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的估算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现金净流量的估算在项目投资一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净流量估算的正确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项目投资相关指标的计算并最终影响其投资决策。本文拟对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更新改造投资项目分别进行现金净流量分析,总结出各自计算公式,希望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项目投资现金净流量的估算。
关键词 :项目投资;现金净流量;估算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项目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估算时,都应从建设期现金流量、运营期现金流量及终结点现金流量三个方面进行。下面我们从现金净流量计算的基本方法及简化方法入手并结合具体案例对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及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进行分析。
一、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单纯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只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会涉及到其他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教材中如果没有特别说明,一般计算的都是税后的现金净流量。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0-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期其它时点,无现金流入流出量)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回收净残值=息税前利润+折旧+回收净残值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付现经营成本-所得税= 营业收入+回收净残值-(总成本-折旧-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 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净利润+折旧+利息+回收净残值
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回收净残值的时间在项目终结点。
二、完整工业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分析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是指在项目投资中,既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还可能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开办费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等。其在估算现金净流量时与单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思路相同。
(一)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原始投资额
(二)运营期税前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利息+折旧+摊销+回收额
=息税前利润+折旧+摊销+回收额
(三)运营期税后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所得税
=营业收入-(总成本-折旧-摊销-利息)-(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回收额
= 营业收入-总成本-(营业收入-总成本)×所得税税率+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净利润+折旧+摊销+利息+回收额
完整工业投资项目在终结点一次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上述公式中的回收额包括回收净残值和流动资金。
三、更新改造投资项目现金净流量分析
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主要是指购入新固定资产来替换旧固定资产,也可能存在新增流动资金投资。我们在进行现金流量分析时考虑的均是新旧固定资产产生的差量现金流量。
(一)若更新改造存在建设期
1.建设期NCFt=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建设期末NCFt= 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账面价值-变现价值)×所得税税率= 营业外支出(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损失)×所得税税率
注:若为清理净收益,则应纳税。计算时用营业外收入(结转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所得税税率3.经营期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
(二)若更新改造不存在建设期
1.第一年初NCF0=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新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
2.经营期第一年末NCF1 =净利+折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的净损失抵税
3.经营期其他年度NCFt=净利+折旧+净残值+回收流动资金
其中,折旧=新固定资产折旧额-旧固定资产折旧额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新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旧固定资产净残值)/经营期
=(新固定资产投资额-旧固定资产变现净收入)-新旧固定资产残值之差/经营期
注:一般在旧固定资产处置时,其账面价值都高于变价收入,按会计准则规定,当账面价值大于可收回金额时,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提完减值准备后,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就等于其可收回金额。所以折旧差额是用其可变现收入来计算的。
四、典型案例解析
案例1:A公司建设期初以自有资金购置一台设备,价款为240000 元,使用6 年,期满净残值为12000 元,直线法折旧。建设期为2 年,使用该设备每年为公司增加经营收入100000 元,新增经营成本为20000元,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 进行分析。
方法1:利用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进行计算年折旧=240000-12000/6=38000(元)
NCF0=0-240000=-240000(元)
NCF1= NCF2=0(元)
NCF3-7=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100000 -20000 -(100000 -20000 -38000)×25%=69500(元)
NCF8= NCF3+12000=81500(元)
方法2:根据简化计算法,利用公式计算
年折旧、NCF0-2的计算同方法一。
NCF3-7= 净利润+折旧=(100000-20000-38000)
×(1-25%)+38000=69500(元)
NCF8= NCF3+残值=69500+12000=81500(元)
案例2:B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12000 元购入一台设备以扩充生产能力,采用直线法折旧,无建设期,使用寿命为5 年,5 年后有残值收入2000 元。5 年中每年销售收入8000 元,付现成本第一年为3000 元,以后随着设备陈旧,逐年将增加修理费400 元,另需垫支流动资金3000元,假设所得税税率为25%。要求对计算期内每年的税后NCF进行分析。
方法1:NCF=现金流入-现金流出
年折旧=12000-2000/5=2000(元)
NCF0=0-12000-3000=-15000(元)
NCF1=营业收入-经营成本-所得税
=8000-3000-(8000-3000-2000)×25%=4250(元)
NCF2=8000 -3400 -(8000 -3400 -2000)×25%=3950(元)
NCF3=8000 -3800 -(8000 -3800 -2000)×25%=3650(元)
NCF4=8000 -4200 -(8000 -4200 -2000)×25%=3350(元)
NCF5=8000-4600-(8000-4600-2000)×25%+回收残值+回收流动资金=3050+2000+3000=8050(元)
方法2:简化计算法
年折旧、NCF0的计算结果同方法1。
NCF1=净利润+折旧
=(8000-3000-2000)×(1-25%)+2000=4250(元)
NCF2= (8000 -3400 -2000)×(1 -25% )+2000=3950(元)
NCF3= (8000 -3800 -2000)×(1 -25% )+2000=3650(元)
NCF4= (8000 -4200 -2000)×(1 -25% )+2000=3350(元)
NCF5=净利润+折旧+回收额(8000-4600-2000)×(1-25%)+2000+2000+3000=8050(元)
五、结语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看到在进行项目投资的现金流量估算时,运用现金流入减去现金流出的方法与运用简化的计算方法算出来的结果是一致的,但很明显运用简化的计算法更便捷,减少了寻找现金流入流出项目的时间。通过前面的公式推导可以看出两种方法本质是一致的,只是计算思路不同。掌握好现金净流量的估算对于学好项目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财务管理项目化教程.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投资被高估,消费被低估
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在过去十年大部分时间里,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均超过最终消费,也即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靠投资拉动。但笔者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进行一致性分析,发现自2004年起投资增速与GDP增速之间发生了明显的背离现象,如在2005-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的过程中,GDP增速却出现了上升。既然大家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是靠投资拉动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GDP的背离现象就足以引起人们对投资规模数据可靠性的怀疑了。
1.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被高估。若从增量资本产出比(ICOR,反映投资效率指标)看,1994年大约为1.955,到了2009年已经达到6.09,甚至在2011年达到了7.05的水平。也就是说,增加1元钱的GDP,原本只要1.955元的投资,现在则需7.05元投资。这当然可以解释为边际投资效率的降低,但是否也可以解释为投资的“水分”越来越大呢?虽然说土地购置成本的上升等价格因素也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虚增的原因,但即便用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速来考察,也同样会发现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有虚增嫌疑。
从投资过程的实物投入看,绝大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都需要用到钢材和水泥,即钢材和水泥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中占一定比例,假如这个比例恒定的话,那么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10%,钢材和水泥的用量也应该增加10%。然而,从统计数据看,2004-2011年螺纹钢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15.96%,但同期固定资产实际投资平均增速为22.78%(扣除价格因素),每年平均竟相差6个多百分点,说明螺纹钢消费量并没有随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同步增长,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越来越小。
如2010年螺纹钢消费量同比只增长13.12%,但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20.89%,超过螺纹钢消费量增速7个百分点。而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水泥,因为水泥的保质期较短,不宜储存或对外出口。据统计局数据,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中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为1.7万吨,而到了2011年,每亿元所含的水泥产量仅为0.67万吨,即便考虑过去10年水泥的价格上涨因素(按普通硅酸盐水泥价格涨幅计),也要比10年前减少了一半左右。
再从新增吨钢产能所花费的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剔除价格因素)来看,2004至2010年整体呈上行趋势。2004年至2006年,新增吨钢产能的投资花费为3300元/吨,而2007年至2010年上升至7000元/吨,由于2004年至2010年新建产能所购设备未有显著变化,这种台阶式跳升显然不能用设备换代或涨价来解释,反而是投资金额多报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两个证据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统计存在高估可能。之所以出现高估的情况,无非有三个主要路径:项目转包、统计报表虚报和偷工减料。项目转包是目前非常常见的现象,每转一次,就可以提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如果转包5次,或许实际发生的工程费要比计划少掉一大半。此外,有些项目中存在虚报价格、从事关联交易的财务欺诈行为的可能性;还有些申报项目为能获批而支出的公关费用、招标过程中发包方得到的回扣等支出,往往也计入工程款项而被统计入固定资产投资中。至于在偷工减料方面,把钢筋拉长拉细以降低成本等,更是屡有所闻。
2011年7月审计署了2010年审计署绩效报告,在报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6月底,全国审计机关共对京沪高速铁路等已投入资金1.9万亿元的5.4万个投资项目实施了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核减工程价款和挽回损失、节省工程投资283亿元,占相关项目投资总额的3.5%”。由此,我们认为固定资产投资至少被高估了3.5%,当然,被审计出来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2.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投资被高估,不仅在统计上需要重新评估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而且也需要对居民收入进行重估。因为国家统计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是抽样调查数据,存在误差。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乘以人口数测算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必然也存在误差。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被低估的,因为从长期看,收入应该等于支出,假定一年内居民新增支出也大致等于新增收入,那么,就可以估算出该年份的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若减去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则就是低估的部分。
这里所指的支出,其含义是经济学上的消费加储蓄,即广义支出,包括年内新增的消费、新增居民储蓄、居民在股票、债券和基金及银行理财产品、保险费用的净支出,还有购房投资及房贷还本付息等方面的净投入,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根据这一方法,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被低估约4.7万亿。
如今,笔者又发现了一个更便捷的估算方法。《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有2006-2008这三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显示2006至2008年住户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分别为12.9万亿、15.66万亿和18.24万亿。这是统计局以联合国1993年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为模式确定的核算方法所得出的数据,其基本原理类似于会计中的“有借必有贷”的平衡计算法。这里所谓的“住户部门”,也包括一般居民之外的个体工商业者,这与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中的“居民”涵盖范围是一致的。
如果把2006-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数据,分别乘以城乡常住人口,则可以推算出2006-2008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分别为9.48万亿、11.32万亿和13.20万亿。与上述资金流量表的数据相比,分别相差了3.42万亿、4.34万亿和5.04万亿。也就是说,国家统计局修正后的2008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要比原先公布的抽样调查结果高5.04万亿,也高于笔者之前的估算。
虽然国家统计局要到2013年才会公布2011年的“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但根据已经公布的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可以推算出2011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约为19.65万亿。由于2008-2011三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结果)累计涨幅为51%,可推算出2011年的实际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可能达到27.54万亿,即低估了7.89万亿(图4),相当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从41.8%提升至58.6%,该比重或许可以化解长期被大家诟病的“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的困惑。
3.消费被低估。居民可支配收入被低估,可以从逻辑上推断全社会消费能力被低估。统计年鉴中与消费有关的科目主要包括: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GDP支出法下居民消费支出。GDP支出法下的居民消费支出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更能反映中国居民综合生活消费水平,但有很多被低估的成分。我们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尽量还原真实的居民消费支出。
根据我们的详细测算,居民实物消费被低估4%-10%(高端消费品被低估较多),服务性消费被低估18%-21%(主要存在于文化娱乐、居住和医疗等领域)。这样还能算出总的被低估的居民消费支出。修正后的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与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进行对比,得出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大约被低估2%左右。从修正后消费和投资与GDP占比情况看,2004-2011年消费占比都明显高于投资占比。
我们假设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了10%,主要基于审计署绩效报告中固定资产投资被高估3.5%以及没有被审计出来的部分。我们将修正后的消费、投资、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进行重新计算,并与统计局公布的修正前相应的数据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令人信服。经过修正,我们发现消费对GDP的贡献被低估了,投资对GDP的贡献则相对被高估了, 2005、2006、2007、2008、2011年消费对GDP的贡献都超过了投资,09和10年出现投资贡献超过消费主要是因为4万亿计划的作用。
未来中国经济由消费主导
在上一节,我们综合各种消费被低估的因素和投资被高估的因素,则可以确信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前几年就已经超过投资。未来情况将会如何呢?我们认为,考虑到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等因素,中国经济将由消费主导。
1.劳动力价值重估。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从9.4亿下降到9.37亿,几十年来首次出现下降,意味着我们已经处于人口红利的消退期。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第一产业劳动力人数远低于官方统计数据,今后可向城市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人口大约只有4000万-6000万(详见李迅雷《中国还有多少农村劳动力可向城市转移》)。
过去中国劳动力供应充分,劳动力价值低估,导致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持续下降,而今随着刘易斯拐点远去,人口红利逐步衰退,劳动力价值面临重估,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开始上升。
劳动报酬占比上升的一大证据是民众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在劳动力短缺的时代,居民收入增速低于经济增速,而在2010年以后,随着劳动力人口的下降,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相继超过GDP增速。过去十年全国各地居民最低工资标准逐年增加,农民工平均月收入在过去5年也出现快速上升,在2012年年均工资已达到3万元。
2.社会保障逐步加强。中国消费的一个重要制约是人民生活缺乏保障,其中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重要短板。过去几年,城镇养老保险以及农村合作医疗确实在稳步推进。
2012年底,全国企业月均退休金达到1721元,比2006年的818元增加了一倍多,而且温总理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企业退休金还将上涨10%,达到近1900元。农村合作医疗从2004年开始起步,到2011年参加人数达到8.32亿,当年支出1710亿,2012年前9月支出达到1717亿,每年增幅都在30%以上。
3.金融改革助推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增长。“十”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从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快,占城镇居民总收入比重不断提高,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速缓慢,但是两者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只有2%左右。未来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大力推进,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望出现快速的增长。
4.消费:从数量到质量。劳动力价值重估、社会保障完善和金融改革让我们相信,未来中国经济以消费主导的趋势是确定性的。除此之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消费自身正在发生一些质的变化。
中国过去的消费以数量增长为典型特征,过去10年的汽车销量从200万辆增长到2000万辆,年均增速近30%,未来数量增长空间有限,近两年乘用车增速已明显下滑。另一方面,2010年以后国人对SUV等高品质轿车青睐有加,其占比在3年内翻了3倍,同期上海车牌价也是频创新高,体现了消费升级的巨大需求。
一、建设项目概算及其重要作用
建设项目概算是设计人员根据初步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概算定额或指标、费用标准,按规定的编制程序、编制确定建设项目投资的一种设计文件。
概算对于工程建设的筹建、开工、建设管理、竣工投产都有极其重要作用。首先,概算是安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以及确定和制建设项目投资总额的依据;其次概算是施工、监理、设计等单位签订合同和推行建设项目投资包干责任制的依据;第三概算是筹措建设项目资金,编制用款计划,签订贷款合同以及划拨资金进行核算和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依据;第四概算是建设项期准备、工程结算、决算、竣工验收以及基建支出与概算投资比较,考核工程项目建设成本,投资效果的依据。
建设项目审计是以投资活动为主线,而已批复设计概算中的工程建设规模、范围、、标准等划定了投资活动的流向。工程概算是建设项目价值和投资活动轨迹反映,与参加投资活动的施工、监理、设计、银行等单位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审计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以及与投资活动相关单位,就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概算及其重要作用;需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内容和以往概算投资审计的成功经验,对建筑领域投资活动实施有效监督。
二、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内容及其发现的
按照审计署颁布的建设项目预算(概算)执行情况和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审计署统一计划组织实施的建设项目审计工作方案要求,概算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概算或调整概算、清理概算是否依照国家规定的编制办法、定额、标准,由有资质单位编制,是否经有权机关批准;二是设计变更的内容是否符合规定,手续是否齐全;三是项目建设规模的单项工程间投资调整和建设内容变更,是否按照规定的管理程序报批,有无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问题;四是核实概算总投资,审查概算调整原则、调整系数、调整增加的费用;五是审查设计单位设计收费内容和设计收费方法以及签订的设计收费合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六是对建设项目超概算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分析其重大差异原因。
近几年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发现带有普遍性问题如下:一是建设项目概算投资控制失控,竣工决算超概算、概算超过可行性报告估算;二是上报概算中多计、重计、多批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三是擅自扩大生活福利工程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项目概算投资;四是设计单位扩大设计收费内容和重复计取设计费。
三、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和几点思考
从建设项目概算审计到发现的共性,设计概算是否合理及浪费、实质性的多计工程量增加概算投资等方面的查处事例并不多见。尤其概算投资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范围、深度和质量还有差距,所以我们必须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的对策。笔者认为,概算审计应从以下八个方面采取对策:一是普遍开展行业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专项审计,争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新的进展,为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服务。不论建设项目的开工前审计或在建审计、竣工审计都改变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对建设项目投资实施的事后监督检查,也改变不了国家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滞后性。同时,概算投资的节约也是建设项目实际投资的减少。所以,普遍开展行业建设项目概算投资专项审计,把固定资产投资的事后审计变为建设项目事前监督和控制;二是实施建设项目审计时,计划安排概算审计应在基建财务收支审计之前进行,提前或促进概算审计的进度。由于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相对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比较滞后或与其同步,所发现的问题和需反映的情况,不便及时核对和上报。因此,
对设计概算方面的审计从计划到实施均应分步骤在基建财务收支审计之前开展;三是概算审计必须与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设计概算审计的纵向检查比重较大,发现的问题比较单一,横向与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联系不多,未能将已审定的概算投资作为建设项目活动的尺度,无形之中给建设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增加了难度,所以概算审计必须与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四是扩大概算投资审计面,加强对概算审批部门的监督。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的控制“源头”是概算投资的审批部门,进行的概算投资审计仅针对设计单位,而将建设项目概算投资的审定部门置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之外。因此,应把概算审批部门纷于建设项目概算投资审计的范围,加强对概算审批部门工作的监督,有效推行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全方位监督;五是加大概算投资审计处理和处罚力度,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修订及完善对多计、重计概算投资的处理和处罚规定。目前,按有关规定审计查出建设项目中多计、重计概算投资的问题,审计部门仅能对原概算批复部门提出建议,不但没有促进设计单位改正不足,而且削弱了建设项目概算审计的积极性;六是适当增加工程技术审计人员,提高建设项目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现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员结构极其不合理。参加建设项目审计的人员,大部分是懂财务专业的人员,工程概(预)算技术人员仅占建设项目审计组人员总数的十分之一。现有审计人员对产品生产经营及其财务收支审计比较熟悉,对工程建设及其概(预)算审计了
一、投资项目统计数据质量情况
随着该县县域经济的发展,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形势看好。为确保县委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全面完成,县政府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建设规模进行了专题研究,将计划分解落实到实施单位和主管部门及各乡镇,县领导亲自检查投资项目落实工作,抓进度,抓质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绩显著。截止11月底,全县完成全社会投资723249万元,同比增长25.5%。调研的十六个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263827万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36.48%,在所有投资项目颇具代表性。
从数据上看,十六个投资项目有十二个数据质量较高,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投资进度,报表数据与会计帐、统计台帐一致,报表数据填写规范,负责人签名、统计人员签名完整,报送日期准确,数据构成与项目进度相符;有一个项目单位提前上报了没有安装的设备;有一个项目单位开工未进行统计登记,且由于手续不全,还没有进行报表;有两个项目出现明显虚报,把没有建成的厂房提前上报,并且上报了部分订购设备。
针对发现的问题,我安排县局投资统计与相关单位进行了沟通,及时采取了补救、修正措施,并要求他们在以后的统计工作中,严格按照统计制度和有关统计法律法规办事。
二、当前虚报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字的原因
在调研中了解到,数据出现问题,除一些统计人员业务不熟、不精,不能正确掌握报表方法外,其中还存在一些人为因素,其中不乏夹杂着不正确的政绩观在作祟。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考核办法欠科学,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为政绩而不惜虚报投资。目前,市、县都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经济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评价地方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在制订考核方案时,未能全面考虑各地现有基础、资源优势、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而是按照上年完成基数,简单地按某—相同的增长速度分配任务,脱离了一些弱势地区的实际,导致一些弱势乡镇不能完成分配的任务,甚至差距较远。同时,因有严肃的考核办法制约,某些完不成任务的领导为完成任务,便想法设法虚报,以达到完成任务而不受处分处罚的目的。另外,个别镇为达到早出成绩、快出成绩的目的,用投资数据为政绩服务,以骗取荣誉、奖励,导致投资数据人为拔高。
二是基层投资单位统计机构不健全。与工业、服务业等单位有固定统计人员不同,投资单位大多是临时抽调人员或材料员、会计员兼任,充当统计,他们业务素质不高,既没有娴熟的业务知识,更谈不上对统计法律法规甚至统计制度的了解,基本上是赶鸭子上架或临时报佛脚学点统计知识的皮毛,造成所填报的投资数据失实。
三是个别项目存在代填代报现象。由于一些项目单位对投资统计认识重视不够,认为统计部门不能有效制约他们,根本不配统计人员或者采取不配合态度,难于取得投资进度数据,迫使乡镇统计人员代填代报。可想而知,代填代报的数据肯定质量不高,绝不会与项目进度相吻合。
四是有些投资项目原始凭证缺失,造成凭印象估算。个别项目单位不注意保管原始凭证,不能准确地按进度如实上报,只好主观估计投资进度和投资统计数据,影响了投资统计质量。
三、建立防止虚报长效机制的措施和建议
一是制定科学的投资考核方案。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全面考虑乡镇基础、地理优势、招商优势、工作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科学分配投资任务,使分配的任务与乡镇能力相匹配。进一步完善考核县乡经济实绩的办法,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动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是实行严格的开工竣工登记制度。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都要实行开工竣工登记。项目建设单位在领取施工许可证之前到县统计局办理开工登记手续,领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开工登记证》;项目竣工(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验收后15日内,项目建设单位要到县统计局办理竣工统计登记。
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单位报表制度。规范好原始凭证,严禁代填代报。目前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实行的是按行政区划逐级上报,即各镇区辖区内项目单位把报表报送到所在辖区统计站,经过统计站审核把关后,再由统计站上报县统计局。对投资建设单位要求建立健全包括项目核准(或备案)通知书、用地许可文件、环保评价文件、项目开工通知单(或报告)、施工单位报送的验工计价单、建筑安装工程预算书、投资建设单位的工程管理部门提供的工程进度情况表、设备验收单、财务拨款凭证等内容的原始记录(或凭证),作为计算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各项指标数据的基础依据。原始记录(或凭证)必须资料来源准确,填写清楚完整,必须注明发生日期、经手人及审核人姓名。严格依据实际完成的投资上报进度。
四是严格按项目进度和实际投资上报。严格遵守统计制度规定,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开展投资项目统计工作。只要项目已经实际开工建设,一律按实际进度统计。
五是加强对基层报表的审核。严格执行统计报表制度,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的统计标准、统计范围、计算方法、计量单位认真填写《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概况和进度统计台帐》,并据此填写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要认真做好统计报表审核工作,包括对原始凭证和统计报表的审核,做到表表衔接,表与实际相符。
六是定期对新开工项目和重点项目进行现场检查。重点是核查项目实际进度与上报的基层表数据是否一致;对没有平衡关系的新增固定资产、应付款、规划用地、实际购置土地及购地单价、生产能力等指标,要加强人工审核力度;同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 行业类别、建设地址、注册类型、建设阶段、开竣工时间等属性指标的审查力度。
七是加强投资单位统计人员业务培训。定期集中培训,系统全面地学习投资统计知识和投资程序,提高投资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使各基层单位统计人员能准确掌握投资统计的各项基本技能,确保基层单位统计人员的稳定性。
广东做为中国改革的前沿地,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在如今知识经济日益崛起的时代。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广东的必然选择,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本文主要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测度广东的科技进步率,并简要分析1978-2012年广东科技进步率以及科技进步贡献率变动的特点。
【关键词】
广东;科技;全要素生产率
一、引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就巨大,举世瞩目。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得风气之先的广东,3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变。30多年前广东GDP占全国的5.1%,2012年广东GDP总量达到5.7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1%,连续24年居全国之首。
虽然广东的经济又一次登上了发展的新台阶,但昔日的先发、前沿之地也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广东的需求结构不尽合理,偏重于出口,消费和投资拉动作用不足,这决定了广东易受外部经济影响。广东是一个外贸依存度很大的省份,目前由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对商品的需求持续低迷,导致广东出口受到极大影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减少,大量以出口为主的制造加工企业订单锐减,销售收入大幅下滑,甚至出现大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破产的现象。给广东的经济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国内环境的严竣形势也迫使广东采取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关系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当前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央和广东省都特别重视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做为“珠三角”核心的广东省,在国内不仅有沿海的几大经济区的激烈竞争,在其后方――辽阔的内陆地区,大大小小发展各异的经济圈也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加速科技创新的步伐,很多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在科技进步速率方面甚至已经超过广东。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广东应该探索出一条新的科技发展之路。
二、研究意义
今天,广东的经济发展,走在全国的最前面,但却不能因此感到满足,而不做再进一步发展的打算。广东必须走向更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和高科技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今后在经济发展总量与质量方面的优势。
新时期,在全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前提下,经济结构转型是各地发展的必然选择。要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技术进步是一条不可避免之路。所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一个地区在全国大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是一个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地区,为了使广东尽早实现“幸福广东”的目标,使广东各地人民普遍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改变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粗放增长的模式,走资源消耗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实现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根本出路。
广东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科技实力,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如何在新的形势下继续保持这种领先,甚至扩大自己的优势,这是广东全省面临的新的挑战。在中国涌入世界经济的大潮之中,广东要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向结构要效益,向规模经济要效益,向科技进步要效益。科技进步成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定量的评价科技进步率对广东经济增长的作用,测算科技进步对广东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衡量广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广东科技进步的实证研究
1.科技进步率的说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未来发展竞争的核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广东的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如何,关系到全省科技创新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进步在人类社会中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已经越越来越大,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例已从20世纪初的20%左右上升到现在的50%―80%,定量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已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以及决策部门的广泛重视。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简称TFP)是指广义的技术进步,它不单指科学技术进步或工艺水平的提高(即纯技术进步),还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制度创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劳动者能力的提高等。
2.科技进步率的测算方法
从索洛增长模型中我们可以推算出广东的科技进步贡献率。通常,对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的测算所采用的生产函数是基于柯步―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来测算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简称C-D生产函数),其形式如下:
3.基期固定资本存量
自1951年Goldsmith提出永续盘存法估算固定资本存量后,此方法已逐渐成为国际通用的资本存量估算法。由上一节所述内容知,要估算出各年资本存量,首先,要估算出基期的资本存量。
已有研究对基年的选择一般为1952年或1978年,本文选择的基年为1978年。文中借鉴Reinsdorf等(2005)的方法估算初始资本存量。在该文献中,研究者放弃假设,利用若干年的数据,通过指标间的关系式来估算,作者推导得到公式:
上式的,g为不变价投资的平均增长率,I′0是初始年份的不变价投资,δ为资本平均折旧率。由于广东统计年鉴中只有2000年以后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为了使在计量模型中的数据较为全面,以使模型误差较小,所以,2000年之前,使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由《广东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出1978年的消除价格因素影响后的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率g=21.56%。
冯晓、朱元(2011)结合实际可获得的我国1994-2009年间经济运行数据,对固定资本折旧率作近似测算。分析结果表明,过去十余年间我国的固定资本折旧率约为5.9%左右。在本文的研究中,使用以上研究结果,δ=5.9%。根据公式可以计算出基期1978年广东的固定资本存量K0=1.5298亿元。
4.科技进步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
由上述方法,为了获得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对实际收入,就业人数以及不变价的的固定资本存量分别取对数。
用EViews6.0对取完对数后的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在固定资产投资存量这项中,由于广东统计年鉴中没有2000年之前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所以在计算不变价的固定资产投资量时,会产生一定的误差。最后,在图形上会反映出2000年之前的波动较大。
由上图可以看出,广东从改革开放以来,科技进步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科技进步率快的年份,科技进步的贡献率也明显。此外,几乎每5年科技进步贡献率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技进步贡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伴随着相应的投入而发生的,而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阶段性,因此以年为时间段计算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必然随经济发展的稳定程度有着自身波动的态势。
四、总结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其增长的特征和发展路径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值得注意的是,首先,上文中所测算的实际上是全要素生产率,它和技术进步率是有区别的,我们在对模型中全要素进行定义是,就已将全要素生产率TFP定义为扣除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以外其他所有能实现经济增长的因素贡献的总和,这个总和包括了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济、资源配置、政策法律、管理决策、教育进步、随机因素等等。其范围远远超出技术进步的概念。
其次,在上面的测算中,资本投入的贡献率指标α=0.8772。显得资本投入对产出的影响过大。由于我国主要是以投资驱动的国家,同样,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下,从中央到地方,在珠三角这片土地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使资本在广东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从测得结果的拆线图可以看出,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有大有小,有正有负。从1978-2012年,广东经济的发展除了资本和劳动的影响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有些因素会对收入水平产生促进的作用,而用些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所以,会使测得的结果有着很大的波动区间。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创新发展的战略预见[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3]罗伯特・J.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徐杰,段万春,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2010(12)
[5]柯善咨,向娟,1996-2009年中国城市固定资本存量估算[J].统计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