难重重,往往就此作罢,或只能进行简单的尝试。

2.3.3缺少整合能力及教育理念落后

除此之外,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不够,也表现在教师缺少整合能力以及先进教育理念的培训。老师们渴望得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培训、新的教育理论和观念的培训和课件制作方面的培训。调查发现,只有两成老师经常参加相关的培训,大多数教师由于得不到好的培训,缺乏相关技能,因此没有办法使整合进一步深入到学科教学中。

3促进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对策

针对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专家、政府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充分沟通,并借鉴其他地方的做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切实提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

3.1多方积极筹措资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信息技术教育需要一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但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切实地感受信息化基础设施匮乏是阻碍潮州市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积极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对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做好信息技术教育配套设施建设。

(1)潮州属广东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收入有限,很难做到辖区内全部中小学都能得到充足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投入。有限的投入往往流向城区学校和面子学校,造成城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后,政府应以发展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重点,经费也要向乡镇尤其是贫困地区适当倾斜,加强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得信息技术教育在城乡间能够均衡发展。

(2)针对潮州乡镇中小学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一次性投入大,后期忽视维护升级的现象,应专门划拨资金用于设备的维护升级和设备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监察,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为信息技术教育的长期开展提供保障。

(3)潮州很多华侨和民营企业家有捐资助学的传统。政府机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设立各种政策,积极吸引他们捐资乡镇中小学,兴建信息化教育设施。如颜锡祺中学就是由华侨捐资兴建,配备了较全的信息化设施,使该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正常开展。

(4)解决信息化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一个可行途径是将资金集中使用,建设区域性的云计算教学平台和统一的教学资源库,各学校通过网络共享这些资源。学校只要投入少量的资金,配备简单的终端就可以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并可避免后期的维修、升级和设备更新等开支。

(5)大力推动辖区内各乡镇实施创建教育强镇工程,不断增加对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提质量、升层次为主线,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引入快速前进的轨道。

3.2转变观念,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地位

要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的面貌,首要的条件就是提升认识、转变观念,着力提升信息技术教育在乡镇中小学中的地位。

3.2.1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中考科目

改变潮州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后面貌最直接、见效的途径是逐步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列为潮州中考科目,可以倒逼各级政府和学校加大对信息化教育的投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提升信息技术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地位。

3.2.2改变信息技术教学观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调研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简单看成学习计算机技能,违背了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初衷。很多人认为计算机技能可以到大学再慢慢学,从而不重视信息技术教学,也错过了培育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时段。因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师,应该尽快转变观念,认清信息技术教学的本质,严格按照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的特点实施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本质上。

3.2.3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

笔者要加大宣传,使社会和家长认识到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力已成为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摆正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可通过校园开放日、家长会等场合向家长宣传中小学开展信息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展示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取得的成果,邀请家长旁听优秀示范课等,让家长们充分感受到信息技术教学对提升孩子素质、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信息技术帮助家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家长感受到信息技术给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实惠,从而扭转社会、家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为中小学开展信息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3.3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探索有益教学方法和模式

教师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者,因此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根据潮州市乡镇中小学目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笔者主为,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3.3.1加强培训,提高教师信息教学的能力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与教育的融合不断深入,教师也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潮州市乡镇中小学教师信息教学化能力的培训存在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空泛和效果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培训内容应避免泛理论化,多贴近一线教学实际,多一些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可多让优秀的一线教师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将主管部门组织的统一集中培训、校本培训和远程培训相结合;将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观摩学习、校校交流、送课下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将短期目标培训和长期能力培养相结合;采用将培训教师对象分类、分层、分岗、分学科、分目标培训的方式。可选派骨干教师到信息技术教育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进行参观学习,将先进经验带回,带动其他教师,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可以采取与高等师范教育机构协作,依托高校专家的教育理论和科研优势,定期对教师的信息能力进行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

3.3.2探索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调查发现,潮州乡镇中小学教师在借助信息化设备开展教学时,大多习惯采用讲练法和演示法,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方面的培训。因此可结合教育厅颁发的《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途径、多方式提高乡镇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3.3.3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整合

要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仅靠信息技术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中都应有意识地开展此项教育,让学生耳濡目染,接受信息熏陶。所以学科教学必须冲破课程教学的局限,与信息技术达到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既可以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又可以使学生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从而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能力得到提高。

3.4注重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

信息化软资源包括各种应用软件、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等,它是成功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粮草。所以除硬件建设外,也要重视信息化软资源的建设。潮州市部分乡镇中小学购置和自建了一些信息化软资源,教师也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部分教学资源。总体上信息化软资源还相对缺乏、分散和缺乏共享机制,严重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面临的问题。

(1)加大对软资源建设的投入,集中建立统一的软资源库,实现软资源的分享和共享,依托粤教云等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

(2)可启动精品资源课工程,鼓励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制作符合乡镇学生认知特点、具有特色的、适合新课程标准的优秀教学资源。

(3)定期举办中小学教学软件和课件大赛,通过大赛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提高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并不断充实软资源库。

(4)将MOOC、微课、翻转课堂和MOODLE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平台引入乡镇中小学,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尝试,从而不断积累教学资源。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