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劳动技术教育实施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目标任务,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主题,重点实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五大重点人群行动”和科学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科普基础设施以及科普人才“五大基础工程”,到2015年,实现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显著发展,基本形成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工作体系,全民科学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围绕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十二五”期间,全市要力争创建30所省级科学教育特色学校、培养50名省级优秀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和50名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标兵;每年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30万人次以上,培养持有涉农专业学历教育毕业证书或农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新型农民2万名以上,到201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达15万人;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扶持发展30个技能培训基地,建立5~10个公共实训基地;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提升公务员运用科学方法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开展科普文明街道、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在全市遴选30个社区、30个社区科普学校 30个社区科普活动站进行扶持,深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计划。
围绕“五大基础工程”,《实施方案》提出5年内完成科学教师的轮训,全市中小学科学教师接受科学教育专业培训的比例达到100%;鼓励、扶持优秀科普作品创作,推动科普创作与科学、人文、艺术创作相融合,促进科普文化繁荣与共建共享;加强大众传媒从业者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培养,推动媒体与科技社团交流互动,提升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推动科技场馆免费开放力度,在有条件的地区建成特色科普展览馆,不断强化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底,全市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100个,全市80%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十二五”期间,盐城将依托科技工作者、科技辅导员、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展教人员、展教品开发人员等建设专业科普人才队伍,同时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不断建立健全科普人才队伍,为全市科普工作迅速提升提供人才保障。
《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组织保障和工作进度,特别提出了各县(市、区)“十二五”末科普专项经费确保达到人均不少于1元的目标。
常熟市莫城中心小学课题组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竞争实质就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而国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劳动者真正素质和能力的重要表现。而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体制明显存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脱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的教学往往以学校、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校要通过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来克服以往课程中脱离学生自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和善于实践的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1、实施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以往几种课程的随意叠加,它的内容和形
式和其他课程有交叉,但价值取向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的。我们在实施中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关注兴趣。基于学习者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相关课程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有别于学科课程的一个基本标志。充分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直接经验,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对传统学科知识结构与逻辑体系的超越,建立一个更接近学生真实学习世界的创新课程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确立自身存在合理性的必然选择。
(2)回归生活。学校课程建设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课程设计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是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综合实践活动必须最大限度地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当今学习理论表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中和有背景中,即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发生密却联系时,才是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这类课程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必须真正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设计课程内容。这是综合实践活动选择课程内容时必须坚持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
(3)立足实践。不在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让学生亲身参与,主动实践,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根本特点。需要指出的是,实践的内容是丰富的,实践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让学生作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实践情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学生能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真实经验,从中培养实践能力。
(4)着眼创新。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与目标最本质的体现。与学科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提供了更为宽松、自由的空间。它不受学科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的限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自己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充分发挥出来。着眼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要以培养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生活为己任,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积极探索、主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具备初步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具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2、实施途径
(1)信息技术教育
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即获取、传递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组织引导学生接触大自然,参加实际,使书本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成为活知识,使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培养。
(3)劳动与技术教育
增加科技含量,赋予劳动教育更多发明创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给学生让出创造的空间。将发明创造赋予动手实践的过程,使劳动技术变得富有生命力。
3、实施步骤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加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几个担任该课程教师的事,而是全体教师的事。通过学习和研究,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习观,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
(2)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是一种新生事物,必须动员全员参与,全社会参与和支持。以协调和组织顺利开展各项活动,必须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学校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领导小组与协作小组,制定具体工作计划,落实各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名单:
组长:徐耀良
副组长:陈黎明
成员:吴根元(小)、叶建新、金美媛、周秋英、李刚、
许晓红、吴文喜、及各涉及教师
综合实践活动协作小组名单:
二年级组负责人:金美媛
成员:程大妹、贾静燕、王怡、姚金妹、顾菊芳、龚杏芬
三年级负责人:陈燕红
成员:魏萍、严凤、蔡秋兰、胡静芬、陶妹金、陶亮
四年级组负责人:周秋英
成员:徐艳、毛进兴、唐铁君、徐洪、吴根元(大)、孙文霞
五年级组负责人:吴根元(小)
成员:许晓红、邹雪英、胡建刚、张红艳、孙丽娟、龚燕
六年级组负责人:夏雪明
成员:马蕙珍、朱叶、邹国芬、邬旭霞、吴茜、平建国
(3)选好主题,落实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合作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和学生既是活动方案的开发者,又是活动方案的实施者。选题既要体现学校特色(文学)和社区实际情况(城乡结合部),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
(4)加强联系,取得支持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探究建立社区、家长有多效参与实践活动的新机制,积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课程实施的评价
一、健全组织,营造氛围
1.健全制度,活动保障
为了加强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我们结合当地实际、学校特点,制定了《劳动实践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劳动实践基地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安全应急事故处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使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了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领导重视,加强宣传
为了确保我校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学校聘请了农业种植专业技术员为我校的实践基地辅导员,成立了由校长、专业技术员、校外辅导员组成的领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的管理、检查、评估和协调工作。以德育主任、行政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组成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小组,负责基地建设计划的制订、科研和运作。并成立劳动实践基地教研组,以教研组长为主抓好劳技课题,负责基地建设的具体实施工作,使基地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而确保了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狠抓培训,强化素质
抓好学校劳动教育,教师是关键。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学生不可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抓教师能力和水平提高上。我们采取坐下来学(通过网络书籍学习)、请进来教(聘请农业技术人员讲授),聘请本村有经验的热心人士,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建立了一支比较合理,稳定的劳动课教师队伍,并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
三、校本开发,学科整合
1.狠抓教学,实践锻炼
劳动课的主体是学生,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上,我们首先抓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我们建立了班田责任制,做到领导包年级组,任课教师包班级,教师包学生。校田地从种到管到收,完全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为了使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真正发挥育人作用,各班级建立了劳动档案,老师将每次劳动做好记录,学生在每次劳动后都要写日记;还设立了作物生长记录,记录了各种作物阶段性长势,不同植株的高度和叶片数,成熟收获的时间等等。
2.编制校本,开发资源
我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天然资源。为了给学生创造劳动实践的机会,我们开发校本课程《劳动实践课》,每星期一下午两节课程,主要教学内容有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任务分配、农业种植方案、劳动实践等环节,保障学生由理论向实践的成长过程。使学生从课堂走向博大宽广的大自然,从呆板的课本走向丰富多彩、生动的实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得以实施的土壤。
3.学科渗透,促进整合
劳动实践课不但可以教给学生劳动的基本技能,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现代化经济和市场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发明创造能力,彻底改变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我们加强综合实践、劳动、科学、品社、数学、音乐等学科之间的渗透,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在劳动基地中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去除娇气,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对学生进行爱劳动、爱农村的教育,促进思想素质的提高,促进智育发展。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如,劳动课我们教学生劳动技能;品社课我们向学生进行劳动观点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认识水平;数学课教给学生商品买卖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到草莓基地能够帮助校外辅导员称草莓,进行价格结算卖草莓;音乐课唱草莓歌、跳草莓舞;美术课画草莓画,编草莓报;语文课写草莓文,促进了学科整合。
4.活动开展,强化效果
有了劳动实践基地,我们组织学生们进行栽种、除草、收割等比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技能,增强了自理能力,培养了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树立了科技意识,提高了素质。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勤工俭学、参观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成良好道德观念的机会。
关键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51-02
一、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就目前来讲,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可概括为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教育管理结构相对混乱、教育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和职业院校与劳动培训部门缺乏协同效应四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以下五点:其一,教育培训与劳动就业管理“两头堵”且呈刚性约束状态,教育培训与劳动就业行政管理部门各行其是,双向控制办学方向与办学资源。教育和劳动管理部门都可以在各自权限内审批学校与专业,且实行标准不一。由于职业院校与培训部门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导致学生学历多重认定、学校专业重复设置和教学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其二,在招生计划管理上教育培训和劳动管理部门各行其令,招生政策与方式不一,职业院校之间生源竞争激烈,生源质量无法保证。各级地方政府与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协同管理有名无实,“各立山头”、“分灶吃饭”现象严重。其三,由于各类职业院校隶属关系多样,行业、地方、社团与企业教学管理模式多样化,各级职业院校存在“一模多管、一管多模”的现象。各校在经费来源、建设项目、教学评估、教师待遇、职称评定和学生管理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政策、制度和标准。其四,职业教育布局同构性问题突出,专业办学同质性现象严重,有限专业办学资源无法集中使用。结果是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多集中在教育部门管理的公办院校,财政性培训经费投入多集中在其他职能部门或社团管理的公办院校或培训机构,导致职业教育投入配置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益比较低。其五,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都比较低。院校之间,由于各地办学主体多样化,很多院校之间无法相互统筹,缺乏具有本地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无法建立有效的职业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因为职业教育经费实行行政化管理,且来源渠道单一。校企之间,由于国家还没有鼓励企业参与办学的相关政策,导致一方面企业没有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及企业发展“文章”作的多,但是实际效用是“雷声大,雨点稀”,出现了集而不团的现象,使得职教集团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必须指出,尽管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要求突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存在上述的体制性管理障碍,各级地方政府对于高等教育、基础教育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现有条件下学校无法解决管理体制摩擦产生的改革成本,导致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举步艰难,致使一些高等职业学院或中等职业学校出现向普通高校或普通高中靠拢的趋向。
二、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对策建议
1.转变政府职能,扩大院校办学自。如何办好职业教育,是政府的职能。如何管理好职业院校,这是职业院校自主管理权的重要内容。所以,政府对职业院校的管理不应定位于监管,而是要定位于切实保证职业院校在诸如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教师聘用及经费使用等方面拥有自。政府通过让学校自行管理、下放权限,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这样可以激发学校的自身潜能,根据学校本身的专业教育优势,跟企业需求、市场需求挂钩,为社会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
2.强化职教集团在办学上的地位和作用。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上实行简政放权,逐步缩小教育行政管理范围,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和培训,建立科学、系统的职教集团运行机制。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政府、企业、行业共同举办职业教育,实现职业教育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同时政府要整合现有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站)与行业协会资源,把职业资格认定纳入职业教育体系,实行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鼓励企业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实习实训岗位,企业对职业学校的投入和捐助应享受免税政策等。
3.发挥地方政府区域性职业教育环境优化功能。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正因为如此,地方政府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为职业院校发展清除各种不利的政策、体制和制度,当好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清道工”而非“设限者”。通过简政放权优化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增强政策导向、制度激励和约束作用,尽快建立和完善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
4.确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地位。农业高校在科技、信息和人才资源方面占据着优势地位,为各级农业领导干部培训和农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带动着农业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各省、市、区、可以农业类高等职业院校为牵头单位,利用并优化整合其现有的校内外有效的教育资源,建立培训基地,开展县级以上农业领导管理干部的培训、农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和乡村干部培训、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培训。
三、促进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措施
1.通过政策导向机制,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选向是“进一步简政放权,管理重心下移,政策导向激励”。各级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将办学管理权和自下放给学校,进一步调动学校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积极性。对于目前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问题,可以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做法,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落实职业教育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启动企业利益驱动机制。通过对企业进行专项补助或者提供长期贷款形式给予企业相应政策扶持,激励企业参与学校产学研过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发挥职教集团功能,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具体方式可以有三方面:一是建立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通过目前普遍实施的职教集团办学模式,学校通过邀请相关专业的人士组建办学委员会,通过企业的实际经验和对市场的敏锐认识来组建学校专业课程建设,为学校人才培养出谋划策,促进校企长期合作。二是发挥行业组织的校企联姻中介作用。行业协会以及各种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及产业发展中具有承接与联系功能,可以起到信息沟通与利益嫁接的作用。三是在校企之间通过契约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通过签订委托合同,将政府、行业、企业及事业部门委托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实施的职业教育项目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以此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约束各自行为,保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因校而宜,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基地功能。农业类高职院校在科技以及人才资源等方面占有较强的优势,凭借这些方面的优势,在农业职业技术教育集团中可起引领、牵头作用,即可以整合自身各类教育教学资源,一是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培训农业领导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二是组织开展相关的具有较高信度、能为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提供佐证的调查研究;三是举办高级专题研修班,主要针对县级以上农业领导管理干部以及农民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进行培训。
4.搞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具体措施有:一是建立董事会制度,构建多元办学治理结构。通过多方吸纳社会办学资源建立董事会制度,通过利益机制监督职业学校办学行为,促使校长管理好职业学校。二是建立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减少中间管理环节。明确各级管理责任,事权落实到位,任务直接到人。三是建立专业法人制度。明确教师在职业教育事业中的责任权利,鼓励老师通过主动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来促进学校与市场的有效结合。
5.根据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搞好专业学制动态调整。质量加特色是高职教育与传统学科教育的根本区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定位能否符合专业人才市场需要,是专业建设与发展是否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念,把专业建设和发展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稳步推动专业办学规模扩大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在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实施方案时,树立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充分调动全体专业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同时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人员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集中各方面的智慧提高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为其贯彻实施奠定了比较牢固的社会实践基础。在办学方式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式办学方法,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采取动态的可持续改进的弹性调整机制,将专业办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缩短学生对工作岗位需要的适应周期。
参考文献:
[1]王静,徐军,姜明明.高职院校开展农科教结合的有效途径[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01):73-74.
[2]姜桂娟,孙绍年,张季中.人才培养与服务“三农”并举 创建“校农结合”五联动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
[3]何伟威,张季中,高秀杰.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服务三农的方式与途径[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01).
[4]栾申洲,纪炳南,董娜,徐世玉.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服务牡丹江“三农”的途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9.
[5]王彦智.简论加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方案》主要内容有哪些?
2017年3月市教育局成立《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起草小组,组织开展调研、论证、起草工作。履行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法律咨询、集体讨论等相关程序。
长春市中考改革《方案》包括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内容。在全面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结合长春教育实际,明确了长春市总体改革目标为:到2020年,初步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考试招生管理运行机制,构建起更加科学高效、灵活多样并与高考相互衔接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普职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维护教育公平。《方案》提出的6个重点任务要看好: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1.实行“两考合一”
实行初中学生毕业考试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两考合一”,统称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作为初中学生毕业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基本依据,实现“一考多用”,既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又减轻学生备考负担。
2.实行“全科开考”
把国家《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做到“全开全学”“全科开考、学完即考”,体现义务教育功能。
3.推行“分类施考”
“分类施考”共分为纸笔闭卷、纸笔开卷、机上施考、现场考试、实验操作、过程考查6类。
纸笔闭卷:语文、数学、外语(笔试)、物理、化学学科继续采取纸笔闭卷方式考试,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将地理与生物学科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实行纸笔闭卷考试,在八年级下学期末进行;将汉字书写能力测试纳入中考语文学科考试范围。
纸笔开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继续采取纸笔开卷方式考试,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
机上施考:一是音乐、美术学科继续采取自动化闭卷方式考试,音乐、美术学科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二是2018年、2019年入学的新生,推进外语学科口语教学改革。从2020年入学新生开始,将外语口语考试纳入中考,成绩计入中考外语学科总分,在9年级下学期与外语听力考试同步进行,听力与口语总分值为30分。
现场考试:体育与健康学科继续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现场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调整体育与健康考试分值,由原来的40分调整为50分。其中,七年级15分、八年级15分、九年级20分,考试成绩纳入中考计分科目。完善《长春市体育与健康考试实施细则》及考试办法,扩大考试项目覆盖面,逐步增加选择性考试内容。
实验操作: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对实验能力进行测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学科的实验操作与动手能力。生物学科在8年级下学期进行,物理、化学在9年级下学期进行。由市教育局制定考试标准和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实施。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过程考查:从2018年入学新生开始,对综合实践活动(劳动与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4项内容进行考查,由市教育局制定标准和要求,各县(市)区、开发区组织实施,在8年级下学期期末进行,考查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同时,由学校组织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过程考查。
二改革录取计分办法
1.调整录取计分科目
长春市采取“4+4+2”录取计分科目模式:第一个“4”指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学科;第二个“4”指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学科;“2”指地理、生物学科。
2.调整卷面设置分值
录取计分科目由640分调整为750分,增加11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各120分,体育与健康50分,物理、化学合卷12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120分,地理、生物合卷100分。增加部分为地理、生物合卷100分,体育与健康增加10分。
3.成绩呈现方式
在高中阶段学校录取时以分数呈现,在初中学生毕业时以等级呈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以等级呈现。
三推进中考命题改革
1.继续实行中考单独命题
继续实行长春市中考单独命题。要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命题流程,健全评价机制。加强命题人才库建设和题库建设,确保命题管理科学规范。
2.发挥中考命题育人导向作用
要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查,更加注重发挥对课程与教学的导向作用,更加注重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密切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深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优化评价方式
进一步优化评价指标、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强化评价工具和评价方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提高评价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进行全面评价,注重写实性评价,加强评价过程管理,保障评价结果公平。
2.强化结果运用
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生评优评先、向优质高中择优推荐的依据,作为高中自主招生的参考依据以及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时其他条件同等的情况下优先录取的依据。
五深化推荐生制度改革
1.扩大推荐生比例和覆盖范围
长春市中心城区(不含双阳区、九台区,下同)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占学校招生计划的80%,双阳区、九台区、榆树市、农安县、德惠市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占学校招生计划的75%。逐步扩大民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比例,到2020年,推荐生不低于学校招生计划的30%。逐步将推荐生制度拓展到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2.改进推荐生指标分配办法
优质公办普通高中推荐生指标分配坚持“先校均、后生均”的原则,注重向薄弱学校倾斜。
3.改进推荐生资格认定办法
报考推荐生,原则上须具有所在初中学校3年完整学籍并实际就读。由中心城区外转入的,须在8年级第2学期末前取得该校学籍并实际就读。中心城区内转学的,不享有推荐生报名资格。进一步落实和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的政策和措施。
六启动普通高中自主招生改革
在具备条件的普通高中开展自主招生改革。拟开展自主招生的普通高中,需向学校主管部门提出自主招生申请,经批复同意后,由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报备审批,通过后方能进行自主招生,同时由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实行为期3年的动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