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企业领导;企业战略;企业文化
一、企业领导
(一)领导的概念
“领导”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词性,包括领导行为和领导者两个方面,当“领导”作为一个动词时,它是领导行为的概念,长期的、连贯的领导行为构成了领导过程。当“领导”指的是领导者时,它又是一个名词的概念,代表着开展、指导领导行为的主体,是具体的人或集体。在本文中,企业领导指的是企业中的主要领导者。
(二)我国领导理论的研究
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有着让世人叹为观止的丰富的领导思想、兵家谋略,曾一度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领导理论研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尤其是企业领导理论仍然处在较低的层次上。主要原因是,我国落后的封建思想还很有市场,排斥科学的管理思想。现代不少学者对领导理论的研究相当一部分局限于权术上,以韩非的权术思想为蓝本加以发挥;也有学者对儒家思想加以发挥,提出一些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尤其重视“官本位”。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开始研究国外的领导理论并把它们翻译过来,但用者不多。对于这些舶来品,不是我们分不清是否科学,而是我国的社会环境排斥这些舶来品。这些舶来品中含有不少民主的成分,这在民主气氛稀薄的环境中是不容易生存的;有些管理理论中含有大量科学技术成分,有许多企业领导者因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看不懂、用不了,从而使得我国在领导理论研究方面进展不大。落后的理论水平和低下的实践能力已经使得我国企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突出表现如下管理误区。
1、管理瓶颈:是指企业管理活动中卡脖子的地方,是企业管理系统中制约、限制管理系统运行的关键环节。在我国,突出表现为一个人的管理。这种管理思维来自于封建社会的帝王思想,大权孤揽,缺乏团队意识。结果是因领导能力、精力有限,信息堆积,决策延误。
2、管理桎梏:是指领导者企业管理过程中,主次颠倒,忽视宏观战略谋划,惯用权术调节人际关系,直接插手职能部门的具体管理工作这一现象。整个企业表面上看是一个坚强的集体,实际上是管理混乱,缺乏生机和活力。
3、管理诟病:是指企业中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经营管理现象。只要能赚钱,不管产品质量、价格,不顾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不顾亲情、友情、社会责任,什么产品和服务都敢上。这种思想形成风气,就会造成整个社会的道德沦丧。
(三)企业家
在我国,开个煤矿、养几百头猪或几千只鸡,发了财,也被称之为乡镇企业家。政府任命官员从事国有企业的管理,也成了某某行业的企业家。真正的企业家不是自封的,也不是政府任命的,是靠市场打拼竞争并由社会认可的。
那么,企业家是什么样的人?真正的企业家是那些有一套企业管理理论,并在其理论指导下使企业获得重大成就并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的企业领导者。企业家能带领企业取得更高的营业额、更高的客户满意度、更强的员工凝聚力和协同力、更高的员工保留率,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福利。企业家要具有创新精神(熊彼特语),敢于从事、、等冒险活动,促进企业的的形成,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那种靠政策垄断、模仿、生产假冒伪劣、唯利是图、缺乏社会责任感而做大的企业领导者不具备企业家的基本素养。所以说,我国真正的企业家很少。
二、企业战略管理
(一)企业发展战略
一般说来,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导向,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条件,为谋得企业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全局性的规划。不论外国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会制定企业发展战略。不过有的科学,有的不科学;有的详细,有的不详细,有的甚至连文字的东西没有,只存在于领导的心目中。在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领导管理思维的反映,透过企业发展战略可以窥视领导的管理思维。企业发展战略不是企业领导者管理思维的全部,有的说了不做,有的做了不说,共同构成企业领导的管理思维,通过战略管理的全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企业战略管理
有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就会为此而开展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我们称之为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确定其使命,根据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设定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并依靠企业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企业战略管理是全局性的管理,有关企业未来发展的全局性谋划和决策,是从企业整体、全局的角度出发,通过强化自身的优势,取得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规划,而且包含着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直接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产品开发、收入分配、机构配置及人力资源等管理的重大决策中。战略管理还是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它需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战略执行结果的反馈信息,重复进行新一轮的战略管理过程。研究企业的全局性管理及动态管理过程,即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对于研究一个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维来说非常重要。同一类似的战略构想往往结果不一样,这是与企业领导管理思维有直接关系,它显现于企业活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便是构成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认真分析企业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就能清楚地把握企业领导者的管理思维。战略决策正确,管理过程科学,企业就能获得发展;否则,即使战略决策正确,管理过程缺乏科学性,企业只能惨淡经营,甚至倒闭。
三、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形成的具有自身个性的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本文讲的企业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包括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历史传统、行为文化以及社会影响等;物质文化包括企业厂房、设备、产品、环境等,在这里不是指具体的物质财富,而是指在这些物质基础上形成的主观印象。在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精神是构成企业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领导的价值观对企业价值观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二)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辩证关系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体现,是企业战略管理实施过程中长期沉淀的结果。企业战略制订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形成全体员工统一的群体意志。
1、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是企业物质文化的形成过程。企业物质文化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是企业战略实施的物质结果,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基本载体。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企业规模、物质投资(厂房设备)、产品结构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产生,是企业文化的物质基础。因此,企业文化不是水中月,雾中花,是在寄生在企业物质基础上的一种意识形态,离开了物质企业,无企业文化可言。
2、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主体内容。原则上,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制定的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实际上,制度中的一部分是要求全体员工必须遵守的,一部分是要求部分员工遵守的,领导可不遵守;还有一部分只是表面文章,说说而已。企业行为文化是企业文化的行为层,是企业员工在企业战略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集中反映了企业的经营作风、员工文化素质、员工的精神面貌。行为文化中一部分来自于制度的要求,隐含着领导的愿望,另一部分来自于大家共同认可的行为习惯,是制度规定之外的行为,这些习惯受企业领导的行为习惯影响大,有相当一部分是领导做了不说的部分。
3、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相互适应。企业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考虑企业文化的现实。优秀的文化能够调动全体员工向上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促进企业获得更大成功。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直接影响到企业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对员工工作态度,关系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领导战略管理思维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过程的结果。所以说,透过企业文化能反映企业领导的思维方式,思维是否科学,是决定企业能否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因素。换言之,能否选择到一位优秀的企业领导是企业成败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贺小刚.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与企业绩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李雪峰.企业发展战略设计与实施要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延海.透视企业发展战略[DB/OL].营销传播网.
【关键词】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思考与探索
引言
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占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何有效的根据战略目标来对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实现战略性的规划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确定着企业战略目标的实施情况。因此,企业要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思考,正确认识当前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水平,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概述
(一)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本内涵
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企业需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保持和获取市场的竞争优势,来实现企业的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生产经营的发展目标,并针对当前企业生存的环境和特点,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保证企业发展中对人才数量、种类、质量等方面的需求。同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采取相关政策,不断的激励企业员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其竞争能力,全面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通常情况下,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通过企业领导决策层的指导,并由各个部门经理人员来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的活动方案,随时可以对其进行方向性的调整,是形成企业总体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特点和内容
一方面,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空间上来看,战略性规划是相对比较完整性的规划,它主要涉及了企业目标和企业愿景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从企业人力资规的时间上来看,战略性规划是相对比较长远的规划,它主要涉及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而不是企业的短期发展利益,涉及了企业发展的远期发展环境而不是近期的发展环境。一般将企业战略规划分为明确企业发展远景、分析企业发展环境、设立企业发展目标、制定企业目标体系、具体的实施规划、合理控制规划活动的实施等程序。
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整体规划和人力资源业务计划等两个层次。企业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主要就是在一段时间内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目标、政策、具体实施流程和整体预算的安排。企业人力资源的业务计划主要有员工补充计划、员工提升计划、员工工资计划、员工福利计划、员工教育计划、员工分配计划等等。
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意义
(一)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
由于企业整体运营环境、整体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变化,使得企业人员出现一定的变动,并对新的企业员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根据现有的人力状况、人力需求的预测和市场的人力供应等方面,合理的对企业人员调整、增加以及教育培训进行规划,保证企业发展中对人力的需求,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
(二)优化企业员工配置
因为企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导致企业在人力资源的配置方面还没有实现最佳的状态。战略性的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可以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配置存在的不平衡现象进行调整,科学合理的使用人力资源,提升企业的发展效率。此外,它还可以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盘点,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的结构,寻找企业人力资源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有效的发挥人力资源的效能,减少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
(三)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相对成熟的战略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是在企业和员工的基础上而制定的。企业发展经营的过程中,将人力资源规划加入到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去,有效的将企业和员工进行有机的结合。员工可以按照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具体规划,预测未来企业的空缺职位,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根据空缺职位的具体要求来不断的培养和丰富自身。提升个人的工作能力和职业技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提升企业员工的成就感和自信。
三、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员工短缺,存在严重的不足现象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要具有良好的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强大的领悟能力等,尤其是在企业人员的规划编制方面,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应该要具有灵活的协调能力以及独特的战略眼光。但是,在当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相对短缺,存在明显的不足现象,有很多管理人员没有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职业培训,严重缺乏人力资源的管理经验,只是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信息处理、信息规划、科学技术等进行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缺乏严重的可行性。所以,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此外,企业员工综合素质低下现象普遍存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略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我国相对大型企业员工中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仅仅在10%左右,而那些相对小型的企业员工水平更是低下,甚至还不到大型企业员工的四分之一。
(二)忽视了企业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有机融合
当前,在企业的发展经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企业领导者过于重视企业经营计划和开发计划等方面内容,对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视力度相对较为低下。首先,企业领导者对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还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人力资源是企业提升竞争能力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关键,所以导致企业领导者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和高度来进行人力资源的规划,有时甚至会将它“隐藏”于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中去。其次,还有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过于注重企业短期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而忽略了企业长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只是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看作是简单的人化,没有将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和人力资源规划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的方法很容易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忙于应对短期问题,而造成符合职位需求的工作人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延滞现象,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最后,虽然有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人力资源规划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无法全面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相关信息和数据,从而就不能科学有效的使用人力资源模型和预测技术,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性水平。
(三)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不清晰,缺乏准确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普遍存在着思想认识不正确、定位不清晰、缺乏准确性的问题。虽然有的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成立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是却未能有效的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发展形式不是很理想,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企业设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是为了简单的处理企业人员的档案工作,主要包括员工考勤和企业合同管理两方面工作,没有真正的发挥人力资源规划的管理职能。例如,从一家企业人力经理工作的相关调查可以看出,企业人事经理将70%的工作精力都投入到了企业的行政事务中去,像员工档案的管理、相关表格的填写等,其中20%的精力是对企业员工所开展的咨询服务,只有10%的精力是槠笠捣⒄构婊战略提供相应的人力支持。这种形式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式,只能是提供简单服务的内部管理部门,对企业长期发展缺少有效的统筹和规划,没有正确的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所实行的战略性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缺乏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
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发展的对策
(一)规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行为,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人处于相对核心的位置,能力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可以提升业务的服务水平。提高项目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价值。所以,企业在发展中应该高度重视工作人员的招聘工作,严格规范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招聘行为,尽量选择高品质、高水平的优秀员工。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工作,通常包括企业员工的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首先入职培训就是对新招聘的员工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增强员工的专业水平。在岗培训就是根据企业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充分挖掘其内在的工作潜力,提升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开展合理有效的培训活动有利于达成企业员工的预期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深化企业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
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就是对企业内部人员进行动态预测活动,有利于推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落实。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市场上人力资源的供应是其主要的发展目标,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招聘合适的人员,并在达成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变化与企业用人需求、人员的专业水平、工作经验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企业员工的晋升、解雇和离职等因素也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企业领导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准确预测企业发展对人员数量、质量和种类等方面的需求,满足企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此外,企业该应该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不断满足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市场地位。
(三)及时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
由于企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所以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及时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顺应市场的发展要求,来达成人力资源规划的战略目标。首先,企业人力资源的规划应该突出员工的凝聚力,树立正确的业务导向,逐渐培养出更多高水平、高技能的新型社会人才,组建一个高质量的管理队伍。通过选拔和培养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拓展企业的发展队伍:其次,在人力资源规划过程中应该凸显出企业战略发展优势,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人力资源规划更加注重管理的职业化和规范化发展,有效落实人力资源规划的常规秩序。实现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和运行,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再次,人力资源规划应该切实有效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从全局出发做好充分的准备,有效的应对各种战略发展的变化情况:最后,要全面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注重企业员工的各方面发展,例如,专业素养、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职位的匹配程度等。
(四)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
相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主要是运用战略性的人力资源规划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和良好运转。将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和支持战略发展的具体组织作为依据,并将企业未来所需要的人员类型作为主要内容,最大限度的实现企业发展目标。所以,应该将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到企业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去,优化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明确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效落实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预测性工作,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内容摘要: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战略意识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战略 整合化战略 国际化战略 资本化战略
民营经济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并且正在发展成为涵盖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涉及各行各业的庞大经济体系。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社会等方面都具有突出优势。在2010沃德财富博览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接受和讯专访时认为,中国要实现经济长期发展,主要动力就在于充分调动民间酝酿的巨大积极性。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正处于重要的战略转型期,考虑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对于民营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战略观念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战略作为一种思维模式由来已久。“战略”一词源于希腊文Strategas,原意是 “将军”。在中国,“战略”一词为作战谋略部署之意。随着现实世界的变化与发展,战略的运用推广到了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战略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组织为谋求自己的最优发展而制定的一定历史时期内的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等内容。民营企业是特定的经济组织,具有战略意识,进而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是民营企业正确把握未来,取得长远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节。首先,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要求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战略观念是当代最突出的最为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任何组织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沦为受制于人的境地,就必须增强对世界总体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不失时机地占领和把握住自己应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民营企业必须具有战略观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发展壮大。其次,企业发展战略所面临的新任务,需要民营企业增强战略意识。民营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需要重新定位。由于许多企业家缺乏战略意识,民营企业存在企业经营内容过时、企业经营内容与自身特长严重脱节等问题。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牢固确立战略意识,不断进行企业发展战略的创新,才能赢得企业长久的生存与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民营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2010年上半年,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789.4万户,较2009年底增长6.65%;注册资金、个体工商户、个体私营企业分别较2009年底增长12.8%、4.1%和2.6%。2010年1至7月,中国进出口总值16170.5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其中民营企业共完成进出口值3998.5亿美元,增长50.5%,进出口规模已经超过同期国有企业。事实证明,我国民营企业已经初步完成了以迅速扩张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正在迅速提升。
虽然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中国民营企业与国际大企业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从企业规模来看,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大企业数目不断增加,但平均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分散,集团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规摸不足,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行业分布来看,受市场准入和自身力量的局限,民营企业虽分布在大部分工业行业,但真正占有较大比重、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进入门槛低、技术含量不高、竞争性强、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如纺织、食品、采矿等传统竞争性行业。在科技含量高、资金密度高、市场准入壁垒高、利润率高的行业则数量较少;从管理水平看,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大多数民营企业仍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治理结构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缺乏宏观分析和长远战略规划能力;融资难仍然是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难题之一。譬如,受我国贷款担保制度的影响,一旦某个民营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紧张或断裂,为其担保的企业就会成为银行讨债的对象,从而造成好企业被问题企业拖垮的现象。特别是这种状况还会蔓延,从而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大量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当前,尽管国家出台了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政策,但受银行自身利益因素影响,落实还很不到位,越到基层,越是中小企业越难以感受到政策带来的积极作用。
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对民营企业来说,战略的成功是最大的成功。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政府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必须确立战略意识,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长远发展战略,从各个方面增强企业实力,从而达到做大做强和健康持续发展的目的。结合目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整合化战略、国际化战略和资本化战略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要考虑的长远发展战略。
(一)战略选择之一:民营企业整合化发展战略
在经济和管理理论研究视野中,整合或一体化(Integration)通常和产业、产业组织联系在一起。产业整合是产业结构优化和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作为企业的一种成长路线和战略选择,产业整合有利于民营企业实现行业战略性转移和低成本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合理引导和规范民营企业产业整合,为民营企业产业整合提供良好的制度和市场环境,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整合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产业整合要以企业的战略转型为纽带,根据市场和企业发展状况,适当选择进入产业和整合的策略。民营企业要尽可能考虑与企业原有产业相关的业务,利用原有资源进行就近转型和相关转型。民营企业可以采取部分转型的方法。如先从零部件做起,再到集成,最后再到整体等进行战略转型。第二,民营企业要强化产业整合后的资源整合与管理,实现企业在重组后各类资源协同效应的发挥。能否进行实质性的整合管理是决定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绩效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产业整合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目标整合、业务运营整合、企业资源整合、财务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与无形资产整合。只有做好了整合管理,产业整合的效应才能发挥出来,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三,发挥政府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在民营企业的产业整合过程中,需要政府发挥宏观导向和政策服务作用,支持而不干预整合工作。要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规范民营企业运作,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战略选择之二:民营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
国际化战略是企业产品与服务在本土之外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国际化战略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手段。目前,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成功的民营企业国际化必定有利于增强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巩固国内市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第二,广泛地利用全球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同时,民营企业国际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为中国经济注入强劲的活力,这主要体现在:第一,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第二,民营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将加速我国的技术进步。第三,民营企业国际化将为我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利用特殊优势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以实现新的发展。因此,国际化战略也已成为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国际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民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国际化观念。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服从和服务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即真正成为享誉世界的国际名牌。国际化不是企业发展的目标,而是实现目标的途径。第二,民营企业要立足创新,提升品牌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进步的灵魂和动力源,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国际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不断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文化创新等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跨国经营。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或支持建立相应的对外合作平台,让企业高效地利用国外资源,更多的了解海外技术信息,从而提高民营企业的信息管理、技术进步、人才引进和产品创新的水平,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当然,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能缺少政府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还有诸多法律和政策障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亟须制定并尽快出台海外投资促进法等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规范政府审批权限的行使,规范企业的境外投资行为。政府有关部门要为有条件的企业创造条件,尤其应为并购科技、资源类企业打造政策支持平台,帮助参与并购的企业,充分做好法律、贸易、财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准备。
(三)战略选择之三:民营企业资本化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融资难却一直是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的市值和融资能力持续增强,民营企业上市所面临的市场成本和政策成本不断下降,为具备条件的民营企业提供了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融资的现实渠道。储小平(2003)认为,家族企业成长的核心就是如何与社会资本的融合,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无疑为私人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广泛融合提供了最有效的平台。我国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和条件过高,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低下等问题。因此,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资本化战略的实施,将是推进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思路之一。
民营企业选择资本化发展战略,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规范民营企业行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政府决策部门应正规市场法则,加强对民营企业上市的积极引导、有效监管和资本市场相关知识教育,进一步规范民营企业上市融资行为。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优化民营上市公司董事会构成,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对控股家族和公司经理层进行双重监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积极推进民营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对接。首先,加快股票市场自身发展,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多渠道、多方式上市融资。大力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和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完善资本市场交易体系。完善债券交易市场体系,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发展各种形式的投资基金,拓展股权融资渠道。要积极发展面向民营科技企业的风险投资,以适应民营企业进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最后,继续完善和扩大中小板、创业板市场,这是民营中小企业易于实现重组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制度创新和法律改进,扶持和繁荣民间创业资本市场。同时,积极建立多级化的项目融资体系,开拓民营经济的多种融资方式。完善以银行为主体的间接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可由政府出资设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引导国有资本、民间资本、企业资本共同出资设立互助担保或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获取商业银行贷款提供信用担保或再担保。加快建立以民间资本为主的村镇银行、科技银行等中小银行,发展和规范私募基金和股权风险投资,打通中小企业融资通道。
总之,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民营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特点,制定并实施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民营经济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史晋川.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侯立军等.企业战略整合:构建和谐伙伴关系[J].生产力研究,2007(24)
关键词:薪酬战略 企业管理 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实践在多方面获得很大的进步。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逼近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企业面临更加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这将给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企业,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挑战。企业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薪酬实践,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目标的确立,企业薪酬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期间企业改革经历了放权让利,承包制试点、股份制改造和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等发展阶段,企业获得了白主经营权及白主分配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企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外资企业,他们带来了新的薪酬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激励机制,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思维、方法带入我国企业,给我国企业的薪酬改革提出了挑战。企业开始思索如何通过薪酬实践,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重建薪酬体系已成为21世纪我国企业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由于受国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因素及企业自身的外部市场环境、内部条件、员工个人具体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传统薪酬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政府对企业薪酬制度制定施加重大影响。传统工资制度实行结构性改革之前,企业工资制度还没有与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相脱钩,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由国家制定并在国家监督下执行。即使此后实行“工效挂钩”,政府仍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提供同等的奖金和奖励。奖金和奖励的提供与企业的效益、个人的业绩脱钩,使得它们只流于形式,起不到实质性的激励作用。虽然“工效挂钩”以及此后的浮动工资、等级工资、股份工资等工资形式相继出现,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企业的奖励机制仍不完善。
3.“家长式”的设计方案,旨在满足所有员工的需求。企业在薪酬方案设计上,没有将员工知识技能、工作责任、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在内,只是在形式上满足大家的生存需求。
二、我国企业薪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企业薪酬管理就内容、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改进,企业的分配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针对企业薪酬制度激励作用不足,约束作用不明显,平均主义和分配行为不规范等弊端,企业已经开始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深度尝试进行薪酬改革。但受传统薪酬管理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仍存在以下问题:
1.薪酬制度不够明确。作为企业的基本制度,薪酬制度就像企业的一部法律,一旦制定就应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稳定地、切实有效地加以执行。但我国企业薪酬体系设计不够系统化,各种制度强调的导向分散或都强调一种导向,使各项制度的综合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2.薪酬管理缺乏战略导向。薪酬管理作用于员工个人、工作团体和企业整体,创造出与企业战略相适应的各种内外部氛围,从而有效地推动企业战略的实施。薪酬管理必须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的方向、目标相一致,体现和反映企业发展模式与趋势。因此薪酬的决策与管理,应该根据企业总体战略来确定,才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理性、前瞻性的支撑。
3.薪酬结构不合理。薪酬结构是指薪酬体系的各种薪酬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组合比例结构,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薪酬结构设计上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由于固定工资比例偏高,员工收人差距拉不开;浮动薪酬长期不动,水平过低;对薪酬形式只关注外在薪酬而忽视内在薪酬等方面。
三、建议
薪酬战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构建薪酬战略的总体目标就是以企业战略为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薪酬战略体系,使薪酬战略和薪酬管理能有效地辅助人力资源战略,推进企业战略实施,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具体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吸引和保留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和核心员工,使企业保持核心能力优势;(2)有效地激励员工,改变员工态度和行为,促进员工的行为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推动企业战略的有效实施;(3)在满足企业和员工双向需求的同时,控制运营成本,发挥成本的潜在效率,保持成本竞争优势;(4)有效推动企业变革,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
薪酬战略的构建还需要根据企业内外部权变因素,将薪酬战略与企业战略进行有效地匹配。因此,构建薪酬战略就要考察企业战略要素对薪酬战略要素和薪酬政策的影响,从而制定企业整体薪酬战略和薪酬管理体系。应该考察的企业战略要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行业选择、竞争策略、企业发展阶段和产品多元化程度;薪酬战略要素主要有五个方面:薪酬基准、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等级和薪酬管理与控制。企业在制定薪酬战略方面一定要将以上几方面都考虑到,这样才能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战略,从而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持与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照云 王宇露:企业文化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当代财经,2003.8
[2]林泽炎 李春苗:中国人力资源调查报告.人力资源开发,2004.9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企业管理;绩效;应用
平衡计分卡是现在的一种新型企业战略管理应用工具,为企业绩效测评提供了全新的方式和新的视角。平衡计分卡可以通过对顾客、财务、工作创新及运作流程的研究来对相关指标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实现年终业绩绩效考核改进,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一、平衡计分卡概述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念
平衡计分卡由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三人共同提出的一个适用于企业经营绩效测评财务和管理的指标体系。它有着两大特点: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战略管理系统。利用这两个特点以期用完备的四套指标体系来对绩效做一个权衡。计分卡不但能够体现出企业发展战略与绩效管理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能构建一个具体的、完善的指标框架体系。同时,平衡计分卡有效的弥补了传统财务指标中存在的缺陷,使企业对自身的发展情况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同时还能够对企业无形财产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该过程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1)学习创新和成长性的;(2)客户价值观;(3)内部业务操作流程;(4)财务方面的。平衡计分卡通过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准确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外部衡量与内部衡量、企业长期与短期目标之间的财务与非财务、成因和结果以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之间的平衡。平衡积分卡很巧妙的构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运作,将其影响力传递到整个体系中以获得明显的功效,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主要是平衡计分体系中价值链之间的竞争,有效权衡了BSC各层面的平衡。要清楚的是计分卡的“平衡”并不是指“平均”。平衡只是相对来说的,没有绝对的平衡。平衡计分卡中的平衡也即是各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平衡。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观念来看,企业实质是一系列的契约关系,每一个与企业有关联的单体都有着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是因为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组成的合力有效的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前进道路上某一些与企业有联系的利益集团可能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不能简单的对单一集团的利益进行分析,而要兼顾和折衷各个与企业有关联的利益集团,找到各利益集团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发展,而BSC就能够实现对主要利益者的平衡与协调。
(二)平衡计分卡的主要内容
管理阶层的稽核指标体系会对员工的行为形成强烈的刺激,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可以促进企业员工正确的行为。其传统的财务会计评测指标会给人误解的信号,比如在投资收益和股份盈亏上会做出不正确的测评,对持续的提高和创新有一定的偏移。平衡计分卡中包含着评价、衡量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很好的说明已经发生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另外平衡计分卡通过对顾客的满意度,和内部工作流程及一些创新活动进行测评来补充财务衡量的指标,业务指标是企业未来财务绩效的驱动力。平衡计分卡主要来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评估,员工的绩效管理是企业长远战略目标中的重要的组成元素,绩效的管理一定要基于企业的战略和平衡计分卡标准来执行。基于企业战略的前提下,采取科学的管理观念,将绩效管理打造为一个全面且系统的动态调整过程,要将绩效管理定位在内部产业运营和人力资源的管理环境中去实行,整个系统要具有目的性、整体性、有序性、关联性、动态性以及适应性等特征。在平衡计分卡的战略管理框架基础上,利用四个环节周而复始、持续不断的对企业绩效进行管理,找出影响绩效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分析获得关键性的绩效分析指标。因此,平衡计分卡要与企业战略进行无缝衔接,促进战略的有效实施,建立平衡计分卡遵循以下步骤:首先要明确企业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战略,这样就可以将组织战略演变成为一系列的度量指标,接下来就是将战略与企业员工的短期目标进行衔接挂钩,为员工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为员工提供战略实现的方法,并督促员工在实现战略的过程中及时反馈和诊断相关问题,最后就是要建立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和绩效奖励,以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效率。
(三)平衡计分卡的应用优势
平衡计分卡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把它比作机舱里的报表读盘和指示器,也就是说它可以向高层管理者提供企业许多方面的详细信息。主要有以下优势:平衡计分卡可以说是当今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手段,以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未来期望作为基础,根据自身企业的战略性质和经营方式来设计具体的评价指标,所以具有很强的战略导向性,可以将财务和企业战略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评价员工绩效的桥梁。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计分卡来对外界始终保持一个跟进的适应性。平衡计分卡可以赋予整个企业整体意识,几乎影响到企业业绩的所有重要表指标。平衡计分卡不仅是一种测评体系,而且它有助于企业员工在这种评测体系下获得突破性的业绩,进而预防管理人员为了实现一些短期的、次元化的行为而牺牲某些特定职能。平衡计分卡在沟通反馈方面是企业员工努力工作的一个向标,向管理阶层的人员及时反馈客户和投资者的明确信息,对于每一个部门的员工而言,平衡计分卡上的各项指标都是清晰、易懂、容易沟通的,这就确保了整个评价体系的可见性和透明度,也能更加的方便让企业目标、个人目标及战略目标的联系。在企业内部,通过平衡计分卡可以建立知识网络,在近距离范围内工作的员工通过获取访问权限在客户服务端和流程改进方面顺利进展各项工作。同时企业内部还可以在计分卡的计量、标准制定、评价奖励中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从而促进企业人员形成统一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二、企业绩效管理概述
(一)企业绩效管理的概念
绩效管理来源于绩效考核。绩效考核已经有着很多年的发展历史,首先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可以实现管理者与员工的沟通,从而保证企业完成自己制定的绩效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愿景和发展战略。其次,绩效管理是用来实现管理员工和雇员的个人绩效的系统,最终的目标是整体实现组织绩效考核,而根本目的是推动组织战略的有效进行。同时,绩效管理要注重对员工绩效的考核,其员工的绩效又影响着组织绩效的实现服务,其可以将员工和企业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推动绩效管理的地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最后,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绩效管理还要做好监控工作,加强对各种行为的观察与考核,从而确保战略性目标的有效完成,针对知识技能、员工动机,让无形的资产有效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企业绩效管理的目的
第一,绩效考核结果主要的目的是用来进行薪资的分配与调整,只有这样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员工才能有提高绩效的动力来源。第二,为更好的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合理实现员工的岗位变动。如果某些员工绩效突出,知识技能等方面允许胜任更高级的任务,就可以变动员工的所在工种,让其在更好的岗位发挥其最大的能力,为企业带来效益。所以,绩效管理可以很好的评估一个员工是否适应当前的岗位。第三,通过绩效考核,来明确员工的不足之处,以便对员工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措施,提高工作能力,在最终的绩效考核结果中让员工认识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然后与管理人员达成共识,更好的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第四,为其他的过程提供一个良好的反馈信息。这些过程包括人力资源、工作分析、招聘选拔和技能培训等。以便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一个综合的信息,然后为员工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保障“物尽其用”。在战略目的上要求绩效管理系统将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成果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促进组织战略。
三、平衡计分卡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一)确定项目及启动
实施平衡计分卡需要在按照时间的长短和项目的触及范围以及企业对这个项目的投资进行程度来决定。先确定企业的战略、公司内部计分卡的设定、以及各层次的分解。这一工作中为了减短实施过程所需的时间,要增进平衡计分卡与能力发展以及浮动薪酬的链接。其次,还要落实平衡计分卡软件系统的实施,规划好实施所需的时间后启动项目,这时就需要企业管理高层部门大力支持与参与,通常情况下企业要组织一个高层促进委员会,选派出一个项目的管理者,这个企业项目的管理者要监督项目的有效实施,要做好分析和制定公司的战略,严格审批相关部门设定的平衡计分卡指标,组织专门的项目小组,实时的协调和监督实施工作。跟踪项目的进展情况,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和实行项目的工作人员,坚信公司的发展战略,竭尽全力倡导变革,有效传达平衡计分卡的有效之处,大力推进项目的开展,协调团队之间的工作流程,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的各种优质资源,正确规划企业从事经营范围,合理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劣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制定出合适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未来愿景,为公司的成功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明确指标关系和强化企业管理
完善企业内部的考核体系,根据平衡计分卡技术可以实现对员工的有效考核,并对其进行适应的惩奖。建立健全的考核体系,将企业员工的奖金、教育培训、晋升等与计分卡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一个有效的管理闭合回路。在进行薪酬分配时,要对一些出色的员工进行奖励,以便能更好的鼓励优秀员工再接再厉,为其他周围人塑造一个优秀榜样。另外,还要对一些工作完成不佳的员工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要做到赏罚分明,树立一个做出业绩必定会被奖励,而吃薪水却不认证工作的人肯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慢慢的将发展战略灌输于每个员工,逐渐形成一种优良的企业文化。通过计分卡来分析员工的的绩效问题,然后对员工的不足之处采取针对性的培训措施,对员工的知识进行更新和补充,对优秀员工进行提高性的深造。通过绩效管理测评来确定晋升资格,建立优胜劣汰的晋升机制,深入分析员工的能力,让优秀的员工担任重要部门的工作,使其平衡计分卡能够对员工的业绩和能力进行有效的评估,这样可以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水平。同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就是要将计分卡合理的与企业管理控制系统相结合,恰到好处的融入到企业的战略形成、目标制定、实现目标、预算管理、差异分析、和管理反馈的计划与测评控制循环系统中去.
(三)提高员工素质
平衡计分卡战略绩效管理系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力资源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还是企业管理运营系统中的重中之重。计分卡的实施要依赖于企业管理基础,不能孤立存在,要和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以及企业运营管理部门基础进行紧密联系。另外,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具有人性化,在奖惩方面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计分卡中重要的评价指标,如何去设定这个衡量值,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与员工的业绩进行制定科学的奖惩措施。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合理化、公开化、规范化,要将企业战略深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心中,使得平衡计分卡标准的每一个层次都能够有效的交流与实施,最后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且企业内部要有一个高级的信息系统,确保计分卡的解决方案中的所有有用数据成功收集、分析与传达,使得信息更加可靠、及时、快捷。以期让员工在这些信息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并不断按照计分卡中的要求来严以律己。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是决定企业发展战略是否能有效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全体员工的整体水平趋于企业文化水平附近,才能确保企业的效益与计分卡的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实施主要是为了管理员工的绩效,需要员工的自主参与和管理人员的合作才能实现绩效管理,而且员工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与个人素质影响着平衡计分卡的设计标准和是实施的最终效果。因此,组织内各个岗位的员工要对企业产生情感承诺和工作行为契约,在情感上员工首先要认同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绩效管理的评价标准,管理人员要动员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让员工为自己获得的薪水付出相应的劳动,为企业做出贡献,在工作的连续性上要符合企业对连续工作的要求。定期为员工举行培训活动,从生产知识和个人素质上全方位的培养企业员工,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进化员工的思想状态,这样,员工才能在绩效的行为、态度、结果三个层面上全面的支持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的不同视角做出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总之,平衡计分卡为企业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改进了传统财务指标的不足之处,实现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均衡发展,同时还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平衡,长短期目标之间的平衡,以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在进行企业绩效管理过程中,对平衡计分卡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且还能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更好的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作者:万鑫 单位:渤海大学
参考文献:
[1]王变娜,陈辉发.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的食品冷链物流绩效评价———来自达能中国酸奶业务的经验[J].商业会计,2014(10):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