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 育人作用

恩格斯说过“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正是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的产生;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的发展;有了劳动,才有了人类美好的今天;同样,也只有劳动,才能创造出人类灿烂的未来。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劳动者努力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使大多数家庭获得了良好的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子女一辈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艰苦创业、吃尽千辛万苦的父辈们,给了子女莫大的爱,甚至爱的没有了理性的思考。于是乎,在我们的周围,不少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出现了,父母只盼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即使他们在家中“为所欲为”,父母也心甘情愿,在两代人的呵护下,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连最简单、最轻松的劳动也与之无缘了。

去年,我曾遇见过这样一种情况:在一农村寄宿制中学校门口,一位母亲请求保安让她进入校园。保安问何事,她说:“女儿在家中自己连鞋带都没系过,都是我给系,现在在学校住宿,实在不放心,来看看”。我们也常见新闻媒体这样的报道:新生入学,校园内车水马龙、道路堵塞,几代人送子女报到,前呼后拥,办手续、扫宿舍、理床铺,一切父母代劳。开学后,衣不会洗,地不愿扫,自己照顾不好自己的大有人在。

试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吗?能感恩父母,孝敬长辈吗?能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吗?能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吗?因此,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不容忽视,应充分认识它的育人作用。

首先,劳动技术教育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需要。《国家2010--2020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长期以来,国际敌对势力企图颠覆我人民民主,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青少年身上;国内封建思想余毒、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音像制品等仍在不断地侵蚀部分人的灵魂。而青少年学生的好奇心强,免疫力差,他们很容易走上邪路。如果不重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劳动意识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势必导致他们四体不勤、好逸恶劳,品行不端。这样的人,怎么能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怎么能担当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呢?

其次,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途径。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期,可塑性大,在这个时候进行适当的劳动教育和锻炼,可使他们从小养成自觉劳动的习惯,树立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从小养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与他人同甘共苦的习惯;自觉地把“劳动作为人的第一生活需要”,而不是被迫地参加劳动。如开展“小手洗大脚”活动,培养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开展“今天我当家”活动,体验父母一日的辛劳;开展“割麦一日行”活动,体味“粒粒皆辛苦”的不易;带领学生到敬老院打扫卫生,培养学生尊老敬老的情感。若在青少年时期忽视了劳动教育和锻炼,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就会鄙视劳动,轻视劳动人民,成天躺在父母舒适的臂弯里享清福,其结果可想而知:要么是社会的包袱,要么是社会的罪人。

再次,劳动技术教育是拓展脑力劳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学生从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大都是抽象的。如果能在课内组织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术,课外、校外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就能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促进学生智力的进一步发展。

充分认清劳动技术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作用,我们还要注意纠正几种错误的做法:

其一,要纠正部分教师认识上的一种偏见。他们认为学生在学校的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抱着应试教育的固有思想不变,只盯着学生考高中、考大学。认为参加劳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只要学生成绩好,就什么都好。这种只重智育,轻视劳动技术教育、轻视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如果在教师身上不转变,怎么对学生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怎么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其二,应纠正部分家长的错误认识,消除他们的溺爱心理。有的家长认为:我的孩子到学校是读书的,不是来劳动的。看见自己的孩子参加劳动,心疼得不得了,还振振有词的说:“我的孩子在家里都没干过活,哪能在学校里干这样的活?”个别家长甚至主动帮自己的孩子做值日,完成劳动任务,让自己的孩子到一边去玩。更有甚者,看见自己的孩子劳动积极,竟然教训孩子:“你真笨,就不知道少干点?”我们不妨想一想,这样的家长、这样的思想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人呢?

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培训学校、家长委员会讨论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转变家长错误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第2篇

一、创新教学形式

劳动与技术活动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且以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劳动技术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形式单一,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越来越突显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劳技课堂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努力探寻新的教学形式,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生机。

1.开辟劳技讲坛。

传统劳技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师讲生听”“师做生看”的单向教学模式。如何突破这种传统教学形式,让课堂换新颜呢?我们不妨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改变教师的角色定位,创新教学形式,开辟“小教师讲坛”,实现学生主动、生生互动。对于能让学生自己设计的,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能让学生自己去教的,都放手让学生亲自去动手、去发挥。开辟“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讲坛”,请他们走进课堂,实现家校互动,使课堂别开生面。

如三年级《巧手折蓓蕾帽》一课的教学,站在讲台上的不再是同学们熟悉的老师,而是班级里的几位同学。“同学们,今天我来教大家折蓓蕾帽……”他们作为“小教师”,表现得让人惊叹: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一步一步细心教导,讲清重点、难点,还不忘与同学们互动。有的模仿教师平时上课的样子来提问:“你们明白了吗?”有的学着教师给同学真诚的赞赏:“你折得真好!”……下面的学生也非常投入,学得格外认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课后,“小教师”们还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前,我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教爸爸妈妈折了许多遍。”“当时上台就觉得两腿发软特别紧张,觉得脑子都发蒙了,但讲着讲着就好了。”“我觉得上台的同学都特别勇敢,特别棒!”“我喜欢小教师上的不一样的课。”让学生走上讲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锻炼了胆量,培养了表达、交流的能力,让劳技教学更有情趣了。

2.开辟第二课堂。

传统劳技教学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教学活动基于课堂,依托课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劳技教学越来越突显其特殊性、全面性、科学性、实践性,仅依靠课堂教学已难以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劳技教学要打破课堂的局限性,开辟第二课堂,扩大信息来源,延伸技术应用,在课内外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如成立十字绣、变废为宝、烘焙、泥塑、小制作、剪纸、编织、微种植等各种课外兴趣小组;如带领学生走进食堂,走进社区,走进农场,走进蔬菜种植基地,走进广阔的大自然,将课堂搬出教室,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又如让学生在家自己洗衣服、烧菜、钉纽扣、缝补衣物、整理房间等,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会做的事学着做,做中学,学中做。这样,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二、实现学科整合

劳技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它植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多学科紧密联系,有其特殊性和优越性。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即将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融合到劳技教学中,或将劳技的知识技能拓展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纸工、泥工、编织等与学生的艺术素养紧密相连,木工、金工等与学生的科学素养密不可分,对作品的欣赏评价又与学生的审美素养息息相P,对知识的收集、整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材料的计算、测量等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不可否认的是,劳技教学还可与研究性学习相辅相成。如研究传统节日春节时我们可以学习剪窗花、做中国结,元宵节可以学习做花灯,端午节可以学习包粽子等。可以说,劳技本身就存在于其他学科中,又延伸在各学科之外,关键是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和其他课程进行有效整合,以搭建起学科之间联系的桥梁。

如在《涤纶彩球》一课中,一张正方形彩纸,制作成我们需要的涤纶件,需要借助自制的模板。而模板的制作不仅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制作技能,还要运用数学上三等分圆等知识。因此,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探讨具体的制作方法,并从观察中总结出绘制过程,体现探究性的学习过程。

又如在《纸风车》的教学中,教师预先设定了五项目标:了解风车的历史以及有关风车的故事,了解风车的制作材料、工具和工艺,学会自己制作纸风车,了解风车转动的原理和技巧,学会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很显然,这些目标并不要求在一堂课内全部实现。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到网上查找有关风车的资料,并将收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集中整理,发给教师;课堂上,教师先播放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制作的课件,观看一些造型、选材各异的风车图片,享受视觉盛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拆、观、想等办法讨论探索纸风车的制作方法;接着请学生自主选材,动手制作纸风车。学生设计制作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丰富教学素材

江苏省《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提出:“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教材不等同于课程内容,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学会合理选择和增补。课程要结合校情、教情、学情,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标。

如结合环保校本课程,开展“微种植”系列项目学习。“绿芽成长记”让学生亲手种下一颗颗小种子,去触摸,去呵护。从播种到发芽、长叶、开花,甚至结果,学生在和这些小生灵相处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植物生长的神奇,培养了爱心和责任心。“水培植物小达人”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用废弃的塑料瓶制作水培器皿,选取植物进行培植,了解水培植物的相关科学知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塑料瓶里的种植园”引领学生探索种植的奥妙,感受种植的快乐,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项目学习中,学生广泛查阅资料,撰写活动日记,进行活动摄影……在“我是护绿小蓓蓓”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树牌,给鸟安家,认养绿树,撰写植物生成记录,征集护绿金点子……“小小微月美校园”引领学生走进微月的世界,了解微月的品种、栽培历史、种植方法,和微月进行零距离接触,赏微月、R微月、闻花香、画微月,感受微月的精神内涵和独特魅力。

又如借助“水地图”这一项目的学习让学生采用一定的技术工具和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了解湿地的相关知识,绘制水地图。学生之间要就“水地图”这一作品制作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在交流和讨论中得出结论和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面对现实问题,学生需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理解和分析,单纯地依靠一门学科知识则无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亲密合作,形成“合作共同体”,从而提高各项能力,如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调查能力、沟通能力……以此为契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劳技;“先仿后创”型教学模式;探究;问题;实践

一、问题的提出

每当我们劳技教师聚在一起进行教研活动的时候,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现在的学生对劳技课不感兴趣。学生对劳技课的冷漠,让我意识到我们一直沿用的单纯的、机械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忽视了激发学生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阻碍了创造才能的培养。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的操作学习,我把其简单称为“先仿后创”型教学模式。

二、“先仿后创”型教学模式研究

“先仿后创”型教学模式可以分为“范例模仿―设计改进―创新制作―优化提高”四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模仿制作教材作品,然后对范例进行设计和创新,接着对设计的作品进行优化,最后鼓励学生设计类似的作品。

三、“先仿后创”型教学模式的实践

在学习《铁皮畚箕的制作》的激趣导入环节,先发给学生一个铁皮畚箕,让学生将课本中的“畚箕平面展开图”和铁皮畚箕范例结合起来观察,分析、讨论:畚箕是由哪几个面组成的?这几个面是怎样弯折的?每个接口处的边缘是怎样接口咬缝的?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补充,使学生对铁皮畚箕有了感性的认识。我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都遇到了困难,有学生用铁皮剪剪出的切口或凹口不平;有学生卷边的时候,没有将折线严格地对住硬木的棱角线上,使得卷边卷歪。这些现象和我课前预想的一样,我让学生停下来,先让学生组内讨论这些问题,然后让个别做得好的同学上讲台讲解示范,经过讲解示范,学生已经领会其中的奥秘,顺利完成了铁皮畚箕的制作。

“总结”的意义在于“提升”,将学会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但重视教给学生劳动知识,而且更注重引导学生努力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大胆创作出更具有创意的佳作。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能力;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9;G4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7-0045-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十分重要,更有益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有的学校仍然片面追求升学率,让劳动技术教育活动无法开展,这种现象必须改变。对劳动技术教育活动进行优化,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必要环节。

一、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困难

1. 外界教育环境的影响

外界对于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家长仍然关注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就是学校的软硬件水平以及学校的管理情况。如果学校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高,获奖次数多,教师的科研工作到位,就会被外界评定为优秀学校。这种评估一般通过听学校汇报、学校账目查寻与师生大会的形式完成。具有片面性的学校评估标准,让许多学校管理者只重视“重点”学科,忽视了劳动技术学科教育。

2. 劳动技术教育以偏概全

在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的今天,教育部门要求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小制作、我的小发明、劳动日记都是劳动技术活动的主要形式。这些活动对于学生劳动意识与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如果这些活动成为学校仅存的劳动技术活动,其效果则会大大下降。用一年一度的劳动技术活动代替日常的课堂教学,未免得不偿失。

3. 劳动技术教育思想有待更新

教育思想,往往影响着劳动技术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家长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与知识积累,也有部分教师关心孩子智力开发力度,大于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家长从不把孩子的劳动能力培养放在心上,只要孩子能学习好,他们什么也不用孩子干。一些教师盲目迎合家长的需求,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因而影响了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二、劳动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的方法

1. 加强劳动技术教育教研力度

教师的教育科研工作,对于劳动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平凡的意义。提高教研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确定劳动技术教育的具体课题与实践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劳动技术教育活动的生命力。从学校的教学资源与当地的可利用资源出发,设计具有教育意义与实践意义的劳动技术课堂,会让学生爱上劳动,爱上发明。比如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教师可以选择“雾霾”这一环境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开发一个适合学生的劳动技术课程。“制作小小空气净化器”就是一个很好的劳动技术课主题,教师让学生通过网络去了解雾霾的来源与空气净化器的原理,与学生一起去收集所用的原料,研究空气净化器的制作方法。这样的劳动技术活动具有时代性,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开发、积极发明、积极劳动。

2. 注重劳动技术教学活动优化

对劳动技术教学活动进行优化,最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劳动技术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学校要建立科学的教育环境,肯定劳动技术教师的教育地位,给予他们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鼓励其开展丰富的劳动技术教学活动。劳动技术教师要减少粗放型劳动活动的开展,如组织学生到校园内捡垃圾、让学生做宣传海报等。多设计一些密集型的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时动脑,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比如讲解“小鸟的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大自然中观察小鸟的家,让学生用眼去观察,用脑袋去分析,并积极创作自己的作品。将课外实践与课内创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劳动能力提升。

3. 创新劳动技术教育评估机制

做好劳动技术教育的评估工作,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部门要想促进劳动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定期深入到校园,对学校所开展的劳动技术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在评估校园的办学水平与教学条件时,将劳动与技术教学过程、成果纳入到评估体系中去,提高劳动技术教育能力的权重。只有劳动技术教育工作关系到学校的切身利益,才能使学校领导与教师真正重视劳动技术教育。外界做好监督与评估工作,给劳动技术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能够给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提供保障。

三、结束语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劳动技术学科的教育地位不断提高。文章立足于劳动技术教育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优化劳动技术教育,提高学生劳动能力”这一问题。劳动技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劳动能力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只有全面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才能让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对劳动技术学科教育的实际意义进行研究,重视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给学生打造良好的劳动技术活动平台,才是服务学生的正确举措。

参考文献:

[1]劳欢娟.劳动技术――唤醒一批“沉睡”的孩子[J].小学教学研究,2013(11).

[2]万成.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滞后的原因与应对[J].教学与管理,2009(08).

小学劳动技术教育范文第5篇

本课题旨在对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内容与策略进行研究,并在部分学校进行实践,为促进我国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专业化进程,提高小学劳技课教育质量提供基础。这里的小学技术教育师资,是指目前承担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包括劳动与技术课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以及承担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模块教学任务的老师。

一、 小学技术教师知能结构及其现状的分析

1. 小学技术教师的知能结构

课题组从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四个方面分析小学技术教师知识结构(见图1)。文化知识是技术教师个人拥有的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是关于“教什么”的知识。一般教育学科知识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教学知识是支持学科教学活动的知识,即包括学科教学论等知识,也包括支持教师在面临具体教学情境时思考、解释与决策的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是小学技术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所独有的知识。我们从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学科的发展历史与趋势、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四个维度对小学技术教师学科专业知识进行了梳理,见图2。

由于小学技术教育内容多、涉及面广,而教师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课题组根据课程实施的内容和要求提出学科基础知识分为必须掌握和选择掌握两个方面,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设计、家政、职业教育等,选择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包括金工、木工、纸塑等。

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教师所应有的一般能力,包括与教学实践直接相关的能力,如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也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这些能力是教师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能力。除此之外,小学技术教师应具有本学科所独有的能力,包括技术学科教学能力、学科基本能力和学科特殊能力,这些能力是小学技术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区别的能力,见图3。

2. 小学技术教师现状

通过对浙江省、上海市的一些小学技术教师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由于小学技术教师大部分由其他学科教师转任或兼任,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技术教育,他们在理念和知能结构上离小学技术课程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1) 理念上难以转变。对新课程理念接受缓慢,对现代技术教育观接受困难,这是目前小学技术教师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大部分小学技术教师认为,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部分小学技术教师由于是兼职的或被领导要求才被动接受教授技术学科,认为技术是副科,不会受人重视,采取了应付的态度。

(2) 缺乏学科专业知识。除少部分具有工科背景的技术教师外,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设计、木工、金工等学科基础知识,而且缺乏对技术史必要的了解,缺乏对技术思想方法的掌握。

(3) 缺乏学科教学知识。虽然技术教师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但对小学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缺乏了解,对技术设计、技术实践、技术探究的教学特点比较陌生。

(4) 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大部分技术教师不仅缺乏操作技能知识,对工具、设备、材料认识不够,而且缺乏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

(5) 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小学技术教师,往往根据自身以往的学科教学特点进行教学,将技术课上成语文课、数学课或科学课等。

3.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

基于小学技术教师在知能结构上存在的不足,我们认为,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目标就是理念的转变和知能结构的完善。目前小学技术教师急需充实的知识和急需提高的能力,见图4。

二、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策略

目前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不容乐观,表现为从省市到校层面的各种培训比较缺乏,即使有也仅限于教材层面的培训且缺乏连续性,而目前开展的一些教研活动则仅限于评比和听课评课,并没有关注技术教育师资发展的系统性。因此课题组结合小学技术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和培训目标,从内容指向和组织两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

1. 从不同层面把握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内容的全面性

小学技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应注意培训内容的全面性,可以从课程、教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层面进行培训。

课程层面的培训解决的是教师对技术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课程理念的把握和课程内容的整体认识,从而使他们在整体上把握技术课程,并以此来指导教学。教材层面的培训包括教材编写的观念、教材的体系与框架、教材的特色、教材的处理等。专业知识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等学科专业知识,也包括如何教授技术的知识。能力层面的培训包括纸塑、手缝、泥塑、小木工、小金工、种植、饲养、编制、电子制作实践的能力和识图、方案构思、设计表达、设计评价等设计能力,也包括技术操作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和技术教学实施能力等。

2. 策划不同层次的培训内容,提高师资培训有效性

由于小学技术教师执教劳动与技术的年限、经验不同,加上他们的专业背景不同,因此在培训内容尤其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策划上,需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层次技术教师发展的需要。我们提出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可以有基础、提高、精通等不同层次的内容。基础内容解决的是教材上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教师能够应付教学,而精通内容除了教材上的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包括该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包括该领域的历史发展、技术文化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

3. 基于教研活动,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对于小学技术教师来说,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小学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对如何把握课程理念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存在着困惑;第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和如何教学的问题;第三是没有掌握技术操作中的技术点。对此,我们提出以教研活动的开展为主来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我们提出主题式教研和课例研究式教研两种形式。主题式教研包括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或难以解决的问题,研究技术实践项目、学科专业知识、操作技能提升等。课例研究式教研包括校际间和区域性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研讨等。

4. 在培训活动中夯实学科专业基础

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奠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我们倡导加强以奠实学科专业基础为主要任务的专题培训。在学科教学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同课异构、磨课等专题培训方式。在学科基本能力提高方面,我们提出采用任务驱动的专题培训方式。例如,在浙江省的某次培训活动中,我们策划了电子、木工、编织、科技创新四块内容,由参加培训的教师自己选择2个项目参加。每块内容都采用基础知识加操作实践的形式。电子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模拟电路”拼搭和“电路焊接”;木工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六棒孔明锁的制作,在制作过程中学会刨削、锯割、凿削、锉削、砂磨、装配修整的技术;编织技术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完成手链、蜻蜓等编织的过程中掌握平结、金刚结等基本结;科技创新让参加培训的教师完成水火箭的制作,并进行试验,从而让参加培训的教师体验科技创新。

5. 基于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