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财务;课程体系;财务共享;大数据财务分析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会计行业结构的重大变革,财务机器人取代了大量会计从业人员,大大提升了财会工作效率,却也使行业人才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并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业务与能力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智能财务”时代的会计课程体系突出的特征就是跨界、融合。因此,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使知识不再禁锢于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传统课程内,而是借助新技术,积极推进会计专业的“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实现会计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融合,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智能财务”时代复杂问题的能力。

1“智能财务”模式下重构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随着“财务机器人”进入会计行业,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的冲击掀起了巨大风浪,会计专业也重新定位为“大数据与会计”,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考核评价方式、实习实训内容、师资队伍培养等诸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直接载体,重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1.1“智能财务”需要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智能财务”时代,不是单纯的使用财务软件来完成会计的部分工作,而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规格,是一种更前瞻、更优化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传统的会计专业也迎来了发展的瓶颈。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等和智能会计相关的字眼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重新定位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梳理会计专业课程、重新构建会计课程体系,是培养现代会计人才的重要前提。

1.2“智能财务”有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往往只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旨在培养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而忽略了人工智能时代对专业知识的拓展;“智能财务”模式下,要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人的能力培养是全方位的、立体的,不仅要跨越行业职业,而且还要跨越职业的不同层次。面对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专业课程的内容选择更加广阔,既可以选择关联专业的课程,也可以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程度的深化、融合[1]。此外,“智能财务”时代还可以引入企业行业参与课程建设,共同开发财务平台,并将其运用到人才培养中。

2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实质上依然是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具体包括:1)公共基础课程;2)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3)选修课程:限选课程、任选课程。设置的课程依然是传统会计的核心课程、必修课程。

2.1学科体系设置的专业课程,没有体现“智能财务”的岗位能力培养

目前,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是支撑传统会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如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完成了课程的学习任务,也只能从事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传统意义上的会计工作,而目前这些工作已经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智能财务”时代需要的是具有业财一体化处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管理型财务人员。目前所设置的课程,既没有结合“智能财务”的发展现状,也没有深入研究“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需要具备的岗位能力,更没有体现会计岗位能力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没有深入探究目前会计岗位的工作任务是什么,内容设计没有深入分析研究相关会计岗位的技能需要,没有融合“智能财务”的内容,致使教学与实际脱节,与工作岗位脱离。

2.2教学内容传统单一,缺乏特色培养

当前,大多数学校对业财一体化、财务数字化、大数据财务分析、会计沙盘模拟经营、财务共享等现代企业所需要的会计相关课程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前瞻性,从而使会计专业学生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与企业实际所需要的业务能力相互脱节。在数字财务时代,财务基础信息和会计报告已经可以由计算机进行处理了,越来越多的会计从业人员更多地是从事管理会计、资本运营管理分析、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等工作。目前很多学校会计专业并没有设置相关对应课程,所以大多数学生没有扎实的智能财务相关的基础知识,与智能财务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差距很大。

2.3会计实践教学注重形式,不能与企业“智能财务”对接

“智能财务”时代,更需要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更要借助于实践教学。从目前来看,学校的实践教学各个项目是割裂开来的,依然侧重于单个项目的操作实训,这是最基础的实训。校内实训没有形成递进式实训体系,更没有深入研究要通过哪些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智能财务”时代,实践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增加几个基础实训的层面,是满足不了企业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的,如果实践教学没有放在真实的公司情境中,就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目的。

3重构“智能财务”课程体系的建议

从会计专业名称的改变也可以看出智能时代对传统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现有的课程体系对于“智能财务”的实施带来两个方面的阻碍:1)专业课程自成体系,无法加入更多的“智能财务”的相关内容;2)现有的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学生多方位职业能力的作用有限,不能实现传统课程与“智能财务”需求的有机融合。重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一方面要系统化地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梳理,优化科目,将人工智能在会计中应用的内容整合到课程体系之中,另一方面要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优先选择满足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课程。智能财务背景下,需要的是具有专业融合、学科交叉的学生。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考虑多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2]。财务知识是一个知识体系,未来所需要的复合型财务人员,要有宽广的知识面、跨专业的能力,进行大数据处理的能力。

3.1对接“智能财务”下企业人才需求,增设相关课程

3.1.1增设“人工智能类”专业课程面对人工智能的影响,学校应当面向企业的需求,对传统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加以完善,创新会计课程设置,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纳入学习范围,引导学生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将先进的技术融合到学习任务中。会计理论内容应当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要求,保持理论内容与实践工作的紧密结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增加业财一体信息化、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等方面的课程,适当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以配合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开发财务核算及管理软件,培养学生大数据分析与财务管理的能力,具体的可以在专业平台课中增设大数据基础课程;在专业核心课中增设python在财税中的应用、财务共享与智能服务、RPA财务机器人应用与开发、智能财税等课程;在任意选修课中增设区块链技术基础、互联网金融、物联网技术概论等课程。3.1.2增设智能管理类综合实践课程校内实践课程是引导学生充分体验岗位技能要求的载体,职业学校要特别重视理实一体教学和专业实践课程实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能力。在专业课体系中要构建完整的递进式实践课程模块,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结合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形成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可以保留一些基础性实训课程,如:企业与会计环境认知、会计基本技能实训、会计应用技术实训等课程;另外可以增设更高层次的综合实训课程,如:企业经营与流程实训、智能财税综合实训、大数据财务综合实训、智能管理会计综合实训、企业经营管理决策实训等课程[2]。3.1.3增设“1+X”证书模块课程会计专业的“1+X”证书试点工作充分体现了“智能财务”时代,企业对会计岗位技能的更高要求。由企业遴选的“X”个最具代表性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充分体现了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会计行业对人才需求的规格要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重点选择部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课证融合,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中,其余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可以有选择地在专业拓展课程(选修课)中进行设置。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财务分析能力是现阶段会计专业的核心能力,因此专业系部可以选择“大数据财务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核心证书融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信息技术的进步,促使业财深度融合;财务机器人的应用,让业务流程的节点更加自动化;财务共享服务的普及,让业务流程更加标准化。因此,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将“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财务数字化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作为主要证书融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财务共享服务、大数据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分析等证书可以融入拓展课程模块。3.1.4增设跨专业模块课程“智能财务”时代需要跨行业、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在校期间,学校要鼓励学生多专业发展,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未来职业迁移能力,课程设置时可以适当考虑增加跨专业模块课程,如:网络信息安全、证券投资分析、计算机审计、人力资源会计等课程。学校开发跨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会计专业和其他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的课程,解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关键技术应用能力,开发技能训练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选择不同模块进行专项强化学习。比如在动态财务管理课程中,设置初级、中级两个模块,初级模块中包含业财一体信息化平台的基础设置与维护、期初数据录入、业财协同基础业务处理、增值税业务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4];中级模块包含了财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税务基础业务智能处理、资金基础业务智能处理及电子档案管理等单元,形成跨专业的拓展课程模块。3.1.5重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企业不断深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而学校却一直将传统的财务会计内容作为主要课程进行日常教学。为了适应“智能财务”的时展,专业负责人要带领课程团队成员仔细分析管理会计的七大领域内容,找准切入点,将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融入财务会计,重构财务会计的课程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成本会计课程中融入目标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管理会计的内容;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加大投融资管理、预算与绩效管理、营运管理等管理会计的内容[3]。学校应充分融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对财务数据的评估能力、预测能力以及财务决策能力,培养出兼有业务处理和财务决策能力的复合型财会人才。

3.2依托现有课程体系,完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

随着会计信息化发展、财务软件的应用,在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已经设置了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在“智能财务”的新时代,更有必要对会计信息类课程进行完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优化传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类课程、会计电算化课程,形成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基础等全新的会计信息系统类课程,为今后的人机协同工作打下基础。

3.3适应“以人为本”理念,拓展管理沟通类课程

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应根据重新定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系部应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即会计职业素养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专业职业技能模块。为了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会计职业素养模块可考虑开设会计情商类课程,拓展职业素养、管理咨询、社交礼仪、商业伦理等课程,从课程思政角度结合地区文化特色设置文学欣赏类课程,培养学生爱国家、爱家乡、爱职业、爱岗位、终身学习等方面的素质。

3.4对接职业标准,制订“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习专业发展对接职业标准、职业素养,在职业标准框架下,对接职业岗位,制定“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有机渗透技能大赛标准、智能财务需求,与行业企业联合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开发和修订,以适应“智能财务”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跨越式发展。教学模式以企业大数据财务分析为主要任务,实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模式的改革[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中,广泛运用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基于财务终身学习平台,组织线上线下教学,制订出完善的“智能财务”产教融合的课程标准。

3.5整合“智能财务”相关课程,确定递进式课程内容

整合相关课程,融入人工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云计算等内容,实现由低到高的阶梯化培养。在课程体系运行过程中,学校将相关课程的考核要点整合为一个个实践项目,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训练同步化、一致化,真正促进教学内容与实践项目之间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率,提升岗位工作能力。“智能财务”是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财务。“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应以企业岗位技能要求为依据,依托人工智能,融合“1+X”证书课程,对接技能大赛标准,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结合行业企业要求与专业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模块化、递进式课程体系,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门课程与多种技术相融合。学校对接职业标准,开发融合“智能财务”的项目课程,以产教融合的方式,补充、改造、升级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建立财务智能实训室,将数字技术应用到财会专业教学中去,实现课程融合的教学与应用,真正实现学历与能力、学习与素养的有效融合,为“智能财务”模式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惠芬.“互联网+”时代财务共享服务趋势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黑河学院学报,2018(1):101-102.

[2]郭晓玲.财务机器人背景下财会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统计经纬,2019(7):71-73.

[3]刘孟飞,刘曾连,奉洁.产教融合—智能财务时代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改革[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10):35-40.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研究

一、财务共享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分析

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由于是多处和分散的,所以在效率和质量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共享模式得以诞生,其打破了传统财务多处分散管理的弊端,有效实现了集中化控制管理,即通过共享数据的远程信息化操控,对财务管理相关业务进行协同管理。财务共享模式不仅有效提升了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而且还有效解放了一线会计工作人员的双手,降低劳动力的同时,也使得投入成本大大减小,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放在财务分析岗位中,以实现财务管理水平的更大幅度提升。

二、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一,需求挑战。对于财务共享模式而言,其是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会计管理的又一次变革,具体是通过建立共享平台,将企业会计管理业务碎片化,运用相关的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会计管理水平。而对于企业会计管理的这一革新,虽然有效提升了财务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其对高素质会计人才需求较大,而高校目前的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以这一需求;第二,专业挑战。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实现一体化,企业经营活动和规模日益扩大,导致财务会计核算工作面临诸多的隐患和风险。为了有效避免会计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企业需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收入确认制度和相关核算标准,而这一系列的专业转变都要求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具备更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能力,这也是目前高校教育体制无法实现的;第三,管理挑战。随着财务共享模式的诞生和发展,当前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跨国家和跨区域的经营活动,使得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受到巨大冲击,相关人员必须要具备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才能有效满足当前的行业需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体系中并没有针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培养,导致实际输送到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对于国际化准则并不知晓,最终给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造成阻碍。

三、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会计教育改革建议

(一)淡化专业界限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由于功利主义的存在,导致学科分类过于狭隘,给会计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学生对于会计相关互通学科的认知明显不足,其中包括经济学、金融学以及管理学等,这些都专业的互通对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所以高校应当在改革中给予足够重视,具体通过淡化专业界限的方式,实现会计和周边专业的互通教育,例如在大一时期调整学生基础必修课的比例,让他们可以接触到会计周边互通学科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培养自身的探究和分析能力。

(二)加强实训教育

对于财务共享模式下的企业会计管理人才,其在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应当重点放在实训教育方面,避开传统的理论灌输,实施“理论+实践”的教育体系,以培养出一批实践应用型会计人才,通过产学联合的方式,建立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一方面让企业中专业的管理人员进校演讲,给学生进行有效的理论培训,另一方面让学生进入到企业内部进行实践,将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高校还可以实施“3.5+0.5”的教学模式,即三年半的时间让学生在校进行理论学习,半年的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训,以确保理论知识可以有效联系到实际。

(三)知识运用及迁移能力

在高校教学中,培养知识的运用及迁移能力,应仔细研究课程设置的内容及顺序,不应有重复或遗漏的课程,注意知识层级的逻辑感,即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注重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善于学习推论,触类旁通,能够由此知彼,达到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迁移。鼓励教师实行选课轮换制,在精通已教课程的前提下,选择互通关联的新课程,有助于帮助教师完善整个学科知识结构,把握掌控整个教学体系。利用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单一知识点在整个知识层级中的位置,进行新旧知识点的相互串联,在充分理解原理的基础上,探索如何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正向迁移。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第3篇

1.以共建共享信息服务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建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交流平台。龙头院校依托自身现有的信息交流平台,与参与合作的各成员单位共建集团信息交流平台。平台可以以网站、报刊、广播电台等多种形式构建。集团内企业和院校可以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充分沟通,为集团内的有关企业单位、职业院校和政府部门等一系列相关人员建立一个管理理念、实战经验、技能技术等信息共享的平台。为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成员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包括经济发展趋势、社会就业需求动态信息,行业改革后的人才培养、企业发展吸纳人员取向信息,企业文化、企业高新技术信息,国务院下达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国际前沿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信息,职业示范院校精品课程及教材建设信息,新生录取与毕业生就业信息,师资队伍资源分配信息,职业资格鉴定信息,职业技能竞赛信息,各专业技能培训与教育信息,技术服务信息等。建立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信息快速通道。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快速通道获取学校提供的最新科研成果,并将成果用于实践,提供反馈,这样学校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时间能缩到最短,更高效地发挥出科研价值;集团成员通过信息快速通道可以毫无阻隔地对集团的运行轨迹、发展方向甚至是个别领导的工作情况提出建议,集团的领导组织也能把这些建议的处理意见通过快速通道及时回馈给各集团成员。

2.以共建共享专业资源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学校与企业是集团成员中的两个重要角色,学校为企业提供场地,企业为学校提供专业设备,通过校企合股的方式将大量资金投入到职业教育中。学校将引进的先进生产设备用于学生的仿真实训和生产,将学校实训中心建成“校中厂”和技能型人才量产基地,并申请可用于全社会范围的技能考核鉴定场所,从而增加实训中心的经济效益和增强科研氛围。校际合作,顶尖教育资源的共享。校际之间各自强势专业的已有精品课程的互惠互利互享,共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模式下的新型教学管理制度,并与其他兄弟院校教学名师、优秀教师等教学一线的精英合力开发集“传授、学习、实践”三者为一体,贯穿工学结合的新教材、新案例、新课程。软件合作,虚拟职业能力发展系统的开发共享。包括职业能力发展虚拟训练系统、职业技能虚拟鉴定系统。信息化合作,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把各校现有的优秀数字化媒体教材、知识点脉络及示范性教学典型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进行整合,集中各校精英力量在现有资源库的基础上拓展编制以“课堂教学、课后实训”为基本点,“学、思、做”三位一体为基础内容,甚至在达到一定水平,具有一定规模后可以申请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型优质教学资源库,使集团内各学校共享的网络教学资源始终处在行业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集团化的发展潮流。

二、以共建共享课程体系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

1.以共建共享教学模式改革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共建共享项目导向模式。根据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开展不同类型的单项实训,将单项实训与现实工作接轨,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共建共享任务驱动模式。以岗位工作为任务,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以及会计岗位的初步体验。共建共享竞赛模式。将课堂变成赛场,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共建共享考证模式。以课证深度融合为平台,以知识够用为原则,通过学生社团实现教学与职业能力要求“充分对接”。共建共享工学交替模式。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撰写暑期社会实践报告并对优秀社会实践报告进行汇编,为论文写作、专业学习、创新创业、顶岗实习、就业等奠定了基础,实现工学交替模式。专家进课堂。与绍兴通达会计师事务所、绍兴中兴会计师事务所、广发证券绍兴中兴中路营业部等携手,开展能工巧匠(专家)进课堂活动、专家讲座活动,使学生参与面达到所有班级。邀请具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走进《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实训项目课堂进行授课,利用企业实际案例、实际岗位、实际任务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更认同本专业,学习课程更感兴趣,学习目标更加清晰,大学职业规划更加清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快速成长,实现工学交替模式。选派学生赴事务所、企业进行短期教学实践。根据事务所、企业需要,选派优秀学生进行课程实践,完成包括编凭证、登账簿、报报表、开票、地税、国税网上申报等事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工学交替。共建共享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模式。真账真做。与作为行业品牌的绍兴东方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携手,开办多期真账真做班,由事务所业务精英带着做真账,带着学生真刀真枪地训练,实现校企无缝对接,突破了会计专业生产性实训的瓶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达到1.5年-2年的会计工作经验,用最节约的时间成本快速达到企业对会计求职者工作经验的职业要求,促使学生快速成才。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学生走出校门,课堂交给能工巧匠。带领学生去企业财务部门及车间、仓库等部门参观考察,由单位财务人员讲解,了解企业的账务工作流程、财务制度,以及公司的产品、生产设备、生产流程、销售模式等,让学生走进真实的账务处理环境,做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2.以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推动供销合作社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建设和发展。开展四个中心建设:专业中心、课程中心、应用中心、素材中心建设。共建共享专业中心建设。包括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职业素养、会计职业考证信息、就业支持信息、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学生职业资格获取率、学生毕业双证书获取率、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就业对口率、毕业生起薪平均数、用人单位满意率、就业质量等)。共建共享课程中心建设。包括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平台(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企业纳税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核心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应用中心建设。包括虚拟实训系统建设、能力训练与测试系统建设、视频课堂系统建设。共建共享素材中心建设。包括职业标准库、岗位介绍库、会计文化库、政策法规库、票证账表库、操作演示库、电子教材库、教学课件库、音像素材库、典型案例库、能力测试库、从业考证库、职业道德教育素材库、行业特色资源库。

三、结语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第4篇

高职院校应当以职业岗位要求为基础,对课程业务流程、核心课程、核心技能、基本技能进行总结,进而为电子商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依据。这个过程中不仅应当充分贯彻职业基本要求和社会需求,还应当对电子商务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体系进行完善。通过对实训教学基地的组织结构和基本规模的科学配置,构建出能够充分满足实训教学需求并且设备先进的实践教学场所。

1.1建立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总体目标

为了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在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具体建设中,高职院校应当将建立符合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经营类专业实验和实训教学体系作为总体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的专业特点,并将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充分地贯穿于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而保证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2贯彻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基本原则

为了有效适应社会岗位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要求,高职院校在构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贯彻经营类专业培养目标,并且执行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将电子商务岗位专业核心岗位群和核心业务技能作为实训的核心内容,同时要求尽可能与实际流程一致,实现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础上的实训和实验教学要求。此外,在选用实训基地的设备和教学软件系统时,应当给予技术的实用性和先进性充分的考虑。

1.3科学设置电子商务实训的基本内容

为了提升电子商务教学的有效性,实训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是建立在专业培养目标之上,通过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活动进行突出技能、符合地区发展需要、专业特色鲜明的电子商务实训教学纲领的构建。实训纲领由三条主线构成,分别是将主要内容定位为核心课程的基础实训方案、将主要内容定位为知识链和技能链的基础实训方案、将行业技能和业务流程作为核心的综合实训方案。

1.4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大纲和实训大纲要求制定实训计划,首先围绕课程进行课内实训计划的制定,并且设计与章节相适应的实训项目。然后进行成果形式、时间、操作要求、操作环境、任务、目的、名称的制定。其次,在对知识链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每个学期基本技能实训计划的制定,然后对成果形式、操作要求、操作环境、任务、目的、名称进行设定。最后,围绕企业应用制定综合技能实训计划。

1.5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实训环境和执行计划

高职院校根据计划和大纲开展实训项目,高校教职人员应制定各类实训基本教学环境和执行计划,然后中心针对设施、人员、实训时间、教学软件、实训室进行统一安排。同时高职院校应当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进行实训项目管理,教学总学时的百分之四十应当用于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中心统一将实训时间划分为课内时间和课外时间,并且需酌情开展技能链结合综合实训。

1.6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设计实训内容

具体实训内容的设计工作应当依据中心实训系统功能、知识链和应用技能、课程等内容进行,并且根据内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知识型、操作型两大类。设计的实训课程应当符合内容相对独立,能在一小时左右完成的要求。

1.7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中心试验室建设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职业教育中心实验室应当包括电子商务基础实训室、电子商务和物流实验室、商业自动化实验室、创业实验室以及综合教学平台。

1.8设备和软件系统的选择

在选择场地环境、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科研、实训、实验、大纲的要求。并通过相应的考察调研活动,确保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在实训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应当注意的是,在软件采购环节应当改变传统单纯购买的做法,通过和开发商的有效合作设计出符合高职院校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要求的软件。

1.9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建设

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当在购置和引进实训教学资源的同时,通过对教学经验进行不断总结推动教师开展实验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编制工作,实现拓展教学实训资源的目标。与此同时,还应当在现有实训室资源和教学系统的基础上,开展和教学系统开发商、集成商的合作,共同进行符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特点的专业实训教学系统的研发,最终实现实训资源的优化和丰富。

1.10构建电子商务实训平台

为了实现有效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目的,高职院校应当完善实训教学环境,并通过自身网络系统和校园网的充分利用实现中心资源的整合,为实训教学的开展提供综合性平台。同时还应当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通过在线实践模式、实习、实训等活动的开展,实现在线实训指导、在线考核、师生交流,进而推动资源利用率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在中心硬件设备先进性不受影响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应当对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完善并且不断拓展教学形式,构建连接教师办公室、学生宿舍、多媒体教室、实训室的共享型教学环境。另外高职院校在和企业、服务商、其他院校合作的过程中,应当强化资源共享水平,并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实现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2现代电子商务实验中心系统结构

2.1电子商务基础实验室

电子商务基础实验室能够开展的实验和实训教学范围应当包括电子商务综合实训、网络数据库应用、网络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并且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系统配置,包括网络谈判教学系统、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系统、电子商务师考试教学系统、电子商务综合实训教学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平台。

2.2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室

电子商务与物流实验室应当实现卖场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流程、物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现代物流管理实践的实训教学。在实验室系统包括配送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条码采集和应用、卖场管理、物流管理等系统。实验室应当在开展基本教学实训的同时,可用作开展针对社会企业的仓储配送、现代物流的培训活动。

2.3财务和网络金融实验室

财务和网络金融实验室开展实训和技能训练的范围应当包括企业经营和管理、财务审计、出纳实务、税务会计、综合会计、财政与税收、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财务跨级、企业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管理等。实验室配置应当包括的系统有网络金融业务流程实训、会计电算化流程实训、会计基础实训、网络财务流程、工商企业注册模拟、通用会计数学、财务管理和ERP等系统。

2.4网络营销和贸易实验室

网络营销与贸易实验室开展的实训和实验范围包括工商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商务谈判、商务项目策划与管理、营销策划、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该实验室应当配置的系统包括工商企业注册模拟、工商企业管理与运营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国际贸易模拟教学、企业经营模拟教学、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市场营销课程训练、商务营销与谈判管理等系统。

2.5商业自动化实验室

商务自动化实验室需符合与电子商务物流实验室无缝对接的要求,实验室开展实训和实验教学的范围包括商品配送管理、卖场信息管理、超市管理、超市和购物中心商业自动化管理、连锁经营。此外实验室还需满足培训购物中心和大中型超市员工的需求。商业自动化实验室系统配置包括无线数据采集支撑、数据采集器内置、条码生成、POS机、卖场管理等软件。

2.6创业实验室

通过创业实验室可以利用体系性的职业教学活动对学生项目管理、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实际管理和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为了实现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目的,还应当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去企业中顶岗实习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深入了解社会最新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视野的拓展。

2.7综合实训教学平台

财务共享实训的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学原理与技能;精品资源共享课;VBSE;教学公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61-06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对原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在课程载体、资源管理、服务对象、教学方式上均有较大改进。

2013年,首批课程资源正式通过“爱课程”网站上线,至今已有两千七百多门资源共享课实现开放与共享,其中高职高专课程有七百多门。2014年,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被立项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项目化过程给学习者提供会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习者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拓展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技能和心理基础。面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在课程结构与内容、资源平台开发、交流互动等方面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和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课程组的主要成员,笔者体会到高职会计类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独特性,并对课程建设提出了一些设想,旨在为搭建一个融合教学、实训(实习)、职考的交互式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一、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建设的总体情况

(一)课程的设计思路

以会计岗位对应用型人才的变化性需求为导向,以会计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会计职业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做学结合为途径,采用典型工作任务项目化课程设计,确定了理实一体、注重操作、体现技能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设置了三级结构:模块教学单元教学要点,包括10个模块、52个教学单元。10个模块分别为初识会计、认识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体验会计等式与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选择账务处理程序、进行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归整会计档案、处理企业主要经济业务。模块之间有机序化、交错部署;教学单元在内容上既相对独立,可供专题学习,又前后串联,可供综合学习。

(二)课程的资源体系

针对教学单元,划分出98个知识点和110个技能点,构建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本资源体系和拓展资源体系,为学习者提供了文本(WORD、PPT、EXCEL、PDF、CAJ等)、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网页、资源包等多元化的素材类型。在基本资源体系中,提供了包括教学录像、声像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媒体素材、试卷、习题作业、学习手册、实训案例、Flash 动漫、文献资料等四百多种学习资源,不盲目追求结构、内容和功能上的“大而全”,体现了以知识够用为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原则。在拓展资源体系中,提供了拓宽学习者课程知识面及提升管理层次的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百余个,形成了“课证岗融合、线上线下协同”的易用且实用的立体化课程资源体系。

(三)课程的运行模式

课程资源以统一、规范、生动、易于网络共享的特点,在“爱课程”平台开放,形成了课程网站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的运行模式。考虑到学习时间、场所、习惯和兴趣的差异化特征,线上平台能够适应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网络技术环境、不同终端设备的要求,实现离线学习与在线学习有机结合,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能确保课程资源的快速回顾、正常使用。网络平台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关联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自由设计空间,为每位学习者创设了一个通过与教学资源交互获取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自主学习环境。通过平台上的任务系统和测试系统,学习者可以自发学习、自行检测学习效果,通过平台上的解疑系统,学习者可以与教师同步或异步交流观点、答疑解惑。

二、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共建的模式设计

(一)基本架构

1.以课程网站为基础的共享平台

课程网站是精品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建设的指标性任务。课程网站的基础,主要是供会计类专业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利用网络资源回溯课程要点,赶上课程进度,学习笔记,完成由知识点向技能点的转换,也可进行会计考证的强化复习;线上实训模块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单元实训与课堂教学的配套演练。企业兼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课程网站获取各类资源。目前,课程网站已登陆全国统一的课程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其后续建设主要围绕三个计划:网站二次开发计划、资源持续更新计划、网站推广应用计划。

网站二次开发的重点在于功能框架的合理性问题;资源轨迹的清晰性问题,模块转换的灵活性问题,受众群体的分类界定和授权使用问题,闯关式测试系统、在线多元评估系统、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模考系统、会计人员后续教育系统的嵌入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应用问题,以及对接校外实训基地财务模块的可行性问题等。

课程资源在未来五年将确保更新率达到50%以上,重点在于动态更新每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相关行业资讯、最新法规和制度,结合会计准则的修订更新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习题作业、试题,增加不同行业企业的实训案例,增加相关的微课资源,增加相关的视频动画作为媒体素材,增加学生实训作品的在线展示,增加通识性内容的双语资源等。

针对网站推广应用,将尝试与国内教育网站和门户网站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访问接口拓展课程的传播渠道,尝试与同类型院校之间建立校际合作,打破区域界线和本位观念,组建联盟,共建互享课程资源。

2.以VBSE为核心的虚拟平台

VBSE(虚拟商业社会环境)是由用友新道开发的一个仿真现代企业组织运行环境的模拟经营与管理综合实训平台。VBSE由低到高依次仿真以制造企业为实景的企业级实训、以“制造企业+购销往来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实景的供应链级实训、以“供应链+公共服务机构”为实景的全景实训。VBSE可实现提升,将场景教学、网上开放教学、团队训练整合起来,既富于感性认知、理性经营、信息管理的特征,也尊重差异、拒绝沉闷,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兴趣、信心和能力。由于平台的软硬件环境、设施、工具及材料完全来自于真实业态,尽管平台设计之初是建立在“虚拟环境”之上,但并不妨碍其运用到真实商业活动中发挥生产服务的功能。VBSE技术平台还可用于课程开发和制作、教学任务推送和执行、教学辅助管理。当然,VBSE对ERP沙盘并不存在完全的替代性,配合VBSE,ERP沙盘可作为“意会性”综合训练工具。ERP沙盘以资金流转为目标,以手工处理为主,淡化财务业务的具体处理环节,决定固定资产投资、原料采购、产品研发与生产、融资业务流程及其财务属性,组织较少,岗位角色有限,学习支持和能力评估功能不足,更适合作为团队类竞技项目。

3.以会计服务公司为主体的实体平台

目前,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一个关联课程的、与会计教研室相对应的模拟教学公司――记账公司,下设3个工作室:会计手工工作室、会计电算化工作室、会计岗位工作室,配备了会计办公设施和用品、计算机系统、网络设备、专业软件系统(用友畅捷通T3和ERP-U8、金蝶KIS),可作为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分岗核算、初级会计实务等课程实训的主要场所。该公司仅有虚拟身份,并不具备真正承接相关业务的法人资格。面对日益增长的小微企业群体,可以借助学校资源,独立或与行业、企业合作(或合资),依法成立一家实体性质的、具有记账许可的会计服务公司,以独立法人身份从事记账、财务咨询、会计培训、代办与工商税务有关的事务。可从校内或企业选聘会计师担任主管记账业务的负责人,培训和咨询业务可选聘校内“双师型”教师担任项目经理,安排持有会计证的优秀在校生参与顶岗、轮岗。比拟同类社会机构,校办公司在人员资质、内部管理、执业质量等方面有其自身优势。会计服务公司可实现职业,采用市场化运作,兼顾经营利益与教育成效,院校及会计专业的品牌建设也可获益。

(二)实施流程

VBSE分为3个流程:实训准备、岗位体验、实训总结。按72学时组织教学为例,56学时为课程教学(含理论与实践环节),16学时为VBSE集中实训(按每班50人左右计算,可分成2~4个团队)。考虑到受教育者多为新生,可适当简化实训任务,着重体验财务工作基本流程、财务岗位基本职责、凭证填制和账簿登记规范和流程、盘点流程和会计处理、期末结账规范和流程、记账方法的典型应用等环节。可围绕10个课程模块,设计以手工方式处理制造企业部分岗位的核心业务:针对模块1的会计岗位设置与分工情境案例,演练团队组建、企业注册、开立账户、岗位认知、领取办公用品、角色登录;针对模块2的会计事项要素划分情境案例,演练通用经营规则、认知业务流程;针对模块3的账户设置情境案例,演练期初建账;针对模块6的会计信息载体设计情境案例,演练财务业务岗位关联、结转损益、期末结账;针对模块7的现金清查、银行对账、实物资产清查、债权债务清查,演练现金盘点、库存盘点、库存统计与分析;针对模块8的基本报表编报情境案例,演练报表编制、审核和简析;针对模块9的会计档案管理情境案例,演练整理会计资料;针对模块10的主要资金运动流程核算情境案例,演练供应过程业务(材料采购与入库、材料款支付)、生产过程业务(生产领料、计提折旧、薪酬核算、生产费用核算、制造费用分配、产品成本核算、完工入库)、销售过程业务(销售发货、货款回收、销售成本结转、增值税计算);模块4的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情境案例、模块5的账簿登记与错账更正情境案例,可整合到模块6、模块10的演练项目中。在VBSE实训期间,可穿插组织学生到会计服务公司进行参观实训,与相关岗位学生座谈,体验职业感受。

(三)考评体系

课程考核与评价强调兼顾过程与结果的整体性原则,应制定客观、职业的评价形式及标准,既要较为公正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状况,也要较为可靠地评定教师的履责情况。对于在校生课程成绩,考核设计分为3个环节:课程考核、VBSE流程测评、实训答辩。课程考核实行“在线测试+线下卷考”方式,在线测试由课程网站试题库抽题,每位学生平时随堂完成二套测试题,最多可加试一套测试题,以平均分计算成绩;闭卷笔试按照校内期末统一日程安排,由专业教师封闭出题、统一阅卷。VBSE流程测评在实训过程中完成,包括指导教师评价、团队成员互评、学生自评三部分。根据不同实训环节和角色岗位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将仿真环境与评价内容融合,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岗前测试情况、系统功能熟练程度、任务实施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工作态度、任务进度与工作质量等;评价形式主要包括学生提交的工作成果、实训问题表现、问卷表等,要求教师随堂跟踪学生的实训过程,及时评价和反馈实训效果。在VBSE集中实训的最后1周,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围绕实训相关内容分组参加答辩。针对在会计服务公司从业的学生,采用项目经理与受托业务单位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计算成绩,并补贴一定金额的辅学资金,且列入学生操行量化、选拔和推优、奖学金评定的加分项。

三、虚实共建对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的适用性

(一)务实产教融合,走出会计顶岗实习困境的需要

组织学生参加企业一线相关工作实践无疑是最好的工学结合方式。由于会计信息的保密性、敏感性及其对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以及会计岗位分工、业务衔接的稳定性要求,外加对实习生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工作失误、安全事故等或有风险的考虑,会计类专业学生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存在较大障碍,从事POS收银、柜面销售、理货员、行管助理等岗位实属常态。因此,强化校内实践教学、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平台尤显重要。通过生产性实训平台,能够让行业、企业意识到人才培养的价值,将学校、学生主动拉进企业利益群体。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都是将企业移入学校,以平台对接行业,力求做到“招生即入业、进校即接岗”。VBSE实训设置了多个商品市场区域,由十个组织结构相同的制造企业(生产童车的离散型企业)与业务组织构成,每家企业(含组织)可提供二十余个角色;会计服务公司配备了业务单据、凭证账簿、证照图章等实物,教师边干边教,学生边干边练,加快岗位融入,有助于改善学校“多方求告”、合作企业“敷衍应付”和会计类专业学生“走马观花”式顶岗实习的尴尬处境。

(二)优化课程内容,实现知识来源多样化的需要

由建设者自行课程资源,网站更多地以视频呈现主要内容,微课制作往往不计投入,过于追求视觉效果和技术创新,忽视了教学内涵。媒体素材和电子教材多在应用类型、软件版本、内容要求、版式设计等方面以技术规范的统一要求加以描述,这种标准化设计可能不易于体现会计类课程特有的文化氛围,不易于融入院校和教师的个性特点。尽管实训环节与现实工作较为贴合,但是某些非标格式的数字化资源或软件无法嵌入实训模块,与整个职业环境(包括企业跨部门以及企业与外部组织)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外部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无法提供多用户跨岗位在线协作。在交叉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矩阵式课程网站资源基础上,VBSE以制造企业为核心,从现实社会各种企业原型中抽取核心企业组织的典型业务、与外部服务机构的关联业务形成若干业务场景,这种平台不是课程资源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在企业经营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和需要服从的逻辑关系加以集成和固化,涵盖了从手工业务处理、信息化业务处理到信息化管理的元素设计,有助于形成能力本位的动态化、全局观、多视角的教学资源体系。

(三)帮助学生构建持续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需要

“爱课程”平台提供了APP应用,使课程网站可以满足不同终端设备的配置要求,便于学生自定学习步调,开展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然而,学生利用网络环境和移动智能设备在课内进行非学习性操作的现象屡见不鲜,“E-learning”自主学习行为可谓名不副实。在全网覆盖的校园内,既要实现“无手机课堂”,又要提高课程网站的非游客类访问人数和运行效果,课程网站更多地被打造为一种课外补充学习、强化训练和拓展学习的优质载体。VBSE通过仿真企业,可以使学生投身到场地、设备、用品、用具贴近职业现实的综合实训中心;会计服务公司可以使学生亲身经历非常规性业务,所属特定行业的、组织结构相异的企业业务流程及执行,实质上都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空间延伸。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提供了自主性、协作性较强的教学环节,通过岗前胜任能力测评、业务工作执行效率和效果反馈,可使学生清晰自我认识,有助于触动学生盲目乐观或麻木无谓的内在心绪,自觉找差补缺;通过资质上岗、岗位竞聘、任务互换,有助于学生培养职业喜好,激发斗志和潜能;通过团队协作,打破单干式实训模式,有助于学生改变思维定式,提高人际交往、组织沟通与协调的社会能力以及有效获得咨询的方法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四)开发高职教学技能,建立新型教学交互环境的需要

会计术语、会计理论的专业性、抽象性,会计方法的连贯性、系统性,加上会计法条的规范性,对会计职业入门的初学者来说缺乏真实场景进而似懂非懂。以台上为教师、台下为学生的格局讲授教学单元,即便不乏提问、讨论、启发等教学技巧的运用,仍然存在着师生阵营的明显界限,更多地还是师问生答,甚至师问师答,课堂交互性不够生动和主动,学生学习关注度与教师的教学投入度无法相得益彰。VBSE通过对真实商业社会环境中企业和外部组织、关键机构、典型岗位和任务流程的系统模拟,给予学生职业角色体验和执行,可进行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和多组织对抗。会计服务公司的岗位业务实践也可强化教学互通,学习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忆,演变成职业氛围的提前融入、面对问题的主动思考和协同关系的自发实现;施教者不再是教学过程的单向传导者,也具有经营者和组织者的多重身份,与身处同一职场环境的学习者既是师生关系,也可能是同事关系。

(五)多渠道提升课程建设者综合能力的需要

课程建设者应有明确的内涵意识,不能只将课程视作提升自身职业声誉和获取教科研绩效的形象工程。目前,通常按模块划分课程建设任务,专任教师主要负责教学设计、资料搜集、文档编写、声像出演等信息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工作,对课程资源进行数字化组织、加工、传递等事宜大多依赖技术人员。诚然,专业人员无需具备等同于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资源整合的专项能力,然而,在全面信息化时代,专业人员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表达教学理念和意图确有必要。任课教师并非都出自于对口专业或企业相关工作岗位,也不是都有机会参加高级别研讨、培训或者以脱产形式公派到企业从事较长时期的对岗任职。VBSE指导教师担负计划拟定、场地和场景设计、实践教具准备、资源配置、现场监控、评价之职,仅靠本专业的理论与技能是不够的。在VBSE教学安排中,需要组建师资团队分工负责,实施深入指导,有序掌控实训过程。从学生组队、岗前准备到日常业务、期末处理均由3~6名教师同场指导分属于不同模拟企业的学生队伍,这种具有激励性的对抗式竞争氛围可引发教师之间的相互切磋和竞技。相较于“一师多生”的教师角色范式,VBSE和会计服务公司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对其专业知识、教学技巧、手工和信息化实务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均有较高要求,有助于教师克服自我满足的工作惰性,激发其投入知识更新、学术研究和技术锤炼的自觉性。

四、高职“会计学原理与技能”课程“虚实相生”的保障机制

(一)课程信息传递机制

在“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学习中心”、“天空教室”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下,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搭建多元、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平台,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和特色资源互补。邀请院校同行、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企业人员参与课程内容体系完善、教学辅导教材编写、企业相关案例搜集、企业仿真实践系统运行、课程网站功能与结构调整,可促进课程建设的职业化和立体化。同时,还需要与学校教务部门协同构建通畅的双向信息通道,指定专人担任信息联络员,通过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飞信等与共建方交流,避免因相关信息不对称导致课程建设迟滞或中断。

(二)课程系统维护机制

基于Web的课程平台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风险,可能引发网站功能性问题。应由熟悉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课程组成员组成网站日常维护专项小组,负责课程网站的维护和更新工作。由专人负责监控课程网站在线运行情况,至少每周检测一次网站环境,定期检查现有资源链接的有效性,对无法正常登录或登录后功能模块无法正常使用、各类型素材无法查阅、缓存或下载障碍等问题进行处理,指导专业教师掌握常见问题处理方法,与网站平台交流和解决特殊性或突发性网络技术问题,确保课程在线运行的顺畅性和课程资源的无障碍访问。

(三)课程资源增值机制

鉴于会计准则和制度的不断修订,会计环境和方法的不断变革,对课程模块实施项目管理,可由课程组专业教师包干负责,有计划地研讨课程设置及资源分配,至少每月反馈一次课程内容的变化情况,对所涉知识点和技能点及时变更,会同系统维护人员及时调整资源目录,建立新增资源的访问链接,对修改或删除资源设置导航页进行动态备注,确保课程内容及相关资源信息可及时体现课程或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同时,应完善课程评价模块,注重各方受众群体的应用反馈,每年组织一次课程质量评审,优化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网站非游客类访问量和访问时长,课程资源点击率、复学率和下载率,课程内容更新率,学习者满意度等作为课程评审的重要依据,还要加入对课程应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第三方评价。

(四)课程效应辐射机制

应不失时机地提升课程平台知名度,扩大课程成果的实际应用,进而带动会计类专业后续课程的精品开放化建设。在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师资培训项目开展之际,可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工具,让更多人群关注课程。课程建设者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专业权威性对课程的积极宣传和推广应用也具有较大的促进力。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内功修炼,以强化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访问会计师项目,以及会计人员实务培训、顶岗实习、大学生创业创新等项目,为更多企业单位提供专业咨询、技术培训、会计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应用研究,完成课程建设的拓展学习任务和延伸服务任务,不断提升共享课建设理念和水平,以扩大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当然,课程建设也需要配套的激励和约束制度、经费奖励与补贴制度,以此激发热情、成果、突出重点、规范管理。

参考文献:

[1]陈亚芍,张培培,李孟叶.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161-162.

[2]卢德湖,赵巧.VBSE企业综合运营全景演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