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工程的作用

基础工程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工程的作用

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下水;筏板基础;灾害机理

中图分类号:TU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71-01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用地日渐紧张,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必然的趋势。在城市中,地下商业街、地下商场和地下车库等不断涌现,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担忧。由地下水位上升而造成的,对地下建筑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上浮、渗漏和开裂等,尤其是对地下室的上浮作用,使结构受损严重。

一、某工程的岩土条件与变形特征

(一)工程概况

该工程位于某市繁华地段,A地块两侧是城市主干道。研究的该楼为地上分为四层,地下有两层。建筑物的长度为38m,东部的宽度为15.50m,西部宽度为24.65m。该建筑物采用的是天然地基,肋梁式筏板基础。场地西部基底埋深-10.40m,东部基底埋深为-9.20m,中部基底埋深为-7.30m。

(二)基础上浮变形特征

通过实地的勘察发现,建筑筏板基础底板无明显裂缝,但在地下室西部底板中发现有少量的积水,而且地下室外墙及、顶板上均为发现裂缝。经探地雷达的检测,该建筑物东部基础上浮近210mm,筏板基础为松软区的充填物。相关人员推测为水、砂等的混合物,但是并未测到其他坚硬的固体。原基础底面的平整度较高,而且变形比较小,倾斜的方向为东西方向。筏板基础东部的上浮高度最小,向西上浮的高度逐渐增大,西部基础上浮足有900mm,筏板基础下部充填物比较松软,为水泥、砂的混合物,但是也没有检测到异常固体,不过原基础的变形比较大,已经呈现凹凸不平状。筏板基础东部,基础肋梁梁底已经脱空,梁槽底的平整度较高,槽内有少量泥砂,但是槽底变形不是很大。、筏板基础的中西部,基础肋梁梁底出现脱空,梁槽底面上鼓,呈现不规则形状,槽内填充的是泥砂,槽底变形也比较大。

二、地下水对筏板基础的灾害机理及防治

(一)地下水对筏板基础的灾害机理

大量地下室上浮案例表明:地下室上浮的原因在于,当地下室的筏板基础底板水的浮力比建筑物重量大时,则筏板基础就出现上浮现象。这时,如果地下室侧壁与土壤两者之间的摩擦力又很小,则筏板基础便会出现上浮。地下室出现上浮的条件通常包括几个方面:

(1)地下主体结构竣工之后,地下室事实上便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的结构,相当于是一个“浮”在土层、地下水上的“船”。这时,地下室底板基础已能承受较大的地下水压,为基础上浮提供了必要的压力条件。

(2)地下室主体结构竣工之后,在基坑回填时,新回填土密实度如果比较差,则地下室侧壁与土壤间的摩擦力便会降低,可供抗浮摩擦力也就随之减小,地下水上升之后基础上浮的可能性便增大。

(3)工地停止降水,或者地下水位突然出现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地下室的上浮必须有足够的水浮力。在施工中,如果严格按照要求降水,并把地下水位控制合理的范围内,则地下室不会上浮。

(4)如果地下水位低于基础底板,则地下室可能因突降暴雨,地下水位突然上升而致使地下室出现上浮。这主要是因为:降雨量过大,排水系统及时排除积水,导致地表水挤压,沿地下室外墙与土壤间的缝隙流向筏板基础,形成较大的水浮力,这时筏基基础便会出现上浮。

(二)工程灾害机理分析

A地段某楼由于地下的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筏板基础出现了上浮现象。该楼上浮的原因在于:

第一,该工程地基土中有两层上层滞水、一层潜水,而且在两层滞水层之间还夹杂透水性相当弱的粉质粘土层。其中,第一滞水层对筏板基础的影响最大,主要是因为该水层位于第四系粉细砂层中,渗透性大。如果降雨量大,则地下水位会迅速上升,从而提高地下水的浮力。

第二,气象统计资料显示,在雨季期间,该市平原地区的降水量为453.1 mm,是近十年来的最高值,比上一年同期多5成,也是夏季降水最多的年份。所以,降雨量比较大大。

第三,由于一些原因,工程在建设中暂停土建工程,所以导致该工程地下二层结构的顶板的质量不高,地下一层及、和上部结构的质量也不高。同时,与没有采取有效的降水、堆载加压等措施。

第四,在停工期间,施工方没监测建筑物沉降、地下水位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上层滞水的情况,由于降水量比较大,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比较快,导致地下水浮力大于建筑物的上部荷重,筏板基础出现不均匀的上浮。

筏板基础不均匀上浮的原因还在于,地下室东西部的差别比较大,东部上浮仅有210mm,而西部上浮足有900mm之多。原基础底面的变形也有较大的差别,东部变形程度小,平整度较好。而底面则呈现东西倾斜的状况,西部基础的变形也较大,而且是不规则的变化。主要是由东部基础埋深为-7.30m,第一层滞水埋深是-4.90m,而中部基础埋深深度为-9.10m,西部基础埋深深度是-9.40m;而第一层滞水埋深深度为-5.30m,第二层滞水层埋深深度为-15.20m。在降水量比较大时,第一层滞水出现水位上升之后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地下室结构外墙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力会减小;第二,第一层滞水水位东西向差别较小,但由于基础埋深相差1.80 m~2.10m,筏板基础向受地下水作用力相差18 kPa~21 kPa左右,基础在此条件下便会出现上浮变形。

(三)处理措施

如果地下室出现上浮现象,则应采取一定的处理措施,首先要增加压重和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的浮力,从而抑制地下室的上浮;其次,查看地下室上浮是否对建筑结构的造成破坏;如果建筑物的结构遭到破坏,则是否能够修复。在处理这类事故时,通常采用加载、降水,以及解压、洗砂等方式。

某工程因筏板基础出现上浮的原因是水浮力,因此应当采取降水的处理办法。在降水时,如果前期沉降量的变化比较大,而后期沉降量变化比较下,尤其是筏板基础东部无明显沉降,东部的沉降量为-31.21mm;西部基础的沉降量为-307.38mm。原因在于:第一,筏板基础为肋梁式筏板基础,肋梁德尔底槽内填充这大量泥沙;第二,筏板基础周边的土体对基础有一定的摩阻力,而基础下沉需一定的荷载。但由于由于上浮过高,降水处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地下室筏板基础最终未能下落至原始的高程。

结语

该工程因筏板基础上浮的原因在于:地下水有两层滞水,第一层滞水对筏板基础影响较大;地下水的浮力大于建筑物重量、地下室侧壁与土体的摩擦,导致基础东西向的不均匀上浮。在施工过程中,最危险的时点是地下建筑物顶板施工完成之后,这时应加强地下水的监测,持续降水,同时做好雨季排水,避免上浮现象。

参考文献

[1] 姚爱军,赵强,杜萍等.某工程地下水对筏板基础的作用及其灾害机理[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4).

[2] 李毅,元正如.筏板基础在自贡地区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

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第2篇

1改善不合理的评标体系评标是指对众多投标企业的投标文件进行评定,选择出合适的中标者。评标在招标阶段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其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企业的经济利益。但目前很多企业在评标过程中,存在着评标体系不合理、评标疏忽大意等现象,致使所选择的中标企业,其资质满足不了工程建设的要求,最后使得工程质量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工程造价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企业在选择投标企业的过程中,首先看重的是投标价格,谁的价格最低,谁就可能得到发包方更多的关注,以此提升中标的概率。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部分企业开始利用“低价竞标”的方式获取发包方的青睐。而发包方在评标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考虑工程造价,而未对投标企业的真正资质进行全面仔细的审查,最终致使企业的经济利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反之,如果发包方在评标的过程中以工程质量为基准,严格按照其实际的工程造价来评选投标企业,就一定能够找出资质符合要求且造价控制处于合理范围内的承包企业。

2遏制招投标市场的恶性竞争我国的建筑市场是近几十年才全面发展起来,很多道德体制以及规章制度都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这就会影响到建筑市场的竞争秩序,诱发很多的恶心竞争现象。在工程招标阶段,如串标、围标、陪标、低价竞标等不正当的竞争行为也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市场的竞争规范有着极大的关系,另一方面与工程造价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投标企业如何才能获得更多经济效益,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占领更多的市场空间?唯有不断的承包工程建设项目。而市场上具有实力的投标企业多不胜数,某些企业为了“脱颖而出”,不得不采取不正常的恶性竞争手段以获得承包工程项目的机会。投标企业很清楚招标企业最看重的就是工程造价,只要在一定程度上压低工程造价就可以提高中标的概率,故而部分投标企业故意压低投标报价,赢得工程项目承包的机会。如果招标企业对工程造价进行有效的控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凡是高于或是低于这个造价范围的投标企业都不予考虑,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遏制招投标市场的恶性竞争。但前提是招标企业必须要以工程建设的质量为基础,抵制住“低工程造价”的诱惑。

3最大限度的增加企业收益对于工程建设而言,招标阶段的造价控制是极其重要的,它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巨大的作用。首先,做好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可以直接提升建设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建筑企业可以合理的组织施工队伍、施工工序,合理控制施工进度,有足够的经费保证施工建设的质量,减少工程返修的成本支出,降低因安全事故引起的工程赔付等,这对提升建设企业的经济收益有着突出的作用。相反,如果造价控制不到位,导致企业在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出现资金短缺等现象。此时,企业为了完成工程建设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降低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标准,延长工期;要么就增加更多的成本投入,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施工任务。不论选择何种方式,对于施工企业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其次,做好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效益,间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控制好招标阶段的工程造价,施工企业就有足够的资金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这就可以极大的提升施工企业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好的声誉,便会有更多的生意上门,这也间接的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结束语

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作过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6-0000-01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is Courses Reform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oriented

Li Yan

(Chongqing Creation Vocational College,Yongchuan402160,China)

Abstract:Great reform for education reform and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today,teaching computer basis courses research is particularly urgent.On the basis of the college computer basis courses should b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work process-oriented curriculum standards,and typical career positions on the basis of careful analysis,combining different teaching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and task-driven approach to project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eaching methods.Finally,students in courses and skills evaluation.

Keywords:Work process;Computer basis;Curriculum reform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普及,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已成为每个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高等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渠道。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传统教学中以教案为本,以教师的“教”为主,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讲解、演示,然后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没有考虑到企事业用人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学生则被培养成了“知识存储器”或“技能机器人”,仅仅是被动学习者,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无法实现经验的自我获取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思想的树立与能力的培养,缺乏利用计算机处理专业问题的能力。

二、研究思路

要想按企事业用人需求及学习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需要考虑许多因素,本项目拟在通过企事业调研、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基于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的要求,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结合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构建以典型项目案例为教学载体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学生考核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

课题组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从职业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采取课程考试和职业技能认证的综合评价方式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研究内容

(一)通过对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设计出典型教学项目案例。深入企事业单位、毕业生群体进行调研,研究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要求及工作性质,依此研究设计出适合不同专业及职业岗位特点的典型教学项目或案例。

(二)课程内容实施研究。在前面两项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与实际工作要求一致的OFFICE办公软件技术平台和校内实践基地,以本校为实践试点,进行1~2年的教学实施,根据教学效果、学生与专家的反馈,不断修改完善本课程教学设计及内容。

(三)课程综合评价体系研究。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在调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与探究出一套能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理论和实际应用水平的考核机制,在保证学生操作技能提高的同时学业成绩也稳步上升,增强教学实效。

(四)课程资源开发研究。通过社会调研、教学积累的方法,提炼整理出以工作过程导向为基础的各种教学资源,构建计算机基础辅助教学网络,建立习题库、项目库、课件库、自测系统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材料,从而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优缺点。

(二)社会调研及专家研讨法。通过社会调研和专家研讨,分析总结出不同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要求,确立其计算机办公软件应用典型工作任务。

(三)项目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中、后期,从不同项目案例中提炼出个性化的经验和个性化、技巧化的操作方式,并汇集研究成果。

(四)行动研究法。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修改,边完善,不断反思、总结,实现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

(五)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教师和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从而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效果,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五、结论与创新之处

(一)在教学中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案例教学模式。此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准工作者身份进行自主式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模式。此教学模式能确保以学生为中心,又不否定教师组织者、咨询者、引导者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进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在学习效果的评价上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在课程上采用高校无纸考试系统以上机操作方式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综合评价;在技能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高级操作员”职业资格考试,以获取职业资格证书为评价依据,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廖雪峰.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09,4:91-92

[2]王建军,郝素兰.基于工作任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9,7:236

[3]黄宝孙,朱海燕.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知识与等级考试的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9,14:69-70

[4]姜漓.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影响的探讨[J].福建电脑,2009,2:187-188

[5]董玫,胡文胜.高校计算机专业实验课考核方法的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17:209

[6]徐海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探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141-142

作者简介:

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外加剂使用不当;混凝土强度;质量事故

Quality inspection and treatment measures in concrete works i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an Pei-yong

(Shandong Zhihua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QinanShandong276300)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 the quality problems, the causes of the occurrence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engineering, and may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general concrete construction.

【Key words】Improper use of admixtures;Concrete strength;Quality accidents

混凝土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材料。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我们以往工程施工经验,下面就混凝土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和阐述,或许可以作为一般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借鉴。

1. 外加剂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一类事故

1.1此类事故表现在:

(1)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长时间不凝结硬化。

(2)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

1.2要避免这类质量事故发生,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外加剂进场后,必须进行试配,掌握其特性:坍落度的耗时损失、凝结时间、减水率等,以确定能否使用;对于硬石膏做调凝剂的水泥,这点尤其重要,以免混凝土搅拌成后,发生速凝或坍落度损失过快的问题。

(2)外加剂的每一次投料,都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计量。计量器具必须经常进行校验,保证其灵敏度和准确度。

(3)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碎,过0.6毫米筛后使用,以免含未碾成粉状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鼓包。

1.3补救措施。

(1)对大面积松散不凝结硬化的结构物必须拆掉重新浇筑。

(2)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过量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时,可延长其养化时间,推迟拆模,后期混凝土强度一般不受影响。在混凝土结构验收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检测。

2. 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而造成质量事故

(1)这类事故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混凝土强度本身就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二是现场抽样的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设计要求。后者占比重较大。

(2)杜绝这类事故,一是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最好采用大厂或正规厂家的水泥,因其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远高于小厂。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尤其是水混用量一定要足,不能扣水泥用量。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实验室能达到的指标,在现场施工中却难达到。因而,在水泥用量上,须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使用袋装水泥,应核验袋装水泥的重量,以防水泥份量不足。三是混凝土搅拌要建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四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五是认真制作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按标准要求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用于结构验收的试块要和构件同条件养护。

(3)现行国家规范,确定混凝土强度是否合格是立方试块抗压强度的代表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龄时,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检验批进行验收,最小强度值的要求视混凝土强度的评定方法。

(4)规范在这里一共强调了“标准方法制作、标准方法养护、标准尺寸的试件和标准的试验方法”,其中有任何一项不规范所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都是不准确的,都不能完全代表混凝土的强度。

(5)在现实的施工中,不少目混凝土的制作,养护不符合标准的规定,给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带来一定难度。

(6)从取样方法上讲,规范规定混凝土试样从同一盘或同一车内抽取。在卸料过程中宜在卸料量的1/4~3/4范围之间抽取。

(7)从养护上讲,作为混凝土强度的验收,必须实行标准养护。

(8)有的工地试模严重变形、搓角,有的螺栓残缺不全,有的侧板变形裂缝。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试件不准确,可使混凝土试块实测强度降低20%以上。

(9)从实验方法上来分析,试块在压力机上摆放是否正确,加载是否等速均匀,都将影响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值。

(10)总之,从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到试压,都需按标准进行。

3. 因混凝土出现裂缝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一类是由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另一类是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引起的裂缝。这里仅就混凝土工程变形引起的裂缝进行一些探讨。

3.1引起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

(1)温度变化。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发生体积变形,膨胀或收缩,这是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当这种体积变化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这种应力如果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起开裂。

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很大,如果其内部与表面温差超过25℃时,就会产生裂缝;有的体积较大或者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后几天或几十天中出现大量裂缝;有的结构在屋面四角出现斜裂缝。这些都是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收缩裂缝。混凝土的收缩分为自身收缩,即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体积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塑

转贴于 h

性收缩,即在初凝结过程中发生化学的收缩;炭化收缩,即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干缩;湿度收缩,即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随着温度降低体积减少而发生的收缩,其收缩量占整个收缩量的绝大部分。收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在其内部也会产生内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例如,有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并不大,但混凝土终凝后,表面却出现了大量不规则裂缝,有的楼板拆模后,发现板和梁交界处出现水平裂缝,有的较长结构,在冬季忽然降温或夏季突然降暴雨后,这些大多是由于收缩引起的裂缝。

(3)不均匀沉降。如果结构物的基础不牢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变形,也会在其内部引起拉应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时有发生。

(4)化学反应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例如碱骨料反应将引起混凝土体积膨胀而产生裂缝。氯离子的浸蚀引起钢筋锈蚀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3.2施工上的防治措施。

(1)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砂石的含量,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收缩变形影响很大。

(2)对大体积混凝土,尽可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用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浮石粉等材料,取代一部分水泥,这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够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对防止裂缝是很有利的。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其体积收缩也就越大,特别是在混凝土成型的头一、二天里,水灰比过大的混凝土,将出现大量的不规则裂缝。最好的混凝土初凝前,用砂板再进行一次搓压,防止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裂缝。

(4)加强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不断补充蒸发的水分。这样既可以防止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又可以加速混凝土的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5)对大体积混凝土加强保温养护,是减少温度裂缝的最有效措施。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最常用的是采用草袋同塑料薄膜联合使用,用草袋进行保温,用塑料薄膜保湿,保温层的拆除应根据测温情况而定,要确认内外温度差低于25℃时方能拆除,同时应分层逐步拆除,应尽量避免因为降温速度过快而引起混凝土开裂。

(6)对重要的混凝土工程应该控制水泥、外加安艉土系暮碱量,同时,对其骨料应进行碱活性测定,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碱骨料反应的发生。

基础工程的作用范文第5篇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基于的工作过程,因学生专业的差异、职业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对象、任务、目标、方法等均不同。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与建设中,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必须深入企业,从企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两方面入手,对各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任务出发进行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对岗位任务的处理过程中,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缩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的差异,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理念

1.任务驱动理念

按照创设学习情境提出学习任务分析解决任务实训

操作练习效果展示评价的工作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水平,做到做中教,做中学。

2.校企合作理念

结合校企合作中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应用实例并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性岗位需求的技能水平。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思路

以教学为本位,以实训为重点,以考核为辅助的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根据教学组织安排以及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特征,结合本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有效的项目教学法,并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体现工作过程结构的完整性来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职业能力要求。

2.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

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层次教学,演示讲解分组合作,竞赛评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任务引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考核教学的设计思路

实行学生平时学习表现、实训考核、期末考试、辽宁省计算机统一水平测试四个环节进行考核,达到技能与证书相结合。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设计

1.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定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职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学习领域课程,主要培训学生掌握职业岗位必备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形成较强的岗位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

确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应该以突出职业教育与企业人才需求相接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经过调研以及教师对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方法的讨论和分析,确定《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典型学习任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应用、多媒体软件应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应用等。

以上典型学习任务是按照教材顺序,从工作过程分析入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以学生实训为主,内容从课堂知识迁移到企业岗位需求,贴近企业的工作环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

3.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课程具体的体现形式,是学习领域的最小单元。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设计学习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每个学习情境应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学习情境之间是平行或递进的关系;个别情况学习情境可采取工作步骤。

《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共设计了22个学习情境,融合传统的学科知识,结合企业岗位需求,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演示及真实的工作体验等方法进行学习情境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

4.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

方法

从工作过程出发,强化教学中的产学结合,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层次教学,演示讲解分组合作,竞赛评比的教学方法等,充分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做中教,做中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指导学生以分组合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订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全员参与的实践活动,教师注重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的精神等。

5.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教学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