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古树名木;资源;保护;措施
1 引言
厦门市翔安区地处厦门市东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8°11′~118°25°′,北纬24°32′~24°50′。 气候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年平均气温20.6℃,极低温和极高温分别为1.5℃和38.5℃,年平均湿度78%,年均降雨量1 315mm。每年3~9月为多雨季节,最多月降雨量达700mm,秋冬少雨而干燥。翔安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原同安县),古树名木资源十分丰富。翔安区从2006年10日开始,对全区古树名木进行了认真普查和汇总建档,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
2 古树名木现状
2.1 翔安区古树状况
(1)经汇总整理,翔安区共有古树名木209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20株,二级古树62株,三级古树127株。在全区古树资源中,共涉及7个科,8个属,9个种。主要树种为榕树,详细分布见表1。
(2)国家一级古树中,1 000年以上的有3株,一处是新圩镇后埔村的2株樟树,树龄为1 300年,因2株樟树相对而生,枝叶互相缠绕在一起,当地人认为它们是一对夫妇,俗称公婆樟。公樟顶天立地,雄伟壮观,树高15m,胸径900cm。婆樟树高11m,胸径530cm。第2处位于新圩镇金柄村的樟树树龄1 300年,树高15m,胸径950cm,相传为唐朝时期把自家桑园献为泉州开元寺用地的黄守恭第4子,金柄黄氏的开基祖黄纶所种。
表1 翔安区古树详表
科属种学名株数
桑科榕榕树Ficus microcarpa178
漆树芒果芒果Mangifera indica10
樟树樟树香樟Cinnamomum.burnannii8
金缕梅枫香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4
豆科相思相思A.Confusa nerr 2
漆树黄连木黄连木Pistaeice chinensis2
松科松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4
桑科榕菩提Ficus religiosa1
苏铁苏铁苏铁Brainea insignis1
2.2 翔安区古树分布状况
翔安区的古树主要分布在新圩镇,有108株,占51.7%,内厝镇45株,马巷镇28株,新店镇18株,大帽山农场6株,大嶝街道4株。古树主要生长在农村的房前屋后和村庄的公园里,少数生长在公路边和山上。
2.3 古树生长状况
因树种特性和立地条件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古树在不同的地区生长状况差异很大。如上述的3株古樟树,虽已历经千年风雨,仍然郁郁葱葱。而有的榕树虽然只有百年的树龄,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再加上开发建设,破坏了原本的生长环境,生长情况不容乐观。
收稿日期:2010-11-09
作者简介:邵 杨(1982―),女,福建厦门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绿化及营造林等工作。
(3)保护树木萌发的新芽。新芽萌发是大树进行生理活动的标志。树木枝干部分萌发的新芽,能自然而有效地刺激地下部分的生根。在这一期间,一般不宜整形修剪,而是任其抽枝发叶,并加强喷水遮荫、防治病虫害等管理措施,等到移植大树完全成活后,再整形修剪。
(4)防害保护。根据树木生长情况,及时除去阴棚,提高光照强度,冬季寒潮来临前,采取覆盖、草绳绕干、设立风障等方式甲乙防寒保护。
参考文献:
朱加平.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甄茂清.花卉园艺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王 鹏,贾志国,冯莎莎.园林树木移植与整形修剪.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 翔安区古树保护存在的问题
跟其他地区不同,翔安区的古树名木均位于农村地区,由当地的村庄委会进行管护。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古树名木的管护情况较好,在经济欠发达的村庄,管护情况较差,主要原因是古树名木的管护需要村民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大量的资金。
3.1 人为因素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本空旷的环境重新规划变成了公路、开发区、住宅区,土壤板结,再加上酸雨的危害,从而造成古树长势下降,枝条衰弱。一些村庄砌维护池保护古树,然而由于维护池规格过小,水泥铺装过大,不但没有保护古树,反而使古树根系受到或轻或重的伤害,使其逐年衰败枯死。
3.2 病虫害危害严重
翔安区古树的虫害主要有蚂蚁、白蚁、天牛、小蠹、粉虱、介壳等,古树基本上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尤其是立地条件较差的古树,由于其自身的生理功能退化和外部环境的恶化,病虫害危害的更大。
3.3 保护资金不足
由于财政资金有限,每年市、区林业、园林部门下拨资金保护古树名木资金不能满足古树名木的日常管护,古树名木的保护的资金严重短缺。
4 翔安区古树名木的保护措施
4.1 落实保护古树名木管理责任
2006~2007年年翔安区组织技术人员重新对翔安区现有的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调查,最终确定对209株古树,由区政府正式发文通告,并进行挂牌保护,每一株古树都与村(居)签订具体的管护责任书,做到“树有人管,责有人担”。
4.2 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古树名木历经百年风霜,生长势较弱易受病虫害侵害,其先期害虫如叶部害虫等的危害,消耗水分和养分,易使树势衰弱。古树一旦衰弱后,蛀干害虫如小蠹甲这类木蠹蛾等就乘虚而入,破坏树木的输导系统,容易造成古树的死亡。由于古树病虫害本身发生规律研究较少,适用药剂不多,加上古树名木上防治措施的特殊性,防治起来极其困难。翔安区绿化办请市、区林业、园林部门的专家进行病虫害防治。根据翔安区古树以榕树居多,病虫害为害严重情况,翔安区农林水利局的林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用输液法防治蛀干害虫,用稻草缠绕法防治毒蛾科食叶害虫办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4.3 结合旅游开发保护古树
翔安区的历史悠久,古树名木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位于大嶝街道小嶝社区的一株明朝的铁树,树高3m,地围130cm,被时任厦门市市长张昌平称为“八闽铁树王”。2004年,厦门市园林局在其周围植草种树,绿化美化铁树王周边的环境,现在已经成为小嶝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在翔安区内厝镇小盈岭 “同民安”关隘,有两株相传为宋学大师朱熹栽种的榕树,榕树高20m,至今仍然黛色参天,挺秀葱茏。榕树旁有一座石坊,朱熹手书“同民安”3字于其上,同民安关隘是古同安与南安交界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4.4 广开渠道筹措保护资金
保护古树名木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各古树名木管护单位积极向各级财政申请资金的投入。此外,还发动单位和个人以认养的方式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
4.5 利用社会多层次资源
古树名木的保护不能单单只依靠园林、林业部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1)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使其自觉地保护古树名木。当古树发生倒伏断裂、病虫害,或者发现人为地破坏行为,立即报告给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
(2)在新区开发过程中,常常涉及到古树的保护问题。许多村民主动联系林业部门,由林业部门的技术人员对古树的保护如砌维护池、对古榕树进行支撑等,进行技术指导,避免对古树造成二次伤害。古树名木的保护需要林业部门为指导,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古树名木;复壮养护
据初步统计,湖南省百年以上的古树名木近20万株,广泛分布在乡村、城市,是全国古树名木资源大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及诸多急功近利的原因,使得很多古树呈现不同程度的衰弱症状,有的因未能及时救护,导致死亡。因此,开展古树名木的复壮养护技术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
1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及时掌握信息,预防为主。对区域内资源进行分类挂牌建档;对每株古树名木个体进行专业监测监控;按时进行常规预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古树名木的复壮措施也在不断的革新。如对根部的处理,采用分子技术进行促根;树体修补和支撑不再采用由于热胀系数的差异可能对树体产生2次损伤的混凝土或三合土,而是采用热胀系数相近的高分子材料。2016年5月关于古树名木保护与建立补偿机制会议在重庆的成功召开,必将对复壮养护技术的研究深入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2古树名木衰弱的主要因子
导致古树名木衰老死亡的原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2个方面。内因:树龄高、自身生理机能下降和树势减弱,树型较高大,树干木质腐朽中空,很容易被外力折损,抗病虫害能力降低,抗风雨侵蚀力减弱等;外因主要有:生态环境的改变、人为破坏、火灾和病虫害[1][2]。
3古树名木复壮养护主要技术措施
复壮养护是指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使原本衰弱的古树名木重新恢复正常生长,延缓其生命的衰老过程。对古树名木的复壮养护措施主要包括地下、地表、地上3大部分。
3.1地下根系和土壤的处理
3.1.1排水沟在古树名木树冠投影边缘开挖排水环沟,沟宽0.4m×深0.4m,做到排得走、不积水。3.1.2换土树部土壤板结不良,可根据树种特性实行增沙或增透。如需换土,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挖去50~100cm深的土层,再回填通透性良好的表层土[3-4]。3.1.3增加土壤肥力古树对肥料的需求量不会太大,只在冬季于树冠投影圈内侧,挖深约30cm左右的施肥沟,埋放复合肥,以磷肥为主,生长期不能施肥。有机肥必须充分沤熟,以免根感染腐烂。3.1.4及时补充水分在湖南,古树的生境条件一般不会缺水,只在干旱月份注意浇水补水,对陡陗地形地势上的古树应加以特别重视。3.1.5地面铺井形砖和栽花灌木为确保土壤松软通气,在地面上铺置特制井形砖,砖与砖之间不勾缝;或种植花灌木,并围栏杆禁止游人践踏[5]。3.1.6拆除铺装与砼铺装与砼影响土壤中的空气交换及根系呼吸,必须拆除铺装及砼,只在必须铺装的用透气砖或井型砖代替。3.1.7打孔改良土壤如土壤板结不是特别严重,可通过打孔来解决,孔的深度需达70~90cm,孔径在4~5cm为好。在树冠投影边缘打孔铺通气性好的活性炭与专用肥;打孔位置选择应避免损伤主要根系。
3.2地表根部的处理
保护根在古树周围设围栏,对于地面的根覆土并加设罩网,以保护古树的根干皮;促毛细根法以树干为中心,以3m为半径,并参照树冠的投影,进行土方开挖。沿根铲土,确保不伤大根,根据实地情况,挖深50~100cm,对根径D2cm以上的根进行断根并环剥,根系截面及环剥口涂抹1:5BT生根剂黄泥,然后回填客土,结合浇水加托布津杀菌消毒。第2年,结合补水进行增肥。
3.3对树干的损伤修复
3.3.1伤皮治疗采用皮再生素修复。对一些再生力强的树种如杜仲、厚朴,树皮损伤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20cm,可采用涂抹皮再生素进行修复,修复处用薄膜包扎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就能与原皮一样分;贴皮修复,树皮与木质部未分离,或分离皮层未脱落的轻伤口,将树皮与伤口复位对严,按贴上去,覆盖簿膜随即用麻绳或草绳缠绑紧密[6]。3.3.2树干修复清理树体上的腐烂木质和割除感染的皮组织;清除树干树洞内的腐朽木质;喷洒防白蚁耳剂与1:15硫酸铜溶液及石硫合剂原液;涂清漆防水;最后是采用高分子材料进行修补修复。
3.4对树体的处理
3.4.1整理与修剪鉴于古树名木的特殊价值,径大于5cm的树枝不得随意修剪,如因木质腐烂、枯死、病死确需截除,须以保持其原来面貌为基准。截除大枝时应注意做到不劈裂、不断皮、不抽心,还应使锯口平整,不形成大小面或台阶。伤口在愈合封口前,每年应对其进行1~2次消毒、涂防腐剂[4]。3.4.2树体加固主要有3种方法:修补树干树洞并用高分子材料填充补洞;仿生支撑,即用水泥塑制成与古树皮相仿的立柱来支撑树干树枝,以防止树体倾倒与树杈劈裂,上端与树干接触处加橡皮垫,以免损伤树皮;弹性支撑,即用绳索将树干吊紧,起到预防与保护作用。一般在被支撑的树杈距地面较高、或数量较多时,采用此法,绳索和树皮接触处应垫上橡皮等柔软物,以保护树皮。3.5对树叶部位的处理当前,由于城市空气PM10、PM2.5等的污染,常绿古树树叶部分灰尘较多,影响光合作用,在重点景区的影响观赏效果,应定时清理枯叶,对树体树叶进行清洗[5]。
3.6对伴生植被的处理
应控制古树名木周边速生树木和附生、寄生、藤本等竞争植物的生长,创造通风、透光、卫生的古树名木生存环境。孤立或群状生长的古树,应当配置有益于改良土壤和古树生长防护的低矮阴生植物。
3.7防治有害生物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根据树木特性,优先应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积极保护有害生物天敌,合理使用农药,减少环境污染。
3.8防自然灾害
有的古树在雷击后因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很快死亡,因此树体高大、位于空旷处生长的重要古树应加设避雷针。如果遭受雷击,应立即将伤口刮平,涂上保护剂,堵好树洞,以免伤情发展。古树群需特别注意防止火灾,建立防火隔离带。
4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技术的发展,对古树根部的复壮重生处理技术措施将更为高效和精准。对树干树洞的修复,以前多采用三合土或混凝土,但由于热胀系数的不一致,有可能对树体造成2次伤害;采用高分子材料,如弹性环氧胶用于修补树干树洞,可避免对树体造成二次伤害。
5关于复壮养护的建议
鉴于全国大部分省已建立了专业的古树名木复壮养护队伍,有的省扶持成立了专业公司,建议湖南省加大支持力度,依托相关科研机构,尽快建立专业的复壮养护队伍。尽快形成复壮养护技术措施规程,用于规范指导各地的古树复壮养护。
参考文献
[1]郭志安,高志伟,高明月.古树名木保护措施[J].林业科学,2014(09):210-211.
[2]吴竹林.城市公园古树名木的复壮和保护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0(04):79,91.
[3]苏泽源.保护古树名木的方法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20(02):67-70.
[4]严崇惠.古树名木衰败原因和复壮技术[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01):213-215.
[5]姜广翔.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技术措施[J].山东林业科技,2006(02):62-73.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古树资源;现状;生境特点;保护对策;浙江丽水;莲都区
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隶属红豆杉科红豆杉属,是一种白垩纪孑遗树种,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和名贵观赏树种,还具有很高的医药价值,其体内富含生物碱紫杉醇,被提炼后可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南方红豆杉因资源稀少,不易繁殖,1999年8月4日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名录(第一批)》[1],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浙江、台湾、福建、江西、广东北部、广西北部及东南部、湖南、湖北西部、河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等15个省区。
莲都区地处浙西南腹地,位于丽水生态示范区的西南部、瓯江中游,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8′34″~120°8′8″,北纬28°6′18″~28°44′13″。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8.1℃,年平均无霜期256d,年平均降水量1 427.0mm。地带性植被类型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垂直分布带谱明显,森林覆盖率为80.0%。土壤类型繁多,主要有红壤、黄壤、岩性土、潮土、水稻土5个土类。该区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植物资源丰富,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提供了生存基础。为了拯救、保护与开发利用南方红豆杉,笔者于2009年5~6月对莲都区南方红豆杉古树资源进行了清查,并提出保护建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调查方法
结合文献资料,实地对南方红豆杉主要分布点的分布范围、生境、群落类型等进行踏查,记录树高、胸径、年龄及生长情况,并采集标本、拍照、组织鉴定、建档保存。按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和《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要求,逐村、逐单位、逐株进行了实地调查测量、标注、登记。按树龄将古树分为3级,树龄500年以上的为一级,300~500年为二级,100~300年的为三级。
2古树资源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莲都区境内现有南方红豆杉古树共计290株,树龄均在150~800年,胸径在20~167cm。莲都区现辖乡(镇、街道,以下相同)22个、行政村366个,有南方红豆杉分布的乡14个,占总乡数的64%。有南方红豆杉分布的行政村有3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11%,其中以岩泉街道办事处、西溪乡、黄村乡居多,这3个乡共有162株,占总数的51%;仙渡乡、巨溪乡、泄川乡、郑地乡、丽新乡次之,这5个乡共有90株,占总数的31%,其他乡均为零星分布。其中以泄川乡陶坑村1株最大,胸径167cm,树高24m,冠幅210m2。在陈竂村、池岭村、箬坑村南方红豆杉成群落状分布。莲都区南方红豆杉中一级保护古树20株,占总数的6.90%;二级保护古树51株,占总数的17.60%;三级保护古树219株,占总数的75.52%。古树名木在生长处于群状分布,古树群9片216株,占总数的74.48%;二级保护古树群1片24株,占总数的8.28%;三级保护古树群8片192株,占总数的66.21%;散生分布的古树74株,占总数的25.52%,其中一级保护古树20株,占总株数的6.90%,二级保护古树27株,占总数的9.31%,三级保护古树27株,占总数的9.31%。从具置上分析,南方红豆杉古树绝大多分布在村旁,其他依次为山坡、路旁、田旁、寺院 、水旁、宅院等。
3生长环境特点
一是气候。南方红豆杉自然分布区域为亚热带气候类型,混生在毛竹林、阔叶林中较多,适应生长的年平均温度17℃,最高气温38℃,最低温度4℃,年平均雨量1 500mm以上,相对温度77.8%,全年无霜期260~300d。南方红豆杉喜温暧的气候条件,以及云雾天数较多、日照时间较短、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的生长环境。二是地形。南方红豆杉多生长在边远山区的中低山地貌类型地带,海拔高度在300~1 650m。莲都区南方红豆杉垂直分布以海拔300~800m为主,海拔200~300m及800m以上次之,海拔200m以下尚未发现。同时,多分布于北向阴坡、沟谷溪旁、山坡中下部水湿条件好的地方。经调查,莲都区南方红豆杉以东南坡、西南坡分布为主,共有148株,占总数的52.5%;东坡、东北坡次之,共有74株,占总数的26.2%;北坡、南坡、西坡、西北坡较少,占总数的21.3%。三是土壤类型。南方红豆杉在本区域范围内自然分布于山地土层深厚的红壤中,其土壤腐殖质含量
较高,土壤肥沃湿润,排水良好,ph值5.5~6.5,立地质量等级为ⅰ级或ⅱ级。
4生长衰弱原因
一是随着南方红豆杉古树树龄增加,树木生理机能逐渐下降,树龄老化,其使根系吸收水分、养分的能力越来越差,不能满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树木生理失去平衡,从而导致部分树枝逐渐枯萎生长减弱。二是有一些南方红豆杉古树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等处,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营养面积小,随着树体的生长,摄取的养分不能维持其正常生长,很容易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而生长衰弱[2,3]。三是由于南方红豆杉古树树干周围铺装面积过大,土壤理化性质恶化,有些地方用水泥砖或其他材料铺装,仅留下很小的树池,影响了南方红豆杉地下与地上部分气体交换,使古树环境透气性极差。
5保护建议
由于南方红豆杉是优良珍贵用材树种,其用量广,价值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采伐破坏严重。目前莲都区南方红豆杉古树只有290株,应采取下列保护措施:一是通过此次南方红豆杉古树调查,建立南方红豆杉种群资源档案,采取挂牌保护措施,并加强宣传教育。二是树体周围5m范围内的建筑物应及早拆除,对于树基破坏或根部裸露的应筑土或设围栏保护,地表有积水的要开沟排水[4]。三是建立南方红豆杉物种种质基因库,保存种子和各种繁殖体,以适应南方红豆杉保护发展的要求。四是通过枝术投入,培育南方红豆杉造林和庭院绿化、美化苗木,不断扩大南方红豆杉的种群数量,合理保护利用,把该种群建设成为集用材、观赏、医药于一体的珍贵树种。
6参考文献
[1] 于永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里程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出台[j].植物杂志,1999(5):3-11.
[2]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西湖风景园林(1949-1989)[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1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相互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对古树起决定性作用,古树的长势反映着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及程度,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二者呈现出相辅相成、相互统一的关系。历经数百年甚至千年风雨沧桑存活至今的古树,是一座城市园林最珍贵的绿色遗产。古树长期立地于当地,已经完全适应周围环境,枝繁叶茂、长势旺盛的古树成为城市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标志。
1.1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与古树的统一关系
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表现为物质流循环良好,气候环境适宜且稳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正常,能够为古树提供更适宜的生存条件,使其获得充足的阳光、空气、水分、土壤肥力,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古树生长旺盛,得以延年益寿。生长势健壮的古树同时也会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质量,营造良好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质。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与古树的关系表现为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古树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体现出指示作用机制,人们可以根据古树年轮累积得到年表与气候单因子相关性分析,从温度、湿度、干旱等指数推测城市气候变化,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规律。古树在城市生态环境中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是多种鸟类、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及其他生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种生物的寄主,是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链接场所。古树的死亡意味着其生态服务功能的丧失,是城市生物多样性不可逆的损失。
1.2城市生态环境复杂化与古树生存间的矛盾
近200年的气候观测数据表明,全球气候呈现变暖趋势进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降雨变化、海平面上升和极端天气频发等。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城市化加速和现代工业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不稳定。例如: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增加及空气流通方式受到阻遏,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光化学烟雾”、“氮氧化物复合物”等成为城市环境代名词,特别是悬浮在空中的重金属微粒随着空气流动被古树枝叶吸附,也会造成不可忽视的伤害。…在这种高浓度的污染环境下,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必然受到严重影响。受到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树木生长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在苏格兰地区过去30年间,植物春季发芽时间越来越早,秋季落叶越来越晚,植物的生长期变长。当地政府研究表明:20世纪末期,当地植物生长周期延长30~80…d。城市生态系统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其稳定性、平衡性表现相对脆弱。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空前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在物质财富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城市生态环境较以往发生显著变化。近几十年来,中国城市热岛效应问题凸显,高温时间周期和最高气温连破纪录,古树在这种高温环境下也必然发生显著的生理变化和调节代谢来提高抗逆性,这对长势衰弱、生理机能退化的古树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城市地下水位下降、地面硬化铺装以及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壤透气性下降,融雪剂大量施用等多种原因使得古树土壤质量严重恶化,酸雨、城市病虫害的高发生率,沿海地区的强台风也使得古树的正常生长发育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气候发生变化,城市生态系统循环中的自然流、物质流等循环不畅,对古树生存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产生阻遏作用。每棵古树都有自己的最佳生长环境,一旦城市环境超过古树的环境忍受极限,古树的生长势必然会急速衰弱,严重会引起死亡。面对新的问题,开展城市生态环境变化与古树适应性阈值范围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1.3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冲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城市建设与古树原生境保护的矛盾显得尤其突出。电力、通信、排污、自来水、供热、供气、涵洞、人防工程等大量城市地下管网的新建或维修严重破坏古树的原生境,造成树体损伤,施工过程中破坏树体根系、树冠尤为严重,干扰古树正常的生命活动周期。近年来,由于市政管线破损,泄露的污水、热气、电力等已经威胁到古树的生存,甚至造成古树的死亡,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如:2013年12月,由于热力管道漏气,使得太原市东缉虎营编号B035的1株国槐古树死亡。城市发展进程中,开发商一味追求建筑高容积率,使得城市高楼林立。新建高楼距离古树过近,造成古树遮光;高楼的玻璃幕墙“光污染”,会直接反射强光照射古树,盛夏时节极易使其热灼伤;高楼风对古树危害日益显现;有些古树被开发商野蛮堆土埋干,呼吸困难,生长势严重衰弱。随着城市化快速推进,众多城中村被整体拆除,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粉尘、污物对古树造成严重危害。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非常多,主要有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重金属)、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及污物、化工药品等。垃圾中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渗入土壤就会污染土地,对古树造成的伤害尤其严重。
1.4城市极端天气对古树保护的冲击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强台风、瞬时强风、干旱、暴雨、冰雹、雷电等极端恶劣天气经常侵袭城市,造成诸如地面塌陷、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都会对古树的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例如:2013年9月22日超强台风“天兔”登陆广东东莞,瞬间将其寮步镇横坑古村1棵341年树龄的古芒果树连根拔倒。2014年9月1日“威马逊”台风重创海南省海口市,被刮倒和严重损伤的古树名木多达355棵。2003年11月8日,北京市突降大雪,有5…000余株大树发生严重断枝劈裂,其中有古树800余棵。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古树受灾最重,90%的树木出现折枝断杈现象。
2城市生态系统中古树保护对策建议
2.1推进古树保护规划工作
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态环境,应加速推进古树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古树保护规划应将古树个体或群体纳入到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与城市绿地规划设计体系中。古树保护应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努力扩大古树栖息地面积,减轻外界干扰作用,发挥缓冲功能,将边缘效应降到最低。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尽力确保城市绿地、城市森林与古树栖息地相连接,使古树周边地区成为环境生态控制区,进一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合理应用古树周边植物的科学配置,不仅有利于古树生长,还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古树周边生态环境效应和景观效果。王瑛对12种植物在古树周边的应用,提出合理的配置方式和养护要点;古银杏周边种植紫三叶、红花酢浆草和常春藤后,对土壤微生物量有明显影响,其中紫三叶对古银杏周边土壤的健康保育效果最好。…王晓辉研究发现侧柏古树周围种植早春发芽甘野菊,适时修剪,促使瓢虫、食蚜蝇等食物链迁移,达到保护古树的目的。古树在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中的自然生态位稳定,更应提升其社会生态位及经济生态位。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之中,编制保护规划应注重古树名木本身就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很多古树名木多包含在文物古迹中。将古树与古建一起列入当地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中,对古树保护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古树保护规划还应纳入到城市基础建设的规划体系中,当编制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方案时,应对古树生存地范围予以标注,并预留未来拓展空间,将对古树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应在其保护范围之外。古树保护规划应纳入到城市建设红线范围内,严禁一切挤占古树生存空间的违法行为。古树保护范围目前国内较为权威的要求是树冠投影范围外5…m为限,古树保护规划范围红线应结合实际情况及未来空间发展需求,适度扩大规划保护范围。
2.2开展城市古树安全监测及预警工作
古树经过上百年的生长,许多古树出现衰老迹象,且绝大多数古树树体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朽蚀和空洞,一旦遇到大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古树极有可能发生倒伏、枝条劈裂等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不确定危险。城市中的古树必须是安全的。北京、广州等城市,根据古树名木树体生长的情况与立地环境,针对性地提出古树名木监测预警保护等级标准及相应的安全检查、保护措施,建立起整套古树树体状况系统基础资料、动态保护标准等级及保护措施规程,使古树保护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郑然等对古树风险产生原因归纳为自身状况和古树管理两个方面,依据特尔斐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指标权重,建立古树风险分析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对古树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确定风险级别。园林工作者可借助应力波微创木材探测仪确定古树树干、主枝空洞位置及木质部腐蚀程度,划分危险等级,重点确定优先保护对象,制订一树一保护方案和措施。根据古树症状与立地条件,结合根系复壮技术,采取古树树冠逐层修剪、硬质支撑及弹性拉纤、活体靠接支撑等措施,使得城市环境中古树得到更科学有效地安全应急保护。城市古树多分布在景区、道路、寺庙等地,周边人流密集,加之古树树龄较高,自身朽蚀及蛀干害虫危害严重,一旦遇到极端天气,古树倒塌、劈裂危及第三方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给古树投保很有必要。古树保险,主要用于因意外事故导致古树倒塌或树枝折断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的赔偿。
2.3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
古树长期与环境协同进化,对当地环境产生生态依赖,古树保护应全面分析影响古树生长的气候、土壤、水分、光照、热、生物等生态因子,运用生物适宜性原理,切实提高古树就地保护水平。并结合古树名木保护存在诸如立地条件、树冠空间拓展、其他树木竞争等的主要限制因子,科学把握并调控生态因子范围和程度,制订古树最适宜生存条件的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古树就地保护中的衰弱诊断是最为重要环节之一,园林从业者应确定古树衰弱原因的主次关系,把握技术措施的轻重缓急,科学计划保护步骤和周期,完善专业队伍现场施工应急准备方案,明确古树复壮恢复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统筹古树复壮及恢复周期日常养护管理,建立一整套适宜当地的古树诊断及复壮技术规范。城市应做好灾后古树恢复保护工作,制订灾后古树保护的技术程序、操作规范、人员组成、机械配备、后期养管等详细计划。广东省林业厅出台《台风灾后恢复林业生产技术指南》。《指南》提出要在做好已认定古树名木救护工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救护古树后续资源;针对每1株树木尽快制定相应的救护方案,尽力减少古树的二次伤害,注意恢复树木的景观性。《指南》确立了古树名木的一般救护程序,包括:树木及场地清理,根系、树干恢复前处理,挖树坑、扶正、培土、灌根消毒和养护观测。
3展望
关键词:徽州;文化古迹;价值评价;保护和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83-02
徽州,从地理区域范围来说,包括当年徽州府所辖的六县,即今天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今宣城市的绩溪县和江西省的婺源县。今天的徽州范围包括黄山市全部和绩溪、婺源两县,是一个特定地域空间单元。徽州地域相对封闭,文化内涵丰富,著名的徽文化与藏文化、敦煌文化并称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在徽州的土地上发掘了众多的文化古迹,它们是徽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结晶,是当今旅游业开发的宝贵资源。
一、徽州文化古迹的类型与分布
根据调查,徽州的文化古迹有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社屋、庙宇庵堂、古树、古桥、古水圳、古坝、古井、古水塘、古水口、古塔、古墓等10种类型,广泛分布在徽州大地上。目前以黄山市的统计,其类型与分布如表1。
此外,市内还有古墓4处、古亭23座、古桥3处、纪念碑2处、古园林1处、桥亭1处。由此可见,类型多样,分布广泛。
二、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
徽州文化古迹的价值主要包括美学价值、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等。区内文化古迹价值综合评价方法,根据专家和调查咨询每一个评价因子确定权重和模糊记分,再应用 的公式QiPi(Qi――评价因子权重,Pi――评价因子模糊记分)计算[1],得出评价因子的评价分。因为因子权重取10,所以评价分为百分数。区内文化古迹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18个评价类型中得分在85分以上的有6个,占评价类型总数的33%,分别是古民居、古树、古桥、古水口、古楼和古园林,说明这些类型文化古迹综合价值高。评价得分在75―84分的有10类,占总数的56%,说明徽州文化古迹大部分类型的综合价值在中等水平。评价分在75分以下的有2类,占总数的11%,说明区内综合价值比较低的文化古迹比较少。18个评价类型总评价分为1 457分,而所有类型满分是1 800分,由此可以得出徽州文化古迹价值总体综合得分百分数是80.94,属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区内文化古迹综合价值比较高。
三、文化古迹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
(一)文化古迹保护措施
1.全面普查,分类保护
建议由政府牵头,由文物管理部门和旅游开发部门组成的综合普查组,对全区不同类型的文化古迹进行全面普查。按照文化损坏程度,进行分类保护,尤其是优先保护重要的和急需保护的文化古迹,保护中要保持文化古迹原始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
2.筹集资金,确保保护资金到位
可采取政府部门投资、集体融资、个人集资、开发商投资等多种手段筹集资金,保护资金统一管理,分摊到户,并采取专款专用,使保护资金到位,并真正起到保护文化古迹的作用。
3.搞好规划,分期实施
制定区内文化古迹保护性规划,划分不同等级的保护类型和保护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由于文化古迹年久失修,需要保护的面较大,因此根据文化古迹的现状,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并实行分期保护,确保文化古迹的整体水平不下降。
4.明晰产权,合理划分职责范围
将政府、开发商、旅游公司、个人的产权、权利、义务和职责界定清楚,同时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条例来保障实施。
5.明晰效益分配方法,投资与效益挂钩
合理划定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政府的利益范围,本着投资多的利益分配也相应增加的原则,杜绝侵害人民利益、危害文物保护的行为。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的监管文物保护资金,确保每一笔资金落实到位,富有成效。效益分配要实行年终总结报告制度、合理的审批制度、合理的监管制度。
6.采用责任制,制定奖罚制度
明确个人、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在保护文化古迹上的职责范围,确保不遗漏、不重复。责任到人,全面监督,年终评比,实行合理的奖罚条例,防止文物流失,杜绝文物的人为破坏。
(二)开发利用措施
1.保护第一,适度开发
文化古迹主要是历史遗存具有的美学价值,具有适用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的文物,文物价值随着历史的延续而不断增大,其价值是蕴涵在不同文化古迹的形态和内涵上的,如若不加以保护,文化古迹的价值会很快遗失。因此,对文化古迹首要的任务是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开发以不破坏文化古迹的形态为前提,主要开发文化古迹的形态美、内涵美、清晰美、模糊美等美学价值;开发古民居等文化古迹的居住等适用价值;发挥文化古迹的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开发观光旅游价值。开发强度不能超过文化古迹的承载能力,以免破坏文化古迹的价值。
2.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做到保护性开发
文化古迹旅游区要搞好开发利用规划,开发利用规划要与保护性规划相一致,开发的目的是为更好地维护文化古迹的价值,所以一切纯经济利益的开发应加以限制。开发中应不断提升文化古迹的品位和观赏价值利用,使其发挥应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开发
文化古迹的所有者,包括个人、集体、开发商、旅游公司和政府应协调一致,因为文化古迹的真正所有权是属于国家,属于人民的,拥有者主要是管理者。因此,要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明确责任,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协调,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保护与开发协调一致,达到可持续开发目的。
4.物尽其用,综合性开发
各种文化古迹有不同的适用价值,只要不断地挖掘文化古迹的内在潜力,就一定能不断地开发出文化古迹的内在价值。因此,要从多角度、多视野综合开发文化古迹的适用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5.发展文化古迹开发产业,文明开发
区内有许多文化古迹产品,如徽墨、歙砚、砖雕、石雕、木雕、竹雕、徽派版画、徽剧、徽菜等,因此可以开发不同的文化古迹产业,以品牌为突破口,使产业做大做强,以徽商的“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以义为利”,“仁、义、礼、智、信”的商德为准绳,开发出更多的徽文化产品,促进区内经济的发展。
(本文是在《徽州古民居损毁情况及改进措施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指导教师是周秉根教授。在调查中,得到龙川、西递、宏村、唐模等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特以致谢。)
参考文献:
[1] 周秉根,吴莉淳.黄山旅游开发条件评价[J].安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historic site value in Huizhou culture
HU Yun,CAO Jing-jing,YU Ya-qi,TANG Han-xiao,ZHU Hao,YAO Jian-zho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