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稳健;债务合同;国有银行;非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会计稳健性要求的主要原因产生于银行考虑企业的违约风险。稳健会计是一种高效的债务合同程序,应对由于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收益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银行承担下跌风险,但没有上升潜力,他们要求保证的最低数额净资产须足够偿还合同款项。稳健会计有效地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能够及时地向下修正收益和账面净资产,进而导致及时的违反金融契约。从本质上讲,稳健会计保护银行迅速的传递从亏损企业到贷方的重要决定权。

尽管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迅速,但绝大多数企业仍依赖于银行来资助其对资本的需求。在2001~2006年期间,中国上市公司从银行获得新贷款12.5万亿元人民币,大约是来自股票市场的20倍。由于银行业在我国财政部门中占主导,是绝大部分企业资金需求的来源,因此有会计稳健的民营企业将极大地被银行影响。除了在我国经济中发挥重大作用的银行外,我国国情很独特,二类组合的所有权模式中以债务合同解决不同的会计稳健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探寻银行所有权模式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要求的影响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

目前,我国有两种主要类型的贷款提供者: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他们在主体功能、治理结构和银企关系方面存在差异。与非国有银行相比,国有银行很少关心和监测反映在财务决算中的违约风险。因此,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的要求比非国有银行低。

二、我国银行业所有权模式改革进程回顾

银行业是我国金融部门的龙头老大。尽管产权投资市场取得明显发展,但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赖于银行满足其金融需求。在2001~2006年期间,我国企业每年从银行融资由1,250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100万亿元人民币,然而每年股票市场融资只在30~250万亿元人民币之间。

自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重大改革,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历史上,我国银行已成为政府实现经济目标的主要工具。在20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之间,我国主要是中央计划经济,银行担保向建立在国家发展计划基础上的国有企业贷款。1979年以前,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唯一银行,起着中央银行以及提供银行贷款和储蓄的来源和场所的双重作用。中国银行在20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开始扩展,此时确立了一个以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双层制度。第二层包括四大完全国有专业银行(即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他们接管中国人民银行的贷款功能,在20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早期,四大银行的贷款受政府导向和政策的支配,而不遵循商业规则。

20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国有企业贷款政策导致国有银行资产质量严重恶化、国有企业缺乏激励、偿债能力弱,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需提供昂贵的公众服务。1994年为减轻政策贷款损失,政府尝试消除四大银行的贷款功能,另设立三个政策性银行。同时,创立四大国有资产管理公司去接管美国在四大银行的170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虽然国有银行资产质量日益恶化,但是中国没有明确的存款保险。无论如何,存在一定的隐性存款保险,政府将介入去帮助国有银行解决金融困境。1995年两个主要方面的经济改革条款生效。中央银行法确认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央银行地位和地方政府在发放贷款决定权上的限制;中国商业银行法正式商业化运作大型国有银行,通过在资本运作、利润、风险和流动性方面引导他们走向商业市场。此外,由中央或地方政府直接或间接控制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也都建立了多样化的金融体系。1996年全国第一家私人银行――民生银行成立,由59个私营机构股东创建。目前,它已赢得给中小型民营企业贷款的一席之地。截至2006年,中国商业银行系统包括四大银行、10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23家城市商业银行和一些中小企业私人银行。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银行业出现了温和的自由化贷款利率。从1996年开始,政府逐步放宽条例,此时给所有企业的贷款必须在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官方利率标准的0.9倍到1.1倍之间变化。2004年以来,滑动贷款利率范围不再根据所有权或借款规模设定。现在为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提供的滑动利率范围在官方利率标准的0.9倍到1.7倍之间变动。然而,尽管贷款利率自由化扩大,在国有银行的贷款计息仍保持很低。自2001年以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被提上政府工作议程。2003年一个有影响力的尝试――创建中国银监会,去监督银行改革和规章制度。政府还设立战略上指导方针,以鼓励外商投资,外商现在可以拥有任何国内银行高达25%的投资。另一项监管战略是改善银行的公司治理,鼓励他们在证券交易所上市。1999年以来,70%的国有股份商业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已经上市,现在四大银行已全部在海外或我国大陆上市。

三、银行所有权模式对民营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一)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稳健会计是一种高效的债务合同程序,用于解决由于银行存在信息不对称和收益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由于银行承担下跌风险,但没有上升潜力,他们要求保证的最低数额净资产须足够偿还合同款项。稳健会计有效的满足了这一要求,它能够及时的向下修正收益和账面净资产,进而导致及时的违反金融契约。从本质上讲,稳健会计保护银行迅速地传递从亏损企业到贷方的重要决定权。

在银行关心违约风险的假设下,会计稳健性的要求会随着公司没有足够的净资产来偿还债务的可能性而增长。当国有企业面临资金困难时,他们期望政府提供额外资金,这种现象称为软预算约束。在转轨时期,为保障社会稳定,政府将不会允许国有企业破产。此外,除了那些在经济改革之后成立的国有企业,所有的国有企业都会从以前的体制中继承某些政策负担。由于这些政策负担往往会造成损失,国有企业会针对一些事前政府优惠政策,如获得低息贷款、减税措施、关税保护与政府讨价还价来弥补损失。如果获得优惠政策,国有企业仍然资金困难,他们将再次希望政府能给予事后财政援助,这就是规范的软预算约束。由于民营企业没有政府的隐性保险,经营风格更像现代西方模式的公司,当他们无力以足够的净资产支付他们承诺的款项时,银行将遭受合同金额的贷款损失。因此,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会更多关注民营企业的下跌风险,同时民营企业对纳入债务合同的稳健会计的要求更高。

(二)相对国有银行而言,非国有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我国的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在主体功能上存在根本差别。国有银行的客观性和社会职责主要体现在社会的和行政两个方面。从社会角度看,国有银行最大限度的增强社会责任,而非国有银生追求最高利润。而建立公共金融机构是为了治愈金融和信贷市场的市场失灵。因此,国有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公司融资难的问题。从角度看,建立公共金融机构是为了治愈市场失灵和寻求社会福利最大化。但是,假定公共金融机构面临多重的和不可测度的目标,他们的管理者往往具有低效率的激励。尽管国有银行能优化资源配置,但由于在权利上缺乏有效激励机制,导致他们的管理人员与非国有银行相比付出甚少。

国有银行在监测反映在财务决算上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方面比非国有银行要低效和冷漠。在1994年至2003年之间,在四大国有银行、非四大国有银行、国内私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效率方面,外资银行最具高效益,紧接着是国内私营银行。国有银行,尤其是“四大”,效益最低。除了在主要职能上的不同,以信息为基础的银行业务关系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帮助解释为什么外资银行在高品质要求和“过硬”(如金融)的信息方面能超过国内银行。外国银行不能够处理地方企业的“软”(如非金融类)信息,因为他们在东道国规模小,而且总部设在另一个国家。因此,外资银行与稳健的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更大。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违约风险都应关注。因为,非国有银行一般对经济利润比国有银行更感兴趣,在准于贷款后,当估算潜在款项和评估违约风险时,非国有银行对稳健会计信息要求更谨慎。由于民营企业在陷入金融困境时不期望得到政府资助,他们比国有企业更关注下跌风险。国有银行的目标是发展和商业目标的结合。他们激励民营企业产生经济利润去弥补贷款给国有企业造成的损失。与国有银行相比较,非国有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商业化自己的行为,像许多西方模式的银行一样,非国有银行坚持在风险约束下实现预期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基本原则。因此,从非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比从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采用更稳健会计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国有银行和非国有银行履行的功能职责不同,所以在以充裕净资产偿还借款的要求方面也不同。相对国有企业而言,银行更关心民营企业的会计稳健性;相比国有银行而言,从非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比从国有银行借款的民营企业采用更稳健的会计体系。

(作者单位:南阳大阳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主要参考文献:

[1]Aharony,J,C.J,Lee,and T.J,Wong.Financial packaging of IPO firms in China[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0.38.1.

[2]Ahmed,A.S,B.K,Billings,R.M,Morton,and M,Stanford.Conservatism in mitigating bondholder-shareholder conflicts over dividend policy and in reducing debt co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4.

[3]Bai,C,D.D,Li,Z,Tao,and Y,Wang.A multitask theory of state enterprise reform[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4.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第2篇

内容摘要:中国银行业产业效率低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中型银行相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比较弱小。最近几年中国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极其重视,但对于中型银行没有足够的关注,殊不知中型银行的充分发展对于提升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效率具有关键作用。

关键词:中型银行竞争银行产业效率

中国经济要保持高速、稳定增长,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特别是金融资源运用效率。银行储蓄资金是社会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

一、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二、中型银行的壮大有利于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提高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触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风险其最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第3篇

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中中型银行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使得中型银行没有力量对大型银行形成真正的挑战,使大银行得以长期维持低效运行的状况而没有改革的压力。笔者认为,中型银行的壮大是提升银行业竞争和效率的关键。

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应该是梯度传递的有序竞争,才能衍生出一个富有竞争和产业组织效率的信贷市场。小银行在市场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直接竞争外,还会部分地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但由于实力有限却无法给大银行造成实质性竞争压力;中型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地直接竞争以外,还会部分地与大银行和小银行两边都发生直接竞争:大银行在业务上除了和同等规模的银行全面展开直接竞争外,还部分地会和中型银行直接竞争,而不屑于争夺小银行的客户。

二、中国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银行极不发达

中国的信贷市场份额商度集中于四大国有银行,中型银行(本文指股份制商业银行)市场份额很低,小银行(特别是民营小银行)极不发达。

根据2000年的数据,中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他商业银行及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为116406.9亿元,四大商业银行占84.6%,其他商业银行比例为13%,外资银行只占2.4%。当然,随着业务经营范围管制的放松和专业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我们将其他商业银行理解为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果把城市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理解为小型金融机构,他们的力量更加弱小。

在银行体系方面,美国银行有8000多个,大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全国性的银行,例如花旗银行、摩根大通银行,这些银行也是大的跨国银行,影响遍及全球。第二层次是跨地区银行,例如美洲银行、富利特银行。第三层次是地区银行。这类银行数量很多,一般都在某一州开展业务。为当地大的企业和大城市的居民服务。第四层次是社区银行。这类银行有几千家。主要为某一小城镇或大城市的某一社区的小业主和居民服务。这四类银行形成自然的分工。都有自己特定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工具,使社会不同层次的企业和居民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从而使经济活动在不同层面上都能有效的开展。

中国银行业的区域结构很不合理。作为第一层次的全国性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开发银行,与美国相比有两大区别。一是中国全国性银行的资产集中度太高,集中了全国银行资产额的80%多(美国全国性银行只占全国银行资产额的40%,但服务的范围却不对称,广大农村,小城镇以及大城市的小企业都得不到应有的金融服务;二是中国没有跨国银行。中国银行虽然在国外有一些分支结构,但基本上是为中国进出口企业和当地华人服务的小机构,不能叫做跨国银行。

作为第二层次的地区超级银行,如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同美国同类银行相比,也有两个主要区别。一是美国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在某些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的这几家跨地区中等银行在任何地区的市场份额都很小,对任何地区都无大的影响力。二是美国的地区超级银行,一般都有相当的跨国业务,而中国的上述银行都是纯国内银行。作为第三层次的地区银行,在中国非常薄弱。美国基本每州都有在当地颇有影响的地区银行,中国只有少数省有省级地区银行,如广东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和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辖市由城市信用社改组的城市商业银行。与美国相比,中国地区银行数量很少,规模很小,没有形成气候。作为最后一个层次的社区银行,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中国还没有。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据了信贷市场的极大份额,竞争还不充分,中型银行比较弱小,小型银行极不发达。这种状况会造成银行业集中度过高,不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信贷市场环境。金融业是一个有机联系、互相补充的多样性生态系统,既需要大中小型商业银行,也需要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

三、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政策建议

1、实施做大做强中型银行的战略。

大力支持中型银行做大做强战略的实施将带动和加快银行业改革和产业组织效率提升。做大做强中型银行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这一步棋下好了,可以将银行改革的全局“盘活”。鼓励现有的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中型银行做大做强,将会较快地打破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的寡头型市场结构,加速整个银行业的竞争和改革,带动中国银行产业效率的提升,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银行业对民间投资者要全方位、多层次开放。

中型银行的做大作强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要鼓励民间的资金投资银行业,鼓励银行间的重组和兼并,支持帮助中小型民营银行的建立和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种全会文件以及2005年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文件都已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而目前为止全国意义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这值得我们深思。银行业要能相对自由的进入和退出才能保证在足够的竞争中产生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银行。微观层面银行有良好的经营效率才能保证宏观层面信贷资金乃至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鼓励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的发展。

当前中国银行产业生态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小型银行(特别是民营小型银行、社区银行)极不发达已经严重影响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的解决。要鼓励民间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另外,可以考虑将现存的各类信用合作社拆分、改组为小型社区银行和规范的合作金融组织。各类信用合作社的改革不宜按照目前的趋势全部引导其向商业银行的方向发展,其绝大多数仍应定位为面向社区中小企业和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这也是其在未来的金融业竞争中唯一的生存之道。因为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不会涉足其毫无优势可言的社区关系型融资的领域。但中国的信用社必须尽快改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银行和合作制金融组织。

4、提高国家对整个银行业的监管能力和水平,防范并尽快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鉴于目前中国的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国内脆弱的金触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所以防范外资银行大量涌入的风险其最根本的立足点应放在国内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上。银行业开放使外资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安全运行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因而,要不失时机地转变监管重心,强化对外资银行的业务监管和风险监管。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第4篇

一、发展民营银行的目标取向

关于发展民营银行的目的,主要的观点有两个:一是支持民营说;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说。那些积极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人大多将前者放在首位,即认为当前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的中小民营企业没有得到国有银行的充分支持,因此要求尽快新设一些民营银行来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第一,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现象只是说明民营企业的贷款愿望大于银行对其资金的供给愿望,但不能说明银行没有满足民营企业的有效贷款需求。这里的有效贷款需求是指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贷款需求。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行业,必须以控制风险为前提,只有那些有发展潜质、经营管理良好、有担保、能给银行产生效益的企业才能为银行所接受。企业的贷款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不能因此就认为银行金融服务的效率很低,相反,恰恰是银行业的自我约束能力逐步增强的反映。贷款难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信用问题,增大了银行贷款营销的难度。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贷款难和企业贷款难应该是一对合理的矛盾。近年来国有银行经营不断改善,盈利逐年增加,不良贷款的存量和占比已连续几年保持双下降,这说明目前银行的贷款政策基本上是合理的。

第二,民营银行不可能超越基本的贷款原则而专门为中小民营企业服务。事实上目前国有银行在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政策上并没有任何歧视政策,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不够,主要还是从经营风险控制方面考虑的结果。现有的一些带有民营特征的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招商银行等)也没有显示出对民营企业贷款有什么特别的偏好。最近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应宜逊对杭州市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对个体工商户贷款甚少,有半数银行未对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而且小额贷款比重很低,10家银行中单户贷款5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比重有5家银行低于建设银行的0.2%。股份制商业银行难以很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这一客户群,其中大多数银行甚至比四大国有银行更倾向大客户。将来新型的具有良好经营机制的股份制民营银行,从风险控制和利润最大化出发,未必会支持民营中小企业。

第三,中小民营企业服务离不开普及城乡的服务网点,民营银行这方面显然无法与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体系优势相提并论。在对中小民营企业服务方面,看不出民营银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如果按一些人的观点,民营银行是定位为一些社区小银行,那么它也只能在社区范围从事金融服务,要想真正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民营银行就得遍布城乡,果真如此,就很有可能又走上了改革初期发展城市信用社的老路。

因此,民营银行解决不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将发展民营银行的立脚点放在支持民营企业显然是一个错误,它既不现实又不,会使我们在民营银行及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上产生错误的判断,付出更多的改革成本。我们认为,必须将发展民营银行的问题放在整个金融改革框架中统筹规划,其目标取向应主要是借助民营银行的发展,在产权制度上触动国有银行的神经,促进国有银行加快改革步伐,带动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

二、发展民营银行的路径选择

(一)增量发展模式

当前金融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但首当其冲的应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问题。对此,很多人提出一个办法,即可以照走我国企业增量改革的成功道路,在对国有企业动大手术之前,在外围开放民营企业,结果国民中民营经济的比重迅速超过国有部门,逐步稀释国有企业的包袱,使国有部门最终的产权改革变得较为容易,最终实现国有部门的改革目标。从理论上讲,增量发展民营银行的模式,可以促进银行业的竞争,督促国有银行改善管理,进而推动国有银行的产权改革。但是应该做什么并不等于能做什么。在当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照搬企业改革的模式增量发展民营银行,以此推进国有银行改革缺乏现实可行性。

第一,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带来真正竞争的市场环境。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改革中的增量部分即民营经济是一种可以自我调节的有机整体,发展过程中可以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生存下来的民营企业都是极富生命力的,因此民营经济才显得生机勃勃,才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从而带动国有企业改革。而银行业则不同,我国目前银行是进难退更难,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十分不畅,退出就意味着巨大的金融风险。没有优胜劣汰的退出机制,发展再多的民营银行,金融市场仍然是一个只进不出的市场,不可能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我国现在已经有一些带有民营色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它们在成立之初可以说没有任何负担,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资产质量虽仍好于四大国有银行,但与国际标准比起来,差距已经开始显现,并有逐步拉大的趋势。如果说入世之后,面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国有银行的状况令人担忧,实际上股份制银行的状况也令人担忧。如果根本的问题不解决,盲目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其态势同样不容乐观。

第二,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并不能减轻国有银行的包袱。对于一般国有企业来说,改革主要的障碍是人员负担,由于庞杂的人员和由此带来的住房、工资、福利等一系列问题,使国有企业无法与民营企业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在外围发展民营企业,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而且随着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企业中的职工会主动离开,于是减轻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而银行业改革主要的障碍是沉重的不良资产包袱,它不会因为民营银行的发展而减少。相反,增量发展模式中,处于竞争劣势的国有银行将首先受到冲击,竞争的加剧将会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减弱,不良资产状况更趋恶化。

第三,增量发展民营银行将使整体金融风险明显加大。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经营风险仅限于企业自身,最糟糕的情况也就是破产倒闭,因此风险涉及面小。而银行的风险则不在银行本身,而在于给广大存款人带来的风险。银行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支付问题,将直接的稳定。那些希望尽快发展民营银行的人只看到民营银行促进竞争的一面,却没有认真分析这种竞争会不会过度。我们虽不能断定目前银行业的竞争是否过度,但至少现在的竞争已经很激烈。试想将来又有大批中小民营银行介入进来,竞争的结果将是你死我活,如果是一般企业,死一批,再发展一批,倒是有利于市场的优胜劣汰,保持生命盾众但对目前我国的银行业来说,完全的市场竞争法则,是行不通的。一家银行倒闭,有可能引发整个银行业的信誉风险和金融危机。

(二)存量改造模式

有些学者很早就提出,民营银行不需要新设银行,可以通过改造现有银行机构的办法来实现,这样既解决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也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条便利的通道。但这一观点很快就受到一些人的质疑。比较典型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认为存量改造的方式是害怕风险而裹足不前(徐滇庆,2002),认为这是对发展民营银行的一种否定。他们承认,由于我国在存款保险制度、法规建设及银行监管体制上还存在诸多不足,开放民营银行存在较大的风险,但可以通过创新去创造条件,而开展民营银行的试点则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动力,可以通过试点来摸索开放民营银行的经验。第二种是认为这种“存量改造”式的延续的是一种“搭配销售”的策略(尹龙,2002),这种策略对于劣质产品生产者是一种占优策略,但对于优质产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公平,只不过是强制消费者以更高的价格满足其效用。而产权的“搭配销售”则可能使总体效用锐减为零。这种观点对存量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异议。

对于第一种看法,我们认为,第一,采用存量改造的办法确实是为了避免可能出现大的金融风险。从世界许多发展家的情况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是很高的。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没有相应的、和配套体系的情况下开放民营金融或实行金融自由化,都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从我国情况看,上个世纪90年代初盲目发展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结果造成这些机构短期行为严重,经营管理混乱,最后只好进行撤销、关闭、兼并和重组,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因此金融改革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改革,这才是我国渐进式改革道路成功的精髓所在。但是重视风险防范并不是说银行业改革不能搞民营化,那种认为只有进行开放民营银行的试点才是向前推进,而存量改造的方法就是裹足不前的观点则更不可取。我国对一般国有的股份制改造也是一种存量改造和民营化的改造,谁会认为这种改造使改革停滞不前。第二,试点的核心就是“试错”。就一般“试点”而言,如果试错了,后果只是对试点本身产生,问题不是太大,大不了撤销或重来。但对于民营银行改革的试点,好比人的心脏,不能有片刻的故障,出了问题可能对整个造成重大影响。

对于第二种看法,我们认为,以存量改造的方式引入民营资本,改造国有银行,解决国有银行一部分不良资产问题,的确有一点“搭配销售”之嫌。但是应该看到,“搭配销售”不一定就不。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销售手段,本身就有它的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搭配销售是一种适应市场变化的价格调整,一个商家能否采用搭配销售最终取决于市场供求,只要是市场接受的,不是行政干预的,就应该是合理的。因此,引入民营资本改造国有银行的关键还是要看市场供求,有没有民营资本愿意进来,有没有符合民营资本投向的国有银行。从表面上看,国有银行存在不良资产包袱,谁都不愿意接。但看看我国一般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同样有大量的包袱,但经过几年的努力,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成功地实现了转制,相当部分中小国有企业通过转让实现了民营化,成为民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资本市场上,一些退市的亏损上市公司利用“壳资源”的优势最终完成重组上市,顺利实现扭亏为盈,这些都是存量改造的成功例子,很值得银行业改革借鉴。

综上所述,完全有理由相信,将发展民营银行与国有银行的产权结合起来是一个好的选择,银行业的牌照或股权,仍然是一个特殊资源,只要方法得当,民营资本是非常愿意进入银行业的。

三、存量改造发展民营银行的方式

我们认为对国有银行的存量改造,可以借鉴国有企业民营化的经验,对中小国有银行和大型国有银行在改造方法上各有侧重。

民营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第5篇

(一)社区银行的内涵

社区银行的概念源自于西方发达国家,1882年德国学者费迪南德・腾尼斯首先提出了“社区”一词,并运用于社会学领域。在这里“社区”既可以指一个州、一个市或一个县,也可以指城市或乡村居民的聚居区域。可见,社区银行并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位于城市社区的银行,目前学术界对社区银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

1981年美国的《银行业》杂志选用MichaelL Gibson给出的定义:“社区银行是社区的财政生命线。通过其提供的个性化的、私密的以及成本低廉的服务,社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可以开展本地经济运行相关的财务交易。同时,社区银行还致力于社区改善并实现投资人预期的回报”。

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对社区银行的定义为: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从少于1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的机构。

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社区银行的内涵应该是: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人民币以内;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模式建立,以盈利为目标;经营范围局限于一定区域,服务于当地社区经济的现代商业银行。由此不难看出,社区银行具有明显区别于大的主流银行的四方面特征:一是小型的现代商业银行,资产和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二是草根金融,源于有限区域,服务于特定社区;三是其行业属性为现代商业银行;四是以民营企业或自然人发起为主。

(二)我国社区银行发展的现状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目前我国社区银行发展主要停留在各类商业银行的社区金融业务上。一方面,不少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业银行已经将业务开展到社区。华夏、民生、招商等中小商业银行纷纷在武汉市东亭小区等社区亮出了“社区银行”的招牌;中国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正式在广东省各地推出“社区金融服务”;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一边推出社区金融学校,一边推出社区银行概念;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与美国艾克国际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其下属车公庄支行、东直门支行实施由艾克国际研发的贵宾理财系统(EFC),为广发银行创建社区金融平台。另一方面,一些商业银行认为目前的社区建设尚未成熟,甚至担心在社区开设银行网点成本高、收效慢,对进军社区一直持谨慎态度。这些银行营业网点大都设立在市区繁华地带,即使在社区中设有零星营业网点,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社区”概念和“社区金融”意识。

实质上,社区银行的基本特征在于“社区性”,集中表现在它是依托所在社区的社会、地缘、人格信任关系、客户网络开展信用中介活动。我国要发展社区银行,绝对不能只是让银行机构“进社区”,而是要让其“融入社区”。显然,如果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只做到社区银行的

表层特征,最终只会导致“形似神不似”的失败局面。

二、我国发展社区银行的必要性

(一) 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1.社区银行具备“软信息”搜集和传递优势,能有效地解决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中小企业贷款为例,大银行往往只能通过信用评分等数学模型和客户的信用历史等事后记录来决定是否发放贷款,加之大银行组织结构复杂、决策权集中,制度缺乏灵活性等特征,与中小企业贷款的“额小、面广、期短、差异性、多样化”的特点几乎格格不入。而社区银行组织层级相对简单,其组织优势更加有利于相关“软信息”的搜集和传递;从金融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到产品信息反馈整个过程的期限较短,有利于管理层采取灵活的经营决策和提高贷款效率,社区银行在审查小企业贷款时往往也能够考虑更多因素包括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的性格特征、家族的历史和家庭的构成、日常的开销特征等个性化的因素。

2.成本优势。社区银行从事的业务一般具有规模小、零售成本低而批发成本高的特点。社区银行只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经营活动、组织结构简单,可以节约大量的劳动力成本和机构设置成本,且社区银行通常能与中小企业保持长期合作关系,不仅降低了信息成本、谈判成本、监督成本等显性成本,也降低了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成本和银行内部贷款决策所耗费的成本等隐性成本。因此,它服务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比大银行要低,从而形成了价格优势。

3.社区银行的运作都在本地,对区域内客户的情况更为熟悉,在经营的过程中注意差异化服务思路,注重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服务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因而,相比于大型商业银行,社区银行在服务中小企业中能够克服大银行的服务同质化缺陷,以求异型的发展战略满足中小企业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发展社区银行,可以为我国大量的民间资本寻找出路。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是以现代银行业为主的现代金融部门和以合会、集资、民间借贷为主的传统金融市场的二元并存的状况。以温州为例,据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测算,目前温州民间借贷规模约400亿元,而2004年末的银行贷款为1534亿元,以这两个数据代表的传统民间金融与现代金融的比例为20∶80。我国有大量的民间资本,据估计约达1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些巨额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培育和发展社区银行,可将民间资本纳入国家正规的金融渠道之内,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逐步消除金融结构的二元化,遏制民间非法金融的蔓延。

今年7月,小额贷款公司在浙江省的试点,为民间资本提供了一条出路;今年11月,央行起草的《放贷人条例》草案,允许符合条件的个人注册从事放贷业务,从而打破被银行垄断的信贷市场,是民间借贷“阳光化”的重大金融突破。而上述两类新型信贷组织形式,可以通过制度安排和引导,发展为社区银行,使民间资本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规模效益,降低风险。

(三)发展社区银行,有利于优化我国银行体系,降低系统性风险。

中国银行业改革的过程就是从一到多的裂变过程。由最初“大一统”的人民银行到工、农、中、建的组建,再增加10家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涌现,再到开放以后逐步进入的外资银行,中国银行业经历着从一到多、分家与明晰产权、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过程。但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依然垄断着全社会70%的金融资产,60%的贷款份额,截至2004年,包含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市场集中度为68.5%。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市场竞争不足,仍然处于寡头垄断状态,这几家商业银行的行为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资金配置方案和渠道,使银行业长期处于“大城市、大企业、大银行”的发展模式上。毋庸置疑,这种银行体系结构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健康发展。而一个健康的银行体系,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多种成分和组织形式的银行机构并存、市场竞争充分、资产分散、业务专业化的体系,这样的银行体系才能分散来自经济与金融层面的冲击,从而分散由于银行机构资金需求与供给的同质性所造成的系统性风险。换句话说,设立社区银行可以分流过度集中于大、中型银行机构的社会资金,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社区资金市场,进而规避系统性金融风险。

(四)发展社区银行,能够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撤出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金融服务真空。

国有商业银行从基层的退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居民的多元化资金需求,为发展社区银行提供了空间。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基层市场,而其他组织形式的金融机构又不能及时跟进补缺,尤其是在县域城市,仅仅靠设立在城区的农村信用社还远远不能满足基层商业银行所遗弃信贷市场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贷款难问题也就无法从根本上予以解决。伴随着商业银行从基层的退出,如何完善基层金融体系建设是一个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发展社区银行,能够填补因国有商业银行撤出而在局部地区形成的金融服务真空,为特定社区范围内的中小企业和城市居民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是促进和保证城市经济金融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思路

现阶段,我国要发展社区银行,就必须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社区银行。

(一)由民营企业资本组建新的社区银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经济激励、社会监督。纵观中国银行业改革,即遵循这四个特征展开,其中最本质的逻辑就是通过界定和保护产权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企业法人,能够独立决策并对其行为后果负责。以民营资本组建的股份制社区银行容易明晰产权,其公司治理结构相对完善,市场定位目标也比较明确,在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方面也会比较灵活。同时,民营银行发展选择社区银行模式,可以避免国有商业银行战略调整所出现的金融资源浪费。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革,撤并调整了许多基层网点,既造成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空洞化,也引起基层从业人员人心不稳。引入社区银行,可以充分利用国有商业银行欲撤出网点的经营场所、各种设备资源,将其改由民营资本控制,解决了民营资本的出路问题、基层从业人员的就业问题,也减少了金融资源浪费,具有可操作性。

(二)将现有小型金融机构改造为社区银行。首先,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例,在长期与中小企业接触的过程中掌握了充分的客户信息和决策经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贷款风险,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点,形成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市场定位即CAP(Client-Area-Product)模型下的市场定位:客户定位于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产品定位于种类繁多、服务个性化的零售业务;区域定位于当地化社区化经营。第二,作为我国金融弱势群体的农村信用社,由于市场变化正亟需转型。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对2万多农户的调查,2003年的农户借款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32.7%,私人借款占65.97%,其他占1.24%。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高利贷”高达8000亿~1.4万亿元,仅浙东南地区就有3000多亿元。上述一组数据表明农户需求主靠民间金融,农信社在农村金融中应发挥的主导地位远远没有建立起来。农信社的改革,可以通过适当的资本结构优化和机构整合,促进农信社重组,逐步改造为产权明晰、按市场化运作的社区银行;而改革的关键在于经营机制的转变、机构布局的调整和规模效益的实现。另外,由于各个信用社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应该区别对待,最好是先进行改造试点,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推行改革。浙江省在这方面有所探索,以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为例,该银行成立于2005年6月,出资入股的4639名股东中有近4000名是农民,2007年,这家农民办起来的银行累计贷款余额40亿元,其中60%投向了农村,并实现利润1.12亿元。2004、2005.2006年三年,银行给股东的分红都达到15%,2007年转增股本20%。农民入股农村银行成了当地最热门的投资。对于这样的成功试点应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加以推广。笔者认为,农信社在改革中,第一,应该首先准确市场定位,把自己的市场定位于为当地居民、中小企业以及农场主、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第二、坚持资金运用属地化。大银行通常将其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投向利润最大化的项目上而转移资金,而农信社则应取之于农、用之于农。温州龙湾农村合作银行不良贷款率仅为0.07%,就是充分发挥了熟人经济的作用,利用社会环境的约束力实现了信用建设,从而降低了风险成本。第三、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农信社员工十分熟悉当地情况,尤其是对客户的信用及财务经营状况了如指掌,应利用多年积累的信息优势,为客户提供大银行无法提供或成本颇高的异质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同时这些员工本身也是融入到社区生活的成员,这可以大大缓解“信息不对称性” 问题 。

(三)改造部分邮政储蓄银行,组建社区银行。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其市场定位是充分依托和发挥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以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为主,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的储蓄网点改造成社区银行能更好地实现这一定位。其改造为社区银行的优势可以归纳为:1.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邮政储蓄依靠借记卡“绿卡”为居民存取款、消费、转账结算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特别是农村地区很多农民出外务工,子女上学都优先选择“绿卡”,邮政储蓄已经在居民中取得了品牌优势。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利用邮政的良好形象和与社区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建立客户信用档案,提供灵活便利的金融产品,并不断开拓和培育新客户。2.网点覆盖面广,农村网点比重较大,城市网点深入社区。到2006年3月末,我国邮储存款余额达到1.48万亿元,占居民存款总额的10%,在全国拥有3.6万个网点,其中县及县以下农村网点占2/3以上,而且,邮政储蓄65%的资金来源于农村。因此邮政储蓄银行应该发挥它的已经“走进社区”的地缘优势,利用发达的汇兑、结算业务为中小企业、社区居民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为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养殖户、下岗工人等提供短期融资服务,在“走进社区”的基础上真正“融入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