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P键词]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6-0218-01

1.安康市汉滨区基本情况

安康市汉滨区是陕西省东南部的一个直辖区,是安康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信息中心。全区面积共计3643平方公里,辖30个镇,4个办事处,共有人口102万,是一个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绿色生态的版图大区,人口大区。

2.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2.1 生态文明建设基本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按照自然规律科学开发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2012年党的十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决策,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国家五年规划。

2.2 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安康市汉滨区共命名省级生态镇9个、省级生态村3个、市级生态镇34个、市级生态村32个、市级绿色学校1所、市级绿色企业1个。

汉滨区作为安康市下辖的最大一个区,人口比重大,一般社区规模较大,且分布密集。由于经济、科技、人才及其他等因素的限制,社区基础建设逐步加强但仍不完善;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的比较晚,现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势头良好,但在绿化方面做得不够;安康市汉滨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当地经济水平落后,尤其教育水平比较落后,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很多人意识不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2.3 基本调查方法

通过现场查看、座谈会汇报、观看专题片、深入村民家中了解等方式,详细了解了创建镇村污水、垃圾收集处置、环保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

3.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结合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情况,调查得出目前在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3.1 社区规模大,基础设施落后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虽然社区基本实现了公路、电网、通讯的畅通,但如大型超市等大型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开展。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道路照明设施等建设后放置不管现象严重;文化广场利用率低,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维护,十分的脏、乱、差。社区基础设施运营维护程度低下是目前汉滨区社社区基础设施利用存在的问题

3.2 住宅建设缺乏规划,社区绿化不足

汉滨区社区化进程开始较晚,缺乏社区的整体规划。社区内部没有统一设计,选址较随意,住宅房屋排列无序。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汉滨区大部分社区的绿化面积都不足,甚至许多社区内都没有留出空间来进行绿化,有的绿化面积也因为各种原因被荒废或者占用。汉滨区社区普遍存在绿化水平低。

3.3 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有待加强

在目前的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社区居民参与度并不高,对于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关注也不了解,这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极大阻力。在社区居民心目中,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个人不愿意主动参与到社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4.关于安康市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建设生态文明社区有利于改进社区居住环境,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因此,因地制宜,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生态社区建设的优化路径很有必要。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创新管理机制

政府有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大对关乎居民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汉滨区社区面积比较大的情况,对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分配,最大限度保障社区居民生产、生活需要,满足社区居民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应该指导社区进行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委员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头羊作用。

4.2 落实社区规划,推进社区环境优化

汉滨区社区应该在现在社区房屋分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可实施的社区绿化详细规划设计,加强环境保护,推进新型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落实社区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到“常宣传、常管理、常检查”,经常向社区居民宣传绿化与卫生保护的重要性,对任意占用、损坏绿化的行为严肃处理,不定时对社区卫生、垃圾处理情况检查通报。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推进社区生态文明建设。

4.3 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强化生态意识

政府应利用网络、电视、宣传册、文化广场等载体所,广泛开展形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的宣传力度,不断强化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只有个体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断提高,才有可能自觉地参与到生态社区建设中去。

国家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是社区,生态文明建设将促进新型城镇社区的更好更快发展。目前,我国生态文明社区建设还处于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问题,汉滨区应当借助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契机,对当地社区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建设理,建设人地协调的生态社区,大力推进汉滨区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静.陕西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坚定[J].2015.

[2] 周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中产业结构调整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发展论坛,2013.

[3] 占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 杨海蛟,张翠翠.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J]. 河南农业科学,2013 .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理念;规划策略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glob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are beginning to reach out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road has been worldwide recognition, low carbon as a kind of idea has begun to permeate every aspect. This article is combing through the related concepts and theory of the low carbo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low 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relevant low carbon community planning strategy.

Keywords:Low carbon community;low carbon idea;pla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 基本概念

2.1 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 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 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 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 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 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 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5]陈群云.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区工作;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34-02

引言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已经出现了矛盾,即人才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不相适应。这就迫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培育走向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培育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本文以《社区工作》课程为例,以课程的教学过程为切入点,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如何实现社区工作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的创新不仅迫使教师学习新的知识,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而且更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社区工作》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社区工作》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它主要涉及公共事业管理这一领域中的很多内容,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当前的社区改革密切相关。该课程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社区现实问题和管理现状出发,注重案例研究,对于社区的管理主体、社区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方法、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内容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总结归纳,形成社区工作的相关理论。在课程知识体系编排上,也有着很多富有新意的地方,如在理论探讨上,着重体现公共管理基础;在管理主体上,突出强化社区自治管理;在内容设计上,细化社区服务项目;在材料选取上,紧密结合社区改革实效经验等。总而言之,本课程不仅是“社区工作”这一新兴学科的系统理论阐述,也是现阶段社区建设与改革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社区现代化建设,突显社区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和基本研究方法,掌握我国社区建设的新进展,能够综合运用社区工作理论知识和方法,借鉴先进的社区管理经验,开展社区管理相关业务。

二、当前《社区工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我国的社区工作开展得相对滞后,导致各高校在该课程开设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

(一)在教学内容上,重国外,轻本土

中国的社区工作理论源于西方国家的理论基础,因此,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仅仅是把握好西方国家相对完善的理论,没有跳出理论了解中国社区工作的具体情况,往往脱离中国社区的实际。

尽管西方国家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与中国社区工作的价值取向一致,但是在不同的国度,政治制度、文化环境、居民意识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社区工作的本质不同,这就要求我国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即要能够掌握有关社区工作的基本理论,又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本土理论,才能更好地诠释我国社区工作这门课程。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讲授,轻实践

社区工作理论是对社区工作经验的高度总结和概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不重视实践,对社区工作不熟悉,怎能讲好相关理论?更别说能指导学生实践了。据统计,地方性高等院校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农村主要的行政区划是乡或镇,很多同学对“社区”即熟悉又陌生。熟悉主要是在教师的讲授过程中体会到,陌生是没有好好进入到社区,对社区的工作一无所知,对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很抽象。社区工作课程要求授课教师多带学生进入社区,了解社区,然而,多数教师在上完该课程后没有一次进入社区。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只以书本为主,对社区缺乏足够的了解,更是缺乏实务指导的经验。教师本人对社区都没有充分的了解,不清楚当前社区的主要工作及管理模式,就不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门课,更不能对学生进行实务操作的指导。若不勤于进入社区,了解社区,那么该课程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为了修得学分,对实践技能帮助不大,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相悖。

(三)在考评方式上,重分数,轻能力

目前,我院校《社区工作》课程的开设,其培养目标已经明确,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则截然不同。首先,按照安顺学院教务处规定,课程的考核形式一般是期末考试占70%,其他如出勤、作业、提问等平时成绩占30%,考核的结果主要是以期末考核为主。因此,部分老师侧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学生实际技能的操作。其次,社区工作这门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够具体。再次,基于以期末卷面成绩为主的传统考核方式,学生已经磨练出应付期末考试的技巧,只要期末死记硬背相关的知识就行,抱着上课听与不听都无所谓的态度。即便学生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互动,对于所教授的内容也仅仅停留在记忆知识的层面,学生无法合理地运用知识,也不能在适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它们。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社区工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按照当前学院开设的《社区工作》课程现状和之前笔者的两年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社区工作》教学改革中,应以知识为中心,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力求贴切社区工作实际情况;以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能力的培养。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84-02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危害的出现使这个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续的边缘。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提出的可持续设计力图通过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等手段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它的概念兴起于布伦特兰会议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在此期间,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战略迅速崛起,它将设计从只关注“物化产品”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并着重关注环境问题。

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低环境影响的“绿色设计”、以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思考为主的“生态设计”、二十一世纪后的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为社会公平和谐的“社会创新设计”。其中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念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System,PSS)关键思想是:从单一的设计和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PSSD主要针对PSS涉及的战略、概念、产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和回收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不同的是,它以解决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来提出用户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中,服务与产品共同成为了设计的重点。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无形的活动过程都可称之为服务,它是无处不在的、无形的、非物质化的。目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从“产品竞争”逐渐转化为“服务竞争”。服务设计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战略是服务经济与设计结合的产物,它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推动服务向前发展。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转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应用服务设计特点创造“可持续解决方案”,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P55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国外的发展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提案两方面,理论研究关注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方法的研究,设计提案主要涉及现实案例和工作坊提案。目前成功的现实案例有汽车租赁服务、洗衣共享服务、供暖和供电服务等,工作坊提案主要集中在解决居民生活遇到的难题或改善现有不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方面。从目前现有文献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研究和提案仅仅针对解决单一问题点,缺乏一定范围内完整的体系构建方案。

2 生态社区规划

“社区”(Commun.ty) -词源于拉丁语,是指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的生活区域。20世纪6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的概念。生态社区又被称为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宜居社区(Livable community)、生态邻里(Ecological Neighborhood)、全球生态社区网(GEN)等。它的主要特点是达到社区生态平衡,目标是构建节约能源、经济高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它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居民社会福利。通常社区建设以住宅建设为主,基础设施配套与区内规划为辅。生态社区概念强调社区在原本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从方方面面入手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除了现有的住宅与园区规划,如何通过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帮助居民享受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生态住宅设计同样重要。目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主要由建筑设计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来完成,并且主要关注建筑与社区整体规划的设计,很少关注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等问题。在此需要工业设计师的介入,并借由他们所具有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专业知识,重新构建生态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系统,从而从恨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目标。

3 案例分析

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英国、德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最成熟,如英国最著名的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丹麦的Beden低碳社区、德国的弗莱堡(Vauban)社区以及瑞典的维克舍社区等。这些社区均以低碳可持续为理念,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生态社区典范。

3.1 英国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

英国贝丁顿零耗能小区是英国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可持续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于2002年建造完成。其生态理念的实践表现在零碳排放、可持续交通、可持续材料、可持续食物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该小区居民享受着生态社区带来的设计和服务,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其中,小区内的汽车俱乐部实行的汽车租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PSS案例,居民通过汽车的共享减少汽车闲置和个人汽车保有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环境的保护(见图1)。

3.2 德国弗莱堡弗班(Vauban)社区

Vauban社区(见图2)是德国著名的“零汽车社区”,坐落于德国西南方素有“欧洲太阳能之都”的弗莱堡,人口约为5500人。该社区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合以及创造可持续邻里单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区内建筑的规划以及对居民可持续的引导为产品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民众可以共享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等设备,如16户居民可以共享三台洗衣机及两台冰箱。这些共享服务为社区的可持续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比低碳社区(Hammarby Community)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的哈马比低碳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典范生态社区。该地方曾经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小型废弃工业港口,经过高度的社区规划,如今已变成瑞典的典范生态社区。生活在社区中的民众使用再生能源;居住在低碳建筑;通行在电动交通系统中,他们了解垃圾分类、掌握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该社区以环境建设为基础,创建了一个集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运输、回收再利用、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同样,这个复杂的系统可视为一个大的产品服务系统,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见图3)。

从以上生态社区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生态社区的规划理念以使用再生能源(太阳能和生物能)、绿色交通(汽车租赁、自行车、电动公共交通)、节能减排、回收再利用等为主要特点。生态社区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实例,但这些仅仅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生态社区中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生态社区下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PSS方向。

4 生态社区规划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通常传统生态社区的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仅仅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然而引导和构建居民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必须关注居民生活行为、生活理念、生活质量等,构建合理的行为与消费模式。社区内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简单归纳为:住房、服装、食品、医疗、教育、能源、交通和休闲等。目前,在生态社区中,住房、能源和交通的设计最为普遍和深入,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但通过PSSD的介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如果将PSSD引入到生态社区中,对于生态社区来说,更有利于解决社区居民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问题。首先,PSSD可以对社区居民生活进行系统规划;其次,正确引导居民行为和消费模式,将居民行为与消费严格控制在环境可控制范围内同时又不损害居民利益;最后,PSSD的推广有助于从根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PSSD来说,生态社区可以为PSS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PSS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利益者的协作完成。如政府相关部门、生产商与服务商、物流商、设计师、用户、废物处置商等。生态社区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下推行的,同时社区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PSSD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社区建设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市社区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013-01

一、我国城市社区研究历程

(一)第一阶段:研究水平偏低

这个时期的社区社会环境十分薄弱,制度重建。社区的研究总体上是处于重新建立框架和起步的状况。研究方法以定量抽样调查为辅、定性调查为主。研究人员都是一些理论工作者,并非专业出身。社区研究的理论意义与意识特别薄弱,总体研究水平低下。

(二)第二阶段:研究的初步发展

该时期的社会环境是工资与企业劳动和社保制度改革全面开始,在城市中生活的居民开始感受到经济改革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压力。我国社区的研究工作慢慢进入模式化。各式各样的研究方法中,混合法占着主导地位。研究人员由基层工作人员,理论工作者和做决策的人组成。队伍人员各尽职责,社区研究的社会意义大于理论意义。研究的总体水平迈进了一大步,通过研究得出的成果逐渐趋于成熟。

(三)第三阶段:社区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逐渐被重视推行,我国民政部积极探索、局部实验并在全国推行社区建设政策。社区工作的研究现状属于全方位整体的发展和基础理论的逐步深入阶段,出现了比较研究视角。研究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有大幅度的提升,关于社区的基础理论研究,无论从各个方面,开发及创新都有重大突破,总体研究水平更上一层楼。

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发展困境

从总体上看来,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虽然从1980年以来,我国几乎在研究的横向和纵向上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忽略了对它本质的分析及所能总结出来的规律做一个基本概括,所有研究方向过于独立,没有一个内涵上的融合,没有形成成熟的学科系统体系;新领域研究只是停留在表面,进展速度很慢;盲目的追求与外界接轨,不从自身国情的实际情况出发,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城市社区研究成果的形成。

关于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较薄弱。由于目前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社区的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初级阶段。社区一直是社会学者的研究对象,社区经济也是他们研究的一个对象,事实证明,社区经济的研究对现实社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对社区经济的研究所掌握的资料并不多,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差异过大,对社区经济概念的理解还没有较统一的认识, 经济学界对社区经济的研究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一些涉及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深层次的问题在理论上严重滞后。

三、我国城市社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趋向

(一)城市社区体系的完善

以基本概念的确立为出发点,给关于城市社区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明确指出城市社区的研究方向,运用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最后形成完善的城市社区研究体系。与此同时,在平时研究中除了对对象要注意观察研究外,更应该注意从表面看到本质,从实践中提炼出基本的理论。

(二)中西方注重研究合并与融合

我国城市社区理论研究的目标,既不是西方理论的参照物,也不是检测西方理论的工具,而要结合国情,发展有我们自己特色的城市社区理论。在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同时, 又吸收西方哲学的精髓, 吸收西方城市地理学, 特别是城市社区地理学的那些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部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三)多种学科加强融合

城市社区是一个新鲜丰富的研究课题,涉及很多学科领域,所以,各学科的研究人员要发挥自身的长处,通过总结归纳各个学科的优点与特点,能使城市社区研究更全面,有利于找出多种角度不同的理论观点。无数现实的例子证明,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建立在不同学科背景学者共同参与基础上的。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天下为公,是为大同”的思想理念,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国家。而这些理念在以前经济贫穷的时代,是很难实现的。如今我们强调和谐社会,协调发展,是说经济与社会要平衡发展,而为了让我们的这一理想化社会越来越接近于现实,社会工作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而社区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整体中也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新事物的成长是困难的,会遇到许多阻力与挫折,因为它们力量微小,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与支持。社会工作如同一个新生婴儿一般,它的成长在最初阶段是微小的,没有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但是,如果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一个新事物的培养发展上,它是会不断成长壮大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都是如此,它们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并最终开辟出一条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卢谋华.中国社会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

[2]张敏杰.中国专业社会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4).

[3]方明.社区研究的进展[A].陆学艺.中国社会学年鉴1979-1989[C].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4]王颉.社区研究十年[J].社会学研究,1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