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建议
作者:陶克敏
从开始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财政”的建设,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已取得一些成果,提高了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然而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各预算单位在预算编制和资金分配时较少考虑绩效性;支出预算约束性小,资金使用率低;没有规范的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大大限制了绩效预算作用的发挥。鉴于此,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势在必行,创新预算管理理念,改革预算管理制度,重构预算管理流程,全面规划资金的绩效管理是当前无法回避的问题。
11预算绩效管理的特点
预算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并非“省钱”,而是寻求有效的供给。无论绩效目标如何设定,对项目的资金效果的评价都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增进了公共利益”以及“获得的利益与拨款相比是否值得”。预算绩效管理采用三个环节管理模式,分别是绩效目标、绩效预算以及绩效评价。
(1)绩效目标,应当根据本地区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进行设定。
(2)绩效预算,也就是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事业成本,计算出来的预算单位预定项目额度。
(3)绩效评价,评价预算绩效目标达成情况,包括单位目标的达成,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通过绩效评价,指出预算单位未达到绩效目标的指标,并提出改进建议。
12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卫生事业单位主要依靠财政供养和扶持,若要回答政府花钱是否值得,需要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而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绩效预算。针对从当前存在的问题来看,首先改变原先资源型的预算结构,针对政府卫生公共政策的结果目标,设立卫生事业项目,由负责每个项目的卫生部门承担执行落实情况;进一步做好完善预算资金编制环节的工作,突出各项卫生事业任务目标,提高预算支出透明度,从而便于绩效的衡量;重新规范事业项目支出流程,确定预算规模和控制事业成本,确保其支出的合理性;构建绩效预算指标科学的评价体系,增强体系框架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加强管理制度的配套建设,进行具体分析并整体规划,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2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卫生事业单位开展规范的预算绩效管理还属于起步阶段。
21绩效管理理念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传统形成的投入控制型预算管理思想在短期内难以改变,重效率、重结果的绩效管理理念还需要培养,有些事业单位只注重资金使用合法合规性,而忽略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因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约束,有的单位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畏难、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反思。没有将“要我评价”变为“我要评价”,成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22预算编制环节存在问题
(1)预算编制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的缺乏。一些部门常常过分强调自身利益,预算编制草率,前期准备工作不足,编制缺少科学依据,把办事作为要价的筹码,费尽心思增加预算资金,因缺少监督和考核机制,通常是绩效低的单位没有受惩罚,效率高的单位也没有任何奖励,挫伤积极性,最终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预算部门对提供的资料数据真实性与可靠性难以保证。绩效评价活动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整理加工、输出反馈的过程,近年来,政府加大投入卫生信息化建设,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预算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无法考核有些卫生事业单位报送数据的真实和有效性,对数据的绩效分析就更无法证实,从而影响限制绩效预算作用的发挥。
23预算执行缺少约束,支出流程存在问题
(1)预算的执行效率不高。公共财政的执行是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预算绩效的提高和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前期编制不准确细化,又盲目多要预算资金,执行中频繁调整,实际支出无法与预算进行对比和分析,造成财政资金执行效率低下。在实践工作中,很多单位出现一边是多年财政存量资金滞留,另一边又千方百计争取新项目新拨款。长期以来,执行管理失控,存在大量财政资金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现象,公共服务效率与质量都无法保证,这些已成为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的一个巨大漏洞。
(2)预算的执行监管不力,绩效跟踪纠偏不够。部分项目主管部门对具体执行单位的使用情况和效果缺少必要的监管,常常是“以拨代支”的经费管理模式,特别是对实行外包项目等,会导致有些项目出现配套资金不到位,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和资金管理和核算问题频现。有效的财政效益评价和监督机制的缺乏,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威慑作用无法发挥,对各种财政预算一拨了之,最终会导致公共资源重复购置,财政资金浪费严重,滋生腐败现象。
24预算评价体系未有效建立,绩效评价质量不高
绩效预算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指标体系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预算绩效的质量。但是,我国预算绩效评价系统还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因支出内容广泛,形式复杂,结果抽象,在以往的决策评估中,主要只是针对有形产出进行评估,无形产出因为无法量化而被忽略;导致弹性较大的社会效益、间接效益和长远效益被视而不见,这都极大地影响了决策评估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预算管理问题很少单独出现,需要有相应配套制度做保障。在卫生事业单位相关的财务管理方面,仍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没有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在具体执行中,它可以通过人为地混淆支出的性质和期间操纵成本,再加上收支项目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卫生事业单位的成本以及收支结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单位评估和考核绩效的准确性。
3完善卫生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建议
31开展广泛深入的预算绩效管理宣传
实现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离不开思维上的转变以及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密切配合。尤其是对于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预算绩效管理的成功经验等方面都要进行重点、细致地宣传,积极培养绩效管理文化,切实转变以往“轻项目产出、重资金投入”、“轻项目效益、重资金分配”的预算管理传统模式,强化“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使预算绩效管理外在要求最终内化为自下而上的自觉行动。
32进一步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及评估体系
(1)健全财政预算监督,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离不开相关制度体系的建立,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对预算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将各部门预算和工作绩效挂钩,根据业绩与成效来分配资源,业绩高的单位越容易得到财政预算拨款,业绩差的单位被减少和放缓款项,改变过去形成的一种较平衡协商结果,以及在此之上制定的预算分配制度。这样能坚持公平原则,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对绩效好的单位节余出来的预算资金,作为鼓励留其自行处理或结转下年使用,让预算绩效制度具有科学性和制度保障。
(2)保证提供编制资料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建立卫生事业支出的信息管理系统,统一公共服务成本标准,要求各单位提前编制收支计划,细化预算,收集整理项目执行的完成结果和检测数据,掌握各项开支定额标准以及技术经济指数和数据,预算编制时尽可能支出考虑全面,提高支出的预测精度,减少临时调整追加,及时公布公共服务成本,更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医疗卫生部门的真实绩效。
(3)设立全面客观的结果评估体系。在对预算绩效的结果进行评估时,应该对评估对象全面进行分析评价。设置定性与定量的标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就能及时发现然后加以解决,也可以与其他同级同类的项目进行横向对比,找出优势和差距;根据绩效评价结果,预算部门及时调整今后的开支方向,进一步合理分配预算资金,正确预测未来绩效发展趋势。另外,可以考虑引入专家评价机制,委托第三方独立组织站在专业客观的角度来构建评估指标,测量单位预算结果,提高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33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新形势下的预算绩效管理对于单位的绩效管理能力和绩效信息处理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绩效管理岗位作为锻炼,培养复合型专业人员,通过专题培训、以会代训、交流考察、选派深造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一种新型的教育培训模式。一方面补充更新知识,另一方面加强实际工作应用,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满足工作发展的需要。
34落实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建立起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机制,使预算绩效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绩效评价结果和预算安排的有效衔接。推进绩效信息公开。完善绩效激励与问责。
关键词:预算绩效;绩效评价;绩效管理
随着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快速增加和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理财已进入以公共支出为重点的追踪问效新阶段。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也应通过引入绩效理念,推行绩效管理,强化支出责任,节约支出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公益服务效能。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从单纯的语义角度看,绩效表示成绩、成效。就公共部门而言,“绩效”可以理解为公共支出实现的产出和成果。这里的产出指公共部门自身做了哪些工作,成果指外部效果,即公共服务使被服务对象得到了哪些益处。绩效理念的引入有助于公共部门克服片面强调本部门的工作量,忽略工作的最终目的的倾向,全面、系统、本质地思考什么是部门产出、什么是产出所带来的成效,在此基础上明确工作目标,提高责任意识。
1.预算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安排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预算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核心的衡量、考核和评价。预算绩效评价所关注的核心因素包括:投入,即达到预想目标所需付出的成本,要求在一定的收入规模下,保持支出结构合理,满足部门实现必要的工作目标,强调支出的节约,也就是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即能否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既定的产出,或以既定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强调服务效率、服务供给能力、服务行为的表现,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率性;成果,指财政支出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取得各方面的效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强调所提出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就是财政支出的效益性。
(2)预算绩效评价是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监督评价。预算绩效评价具体包括预算编制中的决策评价、预算执行中的过程评价、决算中的结果评价,分别为预算编制和审查、预算执行和调整、决算审查提供了信息支持和操作平台。绩效评价贯穿预算周期始终,使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支出管理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综合成为一整套结构严密、整合一致的制度化管理体系,增强了预算管理的完整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全面提高预算资金运行质量。
(3)预算绩效评价通过设立绩效指标体系,在财政资金使用的最终成果和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对绩效目标进行量化。同时,设立绩效标准,对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比较、判断。
2.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与内涵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绩效理念,由制定明确的公共支出绩效目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起来等环节组成的不断循环的综合过程。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以绩效目标为出发点,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与支撑,以评价结果的应用为落脚点,根本目的在于将预算资金分配与部门绩效提高紧密结合,以实现“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促使资源配置机制转变,促进服务效能的提升。
(2)预算绩效管理是一个全方位控制、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控制体系。使用纳入绩效预算管理的资源需要经立项、编制计划、审批、执行、监督、差异分析和考评等环节, 绩效预算管理为单位事业运行、财务收支活动提供控制尺度和衡量标准,使所有预算执行主体都知道自己的行动目标和努力所能达到的结果。
二、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状
财政部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2-2015)》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有机结合。近年,各级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的工作框架初步建立,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亟待解决的工作难点。
1.绩效管理意识不足
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投入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使事业单位仍将预算的编制和分配情况作为关注的焦点,对支出结果关注不够,缺乏成本观念,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2.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公共支出需满足多元化的公共目标,其很多内容难以量化,导致预算绩效评价指标难以设定。事业单位使用的评价指标还多侧重于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对资金使用效益性评价不足。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建设仍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工作的难点。
3.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不通畅
绩效管理包括绩效目标设立、实施和监控、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全过程,与预算编制、执行应作为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现阶段,预算绩效管理主要只参与了评价环节,还存在执行过程监控环节缺位,评价结果应用不到位情况,尚未真正形成 “目标―投入―产出―效果―新目标”的良性循环。
三、改进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措施
本文认为事业单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1.强化全员绩效意识,建立部门参与式预算编制体系
为便于预算与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建立由财务、审计、业务等部门共同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构建一个有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各层级人员共同参与的绩效预算编制平台,实现单位发展目标,业务规划、资金管理等信息的充分互动。通过这个平台,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形成以自身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为基础,以计划目标为依据,以设定的绩效目标为驱动,规范申请预算,实现经费按计划有效地支出,而不是无规划地索要经费,随意变更支出项目。同时各部门的管理人员都了解到本部门工作与单位总体绩效目标的关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责任,形成合力,促成单位发展总体目标的实现。
2.积极探索,完善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
预算绩效评价指标是对预算活动进行多种情景演练和模拟的逻辑结果,是从预算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角度反映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预算绩效评价能否产生预期效果,关键就在于根据评价目的和重点,设计科学、适用、可操作和针对性较强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 投入―过程― 产出―效果” 这样一个管理闭环,可将评价指标分为投入类指标、过程类指标、产出类指标、效果类指标四类第一层次指标,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影响绩效评价的关键因素设计第二层指标。投入类指标是反映在财政支出活动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指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投入类指标表示财政活动的成本,预定的绩效标准是经济性,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关键因素是项目投入和绩效目标;过程类指标是反映单位在投入、产出或实现成果的过程中预算执行、成本与质量控制等情况的绩效指标,过程的组织管理、项目管理实施、财务管理是关键的三个因素;产出类指标是反映财政支出活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的指标,实际的产出情况和产出效率是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效果类指标是从服务对象角度来衡量财政支出活动实际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程度之间差异的指标,最需要考虑的是项目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确定了第二层次的关键因素后,再根据绩效评价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合规性等原则,设计细化出可供操作的明细绩效评价指标。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思路,先从主要的、本质的内容着手进行,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同时,与之配套的基础数据、基础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基础工作也应扎实开展,才能为体系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提升流程契合度,建立全程动态管理机制
系统的预算绩效管理需全面整合绩效评价与预算管理流程,以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在预算编制阶段应科学合理地设立绩效目标,编制绩效预算,反映与事业发展目标有关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制定绩效目标需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以使目标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制定绩效计划来明晰绩效目标管理的主要内容:预期产出,包括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服务对象或项目受益人满意程度;达到预期产出所需要的工作程序、成本资源;衡量预期产出、预期效果和服务对象满意程度的绩效指标,说明实现预期目标的责任和奖惩措施。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将本单位的绩效目标与责任层层分解、细化、落实到支出分配和执行的各个环节、要素和个人,并及时获得业务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预算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预算执行的控制,实时掌握资金流向和使用情况,定期整理和分析相关信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并在必要时予以修正,强化预算对支出活动的监督控制效力,确保绩效目标管理不偏航。
在决算阶段,单位应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综合运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方法,对实现绩效目标过程中所作的工作以及达到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自我评价。对重大项目支出,还可聘请具有相应资质的专家或中介机构,对项目实行评价,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形成绩效评价报告上报。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是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归宿。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一是找出预算配置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改进和提高部门预算资金的管理与决策水平;二是将评价结果与部门责任人的年度考核、个人奖惩等挂钩,加大激励与问责力度,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激励与约束、引导和示范、竞争与发展的作用,提升绩效管理工作效能。
四、结束语
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专业性强。组织开展这项工作,还需多方积极培育绩效管理文化、加强组织领导、深入理论研究、健全管理制度,充实专业人员,强化素质培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管理平台,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金秀 白 雪:我国预算绩效管理的问题及其破解之道[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15-19.
[2]胡 磅: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D].西南财经大学,2010:19-63.
[3]杜 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25-47
关键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管理
一、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的关系分析
1.二者的最终目标具有一致性
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除了实现事业单位的战略目标外,还有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预算绩效管理也是从事业单位的战略出发,围绕实现战略目标展开一系列预算管理行动,进而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事业单位的目标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成本等。可见二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而预算绩效管理效果同时也影响内部控制管理。
2.二者都需要事业单位的全体人员共同参与
许多人对预算绩效管理依然存在着预算就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样的误区,实际上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是需要管理层和基层业务人员共同参与的。首先,预算编制需要采取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上下结合的滚动编制方式,这就决定了全体工作人员都会间接或者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总体的预算目标会被分解至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相关人员负责跟踪、监督预算执行情况,在预算绩效评价环节也是由管理层、财务部门、相关执行部门等共同参与。内部控制作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保障机制,更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的全面性也要求内部控制覆盖事业单位所有经济活动的决策、预算、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环节,涵盖了事业单位所有部门和全体人员。所以,二者都是需要全员参与的,并且只有预算绩效管理的顺利实施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可见从内控角度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3.强化部门管理责任制
权利与责任往往是对等的。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预算管理目标将会是考核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标准及准则,这样一来,各部门管理者将会有足够的自,也会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问责制在预算绩效管理中是十分适用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一大原则就是制衡性原则,具体方式就是职责分工控制,从单位事业的战略目标和预算目标出发,根据不同职能划分,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合理地设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利和责任,这样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便于绩效考核,又能形成互相制约、有效制衡的机制。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科学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目前,部分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仍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存在不少误区,甚至有的单位认为在内部控制下再进行预算绩效管理只是增加工作量,毫无意义,因为这二者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烦琐细致,因此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只会大大削减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深入开展,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预算管理绩效没有与风险评估有效衔接
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事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事业单位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工作情况,建立起完善的定期风险评估机制,对不同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客观地评估。同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事业单位也应该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评估,对于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案,避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到预算管理工作。但是在现阶段,大部分事业单位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甚至部分事业单位负责人抱有侥幸心理,忽视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也没有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只是迫于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的压力,被动地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控工作,导致这两项工作严重脱节,工作难以衔接,同时也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
3.内部控制的要求无法落实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
2014年施行的内部控制规范提出了风险防范和管控措施,而财政部门也根据实践研究出一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尽管绩效管理目标非常明确,评价指标的设置也非常细致,涵盖了预算支出的方方面面,但对于指标的解释却有所含糊,无法完全体现出内部控制对于财政资金支出管理的要求。
三、内部控制视角下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1)加强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培训。通过宣传和定期培训,使事业单位全体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意义,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认真负责地做好相关工作。同时,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所有工作人员都深刻理解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明确工作流程和权责关系,提升部门协作,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衔接工作,全面提升事业单位管理水平。(2)结合国家颁布的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合理地对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细化解释。事业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将内控管理的要求融入绩效指标设置和绩效评价,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防范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3)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事业单位应对经济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识别、风险监控、风险应对等流程,对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点进行科学评估,落实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4)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和各环节的信息沟通,按照内控要求建立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工作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相制约,提升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涉及范围广,基础数据采集量大,数据汇总和分析难度大,只有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才能有效处理庞大的数据信息,这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还能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在信息系统中可以设置多个模块,包括各部门预算目标、预算编制、预算绩效指标、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追踪、预算绩效评价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中信息收集、比较、分析、共享等方面的作用,实现预算绩效管理与信息系统的有效衔接,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孔琳.论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完善策略.中国总会计师,2017(7).
2.李琨.内部控制视角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中国注册会计师,2014(2).
(永城市财会学校,河南永城476600)
[摘要]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直接关系到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正式执行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也根据内控体系的相关要求不断进行完善。然而,从内控层面来看,预算绩效管理仍旧存在着认知误区、信息化程度低以及无法与风险评估有效衔接等不足。必须针对问题制定应对措施,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
关键词 ]内控视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124
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均是为了促进单位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提高,而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状况也会影响着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执行效果。所以,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进行优化,对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存在的共同点
1.1目标具有一致性
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共产品质量、控制节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以及优化预算管理等,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内控的最终目的在于切实提高自身公共服务的成效与效率。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内部控制产生巨大的影响,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1.2执行贯穿全过程
根据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要求,整个预算管理当中的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将绩效作为核心,使得绩效管理能够切实贯彻落实到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与整个过程 ;而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内部控制当中所要求的全面性原则则需要内部控制贯彻落实到各项经济活动的监督、决策以及执行的整个进程,能够针对整个经济活动实施全面的控制管理。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都主要集中在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以及事后监督的整个过程。
2内控层面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缺乏正确认识
预算绩效管理是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部分单位未能将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有效结合,很多员工在完成每个年度的预算工作之后,就没有热情开展绩效评价,再加上内部控制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复杂而琐碎,很多员工认为同时开展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管理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因而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相当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没有对预算绩效管理和内部控制形成正确的认识,对于流程管理工作的重视度不足,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没有深入开展,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2预算绩效管理与风险防控未能有效街接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针对相关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和完善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综合分析单位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对不同风险开展系统评估,期间应保证风险评估的客观性。针对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目标开展实时监管,对相关绩效数据进行认真统计,全面分析预算执行状况,挖掘单位在各项经济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有规律地组织风险评估工作,并针对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风险防控方案,提高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现阶段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未能对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关系进行有效统筹,很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管理时十分被动,多数时候是迫于财政部门的压力才组织相关预算绩效管理,形式化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待提高,很难实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不利于提高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
2.3绩效评价难以真实反映内控规范的相关要求
国家政府与各级财政研究并设计了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但这个体系相对较为笼统,完全没有体现出内部控制对于整个财政资金管理使用的相关要求。比如,某个省财政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其将“项目决策—决策过程—决策程序”理解为项目决策项目申报、批复程序是否符合相关管理办法,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研究,项目调整是否履行相应手续内容并没有融入内部控制对决策议事机制建立,特别有关重大关键事件进行决策的有关要求。所以,即便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所进行的项目申报、批复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难以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自身能够承受的范畴之内,但行政事业单位只要履行了上述各种办法,就能够符合绩效评价当中有关项目决策的相关要求,而这种符合的情况必然会导致绩效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大打折扣。
3内部控制背景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3.1重视内部控制、预算绩效相关培训教育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重视宣传教育,使相关人员对内部控制以及预算绩效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首先,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高度重视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要明确财政资金使用的重要性,意识到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均离不开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其次,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能力培养,单位干部在执行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求单位干部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该要积极组织各种培训活动,鼓励单位各部门员工积极参与到培训工作中,不断锻炼自己的财务管理技能,培养自己的内部控制能力,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所有员工均需要通过培训掌握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的相关知识,进而为预算绩效管理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配合和支持。
3.2重视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根据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管理各个阶段的要求,转变过去强调分配,忽视过程以及产出的观念,高度重视预算管理工作,强化预算执行力度。首先,建立和完善预算执行追踪制度。财务管理部门要对项目实施单位具体预算状况进行监督管理,有规律地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其次,建立健全执行通报制度,综合分析预算工作的具体执行进度,了解项目绩效管理的实际状况,有规律地进行信息沟通和上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特有的激励作用,并适当给予约束。最后,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积极挖掘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分析造成绩效目标出现偏离的诱因,并针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针对实际预算工作中提出的预算调整事项,应该对预算调整程序进行认真履行。
3.3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信息科学技术开始被应用到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与时俱进,主动研究和开发一些能够符合预算绩效管理要求的信息系统。预算绩效管理子系统下应该设置多个模块,不但要涉及绩效目标设置和预算编制,还要涵盖追踪监管、绩效评价报告的上交和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和完善,可以有效发挥其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信息收集、信息分析以及共享等工作提供更佳途径和技术支撑,促进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保证预算绩效管理效率和质量。
3.4优化绩效评价体系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不断执行,其对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正确认知预算绩效管理当中所存在的外部风险与内部风险,明确当中的关键点,针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针对性的优化与改革。首先,针对项目决策工作,目标设定必须要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之内,构建一套集体研究与技术咨询、专家论证相结合的决策议事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实践工作当中 ;其次,针对项目管理工作,应当添加符合地方政府采购标准的项目执行政府采购体系,不断完善全合同内部管理的制度与体系,能够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的研究分析,保障不相容的职务进行有效的分离;最后,针对项目绩效管理工作,应当增加完善全预算执行考核的制度与体系,定期针对组织预算的执行状况进行全面的考核,同时还必须要针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的动态监管。
参考文献:
[1] 石丽娟.国有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J].商场现代化,2014(8).
[2] 赵学群.绩效评价和绩效预算研究述评 [J].财政研究,2010(19).
[3]李运锋.对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5(6).
[4]苏仕会.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及绩效指标体系设计[J]. 中国市场,2015(2).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行政事业单位
随着我国深化改革进程的持续发展,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同时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艰巨的挑战。预算绩效管理已经成为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对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的利用率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绩效管理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持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通过构建更加健全的预算绩效管理综合体系,让行政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预算绩效管理概述
所谓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或相关部门依据财政高效化原则,运用绩效指标和目标管理,对本部门的财政支出实施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及决策。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内容:一是绩效评价之主体可明确为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以及中介机构。各地财政部门作为公共资金的共同委托人,负责监督公共资金利用成效以及效率,负责牵头与指导各机构实施绩效评价。行政事业单位为具体实施者,负责组织、监督、检查与指导本部门及其下属单位执行预算绩效管理的实际效果。中介机构则是第三方。二是实施绩效评价的对象可明确为公共资金,而公共资金正是纳税人上交的税款加以汇集而成的,纳税人必然会要求将每一分钱均用在刀刃上。三是预算绩效管理一定要健全完善绩效管理新机制,也就是要做到预算的编制有明确目标、预算的执行有严格监控、预算的完成有详细评价、评价的结果可操作运用,这就需要各单位抓好各项具体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预算资金的使用率。
二、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能够培养相关人员的预算法制观与财政效益观。在财政资金的预算、分配以及使用环节中强化预算绩效管理就表示行政事业单位是行为主体,一定要对支出效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全面意识到财政支出效益在法律上的相关要求,切实树立预算法律方面的意识以及刚性制约,并且自觉自愿地把财政支出效益最大化视为工作的重心,进而形成良好的管理新观念。二是能够改进财政支出的结构,切实缓解预算收支之间存在的矛盾。各单位会尽心竭力地争取得到最多的财政拨款,自然会造成财政收支压力空前加大。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之后,利用既定绩效目标以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即可对财政资金的效益实施考核,能够实现把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与事业发展规划、财政支出范围等的密切联系。三是行政事业单位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必然要求。前些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支出管理尚存在不规范之处,尤其是“三公”经费支出较多,容易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落实预算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最大限度上推动成本的最低化和效率的最优化,进而提升广大民众对于公共部门财政支出的满意程度。
三、当前预算绩效管理在我国行政事业
单位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预算绩效的编制还不够健全。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的来源上相当复杂,导致部分单位有一些收入和支出没有列入到总体预算之中。同时,相当一部分单位依然使用已经落后于时代的预算绩效法,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会难以满足新一年之所需。随我国社会的持续发展,这一方法容易出现不合理之处,从而会对单位的预算绩效编制造成阻碍。二是预算绩效的执行还不够有力。以前的预算绩效管理通常是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然而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风险,容易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三是部分单位的预算绩效意识十分淡薄。有的单位工作人员对于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深刻,只是单纯地觉得预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自身无关,导致财务预算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制约。相当多的行政事业单位执行预算绩效管理都是由财务部门来具体办理的,别的部门通常极少会参与进去,而一些财务预算编制人员对于预算绩效管理也不够积极主动。如此一来,就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申报程序不清、预算编制不够准确等各类问题,进而严重影响到预算绩效管理应有作用的发挥。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
(一)深化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
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各单位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认识:一是注重对绩效的评价和对绩效管理实施的宣传教育工作,从而让单位内部人员均能对绩效管理有全面的理解,这样一来就能提高其对于绩效管理的认知,让其能够正确地了解到绩效管理在单位管理中的地位以及作用,并且借助于持续而深入的学习,让预算绩效管理能够全面展开;二是要落实预算绩效考评沟通机制,也就是要为绩效考评创设出顺畅的反馈渠道,从而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本部门人员的总体素质;三是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在预算绩效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带头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地充实自身,不断提高其对于预算绩效管理具有的总体掌控能力,有效防止因为主观原因而导致的绩效考评偏差,切实有效地发挥出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落实对预算绩效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
行政事业单位要加强对从事预算绩效管理的人员所开展的培训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也应当进行相应的培训,从而帮助单位管理者形成预算绩效管理的新理念,从而让单位管理者能够更好地掌握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消除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各种误解,提升对预算绩效管理的关注度。要定期组织单位相关管理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相互借鉴各自的绩效管理经验。唯有真正保障单位管理者的思路能够跟上当前时代的发展步伐,才能切实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能够与时俱进。
(三)建立更加全面的绩效管理考核评价机制
重点是要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切实规范绩效管理考核的制度和流程。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各自实际,明确各项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从而让所有的考核评价项目均能够做到有规可循;二是绩效管理目标为预算绩效管理之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创建预算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更是落实科学预算措施的核心依据。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制定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结合政府编报工作的要求和单位实际,更加科学规范地分配资金,并且制定出合理的编报预算绩效管理规划和预期目标。目标必须明确,必须符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发展规划,并具有可执行性;三是开展科学的考核评价。在对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实施绩效管理考核的过程中,必须依据考核的对象以及内容,选用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以及有效性的考核方式,并且及时而准确地将考评的结果反馈至相关单位。
(四)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执行能力
各地财政主管部门要更好地发挥出监管作用,积极组建预算绩效管理组织机构,在本辖区范围内开展务实高效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各行政事业单位在申请立项之时就应当设置合理的绩效管理目标,并且按照规定积极申报绩效管理目标,并按时加以实施,在此过程中还应当采取偏差分析等措施,建立起纠偏的途径,并且得出最终的绩效评价报告。财政部门在制定预算规划时应当将有限的财政资金优先安排至上一年度绩效评价考核结果较好的单位,并且及时通报取缔缺乏绩效的项目。要通过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各项控制措施,有效提升预算绩效评价的监管力度,进而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的成效。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在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中尚存在诸多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着预算绩效管理的成效。鉴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财产所具有的特殊性,直接决定了预算绩效管理一定要具有公开、公正、公平等特点,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推进提供良好的指导,并且能够帮助其树立较好的社会形象。财
参考文献:
[1]严柳青.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0).
[2]葛洪朋,韩珺,王云霞.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以高校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4(11).
[3]刘海鹏.浅谈内部控制背景下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研究[J].会计师,2014(21).
[4]刘秋雷.浅谈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