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一)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财务人员的职能从单一的会计电算化管理过渡到财务集中管理,再转型到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财务角色一般局限于财务核算阶段,侧重于提供企业的经营结果,往往无法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 在财务共享服务下可以将传统的核算工作转向财务共享中心,财务人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转向财务管控、预算管理、监督等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大多通过课堂仿真模拟实训、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训基地、毕业实习等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往往定位于简单重复的财务核算。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高校如何开展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实现财务人员的成功转型,进而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进程,成为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一大困难和挑战。
( 二) 改革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迫切性
1.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不完整。财务管理专业现有的实践课程多以简单的财务核算业务、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传统的审计实施流程为主,与财务共享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却没有开放,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缺乏实训的机会,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后,无法真正全面了解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这种新型的组织管理方式在企业中的具体运用,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实践教学方法实效性较差。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是模拟仿真实训、学科竞赛、案例教学、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等传统教学方法。其中,模拟仿真实训和学科竞赛都缺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跟不上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 案例教学在案例的设计、讨论、启发等环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效果欠佳; 到实习基地参观实习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收效甚微。
3.教师实践能力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还要有丰富的财务管理实践经验。然而,我国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多为博士、硕士,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对企业具体控制环境和项目具体运作缺乏实践认识,缺乏跨专业的全面知识能力以及进行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的操作能力。可以说,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已经成为阻碍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一大障碍。
三、财务共享服务下三元循环实践教学设计
( 一) 前置外循环
继环渤海集群、长三角集群、珠三角集群传统区域后,安徽省作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降本增效的优先选择区域,对安徽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避免产生结构性失业问题,首先要明确: 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需要哪些人才? 企业对高校人才的职业能力需求是什么? 高校如何实现地方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人才支撑功能?
要做好前置外循环,考虑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广泛调研财务共享服务发展对人才技能要求,尤其应针对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跨国公司、集团企业、国有企业等; 第二,与前瞻性的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企业合作,这些企业往往是信息技术领先者。当然,调研可以考虑采用信息化或互联网的手段进行,使数据的采集与整理更加高效。前置外循环可以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提供依据,哪些技术应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哪些需要从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剔除,使得高校实践课程更具针对性、综合性、创新性。
( 二) 培养内循环
培养内循环是解决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问题的核心,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行实践教学模块设计。以滁州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为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中设定的实践教学环节( 即课程实践、实践课程、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 ,将实践教学设计成六大模块。
第二步,组织安排实施。目前经管学院已经建成会计综合模拟实验室以及ERP 模拟实验室,为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基础。同时,学院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方法、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校企合作等途径,以保障模块化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目前,很多高校实践教学在全部教学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少,这极不利于模块化实践教学的实施。因此,在学历课堂之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能够很好地解决实践教学课时量不足问题,即将一些职业技能的学习转移到第二课堂( 例如我校开展的暑期小学期) ,利用课前、课后进行有效补充。
第三步,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首先,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考核时,以学生是否具备相应职业技能作为评判依据。要对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实验报告、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以及工作成果进行客观评定,并充分征求实习单位的反馈意见; 对于毕业论文的评定,以学生能否将书本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加以评价。其次,对教师授课质量的考核可通过学生网上评教、检查实践教学教案、检查实习指导记录、带队参赛成绩等多方面进行,对授课质量高、教学成果优异的教师进行适当奖励。
( 三) 后置外循环
后置外循环是借助互联网将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开放给用人单位,让用人单位能够全程了解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培养效果,做到企业用人可视化。借助互联网,可以将每个学生的能力曲线图立体化呈现给用人单位,同时能够给用人单位做每个学生样本与岗位职业标准能力比对,让用人单位能够精准判断学生的实践能力情况,这对学生实习、就业作用巨大。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内部控制;财务共享;风险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很多企业加快了规模化发展步伐,通过建立分公司的形式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但是一些企业由于分公司的增加而不得不对财务部门进行调整或重置,结果相关业务处理重复、信息冗余,核算量增多等问题逐级凸显。下文将围绕这一课题展开具体探讨。
一、企业财务共享模式的理论支撑
财务共享是指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充分运用流程化手段进行处理。这一财务共享模式在管理学中被视为是共享服务的一个延伸,而共享服务是随着跨国集团多层级、多组织机构的管理而逐渐兴起的,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现已广泛应用于各行业企业管理模式中。
二、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在会计内控中的作用
第一,降低成本。财务共享中心模式的处理流程具有规范性、统一性、标准性,在大大降低直接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实施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在对总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以及固定资产等会计业务进行处理时,不再由子公司进行核算,而是通过信息资源共享的形式由总公司进行集中化处理。
第二,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企业在实施财务中心管理模式后,实行统一标准对企业整体进行规划,不仅能够使项目事前控制得到一定增强,而且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还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使企业对子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有更为细致的了解,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和防范风险的发生,强化企业风险管控能力。
第三,实现会计信息实时传递。以往会计信息多数是以各级会计部门层层上报的形式进行传递的,这样不仅速度慢,且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而应用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后,财务部门可运用“ERP系统”使信息传递流程更加规范标准,信息传递更加实时、透明。
第四,夯实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下,国内企业间竞争非常激烈,正确的决策对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而实施企业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能够为企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并能为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工作提供数据支持,确保企业保持一定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财务共享模式存在的会计内控风险
(一)财会系统风险
大多数企业财务共享中心都离不开IT系统集成,但仍有多数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仍旧建立在原有的财务软件基础上,与其他子系统的端口未能实现连接,没有构建真正的ERP系统,导致会计实务操作过程繁琐复杂,需要在各个不同系统之间来回切换,而一旦切换出现连接不稳定的情况,系统数据将无法实现同步。
(二)企业架构风险
通常,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后,将会面临财务部门组织架构调整问题,其涉及人员调整、管理权限调整以及利益划分等。这样一来,一些子公司原本是采取独立核算的财务管理方式,调整后财务资源将被划到总公司中,不仅使得子公司财务工作账务处理空间缩小,还将限制子公司管理层资金使用的自由度,由此,难免会造成一些人员对财务共享中心模式持有抵触情绪,不积极配合企业财务工作,最终导致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实施进程缓慢,对企业发展非常不利。
(三)业务程序风险
企业在运行财务共享中心过程中,各个部门都需要有一个过渡期,以实现对新的业务流程的适应和消化。因此,要实现会计业务处理的统一性,各个子公司需要配合总公司的要求而变更相应业务单元,因此,这一过程中难免出现疏漏和错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受到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法律政策风险
由于各个地区的具体法律环境以及税收政策存在差异性,企业在运行财务共享中心时不可避免将出现一定屏障,所以,总公司必须综合考虑各个地区、地方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情况,根据情况的不同分别处理。
四、改善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效果的相关建议
(一)建立健全企业架构
即要求各部门都能够明确知悉各自职能与义务,对财务部门和内控部门进行合理的事权划分,从而形成一套健全的内部监控体系。其中,财务部门应当根据《会计法》等相关法律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对于会计相关岗位的监督和检查,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进行规划和约束,通过对财务风险的预防,使企业财产安全得以最大程度的保障。而内部监控部门则应当从企业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内部控制手册》以及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各部门的监督检查,定期进行内控检查的考核与评价。通过上述措施对企业结构的完善,以进一步促使企业各部门恪尽职守,为企业内部控制与管理建设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
(二)优化财务共享模式服务流程
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时间较短,缺乏实际经验,所以,企业应当基于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优化财务共享信息服务流程的措施。具体地说,企业财务部门要对各个子公司所反馈的信息进行整合、统计,然后兼顾子公司财务情况和当地政府法规章程,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会计业务处理流程,必要时可以适当放宽要求,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其次,要在实际财务工作中总结经验,通过搭建学习、交流、考察平台的方式,积极学习同行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规范报销、报账、记账、报税等业务流程,采取软性引导和硬性要求相结合的方式督促子公司及时变更相应的业务单元,为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大内控监督管理力度
对此,可以从审计部门入手。这是建设与完善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企业应给予应有重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将审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职能最大化,建立健全审计制度,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并配备专业人才,全面监管内部控制活动的进行。须注意的是,必须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资金来源的透明度,以确保监督的有效性,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效率。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建立外部监督机制,使之与内部监督制度紧密结合,共同监督内部控制活动的执行情况,最大限度发挥监督管束职能。
(四)基于企业需求构建信息系统
企业应当重视对自身财务共享中心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以发展需求目标为参考,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安排专业人士,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将财务系统、预算管理系统、电子报账系统进行整合,实现总公司与子公司、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信息数据共享,使数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加畅通,保证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同时,加大对ERP系统的监督管理力度,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在系统后台设置严格的标准和权限,对于不符合标准和规定的报销内容和部分人员的越权行为,一律不予受理。
五、结语
综上,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过程中,因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将有所疏漏和错误,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进而影响企业整体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企业迫切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执行制度,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内部审计等,以确保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范化;同时加强财务预算和管理,落实财务部门的具体实施情况,提高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效率及内控体系的可控性,最大限度保障内部控制制度落到实处,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张润丰.中国推广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34): 144-208.
[2]郑素萍.浅谈财务共享模式下会计相关内控要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 102-103.
[3]陈惠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36-39.
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作用不断凸显。长期以来,企业会计的作用拘泥于财务会计,其作用主要是对于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而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管理。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期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管理潜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但由于政府的配套指引措施不完善、企业缺乏主观能动性等问题,管理会计体系的建立一直流于形式,未发挥其真正的管理职能。内部控制是企业为实现其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活动,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入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既能加快组织目标的实现,又具有经济性。
二、文献综述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基础,研究重点为企业成本确认。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行性管理会计,将事先计算引入到会计体系当中,实现事先计算、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相结合;二是决策性管理会计,将决策放在首位,服务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分析性管理会计,将管理快会计与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最优决策。
我国对管理会计相关理论的研究晚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以及实践应用,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平衡计分卡、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等在内的管理会计方法陆续应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实施初具成效。目前,我国学者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在企业实践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李建红(2015)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得出管理会计实际应用中存在认识偏差,大量的管理会计方法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信息化水平低下,无法实现数据共享[1]。侯佳奇(2015)主要强调了财务人员在推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每一名财务工作者都应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主动调整工作思路,综合运用管理会计的各种技能,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2]。王满(2015)认为管理会计的当务之急是要让企业各项数据成为有用的信息,依据信息进行管理,管理会计实践应做到打造企业价值链、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编制管理会计内部报告[3]。张明明(2015)探讨了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指出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应以融合的视角,建立信息系统与会计系统有机融合的大系统[4]。
我国当前对管理会计体系建立的研究仍停留于探索阶段,理论基础仍不完善,无法应用于企业实践。基于此,本文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融于管理会计,以期促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实现。
三、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管理会计,区别于财务会计的监督和核算职能,旨在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运用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企业价值的创造与维护。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内部信息使用者,又被成为“内部报告会计。”
内部控制是由包括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基层员工在内的全体实施的控制活动,其目标就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保证资产安全完整以及会计信息真实准确等。
(二)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
1.产生基础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是依据报告对象不同而划分的会计的两个分支,它将会计学、管理学、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相结合,产生于科学管理理论的企业实践中,主要源于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成本的控制,起源于其内部管理;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面控制,产生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为保护所有者的利益,防止管理层舞弊的发生,企业通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自我管理与约束。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的产生都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其产生基础相同。
2.目标具有一致性。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是对企业过去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整理,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借助指标体系对经济活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严密地进行定量分析,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信息,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即解析过去、控制现在、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既能为经营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又能帮助管理层制定各项商业战略和融资计划,同时还可帮助企业实施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程序等;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也分为事前防范、事中监督、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它在经济管理和监督中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企业既定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等,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管理旨在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均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管理需要,目标具有一致性。
3.与财务会计息息相关。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对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核算与监督,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方式,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记录、分析以及报告,而这恰好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管理会计借助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企业信息,向企业管理层提供进行相关决策的依据,二者紧密相连,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内部控制主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以及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涉及到企业会计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是要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确保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预算控制以及财产定期清查制度等,都是在财务会计具体工作流程中,设计具体的内部控制流程,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由此,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在企业的推广均离不开财务会计职能的发挥。
4.内容和方法上相互融合。企业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实质是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方位的价值管理,重点集中于成本控制;内部控制的方法通常包括职权分离、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二者均借助于数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实现其基础职能。
四、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必要性
(一)内部控制为企业管理会计的推行提供可靠信息
管理会计职能的发挥依赖于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作为一个有效的财务分析系统,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层的经营决策,而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依赖于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的顺利实施能够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管理会计职能的实现依托于内部控制,二者融合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二)管理会计能够促进内部控制各环节的顺利实施
内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始终,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由此使得内部控制的设计更加合理,执行更加有效。尤其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内部控制仅仅停留于制度层面,内部控制无法落地,将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相融合,借助于管理会计的方法,构建全面、高效的内部控制实施体系,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五、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融合的措施
(一)改善控制环境,为管理会计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治理环境、组织机制、责权机制、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文化等,良好的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顺利实施的第一步。企业全面推进管理会计的实施,首先必须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以及执行入手,积极调动各个组织、部门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建立组织机制,形成高效的企业治理机制,为企业管理会计实用价值的展现提供良好的执行环境,进而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降低管理会计经营风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阵痛期,经济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面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企业必须时刻掌握市场信息,挖掘其自身以及潜在风险,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对各个业务环节所具有的现行及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建立风险识别机制,保证内部控制的风险预见性,对未来的经济走向和市场变动做出及时的处理,使企业管理会计能够做出最优的生产经营决策,确保管理会计的及时性、准确性。
(三)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确保管理会计以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强化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其具体执行的控制监督,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发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于企业管理会计系统,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应与民间审计相结合,客观、公正的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全方位、多角度评价管理会计分析系统的职能,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突出性问题,从外部视角审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保险监管;偿付能力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保险业从此打开了通往世界保险市场的大门。对中国保险业来说,加入世贸组织不仅要面对保险市场竞争所提出的挑战,更重要的是对国际市场游戏规则的把握与认同。因此,了解国际保险监管发展趋势,借鉴国际保险监管先进经验,对我国保险监管体系的形成和制度建设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是当务之急。
1.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现状及其不足
我国目前采用的偿付能力监控指标是在借鉴欧盟偿付能力额度制度和美国风险资本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包括定性和定量监管两个方面。定性监管主要规定了保险条款、费率、准备金的提存,规定了保险公司单个风险自留额和全部风险自留额,并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进行了规定;定量监管主要是采用了英国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思路。但与实施这种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和监管指标尚有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
1.1缺乏完整的保险会计准则体系。
保险公司不仅同一般企业一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还承担着社会保障的责任,关乎广大投保人的利益。保险公司的两重性质决定了其会计行为规范的两重性:一方面需符合一般财务会计原则,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保险公司对外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保险公司会计期间内的经营成果和资产负债表日的财务状况,要求保险公司的财务信息与其他行业保持可比性;另一方面要符合监管会计原则,主要服务于保险监管当局为保证保单持有人利益而监控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需要。因此,保险公司在会计制度的设计上,不仅需要建立适合于保险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还需要重视监管会计制度的建设。目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都建立了专门的保险监管会计制度,而我国仅于2004年下发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编报规则——准则公告第1号:固定资产、土地使用权和计算机软件(征求意见稿)》,保险监管会计制度建设总体尚处于初始阶段。
1.2缺乏统一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标准。
目前我国的保险企业会计制度实行两种标准,一种是适行于上市公司和股份公司《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1月1日颁布),另一种是非上市和股份公司实行的《保险公司会计制度》(1999年1月1日颁布),两种制度最大的区别是在《金融保险企业会计制度》中更加强调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更有利于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由于两种制度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及方法不同,对评估保险公司的实际财务状况及偿付能力也会带来直接影响。
1.3监管指标不全面,预警作用不明显。
保险财务监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做到满足现状,更要能够对以前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对以后的经营态势做出合理预测。我国在借鉴美国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只是侧重于公司盈利和经营性风险的分析,涉及综合性财务状况和准备金方面的指标较少。而美国的保险监管财务指标仅对产险公司就设立了11个指标,从综合财务状况、利润经营状况、流动性和准备金等多方面来综合考核公司的经营状况。我国只借鉴了美国监管指标体系的一些指标,没有设立一套类似于美国的对历史数据财务状况的追踪分析系统,在美国对历史数据财务状况的追踪分析系统中3年前提出过警告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最终都破产了。
1.4缺乏对财务指标的动态监管。
我国评估保险公司财务指标的偿付能力是以1年内公司认可资产减认可负债的差额作为标准的,只测算这一时期保险公司的静态偿付能力,没有考虑保险公司长期持续经营的要求,不能真实反映不同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另一方面我国使用的一系列财务比率法是定量指标体系构成的,它们在选择上是否恰当、合理,都会影响到预警系统的运行效率。在2003年下发的《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中只是从认可资产表、认可负债表、最低偿付金额几方面对保险公司的财务情况监管,并没有联系保险公司在一定假设条件下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做出预测。
2.加强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建议
2.1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管。
我国保险监管当局对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分别规定了最低偿付能力标准,但这些规定并没有被很好地执行,一些中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的概念和风险选择的意识不强,挂赔现象严重,整体偿付能力依然薄弱。保险公司承担着广大被保险人可能发生保险事故而引致的赔偿或给付责任,只有本身具有足够的偿付能力,才能保障被保险人的安全,增强消费者的信心。因此保险监管应进一步重视并加强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的考核,结合国情,参照国际惯例,改善目前最低偿付能力的计算方法,使其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确保保险公司对所承担的风险具有足够的赔偿或给付能力,保证公司良好的财务稳定性和较高的置信度。同时要注重建立应急机制和化解风险的渠道,一旦发现偿付能力不足,应立刻采取诸如办理再保险、转让业务、增加资本金、调整资产结构或是限期整顿、停止部分业务、直接接管等补救措施,重新塑造保险公司的财务信用体系,以维护社会保险园地的正常秩序,促进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
2.2建立完善的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体系。
加快保险企业会计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建设,认真研究并借鉴国外保险会计的规范和标准保险业法定会计准则体系,结合我国保险业发展实际和监管要求,不断建立完善体现保险行业特殊性的保险业会计准则体系。保险公司可以先按照保险行业通用会计准则(GAAP)编制通用会计报表,再按照保险法定会计准则(SAP)调整为监理会计报表从而满足投资者和监管部门的不同需要。
2.3建立有预警性和评级等级制度的监管模式。
集中保险公司的资产获利能力、资产质量、投资收益、准备金充足率、资本金充足率等体现偿付能力安全性的各项财务指标,并分析3到5年的财务跟踪指标和财务评价等级制度,通过多年跟踪的财务指标来分析发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征兆,评价公司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且采用财务评价等级制度的方式对公司的大小和财务状况进行分类,提高监管的精细化程度。目前,以NAIC(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的IRIS(保险监管信息系统)和RBC(基于风险的资本管理方法)为代表的保险机构偿付能力风险预警机制已经在世界各国广为应用,我国的保险监管应尽快改变传统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做法,加快监管信息化建设,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2.4建立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转变的监管模式。
对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进行动态监管的主要内容包括:(1)动态评价保险产品负债与其相对应资产的实际形态是否匹配;(2)不仅是对决算期进行评估,而且通过对未来任一时点现金流量状态进行模拟,来反映和评估保险公司的所有经营状况;(3)借鉴美国做法进行利率假设,通过适当的概率分布来确定利率和变化,并考虑公司的各种资产和负债的配置,将公司现金流公式化,计算出各种利率假设下公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以此来评价公司的偿付能力。
2.5加强保险行业自律。
成功有序的监管离不开行业组织的自律配合,保险行业协会是保险人或保险中介机构组成的社会团体,其在规范保险市场方面发挥着政府监管当局不具备的协调作用。因为行业组织在起市场主体间联络、信息、技术咨询和共享服务等作用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还能独立充当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和行业经营行为的仲裁者。监管当局应积极支持保险行业组织的建设,以行业的自律担负起监管的辅助作用,通过保险行业协会加强各保险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保险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从而避免同业过度竞争造成亏损和偿付能力的不足。
2.6提高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入WTO,中国保险监管业面临考验,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保险监管在物质或者有形的层面上迅速地向国际靠拢、与国际接轨,但保险监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一种理念,文化和理念上的转变问题是不可能通过WTO或其他什么协议可以简单解决的。但事实证明,有形和无形两个层面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达到协调一致,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与国际接轨的保险监管。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所有保险监管从业人员的普遍素质。从现状看,我国保险监管队伍是相当不错的,精练、充满朝气。但是必须看到,我们从事保险监管的历史毕竟太短,对市场经济和开放条件下保险监管理念、技术和手段的了解、认识和掌握有限。在不少人的观念中还留存着计划经济和封闭经济体制下政府行为模式的烙印。人的观念不转变、素质不提高,所谓的接轨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应当看到,在监管机构、监管形式和监管内容上,当前我国保险监管与国际潮流不一致。比如,全球兼并盛行而我国的保险监管则要求产、寿险分业经营,国际保险监管日趋放松对微观层次的监管而注意对偿付能力的审查,我国却强化对费率、条款的监管。对此,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地予以正确评价,我国的保险监管方面基本反映了我国的保险业水平及发展要求,如产、寿险分业经营就促进了我国长期以来发展不足的寿险业务迅速增长,又如从全球购并历史来看,合总是以分而发展为基础的。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从国际保险监管中看到我国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亚锋著.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构建,《保险研究》,2001年06期.
[2]曾静.完善我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思考,《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戴娟.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保险监管体系的建设,《保险研究》,2004年05期.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变革的产物,对会计工作环境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大数据提供海量的会计处理对象要求企业在特定时期内识别、挖掘有效的信息并完成转化,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输出质量。在大数据环境下,会计领域对数据及信息的敏感程度迅速提高,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在大数据环境下,信息源复杂细致、种类丰富,数据结构性明显且获取的方式更加便捷,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组合、处理和分析企业数据,不再满足于以往的通过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来获取信息,财务信息处理工作也会在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中完成,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会计数据库了解到他们所想要的信息,会计信息披露越来越趋于细致和全面;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的成本更低,这就使得大量的实时的会计信息高速的在各个使用者手中传播,使得信息的透明度更高,企业的会计信息不再是企业的商业秘密,这造成了企业会计信息的一定公开性,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基于以上三点变化,造成了在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处理难度的加大。(一)首先,会计信息数据的基数庞大,各种各样的信息交错在一起,很难理出头绪,要在海量的数据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工作量很大,并且因为数据的时效性很高,其变化速度很快,这也无疑加大了信息处理的难度。(二)会计信息数据“鱼龙混杂”,会计信息庞大的数据基数,有价值的无价值的都混淆在一起。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信息的路径很多成本很低,难免会有别有用心的人虚假消息用来混淆视听,所以会计在提炼信息时需要辨别真伪需要筛选以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三)被披露的会计信息存在安全隐患,因为互联网的特征,有些不是必须公布的企业会计信息也很有可能遭到来自互联网的袭击。显然这会给企业的会计信息,甚至企业其他的非会计信息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不仅使得企业很难保守住自己的商业秘密,甚至会丧失核心竞争力,所以说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四)大数据的复杂设计和综合运用,要求会计相关人员要具备专业化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使得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更高。相对于传统的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计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完成传统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而且还需要收集、整理和筛选数据,挖掘和提炼海量数据信息下有价值的内容。大数据使得会计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是利益相关者能否做出正确合理决策的关键。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
二、大数据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路径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数据即资源,企业在此背景下必须重视会计数据资源,需要对会计信息数据的整合处理建立优质高效的会计资源数据库,需要对会计数据库的利用配备科学岛制度规范和合适的会计人员。
(一)加强互联网会计法治建设
在大数据时代,财务云会计、信息共享服务、网络会计服务和会计智能机器人等都告诉我们传统记账不适应这个时代了。大数据功能下的云计算将各类会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汇总,可以发挥出现代会计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的动态功能。加之在企业的经纪业务中出现了O2O、P2P、B2C业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虽前后两次修改,仍无法企业对相关业务的监管。近年来,在互联网环境下,个别企业的会计利用互联网进行伪造、篡改会计资料,发生会计犯罪的例子是存在的。信息源的复杂化使得会计信息输入转换的舞弊机会增多,加之人被物质所诱惑可能在工作中丧失理性等都助长了会计人员的冒险意识。在互联网环境中,会计在网络系统中计算机处于互联状态,每个会计人员所在的子系统甚至可以互相访问,信息安全难以保证,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篡改、盗窃或保存不妥而丢失,甚至遭遇黑客攻击。因此,首先需要修改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相关内容;其次还需制定出台网络会计法规,以防范和控制大数据给会计带来的网络风险;另外,应出台监管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会计处理软件的知识产权。
(二)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工作人员对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所以应大力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律教育,使其明确法律界限,了解违法成本,从而使会计工作人员自觉的遵法守法,营造良好的会计环境,创造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当前在企业中,个别会计缺乏公正的职业态度和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编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报表,有些会计利用虚报冒领甚至收入不入账等手段伪造、损毁和隐匿会计资料,利用职务之便挪用甚至贪污公款,这些会计行为都助长了不正之风,侵害了企业利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会人员要与时俱进,坚定职业信念,培养崇高的政治修养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要树立坚定的法制意识,维护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外,在大数据环境下,现代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会计法律法规和准则,要熟悉会计电算化系统、网络技术和数据库原理,可以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决策和考核评价,在个人综合业务素质和大数据的要求相符合。
(三)构建新的会计职业水平测评标准
人力资源的价值评估在大数据时代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我国会计资格证取消后,会计职业的准入门槛就放低了。加之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一个会计会做凭证似乎就可以开展核算工作,这种认识是及其错误的。因此对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评价和考核应该建立新的标准体系。在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教育方面,除了夯实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增设强化会计能力的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和创新课程,培养商能并重、学识贯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立足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商”的素质、“能”的素质、“识”的素质循序培养、协同推进。在会计人员的职称晋升上除了目前的三个级别的考试,还应该设置各个级别职称对应的恪尽职责和能力要求,达不到标准的即使考试过关也不得予以聘任,初级阶段以会计专业知识和基本法规及其应用为主,中级阶段以会计政策的灵活运用及其管理能力为主,高级阶段以决策水平和筹划能力为主,各个阶段设置对应的指标体系,既包括会计智商要求还包括会计情商要求。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信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有利于降低企业决策的风险,也为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决策选择提供了帮助。
参考文献:
[1]夏振宇,杜萍.大数据环境下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08):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