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问题和措施;生态环境;景观建设

市民文化和道德素质水平的高低,通过该城的景观建设可以得到相应的体现,在现今发展中,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节奏愈来愈快,在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不断涌现出较为突出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舒适、高质、友好的环境质量已成为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最广泛的呼声。

一、生态城市体的内容与主体特征

最早是在由UNESCO组织开展的“man and biosphere”项目中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重要概念。生态城市从狭义上讲,仅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结构布局合理、整体统一、区域独立、相互协调、高质高效、科学持久、和谐友好等七大特色是生态城市体所具备的主要特征。和谐友好即指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促进,自然融合;高质高效性具体为,分级、分层、有序、循环的将所有能量、资源和物质都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率;科学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科学分配各种资源,满足各个不同时间、空间段在发展上对能源的需求,也即解决今人和后人在发展时对资源需求的分配问题;整体统一即是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三位一体地和谐统一发展,不顾此不失彼,在一定科学合理的秩序下共同稳步发展;区域独立性是指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各城市体之间既相互存在关联又各自功能独立;结构布局合理则是通过科学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不过剩,同时健全各项配套基础设施;相互协调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

二、现阶段我国城市景观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历时十八个月,由经合组织在2007年提交的《中国环境报告》对我国现阶段发展作出如下描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正快速缩小,然后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现状却趋近于平穷的第三世界。”作为人口最集中区域和社会化活动高度集散地,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机遇,同时在生态环境方面也会产生一些列待解决的问题。

1、环境污染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所面临最严重最亟待解决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在城市中的污染形式众多:噪音、水体、土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等各种污染都严重威胁着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通过生化反应,上述污染又会形成众多有毒有害衍生物,造成次生污染。

2、资源利用和能源短缺

在城市工业建设和城镇化推进的同时,也考验着一座城市的资源储备与对能源的合理利用。下面主要从资源短缺和污染两方面进行讨论。1.一座城市正常运作时所需的能量和资源已经大大超出了自然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也即该区域生态环境是处于超负荷状态下持续供给城市运转所需的能量。以水资源为例: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之四十二的北方地区,其相应流域河流所提供的水资源流量只在全国江河流域中占比百分之十八,在黄、辽等缺水较为严重的下游地区,部分工业城市甚至存在地下水耗尽的危险;2.由于城市集聚各种污染物,是一个最大的污染源头,对本已短缺的资源又会造成较大污染和破坏。以土地资源为例:在农耕生产中使用的化学物质一面提高作物产量,一面又破坏土地的生产能力,若遇上生活污水、生产排废、酸雨等其他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土地资源会遭到更深程度的破坏与污染。

3、居住和出行的问题

居住条件的集中程度直接决定了城市交通的工作负荷,此外,交通工具和条件的便利性也是发展改善地区居住环境的前提条件。若私家车在城市交通中占据主体地位,那么除了随之而来的废气污染问题,城市中被消耗占用的资源(如土地空间、燃油能源等)也会急剧增加;地表水体循环也会因大量铺设水泥道路而被严重破坏;在居住环境方面,大量建设高层住宅也会对生态环境中的水体和大气循环起到负面作用。

三、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

1. 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手段,首先应考虑既定目标的合理性。同时具有分类引导、舒适宜居、协调统一等几大特点的目标才具有合理性。协调统一具体指城市建设中各项因素之间的协调发展(如资源更新和使用两者之间的协调、环境与人共同协调发展、乡镇与城市的协调等);舒适宜居则主要是满足市民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注重环境改善的具体成效,同时辅以人文环境建设;分类引导要根据城市客观条件,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化建设。

2. 开展节能高效、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

第三产业相对欠发达,城市整体工业水平尚停留在中期发展阶段,是我国现今城市化建设的基本国情。向着高效率、低能耗方向发展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起到相当正面的现实促进作用。只有从根本上妥善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高效、低耗的现代化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才能顺利完成,具体解决手段简述如下:首要问题是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其次要注意转变唯GDP数据增长论的政绩评定体系,在考核官员政绩时应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质量纳入考察范围;同步地还需相应改变税收政策,生产型企业上缴税款在国家财政收入中扮演主要角色,这会刺激地方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税收丰厚的重工产业,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最后则需要平衡能源消耗和现实价格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无法通过货币正确量化环境建设、保护与资源使用之间的具体关系,只有以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才能使现实交易价格与对应资源能源相匹配,降低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产生的环境保护成本转移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促进自有“三高”环保技术型产业的

发展。

3. 积极建设生态城镇

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这也是城市在环境方面发展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在建设生态城镇的过程当中需要同时统筹兼顾保护环境健康和满足市民生活需求两方面的因素,以一定的生态学学术理论为依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最终建成一个健康舒适、高质高效、和谐友好、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宜居生态环境。这在本质上与哲学中提出的“人、事、物相互平衡”理论相一致,对顺利建成友好生态环境城市起到促进作用。

在当前城市建设中我们可以通过作出如下努力以建设好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在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可承受工业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合理布局城镇产业结构,控制投资规模,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差异化有效配置,统筹全局,调控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2)从根本上重视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与保护,建立健全的民主监督和决策机制。增强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意识,杜绝为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的社会现象发生。

(3)颁布或调整相关法律法规文件,以法律手段切实有效地引导环境建设的合理开展,引导尚存的错误发展思路走出误区。

(4)着重推行科学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模式,在区域性范围内构件经济、资源可循环发展体系。将工业生产循环系统与居民生活圈循环系统有机衔接,构建全社会生产生活可持续循环发展利用的环境保障体系。

4. 改革城市环境治理模式

(1)理清环保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

应在法律上明确界定中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各级管理部门在环境治理上的具体权利和责任,解决部门间交叉治理、缺乏监督等现实问题。明确环境规划在法律层面所处地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民主监督和决策制度,保障社会各界的看法与声音都能参与到城市建设之中,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规划必须在城市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可允许范围之内。除此之外,在城乡、城郊结合部、区域城市之间都建立良好的互动治理机制,避免在生态环境建设中产生多余消耗,提高效率。

(2)市场引导为主,政府干预为辅

相应缩减政府在各项资源上过于偏大的处理和分配权力,建设健全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只是在整个过程中必要时候起到引导和正确导向的作用,政府职能角色逐渐从主体地位淡出,转入到制定公平合理科学政策,保障生态环境建设中必需的基础设施(如TOT、BOT等)建设;由经济市场机制来有效调节社会各项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高效的分配和利用。

(3)向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发展

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鼓励人人都成为建设中的主体角色,解决政府或者市场调节失灵的问题,缓和社会各不同团体之间在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上存在的分歧和对立。可以灵活运用信息公示、搭建公共平台、大力宣传、政策差异化等各种手段,调动个人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并提高超前治理的收益性,最终发展成为自愿型生态环境治理保护模式。

五 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低效高耗的工业模式、政府主导的治理模式、缺乏现实客观考量的发展思路、以及紊乱的经济秩序等多种因素共同造成了我国大部分城市在在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在高发展、高消费、高推进“三高”的社会发展现实局面下,能否有效解决城市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决定城市发展的前景,同时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经济又稳又快发展也起到决定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木易.可拓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0.

[2] 杨俊.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 城市设计 影响

前言

城市是由自然牛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系统,风景园林自古以来都在城市设计实践活动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从 19 世纪后半期开始,风景园林实践扩展到广阔的社会和大地环境的背景中,对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基本含义

(1)城市设计的含义和内容

“城市设计”一词是由美国建筑师协会首次使用,其任务是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性环境创造和设计活动,为人们各种活动创造出有一定空间形式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生理、心理要求,是以提高城市生活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和城市整体形象的艺术水平为最终目的的,包括各种建筑、市政设施、风景园林及绿化的创造性活动。城市设计几乎与城市发展史一样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及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尤其工业革命以来,城市设计从最初的注重空间的艺术处理发展到了现在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重视。 现代城市设计以对城市空间的组织和城市形态的表现为核心内容, 以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促成空间形态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并对城市的演变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的设计对象包括宏观城市设计、 中观城市设计和微观城市设计三个层次。

(2)风景园林的含义和内容

风景园林是综合利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手段营造的人类美好的室外生活环境,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及所处环境的关系。风景园林不同于以往城市设计中的观赏园艺和景观设计,后两者在空间和生命力的体现上都有不足;也不同于环境艺术和城市规划,这二者对文化和科学体现不足。风景园林结合了它们的长处,是在综合考虑环境、人文、社会和自然因素后进行的创造活动。

2、风景园林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1)二者在设计对象和目标上具有同一性

风景园林的主要设计客体是城市的环境、绿色空间及城市公共空间,旨在通过风景园林设计实现城市环境的优化,为城市居民创建优美、和谐、健康的外部生活空间,实现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设计针对的也是城市居民的外部生活空间,是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合理设计的创造性工作。其设计目的也是对城市居民生活空间的优化,两者在设计对象和目标设计上具有同一性。

(2)理论与学科的互通性

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均受到哲学、艺术与科学领域思潮和理论影响。从功能主义理论到人文主义理论的变迁都对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社会潮流发生过导引作用,当然也直接对城市设计理论和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产生了影响。其基本理论的同通性使两者的设计师能够实现学科上的相互渗透,城市设计师同时也肩负着城市风景园林的总体设计任务,需要在营造城市硬质景观、合理设计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考虑城市风景园林设计可能创造的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性。风景园林设计师需要在了解城市设计需要和总体设计精神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景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好的设计作品。当今,人们对所处生态环境日益重视的形势下,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设计都面对着共同的城市生态问题,都需解决城市人群与自然相生相长的因素进行设计,这使两者在学科领域上也发生了共通。

二、风景园林理论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1、中国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首先,中国古典风景园林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比较重视“意”,即园林所表达的情感与意义。它强调运用多种园林要素:自然界的花木、水、生物等自然要素,建筑物等人造物以及因二者呼应所产生的天、地、人和谐统一的美学境界。这一风景园林的设计方法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城市设计产生的影响体现在设计的立意与布局上,无论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还是现代城市设计,都以“经营位置”为主要原则,空间及各种设计要素的相互关系成为设计的最基本和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其次,中国的风景园林重视空间的层次、延伸与渗透,强调通过有限的空间设计达到层次与空间更为丰富的效果。因此,古典园林更多的利用场地与周围环境,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相互作用的空间关系。因此我国城市的设计者们都运用了相似的手法,使其设计即能反映城市设计本身的意境,又能使城市整体的功能和环境得以统一,从而使城市空间和园林空间相互渗透,边界感消失。同时,风景园林中重视空间延伸的设计思想对城市设计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城市设计总重视空间分隔以满足不同城市居民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设计就源于此。

2、外国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德国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德国将园林展与城市设计、城市发展规划相结合方面。以慕尼黑联邦园林展为例,可持续性发展目标贯穿各阶段规划的始终。瑞姆机场旧址因展览成为有生命力的新社区,其中设置了商贸区、居住区和绿色开放空间。在这一展览中,风景园林设计不仅仅关注园林的表达,更注重风景园林与未来城镇和社区发展规划的适应性。德国园林展规划往往结合城市开发的需要,各级政府和区域根据园林展提出的支持申请进行联合开发并提供支持。各园林展请求支持的主要领域包括:受污染区域的生态延续性研究、土质改良计划、洪水控制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公共交通运输建设、配套文化设施、公共运动、娱乐场所配套等方面。园林展的设计即是对城市重新规划的过程,设计中增加了城市的绿地空间,发展了本地区城市公众的精神文化和休闲度活动空间。德国未来园林展还对风景园林规划区域联合进行了尝试,对实现跨城市地区、跨生态环境区、跨国家的整体风景园林规划进行了尝试。为未来城市发展中形成共同协调发展的大社区、提高城市国际化程

度提供了有益资料。

澳大利亚是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影响较大的国家。园林城市堪培拉已成为世界十大绿都之一,它的城市建筑分散地隐蔽在森林之中,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该方案由美国芝加哥风景园林师瓦尔特•伯利•格里芬于 1912 年设计。设计师充分利用了城市周围的自然山峦和水体,运用绿色开放式设计理念,对城市空间进行灵活的、开放的设计,反映出澳大利亚国土辽远开朗的地理特征的同时,又结合居住在城市中的人群对空间的动态体验和感受,考虑到室外空间尺度的不断变化,使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人工建筑相互渗透,给城市中的人们创造适宜生活的环境以及可以让人们从不同视点欣赏美丽的景观。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安办公区;景观设计;和谐理念

中图分类号: TU-02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24-02

1 引言

武汉东湖开发区公安分局新办公楼大院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园路一侧,规划用地呈不规则梯形,整体地势平坦;用地面积为20001m2,绿化面积6560m2。

办公区域内的景观设计形式不仅要体现景观与建筑风格统一、满足道路系统的功能要求。同时要通过广场、雕塑、树阵、运动设施等元素的有机结合,体现人民警察的亲民特征,营造和谐的警民文化氛围。该分局办公区的设计充分贯彻了这些理念。

2设计定位

规划方案充分尊重现状,在满足场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统一布局重点规划。以植物造景为主,硬质景观为辅的景观形式,采取规则与自然式种植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出一种亦庄亦谐、严肃中不失轻松的办公环境。

3 设计原则

(1)功能性原则:满足办公人员驻足休闲、放松、健身娱乐的需求。

(2)生态性原则:强调景观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经济性原则:充分利用场地条件,因地制宜、合理规划、节约绿化成本。

4设计理念

4.1简洁大气的空间

通过广场、道路系统、运动场地分隔;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层次、不同色相的植物配置;点缀雕塑、小品等方式,形成景观与办公大楼相互呼应的空间格局。

4.2人民警察的人文主题

通过自然式的种植方式和小范围的景观浮雕和铜雕的设置,提高场地的亲和力,让人与场地彼此交融。对树种进行选择,通过植物的不同生态文化特征,寓意出庄重和谐的警民文化氛围;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

4.3功能与审美的共享

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完善(如路面拓宽、转弯半径、绿地功能等),使场地功能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同时充分挖掘后区游园的潜力,弥补场地功能的不足,使其成为一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场地。

5 景观规划布局

5.1总体规划布局

整体规划是以“一心、一线、三片区”的景观系统进行展开。

“一心”指办公楼前景观广场,由主景观轴线贯穿而成,具有交通枢纽和景观中心等多种功能。

“一线”即一条景观路线,贯穿整个地块,绿地结构形成以中心绿地向四周辐射,各点相互串联。

“三区片”即主入口景观广场、楼后运动休闲区、楼侧及散点庭院绿地区。各景观点相互有效地连接、分割,形成不同的景观空间。

该方案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人行和车行便利的前提下,沿道路两侧布置雕塑、小品等景观设施,结合两侧植物,形成虚实相间、或疏或密的景观空间。

5.2具体规划布局

5.2.1入口广场

该区域以开放空间为主,形成主办公楼前的开阔场地。中心红旗飘舞,人民警察浮雕墙环护其周,其下衬以碧水和喷泉,形成点睛之笔。办公楼周边绿地植以纵横交错的树阵,规整而大气,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在办公楼正门根据实际要求,摆设人民警察群雕和四季草花,形成热烈喜庆的迎宾景象。正门其余方向为硬质景观与软质景观的过渡与结合,由带形石制景蛹路、乔灌木的排列成光的演绎形式,以此寓意人民警察的精干历练而又柔情似水的形象。

5.2.2广场景观控制区

该区域位于入口广场区右侧。鉴于地形平坦和车行要道等因素,方案在该区域构建别具特色的花坛树池景观和设置游园步道以及停车位,彼此形成对景,既丰富了空间的景观内容,又起到了烘托左侧主景,指向道路鲜明的作用。

5.2.3运动休闲区

该区域设有网球场和篮球场,植以数棵大树,兼观景与遮荫之用,并适当营造地形,设置适量观景步道,疏理现有植物,使其更具有条理性,形成良好的区域特色景观。运道场地东侧绿地中间竖以展现人民警察力量与意志的雕塑,形成了富有竖向变化的景观形式,又最大限度地扩大了场地的使用率,为使用者提供一处景色优美的休憩空间。

5.2.4后院休憩区

主楼后侧设备间周围以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各色植物交相掩映,其左配以小巧的休闲平台和颇具异国风情的景观浮雕墙,兼具缓解游人疲劳、特殊情况时可作泊车位之功用。景观布局新颖别致,成为改善后区景观,营造舒适环境的点睛之笔。

6 结语

综上所述,武汉东湖开发区公安分局办公区景观规化设计是以顺应时展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改革精神为要求,把警察文化深层次的意义充分体现和揭示出来,宣传公安警察文化,弘扬公安队伍的敬业精神,通过景观的氛围营造,打造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公安警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巨大的魅力的文化场所。

参考文献:

[1]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社组.国际新景观设计年鉴[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2]李建伟.景观之道――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南阳市;风景型旅游城市;城区风景资源;资源整合;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the planning strategy of constructing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of Nan Yang

Abstract: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eautifying the urban environment, continuing urban culture and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rban tourism, it has become a symbol of a city's image or has the potential of being urban image of the logo in the future. Being face of new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this paper bush to offer ideas for constructing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of Nan Yang by the foundation of Dushan scenic area, White River Wetland Park and landscape of the middle of south- 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and integrating other urban landscape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urban character and reputation,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ourism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the way of Nan yang..

Keywords: Nanyang city; landscape-based tourist city; resource integration; feasibility analysis

引言

近年来,我省不断强化城市与区域的规划协调,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河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旅游立省”战略的决策部署,特别是随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南阳市城区,为南阳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要紧紧抓住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生态旅游作为南阳经济的一个有力支撑点,整合城区的风景旅游资源,构建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全力打造实现南阳跨越式发展的城市风景名片。

1风景型旅游城市简述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指与其所依托的城市空间交错,功能互补的风景名胜区[1],旅游城市是指具备独特的自然风光或者人文资源等独特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具备一定旅游接待能力的城市。而风景旅游城市这一概念国内最早由周玲强提出[2]。本文结合南阳市的现状资源及发展背景,提出建设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强调风景资源的建设与旅游发展的联动叠加效应。

风景型旅游城市就是把以山水、植物、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因素构成的城市自然景观和以雕塑碑刻、名胜遗迹、文化历史、经济、科学技术等因素构成的人文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和谐的城市环境,形成独具魅力的城市特色,以此来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包括自然、文化和经济三个层面,三者有机统一,并保证各种关系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自然风景是基础,文化延续是灵魂,经济发展是根本,最终实现三者的平衡高效发展。

2南阳市城区风景资源解析

2.1独山风景区

独山风景区是距南阳市最近的省级森林公园,国家矿山公园和旅游风景区,因山产独玉而名。它位于南阳市东北隅,距中心城区3公里处,东临白河,北临南岭高速。“一山突起,隆然高耸”,曾被称为“豫山、亭山”,独山山体浑圆,孤峰峭立,控制面积15400亩。这里青山依城,白水缠绕,山水相映,被誉为南阳的一块“绿色翡翠”、“天然氧吧”、城区的后花园”。

2.2白河湿地公园

白河源出自伏牛山玉皇顶东麓,流至襄樊注入汉水,是南阳的母亲河。在南阳市区内流经河段总长32公里,自东北向西南,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在市区形成了风光迷人的白河游览区。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白河游览区定位于南阳市的生态轴、发展轴和景观轴,提出要围绕白河做文章,要把白河游览区建成为南阳的“外滩”。

2.3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

南水北调总干渠从南阳中心城区西北部穿过,从中州西路的姜沟村―――蒲山南以倒虹穿越白河,全长20公里,共布置各类建筑物30余座。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市中心城区段景观将建成“绿色长廊、清水走廊、景观长廊”[3]。通过这条景观带,把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融入其间,营造南阳千年源流、南北交汇的多元文化共存氛围,使人们可以与中华文明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全接触。

3构建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规划构想

3.1景观资源评价

景观资源评价不仅是景观资源合理利用所需要,开展旅游的基础,也是景观保护所要做的工作[4]。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都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为依托,构成不同的景观特色和功能。三者虽然都具有各自的独立性,连续性,文化特性,功能定位,但他们在景观规模、景观质量及人文历史的表达和挖掘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他们与其他城市类似风格的景区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甚至处于略势。白河湿地公园和洛河公园同为城市内河,功能性质差不多,虽然发展成熟度稍高,但并不能体现其专有性,甚至若干年后这种优势也会逐渐降低;对于南水北调的景观走廊,其他城市同样具有,也不能体现其独特性。因此,如果三者孤立发展,其竞争优势很难得到体现。但是,如果将这种三种资源、三种文化整合,共同构成我国北方城市中少有的“二龙戏珠”的壮美景观,那么这种景观的独特性则凸显出来。

3.2资源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独山风景区位于南阳市中心城区东北隅,白河湿地公园自东北向西南,自成半环形穿市而过,南水北调总干渠自西南向东北部穿南阳中心城区而过,两条水系对独山风景区形成合围之势,形成了山水环绕的山水格局,构成了我国城市中少有的“二龙戏珠”的壮美景观,为城市生态环境的建立和经济发展带来

了契机,及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可能(图1)。

图1 南阳市城区景观结构概念图

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资源具有较强的丰富性,不仅有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还有现代文明、古代文明,在资源整合上具有互补性。

南阳市城区的生态格局为“山环水绕,绿色贯穿”,保护南阳中心城区的“大、小山水”地势格局,构造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双“人”脉络,构成南阳独特的“天”字型景观结构[2]。因此,以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做为城区的生态格局构架的主体,不仅尊重城市的原有地势地貌,而且保持了城市文化的延续性,也将统领城市的其他局部景观元素。

3.3规划策略构想

3.3.1加强独山风景区与白河湿地公园的空间联系

独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规划面积15540亩,东接白河,规划在独山脚下建设人工湖,规划湖面面积1000亩,随着白河一坝的成功蓄水,水上公园现已基本实现,形成万亩水面,和独山山水相映,山因水而灵,水因山而秀。一坝、二坝将建船闸,届时市民可乘船逆流而上直到独山码头,上岸登山欣赏独山美景。

3.3.2打通南水北调景观走廊与独山风景区的景观联系

从南水北调干渠引水到独山风景区,与白河形成连结,强调水文化的延续性。同时将独山风景区的森林植被延伸到南水北调干渠,形成复合的城市景观,与白河湿地公园构成完整闭合的生态系统。

3.3.3增强商业文化旅游功能

打造历史文化名街,构成城区西南方向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的硬质景观联系。不仅展示南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特色精品,同时作为自然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过渡。同时,作为商业旅游服务型历史街区,也将加强对周边县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3.3.4强化独山大道的视觉通透性

独山大道作为市区的景观大道,起到联系独山风景区和白河湿地公园的交通作用。为了满足更广的发展需求,独山大道应继续向北延伸,直至独山脚下,加强二者的空间联系,并且着力打造为城市的景观轴线,突出二者之间的视觉联系;同时,结合南阳城市人文、自然景观,构建彰显城市特色的景观序列,丰富城市空间层次,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开敞空间,注入新的活力。

3.3.5构建山水生态宜居城市

以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和南水北调景观走廊做为城区为主体,构建中国北方不可多得的山水生态宜居城市。南阳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内河环境资源,十二里河、三里河、梅溪河、护城河、温凉河等8条内河纵横交织,兰营水库、靳庄水库、罗洼水库点缀其间,与白河、南水北调水渠连为一体,共占规划建成区面积的10%以上,使整个南阳城库区相连,山水相通,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突出“六脉皆通水、山水相辉映”的水韵名城特色[2]。通过对市区水系网络的组织与整合,沿岸环境整治与改造,建筑密度、高度的控制,打造内河环境特色景观,将商机引向河边,将城市生活的重心引向河边,达到“水在城中流、人在画中游”的目的,南阳将真正成为北方城市,江南风景。

3.3.6完善城市水系网络

南阳中心城市的内河环境资源丰富,但市内南北流向的河道居多,东西流向的相对不足,因此规划疏通两条东西的河渠,构成完整、协调的城市水系网络,最终形成“二龙戏珠”的完美水环境格局。

3.3.7深度挖掘和开发建设人文景观

市区的武侯祠、医圣祠、南阳府衙、汉画馆等都是重要的人文景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景点的保护利用,开发建设等出现问题,不仅与城市现代建筑矛盾突出,其自身的文化价值也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不能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要以城区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为依托,深度发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处理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并且要增强趣味性,与游人产生互动性,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加强景点的辐射力,形成相关产业群。另外,对于不同的景点,也要处理好其交通、空间、视线等的关系,加强其整体效应。

通过对独山风景区、白河湿地公园及南水北调中线景观走廊为骨架的资源整合,及市区内历史街区,景观轴线、水系网络、人文景点等点、线脉络的梳理,打造复合多维的城市景观,整体提升南阳的风景资源形象和价值,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与文化融合,科技与生态的共生的南阳风景型旅游城市。

4结语

面对新一轮的城市化进程,机遇与挑战并存,全国各地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的活动日益高涨,因此如何彰显地区特色,突出重围显得至关重要。正像南阳籍著名作家二月河所说:“南阳现有资源丰富,都有冲击实力,但都是各自为战,分散了战斗力,如果在营销战略中能够抱成团,集团冲锋,就可能形成合力,打造更响更亮的品牌。”

因此,必须整合南阳城区的风景资源,融合厚重的历史文化,遵循南阳的山水格局,借鉴其他城市发展经验,依托经济的稳步发展,全力打造风景型旅游城市,所谓“擦亮水城名片,彰显城市个性”,将南阳推向全国。

参考文献

[1]王根生,罗仁朝,徐必胜.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策略探析――以江苏三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5(2):79.

[2]周玲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规划,1999(10):32-35.

[3]李家峰,王晓梅,庄春波.南水北调穿宛城“二龙戏珠”添美景[J].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12):9-11.

简述城市环境的特征范文第5篇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由“自由化”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纲要”在我国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上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规定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主要任务和成果要求,明确指出“依法批准的规划文本和规划图则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这无疑将极有力地推动我国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

随着“纲要”的出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域问题也“正式”浮出水面。因为“纲要”要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并规定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要“阐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结构与布局和分类发展规划,构筑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覆盖整个市域,城乡一体化的绿地系统”。

当“纲要”将市域问题明确提出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就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规定动作”。但是,如何使这项工作成果“货真价实”,对城市建设产生实际的影响,确实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还必须直面许多难题,而且有些难点在目前尚不具备解决的基础或条件,甚至有可能由此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提法或做法,以求为该类规划初步建立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

1 相关概念的引述——认识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

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作为研究对象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市域”这一概念所牵涉到的空间范围的界定和“市域绿地”的定义。因此,有必要引述一些在标准或文件中已有明确定义的相关概念。

1.1 有关城市空间层次的定义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对下述概念的规定:

(1)城市(城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与镇。”

(2)市域——“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3)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4)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规定:

(1)“在计算城市现状和规划的用地时,应统一以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的范围为界进行汇总统计。”

(2)“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应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由上述规定可以得出初步的认识:从行政区划的角度看,市域、市区、城区、近郊区是常用的空间范围;而与城市规划建设相关的地域范围常用的是:城市规划区、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如:

(1)北京市 市域面积16 808km2,城市规划区16 808km2,市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积1 097km2①。

(2)郑州市 市域面积7 446km2,1998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89km2,下辖6县(市)②。

(3)巩义市 市域面积1 041km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48km2③,隶属郑州市。

(4)葫芦岛市 市域面积10 415km2,城市建成区46km2,城市规划区348km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65km2,下辖1市2县3区④。

上述的城市中有首都、省会城市、地级市、县级市,仅由这几个城市的相关数据即可窥见中国的城市因地域和行政区划体制等原因而产生的较大差异,无法一概而论。

1.2 与“市域绿地”相关的概念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规定:

(1)城市绿地 “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在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有进一步的说明:“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

(2)风景林地 “具有一定景观价值,对城市整体风貌和环境起改善作用,但尚没有完善的游览、休息、娱乐等设施的林地。”

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提出:

其他绿地 “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该标准的条文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其他绿地’是指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以外生态、景观、旅游、娱乐条件较好或亟须改善的区域”,这类绿地“不参与城市建设用地平衡,它的统计范围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一致”。

从上述概念的定义看,目前我国城市绿地的术语、分类等研究的重点是在与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相关的范围之内;对于市域范围内的“绿地”尚无较为深入的研究,因此也更谈不上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或相关的法规、规章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转贴于 2 若干规划成果中相关内容的引述——了解现行规划方法

2.1 厦门市(三区一县)绿地系统规划⑤

编制时间:1996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至1994年末,厦门市市域面积约1 516km2,辖6区1县。本规划是除厦门本岛以外4个城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尝试增加了“厦门市市域绿地系统规划构想”一节,旨在对厦门市城市绿地系统提出一些构想和建议。主要内容有:

(1)厦门市域绿地布局结构 根据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意图和对厦门市自然山水条件的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厦门城市绿地体系的建设,提出融山、海、城、岛、林为一体的“山环城、城环湾、海环城”的布局框架。

(2)厦门市域绿化用地的规划控制要求 第一,根据各城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城区绿地的规划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等;第二,从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角度对厦门市域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城市组团隔离带用地、郊野游览休闲用地、水源保护用地、自然生态用地等类型的用地提出规划设想。

2.2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绿地系统规划⑥

完成时间:2000年1月

相关内容简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青岛老市区隔海相望,是青岛的辅城,辖区面积217km2,2010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4km2。

(1)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第一层次为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辖区范围,重点是通过对城区外围大环境的宏观控制,突出城区西北部山林景观与东南部海滨风光的结合,达到城市山水构架的重建与完善。第二层次为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用地规模为54km2,重点是按城市绿地分类建立城区的绿地体系。第三层次为行政商务中心区绿地控制性规划,用地规模为4.5km2,重点是在重点地区对城区绿地系统规划进行深化,强调微观层面绿地建设管理依据的建立(此阶段实质上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下一层次的工作)。

(2)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土地利用规划对绿地系统规划的限定因素的明确;第二,自然山水骨架为绿地结构提供的基础条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开发对绿地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观要素与结构的把握;第五,开发区绿地结构的构建。

(3)行政辖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规划内容 第一,规划的定位;第二,系统的构成;第三,与海洋生态系统相关的保护要求;第四,城区外围风景区、森林公园、农副产品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五,开发区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绿地的规划指标。

2.3 秦皇岛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1]

完成时间:1998年10月

相关内容简述:秦皇岛市辖3区4县,总面积7 523km2,至1996年底市辖3区(山海关区、北戴河区、海港区),建成区面积72.13km2。

(1)城市绿地系统发展框架 “建立市域环境概念,结合市域生态景观环境,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绿化格局,即生态保护、风景旅游、农林观光三位一体的市域环境”。

(2)系统布局与特色规划 城乡一体的市域环境规划、追求综合效益的城郊组团绿地、功能特色突出的城区绿地。

2.4 安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1]

编制单位: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安阳市绿地系统规划组

完成时间:2000年12月

相关内容简述:安阳市为河南省省辖市,市域面积7 413km2,辖1市4县,城市建成区69.8km2。规划提出“市域生态空间保护体系”,以市域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大致形成市区景观区、近郊景观区和远郊景观区,处理好建成区园林绿化网络与城郊景观的配置和连通,以整体优化为原则,构成连续的整体。

从规划实例中可以看出当行政辖区规模较小时,其规划的内容、深度以及图纸的表达能够比较到位,而当行政辖区规模较大、面临问题较为复杂时,其规划成果往往只是原则性的阐述和示意性的图纸。

3 若干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 编制“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可能性

从以上规划实例可以看出,各个城市和规划编制单位均已认识到大环境对城市绿地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结合城市特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规划探索,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绿地的建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完成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成果中与市域相关的内容尚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而只是做了“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中的一部分工作。这么说并不是否定规划编制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在中国的现阶段,许多城市(恐怕还是大部分城市)还不具备编制这类规划的基本条件,主要是因为:

3.1.1中国现行的行政体制下,此类规划的主体(指规划编制的委托方、规划成果的实施者)不明确

在地级市尤其是实行“以市带县(或市)”的城市,此类问题十分突出。例如笔者参与的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巩义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如果按照“纲要”要求,郑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市域范围应包括巩义市,但是郑州市的城市规划和园林行政主管部门与巩义市的相关部门并无隶属关系,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郑州方面不会要求规划成果涵盖巩义市绿地系统规划。而巩义方面为了指导城市绿地建设,必须独立编制本市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况且市域内各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较城区更为复杂。众所周知,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此阶段的各专业规划是城市发展建设的蓝图,也是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执政的依据。那么,当一个规划与其实施主体发生错位时,该规划的可操作性及其实际意义还有多少呢?

3.1.2编制该类规划的技术性基础(如市域的地形图、相关规划资料、大区域的现状调研等)不充分

从上述规划实例可以看出,与市域相关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以规划原则为主,图纸均为示意图,与具体实施差距甚远。从参与规划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角度来看,实事求是地说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因为:第一,市域范围往往是市区范围的几十倍,如此大范围的现场调研,其工作量可想而知;第二,市域范围内各种用地隶属关系不同,各主管部门对于该类规划编制的理解和需求不同,因此规划所需基础资料(如市域地形图等)的获取难度可想而知;第三,市域范围内相关规划门类众多,由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一个专业规划来直面并协调各种规划,其力度可想而知;第四,鉴于以上工作量、工作难度等因素,相应所需的规划编制费用和财政可能的投入也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如果上述状况不能改变,那么即使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含有市域的相关内容,也与“市域绿地系统规划”之名称不相符。因此,与其名不副实,最后有可能导致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的丧失,不如实事求是地重新思考和研究应该如何对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市域问题。

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涵盖大环境绿地的必要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不可能也不能回避市区周边大环境的问题。城市从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规划不能就城区论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不能就绿地论绿地,只有在城乡一体的基础上,城市绿地系统才能形成完整的构架,这已经是业内基本的共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一城市绿地的基本功能的发挥仅仅依靠市区范围内的绿地是非常有限的,市区外围的自然山水等大环境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编写行业标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中提出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绿地”的概念。

3.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域问题应对方法的探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市区外围绿地规划编制的方法论研究包括规划范围、绿地分类、规划内容、规划深度、规划名称等等问题。

3.3.1规划范围的探讨

首先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看,它是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专项规划,因此它的研究对象应该也必须与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的空间层次有较强的对应关系。在中国现行的城市规划体制中,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结合得越紧密,其实施的力度就越大,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对待市域问题时,规划范围的确定应坚持城市规划区的概念,与城市总体规划建立对应关系,既可以避免专项规划的各自为政,保证专项规划的实际意义;同时也能够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面向实际,而不是纸上谈兵。

3.3.2绿地分类问题的探讨

从构建科学、合理、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的角度看,建立广义的城市绿地的概念是十分必要的。而广义的城市绿地能否在行业内以及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内取得共识,关键是对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绿地如何认识。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这个空间层次中,牵涉到的用地类型、归属部门、各种规划很多,因此绿地分类研究需要面临和协调的问题也很多,比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地分类更复杂,诸如林地、耕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等等,既有各自的归属部门,又有不同的规划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来讨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绿地分类问题是有法可依的。

3.2节中所述“城市绿地分类标准”提出了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的“其他绿地”,但没有细分。如果从规划范围上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对应,那么从用地分类上也可以适度采用对应的方式,如此将更方便于规划编制工作的展开和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的E类“水域和其他用地”即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内的非城市建设用地,其中,水域、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等种类均可以纳入广义的城市绿地。当然这只是一种思路,并非一种科学的分类方法,城市大环境绿地的分类还有待于在今后实际工作积累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研究。

3.3.3规划内容与深度的探讨

规划内容和深度与规划的定位是直接关联的,也是由规划的主要任务决定的。“纲要” 编制说明中指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市域大环境绿化来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是解决空间布局问题。进而我们可以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面对城市大环境绿化时,其编制工作的重点内容是探讨和确定绿地布局结构,而且就目前基础研究的程度、工作条件的具备和已经编制完成的成果来说,这些内容和工作深度是编制单位能够胜任的。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这样的规划内容和工作深度形成的规划成果是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4 结论与建议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必须应对城市大环境绿化建设的需要,提高规划水平。

(2)目前尚不具备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编制完成真正意义上“市域绿地系统规划”的某些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