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建设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ce of life is increasingly accelerated urban comfort requirements are increasing. People hoping to live in a integrated higher city that set of leisure, entertainment, shopping, travel, dining, office, residential and transport more convenient.
Key words: Chengdu; city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rend
中图分类号:TU984.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经济政治已高度发达,拥有众多常住与暂住人口,作为政治商业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这座城市里安家落户。但快节奏的生活让“城市综合体”成为城市白领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同时满足办公、购物、餐饮、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效提高生活效率,适应人们更快的生活节奏。
关键词:
城市综合体 成都市 经济 城市建设
正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对城市舒适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希望居住在一个集休闲、娱乐、购物、旅游、餐饮、办公、居住与交通为一体的更为便捷、集成度更高的城市。人们的这种需求,促使“城市综合体”应运而生,它成功弥补了大型城市商业点分散、居住区与购物区相距较远的城市缺点,为经济、政治、文化已经高度发达的大型城市注入新鲜活力。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城市综合体基本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全部功能,所以也被称为“城中之城”。 大型城市综合体适合经济发达的大都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在功能选择上要根据城市经济特点有所侧重,一般来说,酒店功能或者写字楼跟购物中心功能是最基本的组合。①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城市,经济政治已高度发达,拥有众多常住与暂住人口,作为政治商业中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求职者在这座城市里安家落户。但快节奏的生活让“城市综合体”成为城市白领的需求,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同时满足办公、购物、餐饮、休闲等多方面的需求,有效提高生活效率,适应人们更快的生活节奏。
因为有了对“城市综合体”的需求,2011年,成都在建和在售的综合体项目就超过了50家,总建筑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但在如此众多的新建城市综合体之间,同样存在着强烈的竞争,只有占据相对黄金的地理位置、掌握相对丰富的客流资源、拥有产品及后续运营服务优势项目的综合体,才能最终在成都这个经济政治大都市的不断发展中实现良性运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回顾过去,二十年前,成都市第一代城市综合体以1991年建成的蜀都大厦等项目为代表,继而在一环路、二环路出现了第二代城市综合体项目。这些早期的城市综合体,经历了多年的风霜雨雪的洗礼,有一部分仍在成功扮演着商务中心、商业集中点的角色,尽管其交通状况、整体设计、业态组合等方面在城市高速发展面前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但我们必须承认,在过去的若干年中,它们都是伫立在成都市的经济巨头。
前几代城市综合体的成功为现代新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为新综合体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改进重点和创新途径。包括对北京、香港、石家庄、唐山等地城市综合体的实例分析,不难看出,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是城市综合体建设的基础,但选择合适的建设方位、先进的设计理念、周围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丰富的业态组合以及完善的服务售后系统建设才是一个庞大的商业综合体在一个城市站稳脚跟、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除了自身发展,政策支持也是城市综合体持续运营的强大后盾。在四川省市场运行工作会上,相关领导表示,“抓住天府新区建设和“交通先行”兴市战略推进的契机,今年我市将把推动城市综合体大发展作为提升商业业态促进本土和外来消费的主要抓手之一。”这表明了成都市政府支持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决心,同时也表明,对于城市综合体对于成都市的发展来说是有极大的推动意义的,而新近亮相城东攀成钢片区的成都ICC项目,以诸多划时代的标志性特征,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应运而生的成都第三代城市综合体”的代表之作。成都ICC项目在交通等方面的出色规划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尤其是交通动线组织的多元化是具有革命性的。据调查,成都ICC的大型商业与居住功能分区的科学规划,既能保证购物活动的方便快捷,也能保证居住环境的安逸舒适。在市场运行工作会中,值得一提的一项是,我市将大力推动城市综合体大发展,依托地铁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建设高品质复合型的商业平台载体。今年重点推动华润万象城、来福士广场、龙之梦成都新城、成都国际商贸城、成都华置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并开展与地铁轨道交通的线路对接和空间对接。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兴起的城市综合体是成都市进一步发展能够借鉴的宝贵经验。不说已经发展成熟的北京CBD,仅谈在2011至2012年间兴起的河北省两大经济强市――唐山和石家庄――新兴起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其地理位置、周围居住区人均消费能力以及交通状况均属所在城市的前沿。以唐山的万达广场为例,位于唐山市中心区,即唐山市新华书店原址,附近唐山市百货大楼、三利购物广场、华联百货等形成了多年来唐山市民的习惯消费圈,并位于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旁边,附近还有新华大酒店、唐山市中医院、唐山市工人医院等社会资源,集旅行、购物、居住、医疗、社会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真正体现了“综合体”这一概念。唐山市万达购物广场的开业,不但能够为拉动唐山经济发展做贡献,更丰富了城市功能,是城市更加舒适,响应了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打造宜居靓城”的口号。又例如同样是作为一省之代表的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拥有大量高等教育学院,众多具有消费需求的年轻人集聚在这个城市里,石家庄市原有的消费场所不能全方位的满足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终于,在2011年底,石家庄市的万达广场正式开业,并利用圣诞节、元旦、情人节、新春等节日,以其具有青春活力的主题活动、前卫的装修风格、丰富的商业资源,成功吸引了市内各大院校年轻客源的光顾,并以此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实现了良性循环。
这些城市综合体的成功都为成都市城市综合体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相信伴随着成都市经济文化科学的高速发展,成都城市综合体的崛起与良性循环指日可待,让我们共同期待城市综合为成都市带来的美好明天吧!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一、生态社区建设的系统构成和服务体系
(一)建筑节能系统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 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
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 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 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 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
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四)生态社区建设与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结合
北京城乡结合部当前面临外来人口大量聚集、建筑无序、人居环境脏乱、垃圾处理负担重、秩序混乱等诸多问题,成为城市治理的一个难题。治理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改变这一地区的人居环境,建成环境整洁、秩序规范、生态宜居的城市边缘地区。这也是生态社区建设的目标。因此,在北京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的城乡结合部进行生态社区建设,在此过程中同步完成城乡结合部治理目标。
参考资料:
[1]毕光庆.新时期绿色城市的发展趋势研究[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4):232.
[2]陈浮、陈海燕.城市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研究[J].人文地理,2000,15(4):56.
[3]陈静、尹卫红、张景秋.宜居城市与北京城市居住适宜性评价[J].北京联合人(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15-18.
[4]贝恩特・达勒曼、陈炼.绿色之都德国弗莱堡――一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范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年.
[5]董宪军.生态城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21.
[6]顾文选、罗亚蒙.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J].北京规划建设,2007(1):7-9.
[7]郭根.中国健康城市建设报告NO.1[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
[8]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5(10):45.
[9]雷翔,欧阳东.人居环境的地域性与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2006(3).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工作;发展趋势
1工程监理的概述
在工程监理的建设当中,需要有具备了相应能力的工程监理单位,通过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承担项目工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为建设单位的建设行为进行监控,同时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工程监理的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政策,并根据相关的工程承包及监理合同来执行,其中具有广泛的权利和内容,例如,工程监理人员可以在施工单位、设备和材料供应单位的选择上提出相关的建议;同时可以对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措施、施工计划和施工技术等方案进行审批;对于一些不称职的施工和管理人员,工程监理人员可要求承包单位予以撤换。严格管控好施工工程中所存在的不规范的行为,要求施工方对其进行及时的整改工作,保障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具有重大意义。监理师在整个工程监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能对整个工程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工程建设来说,要求监理师一定要认真工作,在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进行全面落实的基础上,以双方所签订的合同当做是主要方向,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进而使得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所要求的效益。
2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2.1工程监理责任不断提升
在基础建设中也不短的加快步伐,条件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为了能够推进工程安全生产的形式的持续稳定,就要加强建设工程的工程监理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在工程中设计的面很广,对于建设人员的工作量也就很多,员工们工作的难度也就相对比较大,建设工程涉及大每家每户。对于监理人员工作的责任逐渐增多,工作内容也不断的复杂化,在工作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流程有,首先,在工作当中,有些行为不规范的的业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推卸责任以及形式化的情况。其次,在当前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体系就是施工企业进入改制、改型期的工作流程以及工作模式。最后,社会正处于不断发展当中,因此施工单位和施工企业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工作时,具有较强实力的单位和企业便成立了属于自己的监理部门以及监理子公司,从而使得劳动力过于密集,每个工种的工作量也被不断扩大,最终,使得施工人员整体素质的下滑。
2.2监理地位较为尴尬
对于目前的工程项目中,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使得建设单位在整个工程项目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也就造成了很多权利都习惯性的集中在建设单位的掌控之中,工程建设监理制度即使在实行后,建设单位对于工程建设投资控制权仍然留恋,对工程监理单位往往没有实际控制权。监理单位有责无权,监理单位成了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之间的“夹心”,对施工过程难以控制管理、实施监督,地位相当尴尬。
2.3工程监理招标,引发恶性竞争
在对工程监理招标的过程中,由于很多的企业都自己建立了监理单位,也就造成了工程监理招标处于恶性竞争,很多工程监理单位没有得到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第三条规定,符合条件的建设工程监理必须实行招标。但是从当前行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引入竞争机制是对的,但是在对工程监理招标的时候,价格竞争也就成为工程监理单位的重要手段,对于工程监理单位费用低于收费标准,过低的收费也就造成监理人员的素质偏低,对整个监理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监理行业的效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3.1工程监理走向项目管理发展
工程监理的主要范围就是对工程的施工阶段进行监理,因此,便没有过多的涉及到工程设计阶段,由于工程项目管理中主要就是从工程设计阶段开始,工程设计也就是对整个工程的分析和建设决策,因此,要从工程的设计阶段开始进行监理,从而能够实现更为全面,且有效的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的管理职能主要就是提供管理责任,所以我们要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在管理中不断的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工程项目管理代表业主方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来实施整体工程项目组织的管理与服务。对于监理行业竞争十分激烈,也就导致很多的监理企业参差不齐,很多的监理取费偏低,这也就严重影响了监理人员的工作收入,监理人员的收入如果太低,也会对监理工作的质量产生影响,因为一旦他们没有认真对待监理工作,就会降低相对应的监理工作技术水平,也就没有履行到监理责任,对于施工现场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就不会进行及时的处理,蒙混过关,一般情况下,业主方都会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组建自己的队伍进行管理。工程监理我们要向着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工程监理企业必须要进一步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经营理念,不断的扩大工程经营范围,扩大经营的规模,不断的向两个方面扩展,从单一的施工阶段的建设项目管理,从单一的质量控制向质量、投资、精度、安全和环保方面进行全面控制,同时应用现代管理理念进行控制,采用先进的项目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为主业提供全过程和全方位的咨询服务。
3.2取消现行的监理强制性招投标规定
在国际层面上,工程监理的工程服务行业并不具备强制性的招标投资规定,大部分的省市都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相关要求,自行对有关招标投标方面的办法和文件进行了制定,而某些省市更是为了压价,之间公开招标,进而使得在监理招标时,存在着众多的不规范行为,这与工程监理的原则可以说是背道而驰。因此,必须要将监理招标的强制性规定立刻取消掉,同时,再出台一些与之对应的指导性文件,这样才能够杜绝压事件的发生。
3.3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工程质量不仅关系到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也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生命财产的安全,建设要以工程质量为基础,建立良好的质量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对于监理企业需要留住高素质的监理人才,对于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只有更好的树立人才理念,才能更好的提高监理工作的时效性。监理企业要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人才,充分的运用人才,在对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中,主要就是要对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重点培养,为企业以后的市场争取优秀的人才,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对于这类人才对监理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再加上不断被完善的建筑市场竞争机制,因此,如果监理企业想在市场竞争机制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就必须修炼内功,吸取高素质和专业性较强的人员,同时还要更好的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建设部门还要不断的完善监理相关的政策,更好的为监理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结束语
工程监理行业在提高中国建设工程管理水平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都收获了相当高的成效,可是在工程监理所存在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它的发展,所以对于监理行业的发展我们要不断的提高监理行业的人员素质,为监理行业的发展指出方向。
作者:吴小娟 单位:厦门基业衡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冷建功.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发展存在问题及建议[J]信息与电脑,2013(01).
(一)建筑节能系统
1.建筑节能是生态社区主要标志
人类的能耗主要有建筑能耗、运输能耗和生产能耗三方面,其中,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是生态社区最重要的部分。世界各国生态社区最重要特征是采用最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如,德国法兰克福作为生态城市,最早诞生了欧洲的被动节能房屋技术。瑞典建设生态城市的典型经验,是通过木制保温房自身的隔热性实现了房屋的取暖和防暑。
2.社区建筑节能的技术构成
社区建筑节能技术有五种类型:一是被动房技术,主要特点是增加建筑物维护结构的保温系数,减少建筑物冷桥、热桥的冷热耗散。二是热辐射技术,主要特点是通过屋顶或地板下冷热水管的辐射,取代传统取暖用的热对流技术,所用水温比传统制暖的约80度水温降低了近50度,大大降低能源消耗。三是地暖技术。四是保温门窗技术。五是新风系统技术,这种系统由进风道和出风道组成,进风道的新鲜空气通过过滤、加湿,出风道在排出废气过程中与进风道实现冷热交换,进而实现室内空气的恒温、恒湿和清新。
(二)可再生能源系统
生态社区建筑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采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替代石化能源,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建立起可持续的能源供给体系。一是太阳能,包括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热水器,同时利用太阳能集热为地源热泵存储热能;二是地热、地冷系统,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既能供热又能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三是水源热泵,是利用地球水所储藏的太阳能资源作为冷、热源,进行转换的空调技术。此外,还有空气源热泵、风能和核能等。
(三)公共空间和绿地系统
社区公共空间对社区居民的社会交往和归宿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将有助于社区分担城市的功能,其系统包括:第一,绿地系统。既要有中心绿地系统,还要有分散绿地规划建设;不仅要绿化建筑体,还要绿化庭院,增加社区居民融入自然的范围;考虑社区建筑区间的空气流向和可流动性,便于社区空气净化。第二,社区公共休闲空间。包括社区住宅楼房之间的公共小庭院系统划分、社区内规划合理的街道宽度。
(四)垃圾污水循环处理利用系统
根据目前国际生态社区的经验,在生态社区建设封闭式全自动地下废物收集系统,由垃圾焚烧和废水余热回收的能源用于城区采暖。市民的生活污水和废弃物经处理后能产生沼气,为汽车提供了燃料。
(五)产业及公共服务系统
一是产业服务系统。全球典型的生态城区,像德国的弗莱堡市、奥地利古兴市等,其生态产业为本地就业提供了日益扩大的空间。二是公共服务与管理系统。生态城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环境治理、社会服务、社会治理为城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制度保障,体现了市场背景下政府公共职能的准确定位。生态城区公共系统的空间布局规划和职能设计需要与城区建设在空间上协调,以提高公共系统的运行效率。
(六)道路通行系统
一是社区人车分流系统。在国外成熟的生态社区的道路交通体系中,行人和自行车拥有优先权。在社区人行通道上,儿童、老人没有任何交通危险。目前,我国的社区道路带有明显的机动化时代特征,道路主要是为机动车通行便利而设计。生态社区显然是后机动化时代的产物,应该为逐步到来的人行时代和非机动化时代提前构建道路系统。二是自行车出行系统。生态社区的一个标志是自行车等非机动交通工具的比例高于其它社区。自行车在社区的地位反映了社区生态文明的程度。国外生态社区对自行车的重视表现在,居民楼一层基本上是作为开敞的自行车停车场所,旨在鼓励居民尽量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此,社区道路系统中应该有专门的自行车道,楼宇间、楼宇内或地下室的自行车停车场的容量按照每户两辆自行车的空间来设计。
(七)社会人文系统
社会人文环境是生态社区的精神和灵魂。生态社区不仅是一个接近自然的人工系统,也是一个具有人文特质的社会系统。生态社区不仅提供自然、清新、优美、便捷、舒适的自然物质环境,还提供个人自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关爱和共享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每个生活在生态社区的居民都应享有社区事务的话语权和终极决策权。社区的社会人文环境系统体现在四方面:一是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高度关注和参与;二是社区邻里沟通工作;三是社区文化活动的普及推广;四是社区居民自我管理。
二、生态社区建设是北京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
(一)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系统的重要基础
1.人居系统是城市系统最重要的单元
城市生态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绿地系统、产业系统、人类流动系统以及人居系统等方面,其中的人居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要素,具体体现就是生态社区,也被称为绿色社区或可持续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基本单元系统,强调人群聚落(“社”)和自然环境(“区”)的生态关系整合,是居民家庭、建筑、基础设施、自然生态环境、社区社会服务的有机融合。
2.生态社区体现生态城市的核心价值
生态社区由数个生活小区组成,通常容纳数万人口、范围在2平方公里以上。生态社区作为城市人居系统的基本生活单元,在城市生态系统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首先,生态社区是生态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具体体现。目前国内外建成的生态社区都具有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特点,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一个有序的空间环境。其次,生态社区构建了环境支撑系统,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的有机融合、绿地系统与建筑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能源供给系统与能源节约系统的有效配置。再次,生态社区成为凸显生态城市特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生态城市的主要功能。
3.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项目突出了生态社区的发展导向
自1986年江西宜春市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以来,截至2012年7月,97.6%的地级(含)以上城市和80%的县级城市提出以“生态城市”或“低碳城市”等发展模式为城市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尝试这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
(二)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1.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定位的要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立了北京城市发展目标是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明确了北京特殊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在现代生态文明发展阶段,首都是一个国家人居环境的代表,也是国家生态竞争力的展示。目前,世界生态环境评比中,德国首都柏林以其城市绿地面积数位列第一。因此,生态城市目标是北京城市的发展定位和价值追求。
2.生态城市是破解北京城市发展瓶颈的必然路径
北京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管理瓶颈。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色空间萎缩等,降低了城市发展质量,增加了城市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加之越来越频繁的城市灾害和公共危机,生态宜居、城市安全保障已经成为现代城市运行的首要目标。
3.生态城市是北京城市发展转型最重要的推动力
上述问题的出现,既有城市资源过度聚集的原因,也有产业类型和产业体系的原因,但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原因,是过于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带来的人口、交通和环境问题,是产业导向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后果。这种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的空间经济效益,对城市交通、环境支撑考虑不足。北京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金融街及周边的交通压力、北京通州、大兴和昌平天通苑的“睡城模式”(以居住区为主)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生态社区建设已经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
1.生态社区成为提升北京城市化发展质量的依托
当前,北京正处于由一般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社区将成为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部分。生态社区在特定范围内建立起了现代城市运行的生态系统,包括能源系统、废物利用系统、绿地系统、公共空间系统、人居系统、公共服务系统、路网系统及交通系统等,完善了城市的功能,丰富了城市化的内涵,提升了城市化的质量,在社区范围内实现了生态城市的目标。生态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清洁、舒适、自然的最佳生活环境,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2.生态社区成为北京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
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的一个自然阶段。随着北京城市产业升级,产业空间布局调整,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等,都将带来北京城市的更新和发展。特别是北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扩大,需要通过城市更新,扩大城市空间规模,拓展建成区面积,提升城市的承载力。过去北京城市更新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摊大饼式的向外扩展,而没有采用组团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产业布局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协调性不够。国外城市更新的一个重要经验是,在城市更新中注重新城建设,以新城为载体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同步。以生态社区为重要内容的生态城建设为新城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供了支撑。
3.生态社区是推进北京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是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北京的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异地城市化特征,一方面约有700-800万的外来人口拉升了北京的城市化率,同时又有不低于这一数字的瞬间流动人口在北京城区活动,另一方面是北京远郊区县的大量农村人口没有跨进城市的门槛,其城镇化更多表现为土地的城镇化和房地产造城运动,相当部分建筑能耗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全,社区绿化率低,道路交通布局不合理,社区空间格局不科学,生态性、宜居性低。这种模式实际上依然在重复过去城镇建设的老路,需要通过生态社区建设,提升北京郊区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增加对人口的吸引力。
4.北京生态社区模式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比较典型的生态社区有丰台长辛店低碳生态社区、石景山远洋山水绿色生态社区和石景山五里坨生态社区等。这些社区在生态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五个系统:一是社区公共交通系统和出行系统,几乎不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部分社区小区的建筑节能、节水系统和可再生能源系统;三是建立了人车分流系统;四是社区绿化景观系统和自然湿地环境系统;五是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三、北京城市发展中的生态社区建设思路
生态社区展示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新目标和新路径,将极大地改善城市生活品质,对提升北京城市发展质量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制定符合实际的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
生态社区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强的系统工程。对生态社区系统不仅需要价值认同,还需要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运作能力,更需要政府和专业机构的系统规划和设计指导。目前出现的冠以生态社区名义的房地产项目,其中许多缺乏生态内涵,政府和专业机构指导功能缺位是一个重要原因。北京生态社区建设规划指导体系包括社区公共空间规划指导、社区人居系统规划指导、建筑节能设计指导、绿地系统规划指导、绿色出行指导、废物循环利用规划指导等。
(二)制定生态社区建设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目前各地的生态社区项目千差万别,重要原因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标。现有的生态社区标准主要是参照生态城市标准,后者有无数个版本,许多标准和指标直接来自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田园城市、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等不同领域的评价系统。目前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存在问题,一是指标体系对生态社区的指向性、对应性不足,影响了评价的全面性,难以突出社区建设的生态导向;二是生态社区指标的分级指标不足,对社区生态建设的指导力弱化;三是生态社区的评价标准的定量化有待加强;四是生态社区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的国际参照性和开放性不够。
(三)建立和完善北京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
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是企业,企业建设生态社区的动力来源于对生态社区的认识和理解,也来源于政府的激励机制。政府应按照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动力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有两类:一是财政手段,包括生态补贴政策、环保补贴政策、绿化补助政策;二是无形资产授予:包括授予生态社区名誉、称号、品牌认可、资格认证等。约束机制有两类:一是建设规划审批要求,包括建筑能耗要求、社区绿化率要求、社区雨水回收系统要求等;二是社区建筑验收达标要求等。
(四)建立生态社区建设服务平台
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信息服务平台,旨在提供国内外社区建设的新模式、新经验,介绍国家对社区建设相关的节能、环保项目的支持政策等。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旨在展示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生态技术、环保技术,介绍相关产品和企业,建立网上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融资服务平台,旨在建立各类产业基金、节能环保基金等融资平台,建立生态社区建设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帮助企业克服生态社区建设的资金瓶颈。
(五)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现代节能环保技术设备是生态社区建设的技术基础。生态社区建设中大量使用的节能设备、环保设备、可再生能源设备、保温墙体材料、保温门窗等产品,其自主生产加工基础还比较薄弱,完全依赖产品设备进口成本高昂。因此,当前亟需建立生态环保的技术体系,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为北京生态社区建设提供技术适用、价格合理的设备系统。
四、寻找生态社区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生态社区建设规划与新建小区建设规划相结合
未来新建小区规划要求一定的小区规模,避免分散的房地产开发。可以参照国外的社区开发建设模式,在统一规划的新社区里由不同的开发商分片开发。规模化的小区开发可以实现生态社区的系统建设。同一开发商的项目由不同的建筑商施工,形成具有规模效应的多种建筑形态交错的社区人居系统。
(二)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城建设结合
相比建成区,结合北京新城发展推进生态社区建设具有可行性。北京的亦庄、通州、顺义正在进行新城建设,其中规划有大量的居住区项目。这些地区原有自然环境条件良好,绿化率较高,人口密度较低,有足够的可规划空间。将新城居住区规划与生态社区规划结合,以提升新区的生态化程度。
(三)生态社区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
近二十年来北京的城镇化发展与全国许多地区一样,走了一条土地城镇化道路。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节能环保、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生态社区建设必然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不二选择。可在北京近郊和远郊区县选择试点城镇,研究北京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推进生态社区建设的政策和路径问题。
(四)生态社区建设与北京城乡结合部建设结合
关键词:建设工程监理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N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c)-0235-01
建设工程监理的实施属于我国建设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我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交往的结果。自1988年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开始试点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从而在工程建设中所占的地位也日益显著,在控制工程造价、提高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笔者就立足于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作用的基础之上,探讨了建设工程监理的发展趋势。
1 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
建设工程监理制度的实施,发挥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程度上促进了建设单位的工程项目管理向着专业化以及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建设工程监理在工程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对工程建设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1 促进了建设工程投资决策的科学化
在工程项目可行性的研究阶段,就融入了监理,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这主要是因为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到了项目决策的环节中,不但有效地提高了项目投资的科学化水平,最大限度降低投资决策的失误,而且使得项目投资顺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
1.2 有效地规范了参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建设行为
由于工程监理企业逐步向着专业化和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在建设工程实施活动中,有效地约束了建设所有方的行为,逐步改变了政府以往对工程建设实施宏观监督和微观监督的不合理状况。工程监理企业充分根据委托监理合同及相关的合同来对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进行监督和管理。凭借事前管理、事中监督以及事后控制的有机结合,极大程度上对参与建设活动各方的建设行为进行了规范,有效地防止不正当建设行为的发生。
1.3 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安全
众所周知,建设工程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既要具备普通产品共有的质量特征外,又要具备适应性、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等特点。所以,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与此同时,工程质量又具备质量波动大、评价方法特殊、终检的局限性等特点,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建设工程的质量管理单纯地满足承建单位自身管理以及政府的宏观监督是不够的。工程监理企业参与其中,就能够实施有效监管,对确保工程的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大限度避免工程质量存在的隐患。
1.4 实现了建设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从建设单位来考虑,立足于建设工程质量标准以及预订功能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降低投资额度。从国家以及社会公众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要实现建设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自建设工程监理制度实施以来,工程监理单位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而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社会的投资效益。
2 建设工程监理发展趋势
2.1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
尽管当前我国关于工程监理的法律法规较少,《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施工阶段的监理行为。然而,我国在此方面的法制建设较为落后,尤其是市场机制以及市场规则方面。再加上监理企业合同管理意识普遍不强,监理行为非常不规范,已经无法更好地顺应该行业发展需求。所以,建设工程监理向着规范化和法制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潮流。
2.2 由过去单纯地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
一般而言,建设工程监理是工程监理企业向建设单位提供项目管理所进行服务的,所以,就应该在建设活动的整个阶段都应该接受建设单位的委托提供管理服务。事实上,多是将施工阶段的监理作为重点,而且侧重于对质量的监理以及工期的控制,对于合同管理以及投资控制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从建设单位方面来考虑,决策阶段以及设计阶段对项目的投资、质量具有关键的影响,特别看重专业方面的管理服务,也就是说,既要实施质量控制,又要重视提供投资控制、合同管理等服务。因此,施工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监理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2.3 建设工程监理向着国际化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加大开放,许多外国企业纷纷进入我国市场建设工程中。与此同时,也为我国企业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由于我国工程监理企业对国际惯例较不熟悉,执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再加上未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具备竞争力,与国际接轨,向着国际化水平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从而就要求工程监理企业积极借鉴外国企业的先进经验,以便逐步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
2.4 监理工程师的综合业务水平应该向着高层次方向发展
纵观当前我国从业的监理工程师,普遍都接受过监理理论以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在质量、进度、投资及合同管理方面通过考试才能够上岗执业。然而,仍有很多监理工程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无法满足全方位监理工作的发展需求。而且监理执业人员综合素质问题已经发展成为工程监理向着全过程、全方位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所以,加强监理工程师的继续教育迫在眉睫,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来提高监理工程师的综合素质,不断更新知识结果,以便促进业务水平向着更高层次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代红.谈监理企业的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