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危害的防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职业感染
1.1 自我防护意识差和防护措施欠缺 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制度和暴露后防护措施,穿刺采血操作中及发生可能感染的事件后未能执行标准严格的防护措施,对经血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CV、HBV和HIV等经血性疾病感染的最主要原因,带有HIV阳性血液的针头意外刺伤后,HIV感染的几率为0.2%~0.4%,而在针刺伤时只需0.005 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1]。
1.2 皮肤破损 HCV、HBV、HIV阳性血液及分泌物长时间与破损皮肤接触,极易导致疾病的传染。
1.3 皮肤黏膜 静脉采血时如操作失误,致使血液飞溅,则一旦带有HCV、HBV、HIV的血液溅入眼、鼻、口等处粘膜,均可造成感染。美国医学会的一项研究表明,针刺伤与职业血源性疾病传染高度相关,尤其是HBV[2]。
1.4 其他间接接触 皮肤(例如,手)接触了HCV、HBV、HIV阳性血液,就极易污染眼、鼻、口等处粘膜,也可造成感染。
2 工作中防护措施
2.1 加强院感管理 应设立职责完备的医院感染控制科,与医院各科室医技人员一起,规范统一管理医院的感染控制业务,加强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教育,规范操作,熟悉技能。做到制度在墙,规范在心,操作得当。采血室要加强巡视和检查制度。
2.2 操作人员的教育 加强培训,提高职业安全意识,保持良好心态,尽量避免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2.3 工作中的防护 ①采血操作前,应自我检查手臂是否有伤口,戴乳胶手套,手套可起到屏障和隔断污染源的作用。手套破损及时更换,操作中应自始至终做好自我防护。②采血时,严格规范操作,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巾一管一用一消毒。采完后针尖向下,针头不可折断或弯曲,慎重地放入利器盒。③操作房间光线充足。保持室内卫生,做好空气传播预防。对物体表面、空气、地面等要定期执行常规消毒,且应检测消毒效果,保持采血室的自然通风,定期定时空气消毒,可用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等。
2.4 工作中意外的处理 ①如发生针刺伤等暴露事件,应保持镇静,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用健侧手,或请身边同事协助,从近端向远端挤压受伤处,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生理盐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受伤处,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②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并报感染控制科。③医院感染小组应指导下步处理、登记并进行暴露源级别评估。预防用药或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咨询。④对于HBV感染的针刺损伤可接受乙肝人免疫球蛋白等预防性治疗。HIV污染的针刺伤,定期进行HIV抗体初筛和PCR病毒检测,阻断HIV可使用三联药。HCV暴露必要时可注射干扰素。⑤进行心理疏导,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引起的心理伤害。
3 小结
采血室工作量大,患者集中,护士易忙乱,我们通过加强对工作人员的集体培训,定期督导,使采血室的消毒隔离工作能有效落实,职业危害降至最低,从而保证了护理人员的安全。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护理人员工作的医院内,由于病人高度聚集,加上各种诊断,治疗技术的应用,形成了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同时由于护理工作高强度性,使护理人员经常处于心理学和工效学的高度应激状态。如何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加强护理人员的主动防护意识,已迫在眉睫。现就护理人员常见职业危害因素以及防护措施综述如下:
1 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因素
大量调查结果表示,护理人员在职业工作中有较高的职业损伤率和职业暴露率,导致了较高的感染率和带菌率。据WHO统计[1],护士、医院实验室人员和清洁工是创伤性接触的高危人群,年创伤率为1%-2%,创伤后感染率为0.3%-3%。在2003春季发的SARS疫情中,一线的医护人员感染率最高达20%以上。在诸多生物因素中,护士因锐器损伤尤其是因针刺伤而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为最重要[2]。由于针刺引起的损伤就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有80%-90%的健康的医护人员患传染病是针刺伤所致。接触其他的体液如滑膜液、、阴道分泌液、胸膜液和羊水等也是感染的途径之一。
1.2 化学性因素
对护理人员造成职业危害的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一些药物及消毒剂的接触,如抗肿瘤药、麻醉剂、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药物的共同特点是容易入空气中,或由于接触暴露,多有致畸和致癌作用。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解决消毒与环境污染致残余消毒剂吸入的矛盾也是医护人员职业防护亟待改进的重要课题,有报道长期吸入混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烧灼、胸闷、气喘、皮肤过敏等症状[3]。对护理人员职业卫生安全影响最大的化学因素是抗肿瘤中药物的接触,现阶段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大多数为细胞毒剂,具有致突性、致癌性、致畸性[4]。有研究证实,在工作间空气或工作台表面可测到抗癌药物,有学者用气相色谱分光技术在职业接触细胞毒性药物护士尿液中检测出甲氨喋呤、环磷酰胺、铂类等药物[5]。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护士可造成毒性反应,谢金辉等[6]进行的职业接触抗癌对护士生殖结局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可导致妊娠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增加。金力奋[7]等对某医院肿瘤科护士职业接触抗肿瘤药对护士的遗传损伤研究显示,肿瘤科护士外围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和DNA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1.3 物理性因素
护理人员普遍存在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问题,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护理人员弯腰动作多,劳动强度大,站立时间长,低头工作多且工作中不能正确运用力学原理等有关[8]。比如手术室护士长时间处于相对固定的位置,肌肉、肌腱疲劳、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导致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疾病。护士在搬运病人、弯腰为病人进行治疗护理时引起运动功能性损伤,如腰背痛等[9]。长期接触X线可对人体造成很多损害,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晶状体混浊、生成障碍,甚至诱发肿瘤[10]。
1.4 心理性因素
国内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国内常模,护士人群的心境抑郁、心理紧张、焦虑失眠发生率较高,心理状况不佳的检出率达到12.3%。护理工作压力源主要有:①不良的工作环境;②紧急的工作性质;③沉重的工作负荷。
2 防护措施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接触特殊感染源,控制预防的原则,避免受到针头和其他锐利物的损伤,规定护士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回针头;操作后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地立即被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建立损伤后的监护与健康跟踪制度,如不慎被锐器刺伤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清创、消毒,并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2.2 加强药物管理 加强化疗药物的管理,建立化疗操作流程、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提供安全的防护用品、设备和环境。接触抗肿瘤药物的护士应穿戴好手套、防护衣和口罩,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操作中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除做好与接触抗肿瘤药物同样的个人防护及良好的通风环境外,要科学地使用化学消毒剂浓度,集中存放,容器密闭,并有显著标记。
2.3 加强自我防护 长时间站立的护士应学会合理用力,运用正确的姿势,培训护士正确搬抬病人和帮助翻身。监护室、手术室等部门如频繁应用射线和电磁波,也应达到一定的防护要求,如铅板隔层,或提供铅屏风等防护用品,在摄床旁拍片时让所有人员尽可能远离摄片机器10m以上[11]。
1.1物理因素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手术室护理不仅需要脑力工作,也需要体力劳动;对于急诊手术而言,大多为突发事件,因此导致手术室护理工作规律性较差,同时手术时间一般较长,使得护理人员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会进一步导致护理人员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同时,手术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长时间保持颈曲前倾位站立,这也会导致颈椎增生性变化,引起颈椎病,同时还会增加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此外,其他的物理危险因素还包括紫外线、X线的辐射、噪音污染和电器的物理性伤害等[4],其中紫外线容易造成眼角膜损伤,从而引起角膜炎等眼部疾病;手术室的电锯、电钻、监护仪器设备等往往是噪音污染的主要原因,长期的接受噪音刺激,可使得人的听觉、视觉、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病理性变化,从而出现神经衰落、消化系统紊乱、听力、记忆力下降等症状;X线长期辐射具有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影响较大,且具有致癌的危险;同时,电锯、电钻、手术刀等器械都较为锋利,再加上手术工作较快的节奏,往往会发生割伤、刺伤等物理性伤害。
1.2生物危险因素:对于物理性伤害的发生,其危害往往不仅仅局限于刺伤或割伤,由于手术过程中所用的器械,大都需要接触患者并长期暴露于手术室环境,多会增加接触血液致病菌的感染几率,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等,目前,这类伤害是职业危害中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在出现刺伤时,仅仅只需要4μL带有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即可导致受伤者感染HBV[5]。
1.3化学危险因素:由于手术需要无菌环境,往往环境较为封闭,而手术过程中又需要大量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由于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挥发,使得因手术室环境中存在浓度相对较高的麻醉废气和化学试剂。现有研究表明,长期吸入挥发性的物会损害人体的生殖系统,使护理人员易发流产、胎儿畸形甚至出现不孕不育。同时,化学消毒剂的存在,如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臭氧等等以及因电锯、电钻等器械使用时生成的焦烟,对于人体皮肤、口腔黏膜、上呼吸道黏膜等具有刺激作用,长时间会导致鼻咽炎、结膜炎以及皮肤疾病等,甚至致癌[6]。此外,某些肿瘤患者治疗时采用的相关化疗药物,也会对护理人员产生影响,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2护理职业危害的防护
2.1心理因素的防护[7]:由于手术室护理工作量和工作压力较大,医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度,充分利用护理资源,从而使护理人员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缓解其身心的疲劳。另一方面,对于护理人员自身而言,要进一步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多进行自我调节,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多参加活动,娱乐身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护理人员要加强业务锻炼,提供工作技能,要从日常的护理工作不断学习,找出自身的问题并解决。做好患者的术前访视,了解患者的手术种类、手术时间等信息,认真准备手术所用的相关器械和药物等,熟悉手术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医生的习惯,以便在手术过程中,熟练配合,有条不紊,得到手术医生的认可。这样,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熟练解决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多做运动,缓解工作的紧张情绪,能够有效地改善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的冲突,避免工作应激发生,从而改善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
2.2物理危害因素的防护:对于常见的紫外线、X线的辐射、噪音污染等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8]:①减少辐射来源,做好辐射防护。可单独设置专用的手术间进行透视或摄片,减少护理人员与辐射源的接触,同时可使用铅制防护服,避免护理人员直接暴露在辐射源下;同时合理调度,对于此类手术实行轮岗,避免同一人员反复进行,造成长期蓄积。再者,对于孕产期和哺乳期的护理人员禁止参与此类手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造成流产等不良后果;②尽量减少噪音来源,对于术中器械带来的噪音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尽量降低各类仪器设备的音量;对于护理人员而言,操作过程中尽量避免大声讲话、同时走路、开关门等动作要轻,避免器械坠地与碰撞声。
2.3生理危害防护:由于手术时间较长,或者突发事件的发生等因素,护理人员的日常生活的规律性被打破,饮食不合理、不规律经常发生,容易导致胃肠道的病变甚至发生低血糖的风险[9]。因此,对于手术室护理人员来说,宜进食一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以提供足够多的能量,同时可以自备一些巧克力、饼干等零食充饥。同时对于时间较长的手术,可以通过更换班次,轮流休息,从而保证护理人员充足的精力。同时,对于长时间站立引发的颈椎病、下肢静脉曲张等情况,护理人员在手术间歇可适当地转动颈部或者扭动腰部、伸腿等动作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其血液循环,避免造成颈部、腰部等肌肉劳损。在使用手术刀、电钻、电锯等器械时要谨慎操作,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2.4生物因素的防护:鉴于该类危害的严重性和临床多发性,对于生物因素的防护也成为重点。这就要求在行手术前需要对相关的信息进行采集整理,预先做好准备,以备应急使用。具体要求如下[10]:①对患者进行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感染的病原菌,了解病原菌的传染途径、致病性等相关知识,同时病原菌检查阳性的患者手术时,需要做好防护准备,穿好防护服等,从而避免手术器械对护理人员带来的物理性伤害,有效地减少病原菌侵入人体的几率;②实施规范化操作,护理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手术器械的操作规范进行手术器械的使用,如勤洗手并佩戴手套、装卸刀片要规范、采用托盘进行刀具等的传递。同时,护理人员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手术过程中要专心谨慎,注意力集中,掌握手术进程,适应手术节奏,防止因紧张而发生失误;③手术过程中出现外伤的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对伤口周围进行挤压,以排除其内血液,并冲洗伤口,使用0.5%碘伏消毒处理,及时评估风险发生的情况,并跟踪监测,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处理;④定时对手术室进行消毒,确保手术室的洁净;对于手术后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
2.5化学危害因素的防护:对于手术室化学危险因素的防护,主要是注意手术室的通风状况,同时,加强护理人员对于空气污染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促进护理人员对空气污染危害的认识。尽量减少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同时在操作时须佩戴防护装置。对于麻醉机要定时维修和维护,管道出口处增加过滤装置,以过滤除掉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减少手术室环境中挥发性的麻醉剂和化学消毒剂的浓度。
3讨论
【摘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特殊的环境中存在着多种职业性危害,主要包括:血液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制剂的危害、人体工效学的危害、压力源的危害。
【关键词】职业危害;防护
血液性危害:术中针尖,刀片的损伤,羊水、血液溅入眼睑是对手术室的护理人员最大的危害。极易受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病毒的感染。为防止此类事件频繁发生,我们就该养成良好的习惯。针尖、刀片,剪刀、缝针摆放在适当的位置,传递时关节紧闭,刀片平行传递,刀头向后。手术前了解患者的检查报告,发现有肝炎、艾滋病、梅毒、破伤风、结核等特殊感染患者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穿两套手术衣及隔离衣、口罩、帽子、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术后所有的物品均放在手术室密闭熏蒸消毒,包括术者的外层洗手衣裤。术后立即洗澡以确保手术室及个人的安全。如遇针尖、刀片割伤,立即清创,挤出污血,并对创面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如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的,须做血源性检查和随访,必要时进行疫苗注射。
物理性危害:A:电离辐射危害:骨科及胆道等手术经常需要X线摄片和造影,应安排在有铅板隔离层的防辐射专用手术房,室内有铅屏风遮挡,术者及护理人员穿着笨重的铅衣,以免术中的余线对护理人员的侵害。怀孕及准备怀孕的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安排此类手术。
B:非电扇辐射危害:手术室的微波,激光,超声刀、电刀使用后的烟雾也是危害护理人员健康的杀手。另外手术室内的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仪器的报警声也无形中危害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所以对于使用中的各种设备要及时检测,避免设备老化造成的不必要的噪音。
化学剂的危害:消毒剂,甲醛等化学制剂对护理人员的危害也不容忽视。所以配制消毒剂时必须戴上口罩、防护的手套,配置后的消毒剂必须加盖使之密封,在使用标本固定液甲醛的使用中除防护外必须小心切勿泼翻而使房间内留有大量刺鼻、刺眼的甲醛来危害健康。
人体工效学的危害:护理人员在长期站位工作时极易患下肢静脉曲张。护士配合手术时,保持站立前屈15-20度,易引起颈椎病。手术时间长,经常延迟进食,又会引起胃炎、胃溃疡。夏天要保持手术室内的温度在23度左右,故层流下来的冷风都在15-16度,长期在风口下工作及易引起各类关节疼痛及感冒,慢性咽喉炎的发生。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做好保暖工作及定时做一下屈膝动作以防关节僵硬。
中图分类号:R47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8)5-0124-02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的重点部门,它承担着全院医疗用品的回收、清洗、包装、灭菌、贮存、发放等工作,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部门。供应室每天要回收各种穿刺针及大量的医疗器械,因此,加强消毒供应室职业安全的防护意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在医院感染防治中,消毒供应室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
1 职业暴露因素
1.1 物理性因素
针刺伤和刀割伤是最常见的职业暴露,在污染物品回收、清洗、包装过程中被针头、刀片、剪刀等锐器刺伤。刺伤后可引起多种传染病的感染。在清洗污物过程中,尤其是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如防护不当,易吸入呼吸道传染疾病。
烧伤、烫伤: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天与高温、高压的蒸汽接触,烫伤现象经常发生,常见的原因是在高压灭菌完毕,取物时皮肤碰到门框等导致Ⅰ~Ⅱ度烫伤。
噪声:供应室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高压蒸汽锅工作时发生的噪声、超声清洗机、全自动清洗机、烘干机等,长期的噪声可影响精神系统和心血管系统。[2]
2 化学因素
临床使用后的大量污染物品,使用化学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而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它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戊二醛等弥漫空气中可引起眼部烧灼感、头痛、皮肤过敏、哮喘等症状,长期接触可导致记忆力障碍、注意力分散、生理功能异常等,而有些化学性危害因素尚未被人们认知。[3]
3 微生物感染
为防止感染源扩散,我院用后的污染物品做初步去除血液分泌物医疗垃圾后,不再要求临床做浸泡和消毒处理,而是直接密封送往供应室,供应室人员就可能经常接触到许多致病菌:如经血液传播的病菌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梅毒以及甲型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等血液传染性疾病。
1.4 生理心理因素
供应室工作繁重而琐碎,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的环境中,其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和重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极易患慢性腰腿痛、胃病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等[4]。
2 加强预防为主,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2.1 避免锐器损伤
处理锐利的刀剪很容易割伤手指,因此,在操作中应注意避免损伤,动作轻巧。使用后的器械包内所有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如针、线、刀片、纱球等一律不得进入回收室,以免造成消毒供应室环境污染。一旦出现受伤现象,及时处理伤口,即挤出污血,清水清洗20min,用碘伏消毒,必要时进行血源性传染病检测,并给予相关的免疫接种预防,报医院感染科登记备案.
2.2严把回收质量关
严把回收质量关,使接触性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回收室是污染物进入消毒供应室的第一道重要屏障,为把好这一关,各工作区限人员流动,(污染区)高危险区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更衣、更鞋、洗手制度、正确配戴手套、口罩、眼罩、帽子及防水围裙,避免感染性体液、血液、分泌物等溅到皮肤粘膜[5]。
2.3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
认真洗手与手消毒是对患者和医务人员双向保护的有效措施,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执行[4]。接触污物前后均应洗手,洗手后使用防止再污染的擦手工具(如一次性纸巾或烘干机等)。
2.4加强供应室环境质量管理
应正确掌握化学消毒剂的性能、使用范围、浓度、时间、不良反应,由专人配制,配制时戴好防护眼罩、口罩、手套等自身防护措施,避免溅到皮肤、眼睛。使用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区,要有独立的通风换气系统,并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以减少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的伤害。
3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加强供应室工作人职业安全及专业技术操作培训,增强防护意识。消毒供应室专业性强,分工精细,即分散独立,又相互连接,许多工作需要独立完成。因此,要求每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树立慎独意识,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健康。
综上所述,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防治感染的重要纽带,作为一名消毒供应室的护士,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娴熟的消毒技术,还要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减少职业性危害性的发生[6]。
参考文献
[1] 王晓东.加强供应室人员的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03(17):262.
[2] 梁云连,刘水玉,李金方,赵晓黎.供应室工作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69-70.
[3] 孙雪莹,王华生,徐然.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88.
[4] 戴李中,郑柏湘.供应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11):1284-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