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第1篇

改革传统的偏重考试的评价制度,构建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富有个性的、主动的发展的评价制度,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管理中探索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素质评价是农村中小学管理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们对此进行了探索,通过一个学年的实施,可以说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可,收到了一定成效。

主要做法有:

一、具体的评价标准,使评价易于操作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为此我们把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目标分为品德习惯、学习能力、合作交往、强身健体、审美表现五个方面。为便于操作,我们把这五个方面分成若干要素,每个要素再列举出若干关键表现,突出阶段性和基础性。如低年段的“诚实守信”,可将其具体描述为:不说谎话,有错就改;认真完成作业,不抄袭其他同学的作业;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要尽量让评价指标显性化,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这些目标确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教师根据这些指标对学生进行逐项评定,就能避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空洞和流于形式,引领教师全面关注学生的日常发展状态,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评价与日常行为表现联系起来。

二、多样的评价方式,使评价全面客观

我们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上,首先改变了评价的主动权牢牢地被班主任掌握的现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应采取学生熟悉的、活泼的、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邀请家长、校外辅导员、科任老师等参与评价;同时开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达到激励目的。这样班主任不再是唯一有评判权的裁判,学生本人、同伴、家长、班主任、学科教师等根据不同的评价指标,可以拥有各自的评价权。如生活方式中的评价以学生家长为主体,团结同学等方面则由同伴作为评价主体等。这样打破了评价由班主任教师一人掌握并实施的现象,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

三、动态的评价过程,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第2篇

一、开展特色活动——办手抄报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条较好途径

一是办好手抄报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启蒙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办手抄报的兴趣,在学生课余活动时间,各班主任首先将办手抄报的意义和好处向学生讲清楚,然后将自己亲自制作的手抄报给学生传阅,再将办手抄报的过程及所涉及的知识和技巧告诉他们,最后向学生布置办手抄报的具体任务并讲明要求,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办好自己的第一份手抄报。

二是举办学生手抄报展览。对手抄报进行评奖,召开专题讨论会,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动力。通过举办学生手抄报展览及评价打分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办好手抄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办手抄报的能力,教师将每期手抄报的优缺点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召开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加强学生之间办手抄报的心得体会及经验方法的交流,让获奖的学生在会上做经验交流发言,此举使获奖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其他学生的上进心。

三是家长密切配合学生办好手抄报。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办报兴趣,教师经常到学生家进行家访,希望学生家人为学生办手抄报积极出主意,想办法,指导孩子用自己绘制的图片装饰手抄报,使报纸版面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四是以办手抄报为契机,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办手抄报是为了让学生汲取更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学校结合办手抄报,鼓励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还要求学生抽时间多看中央电视台的一些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儿童电视节目,积极参加智力竞赛活动,征文比赛等等。将学到的知识用到手抄报上,使学生的手抄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五是创办《蜗牛诗报》。为提高学生办手抄报的质量,教师自发的编撰了校园诗歌报。校长亲自为了小报提了报头《星星雨》,并参与进来,同教师一起创作。2009年6月学校成立了蜗牛诗社并创刊了《蜗牛诗报》。为了能够娴熟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在工作之余都摒弃了以前的“麻坛论剑”“农村偷菜”等陋习,真正地啃起了诗书,魂归于为人师表。2010年6月22日学校举行了师生同台原创诗歌朗诵比赛,激发了师生的创作热情,提高了写作水平、提高了手抄报的质量。

二、创新评价方法——活动与评价结合进行是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根本

一是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过去的一学期里,学校在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评价。在活动中建立了系统的、科学的、准确的评价体系。在评价体系中,明确了评价细则、评价制度、评价方式、评价周期、评价项目等。

二是评价内容和方法有创新。结合手抄报等活动进行“闪光点评价”。即在每个评价周期要结束时,让学生自我申报自己的特长发展状况、活动中的闪光点等,作为“闪光点评价”的主要内容,代表学生的评价成绩进行评价。这样既鼓励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可谓相得益彰。

三是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在评价过程中注重收集反映学生阶段性达标成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比学生的进步状况,让评价源于活动、源于实际,以便反思、总结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调整评价方式,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评价不该只是一种评价形式,它应该贯穿于学生整个发展过程。从学期初的评价目标,到阶段小目标的确立与评价,学期中的成长足迹展示、学期末的最终形成等级都要从活动中来,把活动放在第一位。做到先有成绩而后评价,不要等到期末,学生的行为习惯自然定性后徒劳评价。并且定期给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的空间,时刻激励学生自省、自律,避免学生只着眼阶段达标的短期效应现象,更立足于学生的长足发展,确保评价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通过在学生中组织办手抄报的活动,各任课老师普遍反映学生的字比过去好,作文构思、材料组织、段落大意、语言表达、语法修辞都有不小进步;学生的美术、书法、绘画水平都从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更广,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更强;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素质、实践与操作、审美与表现等五个方面都有所收获。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课程考核 模式研究

课程考核是学校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依据,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对教育教学的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发挥着“指挥棒”的功能,起着导向作用。

近年来,随着三年制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调整,以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确定,该专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也随之得到加强,大大改变了曾一度以临床医学本科为模板的学科体系化的课程结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基层服务能力。然而,单纯的依靠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变化还难以评价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为此,本文将从课程考核为基点,从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着手,探讨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研究学生学习过程与能力培养的评价的方法,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学习过程评价的良好对接,发挥课程考核在教学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传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传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的是以闭卷为主,辅以专业技能操作的一次终结性集中考核模式,考试形式单一、内容局限、题型呆板。学生学习课程的成绩一般综合考勤、作业和期末考核而确定,一定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课程考核的对教育教学的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对课程考核的目的认识过于片面,不利于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

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上大多采取课程结束时的一次性考试,注重于理论知识的检验,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评价,淡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的考评。

1.对教师而言,“教”即为完成教学,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一锤定音”,忽视了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和效果的关注,“考”则成为给学生一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不能完全体现课程的学习目标以及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对学生来说,“学”则为参加考核,获取课程成绩或学分,取得毕业文凭。按目前的课程考核模式和成绩评定办法,许多课程只要期末考试前突击一下就可以过关,致使学生平时学习缺乏目标和动力,课程的学习过于依赖期末考试,人才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3.对教学管理者而言,“考”则当作是决定学生是否升级、能否毕业的考量手段,过多注重过程的组织和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忽略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和指导教学的功能。

如此以来,“教即为考”、“学即为考”、“考即为证”的考核误区,忽视了考核促进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管理、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忽视了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学生学习的真正目的和考核的有效功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人才质量的提高存在诸多不利,更是造就了“应试教育”下“60分万岁”或“高分低能”。

(二)考核方式和成绩计分方式单一,不利于考察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教学效果。

目前,大多数的考核基本采取较为固定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以期末或期中的一二次考试决定了学生整个学期对课程学习的成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大纲知识的记忆和推理能力,但不易考察学生利用知识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的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程成绩的计分方式大多采用单一的卷面成绩,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不利于考察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改进教学。

(三)考核内容局限,不利于考察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1.医学是实践科学,而目前大多数临床专业课程的考核内容局限于课程大纲中的基本理论,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重知识轻能力,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2.由于考核内容局限于书本,偏离了课程本身的学习目标,学生则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致使学生学习无动力,往往平时不努力,考前记“重点”,抄“笔记”,背答案,投机取巧,“临时抱佛脚”轻松过关。限制了学生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学习兴趣降低,严重挫伤了认真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掌握。

(四)考核题型不尽合理,不利于检验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大多数考试中,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考试题型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不能以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限制了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不利于检验学生的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程考核已逐渐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革新,不能够全面反映新的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综合评价的要求。由于考核质量不高,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风建设,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教风、考风,出现学生学习主动性、自学性差,应付考核的现象,不能真正考察学生课程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也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职业综合素质的自觉锻炼,所以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考核改革势在必行。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认识课程考核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的综合评价,也是检测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依据,更是检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科学合理地设计多元化考核方式,“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研”、“以考促改”、“以考促管”,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创新性,促进教师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转变,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提升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促进教风和学风建设。

(二)依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建立科学的、多元化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

据课程性质、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努力施行多形式的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日常知识积累的考核,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考核等。可采用平时作业、平时学习表现、阶段性测验、大型作业、实践性项目考核等。通过查资料,出报告的形式考察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等综合实践能力及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实践性环节考核要重点考察学生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等。

(三)建立学习过程考核标准,采用多元式课程成绩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应用的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教与学均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将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测验、期中考试、实际操作环节考核等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摒弃以往“一锥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不断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引导学生的学习由知识的掌握向知识的应用的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积极性。

为保证过程考核成绩的有效性,应合理分配考核过程中的成绩比例,应在通过有效渠道告知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的方式和评分标准。同一课程,考核方式与标准原则上要统一,减少过程考核的随意性。不同课程可设计不同的考核方式,但应制定符合本课程教学特点的过程考核的评定细则,并制定格式统一的过程考核成绩登记册。

(四)注重考核结果的反馈、总结、整改,充分发挥课程考核指导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功能。

1.课程考核结束后,相关学科、承担课程的教师要及时分析、总结学生考核结果,查找考核过程中的问题、不足,完善考核体系、成绩计算与构成比例,调整考核改革方案,总结考核中反映出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经验,提出整改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使考核最大程度地发挥有效的指导教学的功能。

2.课程考核结束后,要求学生个人作出考核过程、成绩的自我评价,并以小组形式开展讨论,总结学习经验,查找学习的薄弱环节和差距,找出自己学习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三、树立“教考结合”的理念,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考核改革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而进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革,树立“教考结合”的理念,把考核与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性,进一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发挥课程考核的教育作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与必要性,努力掌握所任课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提高专业水平;融课程教学过程与过程考核为一体,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和学生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且要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二)教师要努力加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以紧扣人才培养对学生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为主线,突出知识的应用性,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摈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摈弃一本教材讲到底的照本宣科模式,开展病案教学、小组讨论式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电子仿真模拟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形式,从一讲到底的模式下解脱出来,把一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查阅文献、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梁春兰,于万海.高职教育实践环节考核管理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06,24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第4篇

按照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分析了《企业法律实务》课程考查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课程的考核方案,提出了形成性考核的理念,为应用型课程的考核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高职院校;课程考查;形成性考核;评价和反馈机制

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目标是便于学生的就业,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它要求学生懂经济、会管理、识法律,需要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企业法律实务》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课程考查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课程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科学的课程考查方式,应适应课程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一、《企业法律实务》课程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法律实务》课程性质认识存在偏差,对考核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受专业定位、课程特点、课时安排等限制,《企业法律实务》课程在经管类专业课中往往被确定为考查课,由此,部分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存在偏差,往往认为考查课是副课,教学标准要求低,因而,有些教师存在教学上敷衍了事,考核时应付差事的情况,影响了《企业法律实务》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考核形式较为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企业法律实务》课程考核主要是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组成,出勤成绩(10%),只要来、纪律好就给分,因此这10分基本是白给的,或者说是给学生提分用的弹性分数。而课堂提问(10%),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就可以拿到满分,但问题在于高职院校上课大多是合班多媒体授课,受众群体一般百人左右,整个学期让全体学生每人课堂表现一下,的确有些困难。若有始终不主动回答的同学或回答问题的总是某些同学,如何给分?若给个基础分,就又变成了提分。作业成绩(20%),这项成绩似乎还比较刚性,但仍然存在欠缺:作业是否是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老师批改是否客观等,这都会影响成绩的真实性。虽然期末考试可以采取案例考试的形式,但也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属于“临时抱佛脚”类型,平时上课不认真听讲,到了期末搞突击,很难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其结果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更不能公正的评价和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

3.考核内容重理论轻实践虽然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双师型”教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企业法律实务》考试方式,无论是从考核过程还是从考试题目类型来看,都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这样的考试导向下,会导致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既不能通过考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不能运用相关理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在未来就业时,自然也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4.教师判卷死扣标准答案,考试成绩“一锤定音”教师判卷时死扣标准答案,对于学生的某些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思维但又和标准答案不同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给予全盘否定,忽视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独立思考、敢于表达自己见解、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的平时成绩。

二、企业法律实务课程考查方式改革模式探究

传统《企业法律实务》课程考核从理念、形式、内容、方式到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影响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重视课程考核,提高认识水平课程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检验和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检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促进教风和学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法律实务》课程的考核也不例外。

2.实施形成性考核,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特征—工学结合,课题组认真设计了本课程的考核方案,将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两部分,其中,理论考核与传统考核方式无异,本文着重论述实践考核的形式。在考核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本课题组结合任务驱动、情境模拟、讲练结合等多种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形成性考核方案如表1所示。这种考核模式可以敦促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和行为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增加学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不同程度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应用能力,有利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调查、交往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由单纯考核课程的知识转变为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要实现考核方式的全过程考核,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每次课都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并设计相应的题目进行考查、检查,根据考查结果判断学生的接受程度,及时地发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来调整、确定以后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以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

3.完善考核结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建立考核信息反馈制度是加强考核质量监制,确保考核对教学反馈作用完整性、科学性、可靠性和客观性的必然要求。教务部门应开发或升级成绩分析软件,不能仅分析平时和期末的总评成绩是否正态分布,还应从试题难度、试题区分度、效度和信度等方面分析试卷,真实地反映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助于教师总结教学工作中的经验,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教学管理部门了解掌握教与学的情况,为学校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评价教学业绩提供帮助;也有助于学生掌握自身学习情况,认真地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调整学习方法,使考核真正起到促进、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为了实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需要对考核观念、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性考核方式可以随时考核,随时评价,随时改进。同时,将学生的各项考核结果累加作为终结性考核成绩,可以防止“一考定成败”的片面性,最终实现取消形式化的《企业法律实务》课程期末考试的目标。通过这样一个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考核,既能够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又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受到非常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缩短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时间。

参考文献:

[1]王频,彭六生,郭瑶.高职教育模拟法庭教学形成性评价体系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0(5).

综合素质评价期末总结范文第5篇

而现实学生的状况是这样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毅力,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竞争合作意识,不会独立,过分依赖,对人对事缺乏谦让、理解,社会责任感不强,学习上抄作业,不假思索的起哄,对坏现象吹捧,以对抗规则而获得别样关注,肆意讲话等。

《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的出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提供了依据,新世纪人才要有世界眼光,要有国际意识及,并非一句空话,更非三年一次的综合性评价就能形成,所以我们更应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懂得它是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发展的过程。

对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

1.一改三年一次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入学开始,增加了月评,学期期中,期末,学期,学年的评价次数,这样做使学生能时刻感受到他的存在,时时刻刻警醒自己要按照规则行事,不至于到了毕业时临时突击,拼命表现自己,从而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2.“少则得,多则惑”。本着评价内容标准由少增多的原则,以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为依据,结合我校寄宿制的特点,先选择一部分操作性较强的条款具体量化,如:公民道德修养一项中,把学生出勤具体量化,迟到、早退、旷课加以区别,采用百分制,以递减形式操作,同时又加入学生早、中、晚纪律卫生的检测标准。年级不同、评价标准、内容不同,逐年递增,每月或每学期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量化内容。

3.量化评价表公开并张贴在教室。评价采用多元化形式,根据内容由班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学校值班领导填写。

4.每月评价结果公示。除了以分数形式呈现外,还要评选出每月的道德之星、进步之星、特色之星等。人数根据学生总人数按比例确定,优秀的加以奖励。

5.期中、期末、学期、学年评价结果形式多样表现形式为:分数+等级+评语+改进意见,由班级成立的领导小组评价,评语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填写,本着全面公正的原则,对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其中委婉指出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一项尤为重要,要使学生感受到被尊重,知道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知道如何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个别学生需要以面谈的形式进行。

6.综合性评价是在多元化评价基础上的总结。所谓多元化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小组评、任课教师、班主任评价和家长评价。不能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把日常评价与学期评价综合,注重品德与特长评价,在现实生活中,中考无疑是重要的指挥棒,综合素质评价状况令人堪忧,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此而教,这种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使好学生全面发展,大多数学生找回自己的优点,找回自信,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7.要做到综合评价的前提是立足情感。德育是针对人心灵的工作。德育带有强烈的感彩,对于身心尚未发育健全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获取知识、生活经验乃至品德的动机大都是从最爱开始,这些爱源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而现实网络沟通和传统沟通大有平分秋色之势,孤独已成蔓延之势,因此立足情感,让学生情感回归现实非常重要。综合性评语不应仅限于学生毕业的评价,而是要把它贯彻教学始终,每月、每学期、每学年都应该有针对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成绩优秀的学生有了新的目标,力争品学兼优;成绩较差的学生除了与优等生缩短差距外,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空间;一般的学生也能扬长避短,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前进。

每月的结果公示后,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及改进建议,力求它的全面性与公正性,学校评价小组也可根据发现的实际问题添加考核评价的项目。群策群力,民主和谐,会使我们的评价方法更为完善。

评价的目的一是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考至今还是唯一能具体量化的一种检测学生知识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不可能取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以评促学,以学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