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湿地保护和恢复措施;滨海县

中图分类号:X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00902

1引言

1971年2月2日,《湿地公约》在伊朗的拉姆萨尔正式通过。从1997年开始,世界各地都把每年的这一天作为“世界湿地日”加以庆祝。

湿地不仅仅是我们传统认识上的沼泽、泥炭地、滩涂等,还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以及退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水区。湿地与森林、农田、草地等生态环境一样,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生产力很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被科学家们称为“地球之肾”、“自然界重要的基因库”。滨海县湿地资源丰富,沿海浅水滩涂面积较大,也是丹顶鹤保护区的缓冲区,湿地保护工作十分重要。全县境内河流纵横分布,湿地范围广泛,集多种类型于一体,是全省湿地保护工作的重要区域。因此,面对该县现状,组织专职人员,开展科学调查,掌握全县湿地资源,制定保护对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滨海县湿地的类型和分布

2.1调查范围和重点

滨海县位于东经119°37′~120°20′与北纬33°43′~34°23′之间,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废黄河(中山河)和苏北灌溉总渠的下游入海处,东临黄海,南与射阳县毗邻,西南与阜宁县接壤,西界涟水县,北隔废黄河与响水县相望。全县土地总面积为1880 km2,东西最大直线距离55 km,南北最大直线距离47 km。本次调查范围主要是全县范围内面积8 hm2(含8 hm2)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 m以上、长度5 km以上的河流湿地。

2.2调查内容

本次湿地调查采用一般调查。对所有符合调查范围的湿地调查湿地类型、面积、分布(行政区、中心点坐标)、平均海拔、所属流域、水源补给状况、植被类型及面积、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河流湿地的流域级别等。

2.3调查方法

本次湿地调查组成专业调查人员,采用资料收集和外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按照调查方案的具体要求,依据收集的资料和外业调查的具体数据进行汇总。

3滨海县湿地概况

3.1自然环境

滨海县地处苏北黄淮冲积平原东北端,黄海西岸,地处由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湿润气候区,为湿润的季风气候。其气候特点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降水较充沛,雨热同季。

3.2湿地滩涂情况

滨海县淤泥质海岸的土壤来源于废黄河、淮河冲积表土,质地较细,养分丰富。泥质海滩由于黄河改道山东,目前,形成侵蚀性海岸。

境内河流属淮河流域水系,较长的河流有53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29 km,主要流向由西向东,骨干河流有射阳河、通榆河、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废黄河(中山河)、北八滩渠、翻身河等,各自形成自已的水系,高低各别,引排分开。现有淡水面积106 km2,折合15.9万亩,其中河沟水面88566亩,自然池塘面积6.85万亩。境内海岸线总长度为44.6 km,潮上带21.02万亩,潮间带7.1万亩。

3.3主要生物资源

滨海县沿海由于受淮河水流和大陆径流的影响,海水盐度变化幅度大,一般在10‰~32‰左右,海水pH值一般在7.8~8.4之间,年积温为3600℃。自然灾害少,无赤潮,水质肥沃,饵料充足,为此,近海及其潮间带鱼、虾、贝、蟹等水产资源丰富。鱼类有海杂鱼、鲻鱼、银鱼、马鲛鱼、大鱼免鱼;虾类有周氏新对虾、蛤氏仿对虾、葛氏长臂虾、背片白对虾等;潮间带软体动物有文蛤、青蛤、四角蛤蜊、沙蚕、牡蛎、泥螺;蟹类有梭子蟹、大腿蟹、天津厚蟹、沈氏厚蟹、螃蛴等;另外,海蜇资源较为丰富,年产1000 t以上。

潮上带有茂盛的天然植被。纤维植物有芦苇、蒲草、大米草、大红叶草等,药用植物有何首乌、板兰根、丹参等。滨海县生活在淡水中的植物,主要有低等的细菌、藻类和高等的植物,低等植物如细菌、粘菌、真菌、青苔等,高等植物如苔藓、芦苇、菰、菱、睡莲、聚草、轮叶黑藻、苦草、紫背浮萍、金鱼藻、狸藻等。生活在水体中的浮游动物主要有原生动物、软体动物、腹足类及节肢动物的甲壳类和水生昆虫等。底栖生物种类较多,如微生物等。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白枕鹤、灰鹤、黑嘴鸥、黑脸琵鹭、大天鹅、小天鹅、小青脚鹬 、河麂等,是盐城市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自然湿地中的盐生植物十分丰富,据统计有50多种。

3.4受威胁状况和演变情况

植物: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造成了水生植物生长环境的恶化,生长面积明显减少。

动物:综观该区自然鱼类种群的变化,由于产卵条件的恶化,一些主要鱼类产量大大下降,已经或濒临灭绝。

目前过度的人工围垦、违法捕猎,以及越来越重的工业污染对天然生态湿地各项因子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破坏,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沿海湿地的清洁,打击对湿地资源的非法利用,已成为该县沿海湿地保护工程建设的当务之急,这一问题已引起县政府的足够重视,并把他作为建设滨海生态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滨海县湿地保护管理现状

(1)淮河入海水道流域生态系统是由陆生体系直接转变为湿地体系,生态环境变化极其显著,因而在该流域建立湿地公园等湿地保护体系对研究该区域生态变化方向和保护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2)黄河故道水域、滩涂广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是黄河中下游平原人口稠密区交通发达地带遗存下来的较大的一块湿地,动植物的北方物种、南方物种分布种十分丰富,是冬候鸟的越冬北界,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义和潜在的科研开发价值,对保护中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滨海首乌采集、种植有约300年历史,是滨海历史上的特色土产之一。《本草纲目》记载:“首乌止心痛,益血气,黑髭发,悦颜色。久服长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近代研究证明,首乌有降低血脂、减心率、增强机体抗寒能力、促进红细胞生成等作用,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显著的药用价值使开发和利用首乌的前景一片光明,但长期粗放式采、种导致现有野生首乌数量急剧减少,为保护首乌物种的基因多样性,野生首乌保护和开发利用刻不容缓。

从总体上,滨海县湿地正承受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压力,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恶化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压力正在增强。

湿地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天然湿地大面积减少;植被丧失,天然湿地淤积严重;湿地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巨大威胁。

5对策与建议

(1)滨海县省级淮河入海水道湿地建设包括利用生物技术,营造绿色通道及湿地防护林带,重建湿地植被,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科学保存,自然景观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内的保护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设,建设湿地展示园,强化对湿地保护的科普宣传;生态监测站建设,加强对该区域的各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湿地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提高区域内湿地体系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

(2)滨海县县级黄河故道湿地恢复与保护示范区建设包括利用生物技术,营造绿色通道及湿地防护林带,重建和恢复湿地植被,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得到科学保存,自然景观原生态得到有效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区域内的保护管理能力;宣教中心建设,建设湿地展示园,强化对湿地保护的科普宣传;生态监测站建设,加强对该区域的各野生动植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湿地事故预防和应急响应系统建设,提高区域内湿地体系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

(3)滨海县野生首乌保护与利用项目建设包括:野生首乌资源库建设,清查项目区内野生首乌数量等资源情况;首乌展示园建设,展示园选择在有种植首乌历史的滨海港镇;首乌材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苗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种苗的规格等一系列标准规范市场;生产信息服务网络与技术培训体系建设等。

6结语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盐城市沿海,辖东台、大丰、射阳、滨海、和响水5县(市)的滩涂,海岸线长582 km。2008年,已成为太平洋西海岸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好的海涂型湿地,也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保护区,并加入了“东亚雁鸭类迁徙网络”。保护区生物地理位置位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北部与东洋界华北区接邻,动植物区系以温带为主。区内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有植物450多种,鸟类395种,两栖爬行类45种,鱼类281种,哺乳类47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4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6种。是“鸟类的王国、动物的天堂、物种的基因库、天然的博物馆”。盐城珍禽自然保护区对沿海淤长型海岸带及栖息其上的迁徙水鸟和其他众多稀有动物的保护和研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参考文献: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2篇

我国农村水电及电气化事业蓬勃发展。农村水电不仅成为广大贫困山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强大推动力,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而且在增加能源供应,改善能源结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水电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渐在一些地方显露出来:一是农村水电开发同当地农民利益脱节。农民不能从农村水电开发中得到直接的好处,既不能分享经济收益,又用不上廉价电。电站周围的山区农民仍然使用高价商品电,除了电灯之外别的电器用不起;二是农村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脱节。开发商开发农村水电主要是向电网卖电,获取商业利益,电网买进后再加价卖出,农民更加用不起电,不能实现以电代柴,当地农民生活燃料仍然靠砍柴烧柴,环境、生态难以改善;三是留下了影响稳定、和谐的隐患。农村水电资源是属于国家所有的稀有资源,但在这些地方常被开发商无偿或以极低的价格占有进行开发,当地农民却无钱无资源自己开发或参与开发农村水电,常造成矛盾,有时还很尖锐,成为当地不稳定因素。

充分说明家宝同志批示的针对性、必要性和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家宝批示,实现农村水电与农民利益、地方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结合,走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首先对农村水电资源的条件与优势谈以下看法。

我国幅员辽阔,河流众多,径流总量丰沛,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落差大,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根据最新水能资源复查结果,我国单站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农村水电资源经济可开发量为1.28多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农村水电资源点多面广,除上海市外,遍及30个省(区、市)1600多个山区县,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山区,70%左右集中在西部大开发地区。尚未开发的农村水电资源还有近8000万千瓦,可建小水电站7-8万座之多,年发电量3000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4个三峡水电站的电力电量,可直接惠及贫困山区亿万农民。

西部大开发地区(含广西、内蒙和湘西、恩施、延边)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8694.7万千瓦,占全国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总量的67.7%;中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82.2万千瓦,占总量的16.2%;东部地区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为2069.2万千瓦,占总量的16.1%。在流域分布上,长江流域农村水电资源最为丰富,其次为珠江、黄河流域。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3篇

宁夏地势南高北低,三面为沙漠包围,国土面积6.64万平方公里,全区国地面积全部属于黄河流域,黄河干流横贯北部,流程397公里。中部有清水河、苦水河等黄河一级支流,南部有泾河、葫芦河、祖厉河等二级支流。

宁夏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289毫米,年蒸发量1250毫米,平均干旱指数达4.3。当地地表水资源量9.4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0.73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水重复资源量28.5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1.6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21.53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与地表水不重复的资源量1.5亿立方米,加上国家分配的黄河水指标可耗用40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1.50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96立方米。

按自然地理分为北部引黄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北部引黄灌区面积占25%,当地水资源总量3.69亿立方米;中部干旱区面积占42%,当地水资源总量2.14亿立方米;南部山区面积占33%,当地水资源总量5.8亿立方米。引黄灌区由于引黄灌溉便利,用水总量占全区的90%以上。中部干旱带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人均占有当地可利用水量仅51立方米,资源型、水质型和工程型缺水并存。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法规健全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水资源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从法律法规上保障管理力度。面对水资源的枯竭,自治区相继出台了《自治区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和印发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制定了《关于加强我区河流及湖泊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同时加大了水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在出台的《宁夏节约用水条例》的基础上,制定了《宁夏湿地保护条例》、《爱伊河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川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意见》、《银川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条例》、《银川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银川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条例》。为了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减少地下水开采,银川市通过建设黄河水厂,利用黄河水替代工业企业自备井地下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自去年以来,银川市对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打桩界定,设立了水源地保护警示牌。

(二)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并重

一是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支持社会经济发展。完成了《自治区水资源综合规划》9项专题报告,开展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了《宁夏经济生态系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宁夏地表水功能区划》等报告。

二是加强水源地保护和建设。自治区政府十分重视城乡饮水安全问题,积极加强水资源地保护和建设,并把开展以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作为10件为民办实事之首,进行了一些系列保障饮水安全专项活动。提出了保护措施,要求在2009年底前取缔了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所有工业企业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2009年底前关闭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所有污染源排污口。组织人员普查登记了全区195个入河排污口,排污管理“关口”前移。目前全区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质基本符合标准。本着“优化优用”的原则,按照“先地表水、后地下水”的用水秩序,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利用现有水利工程体系,实施多水源联合调度和优化调度,保证城乡供水水量和水质,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不准开采地下水。

三是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从2009年开展《中华环保世纪行——宁夏行动》以来,积极配合自治区人大专项行动,形成了区、市、县三级联查行动,水利、环保、监察、经委等多部门联合行动工作机制。银川市实施了清洁能源行动计划,石嘴山市实施了碧水蓝天工程,吴忠市大力整治造纸废水,固原市加快治理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水,中卫市积极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2009年全区COD排放量为13.7万吨,比上年削减2.09%。

四是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提高雨洪水资源利用率。以提高防洪能力,提高水资源效率及城市品位为主要目标,结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整治靓化了唐徕渠穿银川市城区段。通过建设艾依河(青铜峡河西总排干)实施防洪及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使防洪工程、排水工程与湿地保护系统联用,地表水综合利用与地下水有效补偿相结合,实现洪水、沟水、湿地资源化,变害为利,既变污染排水为清污分离,又有效利用了城市排水及雨洪水资源,恢复了湖泊湿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五是健全取水许可制度,完善水资源论证制度。在全区范围内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至2009年底,全区发放取水许可证1100多户。2009年8月1日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实施办法》。对2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水资源论证,新上项目水资源论证达到100%。

六是强化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宁夏水环境监测部门于2009年6月4日深夜进行了宁夏水环境历史上的第一次突发水污染事件处置和暴雨洪水测报应急综合演练。演练单位反应迅速、上报信息及时、数据准确,为今后实战中,做到为领导决策和相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降低水污染危害和损失打下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七是建立预警机制。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月报制度和快速反应应急机制,颁布了《自治区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试行),制定了《宁夏重大水污染事件应急调查处理决定》,大大提高了处理宁夏重大污染事件快速反应能力。

(三)节约用水管理发展快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启动试点建设。自治区专门成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完成了《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确定节水型社会试点期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先期开展了综合试点工作,一是启动了灵武市、平罗县两个县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二是首府银川市开展了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活动;三是启动了中卫市、海源县和灵武市三个节水型灌区示范区建设;四是启动了银川市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测与管理系统;五是初步完成了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

2、以水权转换为突破口,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按照黄委会批复的《宁夏黄河水权转换总体规划》,一是制定了《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意见》、《宁夏黄河水权转换实施细则》和《宁夏水权转换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二是将初始水权指标按生产、生活和生态三大部门分配至各县市和灌区;三是加快试点项目节水工程建设,完成黄委会批复的三个水权转换试点项目,合同资金1.51亿元,并建成宁东供水工程向马莲台、灵州电厂和甲醇项目提供,有力支持了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四是开展了水权转换相关配套技术政策和专题研究,提高水权转换的科技含量;五是初步形成了“农业综合节水—水权有偿转换—工业高效用水”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模式。

3、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力度,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截至2009年,建成和正在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15座,基本覆盖沿黄各市县,设计总处理能力68.5万吨/日,全区综合污水处理能力、集污管道总长、污水处理问量,2009年底比2000年分别增长633.3%、64.53%、215.8%。污水处理率达到62.4%,减少了污水直接排放黄河,使得黄河水质逐年好转,大武口电厂“上大压小”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替代了原地下水源,有效保护节约了地下水资源。

4、改革水价和水费收取制度,促进各行各业节约用水。深化农村水费改革试点工作,实行“三位一体”的水管体制,“三费合一”的水价机制和“一费开票到户、一票收费到户”的水费收缴方式,自流灌区成立协会860家,注册率85%。2009年调整引黄自流灌区水价,农业用水由试点前的每立方米1.95分提高到2.45分,企事业用水水价整体标准比试点前提高了3-5倍,为每立方米2元,其中水资源费每立方米0.1元,水资源费征收率达到90%以上;银川市、石嘴山市推行了居民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的超定额加价政策,特殊行业超定额每立方米达到8.50元,有效地促进了各行业节约用水。

5、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促进田间节水。采取“以奖代补”政策,每年财政拿出近2000万元资金,调动全区开展声势浩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施了灌排设施整治、中低产田改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治理、设施农业供水工程建设和高效节水补灌等重点建设项目。

6、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完善节水型社会体制保障。全区共成立了17个水务局,5个地级市全部成立了水务局;相继成立宁东、太阳山、宁西水务公司,积极推进城市、工业和农业的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石嘴山市初步实现了工业、农业和生活统一供水,并实行供水、用水和排水的一体化管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在3个水管单位开展了改革试点。

7、健全节水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开展了《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制度设计与专题研究》、《宁夏水权转换价格体系研究》、《水权转换项目区节水监测分析》、《中石油宁夏石化分公司工业综合节水示范》及《全区工业用水与节水研究》、《宁夏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资源化研究》等节水型社会建设课题研究。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成立“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为我区节水型社会建设与试点提供系统的科技支撑。

三、几点启示和想法

学习借鉴外地的经验,关键是要把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做法运用到我们的工作实践中去,转变为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的工作方法、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局面。

(一)在思想认识上,要转变观念,按照市委“专业、认真、务实”的总体要求,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科学调度、优化利用、合理开采、节流与开源并重、依法行政做好水资源管理工作,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科技投入,继续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积极开展各项水资源项目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对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投入,为科学研究、优化调度、现代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做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保障性、完善性、永续利用性的工作,做好水资源开发、保护,湿地利用,城市环境绿化的长远发展规划。

(三)管理和保护并重,加强部门联合执法机制

我市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威胁是水质型缺水和资源型缺水,资源型水资源的补给是我市被动性接受的,难以操控,今后的水资源潜力重点应放在城市节水和防止水质型缺水方面。怎样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生态绿化工作,是水利及环保、城建、绿化、环卫等部门的共同责任,应共同做好我市经济发展、生态绿化、资源和人文建设、城市规划联合协调执法机制,其中水资源管理重点做好水资源论证和节约用水工作。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4篇

“十一五”期间,青岛市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城阳区被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全国绿委、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市有3个村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村”、30户被授予“全国绿色小康户”。“十一五”期间,青岛成功申办了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上,我市建设的青岛园被评为绿博会室外展特等奖。

五年来,青岛市林业局提出了实施十绿工程,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绿色青岛的目标,截至10月底,全市已完成新造林12.42万亩,植树1254万株,顺利完成年度建设任务。五年来,青岛市林业局还成功地进行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青岛市林业局以林区稳定为前提,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统筹兼顾,圆满的完成了“十一五”期间规划的各项工作目标。

生态建设再上新水平

抓住承办2008年奥帆赛和残奥帆赛的有利机遇,重点实施了通道绿化、荒山绿化、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飞播造林等六大迎奥运生态工程建设。五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面积76.33万亩,共1816.4万人次参加了义务植树,预计到2010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将达到36.87%,比2005年底(31.7%)增长5.17个百分点,超出“十一五”规划指标(36%)0.87个百分点。

森林防火取得新成效

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责任制,不断加强森林防火队伍和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了森林防火“双基工程”等一系列创建活动,组建了200人的市级森林消防专业队,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不断提高,森林火灾受害率每年均控制在0.4‰以下,远低于国家控制指标(1‰)。市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被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评为2007

2009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工作先进单位。

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实现新突破

全市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每年都达到100%,其中无公害化防治率达到85%以上。成功掌握了周氏啮小蜂、管氏肿腿蜂、赤眼蜂三种生物天敌繁育技术,是全国第三家、全省第一家同时拥有以上三种生物天敌繁育技术的城市。同时,市林业局还与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达成协议,设立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青岛技术服务中心,指导整个华东地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产业发展激发新活力

林业局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成立了青岛市林业产业协会,为各类林业企业争取中央林业贴息贷款4亿多元。市政府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快花卉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中国花港”城市名片的要求,截至2010年10月底,全市育苗面积发展到12.7万亩,花卉面积0.55万亩,种苗花卉交易市场4个。预计“十一五”期间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将达到300亿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依法治林迈上新台阶

新颁布实施林业方面地方性法规2部(《青岛市森林防火条例》和《青岛市森林公园管理条例》)、政府规章1部(《青岛市森林资源流转管理规定》),《青岛市湿地保护条例》被市人大列为2011年立法完成项目,为依法治林提供了法律保障。实行阳光操作、“一站式服务”,办理各类林业行政许76800余件,无一起被投诉。不断加大林业执法力度,查办各类林业违法案件752起,办结率98%,有力震慑了违法犯罪行为。

湿地保护管理条例范文第5篇

曾经的动植物天堂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流冲积平原和完达山以南的沼泽化冲积、湖积平原形成的。这里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面积为156万多公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从高等植物到低等植物有1200多种。其中乔灌树种有100余种,苔藓植物有260多种,蜜源植物和较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近300种,蕨类植物31种,种子植物700多种。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15种,主要有红松、兴凯松、野生大豆、黄檗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鸟类27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丹顶鹤、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等50多种。有野生鱼类87种,其中最为名贵的有施氏鲟、达氏鳇、大马哈鱼等鱼种。国家重点保护兽类14种,主要有东北虎、紫貂、马鹿、黑熊、棕熊等。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人烟稀少,荒原茫茫,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一片水丰林美、鸟鸣鱼跃的原始景象。

变样的“北大荒”

三江平原经历了多次的大开发。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人民10万转业官兵进入三江平原,开始举世闻名的北大荒垦荒大开发,12年间毁坏湿地1000多万亩。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期,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农场落户,掀起土地开发的。此间耕地面积迅速扩大,三江平原湿地再次遭到破坏。90年代中期,有人提出再造一个“北大荒”,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量引进国外先进农机具,加快了开垦效率,致使三江平原湿地遭到更为严重的破坏。湿地覆盖率由原来的49%降至13.6%。由于过度的排水开垦、捕猎,三江平原原有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多种动物已无影无踪。开发前的三江平原并无沙化问题,而现在每到春播季节沙尘弥漫,60%以上的耕地遭受沙化的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如在1998年的特大洪水中,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大片耕地被冲刷得千沟万壑。

面临退化危机的洪河湿地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三江平原最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位于三江平原的东北边缘,面积2.2万公顷,境内有侬江河、沃绿兰河贯穿保护区全境,交汇处在保护区的核心区,最后注入黑龙江。河流迂回曲折,水流平缓,沼泽和草甸连片,岛状林生长茂盛,是北方沼泽地貌的典型代表,为珍稀水禽鸟类提供了繁殖、生存的良好环境。但目前洪河湿地面临着退化、旱化问题。今年黑龙江省雨水很大,而在湿地里的雨水又比其他地区下得多、下得勤,但是我们在洪河湿地里见到的却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各种草类、芦苇及少量的水流。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一位工作人员说,这正是湿地生态圈遭到破坏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以前洪河湿地的汇水面积达1742平方公里,当时湿地的水面很大,一眼看不到边,鸟类随时都能看得到,水里的鱼虾成群,一片祥和的景象。现在你想看到大鸟可不太容易,要在适宜的季节才能看到。保护区周边被大面积的农田包围,洪河湿地的上游水系浓江河、沃绿兰河被截流,用于农田的水利灌溉等,通往湿地的水源被切断。目前的农业水利设施非常发达,雨水大时农田的水被排至人工水渠中直接流入黑龙江内,而流不到湿地里,湿地的水还要向外流。目前的洪河湿地仅剩下积水面积2.2万公顷,只能靠老天爷降水。由于近几年降雨量的不足,使得湿地地表水减少,洪河湿地面临着退化转型的危机。如果湿地转为退化型,鸟类的数量将不断锐减,湿地的各种草本、木本植物也都会慢慢的灭绝,湿地就会变成荒草甸子,这种情况同开垦湿地一样可怕,如不采取措施,后果不堪设想。

湿地水质污染严重。三江平原现有大小工矿和乡镇企业7700多个,年排工业废水1.43亿吨,生活污水0.56亿吨。乌裕尔河沿岸有8个乡镇、541个工业企业,它们所产生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中,造成湿地污染,水环境恶化,水生动物大量死亡,野生动物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目前,丹顶鹤、白鹤等珍稀鸟类的数量已明显减少,冠麻鸭等已经绝迹,三江平原鲟、鳇等名贵鱼类资源大幅下降。抚远县曾是黑龙江省的天然大渔场,现已严重衰退,产鱼量仅为上世纪60年代的几十分之一,过去一网能打300多条大马哈鱼,现在只能打3~4条。

湿地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