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第1篇

根据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央第五次工作座谈会和四川藏区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全面落实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围绕“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民居、创建新机制、塑造新风貌、培养新农民、建好新班子”的新农村建设重点,以“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农牧民素质、改善生活环境、推进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农村科学定位,整村推进四川藏区农村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建设,着力构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川藏区新农村建设,务必把握好以下九大原则,以利于实现藏区经济社会的稳定、进步、发展,以利于实现百万藏民族同胞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一、坚持统筹协调、成片整体推进的原则

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方法,以乡镇及行政村为基本单位,统筹资金、项目,整合各类资源,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突出重点,抓好示范,积累经验,然后整体全面推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从解决藏区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重点支持贫困村,适当扶持中等村,全力指导富裕村,实行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推动藏区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同时,要科学制定新农村示范点、示范片建设规划。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相一致,统筹协调推进产业发展、村落民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

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规划片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注重保持鲜明的藏民族特色、独特的康巴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木雅文化传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科学布局村庄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村落民居特色和便利为民服务,建立健全有效的规划、建设、使用、管护机制。

三、重点突出特色产业发展、优先考虑农牧民增收的原则

藏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产业发展,是藏区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造血机。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四川藏区特有的产业环境,形成了独有的产业形态,并成为藏区新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撑点。要打“特色”牌,做好特色产业文章。如:无公害及错季蔬菜、虫草、松茸、黑木耳、藏猪、藏鸡、藏药材、特色粮油、水电、特色旅游等等,都是藏区所特有的。须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根本,突出比较优势,尽可能充分增加上述各种特色产业的附加值。同时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坚持一村一品的布局,突出抓好特色产业,积极为区域龙头企业输送优质原料;千方百计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规划特色产品发展试验示范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和支持农民在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农产品流通。

四川藏区有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将文化旅游业作为藏区推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及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做大做强生态绿色、民族文化、宗教习俗等藏区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在藏区新农村建设中,要以新村为载体、产业为支撑,突出抓好产业发展;与此相一致,必须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上,激活农村经济和市场,使农牧民真正过上富裕生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确保农牧民利益,促进农牧民增收。

四、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分步实施的原则

尊重农牧民意愿,维护农牧民利益,增进农牧民福祉,按照规划布局和设计,由农民自主决策、自主建设。根据规划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年推进。

五、坚持依法建设、民主管理的原则

严格执行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完善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规划管理体系、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和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 顺应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新要求,深化以村民自治为基础的基层治理模式,完善农村基层民主决策制度、群众监督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增强农牧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过时上幸福新生活的主人翁意识。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必须重视保护农民宅基地使用权。

六、坚持政府主导、农牧民主体、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

原则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引导作用和拉动效应,带动村民、企业和城乡其它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广大农牧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要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充分尊重其意愿,激发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互助合作、共建家园的积极性。

七、充分体现民族及文化特色原则

四川作为第二大藏区,民族新村和新农村综合体的建设务必集中体现藏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特色。在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上要凸显藏民族的文化特色,使之成为新农村的灵魂,并与藏区丰富的旅游资源相匹配。

八、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内容。四川藏区是我国西部最重要的生态屏障,要着眼生态环境保护来规划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农牧业。针对藏区矿产资源特别是水能资源丰富特点,要科学合理适度开发藏区的矿产和水电资源,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没有解决好群众利益的项目不立项、不上马。对可以开发的项目要坚持集约可持续开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保护在前,开发在后,最大限度减小因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要创新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分利并惠及当地群众,杜绝开放性贫困局面出现。要充分考虑四川藏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因地制宜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特别是在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切忌盲目片面发展工业、建设城镇新村。要严格保护藏区耕地林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农业资源和旅游景观,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新村,要防治面源污染,不能让污染项目转移到新村去。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第2篇

(一)太白湖新区建设总体情况。济宁太白湖新区位于济宁市城区南邻,于2008年2月经国家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约97平方公里,辖区面积57平方公里,其发展定位是“行政商务中心、科教文化基地、休闲度假胜地、生态宜居新城”。2009年5月,济宁市城市规划(2008-2030)获得山东省政府批复,太白湖新区正式确定为城市发展的主中心。近一个时期以来,按照新一轮城市发展定位,济宁市正在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济宁太白湖新区总体规划立足突出高端定位、生态优先,整体开发、市场运作的原则,采取“引湖入城、筑城入湖”,将太白湖引入城市中心,展开“一轴一带系两区、四心绕一湾”的功能布局,着力营造城水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环保健康的人居方式、生态宜人的生活空间,力求打造国家一流的高品质、生态型城市。

(二)太白湖新区社区建设及生态文化现状。自2009年太白湖新区被正式确定为济宁城市发展主中心以来,太白湖新区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太白湖新区秉承“统筹规划、高点定位”的原则,分别在西北、西南、东北建立三大回迁安置片区。目前,以三大回迁安置片区为标志的民居工程已基本完成,可安置14个村居、8436户村民,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除此之外,太白湖新区还致力于打造一批生态公园社区。太白湖新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依托绿水环抱的超低密度空间优势以及微山湖、古运河、太白湖新区公园稀缺的、广袤的水景生态,在生态涵养、生态调节和生态服务功能方面等日益完善。同时,太白湖新区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规章制度,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社区面貌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绿化覆盖面积进一步扩大,社区居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和生活生态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

二、新城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系统建设原则。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结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是由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社区的各构成因素之间是内在统一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其中生态文化建设强调“天人合一”,将人、社会、自然看作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共生关系,二者彼此相互依赖。因此,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加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注重目标内容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重视各方面的联动发展、整体推进。

(二)因地制宜原则。唯物辩证法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个性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同样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共性体现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性质的一致性,个性体现在不同社区的不同人文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此,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群众参与原则。社区建设是一项内容繁琐、涉及面广的综合性社会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社区居民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借助社区居民的智慧解决问题是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离开了本社区居民的支持参与,社区建设将寸步难行。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用生态建设的知识武装社区居民,提高他们参与社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具体工作之中,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集体智慧,广泛吸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建议,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推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相互借鉴原则。新时期,世界文化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各种文化都以其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彼此在相互借鉴中不断创新与发展。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吸收传统地域性文化,也应立足当今时代积极吸收和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其进行批判的继承,取其精华,做到“古为今用”。同时,还要结合具体实际,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生态文化的有益之处,做到“洋为中用”。

三、新城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改善生活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意识已经成为一种共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既有社区生态化建设的一面,也有社区文化建设的一面。因此,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域实际,将生态建设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实现社区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一)坚强的组织领导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根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正要结合社区实际,明确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方法,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合理规划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确保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另外,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知识的培训,使得大家树立起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障和智力支撑。

(二)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社区居民是社区的主体,社区居民生态意识的提高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通过加强生态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普及生态文化的价值观念,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自觉摒弃传统生产、生活中不符合生态价值观念的部分。在社区内部可以通过书籍、板报、宣传册、宣讲、网络等方式进行多元化的生态文化宣传,让社区居民充分了解社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当前社区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居民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参与积极性,激发创造性,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氛围。社区居民文化活动要与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相结合,用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生态知识的传授和生态理念的灌输,实现娱乐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三)完善城市新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机制体制。在落实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为中介的三位一体管理机制。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主导、社区居民的主体、物业管理部门的日常管理三者紧密相关,其中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总指挥”,负责对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综合协调、指导调度;社区居民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依靠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物业管理部门是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助推器”,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需要物业管理部门的优质服务。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第3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社区创文观摩会,目的是交流社区创建经验,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刚才,咱们集中对XX进行了实地观摩,并实地查看了XXX的网格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红色物业等相关图文资料。XX和XX两个街道作了很好的发言,希望今天参会的同志,互相学习,共同提高。针对下一步的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重点在社区,难点也在社区。加快推进社区文明创建工作,对于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具有重大意义。今年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针对社区、居民自治小区、单排楼房、小产权房,分片、分社区划分标段、打捆招标,重点开展墙体粉刷、地面整修、下水道疏通、绿化亮化、管线捆扎等基础设施改造。对背街小巷进行综合整治,重点进行清脏治乱、地面硬化、管道疏通、线路捆扎、墙体及楼道粉刷,祁山南路、黉学街等一批传统街道改造升级打造了亮点,我们高标准升级改造背街小巷XX条,老旧小区X个,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开展“三问于民”,提升文明社区创建水平

一是要精细部署抓落实。组织社区人员开展“三问于民”解民忧活动,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听取群众意见,找准切入点,制定台账,倒排工期,按计划、分步骤将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到位,以实实在在的举措和成效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二是要健全完善服务体系。从我们今天观摩的情况来看,在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精细化服务的管理服务新模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三要提升社区创文浓厚氛围。开展家风家训、身边好人、文明楼院、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及时报道社区文明创建的新进展、新成绩、新典型,带动社区居民积极支持创建、主动参与创建,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严抓创文资料,确保各项任务落实落细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第4篇

我国30年改革的历史经验证明,生产力的提高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建设,同样,低水平的生产力或停滞不前的经济建设也造就不了高水平的社会。经济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只有提高生产力水平,扩大经济规模,才有条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使人民群众公平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建设的基本原则能够为市场机制发挥最大作用创造更加完善的环境,引导资源由经济领域向全社会领域配置,达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资源效率更加提高,社会产品分配更加公平,合法先富群体不断发展,低收入群体快速致富,尊重富裕群体,关爱贫困群体。社会建设强调社会主义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高度和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合理的经济布局、经济结构、产权制度、公平的市场秩序、协调的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同时建立与它们相适应的服务型政府、服务高效的社会组织、多方参与的公共服务机制。

英文中,社会建设(Social Construction)更多强调社会共同价值,特别是信仰体系的建设、社会心态建设等。通过信仰和社会心理来建设社会秩序。这是值得我们在研究和推进社会建设中参考的。从历史和理论看,社会建设始于19世纪后期,政府介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一直到后来启动社区建设,通过社区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来建立社会的共同价值,实现共同利益,处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从国际经验看,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社会信仰。

中国的社会建设更像西方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去几年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体制是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当是,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建设的基本规律;制定社会建设的基本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明确社会建设的主体;合理配置社会资源,追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质量的全面提高。社会建设的基本制度包括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建设、社会分配、社会就业、社会管理、社会福利、公共安全等内容。

社区建设基本原则范文第5篇

一、基本原则。我市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总的原则是:以确保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为目标,按照全市“一网供水”总体框架,以农村定点社区供水为主体,重点建设骨干水源工程、集中供水工程和供水主管网延伸扩网工程,全面完成本年度目标任务,为最终实现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打下基础。

二、建设重点

1、农村供水骨干水源开发工程。重点实施楼德镇肖岚水库净水厂建设工程,在东都镇、禹村镇、谷里镇、小协镇、翟镇打深井7眼。

2、乡镇集中供水工程。重点搞好镇社区集中供水站建设,完成供水站供水主管网建设,实现相关社区、村集中连片供水。

3、城乡一体化供水管网主管道延伸工程。重点搞好市清润水厂向镇三个社区的供水主管道工程建设,新汶自来水公司向镇社区、社区和小港社区的供水主管道工程建设。搞好镇沟社区供水工程建设。

4、新建净水厂主管道扩网延伸工程。重点实施新建的镇水库净水厂、镇水库净水厂、镇水库净水厂供水主管网建设工程,确保三个水厂建成后立即投入运行、发挥效益。

5、确实饮水困难、有适宜水源、且未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期搬迁规划村的供水主管道建设工程。解决部分原材料。

三、奖补政策。工程竣工后,市政府根据工程完成进度和质量,对集中供水主管道工程实施以奖代补。标准为:

1、管道沟开挖回填工程。沟深1.5m的25元/m;沟深1.0m的15元/m。管道过路、过桥、过河等工程每处补助1000元。闸阀井、水表井每处补助500元。

2、PE管道安装工程。Ф250㎜及以上管道20元/m;Ф200㎜管8元/m;Ф160㎜及Ф125㎜管6元/m;Ф110㎜及Ф90㎜管4元/m。

管道开挖回填、安装工程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工程必须在年底前完成,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不予奖补。

四、组织实施。本年度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由市水利和渔业局作为项目总法人,由工程所在乡镇、街道作为建设单位具体组织实施。工程所需管材、主要设备等由市水利和渔业局作为招标人进行公开招标,统一采购,并根据工程进度统一发放。水厂土建工程施工和管道安装以乡镇街道为主体统一组织。供水管道开挖及回填、土地征(租)用、地面附着物及青苗树木的清理补偿等费用,由乡镇街道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