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面对信息技术和企业业务流程重建的挑战,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财务工作流程已经不再适应网络时代财务运作信息化的需要,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主席罗伯特・梅得理克(Robert Mednick,2002)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塑自己将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签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因此,用流程再造的思想指导财会人员重建并控制财务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财务流程再造包括简化、标准化、共享服务和外包逐步递进的阶段,这也是世界级企业业绩改变的过程(Cedric Read,2003)。当公司在集团范围内实现了简化和标准化两个阶段后,就朝着共享服务中心迈进了一大步,每一步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变革和更多需要克服的障碍。财务共享服务是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也是企业整合财务运作、再造管理流程的一种崭新的制度安排。交易费用理论、核心能力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是企业实施财务流程再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基础。据有关机构统计,目前全球70%以上的500强企业正在应用共享服务,90%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共享服务。这些企业通过实施共享服务实现了显著的成本降低:在美国成本平均降低水平达到了50%;在欧洲成本平均降低水平则为35%―40%(ACCA Report,2002)。
二、共享服务与财务共享服务的概念界定
(一)共享服务 关于共享服务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RobertGurm(1993)等人最早提出共享服务的概念,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试图从分散管理和少的层级结构中取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管理理念,其核心思想在于提供服务时共享组织成员和技术等资源。DaveUlrich(1995)认为,共享服务是公司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重新组合或合并。Danna Keith & Rebecca Hirsehfield(1996)认为,共享服务中心将原本分散于组织中的日常活动进行合并,成为―个独立实体,并对所提供的服务向业务单元收费。Donniels.Schulman、Martin J.Harmer,JohnRDunleavy、James s.Lusk(1999)等人认为,对分散的组织资源进行集中配置是为了向内部客户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价值的服务,以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等人则认为,共享服务的核心是一种增值战略,因为它将性质相同的内部事务集中到一个新业务单元,来为内部顾客提供所需的服务。BryanBergeron(2003)认为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刘汉进(2004)提出共享服务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组织管理功能的一种方式,它指企业将原来分散在不同业务单元进行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IT技术等事务性或者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技能的活动,从原来的业务单元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成立的独立实体提供统一的服务。通过对上述定义进行总结,笔者认为共享服务的定义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在具有多个运营单元的公司中将一些独立的服务活动进行组合或合并;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专注于向内部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三是内部业务单元不再分别设立后台支持机构,统一共享“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四是目的在于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创造价值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建立共享服务中心的好处包括(cedric Read,2003):降低总费用和管理费用;更高质量、更精确以及更及时的服务;经营流程标准化;资本经营最优化等,其核心在于通过整合资源和流程达到规模经济。
(二)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前十项服务包括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差旅费、总帐和合并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现金管理和司库、员工福利和奖金、信贷和收款、财务分析和报告等(Andersen,2001)。因此,规范、大处理量以及非关键的财务交易流程仍然占据着通过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大部分服务,同时共享服务中心也提供典型的非财务服务,如薪酬和收益、信息技术操作、供应或支持以及订单流程等。所谓财务共享服务是建立在财务组织深度变革基础上的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将依托于法人单位或者独立核算的财务组织进行剥离,使得分、子公司的财务组织归并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承担全集团成员单位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标准化的业务,实现财务集中核算和集中管理(张瑞君,2008)。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责任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李,2004)。财务共享服务从职能定位上强调的是集成服务而不是集中控制;财务共享服务从业务功能看并非是单一功能与服务的载体,其服务种类几乎覆盖了所有可能合并精简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业务,并且很有可能跨越传统责任中心的功能划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四类:一是会计账务处理,包括往来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存货等;二是现金管理,包括资金管理、工资管理、现金存量和流量管理等;三是财务报告,包括公司内部管理报表、对外财务报表、报表合并等;四是其他会计业务,包括发票管理、差旅费管理、税务筹划等。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带来的益处包括(ACCA Report,2002):运营范围扩大至全球、减少审计成本、服务集中化、通用化标准、减少劳动力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及时获得跨事业部或跨地域的具备连续性与完整性的信息、为业务提供增值服务和支持等。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一)共享服务中间组织 共享服务的产生并非偶然,其快速发展更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同时,先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为这种新型组织形态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随着经济和管理理论的每一领域都在发生巨大的变革,理论与实践都不再局限于原有的理论框架与模式,融合化、边缘化的现象日渐明显,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也开始大量出现,中间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的虚拟企业、战略联盟、外包等组织形式,以及企业内部形成的共享服务等市场化组织形式(刘汉进,2004)。中间
组织的采用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减少交易风险,中间组织的产生是组织转型下实现资源优化分配的有效形式。共享服务作为企业内部形成的市场化组织形式,不同于传统的集权化组织或完全分散的组织模式,其主要区别在于: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为多个分支机构或多个公司提供跨公司和跨地区的专业服务;主导思想是减少重复工作以从事高增值活动;以内部客户(各业务部门)为导向;对所提供服务的成本和质量都负有责任;业务部门参与对共享服务的监督;服务提供方的选址取决于业务需要、运作成本和雇员情况等(AndrewKris,MartinFahy,2003)。共享服务与外包的比较优势则在于保持控制、业务衔接、长期内节约成本(Bryan Bergemn,2003)。
(二)共享服务的企业组织结构 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分析,发现传统的组织结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集中式的,即每一支持职能都服务于所有的业务单元或地区;另一种组织形式称之为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组织形式,其结构是在分公司或者在一个事业部的层面上拥有自身所需的所有辅助支持部门,这种组织结构也称为分散式。而在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将能够共享的各个职能中的服务部分独立出来,作为一个专门的运营机构提供共享服务,这种结构创造了世界级,地区级的服务体系以满足企业特别服务的需求。在共享服务模式下,各个组织的职能在三个层面发生了变化:第一,从公司总部或者战略管理层面来讲,它所注重的是制订公司总体战略和政策,统一规划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分配,进行技术资源开发,设定各职能的标准以及公司总体绩效的管理;第二,在事业部或分公司层面,它所专注的是对事业部或分公司的管理和绩效衡量,管理研发、生产、营销、服务,承担各自的损益,关注本事业部的战略以及自己的特殊职能;第三,作为共享服务中心,它所提供的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共享服务。实施共享服务的常见企业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三)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 通过对国内外的实践进行总结,得出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模式如下:(1)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目前公司通常采用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单一地点,即将财务人员集中在一个成本较低、具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点,同时,为了适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提高其运作效率,需要同时进行财务流程再造。最终的好处是给企业带来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成本、信息系统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模式下,原本在企业中负责会计业务处理的人员将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共享服务中心仍然是企业的一部分,具有有限的自,成本一般会被分配回各个使用其服务的企业内部部门中。(2)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是共享服务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Internet的崛起以及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它不仅改变了整个生产经营方式价值链,也改变了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如组织结构扁平化、网络化和虚拟化(约翰・纳斯比特,1984)。这种组织模式不需要将财务人员集中到同一地点,而是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运行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3)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组织模式将财务的主要职能集中,如会计账务处理、现金管理等职能集中,其他职能分散,通过网络与主体连接。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见(表1)所示,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和确定。
四、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和风险控制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通过对国外实践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组织实施财务共享需要1―2年的时间,全球最大的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德国SAP功建立亚太区共享服务中心用了6年时间。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评估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完善阶段(Cedric Read、Hans-DieterScheuermann,2003)。其中人员、流程和技术是成功实施财务共享的核心要素。具体见(图2)所示。
(1)人员和文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同于传统的内部辅助职能,需要对顾客(业务部门)负责。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从观念转型人手,营造以共享服务为核心的财务文化。财务理念决定了企业财务团队的角色定位和财务价值。随着观念的转变,财务角色及定位将从“账房先生”、“警察”向“业务合作伙伴”和“价值创造者”发展(Martin Fahy,2005),财务角色和定位的发展促使财务人员不仅要做好基础工作,履行好核算、监督和控制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前瞻性地策略理财,深入到业务的商业机会与风险评估过程中,成为公司的业务伙伴和公司价值的创造者。财务团队成员诚实地进行开放的沟通,保持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建立适合的企业文化,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鼓励进行持续改进,从而形成动态的良性闭环循环管理系统。
(2)流程和组织。在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先将原组织的分散流程进行集中,再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进行流程再造效果颇佳(Donniel S.Sehulman。1999)。财务共享服务流程设计的重点在于按照顾客(业务部门)的需求重新设计流程,对共性流程尽可能简化和标准化,以确保服务效率和顾客满意度的最大化。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战略需求(如顾客满意、降低成本、集团管控、支持全球增长等)选择和设计财务共享服务的组织结构。引导管理活动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绩效评估体系,包括作业成本导向的评估标准以及共享服务记分卡等,绩效评估报告与服务水平协议共同保证财务共享服务达到预期目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层除对内部运作效果进行评估之外,也利用市场调研、销售或费用分摊数据以及客户需求的变化研究客户行为,而集团公司管理层则关注评估成本、增长率和对业务部门需求的反应速度(Bryan Bergeron,2003)。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功运行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不仅包括核算、监督和控制,更重要的是服务、支持和和价值增值,以保证流程、质量、时间与成本的持续改进。从财务共享服务实践来看,对流程和组织的持续改进会在运行阶段产生显著的成本节约,但在此阶段重点在于避免由于流程的变化而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Elizabeth Van Denburgh。2000)。
(3)技术和系统。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信息密集的特征,因此技术的合理运用对于财务组织提供有效的服务活动是基础和保障。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和长期运营相关的信息技术包括三类:基本信息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系统)、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通信、数据输入/输出、数据分析等数据库管理系统)、共享服务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包括能够进行一般性会计处理、工资支付处理、采购、税款处理和交易处理的软件包)(Bryan Bergemn,2003)。另外,一些突破性信息技术也已经改变了财务共享服务的运作方式,如语言处理、声音接口技术、无线系统等等。其中基本信息技术和一般目的的信息技术具有通用
性,而流程特有的信息技术具有专用性和提供支持高效性。技术和信息系统是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大的资本投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投入能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服务质量。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前后人员、流程、技术三大核心要素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见(表2)所示。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必须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财务流程再造,实现人员、技术、流程(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的有机整合,从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和提升企业价值。
(二)财务共享服务的风险控制 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选址;结合实际和公司战略对财务共享模式的选择;高额的初始投资,较长的盈亏平衡期;制定新流程和制度,通过服务合约进行规范化服务关系管理;冲击原有体制带来的企业文化风险,因为从行政等级制变为业务合作伙伴,一开始会受到抵制降低效率;工作交接过程中及之后对于员工的持续激励以保持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合理选择及集成运用;共享服务中心成熟后的控制等等。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其应对策略之一就是预测风险区并尽早识别,与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相关的风险主要分为下面三个层次:
(1)战略层面的风险。变革管理风险。财务共享服务无论是理念还是运作模式对企业来讲都是新的,它将会对企业原有的管理流程、决策方式、企业文化甚至利益分配格局形成冲击。因此,在推行初期,一部分人必然会采取消极态度。根据变革管理理论,一项大的管理变革在推行初期,一般有20%的人支持,20%的人反对,60%的人持观望态度。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使60%的观望者持转变态度。因此管理层对此项管理变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可以在企业内创造出管理变革的舆论氛围,形成变革的紧迫感,促使持观望态度的管理人员和员工转变观念。选址管理风险。办公地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通讯设施的发达程度和通信费用;劳动力的成本、质量和数量;税收政策和法律法规;与最终客户之间的距离;当地的环境等因素;办公地点的租金成本和可选择的范围;关键管理员工和职员的工作意愿(Barbara Quinn,Robert Cooke,Andrew Kris,1998)等等。选址的成功将会为财务共享服务战略的成功实施迈出重要的一步。服务关系管理风险。服务层次协议是服务关系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业务部门与共享服务中心之间达成的一项协议。服务层次协议将定义服务的范围、成本和质量,并将其书面化。服务层次协议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不同于单纯的职能合并,更加注重客户(内部业务部门)的满意度。服务层次协议的内容(Bryan Bergeron,2003)一般包括收费的频率和方式、定价模式、权变因素、质量标准、职责、提供服务的内容、时间期限、适用范围、自等等,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关键词:电网 财务 共享服务
1、共享服务概念
共享服务是一种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它以降低成本、保障质量、整合资源、集中管控、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的,将企业集团中各业务单位分散的、重复性的、非核心的业务整合在一起,形成共享服务中心并进行集中处理,进而促使各业务单位专注于自身独特的、核心的业务。它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一是存在于内部,主要为企业内部业务单元提供跨组织、跨地区的专业支持服务;二是依据市场机制独立运营、服务收费,业务成熟后可与外部供应商竞争来让内部顾客选择;三是内部业务单元不再分别设立后台支持机构,它们统一“共享”SSC的服务。
2、如何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按照财务共享服务的管理目标,企业一般要完成 “标准化”、“集中化”、“流程化”和“信息化”四阶段工作,来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和运转。
第一步“标准化”,即建立和优化财务管理标准和规范,为后续集中奠定基础。标准化的过程能够使各地的财务组织按照同样的标准和方式做一件事情,从而使得本来各具差异的工作出现专业化分工的可能性。
第二步“集中化”,即通过财务集中和一体化实现从分散式管理模式到集中式管理模式的转变。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典型的集中式组织模式,它通过将服务端(共享服务中心)和客户端(企业集团成员单位)分离的方式,重新定位了集团和基层业务单位及子公司之间的业务界面和业务关系,并将从事标准化财务工作的财务人员从成员单位分离出来,并归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财务人员的集中化。集中式组织模式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共享,一个服务端向多个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端能够共享服务端资源。同时通过合理配置一个服务端对应的客户端数量能够最大限度地平衡资源。
第三步“流程化”,即借助流程再造的理念再造财务流程,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和数据整合。务流程再造(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 ing),是20 世纪80 年代末以来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根据Hammer在5再造企业6中的权威性定义,BPR 是对企业业务流程做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设计,以达到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现代关键业绩指标的显著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过程实质就是财务流程再造的过程。在中兴通讯的实施过程中,流程再造遵循六个原则
第四步“信息化”即借助信息技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体能力和效率的提升。通过建立一个IT 平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制定的一切财务制度都固化在统一的数据库中,包括财务作业流程等都在信息系统中进行统一设定,成员单位不得随意修改,从而保证总部的战略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3、电网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几点思考
3.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应该如何定位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财务共享服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即集中管控阶段、成本效率为目标阶段和优质服务为目标阶段。在集中管控阶段,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最大化利用企业资源为目的,侧重于资源的集中、控制和降低成本;在以成本效率为目标阶段,强调以规模经济与消除冗余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比较注重中心选址、人员测算和最优工作量的标准核定等,表现出流程优化与再造、组织的灵活化、分工的专门化和能力的核心化这样四个特点;在以优质服务为目标阶段,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服务传递,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持续改善。
考虑到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一项管理创新,涉及国网公司总部、网省公司和地市县级公司各个层级,是一项影响到整体财权重新分配运作的模式设计,在起步阶段可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作为核心目标,把简单的、重复的财务核算业务纳入财务共享服务范围,同时强化财务管控力度,提升财务服务意识;随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断深入和成熟,逐步过渡到优质服务阶段,以决策支持的需求为出发点,收集、整理和分析海量财务信息,从“账房先生”、“警察”向“业务合作伙伴”和“价值创造者”发展(Martin Fahy,2005),进一步发挥财务价值管理和决策支持的作用。
3.2、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谁是会计主体
按照国网公司“管操分离”的工作原则,建立公司总部层面和省级公司层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电子化远程财务系统,将与决策相关性低、重复性高的会计核算工作转移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集中办理。以财务报销事项为例,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地市级(县级)分公司报销审核及核算工作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不再设财务部,不设置出纳、会计和会计主管岗位,而是设财务专员负责财务报销相关事宜。
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是会计主体,参加财务共享服务的单位仍保留会计主体地位,同时仍保持“三个不变”:一是预算管理不变,分公司财务资源需求仍按财务体制纳入公司统一的财务预算内;二是财务授权不变,分公司总经理仍然是分公司财务第一负责人,仍独立行使财务审批权,并承担相应的财务管理责任;三是会计主体地位不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代为完成会计报表后,分公司直接从财务系统打印并按规定对外提供。此外,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后,分公司仍承担着预算执行管理、财务分析报告、执行财经纪律等财务职能,以及税务申报、对外报送报表、银行账户维护、会计档案管理等具体工作。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 服务模式; 管控模式
几年前,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发展迅猛,效益提升;相形之下,其财务体系仍然羸弱,呈现出管理分散、观念落后、力量薄弱的状况,不仅不能适应企业集团快速发展,其管理还有被“空心化”的风险。
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财务集中管理迅速加强财务监管、防范企业风险成为国资委乃至企业集团的迫切需求,而舶来品财务共享服务也就作为借鉴成为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加强财务监管的首选。
一、定义、动机与差异化共享模式背景
对于财务共享服务的定义,学术界较多采用布莱恩・伯杰伦(2003)的看法,即“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职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个业务单元就像在公开市场展开竞争的企业一样,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目的是提高效率、创造价值、节约成本以及提高对母公司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张瑞君、陈虎、胡耀光、常艳(2008)的研究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最基本的作用在于降低成本;除此以外,还可以使企业集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系统效率、提高客户满意度并强化核心能力等。
业界一般认为,财务共享服务的第一个实践者是福特公司,其于20世纪80年代已在欧洲设立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其分支机构提供财务服务。从那时起,全球绝大多数跨国公司、500强企业均实施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财务共享服务。正如Barbara E.Quinn,Robert Cooke,Andrew Chris(1998)所说的,共享服务是“Mining for corporate gold”,根据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ACCA)2002年的统计,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美国企业平均降低成本50%,欧洲企业则为35%~40%。
因此,财务共享服务本来就是经济发展缓慢和全球化扩张的产物,成本因素是上述企业推行财务共享服务所考虑的首要因素,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是其存在的理据和根源。与这两者有着很深承袭渊源的福特公司率先采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绝非偶然。
反观国内,财务共享服务是经济迅猛发展、企业集团规模迅速扩大、财务监管理念和手段落后且大有“被空心化”之虞带来的产物。2005年在国内率先推行财务共享服务的中兴通信其时正在享受电信行业的快速发展期,是2004年底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企业,其国际收入占全部收入近半,2006年更被《商业周刊》评为“中国十大重要海外上市公司”;中粮旗下合资企业中英人寿于2003年开始营业,其2006年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本来就是为了支撑其快速业务扩张战略,带有较强的“管理发展”的味道。
这个动机差异与国内外财务共享服务实施背景特别是企业集团对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定位和目标存在不同。考虑到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国有背景和传统,财务共享服务带有较大的“财务集中管控”特征,故其考虑不仅仅局限于对效率提升、规模经济的追求和成本节约,更主要的是希望藉此加强企业集团的财务管控,以协助其完成战略扩张或转型。
混合了财务集中管控和成本节约等需求的国内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可能将原本极富泰勒主义和福特主义色彩的财务共享服务复杂化,将以集约、规模、标准化、简化为特点的源于西方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下简称“服务模式”)变成具有国内特色的财务共享服务管控模式(以下简称“管控模式”),在实施决策中更多地考虑企业集团战略实现和经营管理要求、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内部不同机构之间差异化的管控需求或流程、不同机构之间差异化的人员成本和组织结构定位等压力、财务共享服务方和被服务方之间的事权安排和主次要内控角色设定等问题。
二、服务和管控:两种共享模式的比较分析
无论哪种模式,其形式都是标准化和集中,但由于共享模式目标本身的差异性,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集团的最终定位和功能有所不同。
(一)服务模式
1.模式特点:标准化和集中条件下的服务目标和利益点定位
所有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起点都是以标准化为手段、按照不同业务类别统一处理日益集中的财务功能,整合、精简原来分散的财务资源和处理能力,对内部业务“客户”(以下简称“被服务方”)提供标准化的内部服务。服务模式的主要特点是财务共享服务实施方(以下简称“服务方”)无须考虑企业集团及其财务职能的经营管理目标、风险管理等目标,而仅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下追求效率提升和规模经济优势。
如果经营管理、风险控制等目标已经作为服务水平协议①内容的一部分约定下来的,说明企业集团及被服务方已经清晰明白这些目标作为服务模式所包含的服务内容对自身经营管理的必要性,且不会因此对财务共享服务有任何服务满意度方面的质疑。这时作为服务方,其目的就是提供标准化服务,其利益点就是最大限度精简、集中和优化服务流程,从效率和规模上寻求自己的价值定位。
2.流程化处理:追求流程精简、创新、优化,强调服务客户
服务模式特点决定其对内部交易处理流程化模式进行不断整合、优化和提升效率的需求,势必让财务共享服务具有流程创新和再造的内在动力,在持续追求流程精简、创新、优化甚至重组过程中取得成本节约。
需要阐明的是,流程化处理强调的是对客户提供服务的流程,而不仅仅是服务方完成工作的流程。很多财务共享服务方是由传统财务机构转化而来,早期的服务模式也确实是在追求规模经济前提下对不同业务类别逐项提供服务,②更多站在财务职能和内部工作流程角度考虑,要求被服务方③按照各种财务共享服务内部工作流“享受”服务还是主流。可喜的是,部分服务方已经注意到客户感知问题,正在将以往以业务类别为导向的业务处理流程转向以经济事项为导向的客户服务流程。
3.去职能化
定位于基础平台,服务模式无须过度考虑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对企业内控和安全、参与财务共享服务范围的各级企业的人员或组织机构定位与压力、各级企业个性化的内控要求或主次要角色设定等标准化、效率化以外的职能管理、架构设定、风险管理等问题,无须过于考虑被服务方在服务水平协议以外的其它感受和需求。
上述具体问题(包括内控的设置问题)更多应该交给企业集团相关职能部门和参加财务共享服务的各级企业考虑,服务方只是在服务水平协议框架内考虑其追求的主要目标――服务、效率和规模。
4.相对中性的组织结构定位
标准化、集中、服务和去职能化,以及与之联系的相对独立的标准化流程,服务模式下的服务方会更少介入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事务,并更多体现出很浓的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处理”平台特征。由于与企业集团核心经营相对分离并较少介入企业集团核心决策事务,其在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内部具有相对中立的倾向。
5.开放性与跨部门
标准化、服务和效率的服务模式最终吸引企业集团内部所有具备集中处理可能并追求规模化处理效率提升的其他内部职能,如标准化采购、储运调度、人力资源基础职能、基础性内控等进一步参与流程再造,通过业务内部承接等方式进入服务模式下具有开放特征的标准化集中处理“大流程”,共享服务成为企业集团内部基础、交易和数据处理综合性平台。
服务模式的基础性和开放性特征最终导致其练就“跨部门集中服务能力”,便于其在流程效率提升之外继续取得规模经济优势这一成本节约之路,为企业集团进一步提升内部效率打下基础。
6.整合
跨部门集中服务能力可能导致服务模式在企业集团内部同时提供多种不同性质的服务内容,其业务处理流程在服务模式下存在并行、交汇甚至部分重合,服务方作为企业集团内部的总“外包商”,具有进一步超越财务领域的局限,在共享服务范围内对企业集团内部原来跨部门、跨职能的多种流程进行整合、精简、优化,提高企业集团业务流程的内部效率。
服务模式在追求其规模经济过程中最终使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因其内部若干流程和价值链不断标准、精简、优化、整合,突出企业集团核心能力并推动其实质性战略性重组。
7.小结:发展路径和方向
服务模式以承接、运营企业集团内部共性、重复、可简化优化的基础会计业务起步,并以此为核心对企业集团内部其他各种复杂的、相互矛盾、交叉的不同业务处理的关联流程进行梳理和“相关性”整合,最终达到企业集团内部以单一平台处理企业集团内部多种基础业务、减少内部消耗并优化流程的效果,提升企业整体效率并突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管控模式
1.模式特点:以标准化和集中为手段,实现企业集团管控目标
尽管同样使用标准化手段并按照不同业务类别统一处理日益集中的财务功能,管控模式强调的是在整合、精简原来分散的财务资源和处理能力过程中对管控能力的完善和细化,在此过程提升数据整理、分析、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撑等能力,并对企业战略经营管理方面的需求给予更多协助支持。
就其目标体系而言,管控模式的服务对象首先是企业集团及被服务方的战略实现、经营管理、决策支撑、风险控制、结构调整和成本节约等目标,效率和服务仅仅排在目标体系的第二位。很多情况下,为支撑被服务方经营管理、结构调整甚至成本节约,管控模式下的服务方还要为响应更多额外经营管理和支撑服务要求而变更自身工作流程,增加本身所承担的成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管控模式追求的一种服务④。
2.流程化处理:注重内控细化和完善,强调对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支撑
如前所言,国内企业集团推行财务共享本来就带有避免“财务空心化”,在发展过程中“管理发展”的背景,管控模式以标准化和集中手段实现管控目标的特点对其内部交易处理流程机制和模式有很大影响。尽管也需要追求交易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但以管控目标为主的需求势必要求管控模式首先追求对内部业务和被服务方进行完善管理和控制,对其业务经营、结构调整、决策能力进行支持,甚至于其对被服务方感知更加敏感,并为此增加各种服务和成本,使管控模式下所追求的处理流程模式和优化方向与服务模式有很大区别――即更加注重完善、强化流程的管控能力、支撑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管控模式的执行成本并减少流程优化和效率提升带来的成本节约。
3.不断强化的财务职能
与服务模式下的“去职能化”不同,管控模式仍然立足于财务领域和职能,并在提供标准化财务共享服务时考虑企业集团内部其他专业性财务管理要求。比如会计基础业务在进入共享服务机构之前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资金调度等的设置情况,后续共享流程取代原有分散流程后如何保持对原有财务管理和内控职能的承接、融合及标准化,以及与此关联的种种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管控模式考虑问题的基点是财务共享服务是在财务领域内履行企业集团赋予的各种财务职能,其内部交易处理职能的意义远不如财务管理职能的强化明显和重要。
由于很多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都采用保留原财务职能部门从事职能管理、共享服务机构相对与之分离的模式⑤,考虑到管控模式下专业化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已内含多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以及支撑功能,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职能实际上已经被二元化了,必须通过共享服务模式设计、部门结构设置、流程开发与协调等方式予以磨合。
4.与企业集团的联系更加紧密
与服务模式在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内部的相对中性比较,管控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服务继续保持部分财务管理职能,并以其在财务集中后所整合的资源和能力对企业集团经营管理和决策进行支持,帮助企业集团实现其基本战略。在这一过程中,管控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服务必然与企业集团的核心经营能力和决策过程紧密联系,有别于服务模式在企业集团组织结构中相对中性的定位。
5.专业性和职能部门化⑥
优先服务于企业集团管控目标、在标准化及不断集中处理过程中不断完善细化流程并发展各种对经营管理和决策的财务支撑职能,这一切沿共享服务流程发展起来的以纵向为特征的专业化是一种基于职能的新的部门化,并因此减少与企业集团其他内部职能进一步融合的可能。管控模式的专业性最终导致其在财务职能领域内进行新一轮部门化,管控模式下的共享服务成为企业集团内部专业性财务处理和管控平台。
6.相关职能流程整合
尽管专注于财务领域,管控模式一样存在追求规模经济的要求,并可以就与财务职能相关的审计、风险管理、收入管理等流程在企业集团内部考虑整合。由于管控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服务具有职能部门化特征,与开发性、跨部门的服务模式区别明显,这种整合只能在企业集团基于价值链流程的研究和协调基础上进行,且增加规模的实际效果并不容易确定。
由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特殊行业要求,管控模式实现其追求规模的梦想可能得以在企业外部实现。对会计基础工作进行标准化的数据处理要求以及数据处理业务在规模门槛方面的限制可能使部分中小企业愿意使用企业集团已经成熟的专业化处理平台。当然,这种外包在管控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服务工作品质已经得到社会和政府监管部门的实际认可情况下会更容易发生。
7.小结:发展路径与方向
管控模式下的财务共享服务也是以承接、运营企业集团内部共性、重复、可简化优化的基础会计业务起步,并不断在会计基础工作、内控和风险防范、资金管理、收入管理等方面进行流程和功能的完善、细化,同时整合、强化财务及相关业务的流程化管理。
管控模式下被整合强化的财务管理职能、内控职能等一方面会进一步推动企业集团财务脱离“会计核算型”轨道转向战略财务管理,协助企业集团实现其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另一方面,由于财务行业的整体性外包趋势不断增强,会计基础工作及财务业务、数据处理需求增加,其会计基础工作部分可能成为企业集团内部率先市场化独立运营的专业外包平台,外接其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以求得规模化处理所带来的成本收益,降低管控型财务共享服务整体处理成本。
三、共享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正如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其经典著作《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历史的篇章》中提出的观点,企业组织结构变迁随企业战略变化而变化。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也与企业集团自身战略目标和定位有着较大关联。
企业集团战略直接影响组织结构,影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企业集团根据不同战略考虑,其组织结构可以分为战略规划型(针对相关多元化战略)、战略控制型(针对单一业务战略)、财务控制型(针对无关多元化战略)三种模式,不同组织结构模式下的企业集团财务组织职能和定位不同(汤谷良、付阳,2005)。战略规划型企业集团具有总部高度介入业务经营单位计划和决策的特点,业务权利高度集中于企业集团总部并广泛运用整合机制,所以选择管控模式运营较为适合;战略控制型企业集团总部较少应用整合机制,集权化倾向不明显,财务控制型企业集团一般采取分权模式,基本不采用整合机制,这两种组织结构选择服务模式可能更加适合。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现状与环境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因素。柯明(2008)的研究认为,由于目前存在诸如法律环境、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内部流程等不完善、不到位等因素,中国集团企业的现状更需要实行集权管理为主的财务共享管控服务模式,实现财务控制型管理,以保证整体发展战略在分、子公司得到贯彻和实施,有效降低分、子公司的财务、运营风险。
企业集团所处的环境变化及其自身调整压力能力和方向是财务共享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基于环境、技术和规模属于被共同认可的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的基本认识,尚直虎(2010)研究了高新技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进行自身调整的方式,发现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出现部门无边界、网络化、类市场组织结构等趋势。当前,国内企业集团大多为科层制或矩阵式结构,采用管控模式进行内部职能和资源的整合集中效果良好,且执行和转换成本相对较低,容易见效。
但在目前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面对市场发展机遇和巨大经营压力并存的情况,企业集团也可以重新考虑共享模式的目标和定位,采取具有部门无边界、网络化特征的服务模式,并使之向类市场组织结构方向发展,在收缩企业集团规模同时降低成本并提高流程效率,最终达到重组企业集团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突出企业集团核心竞争能力的目标。
企业集团内部对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能带来的风险的认知及态度对财务共享模式选择有较大影响。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存在战略、组织和执行等三个层面的风险,具体包括选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高额初始投资与较长时间的盈亏平衡期、冲击原有体制等(何瑛,2010)。选择不同模式意味着日后推行财务共享服务所需要承担的风险力度和范围存在差异。比如为避免冲击原有财务管理体制并造成财务共享实施后可能形成的管理真空,可以采用管控模式;而要求以取得盈亏平衡为第一目标的企业集团则应该考虑服务模式。
此外,企业集团内部结构调整方向和模式、各部门对实施共享服务为企业带来影响的评价和认知异同等也是影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涉及人员、流程和技术三大核心要素,并面临对原有体制冲击的风险和内部机构、人员抵制的压力(何瑛,2010),需要企业集团根据对财务共享服务的期望和定位,并结合自身战略和内部结构调整做整体考虑。
有些对财务共享服务的片面看法也会干扰共享模式选择决策。不少人对财务共享实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企业集团内部所有问题都可以等待财务共享一起解决、财务共享服务不会增加企业集团成本等等(矫艳、王兆蕊,2010)。⑦这些片面看法导致模式选择决策上的错误,比如为一揽子解决所有现存问题而要求同时做到管控与服务模式等错误决策,或者在选择服务模式的情况下却又要求同时达到诸多管理目标等。这些问题都应该在共享模式选择过程中加以考虑,努力甄别和反思。
总之,共享模式的选择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要求和定位直接相关,影响企业集团内部结构的调整及核心竞争力培养,也影响企业集团财务组织功能和目标的实现。其最终确定应该与企业集团所面临的环境、自身发展要求和定位、企业集团资源状况和企业文化氛围、企业集团的核心经营能力培养方向、整体风险的认知和抵御能力,以及企业集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的动机等相联系。
【参考文献】
[1] 布莱恩・伯杰伦.共享服务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 张瑞君,陈虎,胡耀光,常艳.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研究及实践[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08(6).
[3] Barbara E.Quinn,Robert Cooke,Andrew Chris.Shared Services:Mining for corporate gold.1998.
[4]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er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Accounting
[5] Profession,ACCA Report,2002.
[6] 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战略与结构――美国工业企业历史的篇章[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7] 汤谷良,付阳.基于战略的集团组织设计及安排[J].财会通讯,2005(6).
[8] 柯明.财务共享管控服务模式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8(12).
[9] 尚直虎.组织结构的效率和合法性――高新技术企业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
[10] 何瑛.企业财务流程再造新趋势:财务共享服务[J].财会通讯,2010(2).
关键词:财务共享 财务管理 管理流程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含义和特征
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业务职能,重复的流程从企业个体中抽出,集中到一个新的业务单元。
共享服务的管理机构为独立机构,甚至独立法人企业;其系统平台具有统一性和标准性;其流程为优化再造的管理流程;绩效考核为有效且能落地的考核指标;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标准;要求具有高效高质量且低成本的服务;其业务范围包含了财务、人力、信息、采购、客服及法律等多个方面。
财务共享服务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它是将不同国家、地点的实体的会计业务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平台以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地向各个业务单元及部门提供标准化的服务来完成。
2.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建立动因、组织架构及业务范围
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按照不同的方法分类有不同的模式,具体而言: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按照组织形式来说分为非独立经营和独立经营两种。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的动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可以支持公司的战略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及资源浪费,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能够提高业务处理操作效率,降低管理及人工成本,并提高信息集成度及信息报告质量,提高公司政策、制度执行力和内控水平,提高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的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为财务共享服务总监管理内控、预算和系统支持,其下属包含应收、应付、固定资产、差旅费用以及总账和报表等内容。第二种为共享服务中心总监管理会计服务经理、总账或报表经理、差旅管理经理、内控或预算经理、财务系统支持经理几个方面。其中会计服务经理主要负责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内部往来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总账或报表经理主要负责总账和报表两方面。差旅管理经理主要负责酒店和机票的费用管理、员工费用的整合和热线几个方面。内控和预算经理主要负责共享中心的预算和报告以及相关的改进流程。财务系统支持经理主要进行项目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涉及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税务筹划、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具体而言包含现金管理、应付账款 、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差旅费用、内部往来、报表、税收管理、信用控制 、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筹划等多个方面,业务范围十分广泛。
3.财务共享中心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和集中管理模式的区别
财务共享中心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有十分大的区别,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归根到底是要解决组织定位和组织架构两个问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是国家或区域的CFO下属分支机构A、B、C等多个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在各分支机构的财务经理下面又设有财务或管理会计,在财务管理会计下属分别设有出纳。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管理模式则分为总账和报表团队、应收账款团队、应付账款团队、旅费用团队、内控审核团队、金管理团队等多个独立的按照职能不同分类的团队,更接近专业化和科学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统一平台系统、统一标准制度 且为规模经济的,而财务共享中心的模式则组织结构瘦且扁平、相对独立、内部协调,且灵活、集中资源,有大量的专业人员,优化流程、高效低成本、可以提升内控,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
财务共享中心与集中管理模式也有着突出的区别。集中管理模式是一种企业经营战略,而共享中心模式是一种商业运作模式;集中管理模式相对简单集中,共享中心模式关注流程优化及流程再造;集中管理模式注重集中控制、成本降低,共享中心模式注重重点资源整合、标准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集中管理模式向管理层负责,共享中心模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集中管理模式是事物处理者,共享中心模式是服务提供者;集中管理模式业务单位无选择权,共享中心模式客户有选择权;集中管理模式各单位不参与监督,共享中心模式客户可参与服务质量的监督;集中管理模式通常办公地点设在总部,共享中心模式地点选择与总部无关。总之,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更能直接响应客户需求。
4.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改善、设计、选址及评价
共享服务的核心就是流程共享,流程的标准和科学化是财务共享服务得以高效运作的基础。流程管理内涵:规范化、系统化、流程、持续性PDCA的改进。具体而言包括成本、时间和质量三个方面的改善。就成本而言,主要是效率提高、处理环节减少。就时间而言主要是减少流程中闲置时间和减少重复时间。就质量而言,主要是高质量的交付和减少偏差的计划。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操作流程设计的关键步骤为:首先收集/汇总当前各分支机构的流程及结构,其次为差异和风险分析,再次为判定控制点及应优化的部分,第四为设计并优化共享服务标准化的相关流程。其五为需要客户参与的重要步骤,需要了解客户需求,定义双方的责任,达成共识,并针对此形成文档。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主要参照以下要素进行选择:扶持政府政策、当地人力资源情况、成本状况、商务坏境、基础设施和网络状况以及城市管理水平等要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本核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为按照服务比例分摊方式;其二为合同约定固定金额方式;其三为服务使用量与服务项目单价相乘的方式。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指标与评价关键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为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客户满意度和工作能力。服务质量的主要评价关键点为服务协议考核指标完成情况和处理差错率。工作效率的关键点为处理速度和响应速度。客户满意度的关键点为对客户服务态度、问题处理速度和对客户反馈时间、客户满意度调查结果。工作能力的关键点为系统操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
5.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最常见的10个错误有:其一在实施共享服务之前,没有评估成本和服务水平;其二没有很好的梳理流程并进行试运行;其三没有及时的制定一个全职的负责人在项目中;其四没有充分的聚焦业务转移的过程;其五缺少强劲的人力资源安排计划;其六始终纠结在过去的问题,没有更好的考虑未来的方式;其七因为追求完美技术准备和流程标准化所导致的漫长过程使整个项目停滞;其八自认为流程集中,没有必要再做更多的事情;其九没有或者缺乏风险管理与监控;其十忽视自建与外包选择的评估,认为自建已经足够。
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方案进行改进:首先要明确的职责划分,包括业务范围,按照应收、应付、费用等标准设置等。其次要优化流程及流程再造。再次,要修改和优化高效、便捷、统一的平台软件并建立一整套统一、可操作、具体化的标准以及严格的制度。第四,要完善的团队建设体系,有效的人员整合和组织架构,支持有效考核的绩效管理。第五要做好服务协议及核算方式确定和共享地址选择。
总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十分重要,只有充分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具体情况,并针对其建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进一步促进财务共享中心的成功建立。
参考文献:
(一)财务共享的定义
共享服务中心(shared service center,SSC)是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是指将企业部分零散、重复性的业务、职能进行合并和整合,并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式的业务中心进行统一处理。业务中心具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能够独立为企业集团或多个企业提供相关职能服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企业从琐碎零散的业务活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管理与增长,精简成本,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企业的战略竞争优势。共享中心的业务是企业内部重复性较高、规范性较强的业务,而且越容易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业务,越容易纳入共享中心。
财务共享即是依托信息技术,通过将不同企业(或其内部独立会计单元)、不同地点的财务业务(如人员、技术和流程等)进行有效整合和共享,将企业从纷繁、琐碎、重复的财务业务中剥离出来,以期实现财务业务标准化和流程化的一种管理手段。20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建立了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取得了巨大成效。随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在欧美等国家开始推广,并于上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扩张,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普及,许多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已经组建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如海尔集团、中国电信等。一项来自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财富500强企业和超过80%的财富100强企业已经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二)大数据时代下财务共享对企业集团的意义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数据已经成为一种商业资本,一项重要的经济投入,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利益。事实上,一旦思维转变过来,数据就能被巧妙地用来激发新产品和新型服务。数据的奥秘只为谦逊、愿意聆听且掌握了聆听手段的人所知。”
全球经济正进入一个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新时期,正如美国某位官员所说,“过去3年里产生的数据量比以往4万年产生的数据量还多”。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前企业每天的信息存储量高达2.2ZB,而大型企业集团单体产生的数据量已达到10万TB级,并仍呈高速增长态势。据IDC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数据规模将比现在扩大50倍。全球企业已经迈入大数据时代。
财务数据是企业最重要、最庞大的数据信息来源,在企业财务活动日益复杂、集团规模日益庞大的今天,财务数据处理的效率、安全等问题都制约着企业集团向更高一层发展。以云计算为标志的新时代财务共享模式,能够为大数据时代下企业集团再造财务管理流程、提高财务处理效率提供帮助。财务共享模式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效应、知识集中效应、扩展效应和聚焦效应,实现企业会计核算处理的集中化运作,整合企业内部的知识资源,提高企业财务模式的扩展和复制能力,将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从琐碎的财务数据处理中解放出来,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另外,财务共享模式的集约式管理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屏蔽性和安全性,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降低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提升企业财务决策支持能力,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
二、财务共享中心的设计、组建与实施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先期评估
财务共享中心涉及对企业集团原有的管理模式、职责分工、业务流程、工作习惯等的一系列转变和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集团在作出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决策之前,应慎之又慎,综合权衡企业的经营实际,开展先期评估工作,摸清情况,为建设共享服务中心奠定基础。首先,应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企业集团在决定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应及时组建相应的管理机构。管理机构应将企业决策层领导纳入其中,并下设项目团队,具体建设业务由项目团队负责推进和监督。项目团队应吸纳财务人员、IS专业人员等,也可邀请第三方咨询人员,共同制定评估计划、范围。其次,做好数据搜集工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涉及企业多个职能部门和业务流程,应做好多方面的数据信息的采集和整理,主要有人事数据、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等,如当前财务人员的基本信息、企业资产信息、财务业务流程信息、业务量等。最后,准确定位财务共享中心。项目团队将搜集整理的信息进行筛选汇总,并形成分析报告,上报管理机构,由企业决策层依据评估信息及企业发展战略,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出准确合理定位。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建实施的重要环节,涉及如何筹措配置企业资源以实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目的。首先,共享中心的科学选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选址应综合考虑诸如成本收益、基建设施、地方政策、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项目团队应制定多维评判指标体系,对候选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次,确定共享中心服务规模和共享范围。在规划设计阶段,共享中心组建团队应依据企业集团规模和结构,集团所处行业,集团运营模式及业务流程共享范围等,从建筑配置和IS配置等方面合理框定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规模,满足基础设施保障需求。最后,就项目建设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制定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规划。在规划设计阶段,项目团队应就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资源需求和经济效益进行投资收益分析,以科学反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为企业集团发展带来的效益产出,用资料和数据打动企业决策层和股东,推动项目顺利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应全面罗列财务服务中心的各种直接、间接效益产出及所需资源,权衡比较确立最终建设规划。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
经过先期评估和规划设计后,项目团队应依据前期的工作成果和设计需求,展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工作。首先,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流程及架构。项目团队应在前期基础数据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方法合理规划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流程及架构,详细制定KPI考核指标。企业集团应对原有的财务框架进行优化重组,依据会计政策和规范将财务流程标准化、规范化,集中串联可重复性的财务职能。其次,实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实施可采取多种途径,如内部自行组建、“交钥匙”工程外包、联合组建等。在采取工程外包模式过程中,项目团队应承担起建立职责,协调内部资源配合建设。最后,做好过渡期相关工作及人员转移。过渡期工作转移包含原财务人员、服务、业务、场地及设备等的转移,以及依据实际运行情况对前期流程及KPI的再修订,并据此确定最终SLA协议。工作转移应充分考虑人员的稳定性和业务的对口性,对于因上马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而出现的冗员,应予以合理安置,难以安置的应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协商过程中注重遵守法律法规政策,以人为本。同时,对留用的业务人员和新招募的财务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加强系统操作演练和实践。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营管理
工作完成转移以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始进入正式运营阶段。此时,前期的项目团队应逐渐淡出管理,让位于中心自身的管理团队。企业集团可以在吸纳前期项目团队的基础上,组建中心正式的管理团队,缩短磨合期。管理团队应认真执行之前的业务设计流程及SLA协议,确保中心运营稳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集团正式上线运营后,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资源将迅速向中心靠拢,实现同原各部门、子(分)公司的快速剥离,提高集团经营效率,降低集团运营成本。首先,运营管理期间,企业集团及中心管理团队应从保障共享中心正常运转的角度,从人力资源、风险控制、绩效考核、内部稽查等多个角度加强对共享中心的管理和控制。共享中心运营团队应及时搜集服务中心运营中的问题,并及时上报研究解决。其次,对财务服务共享中心进行后期完善。后期完善主要包括对运行期间问题的集中搜集与解决,硬件设施的维护、管理与更新,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以及人员的招募与培训等。运营团队应定期就共享中心运营情况进行评估和稽查,依据企业战略调整和经营变动等情况及时作出流程优化和调整。
三、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一)系统自身风险
首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前期需要巨大的人力、财力等资源投入,包括人员差旅费用、工程建设费用、人员设备转移费用等,同时伴随有因财务服务中心选址而衍生的地区差异费用及场地建设费用等。即使到了后期也仍然面临设备维护、信息系统更新等费用,成本投入较大,却不一定能带来预期效益甚至将企业集团拖入债务危机。其次,实行财务共享集中管理后,财务人员由业务前端转为后端,业务敏感性和紧迫性下降,容易滋生官僚作风,中心与子公司等交互模式客观上造成了业务迟滞,而信息高度集成化也存在管理漏洞。最后,共享服务中心运营后,信息处理的高度集成化加大了责任认定和追究的难度。一旦出现问题,企业需要通过来回查阅资料,调阅影像,ERP问询等才能确定责任人。
(二)人员管理风险
首先,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财务集中化管理,财务人员离开一线前端,将逐渐与子(分)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的具体业务脱离联系,难以掌握具体的业务情况,仅能从数字上去研究和判别,一线业务能力逐渐萎缩。其次,财务共享中心实行的是标准化管理,其业务流程犹如车间生产的流水线,财务人员每天将疲于应付各种索然无味的财务数据、凭证、报表等,业务量大,机械化程度较高,工作内容枯燥,财务人员容易失去耐心和激情,产生厌烦心理。最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流动比率较大,财务人员跳槽另谋出路的比比皆是。这样容易导致业务处理中断或产生新的磨合期,如发票不能及时入账或新人需要重新熟悉业务等,影响企业集团财务稳定。
(三)法律政策风险
首先,企业集团在规模扩张到一定阶段后,其子(分)公司必然分布于全国各地,而各地的财务政策虽然在整体上沿行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方向,但在实际规则和操作过程中却千差万别,存在地区政策差异。而共享中心的财务人员很可能因为对财务活动发生所在地的财务政策认识不够,导致在财务处理过程中加剧了信息流通和处理的难度。其次,财务人员由于长期居于共享服务中心所在地,缺乏前线业务经验,同时也与各地地税部门稽核人员缺乏沟通和联系,容易在处理税务问题上产生偏差,引发法律风险。
(四)信息安全风险
首先,大数据时代下,企业的数据信息量激增,信息访问、交换、处理、分析的业务吞吐量较以往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集团建成财务服务共享中心,将集团财务业务集中处理,更是加剧了企业信息的传输与处理流量,这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引发信息通道的拥堵。同时,也会由于信息量过大引发传输、处理的延迟。其次,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面临10万TB级别数据的处理量,其数据过滤、筛选和分析功能将显得更为重要。而目前信息数据过滤、筛选和分析仍处于半智能化状态,无法应对复杂信息处理与交换需求。最后,信息时代由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与不稳定性,容易发生信息泄露和病毒入侵事件,一旦造成信息泄露或病毒入侵使得系统瘫痪,将对企业集团的运营管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企业集团应建立风险评估和绩效评价制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投入、建设和运营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集团全体上下的通力配合和不菲的资源消耗,企业集团应谨慎对共享服务中心进行风险和效益评估,科学决策。共享中心建成运营后,应及时开展绩效评价,明确投资收益。其次,科学制定共享中心的管理制度,建立稳定运营的保障机制。共享中心建成运营后,由于涉及中心人员与前端业务人员之间的权责及业务往来,往往存在利益纠葛及推诿现象。企业集团应统一协调各方关系,科学制定管理制度,明确业务前端与中心之间的业务处理流程、权责关系,如会计凭证影像处理的要求、责任人等。最后,应加强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畅通沟通渠道,加强业务前端与中心人员之间的联系,减少沟通不畅引起的业务故障。
(二)推进使命文化建设,加强人员管理
首先,企业应定期组织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中心流程规范及前端业务介绍,邀请中心专家及地方业务主管前来讲课,在提高中心人员规范操作意识的同时,加强其对前端业务的熟悉和认识。其次,企业集团应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中心人员的使命感和光荣感。中心管理人员应及时关注工作人员的思想动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教育和活动,在流程化管理之中融入人性化的思想,减少员工的挫折感和迷茫感。最后,应完善中心人员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目标激励机制。企业集团应根据岗位特点设置合理的目标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通过物质刺激和精神奖励等多途径提高中心人员的积极性。
(三)强化流程标准管理,优化ERP系统
首先,在现有会计政策和制度的基础上,建立集团内部统一的会计标准,实现会计数据接口的标准化。企业集团应在对内部会计数据、财务工作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按照方便、快捷、准确、全面的原则设计会计数据标准接口,规范会计数据信息传递。其次,共享中心联合其他业务部门加强对流程标准化的改进和完善。共享中心是需要不断优化和更新的系统,尤其是业务标准化流程,需要集团内部各部门尤其是前端业务部门的配合。共享中心应统筹协调各部门依据实际拟定标准化流程,再依据实际部署实施。最后,加强对业务覆盖地法律法规的遵守。共享中心必须认真研究业务覆盖地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业务处理时应注意各地法律的差异,及时与前端业务部门及地方税务部门沟通联系,将业务凭证保存备查。
(四)提高信息处理能力,防范信息风险
首先,加强平台建设,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企业集团应加大对财务共享中心平台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强巡检和维护,定期进行更新和完善。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构建适应大数据环境的信息系统。其次,创新数据挖掘方式,构建智能化共享中心。大数据时代的共享中心,数据挖掘处理能力是关键。企业集团应积极引入先进的数据过滤、挖掘分析技术,建设数据仓库,按照业务需求应用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共享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最后,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风险防范体系。按照数据传递原则进行归口负责管理,明确安全责任人。同时,积极构建网络防御体系,应用数字签名认证等安全技术。积极建立备用系统和应急预案,定期做好数据备份和管理,防范网络灾害。
五、结论
大数据时代,财务共享对于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显得更为迫切和必要。然而,财务共享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企业集团应抱有客观心态,内外并举、上下齐心,理顺利弊,审慎缓步推进共享中心建设,确保共享中心运营稳定有效,实现企业集团初衷。
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