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 实践 教学技巧 应用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计算机科学快速发展后出现的新的学科,其具有包涵科学种类丰富、技术能力要求强、应用范围广、实践环节多等特点,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推广,信息技术已成为素质教育中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和社会技能的重要学科之一。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及推广较晚,所以,对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的研究便成为现阶段推进计算机技术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稳健快速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的自身优势资源,培养起符合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教学先进教学理念,使信息技术教学拥有更加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拥有更加成熟的学科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之所在。[1]

一、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发展并推广开来,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经济环境中各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所以,在各级学校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发展主流,就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来看,其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以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大中专教育阶段为整体框架的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针对小学及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学生;普通高中阶段则针对高中阶段学生;大中专阶段则主要针对进入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覆盖面积以涉及到教育体系的每一环节。

2.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结构已建立起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结构体系。该体系中,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学生认识信息技术中的主要设备,能够熟悉操作设备;普通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则要求学生掌握主要的办公软件和其它应用软件;大中专的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程序编辑等复杂的信息技术。

3.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针对不同阶段教育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纵观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来看,我国信息技术已初步构建起来一套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和教学体系,其包含了信息技术理论教育和信息技术上机操作教育两方面,保证了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习。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呈现良性发展、健康发展的势头,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教育已形成了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在信息技术知识结构组成上,已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知识体系组成,但是由于我国复杂的教育教学空间组成,各地区较大的教育教学资源组成,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仍存在有较多问题。[2]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实践教学技巧应用分析

由于信息技术教育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开放性、技术应用实践性、科学技术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创新相关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教学中相关教学技巧的运用,将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理论与操作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以更加实用的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入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计算机信息计算方面的实践能力,所以在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实践教学技巧尤为重要。

1.课堂理论课讲授中,融入计算机实践操作讲解,便于学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由于计算机理论的科学性较强,所依在传统理论课中,单纯讲解理论知识往往较为枯燥,而适度在理论讲解中加入实践操作讲解,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能够直观感受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操作步骤及后期效果,使理论课中理论讲授变得简便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例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绘画板使用理论讲授一节中,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终端,在结合课本知识讲解的同时,在投影仪操作演示中,多绘画板下每一窗口、工具进行逐一操作,之后可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便于理论知识学习。[3]

这样的教授方式,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系统,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教学技巧,增加了学生感官体验的同时,适当加入互动教学环节,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信息技术理论可变得更加生动具体,从而改变了传统理论讲授往往只依据课本作为唯一的教授工具,使传统沉闷的“填鸭”式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2.信息技术上机课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教师先就上机操作内容进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教师演示流程自主操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针对问题予以解决。由于计算机上机课程中,教师在课堂中往往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问题较多,操作困难,导致上机课难以发挥实践课程的作用,而教师在上机课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技巧,通过教师实际演示,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操作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兴趣。

例如,在计算机办公软件使用上机操作一节中,教师在上机过程中,通过主机控制终端,通过实践教学技巧,亲自演示办公软件的打开,操作,调节行间距,调节字体颜色、首行缩进等知识点,之后让学生自主实践。

这样的讲授方式,改变了传统上机课,教师只负责管理计算机房设备的管理员角色,使教师能够通过实践教学技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计算机操作中去,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教学是一个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全新的学科,由于其科学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增加实践教学技巧能够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水平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对信息技术教学而言,其是一个重要的课堂教学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周小颖.信息技术中的教学策略[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1(04):21~23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第2篇

1.1信息技术的定义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定义,因其使用的目的、范围、层次不同而有不同的表述:

1.1.1现代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

1.1.2信息技术“包含通信、计算机与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游戏、电子技术、光纤技术等”。

1.1.3信息技术就是“获取、存贮、传递、处理分析以及使信息标准化的技术”。

1.1.4信息技术是指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支持下用以获取、加工、存储、变换、显示和传输文字、数值、图像以及声音信息,包括提供设备和提供信息服务两大方面的方法与设备的总称。

1.2信息技术的分类

1.2.1按表现形态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硬技术(物化技术)与软技术(非物化技术)。前者指各种信息设备及其功能,如显微镜、电话机、通信卫星、多媒体电脑。后者指有关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各种知识、方法与技能,如语言文字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规划决策技术、计算机软件技术等。

1.2.2按工作流程中基本环节的不同,信息技术可分为信息获取技术、信息传递技术、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加工技术及信息标准化技术。

1.2.3日常用法中,有人按使用的信息设备不同,把信息技术分为电话技术、电报技术、广播技术、电视技术、复印技术、缩微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也有人从信息的传播模式分,将信息技术分为传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通道技术、受者信息处理技术、信息抗干扰技术等。

1.3信息技术的特征有人将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特征——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当作信息技术的特征。我们认为,信息技术的特征应从如下两方面来理解:

1.3.1信息技术具有技术的一般特征——技术性。具体表现为:方法的科学性,工具设备的先进性,技能的熟练性,经验的丰富性,作用过程的快捷性,功能的高效性等。

1.3.2信息技术具有区别于其它技术的特征——信息性。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服务主体是信息,核心功能是提高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效率、效益。由信息的秉性决定信息技术还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相对性、动态性、共享性、可变换性等特性。

2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

我们从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计算机教育、科技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关系方面,多视角地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定位问题作具体分析。

2.1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

2.1.1教育信息化“信息化”一词最早是与“信息产业”、“信息化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其提出源于日本。1963年,梅棹忠夫在《信息产业论》一书中首先向世人描述了“信息革命”、“信息化社会”的诱人前景。此后,“信息化”一词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使用。人们从技术、知识、生产、经济、社会、国家等多角度对“信息化”的定义与内涵进行了阐释。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的信息化的简称。关于教育信息化这一概念,有的学者认为其本质是要创设“一种充满信息,而且方便教育者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环境。”

也有人说: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促进教学过程的全面革新,使学校能够适应信息化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认为,教育信息化应包括如下九个方面的内容:①教育思想的“信息化”。要从工业化社会的班级批量化、“一刀切”教育思想转向信息化社会的个性化、人本化教育思想。②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要创建分布式的、超链接的、非线性的、多媒体化的、开放的、智能生成式的多种教育信息资源库,使学校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电子化、网络化;要建立教育资源信息系统,使人、财、物、时间、空间等各种资源要素的调控与管理最优化。③课程教材的“信息化”。要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努力提高各科教材的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习者的信息能力。④教学模式的“信息化”。要注重建构主义、人本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理论的综合运用,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要将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创新等环节的组配作为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⑤教学技术的“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技术的核心,提高各种软件、硬件、潜件中的技术含量与信息质量。⑥教育环境的“信息化”。创设丰富、多样、美好的教育信息环境,使师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校园环境的熏陶。⑦教学评估的“信息化”。注重计算机与网络在评估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和结果分析中的应用,使评估经常化、自动化、智能化。特别要注重信息导航与实时评估,使教学过程能自动朝教学目标演进。⑧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以绩效为价值取向改革教育管理模式;注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常规管理、人事管理、工资管理、档案管理、设备管理中的应用。⑨教师素质的“信息化”。要注重培养教师的信息素质,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2.1.2信息技术教育与教育信息化的关系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途径,能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重要基础,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一句话,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2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2.2.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一词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教改运动,现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下述两个方面:①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教育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2.2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教育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关系。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思想的改革,其核心是培养学生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精神与品德──具有自觉的创新取向与动机,喜欢立异图新、与众不同;敢于改革一切保守、落后的东西,向传统向权威挑战;具有坚韧不拔、乐观自信的品质;尊重他人,善于合作,乐于奉献,有良好的道德素养。

创新思维与技能──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变通性、新异性、发散性、直觉性、敏捷性、流畅性等方面);能熟练运用一般的创新方法与专门的创新技巧独立发现与解决问题;能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创新的智力技能与运动技能。

同时,为了实现创新教育,必须抓好信息技术教育。因为创新素质不会凭空产生,它必须在创新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创新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方法的掌握、创新技能的形成,必须灵活采用多种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第3篇

不过,目前更为突出的问题,在我看来却是多数有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和资源,致使信息化教育流于形式;或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偶尔为之;有些学校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没有人尽其能,仅仅充当网络维修工的角色;更有甚者,在某些学校,那些价值不菲的设备成了摆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与领导、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欠缺有很大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教学改革深化,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瓶颈”。下面笔者欲就此谈谈个人的疏浅认识,就教于大方。

一、当前教师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普遍偏低。我曾经在中学从事过几年教学工作,经常就信息技术教育的话题与同事们进行交流。通过他们对此问题的回答,应该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面对这一教育热点,在现实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困难与迷惑。大致归纳如下:

1.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

谈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作用,有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教育离自己较远,仍然坚持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和一本教科书的传统教学模式,坚信传统教学模式一样能培养出优秀人才。特别是一些老教师更是不愿放弃自己已驾轻就熟的传统教学方法,觉得信息技术教育是青年人的事。个人的思想直接决定着他的行动,所以在这些教师的教学中自然谈不上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了。

2.教师权威的观念根深蒂固

我国的传统教育一向是“师本”教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信息技术教育则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就使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多数教师视三尺讲台为展现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可角色的转变让他们多少有些失落。再者,长期以来,教师一直被学生当作学科专家,无所不知。但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们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知之甚少,甚至是无法回答的问题,令他们感到难堪。因此,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会有一定程度的惧怕和排斥。

3.学校的评价标准、评教制度依然如故

学校评定教师的业绩主要依据其所带班级的升学率,所教科目的成绩排名。根据现实情况,那些积极响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其教学要取得一定的成效是需要时日的,“工作业绩”自然比不过传统教育形式下的教学。所以,教师们还是争相大搞题海战术,唯“分数”是从。在这样的氛围中,作为“素质教育的至高点和突破口”的信息技术教育也就自然少有人问津。

4.担心工作量过大,备课费时

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上传统课游刃有余,下课后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备课。而信息技术教育使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有些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要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上好一节课,教师课后必须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例如:搜集大量素材,选择丰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等等。于是很多教师无法适应,有的还产生了抵触情绪。加之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他们也就按部就班地继续着原来的教学模式。

5.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指导

目前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系统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有使用现代教学媒体的想法,却不知如何选择、利用媒体,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只好沿用陈旧过时的教学方法。即便有部分教师使用了现代教学媒体,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6.不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机融合(即整合)。有不少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能力,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软件工具能制作出一些多媒体素材,但对于如何将其整合到自己所教学科中,却感到茫然失措,不知如何入手。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重点与难点。深入分析,这其实也是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指导的一种表现。

二、对于解决上述问题的几点看法

1.必须强化广大教师头脑中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

强化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意识,改变其观念是一大关键,为了真正促成教师观念的转变,运用反思性培训模式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这种培训中,一反以往那种向教师灌输新观念的作法,更多地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经验进行反思。这种培训更贴近教师的日常生活,使教师能身体力行,更积极主动地加以配合,从内心真正认识到自己以往没有觉察到的错误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消极后果。从而帮助教师自觉地树立新观念,采取新行动。

2.对教师加强教育技术理论的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内容很多,考虑到中小学教师的特殊性,我认为对他们比较重要的内容有: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设计方法。只有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用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积极地探索新型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掌握了教学设计方法,就能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目标和自己的设想,选择合适的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益。

3.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育培训的主要目标并不在于让教师学会计算机的操作,仅仅把它当作演示工具,辅助其课堂上的讲解。而是培养教师如何把信息技术集成到教学过程中的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故而当前的研究者更多地强调“整合模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师培训,不能单纯地一味讲解抽象的理论,而应当采用大量的范例,使广大受训者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受到启发,从而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找到信息技术与本学科的结合点。

4.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以点带面

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在本校的教师中选出一批思想觉悟较高、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一定教育技术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系统学习,使他们达到这样的要求: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教学媒体,熟练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将现代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自行编制多媒体课件,进行网络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效益。这些教师回到学校后,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如此,其他教师也会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感染,获得学习信息技术的动力,尽快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为本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添一份力。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11-01

一、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实验室教学为基本设施,通过教师耳提面命的讲授完成教学过程。而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则是以计算机为基本设施,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信息库和因特网作为信息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协调、协作。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更新了教学思想及目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向受教育者教授成熟的理论技能,释疑解惑,要求给学生只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大千世界,万物竞新,这个理想往往难以实现。而信息技术教学则改变了这个教授思想,树立起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完成了“学会”向“会学“的教育目的思想转化。

2、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和方式。教育效果要靠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启动、主动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信息的级量增长也迫使我们寻求高效率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束缚思想,趣味性低,缺乏参与意识,已难以适应眼前飞速发展的动态现状及由此带来的新理论、新技能。而交互式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可以彻底摆脱传统教育的缺点,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人机双向信息交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就自然成为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

3、创造了新的手段与方法。课堂式教学虽然还将继续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但肯定不会是唯一的手段,更不会再占据主导地位。将来的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教学,实验内容都会作为文本、图象、幻灯片、动画、程序软件等文件形式存放到信息技术教育资料库中。

4、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教育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科学技术含量高,基本和科学发展同步。不但可以把理论课程作为数据文件传输,就是各种实验、设计课程,也作为数据文件传输。理论课,根据学习者的要求,可以讲授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水平层次、不同的讲授方式,变换不同的培养方向。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

信息技术教学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育思想、目的、途径、方式、手段、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弥补了其不足。两者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明显具有以下的优势。

1、教学信息资源的多样性。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

2、信息技术教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可以是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课程。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也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本人自主的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3、教学方式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的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挥及创造力的培养。

4、教学系统的开放性。信息技术教学的系统开放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完全不受时间、区域、地点的限制。其二是教授过程的开放性,每个受教育者所面对的教育途径、信息源是一致的,自主操作,没有限制,所有学生都是公平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不用场地、设备、原材料,服务对象将扩展到整个网络用户,可以实现真正的全民的现代化义务教育。

三、信息技术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步,已使大家认识到它是人类教育史上新出现的最有力的教育工具。虽然它的发展壮大是不容置疑的,但目前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注意。

1、降低师生情感。过去常说:"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减少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就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正面情感降低,有可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向消极的方向发展,降低师生、同学之间的感情,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

2、教授内容及手段主次错位。在信息技术教育条件下进行教学由于绚丽的信息技术影响而容易使教学内容的吸引力降低。尽管信息技术教育是先进的科学教育手段,但手段毕竟是为目的服务的,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主题内容。因此我们在以信息技术为教育手段的时候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不能让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影响教学质量。

3、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降低。由于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丰富,所有的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都由计算机来呈现。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随着操作键盘的手指上下翻飞,屏幕上呈现着千变万化的数据、图形,显示出结果。

参考文献:

[1] 周连涛.网络氛围下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1.

[2] 陈玉良.网上教育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探,2006

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范文第5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日常工作学习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这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常识。因此,学校教育将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要学科引入教学。本文通过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简要探析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以及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

信息技术;改革;高中;教育

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也随之面临包括教育方式、目的、内容等等方面的改革,以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加快新的信息技术与现有高中课程的整合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观问题。

进入信息时代后,电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电脑了解新鲜的资讯、制定工作计划、娱乐生活。“人人都要懂电脑”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因此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即使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需要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分析,为以后的工作、学习打下基础。但是现行的教育体系下,教师对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多数侧重理论而忽略的实践的重要作用。且教学方式采用教师独自讲解,不配合实践,照本宣科。学生只是被动的听,很少有亲自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学到以后工作学习中真正有用的经验,且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2师资队伍问题。

教师资源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性问题。他们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我国的信息化进程。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日益严格。它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综合素质,既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储备,又有实际的操作技能水平。但是,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现状却是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偏低,教授信息技术的教师不是对口专业,而是由其他专业教师客串。拥有专业理论和技能的计算机人才不愿从事教师职业。种种原因,造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严重流失,师资队伍不稳定。

1.3教材问题。

教材使教师教授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的教材内容十分落后。与信息技术实际发展状况相差甚远。例如课本还在讲windows98系统的时候,windowsXP已经广泛应用很久了。教材内容明显与实际技术有差距。这使得上课所学内容过于老旧,很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学生自然也缺乏兴趣。且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主要围绕理论、技术方面展开,很少向学生宣传人文方面的内容。缺乏对信息安全、信息责任等方面的宣扬引导。以上种种原因显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意义

2.1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生活在信息时代并且终将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来说,必须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因此,学校教育必然要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使其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这不仅有利于我国信息化进程,也推动了高中教育向着长远角度发展。

2.2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融合的产物。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改变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学科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必然会进行教育方式、思维、目的等等方面的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

3对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建议

3.1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效率: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至浏览新闻、交流娱乐,大至科技研发,均涉及到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说,要想在当今社会生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对此,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师资水平、设备等等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普遍不高。针对这种现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中方式:1、激发学习兴趣。高中学生充满好奇心,对感兴趣的事物有极大的热情。因此教师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点,加以利用。如布置一些课堂任务等等,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产生成就感。同时,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学生课后接触到计算机的机会大大增加。教师可以针对这一点,组织一些课后活动,将上课所讲内容与课后活动紧密联系,使学生娱乐的同时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如课堂学习了“网页制作”。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精美网页,评比出优秀网页作品等等。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班级里的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等等方面的不同,所拥有信息技术知识多少不一。因此,课上的学,很难取得良好效果。且信息技术不仅是理论,还包含实际操作。家庭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触的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并实际操作,而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则经常操作,日积月累,两者之间则有了较大差距。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差异,因材施教。

3.2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尽管学校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领域,且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但是与语、数、外等学科相比,信息技术仍处于劣势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师重视。计算机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教授学科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创新教学方法,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2、及时更新设备。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普遍老旧,难以跟上信息技术发展水平。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设备的功能,不能让计算机设备变成装饰学校脸面的花环。3、提高教师待遇。当前高中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待遇低,造成师资流失严重、队伍极其不稳定。学校应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保护信息技术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安心在岗位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结语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在高中基础教育中所以到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它的加入给高中教育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与动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以此重大改革。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于信息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真、理性的看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在探索中向前发展,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造更为辉煌的明天。

作者:毛子茂 单位: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冬.提高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效性的对策和措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