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中国现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56年,第一所艺术设计高等教育院校中央工艺艺美术学院成立。中央工艺美院教学体系在一段时期内带有浓重的美术教育色彩。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我国传统的手工业种类,办学规模小,人才培养为精英教育型。近年来,由于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艺术设计专、因此在一些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中纷纷开设起来,到目前为止已超过1000所高校开发了艺术设计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二级学院也相继在这些高校成立,其发展趋势之猛、规模之大都是空前的。

2.专业调整与开办情况1998年7月由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挚业目录和专业目录》正式颁布,设计类的专业种数由15种缩简为5种。原美术学院差不多全部开设了设计类专业。如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部、广州美术学院和鲁迅美学院也已开设了设计类的6个专业方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部设置环艺系(设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两个专业);中央美术学院建立设计学院(设视觉传达、数码媒体、工业设计、时尚设计、摄影五个专业);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艺术设计系(设环境、视觉、数字媒体三个争业)等等。

3.主要瓶颈与问题目前一些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办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与手段落后,设备条件差,师资缺乏,传统绘画课程、徒手实践的专业基础课程,各类文化、理论课程占的比例过大;而使用现代化设备体现时代化技术的课程,同市场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环节课程太少。现阶段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育借鉴的“l+3”教学模式较为科学,即在人学一年级里,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应在设计基础部进行一年完整的、不涉及任何专、Ik的设计基础学习,从二年级开始进入各个专业系,由各个专业提供给学生专业知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艺术设计实践。

二、加强职业教育设计教学的建议

1.加强校企联系,把握工学结合发展方向在构建广告设计工作室时要实行工与企业紧密合作,邀请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参与车间施工和日常教学。成立行业、企业、专家、设计师、教师指导专业委员会组成的的专业建设指导部门,充分听取企业、机构、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深入开发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课程建设和改革。

2.完善的工作室制课程体系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加工作室工作综合学习项目课程开发,使实践处于教学实践的核心位置。在学生培养方面,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个人职业岗位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形成一个工作室系统集成的理论和实践教学。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关系广告艺术设计专业,其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艺术的力量改变现在的生活状态。现在的社会真正缺乏的是具有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具备了理论知识,才可能用设计来表达人文思想,体现人文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高校艺术教育和设计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的源头和基础

艺术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的存在必须要通过创造活动。而艺术教育是启迪受教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是启迪不断挖掘其艺术潜能与创意的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象对象传授艺术智慧、技能和精神。设计市场大量的投入和文化创意的崛起在与艺术教育。因此,设计市场从产生之初,就和艺术教育具有紧密的关系。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设计市场是艺术教育的延伸和新发展。目前,随着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产生,传统艺术形态得到了升级、换代和更新,同时,还引起了艺术制作、销售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大量的艺术品种和形式,形成了设计市场更为丰富的艺术品种,具备了全新的形态。如:新媒体利用电脑、数字成像技术等先进科技手段研发产生了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等新的艺术样式。融合其他多种艺术形式的特点,借助电脑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电子游戏产生了动漫网游等艺术新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道道艺术教育的新景观,设计市场延伸了当代艺术教育的样式,发展丰富了艺术教育的新专业。

(二)设计市场能够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设计市场与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具有紧密相连的关系,艺术教育是设计市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不能把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分离开,它对设计市场的成长和发展负有很大的责任。高等艺术教育不但能促进设计市场的规模扩张和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还能为设计市场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和应用方面,艺术教育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作为设计市场的孵化源,高校艺术教育体系的建立,会促进设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茂。反之,设计市场的科学发展也会推动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关系成为一种良性循环,使高校艺术教育具有艺术文化教育与技术培养、艺术创意与人才聚集、科研与服务一体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设计市场的不断发展,我们逐渐意识到加强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全民素质和创造能力,能够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全面开发脑功能,从而使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的在扩大。一方面,设计市场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提高了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在设计市场中,艺术教育成了一个大的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

(三)人才培养和智力支持的相辅相成

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艺术教育的魅力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不在于作品的形式,在设计市场中,对艺术的创意诠释就是要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艺术人才。英国学者佛罗里达曾经说过:“从根本上看,依靠设计市场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和文化创意阶层的崛起,使设计市场获得了告诉的发展”。而美国艺术教育家阿恩海姆也认为,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艺术的基础是感知,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设计市场中的文化创意则是发挥感知觉思维和实践感知能力的活动。因此,当今艺术教育承担了设计市场的责任和使命,能够极大的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和无限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力,任何思维都是通过意象进行的。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通过知觉选择后,这种意象培养教育而成。从根本上,通过高校的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实现了人类艺术化生活理想的坚实脊梁,承担了向设计市场源源不断输送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基地作用,使激发和唤起了人的本能创造性,使艺术欣赏和创造活动成了一种知觉思维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接轨生气勃勃的社会文化生活和设计市场,培养和造就了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知觉思维的能力,从而为设计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提高了设计市场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设计市场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结合设计市场需求,突出艺术技能的实践,实现创新创新转型

技能训练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艺术大众化和普及方面,传统模式下的艺术教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却过于单调和模式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设计市场的时代已经来临,艺术教育在突出艺术技能训练的同时,应该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要求,积极的结合设计市场向创新型艺术教育转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创新型艺术教育是一种扩散性的学习方式,是对学生经验技能的培养具有更多更广泛含义上的扩展,并不是对传统技能型教育一味的抛弃。在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独立分析的能力,采取积极主动地学习方法,以创新意识的涌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发展方向。首先,在教学内容上,高校艺术教育要重视“综合性”,根据设计市场的需求,建设一些相关或融合型的综合性课程,加入思维训练方面课程的建设,从而适应当代艺术学科发展,让学生拥有其他相关专业的知识,从而使艺术教育呈现多学科交叉的趋势,如: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学、经济学、创意学等。其次,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方面引导。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设计市场的需求,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探索性课题,从而达到开发他们创造潜能的目的。随着艺术教育的转型,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研究成果,要具备创新素质,具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应该从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转变。另外,针对各专业和课程的具体实际,高校艺术教育要强调教学环节的实践性,加大实践课程比例,在实践中,使学生感知和锻炼,完成自己的创造性学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要增开综合性设计型实验,减少验证型实验。

(二)结合设计市场,重视砥砺,构建艺术教育多元化平台

在设计市场条件下,创新型艺术教育要从市场中不断吸收艺术教育养分,坚持与文化产业市场的结合,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培养与时俱进的文化人才,调整艺术教育的培养方式和内容,重视鲜活的社会现实生活。艺术是生活实践中的一部分。当前,高校玉树教育的生活化被忽视,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反映老百姓真实情感的作品越来越少,能够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越来越少,从而影响了艺术类学生的艺术根底和创作灵感。因此,艺术教育必须要走出高校封闭的课堂,必须要突出生活化的理念,高校要重视对艺术类学生生活化的教育,贴近民间,走向日常生活,使艺术教育真正回归到大众中间。其次,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艺术教育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因此,高校要强化产、学、研的结合,把艺术教育与创作的本质紧密相连。如: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注意将艺术教育同社会发展、文化消费紧密相连,走的就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市场化道路,实行了“工作室制”。在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使艺术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承担了一些社会发展性项目的研究开发任务,使产、学、研与市场实际相结合,给艺术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另外,高校艺术教育要积极融入鲜活的设计市场中,建立对接市场的实践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与设计市场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资源的优势,同时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采用产学合作办学培养艺术人才的模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媒体节目制作,扩展眼界,零距离接触媒介最前沿,极大地提高专业应用水平。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艺术设计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当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文化责任观念比较淡薄,导致社会与文化责任感缺乏而没有强大的使命为驱动,再加上原有知识贮备不足,面临社会上的诸多现实需求与知识信息的大爆发,就会表现出一种受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2.教学效果与社会文化、市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不相适应,学生缺乏创造力与学习动力

当前各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依然采取的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创新以及变通的能力,习惯了按照高考的方式进行,加之有些学校扩招后增加了一些文理转艺考的学生,这些学生从内心并不真正喜欢艺术设计或本身并没有艺术天赋,所以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3.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理不当

当前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普遍重术轻道,侧重造型与技法表现,而缺乏实践以及当代设计的应用、创新与系统性的理念结合。由于学校教学长期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较少与市场及项目接轨,从而难以锻炼出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思考力,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即使在由美术体系转化而来的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也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环节与项目训练条件,依然侧重于造型与技法表现,学科的实践性与系统性比较薄弱。

4.师资力量薄弱

纵观目前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量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设计人才;二是大多数教师基础知识不扎实已成为艺术基础课教改路上的拦路虎;三是很多教师参加工作后,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很少主动改进,导致美术教学生命力下降;四是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只注重灌输给学生知识,不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表现,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改革应采取的措施

随着社会文化与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以及教育的理解也在不断更新,仅仅传授“知识”的教育方式显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艺术设计教学应着重于能力与方法的培养,才会从本质上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下面提出几方面对策以供参考。

1.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培养德才兼备的设计人才

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首先是培养一个优秀的人,而不仅是一个具有设计技术的才。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能力,更应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文化责任感以及人生追求的更高境界。专业技能可以让他们成为优秀的设计师,但如果没有道德素质的内在支撑,则无法有质的飞跃。同样,艺术设计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设计师,能够把设计师理念完美实施的能力,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不可能成为设计师的。因此我们既应该培养学生技术层面的能力,还应该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包括道德素质、设计师与团队的协作及与客户沟通、文字、语言表达的能力等。

2.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能力

所谓先解惑培“育”之心,后授业行“教”之法,指的是要先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轨道上来,然后再教给他们具体的学习之法。意识就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核心力量,教师应通过长期的培育及积淀,引导学生由内向外滋生出学习的动力。只要激发出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以及求知的兴趣与欲望,给他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那么学生才算入了门。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专注于教学方法的传授了,也就是“授业”,是在为学生的专业打基础。设计师是思想者,所以学习的思路很重要,教师应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以及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变通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迅速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艺术设计的命脉,没有创造就没有创新,更不会求得发展。学生在入学前,有的经过严格的绘画基础训练,一部分学生相当有绘画天赋即“灵”,另一部分学生,则可以通过大量的绘画练习提升自己的审美感,这样一来,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如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古人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应教给学生一种灵活的思维方法,鼓励其根据自己的点子采取各种实践技巧达到想要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需方法灵活方式多样,尽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感,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发思维,迸发灵感,绘出图纸,甚至动手操作设计作品。在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应根据实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4.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展同社会实际工作部门的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这就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与生产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学为研究和生产服务;研究为教学和生产提供理论指导;生产为教学和研究提供实验基地,同时与企业和市场紧密接触。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体系,自包豪斯开始,几乎无一例外地被西方国家的现代设计教育所采纳。这种教育模式的建立为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并形成产、学、研一体的规模效益,从而为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美好的市场前景。

5.提高教师素质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设计专业;设计教育;人文素养观

随着我国当前设计艺术教育的逐渐普及和范围的扩大,高质量设计人才的输出成为设计艺术教育探讨的新课题。新时期的设计师应该逐渐摆脱“高技巧、低审美”的尴尬境地,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设计的品质。而其中,设计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艺术教育的人文素养观培养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社会责任意识培养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已经知道,当前的设计发展趋势是,设计应该建构在伦理的高度上,设计不仅要能够解决一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关注其产生的一系列伦理问题,具体包括了在设计中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这些问题看似宏大,但是正是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预示出未来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使人达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双重平衡,社会责任意识应该先于设计意识存在,设计师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然后才是造物活动的创造者。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决定了设计师对设计价值的把握和衡量。因此,在设计教育的具体环节中,专业课程的设置和训练的出发点上都应该着重进行考虑。

2设计伦理反思培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名词,这一设计理念一经提出已经受到无数人的拥护。一度成为了设计师的设计依据,但随着设计多元化的发展和设计教育的深入,我们应该让学生以辩证式的眼光看待这一设计观,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1)精神层面的人性化。历史上的丰裕社会在物质上带来了富足,却造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空虚和匮乏,当时的以满足人们过度的物质追求的设计从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人们错误的消费观念,因此,设计师应该看到自己在引导消费观念时的重要作用,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2)环境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不能单以满足人类的欲望为目的,因为在整个的人类社会中,人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与周围的环境、其他动植物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单纯以满足人的“一己私欲”作为“以人为本”设计的评价标准,这无疑是自私且片面的,以人为本设计的前提是不对人类以外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生物物种等形成破坏。

(3)不同群体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不应只考虑为健全人、生活达到温饱或富裕的人设计,还应考虑其他群体需求,例如母婴群体、老年人、残障人士、留守儿童的需求,真正地做到根据不同人群进行设计,最大程度上为这些群体提供便利,减少他们的使用障碍,方便他们的生活,通过设计减少他们的紧张和不安的感受,真正做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促进社会真正的和谐。

(4)历史发展层面的人性化。以人为本的对象应该是当前的人类以及未来的人类,因此设计应该具有可持续性,既能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能满足未来人类持续发展,那些名义上以满足当下人们需求而实际上通过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资源的过度损耗的设计理念是违背伦理的,最终会将人类陷于困境,因此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上看待设计的发展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3跨学科多元融合

丹尼尔在《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中已经预言: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为基础的社会,产品生产经济逐渐转变为服务性经济”。传统的以技术为核心的创新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用户体验取代了以往的产品体验。这种服务于体验并不仅仅来自于开发商的技术手段,更来源于对整个设计与消费流程的管理与设计,不难看出,这一过程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单凭设计方法和产品开发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了,基于这样的发展情况,以跨学科知识为设计支撑架构势必成为未来设计的发展趋势。设计师必须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共同面对设计问题。同上设计师也必须了解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有效地与设计相结合。

4对文化的关注

文化是一个民族及国家的烙印,文化规范了人们的思考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分工。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传播性,而设计师正好承担了文化传播的部分任务,设计师利用设计的表现形式将不同文化进行借鉴、融合和传播。2016年9月,G20峰会在杭州召开,瓷制餐具“西湖韵”被选作西子国宾馆举办的欢迎晚宴用瓷。这次国宴瓷的图案创意灵感以南宋瓷器文化为底蕴,器型设计参照西湖十景中的“三潭映月”等著名景观,表达精妙绝伦的祥瑞寓意以及对世界各国共赢合作的美好愿景;画面设计参照西湖山水为主轴,以江南元素“园林石窗”、“楼阁”为切入点,使得本次国宴用瓷风韵十足、大气婉约,透出美好寓意以及和谐共生的理念,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伟大魅力与自信。一个国家和地域的文化特色经常会用一些灵活生动的载体体现,如诗歌、民歌、舞蹈、美术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在这些艺术形式中,从视觉上带给人们震撼的设计艺术作品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人的视觉,给人以惊艳的感觉。从G20峰会的瓷器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将杭州地域特色与瓷器完美的结合,通瓷器的画面展示、器型外观的设计,让前来参会的各国领导,从视觉层面领会到中国文化中含蓄婉约的美感和意境,通过与地域性代表美食的搭配,将独特的中式文化传达出来。一直以来文化都是各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对象和重大课题,对于设计专业,文化对设计的影响力以及设计文化的独特特色也成为了设计专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当前设计师应从设计文化的含义和内容入手,研究设计方面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及其对于设计师以及受众产生的影响。因此,总结以上内容,我们发现设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关注文化,不仅要让学生关注本民族的文化,更要让他们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和分析,通过文化提取精神,并融合进设计中,让文化成为设计的灵魂。

艺术设计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 被教育者对就业岗位的定位盲目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时,由于自身定位的盲目,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岗位需求缺乏认识。市场是设计价值交付转换的过程,是商品流通的平台,是消费者获取有效价值的场所,是既抽象又具象的一个庞大系统,是商品经济的中间过程,具有多元的、动态的、变化的属性,并有自己的规律性。设计不能孤立地存在,它必须得到市场认可,了解市场与设计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更进一步表现设计的张力,也是做好设计的前提。面对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应用化的发展趋势,如何将教学与市场结合,密切关注社会需求及行业动态,围绕高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联系起来,成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目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学生在课堂里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都市文化对艺术设计的需求,虽然很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设计了“项目引领”、“校企合作”的缓解,却大多流于形式,很难真正让教学过程融入岗位。这导致了课程教学目标没有真正得到明确,课程结束时往往造成教学资源浪费。毕业生普遍反映,学校所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不实用,工作后在公司发现自身缺乏的技能在学院并没学到。这充分暴露了在市场经济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工作的滞后。学生在校期间处在较盲目的学习状态,最终导致对岗位认识模糊,信心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走向社会后不能适应设计实践的需要,很多观念意识与市场脱节,很难找到自己的定位,造成就业困难。

二是学院缺乏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人才自身就业方向偏差。就业是高职学校的发展瓶颈。就业问题解决好,就业形势好,高职教育的发展理当顺利。学生作为高职教育模式下的“产品”,其“产品”的“质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走向。对于学生,谋得理想的工作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目标。作为学校,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是对学生负责。既需要指导学生在专业课程设置下完成学业,也应该重视以端正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针对性的完善自我,做好职业指导。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走上职业道路的各种措施体系的总称,是对将要就业的学生的学力、智力、体力、个人性格、经历、志向以及家庭与社会环境等各种条件全面进行分析与了解,然后根据社会职业需要情况作出职业方面的建议,使其能够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胜任工作,从而较好地完成个人职业定向的过程。作为教师和学校应及时通过召开专业座谈会、职业咨询会和开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明示学生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就业方向。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与设计实施能力,针对市场需求,对号入座,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纠正学生自身就业方向的偏差。而现实状况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实践、劳动就业相脱离的现象仍然存在。只管学生培养,不管市场需求,只管学生毕业,不管学生去向的学校还很普遍。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不畅通,学生在就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社会宣传媒介对于某些行业的舆论引导,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高薪”而“热门”的设计岗位,并将其作为自己就业的目标,直接造成自身能力定位与就业方向的偏差。笔者在与在校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交流中,谈及自身定位问题,问到“面对就业,觉得自己更需要那些方面的能力”时,七成以上的学生不约而同的把重点放在“独特的构思创意”上,相比之下,“手绘能力”、“各种设计软件的熟练操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的回答不到两成。从实际就业的情况看,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就业率普遍不高,在企业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择业背景下,错误的自身定位造成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这种就业方向的认识偏差不得不让我们质疑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是否存在问题,从而引申出另一个新的疑问,就是学校对如何围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展开教学的思路是否清晰?

二 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含混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定位点明了职业教育办学的方向。而时下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却恰恰是在就业这一环节上问题很多。一方面,行业及市场对设计人才的需求缺口巨大,在前不久举行的上海大型夏季人才招聘会透出信息,设计人才首次登上人才需求三甲的排行榜,在招聘的15000人中,需求量为近1000人,达到6.6%,位于需求排行的第三位,仅列营销、技术工程师之后。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培养的艺术设计人才不能适应市场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业困难。在各高校历年公布的超高就业率背后,真正针对专业成功就业的毕业生比率不到五成。

高职教育的教育分工主要体现在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建设上。通过行业调研,以及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表明,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除了需要具有良好艺术素质和文化底蕴、掌握扎实的设计理论知识及设计技能的专门人才之外,实际上,企业与市场更急切的需要大量的具备较强设计能力;既熟悉具体岗位技能,又具有沟通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过硬,能踏实从事基层设计工作的设计人才。这样的需求恰恰应该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以南京市为例,目前有各类艺术设计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数千家,其中以中、小型居多,对设计人才的能力要求除了需具备出众的审美能力、系统的理论知识以外更需要从业者具备熟练的实践设计实施能力。相关报道显示,目前设计行业的从业结构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具备独特的创意设计能力和成熟的设计表现能力;熟悉设计实施的工艺且具备设计团队管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的高级设计师,约占从业人员的15%以内。第二类是具有一定创意设计及设计表现能力,懂得设计实施工艺,且具备一定从业资历的普通设计师,约占从业人员的30%左右。第三类是具备一定设计表现能力,有较熟练的设计软件操作能力与沟通能力的设计员,一般在中、小型公司从事相关工作,约占从业人员的55%左右。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并按专业方向成功就业的学生,其主要去向是中小设计企业的设计员岗位或大型设计、印刷、工程等企业的设计操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