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环境的内涵

城市环境的内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环境的内涵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第1篇

一.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山水美学理念

山水美学理念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引进要追溯到19世纪末期的西方,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口的迅速增长,生态破坏严重,人与环境的矛盾的日渐突出,面对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如何实现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成为时代大背景,因此“山水田园美学”理念第一次被提出,随着理念的完善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实践的深入,“山水田园美学”理念在我国逐渐发展成熟,并指导着我国的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其旨在追求一种尊重自然生态环境为先导或基础,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与自然山水意境相融合,具有我国传统山水美学理念的新型城市环境设计理念,最终实现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的山水融合与人文彰显。

二.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模式的形成作用

1.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山水美学在我国古代就具备了丰富的内涵与独特的意蕴,在汉代时期逐渐走向成熟并很大程度上指导着中国城市园林的建设。山水美学对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指导,奠定了现代城市环境建设的思想基础。我国山水美学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这与古代文人思想中的“君子比德”“士气为尚”有着深刻的渊源联系,是我国古代文人性格特点的体现与审美情趣的流露,这种思想体现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就是追求对自然的保护与尊重,实现天人合一。从山水美学的角度来看,自然的山水便自成一道风景,是人工山水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山水美学理念在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融合时便倡导尊重自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要尊重自然意味着充分发挥自然山水对城市环境的优化作用,山水美学中强调无论山水大小都具有自身特有的完整形态,展示着自身独特的美学内涵,如果城市环境建设中一味追求科技与创新,对城市原有的自然形态肆意破坏,城市的基本生态美学遭到破坏,也使得原有城市的生态环境失衡,影响人居。在城市环境设计之初对山水的布局与形态进行分析与研讨,不论山水的形态如何,大小如何,均在城市环境设计中有所体现,并原汁原味呈现其自然特征,在环境设计时更注重自然山水形态组合对于城市环境所带来的生态价值,立足整体,实现山水自然形态与城市环境设计的融合。

2.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改造自然的思路

山水美学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这从我国古代成熟的园林设计作品中可以窥见一斑,尊重自然并不是一味地承袭自然,而是有所改造有所创新,纵观我国古代的园林设计,尤以苏州园林为胜,其在设计上既注重对自然的保护与利用,也体现着“天人合一”,人对自然环境利用并改造的痕迹,亭台楼阁,蜿蜒设计,长廊荷花,绕水盛开,这种城市设计美景都得得益于山水美学。对于自然山水进行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提炼与加工,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与整合,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完美融合,一方面既展现了静观美景,另一方面在人工参与下具有了动的展示,置身其中,宛如画中,是自然美景的浓缩也是人工创造的奇迹。这些空间的组合与人工的设计为我们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设计灵感与思路,亭台楼榭与建筑设计等完全融入城市原有的山水形态中,两者的结合十分巧妙自然,无丝毫的堆砌加工痕迹,使得城市环境充满着自然的生机与韵味,城市环境设计不仅仅是景色的集合,更是人们放松心灵,宜居乐居的场所。

3.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象延展的指导

我国山水美学强调“物有尽而意无穷”,这是城市环境设计的一道独特手法,山水美学中将虚实、灵动等贯穿其中,营造出流畅变化及丰富自由的设计作品,这在我国山水画中体现最为深刻,我国古代画家借助这种虚实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对有限的物体进行空间的无限意象延伸,通过层岩叠嶂与曲苑画廊等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设计效果,景中景,园中园,形成一种视觉与意象上的延伸与扩展,在自然美的烘托映衬下完成了自然曲折意境的构建。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通过对虚实的利用,实现生态环境与人工建筑的相互映衬,用水来延伸视觉空间,用山来提升视野范围,巧妙的人工搭配、刻意的雕花长廊等将有限的空间营造出无限的意蕴特色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设计体验感,这对于有限的空间内的城市环境设计具有突出的意义。

4.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文化底蕴熏陶

山水美学在注重景观别致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底蕴的打造,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文化底蕴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城市的名片与展示窗口,这就要求环境设计者首先要构思城市环境设计的蓝图,在设计建造的过程中注重意味与意境的体现,通过分析原有山水、建筑的位置,进行适当地调整与加工,借助文人的题字、文化典故的由来、历史故事的传说、名人诗句的映衬等达到文化底蕴的构建。文化底蕴的熏陶与构建并不是随意而为之,需要遵循当地的文化客观实际,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利用,空穴来风的文化装饰只是会让城市环境设计更肤浅,更庸俗。山水美学所强调的文化底蕴要结合城市实际,借助当地的文化名人进行文化底蕴与文化元素的深入发掘,形成城市自身的文化特色,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文化迁移与复制,使得城市原有的文化底蕴也丧失殆尽。对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来说,只有自然风景与人文底蕴的交相辉映才是成功的城市环境设计体现。

5.山水美学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意境的灵感

山水美学强调意境,强调“天人合一”,而这些则为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理念与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所倡导的绿色人居环境不谋而合,这种对自然的返璞归真就是城市环境设计的灵感体现。在现代化城市环境设计时充分利用当地的水源与山体特色,引入入城装点城市,美化环境。借助山体特色,在城市中进行修整开发,提供人们融情山水的空间。意境的营造更可以借助植被来完成,通过城市绿地的营建,城市绿色观光园的设置等为城市人居提供绿色长廊,在自然的引进中实现意境的构建。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场所;文脉

一、场所文脉与城市环境改造的共鸣

1、场所文脉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体现为对人的需求、文化、历史、社会和自然场所等外部条件的尊重。场所文脉通常表现为“外向”和“内向”在两种。“外向”的场所文脉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环境表面层级形态的研究而产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处理方案。如对周围区域原有环境风格和形式的“复制”,对旧有建筑外貌的保护和维护,对典型建筑特点的抽取、重构。而“内向”的场所文脉主要研究潜在规则之中的关系,是一种对于规律的探寻、精神的延续,总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深入人心的又是人们无以言状的哪个部分的研究。这部分可视作精髓之处。当然,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场所文脉皆不可缺失。

2、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作为城市更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设计,又是一种策略,城市环境改造设计总体来说是对所有的建筑及外部空间场所的改造活动,旨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这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含义。现代社会的发展总是滞后于人们对于生活质量提高的诉求。但纵观历史的长河,总会那么一段时间是相对和谐的,即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一方面是使用功能上的诉求,我们现行的城市环境改造并不是基于对人们生活习惯的深入研究基础上做出的调整或新生,而是呈现出一个“框架”放在那里,然后把人们装进去,使人们被迫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性,适应新生的场所,这是彻彻底底的毁灭。而是精神层面的诉求,这是一种无法言喻的诉求,在那里的时候一切祥和自然,一旦丢失,则立刻黯然失色。就像客居他乡的老人企图落叶归根却始终无法找寻所谓的“根”在哪里。因此,笔者认为后者是“锁”,前者是“钥匙”,必须匹配才能开启人们美好生活的大门。

二、场所文脉主义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提供的设计手法

城市环境改造设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和不间断的人类创造活动,并具有一定的时空特色。依据城市文脉主义的设计理念,城市环境如果没有传统的、历史的、情感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内涵,就不可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环境场所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城市环境改造设计在改造过程中新旧文脉的转换与延续是关键。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场所文脉主义的运用可有以下几种方法:

0.尊重场所意义的设计手法。这是一种以现代社会生活的认为根本出发点,注重并探寻人与环境有机共存的深层结构的城市环境改造设计方法。从场所意义的角度讲,城市环境是有空间场所组构而成,城市设计“Team10”成员凡·艾克认为,场所感是由场所和场合构成,在人的意象中,空间环境是场所,而时间就是场合,人必须融合到时见和空间意义中去,因此这种环境场所感必须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过程中被重新认识与利用。也就是说,空间的尊在一定伴随着时间的延续,时空的引入使得场所这个概念得以完整,同时给人的感受才最真实。而且二者相互丰盈,在使用者的脑海里形成思维定式,譬如其对某个场所的感觉如何如何便是这个道理。

1.强调旧建筑的再利用并与现代环境共生的设计手法。主要是指在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在力求保护城市原有的内在空间住址结构的前提下,对城市的旧建筑采取改造性再利用的态度。这种设计手法实现了旧建筑在城市景观环境构建中的的社会经济价值、文化生态价值,并使城市环境的历史文化得以延续。在具体操作时,有不同的设计策略和方法,对于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建筑,一般采取“整旧如旧”的方针,使其恢复原有的建筑风貌,保证其原有的味道;对于其他类型的旧建筑及其环境,常从历史与生态双重社会属性的角度出发,在对其动能延续及置换的基础上,利用适宜的新技术、新材料对原有空间及结构加以改造与调整,赋予旧建筑以及其环境以新的生命活力,延续了城市历史文脉,增加了城市景观环境的认同感。此处要着重提到的是,在关于旧建筑的继承与发展的层面上,我们更多关心的应该是我们要传承的是什么,发展的又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那么其他的工作也只是枉费力气。

2.从城市历史文化与人的生活情趣的角度重视城市环境中公共艺术品以及环境设施设计,从而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艺术品格。此间可以利用一些超写实的艺术创作手法来还原历史真实场景,从而获得历史认同感,引起人们的共鸣。当然,适时的引入一些更富有内涵的、相对“隐形”的公共文化艺术品,在时间的流逝中,或许会对人们的生活、休闲产生更久远的影响。

3.注重文化生态的设计手法。此手法主要从人与环境这对主客体出发,在尊重城市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考虑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原来越激烈而导致现代城市中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途径的相应变化的同时来进行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以保持和增加环境文化的认同感,调适快节奏的工作生过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样现代城市环境改造若不从适应人的生活形态更新的角度出发,也将是无生命力及社会意义的。从文化生态文脉手法角度出发,最成功的环境改造设计应该是满足现代社会人的需求而提出的新功能与原有城市环境中各物质要素达到最小冲突,而不应是一种激进式的置换。其目标实现应遵守一定的准则,如生态学准则等。因此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改善生存环境质量必将成为城市环境改造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结语

总之,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改造存在着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创新可作为一种衡量标准,自始至终贯穿于城市环境改造设计的前期认识过程、具体设计过程以及使用评估过程之中。场所文脉主义是城市环境改造设计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对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增加城市文化的认同和加强城市的形象特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改造过程的具体操作又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因势利导、兼收并蓄,创造多元共存及个性特色鲜明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城市环境才是有生命力的。

参考文献:

[1](美)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2](丹麦) 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

[3](挪) 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艺术、小品

中图分类号: TU98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城市环境艺术小品是现代城市中的重要元素,它服务于城市又影响着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创建科学、美观、人性化的环境艺术小品是其发展与更新的目标。城市环境艺术小品应根据城市的文脉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各种相关的因素,选择恰当的艺术形态和装饰格调、注重作品的内涵与形式,实用与装饰的统一,完成作品。同时要考虑公共使用的心理行为特点,便于管理、清洁和维护,考虑特定气候条件下天长日久的影响材料的运用,以及色彩和质感的实施和构造处理都要力求妥善。考虑城市风格和具体环境的建设意图,切忌生搬乱套,并以宁缺勿滥为好。所以设计先于建造,而观念又先于设计。

1、城市家俱----公共桌、凳、座椅等休闲环境设计。是构成城市现代化重要因素和城市景观的一部分,追求共享性和舒适度,称为“文化建筑”出现在城市的公园绿地、庭院场、商业步行街和室内花园中。它受场厅环境的限定,但又具有随意性,不可随心所欲,杂乱无章,要求与环境和谐,在设置上需同其他小品,如标志、种植容器、污物筒等有机结合,形成景观气氛,创造环境舒适感。

2、种植各种观赏植物的箱体也要因环境而定。在步行街为给人提供休憩方便和净化空间,宜设较永久性的以砼为主的种植容器。在博览场所设易变的种植容器,以适应场所气氛的变换。室内花园或共享大厅里可考虑铝合金或陶瓷品,以求得与华丽舒适的环境和谐、强化环境气氛。除此之外,主要还起空间分隔与限定方向的特殊效果。还可在净化环境,提高空气质量以及强化整体空间序列方面起到作用。

3、垃圾筒、果皮筒等卫生设施设置和摆放对城市街道环境,卫生具有一定的影响,要同城市人们日常生活、娱乐、消费等因素相联系。根据清除次数和场所的规模以及人口密度而定。力求造型简洁的同时考虑清扫方便,尽量不设置以土地上和草坪上。城市街道的垃圾筒和果皮箱摆放的间距应因地制宜,对主要商业街和车站垃圾源较多、人流量较大,垃圾筒的间距不应过大,也不应过密,否则影响美观,也增加保洁员的劳动度。建议最小不应小于15米,最大间距不应大150米,垃圾筒的摆放位置应明显,垃圾筒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人性化,具有一定的密闭性,同时方便投放和清洁。

4、导游信息标志,市区地图,区域指示图,多向路标等工作为城市综合装置的各种标志,是传递城市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不同于商业性的广告牌。所以设计要求图案简洁概括抽象,色彩鲜艳醒目,文字简明扼要清晰。标志图象要抽象得能代表某种语意,文字清晰易辩,能见度要高,色彩不宜繁杂。其尺度视具体情况定,步行街中的不宜过高,一般仅在人们的视平线以上即可。而在车道上的则要考虑汽车在远处使用的特殊情况。所以标志设计适宜能使城市井然有序增光添色,在功能方面也会为人们迅速、准确、有效地传递信息。

5、随着通讯的迅猛发展IC公话业务日益减少应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并不说明它就一无是处成了垃圾。许多大、中学生和一些农民工,还是需要IC公话的。其造型、休量、设置要因地制宜。在车行道宜两边对设,设在街头巷尾、居住区、景区侧重它的灵活性,色彩要鲜明悦目,给人以方便。景观上尽量满足与整体环境相和谐,结合其他小品提高环境质量。

6、绿地灯具和高照强光的路灯、广场灯不同,它用于庭院、绿地、花园、湖岸、宅门的照明设施,力求舒适宜人,照度不宜过高,辐射面不宜过大,距离不宜过密,白天是景观中的必要点缀,夜晚又给人以柔和之光的照明设施。宁静、黄雅、合适、安逸、柔和是城市绿地灯具的特点,造型和颜色要简洁明亮。

7、雕塑小品又可分为抽象雕塑和具象雕塑,雕塑设计要同基地环境和居住区风格主题相协调,优秀的雕塑小品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活跃空间气氛的功效。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情景雕塑”,表现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动人的一瞬,耐人寻味。城市的文化内涵,精神气质要从景观环境中的雕塑艺术小品种体现出来。因此,设计时应考虑具有艺术性、时代感、功能和美观相结合的园林雕塑小品。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第4篇

【关键字】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原则方法

随着城镇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目前我国的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而言,现有的生态环境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生态绿化的需求。为此,必须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绿化面积占有率,在提高自然环境质量的同时做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那么如何使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既能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视觉享受呢?笔者以为,按照一定的植物配置原则对城市园林建设做出设计与实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作用

在城市工业化发展的影响下,大多数城市都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也不但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平衡,也对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危害。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还城市一个洁净的生态环境,我国大力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以增大城市绿化面积,提高城市园林建设水平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由此可见,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城市环境的改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城市园林绿化通过植树、种灌、栽花、培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过程,不仅要提高城市的绿地率,也要充分利用立体多元的绿色植被的生态效应,包括吸音除尘、降解毒物、调节温湿度、有效降低城市污染的程度,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质量达到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要求,从而为市民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活空间。

1.2美化市容,充分烘托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城市园林绿化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大量具有自然气息的花草树木引进城市,按照园林手法加以组合栽植,同时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城市园林绿化景观,从而使城市色彩更丰富,外观更美丽,并且通过不同园林绿化景观的展现,充分体现出城市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成功的城市园林绿化在美化市容的同时还应充分体现出城市特有的人文底蕴,这是城市园林绿化重要而独特的功能。

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植物配置现状

由于园林绿化建设的优良功能特性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的大多数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开始积极的进行园林绿化建设。但在园林建设中却急于求成,太过注重整体城市园林规划的整齐一致,而使得城市的绿地结构过于单调,不能体现出良好的生态特性。据研究显示,草木、灌木与乔木相互孤立种植的园林设计方式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建设的主要手段,而所选择的树木种类也太过单一,并没有根据生态学中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所适宜生长的树木植物品种也不同的理论依据,选择最适合本地生长,同时又能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植物品种。

另外,缺乏历史文化内涵和品位也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和现象。城市园林绿化,并不是随意种植树木花草这么简单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植物传递出一种精神、一种文化或者说是一种城市风格,使人们在感受园林绿化所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能够感受了园林绿化的独特魅力。使城市园林绿化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的同时,将人文底蕴融合在园林绿化建设之中,烘托出城市环境的文化氛围,从而体现出城市特有的景观效果,提高城市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3、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原则

3.1整体优先原则

城市园林植物配置要遵循自然规律,利用城市所处的环境、地形地貌特征,自然景观,城市性质等进行科学建设或改建。要高度重视保护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景观,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把握好它们与城市园林的关系,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谐,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回味历史,保障历史文脉的延续。充分研究和借鉴城市所处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景观格局和特征特色,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植物配置的艺术性、趣味性,使之具有人性化和亲近感。

3.2生态优先的原则

在植物材料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草坪的衬托以及新平装的选择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充分应用生态位原理和植物他感作用,合理配置植物,只有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才能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

3.3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按照生态学原理,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植物种和谐共存,群落稳定发展,达到调节自然环境与城市环境关系,在城市中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4文化原则

在植物配置中坚持文化原则,可以使城市园林向充满人文内涵的高品位方向发展,使不断演变起伏的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在城市园林中得到体现。在城市园林中把反应某种人文内涵、象征某种精神品格、代表着某个历史时期的植物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形成具有特色地城市园林景观。

4、园林绿化植物配置方法

4.1近自然式配置

所谓近自然式配置,一方面是指植物材料本身为近自然状态,尽量避免人工重度修剪和造型,另一方面是指在配置中要避免植物种类地单一、株行距地整齐划一以及苗木的规格的一致。在配置中,尽可能自然,通过不同物种、密度、不同规格的适应、竞争实现群落的共生与稳定。目前,城市森林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森林绿地的近自然配置应该大力提倡。首先要以地带性植被为样板进行模拟,选择合适的建群种;同时要减少对树木个体、群落的过渡人工干扰。上海在城市森林建设改造中采用宫协造林法来模拟地带性森林植被,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4.2融合传统园林中植物配置方法

充分吸收传统园林植物配置中模拟自然的方法,师法自然,经过艺术加工来提升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在充分发挥群落生态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创造社会效益。

城市环境的内涵范文第5篇

而当今,随着城市的发展愈加迅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以技术和数字为即时可见的衡量指标下,城市环境中本应该蕴含的文化元素淡化和浅显。一座城,因其涵养的文化底蕴而使其更加有韵味和悠远绵长。如何看待城市环境建设和文化的关系,如何将无形的文化特质融合到有形的城市环境建设当中,让城市重新成为关怀人和陶冶人的场所?这些都是亟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城市环境建设中文化的缺失问题

(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与城市面貌的趋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个城市都不断脱离了旧有的气息,高楼林立、商务区CBD、购物圈、住宅区等等,不论你到了哪个城市,都感到亲切熟悉,感觉置身于自己所在的城市中。然而,这也表明了城市的建设在不断趋同,没有自己的特色。

但是,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差异性。而差异主要体现在城市文化的真正独特性。各个民族、地域、城市的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创造的,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地方个性特征,失去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关键所在,即城市精神。

(二)城市记忆的消失与文化传承的缺失

“近代文明吸收了古代文明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之面貌一新,近代文明对人类全部知识的贡献很大,它光辉灿烂,一日千里,但是,其伟大的程度却还远远不能使古代文明暗淡无光,并使它沦于不甚重要的地位[2]。”

1893年,从美国芝加哥兴起的“城市美化运动”曾引起人们大兴土木去“美化”城市,大修广场,采用散射状来规划城市的现象盛行。但是,这股浪潮在1909年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遭到了批评和抵制。而近年来出现于中国的城市进程,与当时的美国以及随后发生在其他国家的城市美化运动有相似之处,也同样造成了文化的淡化和荒芜。城市中原有的古老建筑多是历史上皇家与宗教遗产中的精华,显示着一个城市文化创造的极致。同时也让人们记忆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比如故宫的存在让人们记住“礼”,从而在环境氛围中规范自己的礼仪风范。而在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城市整个生活文化的载体。

(三)城市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双重恶化

城市的发展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随之而来面临着一系列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差、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加剧、资源短缺加剧;绿色空间减少、安全空间减少、人的活动空间也减少。大都市的现代化观念也使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难免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观念,公共道德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淡薄,人们的行为规范没有建立起来,导致公共场所脏、乱、差现象一时难以根除,公共设施经常遭到人为破坏。偷、抢案件的发生,食品不安全、交通不安全的环境使人们生活在焦虑之中。

二、城市环境建设与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一)文化融入到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历程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文化与环境建设结合做的很好的城市,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由“culture in city”到“city in culture”,即由“文化融入城市中”到“城市浸润在文化中”。可见,文化与环境最终合为一体,让人生活在其中,无时无刻不是沉浸在文化的熏陶之中。

从微观层面来看,从建设城市环境的具体操作来讲,城市也必须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细化-美化-文化-德化”,其具体内涵是,首先,城市环境建设要做好,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从细节开始,一步步推进和扩散;然后在细化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城市,将城市装点得具有美感,此时文化已经逐渐包含其中,到了一定量变的积累,文化则发生质的飞跃,紧接着由“文”化“德”,完成这样一个过程。这也是人性的“真善美”在城市环境建设管理中的具体体现。

(二)文化融入城市环境建设结合的重要性

城市环境建设不仅仅包括狭义的环境,如城市景观、街头巷尾、交通等,还要树立“大环境观”,包括城市的文化产业,市民的文化权益,采用的文化手段,公共环境文化体系等等。城市环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相互联系和影响。一个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呈现出的样态,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与城市环境的建设和发展紧密相关。

城市环境建设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城市环境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明显。因此,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权益的有效保护,文化手段的多样高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都是对文化融入城市大环境建设的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三、文化元素与城市环境建设有效融入

(一)理念与规划先行,多视角形成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