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人力资源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以人为本的提出。
在早期的管理学、经济学论文" target="_blank">经济学理论中,特别是物本管理阶段,基于“经济人”假设,“人”是作为物质与机器来对待的,人变成了资本的工具,获取利润的工具。 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理论又认为只要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就会被激励从而积极地工作。
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源于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是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能够推动物质资源能动性资源。 同时,随着马斯洛等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发现人不是等同于物的工具,人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它肯定了人的多方面需求,开始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及个体的发展。 以人为本要求承认人是社会人,人对工作的热情不但是基于物质刺激而且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产生的, 要求企业管理者注重人物质与精神和各层次需要的满足。基于这些管理学家的学术研究和在当时各大企业中的实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肯定和推广,因此管理模式也从以物为本的管理逐渐过渡到以人为本的管理。
二,我国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一直以来,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几乎都是以传统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为主,其特点表现为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不见人与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强调事的单一方面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具体来讲,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弊病如下:
(一)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淡薄,观念相对落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偏重行政人员培养而忽视技术人员的培养,偏重政工型管理者的培养而忽视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在薪酬涉及中留有浓厚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官本位”的色彩;在分配和激励方面带有平均主义倾向,不重视激发员工积极性、创造性和潜能的培养。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人力资源配置缺乏科学性。
在人员配置方面,公共部门极力压缩编制,或者同一人员兼任多职。尽管有的单位建立了劳动力内部市场干部选拔任用实行公开等制度,但是由于总体上竞争意识淡薄 、市场机制作用性不强 ,人力资源配置上缺乏科学性, 存在着大量人力资源的冗余和浪费现象。 例如,人才招聘缺乏科学性、人员录用有随意性、未能根据岗位应有编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从而造成人事不匹配、 能岗不匹配、人浮于事 、人力资源信息流通不畅 ,有的岗位人员相对过剩或不足等现象。
(三)管理缺乏系统发展规划,忽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养。
由于管理者奉行物本管理模式, 多数公共部门缺乏系统的员工职业发展计划,员工个人成长与单位发展目标、员工价值实现与单位利益等缺少相关性。 公共部门缺乏人性化的、符合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对人才的升迁缺乏有意识的指导,导致了人才奋斗目标和成长空间以及成长路径的缺乏。 在开发培训方面,对员工针对某一项工作技能进行开发与培训重视有加, 却忽视了对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的开发。 在用人方面很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通常是根据关系的疏远、本身的好恶来使用人才。 在人才评价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轻绩效、重资历轻能力的问题,往往造成人才断档和人才结构不合理,从而加大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四)激励机制缺乏创新,难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基本采取物本管理的激励方式,只注重在工资、奖金等物质报酬的激励,并且在薪酬设计中平均主义十分严重, 极大地抹杀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激励机制中没有建立差别激励机制而且官本位思想十分严重, 通常把官阶大小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及地位的重要标准,管理者对员工缺乏足够的赏识和重用,使其生存与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约束和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一.管理目标上的差异——价值取向
组织中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公共部门由于其公共性,掌握着绝大部分资源的分配权,它在处理各种公共事务中首先必须公平和公正,来实现整个社会资源分配、获取资源的机会分配方面的公平公正。而企业作为社会资源的获得者,追求效率、效益是它基本的价值取向,它所管理和利用的人力资源也服务于这一目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听命于领导者,领导者完全可以决定员工的任命与使用,对员工的需要通过专业化的工作分析来获得,并通过职位说明书及培训计划等充分展现出来,录用和解雇员工时较少考虑外部压力,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相对缺失。
价值观的差别还体现在组织对政治的关联度。公共部门所追求的价值,与组织的政治目标有极大的关系。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强调“政治中立”,而我国对“政治中立”持否定态度,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有明确的政治立场的。而私人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政治的关联度远远不如公共部门密切,而与经济和市场的关联度十分密切。
二.管理环节着重点的差异
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方面。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公共部门对于人员的招募录用是较为重视的,有时公共部门对于人员的雇用要受制于外部压力,同时公共部门行政绩效的难以量化,导致公共部门难以用利润作为唯一的指标,所以比较忽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和绩效评估环节。直到今天,我国尚没有对政府公务活动进行全面系统的工作分析,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的职位说明书。私人部门基于绩效的考虑,则更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功能,员工的培训、教育与发展方案设计和绩效评估及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重要工作。总之在当前的情况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具有更多的传统人事管理的特征,而在企业中,把人视作使组织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性因素,致力于使人力资本增值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三.对人员的素质和要求不同,基本职能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同。
首先,公共部门和企业在人员的工作分析、招聘、选拔以及培训、发展等方面存在不同。公共部门行使公权,面对的是公共利益,因此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准,其活动对全社会有示范性和导向性,一般要求“讲政治”;企业人员行使的是私权,其活动从本企业的要求出发,更看重的是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公共部门的人员,要求相对稳定,由于严格的层级制、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各种个性的发挥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企业中被管理者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不稳定性,个性发挥的空间比较大。
其次,工资收入来源不同,这使两类组织在对员工物质激励方面的依赖程度不同。公共部门人员的工资来源于国家财政支出,是国家征收税款的二次分配,刚性极强。企业人员的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来源于企业自身利润。企业可以自由决定分配比例,刚性弱,在物质激励方面灵活性强。
其次,绩效考评存在差异,公共部门人员的工作绩效多表现为社会公共效益,涉及众多因素和主观评价标准,考核评估难度大;企业人员的绩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以利润形式衡量,
考评相对容易。
四.适用法律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是指任职于国家行政组织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以实现公共服务为目标,从事公共事务的人力资源。所谓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依托,对公务人员进行计划、任用、开发、保障等管理活动的总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与一般部门有所不同:1、管理内容的权威性掌握国家权力的公共部门,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其社会价值具有不可避免的权威性。与其它社会组织相比,公共部门对国家权力和人力资源配置的管理使其本身具备权威特性。2、管理层次的复杂性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第三部门为辅的庞大组织结构,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中的人员权限、获取和使用各个环节较之私人部门有着不可比拟的复杂性。3、价值取向的公众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像其它组织那样是为私人部门谋取利益或报酬,它是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利益,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为最终发展目的。4、法律规制的规范性公共权力具有两面性,宪法、法律和各项行政法规等法律手段,保证了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活动是有法可依的,同时对的个人腐败行为有着严格的约束和惩戒措施。
二、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经验
人类文明的不断现代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理论和经验朝向了公共部门,此过程中西方国家政府部门创新性的管理科学日益发展,为我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一系列的实用理论与方法。1、引入绩效规则绩效评估的困难曾是世界公共部门普遍存在的难题,因为公共部门输出的是无需通过市场就可以消费的公共物品,难以确定个人所付出的贡献大小。引入绩效规则,可以在公共部门中营造竞争环境,一方面可以迫使公共机构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自身服务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绩效评估可以激励内部人员,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2、落实能力主义能力主义倡导的是唯才是用,最高效的组织必然是人尽其才的。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对不同的公职人员所拥有的才能潜力、不同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都能一目了然并列出详尽清单,然后对不同人员、不同岗位的能力培训进行特别的设计,确保唯才是举。3、简化相关规制相关规制的内容比较繁琐,内容涉及录用规则、培训规则、聘用规则等,目前这些僵化的规则给政府管理带来了非预期的后果,因此,通过权力下放、授权管理、简化繁琐程序来给腐朽的规制消肿,是西方给我国公共部门未来改革指明的方向。
三、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弊端日益显露,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一大阻力。1、运行机制僵化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依旧是从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管理中演变而来的,这种模式强调事而忽视人,人才的发现和利用比较薄弱,人力资源的开发有限且受政治的影响较大,种种局限性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2、人力资源的配置不优化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是人尽其才,即使人的才能和岗位相匹配,充分发挥人员的特质。反观我国公共部门经常出现的不对称现象,不合理的人岗配置,不仅浪费了人力才能,也由此降低了部门的工作效率。3、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理权限的过于集中确实保证了组织决策的一致性,保证了决策的有效执行,防止政出多门。但是一方面决策的质量是不可确定的,基层人员的层层请示直接影响了决策的及时性和正确性;另一方面组织的适应能力太低,高层的决策固然重要,但是权力的过于集中使得下级管理组织没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只能一味被动地听取执行命令。4、信息系统水平低目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水平较低,大多只是对自然状况、知识水平、收入薪酬等个人信息的简单罗列,未能将心理状况、管理决策、评估培训等全新模块纳入进来,还未能充分地利用计算机网络这一最现代化的工具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真正电子化。5、激励机制不完善我国公务员考核尚没有普遍引入绩效机制,激励手段大多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激励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所起到的激励效能不高,最重要的当属晋升激励制度。但在我国这项激励制度仍然不健全,太多的利益共同体掩埋了公平选拔,使得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对策
借鉴西方国家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性经验,针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了改革和完善我国目前较为传统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采取以下相应的对策措施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1、建立多元化的管理体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多元化体现在雇员背景、工作要求、雇佣关系和薪酬福利四个方面,从雇员背景来看,要根据不同职员的性别、年龄、民族、学历和信仰进行分类分工;从工作要求来看,可以引入弹性工作场所和工作时间;从雇佣关系来看,不仅局限于对个人的雇佣,还可以尝试引入民营企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从薪酬福利角度看,创新传统的基于工龄、工种和学历的体系,融入差异工资制、不定期奖金等灵活薪酬体系。2、建设透明化的任用机制公共部门可以以本部门的人才状况为基准,根据需要,制定年度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项活动之间的密切连接。人力资源管理的常规职能内容涵盖了人才进、出、用各环节,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制订不同人力资源规划,满足人才需求状况和结构调整所需。3、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首先,根据组织和员工特性,有规划地引导开发和调任,使人员与岗位达成最优匹配。其次,要想办法掌握公共部门员工的偏好,比如良好的工作环境、饮食习惯等,尊重员工才能更好地激励员工发挥才能。再次,简政放权,公共部门应鼓励员工广泛参与组织决策。保证信息的对称性,为员工参与决策提供渠道,提高普通员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4、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为了使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可以借助电子计算机建立全面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将每个员工的基本信息、个人技能、工作表现等信息统一储存在信息库。此外,还可以将信息系统应用于规划决策、时间管理、招聘管理和培训评估等各个领域,实现电子办公,大大提高机构组织的运行效率。5、健全公共部门的激励机制除了常见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公平激励和目标激励手段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人力使用效率,防止人才流失,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继续秉持公平原则,这里的公平包含薪酬待遇的公平和适应社会分配制度的福利公平;其次,实施综合激励机制,比如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并重、员工外在需要与内在需要并重、组织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并重等。
【参考文献】
[1]黄栋.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4.
[2]刘晓华.试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D].武汉大学,2004.
[3]俞德贵.我国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05.
[4]孙小非.对我国与西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思考[J].科技信息,2012.
[5]谢有浩.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2014.
[6]仵希亮.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多元化管理[J].长安大学学报,2009.
[7]林奕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6.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一、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问题
1.管理模式灵活性不足。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单一,管理体制创新性不足,传统的管理体制过于死板,不能及时应对突发性问题。在管理手段和方式上同样不够灵活,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适应当代人力资源的发展与完善。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缺乏竞争机制,没有竞争就没有压力,从而降低了人力资源前进的动力,使其按部就班忽略了学习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以致降低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影响了公共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我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内容单一,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服务内容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服务的质量,由于其体制的灵活性限制,不能最大程度高效调配人才资源,使其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并且阻碍了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使其能力不能充分在岗位上表现出来,不能人尽其才,造成人才浪费。2.公共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没有达到最优的配置标准,人力资源不能有效的配置,没有充分考虑公共人力资源的需求,岗位分配标准不合理,职位部门分配体制有待提高。人力资源最初招聘环节就出现漏洞,不能合理分配适合职位的合适人才,选择分配方式单一,造成人才与所在职位不相适应的情况,从而不仅浪费了人才资源还浪费了组织资源。公共人力资源在资源配置中的另一问题表现在不能有效调配,合理配置全社会内的人才资源。公共人力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部分地区人力资源过剩,而偏远地区公共人力资源稀缺。3.公共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完善。公共人力资源内部缺乏激励机制,竞争概念明显不足,没有强有力的内外部刺激因素激发公共人力资源的工作积极性,单一的工作模式阻碍了人才的自主发挥,影响了对工作的热情程度。缺少激励因素注定会影响公共人力资源的办事效率及服务水平,而我国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中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激励方式单一枯燥,缺乏多元化方式。考核晋升机制不够公开透明,职位变迁制度不完善影响公职人员的积极性与信心。职位考核信息不完善,公开透明度低,内定人员和依靠关系等不良现象严重影响公平公正性。工资机制不完善,工资弹性大,上升空间不足,激励手段单一缺,影响公职人员工作服务水平。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公共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措施
1.采用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第一,采用市场化理念。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新公共管理提倡将市场化理念应用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就是将价格机制与成本收益应用到公务员管理体系中,让组织员工认识正确认识交易成本。随着市场化理念的应用,可以优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精简组织员工数量,提高员工质量。同时,新公共管理认为只有良好的公共服务才能获得社会认可。要提升服务质量,强化管理效率,新公共管理认为有必要将竞争机制应用进来,在市场经济时代下,任何部门都不能处于完全封闭状态,更不能垄断某些事物,尤其是公共部门要突破现实,将竞争机制应用进来,增强投入与产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强化资源利用率。第二,人本思想的融入。政府一切工作的开展都是为人民服务,公共部门作为政府的一部分也要将为人们服务作为重点,要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在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就要将人本思想融入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取代官本位的存在,这也是重新为公共部门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措施。随着人本思想的融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将更加优化,员工工作信心也会提升,人才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在信息时代中,组织管理也要向科技化、信息化转变,采用新型管理模式,如实现激励管理与指导管理,增强员工对组织的认可度。第三,注重法制化理念的融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时期,而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部门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就要将法制化理念应用进来,通过法律约束公共部门成员,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法治意识,减少人治的存在,在法制化理念融入到组织以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会实现依法管理,并向科学化与合理化方向推进,这样也可以更加符合人力资源管理需求。2.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在新公共管理看来,公共部门只是政策的制定者,不是政策的执行者,所以,要做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就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与人才培养机制。首先,在激励机制构建中,一定要强化公平性与公证性,保证所有评审环节透明,并逐步优化现有薪酬制度,将薪资待遇与员工工作联系在一起,实行多劳者多得,不劳者不得的方式。同时完善录用机制与淘汰机制,我国公共部门所采用的录用机制为终身制,使得很多人形成了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思进取,这就需要做好录用机制与淘汰机制建设,及时去除工作积极性差者,给予有才能员工必要的发展空间,其次,强化科学管理机制。将定量分析法与模拟法应用进来,不断加强管理精度与科学性,并在企业中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经常对员工进行评价,并注重网络化的应用,实行网络化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降低管理成本,强化管理效率,进而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最后,做好人员培训,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员工在组织工作的信心。如实行网络培训,电化教育等,加强与高效或其他培训机构的联系,并将培训结果与员工薪资待遇联系在一起,如果培训成绩较好,适当给予奖励,若培训成绩差就要适当减少薪资,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3.创设考核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在新公共管理看来,越是完善的考核机制与绩效考核,越能增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所以,就要将创设考核机制,强化绩效考核作为重点。第一,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如果单纯的采用定性考核很容易影响考核合理性,进而造成考核结果模糊,降低科学性等,但在两者相结合以后,公共部门工作质量与数量就会提升,同时还能强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评估可行性,对有效提升管理效率有一定好处。第二,完善考勤机制,完善的考勤机制可以对公共部门员工产生约束,防止他们再次出现迟到早退的现象,对于公共部门来说,属于国家政府部门,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重任,如果存在严重的迟到早退现象就会影响为人民服务工作的开展,降低人们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所以就要构建完善的考勤机制。第三,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机制可以了解到公共部门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在量化处理的作用下也可以了解到各个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随着这种绩效考核机制的构建,将有效减少主观性与随意性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考核指标,增强可测量性。
三、结语
当前在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要想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改变传统的管理理念,采用新公共管理理论来结合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然后制定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喜.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
[2]张庆轩.新公共管理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现状;改革
21世纪,人力资源在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毋庸置疑,但是有关职能部门却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职能,特别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各种陈旧观念仍然存在,缺乏合适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地利用这一重要资源,改革迫在眉睫。公共部门在国家生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何科学地开发和管理好人力资源,不仅对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起着重要的表率作用。
一、公共部门的界定
人类社会是一个整体,然而这个整体又是由若干个部分组成。当代一些社会科学家将整个社会部门分为三大部门:第一部门为政府组织,这是纯粹的公共部门。第二部门是工商企业,这是非公共部门,西方一些学者称之为私人部门。第三部门是介于政府组织与工商企业之间的一些部门,那些具有工商企业特点,但又不同于工商企业的称为公共企业,那些更类似于或依赖于政府组织的部门被称为非政府公共机构。第三个部门也属于公共部门,因为这些部门也是从事公益事业的组织,市场化程度较低,提供的产品一般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并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三部门和政府组织都是公共部门。因此我们可以给公共部门进行一个界定:拥有公共权力,依法管理社会公共资源与公共事务,以谋取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体系,以及由政府投资开办国有制形式运作的公营企业、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部门在内的组织体系。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内涵及特殊性
人类的活动只要是以组织的形式存在,就必然需要对组织成员进行协调与管理。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组织管理活动中一项基本的管理职能,也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基本前提。从一般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对其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公共部门为了履行公共管理职能、实现公共利益,而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政策的规定,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维持、开发、激励、评估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和过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具有一般人力资源管理的共性,但由于公共部门自身的特性,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利益取向的公共性。公共部门应当服务于社会公众,追求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公共管理包括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最基本的价值取向。(2)管理行为的政治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掌握社会公共权力,在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中起关键性作用,所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可避免地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色彩。(3)管理层级的复杂性。以政府为核心主体的公共部门,是一个纵横交错、层级节制的庞大的组织结构体系,其上下级部门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这就决定了公共部门在人事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使用等方面都具有私人部门不可比拟的复杂性。(4)绩效评估的困难性。公共部门的产出具有不同于私人部门产出的特点,私人部门的产出、服务可以在市场上通过金钱、价格加以衡量,但公共部门的产出是公共物品,大多数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点,难以量化,难以确定个人在其中的贡献份额,对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进行绩效评估就存在某些技术上的困难。(5)法律规制的严格性。公共权力具有两重性,既可以用来实现公共利益,也可以用来谋取个人私利。为了防止公权私用或权力滥用而损害公共利益,必须以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加以严格的规范,在各个环节上以法律形式予以约束,依法进行管理。
三、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1.我国公共部门缺乏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系统认识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传统人事管理转化而来的,但与传统人事行政差别很大,其本质的区别在于所对应的经济形态不同。传统人事行政是适应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以严格的规制对员工进行管理为主要特征,着眼于提高组织的整体效能,是为完成组织的目标而实行的战术性、技术性的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是适应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是将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主动的资源进行管理,是通过放松规制、开发心智等新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提高个体智能,进而增强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因而人力资源管理是具有战略与决策意义的管理活动。人力资源管理注重把开发人的潜能与实现公共组织的目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目。前,我国许多公共部门仍旧习惯于把人事管理过程归纳为“进、管、出”三个环节,把人看作是完成组织目标的工具,强化对人的控制,视人力为成本,没有树立为人服务的观念,这与现代先进的人力资源思想背道而驰。
2.公共部门的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面临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如:干部终身制、论资排辈、管理无法制等都得到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公务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公务员分类制度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竞争未做到法治化和制度化;激励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业绩评估、考核的标准难以确定,缺乏现代化的绩效评估方法及技术,同时统一的工资管理体制和工资标准缺乏灵活性和激励功能;新陈代谢机制仍然不够畅通,导致我国每次不得不通过大规模的人员分流达到机构和人员精简的目的;廉政约束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公务员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3.职位分类制度尚未科学化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实行职位分类制度,要求在确定职能、机构编制的基础上,进行职位设置,制定职位说明书,确定每个职位的职责和任职资格条件。但目前公务员的分类系统仍以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划分为主,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行政机关缺乏具体的工作分析、职位评价和工作说明书等实质性的内容。此外,不同类型的干部管理新体制尚未出台,对于国家权力机关和党群团体的工作人员,目前参照国家公务员制度进行管理,仍旧是“不同类型干部,同一模式管理”。
4.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不足
我国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组织成员的培训没有统筹考虑,缺乏学习氛围。我国当前公务人员的学历、知识和技能结构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公共部门教育培训内容、方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深化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教育培训机制改革,创
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公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四、改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系统认识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对于~个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公共部门为外界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必须依靠人力资源。公共部门特别是政府组织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作用,把行政管理人才看作是能带来直接效益的资本,给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理论和实践工作带来全面更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公共部门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认识还十分有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未树立,因此加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学习与认识十分重要。
2.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引入规划管理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取得更好效率和更高业绩的最强有力的管理工具之一。在诸如工作设计与分析、绩效考核与管理、薪酬激励等方面,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和方法将有助于建立更富有成效的公共管理组织。公共管理组织在进行工作设计时,应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可以通过机械型工作设计法来降低工作的复杂程度,也可采用激励型工作设计法鼓励成员的创新。通过强调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等方式来提高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工作内在的吸引力,使得成员更有兴趣来完成工作,必要时在组织内部实行工作轮换制,为成员提供交叉在职培训,从而了解更多不同的工作,减少成员的不满,增加成就感。我国目前当务之急是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完善政策和立法使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人力资源规划要解决公共组织不断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既要为组织选择和捷供适当的人才及储备,发展和提升组织和个人的创新能力,还要及时发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案,对有关人力资源特定问题建立专家“会诊”制度,以及传递专家的咨询意见的渠道等等。
3.建立科学的、适合国情的职位分类制度
职位分类是以职位为基础,通过职位分析来确定职责、权限、任职者资格等要素,形成职位描述和职位规范,建立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这种分类制度的优点在于对各项职位要素都有明晰的规定,不足之处在于静态的职位描述缺乏灵活性,只强调人适应职位要求,而忽视人的能动性创造力,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目前的趋势是以“概括性的工作描述代替了详细的工作描述”,不强调职位分类的细化。如加拿大政府对公务员制定的“通用分类标准”,该标准按照责任、技能、努力程度、工作条件等四个因素,对职位进行衡量,将所有的公务员职位分为类,这种标准具有简单、通用、公平的特点,使管理更为有效,并为公务员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机会。我国应借鉴国外的先进方法,结合本国国情,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公共部门的科学的职位分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