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科实习存在的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本科生;临床实习;儿科
临床实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由学生身份向临床一线医师身份转变的关键时期,具有双重身份性质,既是带教教师眼中的学生,又是病患眼中的实习医生。临床医学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存在很多问题。儿科又成为“哑科”,小儿表达能力差,诊治不配合,家属情绪焦虑,这给本科实习医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通过总结实习带教经验,解决临床医学本科生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让其充分了解儿科、喜欢儿科,选择成为儿科医师。
一、临床医学本科生儿科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对儿科不感兴趣或不重视。儿科用药、手术、基础与临床科研均与其他学科有较大差距。儿科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对病情变化的观察及判断有较高要求,许多综合性医院取消儿科急诊及门诊输液,导致儿科住院患者多,周转率快,在综合性医院儿科医生要承担产婴室、新生儿、儿科住院部及夜间急诊等繁多的临床工作,因此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儿科不感兴趣、不重视,导致他们在考研、规培及未来职业规划计划中,大部分不选择儿科,因此儿科医生生源大量流失。
2.考研或就业的影响。由于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农村及城镇医疗保险的普及,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医疗单位对医疗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临床医学本科生毕业后找工作越来越难,考研成为大多数临床医学本科生的选择,因此在实习阶段,本科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复习考研,儿科也是考研的冷门专业,因此临床医学本科生不能将精力和时间用于儿科临床实习,甚至在实习期间请假复习。我国推行住院医师规培制度,本科生大部分不会选择儿科规培,因此实习生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不遵守科室劳动纪律的问题时有发生,将实习工作看成自己的负担而抵触实习工作,甚至会在加强监管后质疑管理[1]。
3.实习医生角色转换障碍。临床实习让本科生由学生向临床医生的角色转换,本科生尚未进入实习医生的角色,实习时会潜意识地把自己当作学生、当作旁观者,把临床实习当作理论学习,不主动参与到问病史、查体、解读报告、分析病情、与家长沟通病情等临床工作中。实习医生从校园走向医院,从书本走向实践,面临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的困难,会有焦虑、畏惧等心理。
4.儿科医患沟通问题。儿科又称“哑科”,儿童不能自我表达自身存在的问题,需家属提供病情,而家属带有自身情绪,往往不具有客观性,儿童查体和治疗均不配合,没有经验的实习医生经常会束手无策。目前儿童患病住院,全家出动照顾,面对众多家属的询问,实习医生由于临床经验少、缺乏沟通经验而无法回答,而家属要求经验丰富的医生诊治,在心理上排斥年轻的实习医生,甚至轻视实习医生,拒绝实习医生的问诊和查体,实习医生极易产生对儿科的厌烦、脆弱、自卑、畏惧等情绪,打击实习的积极性,使得无心于儿科临床实习工作[2]。
5.团队协作问题。临床诊疗是一个集体性的工作,并不是仅仅只要医生发挥作用,医疗及护理团队、医技检验、后勤保障、行政等多个单元集体发挥作用,而良好的团队协作、良好的团队沟通是保证医疗运转的基础,需要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实习医生会被安排比如测血压、做心电图、测血糖、记录出入量、换药、打印病历资料等看似与学习临床知识无关的事务,甚至科室事务、搬东西、跑腿等,因此实习医生会对自己实习所做的事情感到困惑甚至怀疑,会推诿或拒绝上级医生的安排。
二、解决方法
1.引导实习医生正确认识儿科现状及发展机遇。我国儿科医生数量增长缓慢,且每年都存在流失的现象,为了缓解儿科医生短缺的状况,部分高校已恢复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在国家补助下,儿科规培医师待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儿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赢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引导实习医生正确认识儿科现状及发展机遇,纠正其对儿科的偏见,改变其对儿科固有的观念,树立对选择从事儿科行业的信心。
2.加强儿科临床基础知识的培训。实习过程中,查房主治医师、住院总医师、住院医师应在临床带教中发挥好临床教学工作。查房主治医师重点讲解疾病分析与诊断思路,疾病概念诊断的标准、分类及治疗原则等,查房时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实习医生主动学习,掌握疾病基本的诊疗思路。住院医师负责带领实习医生掌握收治病人的流程、病情观察重点以及一般临床问题,如发热、腹痛等常规处理措施。住院总医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讲课内容需贴合实际,比如肺炎、补液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加强基础知识储备,而病例讨论需讨论疑难病情,加快临床思维的形成。实习医生需认真书写病历,带教教师要及时纠正病历书写错误,提高书写医疗文书的效率和质量,并对其进行常用诊疗技术的培训,让实习医生熟练掌握腰椎穿刺、骨髓穿刺、胸腔穿刺等基本操作技术。
3.加强对儿科医师临床教学能力的培养。各级儿科医师需要提高自身临床教学工作的能力。查房主治医师具有丰富的理论课教学及临床见习带教经验,查房教授需拿出更多的时间参与临床教学,同时应加强对儿科住院医师的培养,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养以及基本临床思维的培养,比如发热原因待查、腹痛原因待查、血尿原因待查等常见临床问题的临床思维,儿科住院医师临床水平、职业素养的提高,对实习医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在临床实践中,带教教师的言谈举止和态度立场都会对实习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带教教师要对学生诊疗中出现的不规范语言及操作及时纠正,但要注意时机。对学生的良好表现要及时予以鼓励,使学生建立信心,敢于与患者交流,逐步提高学生与患者沟通方面的技巧与能力。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体下,让实习医生有更多的临床操作机会,做到放手不放眼。
(1)儿科护理的概念
所谓儿科护理,通俗易懂的来讲就是对儿科健康问题的监测及治疗,如:儿科哺乳、儿童进食、儿童疾病的防治、儿童健康治疗、儿科监护、患儿护理,此时的患儿可能存在多种方面的疾病,如消化道(包括肠胃的消化与吸收)、呼吸道(呼吸系统的感染)、营养摄入不均或不良、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外来细胞入侵人体,抵抗能力不足)、泌尿系统等。
(2)儿科护理背景
如今,儿科的护理已经越来越受广大人民重视,随着人们经济能力的增加,父母们更加重视医药质量,已不仅仅局限于价格。然而每年都会有各大医院在毕业之际有较多新护士进行实习等,那么由于较多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或没有较强的专业底蕴,失误便是难免的,但是却直接导致儿童的治疗延误。如对于儿科的夜晚护理是尤为重要的,儿童由于各方面还都没有健全,语言沟通能力也存在障碍,所以护理者必须要给孩子一个舒适安静的环境是核心,其次,对于儿童的疾病治疗,没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将会带来很大风险。儿童更需要一个全面、人性化的服务态度。
二、儿科新护士护理存在的问题
(1)新护士专业知识存在欠缺
由于现在本科生人数成倍增长,在医院的实习护士也越来越多,很多医院的门槛较低,对新来的护士并不能有严格的考核,这就使得有专业知识或专业不对口的护士进入。但是对于护理的护理,她们是儿童患者的第一接触体,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甚至还可能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且有的护士还存在责任感不强,没有危机意识的缺陷。
(2)新护士实践能力不足
没有实践的理论不是真正的实践,因此说实践与理论相辅相成。对于新护士,在大学学习专业的文化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能在课堂中会有模拟演练等,但远远不是针对真正的患者,所以对于护士心理问题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初入医院接触患者的护士,实践能力不足,即使有扎实的文化素养远远不够,自己要多提高实践能力,切不可马虎。
(3)医院本身的医疗制度不完善
不论社会中的什么企业,想要正常的运行,一套完备的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若领导没有很好地决策与提议,那么直接导致员工的不注重。对于医院,直接危及人们生命。如对于儿科护理,若没有好的护理,严格的医药审核,正确的医嘱,儿科护理也是不成功的。且对于实习生,必须有专业的审核与培训才可以真正接触患儿,这不仅是对实习生的负责,而且是对患儿的生命重视及父母的期望不负。
(4)医院设备、环境欠佳
医疗设备的好坏程度是医院能否正常运行的核心,是一个医院专业程度的评判标准。没有好的医疗设备,医院即使有再大的面积也只是虚有其表。如医疗设备中有很重要的几个代表:心电图机、呼吸测定仪、内窥镜等诊断设备,病床、吊瓶架、氧气瓶、注射器、心脏除颤起搏等治疗设备。这些设备都常用于儿科治疗,也是最普遍的设备。对于某些较先进的设备,需要医院的自我判断是否该引入或引入多少。
对于儿科病房,环境起主导作用。很多专业医院会选择将儿科病房设为独立间,正是因为儿童心智各方面都还不成熟,没有足够的沟通交流能力,特别是患儿,语言表达能力还依然存在很大缺陷,对于护士的护理,首先需要创造一个安静良好的休息环境,其次需要懂得患儿的“内心”。如宝宝在晚上嚎啕大哭,那么就需要了解患儿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必要要对症下药。
三、儿科新护士护理问题的实施对策
(1)医院医疗制度需满足患者的需求
医院的医疗制度不能以自我为核心,需要按照多数患者的提议及需求进行改善。若一套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常常出现患者投诉或不能得到满意的治疗等问题,就需要重新审视,制定一套更为完善的医疗制度。一套合理的医疗制度必须有合理的排班时间、疾病的全面治疗方案、员工的严密审核、各医疗设备的及时更新与引进等方面。只有这样医疗系统才能达到最稳定状态。
(2)新护士的法律意识完善
如今越来越多的实习生法律意识淡薄,对于新护士来说,若没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法律意识,将会导致很多不该发生的失误,如护理儿童时擅离职守、对患儿没有足够的耐心、不能按正确的医嘱对患儿进行看管、对患儿的用药不能正确拿取等,这些都是新护士自身的经验不足导致的。医院要加大对新护士的监管力度,若对于新护较多失误,就必须要进行重新的培训。
(3)正确了解患儿的信息
我国对于医学模式在不断完善,但仍然存在很多医院只为了治疗速度,不能全面了解患儿的各方面情况,如患儿的家庭情况及日常行为。很多患儿的患病是由于患儿本身的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对于患儿治疗之前,必须从父母那里得知他的个人生活,以免存在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
摘要:目的 分析目前儿科护理临床带教中的常见问题,为使护生在4周内熟悉儿科特殊的工作环境和性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方法 对护生加强入科教育,减轻护生对儿科的心理压力,每周制定实习计划,强化带教的意识,提高带教老师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责任感,正确处理教学的双评关系,提高护生法律意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结论 减轻护生对儿科的恐惧感,儿科的教学管理,带教个人及教学质量和护生的实习情况均处于优良水平。提高儿科护理带教质量,达到教学互长的目的,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儿科 临床带教 难点 护理对策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护理临床带教的好坏关系到护生能否胜任将来的护理工作[1]。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多年来一直担负着护理本科,大专教学和临床带教工作。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给儿科临床带教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进一步提高儿科护理带教的质量,先就儿科的带教中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1 儿科护理临床带教的难点
1.1环境难以适应
1.1.1儿科病房的综合气味,让护生难以适应 由于儿科病房没有干燥室,通风设备不好,工作人员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直接危害儿科师生的身体健康。
1.1.2噪声污染 跟成人科很大的区别,经常会听到患儿在接受治疗和护理操作的时候连续不断的叫喊声,监护人的吵闹声,责备声混杂在一起,护生一时难以适应,有的甚至产生恐惧感,手足无措,不敢动手操作。
1.2心理压力大 儿科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分险有直接关系,刘宇[2]等对儿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研究显示:一方面儿科护理工作责任大,操作技术难度大,工作负荷重,导致护理人员自身极度疲劳。另一方面,儿科护士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主要是对患儿家属对护士暴力事件的发生,护士缺乏同行,社会,家庭的支持。实习护生看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常有紧张,胆怯,恐惧的心理,她们同样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1.3儿科护理技术和专科知识的缺乏 暖箱,蓝光箱,微注泵等一系列儿科专用仪器都要求有一定的专科知识,而这些仪器从实习的第一天起几乎从未曾谋面,而一些基础护理如生命征的测量,口护,小剂量保留灌肠等与成人科不同,还有头皮静脉,学习内容多,难度大,而且实习时间仅有四周,要学好繁多的知识和操作也蛮有难度。在目前护生抱着“毕业后我不太可能会去儿科”的心态,动摇了其将来从事儿科护理的信心,从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儿科专业认同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缺乏耐心和信心,且部分护生不太愿意从事他们认为技术含量不太高的操作,如测体温,晨晚间护理等,常采取躲避态度,给临床护理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1.4沟通能力欠佳 面对儿科患者这样一个特殊的护理人群,在当今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一个孩子生病住院,前来看护的人总是一群,问题也很多,这就需要我们运用交流的技巧,既抓住问题所在,又使交流成功进行,有些实习护生不但临床知识缺乏,而且沟通能力也欠佳,小的失误,就会得不到患儿及家属的谅解,甚至招来投诉。
1.5带教时间不足 儿科护理工作繁杂,琐碎,工作量大,护士编制相对不足,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常常忙于应付日常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解释,操作示范,常被指派去打杂跑腿。而出现护生充当“劳动力”,只做不学的现象[3],也或多或少影响护生的带教。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教学;临床实训;临床技能
儿科临床技能教学实训部分主要由校内临床实训和院内临床实习组成,两者相辅相成。临床实训是深化理论课程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高等应用性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一个重要临床教学阶段,也是中医院校临床中较西医院校少有的技能操作的一个补充。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1]。注重在校期间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对学生适应临床工作和就业至关重要。但是,目前校内临床实训渐被弱化,其影响因素很多,结合现状,笔者对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1当前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技能实训的认识不够,积极性不高
在中医院校,学生更注重院内的临床实习,可以直接面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这些中医技能的训练主要还是在院内的实习中体现,但是模拟诊疗和西医技能操作都非常适合在实训室内进行。但学生对实训室认识不够或者没有太大积极性,认为实训室内的项目离自己太遥远,在以后的工作中涉及不到。实际上,实训室内的技能操作不仅可以做为临床前的基础,而且还是临床实习中的补充,因为医院内有些技能操作学生在实习中根本接触不到,比如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这些技能训练都可以在实训室内进行。有些学生学习儿科学后,认为儿科工作是高风险的卫生行业,而且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所以这些学生对儿科医生的工作失去兴趣和信心,准备毕业后改行,不再从事儿科行业。
1.2儿科临床实训教学中教师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可观的经济收入。教学医院承担着医、教、研的任务,对于一个医院来讲,医疗是最主要的任务和最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活动。因此一般医院在医疗这块会投入较大的资金,而教学往往被忽视[2]。即使不被忽视,也不会被重视。医疗任务的完成直接关系着医生的经济收入,教学任务所起的作用不是很大,因此医生对临床实训教学的积极性都不很高。教师授课重视中医技能忽视西医技能。中医院校更注重中医方面的技能训练,这些技能主要在医院内实习,而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等西医技能临床很少涉及,于是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理论课和院内实习上,对临床实训教学的专注力越来越低。大部分教师认为实训课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影响,起不到实际作用。模型老化受损。有些老师开始时对实训项目还充满好奇和希望,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训练习,授课模型逐渐损耗,使用渐趋不便,操作愈加困难,教师的心理负担加大,积极性受到很大挫伤。
1.3授课学时不足
(1)理论学时不足。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内容太多,规定的理论学时内无法完成,占据了实验学时,这样原定的实验学时减少,甚至被取消代替。
(2)实训学时不足。当前实训学时仅2学时,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和小儿腰椎穿刺,短短的2学时80min内进行两个项目,学生观察完教师的现场操作演示后,便没有足够的时间亲自去操作训练,也只能是看看而已,这样匆匆忙忙上完课,学生没能够得到充分的动手训练,实训课也就失去了实训的意义。
1.4教学资源不足
模型种类和数量太少。现有的模型仅4种,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每种模型仅有1套,教师讲授和学生操作训练不能并行进行,极大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
2加强儿科临床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
2.1实训教学,寓教于乐
儿科俗称“哑科”,所直接问诊的大多数对象均是患者家长,得到的信息往往均是片面的,不可靠的,而且很多患儿查体不配合,使临床诊断治疗又是难上加难[3]。学生直接面对这种情况时,心理压力过大,必定很难承受,所以临床前先进行实训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枯燥呆板的理论学习生活,而且减轻了学生面对真实患儿的压力,还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在理论教学期间相应的向学生介绍临床技能实训的项目,这样学生对实训课便有了基本的了解和向往。当学生真正接触到实训室、实训模型和实验仪器时,好奇和快乐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还奠定了院内实习基础。
2.2建立实训组织体系
医院内建立儿科临床技能实训中心,专门负责组织规划在临床技能中心进行的各种儿科实训项目,校内临床技能中心配合实验准备或者参与辅助授课。双方积极沟通,密切合作,共同为培养全新的中医院校医学生服务。
2.3完善儿科技能实训室
临床技能中心目前已经建立了一个儿科的技能实训室,包括儿童气管插管、小儿腰椎穿刺、儿童心肺复苏和儿童急救模型,但是对于临床上较少能实践的骨穿、胸穿、切开、缝合等一些儿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本实训室并没有相应的模型,尽管是中医院校,也应该引进这些模型,完善实训室的建设,让学生在技能实训室接触并训练,促进学生临床技能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4加大实训教学投入
购买新模型设备,增加数量。引进儿童模拟人,模拟人技术可以仿真模拟各种解剖、生理功能,且具有真实患儿不具备的操作可重复性,可供医学生反复练习,能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还可购买多功能儿童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腰椎穿刺,胸腔穿刺,骨髓穿刺等多种穿刺训练。将模型数量扩至6套,30名学生分成6组,平均5人一套设备,数量增加了,学生实际操作训练的机会也随之增加。世界医学教育学会曾建议,大量减少说教式教学时数,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应该在医学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4]。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减少理论教学学时同时增加实训教学学时,并且增加实训项目内容。校内实训项目开发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内涵[5],在现有模型设备和理论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具体的时间和课程分配,增加实训学时及项目内容。
2.5改进实训教学方法
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信息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相比,“互动教学”受到医学教育领域的关注,并呼唤人们不断思考和探索,同时可以促使学生逐步摒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所形成的那种僵化的、机械的学习方式,又可以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能力[6-8]。教师要以基于能力教育为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实训教学模式,既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又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9]。实训时不是单纯操作练习,而是设计病例综合练习临床技能,需要学生思考操作的可行性、合理性及规范性,培养临床思维能力[10]。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而针对不同的模型设备由学生自己设计病例,自己制定实训所需材料,全班同学讨论其可行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实训课程的趣味性,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讨论
本研究总结了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包括学生对临床技能实训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积极性、授课学时、教学资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纳了加强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的若干措施,包括实训教学乐趣、实训教学过程、实训教学场地、实训组织体系、教学资金投入、实训教学项目、实训教学时数、实训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希望本研究能够引起中医院校广大教育教学阶层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加强并改进中医院校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临床技能实训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医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能够提高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儿科中医人才,从而更好的保护全国儿童的健康,造福祖国,造福未来。
参考文献
[1]马君蓉,余勇,王珍.中医儿科学的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401-403.
[2]钱丽萍,朱红,冯星.加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教育初探,2008,7(9):967-968.
[3]蒋锴,孙丽平.关于中医儿科本科学生毕业实习的几点建议[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1):78-79.
[4]江俊康,翁诗君.互动式课堂教学尝试[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5):597-598.
[5]季芙红,索生红,朱青芝,等.浅谈儿科临床技能实训校本教材的开发[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7):972-973.
[6]吴瑞霞.对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运作的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20(4):33-36.
[7]姚献花.浅谈中医儿科学教学体会[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1):91-92.
[8]朱颖.关于课堂互动教学的理论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9,22(9):21-22.
[9]马洁.提高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质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1,8(1):15-17.
【关键词】 儿科护理 护理安全 问题 对策 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22-02
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是现代医学护理中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而儿科护理是医院护理中的重点,也是容易出现护理安全问题的位置。儿科患者由于特殊的年龄构成,给护理人员的护理过程增加了困难,增加了护理安全隐患出现的几率。对儿科护理安全进行研究,是为了准确识别护理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提高儿科护理的质量,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确保患者的安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选择我院2009年至2012年儿科护理中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总结,查找护理中容易出现的安全问题
1.2 采取的方法
对出现护理安全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出现护理安全的原因、对护理安全的应对策略以及影响因素。
1.3 结果和总结
可以看出在多个护理环节都存在护理安全,通过对影响这些护理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护理安全的对策,以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2 造成儿科护理存在安全的影响因素
2.1 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还存在欠缺
由于儿科患者年龄上的特殊性,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但是在实际的护理过程中,很多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造成护理的过程中没有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内容的查对;在护理处理时没有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病房的巡查;在护理时没有认真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打针、发药、抽血等护理;在值班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也没有留意,造成患者病情加重,延误患者的治疗和抢救时机。
2.2 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达不到要求
儿科护理工作与别的科室的护理是不一样的,儿科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是很高的。但是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有很多护理人员的素质是达不到儿科护理的要求的。有的护理人员理论和业务能力不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差错;有的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遇到突况不能有效进行处理;有的护理人员对待患者态度较差,对患者进行护理缺乏基本的爱心和耐心;有的护理人员不会与患者亲属进行沟通,容易出现护患间的矛盾。
2.3 用药剂量掌握不准造成护理不安全
由于儿科患者的年龄都普遍较小,所以在治疗时用药剂量与成人是不一样的,越小的患者用药剂量越少。但是由于新药不断出现,剂量标准也不统一,掌握起来有难度。这就造成患者较多的时候,护理人员在配药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剂量不准确的情况。一旦出现剂量不准,药物就会对患者产生刺激性影响,给患者带来痛苦。由于儿科患者多数表达能力有限,造成的痛苦只能通过不断地哭泣来表达,给陪护的亲属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紧张。
2.4 患者及其家长对护理的不了解造成的护理不安全
由于儿科的患者都比较小,在护理的过程中,由于恐惧心理等原因,不配合护理,甚至有的患者出现拔针头的不安全行为;有的患者家长,对护理过程不了解,不去遵守医院的护理制度,在护理中出现不配合行为,影响到护理人员的护理;还有的患者家长,受到医托等骗子的煽动,放弃护理,给患者造成不安全。
2.5 实习护理人员不熟练影响到护理的安全
为了培养新的护理人员,很多病房都有实习的护士存在,儿科病房也不例外。这些护士多是医科学校、卫校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儿科病房护理过程中,由于她们对护理的规章制度以及护理的操作规程都不熟悉,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都比较薄弱,往往都是接受带教老师的指导。而带教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导致有的实习护理人员业务能力和责任心都不强,造成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安全因素。
2.6 病房管理不到位造成的不安全
儿科病房是儿科患者接受治疗和护理的主要场所,儿科病房的管理对于患者的病情恢复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季节更迭时,儿科病房会有大量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的患者。这时候,病房如果消毒不及时、通风不流畅、流动人员较多,都会造成护理出现不安全的因素,影响到患者的恢复。
3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护理对策
3.1 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医院要对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利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儿科护士的护理行为;要通过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达到患者的护理要求,提高护理质量;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理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护理内容的查对;在护理处理时,必须要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病房的巡查;在护理时,必须要认真遵守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打针、发药、抽血等护理;在值班的过程中,要随时留意患者的病情变化,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抢救。
3.2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的进行儿科患者的护理;其次应该锻炼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在遇到突况时快速、准确的进行处理;第三就是让护理人员进行换位思考,培养对患者的爱心和耐心,用温柔的话语和高超的技术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第四是提高实习护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做好实习护理人员的指导;最后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及时与患者家人进行沟通,对护理过程进行解释,取得患者家人的支持和理解。
3.3 提高剂量准确性
组织全体儿科护理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对常用的儿科用药的剂量方式进行学习,并在每次配药前,进行两人次的核对;对新的儿科治疗药物,要通过药物的说明书,确定剂量的方式,之后在进行配药;为了降低药物对患者的刺激,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使用输液泵等,以便可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要给家长宣传安全用药的知识,对患者使用的药物需禁忌的食物向患者家长说明。
3.4 改善病房环境
在患者住院高峰期,增加病房消毒的次数,及时给病房进行通风;科学合理安排患者的就医病房,避免不同病症患者出现的交叉感染;控制病房内陪护和探视的人数,尽量降低病毒的产生。
3.5 做好家长的沟通
利用微笑、爱护等,减轻患者的恐惧感,使患者愿意接受治疗;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防治儿童疾病的方法,并提出科学合理的饮食和治疗方式;加强医院的安全管理,防止医托影响患者的护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1]蔡晓燕.儿科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2011,(01)
[2]乔艳.探析儿科护理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20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