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航空运输的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航空运输业所展示的技术经济特点主要是在产品、资源、网络经济三方面研究分析。通过明确航空运输行业的演化基因对应物,对于航空运输演化环境影响因素以及演化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分析,找到合适的航空运输业演化框架。
【关键词】
航空运输业;发展;企业组织
0引言
航空运输业是航空公司结合组成,此行业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其演变过程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就生产工具来说,有原本的活塞螺旋桨飞机发展到喷气式飞机、然后是现阶段内大型化、高速化新一代运输飞机的出现;就企业的组织以及生产产业结果来说,由原本的简单运营到运营中枢轮辐射式航线网络的航空公司占据市场主要地位、然后改变为现阶段内再度流行的运营点对点航线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以及航空公司联盟;就产业政策来说,原本的航空运输大国发展初期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国际航空运输双边协定制度改变为航空开放以及区域航空一体化制度。受到世界环境的影响,国内航空运输产业一直为增长的动态,但是有限的竞争制度对于国内航空公司创新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很多航空公司运行模式有着严重的相似性,航空产品较为单一,机场以及工作人员等受到限制。通过对于航空运输业演变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明确其中的演化机制,掌握其发展规律,为国内航空运输业发展提供相应的完善方式。
1航空运输业演化遗传信息
所谓的航空运输业演化的遗传信息就是产业技术经济特点,此项是和其他产业基本特征有着一定的区别。有着稳定的品质,是产业演化传递的基础。运输经济系统中的基础性慢变量为产品、资源以及网络经济。这些因素对于系统的特点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是航空运输业演化遗传信息的构成体。
1.1 产品分析
在客货运输中,若通过航空运输方式来实现产品的位移,那么起讫点必然是特定的。根据航空运输的供需方面特点,使得航空运输集多种特点于一身,如完整性、多种产品集合性等。运输服务提供者必须要完成的要求为提供完整产品给客户,不管是直接运输产品,还是经过分段方式来进行产品运输,需要保证每一段运输的衔接部位的流畅,最终完成顾客货物的运输需求,所以在航空运输中最基本的属性必然为完整性。如何才能在航空运输业中将这一特性体现出来,只要货物能够安全的从出发机场到达到达机场,安全的完成这段位移就能够保证产品的完整性。航空位移需求若想被满足,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航空运输时需要跨越广大的地域,从出发点到终点之间可能需要经过中转,所以一个完整的航空产品运输从出发点,再经过中转,最后到达终点机场,是由这三方面的地面等待衔接之后构成的。若航空公司想要为客户提供航空运输产品的服务,需要其对内部以及外部成本进行考量和权衡,以通过最经济化的方式来为客户提供无缝隙服务,实现客户的需求。从航空运输产品的安全起讫点位移实现这方面来说,在方向性以及时间性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多的差异,不同客户在质量需求上的不同,使得航空运输业在实际经营中体现了多样化的运输产品方式。该特性也决定了航空公司需要通过多样化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潜在的产品集合。因此从客观要求方面来看,航空公司在运输产品方面需要再创新以及再造就。
1.2 航空运输业的资源
从企业资源理论来看一个企业,其实就是通过不同的资源结合而成的。在航空运输业中也包含了许多基础资源,如航线、机场等,正是由于这些带有特殊性的资源,使得航空运输业能够与其他运输行业有所区别,这是产生区别重要的物质条件,需要进行航空运输也必须以此为基础和条件。航空运输中最基本的生产力是运力资源,对于航空公司的运输能力判断主要从公司的机队规模和组成。当前飞机的制造材料以及相关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此为前提,飞机不论从外形还是从实际功能来看都在快速发展,飞机的舒适性能以及经济性能不断抬升,飞机的外形也表现为多样化,运输飞机不同,表示了它们的经济性也不同,对不同的航线市场也能够很好地适用,这对于航空公司对不同产品提供运输服务来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航空运输中,机场以及航线都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而从航空公司本身来看,这并不是航空公司的内部资源。机场存在着容量限制,也就是航班出现延误时机场可接受的程度,另外在规定时间内,机场能够容纳多少飞机也属于容量限制,因此对机来说它们的起飞以及降落都需要在被安排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所以对于航空公司来说,他们如果能够拥有机场设施或者是航线的经营权等,就是公司特有的资源。机场设施以及航班时刻、航线经营权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航空公司如果缺少了其中之一,那么就不能称其进入到了一个特定的航线市场中。航空公司运作过程中,必须要掌握好信息资源,这是最基本的需求。航空运输在社会经济活动的派生作用下显示出了衍生性,如从短期来看,消费者的临时决定将对其产生影响,从长期看则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所以在需求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波动性。另外,航空运输需求也存在着潜在性,需求真正出现是消费者在对服务进行购买之后。从供给方面来看,生产与消费过程融为一体,起飞的航班虽然有一些尚未销售出的座椅,这些资源也是不能够储存的。航空运输的运力是以航班为主,并不是以座位的方式来进行运力投放,这时的投放存在着提前性。上述的一些相关特性,使得如何匹配运输供给与需求成为了必然会存在的矛盾。对于航空公司的运作来说,最需要实现的就是能够及时以及全面的掌握好信息资源,使得运输供需方面得以优化匹配。对于这些资源能够充分并且正确的运用,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有着重要意义,决定着公司是否能够开展有效的运输,是否能够在航空运输市场上生存以及发展下去。
1.3航空运输业的网络经济
作为网络型产业,航空公司想要开展正常的生产运输活动就必须要依赖航线网络,若想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提高公司的效率,需要以航线网络作为基础。所以,如果想对航空运输业的经济性进行分析,必须要以运输密度以及航线网络的范围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另外,在航空运输产品的生产以及消费上存在着同一性,所以在经济性中也有所体现,分为生产以及消费两个方面,因此若要处理网络外部性,不能仅仅以航线网络作为单一影响因素进行处理。随着运输网络的产出扩大现象的出现,使得航空运输
业的平均成本开始下滑,这一现象就被称为了航空运输业网络。规模以及范围经济开始出现了表现形式上的转变,前者对应运输密度,后者对应网络幅员,这二者在航空运输业中构成了网络经济。当航线上出现了运输量的增加或者减少时,表示运输密度出现变化,而航线网络出现了增加或者是减少的节点,则说明网络幅员的变化,也就是整个航线网络包含的范围发生了改变。行业产出表示了具体完成的客货位移。在来源方面,如飞机承载能力,飞机机队的规模,机场设施的处理能力经济等等。这二者对于航空公司的运作,通常难以明确区分,二者共同为公司收益发挥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航线网络中经常会出现客货的中转,这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如果想对需求进行合并或者是调整,可以通过航线网络来进行,使得实际的运载效率得以提高,机队的规模也将得以扩大,对上述两种经济进行充分利用。只有通过对航线网络进行需求重组以及转化需求,才能够完成对自身经济性的提高。
2航空运输业演化的基因对应物
从生物演化角度来看,航线网络可以说是一个载体,所有的航空运输产品以及相关的资源特点都需要依靠航线网络。在航空公司的运营组织中,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相关资源进行组合和利用,构建航线网络,为需求提供必要的过程,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这时期运作的最基本组织方式。因此在航空运输业的演变中,航线网络就是其中的基因对应物。相关的产品,公司是否能够提供,这需要以公司的运输资源的拥有现状来决定。是否能够进入到相对应的市场中,需要从航空公司包含的机队,机型等方面考虑,考虑其是否能够对市场的产品有所满足。航空公司对相应市场服务时,是否能够通过更低成本来完成,来奠定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这需要考虑到公司是否能够对资源进行有效的组合。因为不同的航线网络,因此可以获得的网络经济也不尽相同,对产品范围以及竞争能力的差异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生物出现形体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基因的变化,与其相对应的航线网络同样也可以为了适应变化对自身进行调整。相比于其他运输方法,需要对机场进行大量的投资,当这些完成之后,以航路限制容量为基础,再根据飞机的特点,航线网络的构架从理论来看有着物尽可能。在实际的运作中,航空公司若想要构建航线网络,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运输需求规模,需求的某种特性,公司是否拥有对应的资源等。
3结语
以航线网络为基础形式的企业组织形态改变是航空事业演化所需,航空运输业演化环境以及选择环境是需要技术、制度支持的,这样不单单能够推进航空公司创新,同时也是航空产业演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宽松经济规制环境下,反垄断监管不断完善,制定了航空公司不公平竞争监督体系以及防御方式,维护了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参考文献:
[1]贾根良.理解演化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谢雄标,严良.产业演化研究述评[J].地质大学学报,2009(6):612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加强航空运输的安全性是推动航空运输业发展的必要途径,同时由于空中交通流量的拥堵问题,也是推动航空运输业实行高效管理的客观现实。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运用协同决策,有利于协调空中交通的运输量,同时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的安全性,同时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发展。
一、协同决策的概念
协同决策,同时成为CDM,是Collaborative Decsision Making的缩写,是指运用航空管理中的相关数据作为依据,从而结合相关管理固定,以实现合理安排航空航班相关信息的方式[1]。协同决策在航空管理中的运用,是对传统航空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科学安排航空信息的关键,因此协同决策有利于避免航空运输中航班延误现象的发生。同时有利于避免航空安全事故的发生和及时预测,进而组织相关营救力量,以实现对航空事故的最小化处理。
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对机场和航空公司等公司间的协调,同时有利于实现对航空公司各部门间的综合管理,确保各部门之间、各公司之间的协调工作,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管理。随着协调决策在航空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应完善各公司、各部门之间的信息管理,结合计算机的高效管理,实现数据库的高效管理,进而确保航空公司结合相关信息制定合理的管理政策,实现各公司间利益的优化处理,进而推动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和发展[2]。
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现状
(一)、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交通运输业中的运用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在交通运输业中的运用,主要是指人们对航空运输业的需求,推动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航空公司完善航空管理和航班运输,但是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受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的影响,造成航空管理和航班运输不够完善,客观上制约航空运输业的高效发展。基于航空交通运输业的管理现状,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造成无法适应航空运输业高效发展的需要。因此推动空中交通要流量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推动航空运输业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3]。
(二)、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受天气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天气因素对航空机械设备的干扰,进而严重影响空中交通流量的稳定运行。例如雨雪雾等天气环境,对航空运输设备形成的干扰,从而造成航班运输延迟等现象。同时天气因素是影响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主要因素,不利于航班运输的稳定运输,客观上动摇航空管理模式制定的科学地位[4]。
(三)、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结构的发展
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结构的发展,主要是指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其相应的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结构发展相对不够完善、全面,因此无法针对航空运输的管理提出针对性实质性的高效管理措施,不利于航空运输管理工作的科学发展,进而制约航空运输业的稳定运行。
三、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运用的重要性
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是加强政府干预指导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措施,同时是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引导民营企业科学制定航空管理的根本前提,有利于推动民营企业航空运输的发展。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政府指导航空事业发展完善的关键措施,结合管理规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实现航空运输业发展过程中高效管理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协同决策有利于实现对航空信息、相关数据的完善处理,进而确保航空公司及时根据实时信息,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推动航空运输业的高效、稳定发展。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实现航空运输业中各公司间利益的均衡及其发展,因而有利于推动各公司共同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进而推动航空运输业的稳定发展[5]。
四、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
(一)、推动协同决策管理的完善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有利于结合协同决策的实际运用,进而结合航空公司实际管理水平和航空运输情况,完善协同决策的管理。推动协同决策管理的完善,应结合相关新型管理模式,推动协同决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完善发展。例如运用CDM程序和ATFM程序,实现协同决策的高效结合,有利于减少运行系统中数据的不当处理,确保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进而推动航空运输系统的完善发展,以实现对航空运输信息的高效管理,有利于推动空中交通流量的高效管理。
(二)、推动协同技术的完善发展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应结合航空运输的地面等待系统进行完善处理,以确保对航空运输业的完善保障。其中加强地面等待技术的协同建设,是确保维护航空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的基础。针对地面等待系统的协同建设,应结合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系统,科学评估运输信息,进而结合机场实际容量制定相应的地下处理措施,以确保地下处理措施的稳定处理。推动协同技术的完善发展,有利于科学处理航空信息,结合航空系统的运行和相关数据,制定完善的维护措施,同时结合相关地区天气因素,推动协同技术的全面运行,以实现控制交通流量管理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三)、推动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
针对协同决策在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全面运用,应结合航空信息管理系统,推动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和发展。为实现协同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应结合航空运输信息,确保航空信息管理系统的完善建设,进而确保合理分析天气等因素,以合理减少对空中交通流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其次应结合航空信息管理系统,科学分析天气因素,同时运用FAA管理系统,以实现对航班信息的完善处理,进而结合航班运行状况制定完善的地面处理措施或者应急措施,以确保航空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例如针对协同管理系统,应进行优化设置,以实现管理系统资源的优化处理和稳定运行,进而减少不必要信息对管理系统的干扰,主要运用TM子系统、CT子系统和TFM子系统,实现对协同管理系统的科学处理,确保航空运输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内容摘要:以自然垄断性质的动态变化为逻辑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率为目标,以市场结构理论为基础,对中国航空运输业改革的竞争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中国航空运输业宜采取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模式。这种市场竞争模式不仅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交易成本支出,而且也可以避免恶性竞争,有利于现阶段中国航空运输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文章同时对我国航空运输业采取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模式提出了具体建议。
关键词:中国航空运输业 改革 竞争模式
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竞争现状
(一)航空运输公司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出现第一轮兴办航空公司的热潮。1985-1986年,民航局批准地方政府成立及与地方联合组建的航空公司有12家,实际办成的有9家。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航原有系统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6家骨干航空公司;我国第二轮兴办航空公司热潮是在1992-1994年,这期间民航局共批准筹建航空公司14家,有12家公司办成获得经营许可;2004-2006年,我国又兴起第三轮兴办航空公司热潮,这三年共有16家公司获得经营许可。作为央企的9家航空公司于2002年进行联合重组,成立了中国航空、东方航空、南方航空三大航空企业集团,并与民航总局脱钩,归属国务院国资委。截至2008年底,我国共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航空运输企业41家,其中客货兼营的32家,专营货运的9家。41家航空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430亿元,其中注册资本2亿元以下的有11家。在这41家公司中,属于大中型航空公司控股和参股的有24家,完全由非航空运输业投资人设立的有10家。我国航空运输市场经过2002年以来的改革重组,市场竞争主体可归为5个阵营,见表1。
“三强为主、地方为辅、民营挺进、外航渗透”,可以说是目前我国航空运输业整体竞争格局的真实写照。“三强”是指国航、东航、南航三家国有控股航空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三家航空公司,被誉为中国航空运输业的“三巨头”,它们牢牢控制着中国国内市场。三大航空公司各自占据“京穗沪”的枢纽,并建立起自己的战略网络与覆盖区域,目前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竞争态势。“地方为辅”是指以海航为代表的地方性航空公司,其中包括山航、厦航、深航等,它们另辟蹊径,在三巨头势力薄弱的二线城市和西部地区开拓市场,积极向支线航空发展。近年来,地方航空公司发展得有声有色,如海航已经成功跻身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2005年7月,《国内投资民用航空业规定(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民营航空春天的到来,当年就有奥凯、春秋和鹰联等多家民营航空公司实现运营。在2005年前后获得经营许可并已投入运营的有奥凯、鹰联、东星、春秋等8家;在2006、2007年投入运营的有华夏、翡翠、大众、吉祥等9家,民营低成本型航空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微乎其微。随着近几年航空业的开放,外国航空公司也瞄准机会渗透进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各个领域。最为典型的是大韩航空公司,把中国定位为自己的“第二内需市场”。美国的联合包裹(UPS)、联邦快递(FedEx)以及中外运敦豪(DHL)、荷皇天地(TNT)四大快递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其全球网络中转枢纽。目前,外航占据中国国际航空货运近3/4的市场份额。
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纵联横将是中国民航运输市场发生结构变化的主旋律。随着航空运输企业数目的不断增加、飞机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外航空运输企业的不断加入,一场争航权、争市场、争乘客、争飞行员等一系列航空经营争夺战将不可避免地上演。从我国航空运输市场近年来的CR3市场集中度系数看,其平均值都超过50%以上,属于典型的紧密寡头垄断市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份额排名前4-6位的航空公司,可以通过价格串谋控制市场价格,获得垄断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重组以来,国航、南航、东航,不仅没有能力控制票价,而且出现了亏损,证明了这些企业不具有垄断市场的决策能力。图1是我国航空运输市场从2004-2008年总周转、总客运量、总货运量的CR8情况,自2005年以来,这三项指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二)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业务市场
我国航空公司上游产品的行政垄断削弱了航空公司的竞争力,大航空公司难以凭借规模优势,降低上游产品的成本,不存在成本优势。航空运输服务保障业务市场主要有以下几个主体:中航信、中航油、中航材,见表2。
在国内航空电子旅游分销系统运营、机场旅客处理系统服务、民航商务数据网络服务、航空结算业务、清算业务、BSP 数据处理和国内邮件结算业务等方面垄断。
国际航空市场的竞争格局
(一)航空联盟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自从1978年美国卡特政府实施“天空开放”政策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航空运输业已经成为全球最开放、自由化程度最高、竞争最为激烈的市场。航空联盟可以绕开国家间双边协定的限制,轻而易举地进入对方国家的航空市场。联盟成员通过代码共享、网络互联、枢纽互通、客源互补、一致服务标准、相互地面保障、分摊国际收入、统一购置飞机和燃油等协同效应,达到建立全球航线网络、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的目的。三大航空联盟发展势头迅猛,到2008年占据了全球航空运输客运61.0%的市场份额,销售量占全球的68.9%。
(二)进一步“开放天空”
美国率先提出“大航空战略”并取得巨大成功,欧洲也不甘示弱,带头发起了“重组三代”战略并获利最多。欧盟国家在历经十年的固守和准备之后,2007年与美国签订“天空开放”双边协议。其要点是允许欧盟国家作为一个组织与美国签订航空协议,可以飞对方任何一个地点,该协议对世界航空影响极为深远。
(三)采取航空旗舰政策以争取反垄断豁免
现在,大型骨干航空公司的关注点都放在如何获得反垄断豁免上。特别是在三大航空联盟中,成员航空公司正在想方设法获得在大西洋航线设立合资公司的反垄断豁免。天合联盟的成员法荷航以及达美航空公司已经获得了豁免。星空联盟成员加拿大航空公司、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和美国联合航空公司,2009年7月获得美国运输部批准组建合资公司。为保证本国空运企业有足够实力与外航竞争,各国政府几乎都采取重点支持本国一家大型航空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方针。无论国家大小与强弱,都会把本国航空权益放在首位来考虑。支持一、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参与竞争,是一种明智和必然的选择。
寡头垄断是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组织结构的必然选择
(一)确立寡头竞争模式的理论依据
寡头垄断的规模型竞争模式可以正确处理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的关系。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适度集中,使大企业具有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进步的雄厚实力及分散、抵御研究开发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确保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竞争的,为企业进行研究开发和技术进步提供激励和动力机制。在大企业获取垄断利润的主观愿望和竞争对手的客观压力共同作用下,形成持久的技术创新。创新学派大师熊彼特和制度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都曾对适度集中型市场结构和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做过系统的论述。
(二)寡头垄断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航空运输业的良性发展
航空运输业属于第三产业,具有公共性、准军事性、基础性行业特征。行业本身受经济、政策等外部经营环境影响很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其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政府必须对其经营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以利于航空运输业健康快速发展,并维护公众利益。航空运输业的这种特性决定航空运输市场不能选择完全竞争和垄断的市场结构,而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却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三)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能够带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航空运输业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特征,且投资大、回收期长、收益率低。由于具有这些特性,航空公司要想获得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就必须拥有并维持规模庞大的机队,为此民航公司要购买昂贵的现代化飞机,并支付相应的维修、维护成本。再由机折旧年限长,加上运营过程中需要支付昂贵的起降费和航油价格。2000年以来,全球航空运输业的利润率只有3%。航空运输业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微利行业,适合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四)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更符合国家利益
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跨国航空公司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无论国家大小与强弱,都会把本国航空权益放在首位来考虑。支持一、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参与竞争,是一种明智和必然的选择。根据我国现阶段航空运输业特点,只有联合抗战,走规模经济之路,通过战略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同时加强企业内部改造,形成拳头力量,这样才能与国际跨国集团相抗衡。所以说,选择寡头垄断型市场组织结构形式对我国航空运输业健康发展最为有利。
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竞争模式的具体建议
(一)减轻航空公司负担
受行业内外部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制约,我国航空公司发展面临不少困难,突出问题是负担过重,普遍缺乏持续发展后劲。截至2009年4月底,我国航空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88.8%,其中,三大航空集团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90.3%。而国外航空公司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在60%~70%左右,个别航空公司保持在30%~40%左右。如此高的资产负债率,使我国航空公司背上沉重的利息负担,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航空运输业的良性发展。另外,外部原因造成的航空油料等各项成本增速过快、各种税费负担过重、上游单位收费偏高,这也是造成我国航空公司负担过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落实国家财经政策,按照“先征后返”的原则,将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返还给航空公司。其次,打破航空运输业上游产品的垄断。航油、航材、计算机中心等部门属于航空公司的上游产品,理应为航空公司服务,但目前它们仍扮演着垄断中间商的角色。建议对这些部门也采取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引入竞争;或者由各航空公司参股,成为真正的命运共同体,使他们真正为航空公司服务。再次,积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民航局、空管局积极协调,开辟航线,为航班提供服务,节省飞行距离,为航空公司节省燃油成本。
(二)注重调控结构并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法规
注重调控结构,促进东中西部、支线干线、客运货运、国内国际运输比较协调、完善、高效、便捷的国家公共航空运输体系,具体包括:对国内干线航空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避免过度竞争;对飞国际远程航线的大型空运公司及开辟新兴市场国家及偏远落后、社会动荡不稳国家的国际航线给予油料、税收、信贷等扶持政策以及运营资金补贴;对飞国际远程航线的大型航空运输公司实行“反垄断”豁免;加大对本国货运航空公司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对外航货运在国内市场的过度扩张予以必要限制;扶持支线航空发展,促进民航区域均衡发展。对经营这些航线的航空公司给予政策及财力上的支持和保护。
(三)要完善航空运输公司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
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航空运输业,国家有必要根据产业的最低规模经济标准限制企业的市场进入行为。对劣势企业,更要建立和完善企业退出机制和通道。民航局应对航线、航班时刻等民航资源的分配进行改革,通过设立量化指标,让运营良好的航空公司可自动获得更多的资源,运营不好的航空公司自动减少,促进航空公司优胜劣汰,从而更好地为旅客服务。
(四) 积极推动企业兼并与重组
深化民航企业改革,重点鼓励企业开展各种方式的联合、重组和合作,优化市场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有序良性竞争。同时支持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1.通过国内航空运输企业的重组来实现协同效应,做大做强。建议中国航空运输业按照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在大局观上重新定位和布局,实施战略重组升级方案,实现中国民航业重组升级,组建新的航空运输集团。通过优胜劣汰的兼并机制,使资本存量得到合理利用,集团规模也会随之扩大。同时要推进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调整,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新组建的航空运输集团将立足国内,着眼国际,既有分工,又相互依托,通过重组,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与外航一争高下,加快进入世界十大航空公司之列的步伐。
2.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航空运输企业在兼并重组时,不仅要加强国内航空公司间合作,同时也要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这样既可以解决国内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资金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引进国外先进的行业理念和管理模式,发展壮大国内航空运输业,以国际视野配置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引进战略投资者,会对国内的航空公司产生冲击,从整个航空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国内航空公司间的重组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国内的航空企业并购与国外不同,美国是自由竞争的格局,欧洲以国际航线为主,国外更加市场化。我国国内航空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是大势所趋。但是,现在国际上的并购案例更多的是以换股等资本运作的方式来推动的,这就需要一个完备的资本市场来支撑,而我国目前资本市场还很不完善。
3.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提高核心竞争力,组建后的航空集团就要对以下资源进行整合:重构航线网络;优化机队结构;整合营销网络;整合维修能力;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整合文化资源。
4.重组后有选择地加入航空联盟。国际航空联盟是航空公司进入国外航空运输市场、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的国航和上航已正式加入了星空联盟,南航也已正式加入天合联盟。加入国际航空联盟既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同时也应当正确应对国际航空联盟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入国际航空联盟是基于公司自身长远发展的一种战略选择,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联盟提高公司的竞争实力。加入国际航空联盟可以完善国际航线网络、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航空公司管理水平。而且,可以带动国内机场的发展,增加旅客的利益。
结论
近年来,我国按照“逐步放松经济性管制”的经济管理政策,航空运输业的市场集中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3年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总周转HI指数为1437,到2007年下降到1216。2006、2007、2008年,由于航空运输市场的准入门槛不断降低,更多民营和外资企业参与竞争经营,市场集中度连续下降。由于2005年以来,我国航空运输业放松进入规制,一方面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了航空公司提升效率,使消费者得到“价廉质优”的服务,但另一方面众多地方航空公司和民营航空公司的无序进入也造成了恶性竞争,资源浪费。由于管理体制和观念上的阻碍,一些具有规模和竞争优势的航空公司不能对低效率的航空公司进行兼并从而达到产业资源配置最优,使得本来要退出市场的航空公司通过降低票价继续维持,进一步恶化了市场环境。
中国航空运输业早已经不是一家独大,也不是只有国有企业,从放松对票价的管制以来,原则上就不能说是一个完全垄断的行业。对不同传统的垄断行业不能都简单地要求实现充分竞争,航空运输业有其特殊性,只有适度竞争,才既能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又符合消费者的长远利益。同时,对航空公司非正当的价格垄断行为,也要及时查处,坚决制止,否则民航发展将难以有一个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民航运输市场的管理和调控,既要反垄断,也要防止恶性竞争,实现这样的平衡需要时间,需要技巧,需要不断探索,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虽然在目前,甚至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都应把扩大航空公司规模、增强航空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视为主要任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民航业应一直无限度地扩大公司规模,因为规模经济理论的真谛在于合理和适度,只有合理适度的规模,才能产生递增效益。我国民航业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规模发展之后,还将面临着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问题,这是民航业进一步发展将面临的难题,也是经济理论界有待突破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戚聿东.中国经济运行中的垄断与竞争.人民出版社,2004
2.谢地.自然垄断行业国有经济调整与政府规制改革互动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3.王志永.中国民航市场结构重组分类管制与协调政策研究.中国民航出版社,2006
关键词:航空运输管制;经济学分析;价格管制;市场管制;放松管制
中国航空成立五十多年来,经历了几次大改革。经过改革,航空发展的经济环境明显宽松,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备,为航空运输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航空运输近年来来放松管制措施有:放宽市场准入、放松价格管制、放开航线航权管制、逐步开放航权、扩大代码共享、允许外商投资、开启资源流动共七大项(包随义,2006)。随着航空运输体制改革的逐步到位,新航空运输运行管理体制开始加速运转。作为行业政府的两大块职能,经济管理职能的发挥明显滞后,尤其是市场管理体系,从法规制度建设、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到管理内容、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方法,越来越不适应当前航空运输发展的需要。
一、中国航空运输业价格管制
第一,航空价格管制背景。随着飞机制造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2004年4月20日正式实行的《航空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指出:政府主管部门由核定航线具体票价的直接监管,转变为对航空运输基准价和浮动幅度的间接管理,赋予航空公司在限定幅度下自主定价的权利,但仍然存在着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定价。从长期来看,需要进一步放松价格管制,使航空公司成为定价的真正主体。
第二,自然垄断性。自然垄断产业及其政府管制问题是产业经济学领域研究比较活跃的问题之一。中国航空运输业自1980年开始了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步伐,实施了从行政性垄断经营逐步走向市场竞争的一系列过程。航空业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这三个基本经济特征使得航空业属于传统的自然垄断性产业。
一是规模经济效应。城市之间的航班,对于一个航空公司而言,随着往返飞行次数的增加,公司的单位固定成本逐渐减少,平均成本曲线向下倾斜。随着整体管理的更加合理,也使得飞机的利用率得以提高,单位生产成本下降。因此,随着航班量的增加,航空公司的平均成本曲线下降,即为规模经济。
二是范围经济效应。一个航空公司在多个航线上提供服务时,随着其航线的递增,每一航线上的运输量会相应增加,并使总运输量以递增的速度增长,从而使每一航线上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体现出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
三是网络经济效应。在多个区域性市场之间,轴心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庞大的网络,这种网络的任意两点之间都可能连接,进一步提高航空的便利性,促进市场的加速增长,使得整个产业的总成本降低,这就是其网络经济性。
航空业的三个基本经济特征使得大规模企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市场优势,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有限的市场需求决定了由极少数几家企业经营更有效率。航空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投资巨大,并且一旦投入退出很难,会产生很大的沉淀成本,这也构成了航空业较高的进入壁垒。由于航空业的垄断产业特征,使得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政府管制,其中价格管制是最主要的管制方式。1997年7月1日,中国航空实行票价并轨:中国航空对境内外游客乘坐国内航班实行同价政策。同年11月,进一步推出“一种票价,多种折扣”的政策,拉开了中国航空放松价格管制改革的序幕。这也使得中国的航空公司有了一定的定价自,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但却很快发生了全国的票价大战,并导致1998年全国航空业出现巨额亏损。1999年2月1日,原国家计委、航空总局联合发文,明令禁止滥打折扣,并又在之后几年之内发出政策,试图从机制设计上限制航空公司的打折行为。
第三,边际定价分析。根据边际分析法得知:只有当边际利益与边际成本相等(MR=MC)时,企业才能获得利润最大化。由图1中可知:当票价低于PA时:MC>MR,航空公司每增加一位乘客所付出的成本高于所获得的收益,因此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少乘客数量增加利润。相反地,当票价高于PB时:MCPB,所以这样的决策使得航空公司会失去一部分乘客,虽然规定的最低限价避免了航空业可能出现的恶意价格竞争,但却削弱了航空公司改善经营管理、降低成本的积极性;相反地,航空公司在没有最低限价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施行差别定价将有利于各航空公司加强自身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目前中国航空企业的平均成本(AC)居高不下,造成以空运输的社会平均成本(AC)为主要基础的基准票价水平过高。
第四,价格放松管制意义及建议。
一是价格管制的意义。综上可知,航空价格的放松管制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标志着航空新型政企关系的基本确立和政府角色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其次,它有利于对企业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实行间接管制,给予企业更多的定价自,另一方面有利于对企业经营产生刺激,促使其切实加强管理,进行管理和营销创新,努力降低成本。再次,它有利于航空政府管制部门学习和掌握间接管理航空事务的能力,为进一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制体制积累经验。最后,它有利于加快航空业的整体市场化进程。放松价格管制,就是让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这正是市场经济的活力所在。
二是政策建议。鉴于上述放松管制重要意义的分析结论,在航空业的管制改革及政府部门政策制定上给出了如下建议:首先,逐步放松经济性管制,加强社会性管制,继续深化管制改革,促进航空运输总量增长。其次,取消价格管制,实现市场自主定价,通过市场机制形成能真实体现市场需求的价格,从而有效配置资源。再次,取消航空保障及延伸服务等可竞争性领域的经济性管制,促进运营成本的降低。最后,逐步取消行业准入管制,通过竞争机制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
二、中国航空运输业市场准入管制
第一,市场准入管制背景。自1987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民航总局《关于民航系统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实施步骤的报告》后,中国航空业在市场准入管制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2002年的民航管理体制改革和2004年的民航价格体制改革。使中国民航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供求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在第六届珠海航展开幕当天举办的“2006中国新支线航空市场论坛”上,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副局长王昌顺表示,中国正逐步放开支线航空运输市场准入。中国虽然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但实际取得的改革效果却仍然不能适应中国发展需求,市场准入依旧是制约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进入壁垒。中国民航业存在很高的市场进入壁垒,从市场结构来看,国内航线中四大集团的集中度高达84.2%,属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张光远等,2005)。使得航空运输行业呈现该特点有以下原因:政府部门严格控制航空市场的进入资格;航空运输业现有在位企业会以低价,有时甚至会降低到成本之下,这就使得新进入者被迫退出;航空运输业需要的启动资金较为庞大;技术壁垒对新进入者有很大的影响;已在位企业在航线的占有、飞机的时间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先进入者的优势。
第三,价格刚性。垄断会导致航空市场的无效率,因而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对中国民航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对于寡头垄断的中国民航业而言,若将票价提升则竞争对手将因此获利而不会跟随提价,自己则会丧失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若将票价下降则竞争对手为保持市场份额将跟随降价,自己则只能增加与低票价所引起的市场总需求增加相应的幅度(见图2)。高于P*的需求曲线较平缓,即需求价格弹性相对充足;低于P*的需求曲线较陡峭,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不足。对某一寡头航空公司而言,其市场需求曲线会是一条折拐线,如D所示,相应的边际收益线则由三段构成。这就意味着即使边际成本从MC增加到MC′,该航空公司制定的价格P*和产量Q*仍然是最优抉择。由此可见,寡头航空公司没有调整价格的欲望和压力。这种价格刚性与科技进步带来的各行业产品价格下降是格格不入的。唯有靠放松进入管制、改变市场结构,才能有效消除中国民航业的价格刚性。
第四,供给变动与消费者剩余。放松市场准入管制,可以使航空运输业市场的竞争性加强,减弱该行业的垄断地位,在票价方面,由于竞争因素的影响,会有大幅度的下降,同时会使总供给量增加,进而减少无谓损失,增加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之和,提高市场整体效率。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航空运输属于非必需的奢侈品,其需求价格弹性是充足的,降价将会极大地刺激市场需求,使民航业的总收入大幅增加,效益将大幅提升,从而使中国民航业步人良性循环中。市场准入的分割提供了航空公司在本区域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其可以获取垄断利润;同时,市场分割为航空公司通过进入新市场以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成本制造了障碍。因而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放松航空运输业的市场准入管制。
第五,放松市场准入的意义及建议。
关键词:航空运输服务贸易 现状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11-042-02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商品贸易持续的高增长带动着运输服务贸易的渐进式发展,同时随着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航空运输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其发展状况也日益引起了各国的关注。民航运输属于基础设施产业,其快捷性、网络性、替代性、高投资高沉淀性、高科技含量、公益性以及准军事性等技术经济特点也加速了航运在国际贸易中地位的上升。此外,传统认为航空货运只是客运的辅助活动,但随着人们生活需求水平的提高,航空货运的高价格也逐渐被各国所采纳,尤其是发达国家,进一步提升了航空客运的发展水平及速度。1990年,我国民航运输定期航班总周转量25亿吨/公里,位列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第16位。2002年,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位居国际民航组织缔约国第5位(不包括香港和澳门)①。1999年-2002年间,我国民航运输增长速度是国际平均增长速度的3.7倍,从民航先进国家的民航产业生命周期经验来看,我国将继续处于行业成长期20年左右,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成为世界航空市场中的一枝独秀②。
一、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含义
根据《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航空运输服务指由飞机提供的所有运输服务,包括国际客运。这其中不包括运费保险(包括在保险服务内)、非对运输设备的修理(视作货物)、机场设施的修理(包括在建筑服务内)以及出租或包租不带机组人员的运输工具(包括在营业租赁服务内)。按照航空运输服务种类,航空运输包括为航空客运和航空货运,以便更加准确地分析航运业存在的问题,研究发展潜力,同时提出战略规划。
二、我国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作为民航业竞争力的另一面航运服务贸易,我国则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航运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中的作用日渐增强。航运服务贸易出口从1997年的6.7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10.7亿美元、2001年的13亿美元、2002年的19亿美元、2005年的39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2.7%、3.5%、3.9%、4.2%、5.3%(见图1,表1)。纵观1997年-2005年,我国航运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幅接近5倍,可见我国航空运输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期。航运服务贸易进口从1997年的18.2亿美元增长到2001年的24亿美元、2002年的35亿美元、2005年的48亿美元,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为6.5%、6.1%、7.6%、5.7%。纵观1997年-2005年,我国航运服务贸易出口额增幅达1.6倍,远远小于出口额的增幅程度,可见我国航运竞争的优势已逐渐显现。
2.航运贸易在我国运输服务贸易中的地位稳定。1997年―2005年,我国航运服务贸易出口占运输出口的比重波动不大(见表1),航运进口占运输服务进口的比重却表现出较大的下降,一方面反映出航运是我国运输方式的支柱产业,其资本密集型、投资周期时间长等特性制约其运输量及承载力,出口额不可能短期内呈现惊人的发展速度。同时,随着中国民航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放开管制,更大程度的允许外国航空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由于我国航运实力远远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口比重呈现一定的回落。
3.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航运实力不强。2005年,美、日、德三国居世界运输服务出口的前三强。其中美国航运服务在进出口规模上均位列世界第一位(见图2),2005年出口额高达297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5.21%;日本仅次其后,出口255亿美元,占全球航运市场4.47%;德国则出口131亿美元,占航运市场的2.47%;而我国航空运输服务出口市场占有率为1.56%,在九国中位列第六位,可见我国航运服务贸易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
4.航运服务贸易的逆差程度减少。航运服务贸易的逆差额从1997年的11.5亿美元下降到2005年的9亿美元,降幅高达21.7%。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构成情况表明,我国服务贸易的逆差主要来源于海运服务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运输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尤其是海运服务。
5.我国航空运输呈现新的发展态势。我国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从1997的11100万人增长到2003年的17400万人,增幅高达56.8%;货邮吞吐量在此期间的增速高于客运,高达75.9%。此外,2003年,货运增长速度较快,增幅高于客运6.5个百分点,其中国际航线高于国内航线15.8个百分点③。作为航运服务贸易的主体航空公司,其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旅客运输。2003年,国际航线运输收入占25.4%,中国的港澳航线收入占6.2%,大陆内航线则占主要部分高达67.9%。在国际航线中,旅客运输收入占68%,货物运输收入占30%;国内航线中,旅客运输收入占国内航线收入的90%,而货物收入仅占6%③。中国香港地区为中国内地运输第一大出口市场,占有近一半的份额;其次是美国;欧盟则为中国运输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05年,中国内地运输进出口除与中国香港地区实现顺差外,与其他国家(地区)基本为逆差,主要来源于欧盟、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或地区。
三、我国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的发展对策
提升中国航空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根源在于提高航空客运和航空货运的竞争力,在此主要阐述航空货运的发展对策。
1.放松管制,进一步开放中国民航市场。放松管制是中国进一步开放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全球航空运输市场进一步走向自由化和国际化,中国民航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也势在必行。中国民航可制定适合于中国民航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促进行业全方位发展,积极参与国际航空业的合作与竞争,维护国家的航空权益。放松管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于引入竞争,垄断企业的种种特权逐渐丧失,迫使航空企业不断加强内部管理,进行管理和营销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努力降低成本,企业内部效率和竞争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同时,放松管制使政府手中掌握的政治、经济资源减少,政府与产业内企业的关系更加透明,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少寻租活动。
2.实现规模经营,增强竞争实力。继续推动企业之间按照市场原则的兼并重组,包括进一步的强强联合、大小联合、中央与地方联合,但要防止单纯追求规模不讲质量的联合兼并,通过市场主导的重组为企业提高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加强航空教育培训系统建设,提升航空运输业人力资本。实现航空业的大力发展,要依靠全行业队伍素质的提高,这就需要实行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方法,大力造就各类人才。要大力加强航空业教育培训系统建设,并发挥中外各方面力量,重点培养飞机、机务、空管等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
注释:
①资料来源:省略/index.htm
②《中国产业发展报告》357~358页
③资料来源:中国产业前景报告371页
参考文献:
1.Michael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 1990
2.陈宪.国际服务贸易――原理・政策・产业[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3.秦占欣.航空运输业的产业特征与管制改革[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
4.刘伟民.开放――中国发展航空运输业的基本国策[J].中国民用航空,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