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士的职业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年来职业危害颇受医护人员关注,护士的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感染科护士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感染科患者的特点是病情危重、化染性强,常伴有生命危险、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料护士往往在患者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这就要求感染科护士全面掌握高超抢救技术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置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在这样特殊的环境里,护士因工作而面临发生医院感染职业危害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必须增强护士自我防护意识,了解自我防护状况,保证护士的身体健康,提高护士思想意识,正确认识职业危害。
1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感染损伤 医源性感染主要是指锐器伤,锐器伤包括:注射器针头刺伤、输液器针头刺伤、手术时缝针刺伤、手术刀片划伤、安瓿划伤、玻璃划伤等等。而针刺伤是感染科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1]。国内调查显示[2],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被HB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6%~30%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的含乙肝病毒血液就可使正常人感染: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
1.2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主要是各种血液传播性疾病;呼吸道传播的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由于收治患者大多病情危重,感染的病原菌复杂,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因针刺伤、锐器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可能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传播引起感染的血源性疾病中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最具威肋的,给感染科护理人员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3 化学性危害 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3]。
1.4 护上职业防护意识淡漠,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普遍较弱,对普遍性预防原则了解不够,通过调查241名护士发现,高达51.1%的护士在注射、输液操作中不戴手套,而护士不戴手套的原因是“操作不方便”占84.6%,是医院没有要求戴手套的占1 5.4%,这反应了护士防护意识的淡漠和管理人员缺乏全面性防护的管理理念[4]。
1.5 心理性危害 护理人员的心理性危害主要由精神压力过大,工作紧张,生活缺乏规律等引起的,可导致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代谢紊乱、慢性疲劳等。
2 防护措施
2.1 标准预防
2.1.1 标准预防[5]的基本观点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均含有传染性物质,无论何时接触以上物质都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1.2 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2.1.3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2.1.4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也可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1.5 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2.2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2.2.1 加强教育提高自我防护。目前,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通过职业教育,组织继续教育课程,增强专科理论知识,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护士应加强自我防护知识的学习,保障自身的身心健康,充分发挥护士在维持人类健康中的积极作用。
2.2.2 尽量减少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对人体的污染,尽可能地防止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溅至衣服、皮肤、床面、地面等处,所有接触过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的器具都要经过1:2000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床与地面用过氧乙酸擦洗消毒后再接受下一个患者。
2.2.3 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按程序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则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以减少受污染程度。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的净水冲洗,禁止伤口局部挤压,冲洗后用3%碘酊、75%乙醇或1%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被暴露的黏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同时留验标本。
3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3.1 规范护士操作行为 护士在进行日常诊疗活动中应遵循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不要徒手处理污染的针头和锐器。
3.2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强化洗手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医院感染病原体传播最主要媒介是污染的手,护理人员因工作接触手上携带的细菌较多,因此卫生洗手、去除手上的暂住菌,预防交叉感染、做好自我防护意义重大。
3.3 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治,以及在传染病流行期或遭受各种传染物质污染后,应及时进行各种相应的免疫接种。如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
4 建立保健制度
4.1 建立医务人员保健档案 凡有血液、体液暴露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报告有关部门。要求护理人员在发生了医疗锐器伤害后,要将锐器名称、伤害部位、是否受到感染等做详细记录,一方面可追综医护人员受伤伤害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不断总结避免锐器伤害的经验。
4.2 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随访和体检,并提供心理支持和医学咨询。
5 体 会
作为感染科的护士在应对各类传染病的同时,还需要接触各类新发感染病,掌握职业防护的相关内容、医疗废物分类处理和有关传染病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增强护理人员法律知识学习,戒备职业风险。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纠纷时有发生,护理工作往往首当其冲地受到瞩目口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增强护理工作中的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护理差错高危因素,对可能发生的主观风险,制定预防措施,减少护士在工作叶的职业损伤。
参考文献
[1] 阮 征,刘 芳.护士职业防护新进展[J].现代护理,2008,2,(1 4):333.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388.
[3] 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8):59~60.
【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方法: 通过对各种手术室危害因素一一举例的方法。结果:认识自我防护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结论:手术室护士采取对相关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
Operating room Nurses, Occupational Hazards and Self-protection
Liao Huiqin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operating room nurses,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Methods: The risk factors for a variety of operating room 11 for example the method. Result: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rresponding self-protective measures. Conclusion: operating room nurses to take on the risk factors related to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very necessary and practical.
【Key words】 Operating room nurse; Ocupational hazards; Drotection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科室,手术室护士工作节奏快、任务繁重、劳动强度大、连续工作时间长、环境密闭、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经常接触各种危害性物质及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对职业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对职业危害及防护作以下探讨。
1危害因素
1.1 化学性因素:手术室使用的化学性消毒剂种类繁多对人身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如过氧乙酸、甲醛、环氧乙烷戊二醛、吸入性麻醉剂等污染空气,可刺激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厌食症、降低人体抵抗力易造成真菌感染[1]。
1.2 物理性因素:噪音:手术室的噪音来源较多如负压吸引器、空调、高频电刀、心电监护仪、麻醉机等,长期处于噪音高的环境容易引起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烦燥、睡眠障碍。电离辐射: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手术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使用X射线,手术室护士接触射线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易致癌、胎儿畸形[2]。
1.3 生物性因素: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痰液、分泌物,而且手术室工作经常使用刀、剪、钩、针容易造成利器刺伤,有关文献报道: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存在着针刺或利器伤造成HIV病毒从患者传播给医务人员的危险性其发生卒在0.1%~0.3%,肝炎、结核等的发生率将会更高[3]。
1.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时间长、长期站立、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社会地位低,因为工作不定时及繁忙而造成家庭压力大等使手术室护士易患胃溃疡、下肢静脉曲张、腰、颈椎疾病、膀胱炎、肾炎、心脏病、睡眠障碍等。
2自我防护措施
2.1 化学因素的防护:接触化学性物品时要戴手套、帽子、口罩、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挥发性消毒剂要加盖防止有毒气体挥发污染空气,外科洗手消毒液应选用对皮肤刺激及毒性少但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使用吸入性麻醉剂时避免泄漏,完善麻醉废气的排污系统,完善手术室的通风系统保持手术室空气洁净,并定时对手术间进行有毒气体的浓度监测。
2.2 物理性因素的防护:保持各种仪器的性能完好状态,选择噪声少的机器,尽量将电刀、监护仪麻醉机等仪器的报警声调小,吸引器不用时及时关闭,使用X光透视或摄片时应在设有防X线的专用手术间,摄片时护士尽可能离开手术间,并应备有防辐射服或挡板。
2.3 生物性因素的防护:择期手术病人完善甲、乙、丙肝、HIV病毒梅毒等传染病的检测,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时要戴手套、口罩、帽子、必要时戴防护眼镜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传播。手术台上的器械要规范摆放、传递避免刺伤自己或他人,使用后的注射器针头不要回套和分离针头以免刺伤。如不慎刺伤应立即清洗、消毒处理伤口并上报院感科,查看患者的传染病相关检验项目并采取相应措施。
2.4 心理、生理、社会性因素的防护:手术室护士要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加强自身修养、保持良好心态,以乐观、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工作和生活,以更高的技术服务于患者。
3讨论
通过以上举例,我们认识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多种多样且危害严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可以减少手术室护士被化学性物质、物理性因素的伤害及减少被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机会,维护手术室护士的心理、生理建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结论 手术室护士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十分重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也是保证我们身心健康、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葛翠花.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J ]. 内蒙古中医药, 2010, 19:146~147
[2]曾其玉, 多桂元. 手术室利器致护士皮肤损伤的调查与分析[J].当代护士(学术版), 2006, 1:53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四大手段之一,静脉用药为主要途径,但化疗在治疗疾病的同时, 其毒性不仅对患者产生不良反应,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工作人员尤其是护士也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因此,了解化疗对护士职业的危害,正视化疗的潜在危害,分析化疗防护现状,探讨防护对策,对减少化疗职业危害,保护化疗护士健康和环境安全非常重要。
1 化疗药潜在职业危害
1.1 化疗药品特点及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美国医疗机构药师协会(ASHP),将肿瘤化疗药品定义为危险药品,并认为肿瘤化疗药品能产生职业暴露危险,在低剂量下就可产生严重的器官或其他方面的毒性。如果处理不当,其悬浮颗粒或液滴就会溢出,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甚至随食物进入人体,对操作者可能造成较大危害。大量的研究证实,医护人员在常规操作中可遭到不同程度的危害,其损害程度也与接触药品的强度和时间有关。国际权威机构已为接触危险药品的医务人员制定了一整套安全防护制度和操作规程,在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而我国过去对此重视不够,接触危险药品的医护人员存在严重的职业暴露危险。
1.2 护士接触化疗药的场合与被动吸收途径:护士接触化疗药并被动吸收的场合,主要有4种情况:配制化疗药、执行化疗、处理化疗药溢出、处理化疗污染物和病人的排泄物。进行上述工作的量越多,接触化疗药的量就越多,危险性就越大。护士被动吸收化疗药物的途径主要有3种情况:(1)皮肤吸收: 在用溶媒溶解药物时未注意抽出瓶内空气,瓶内压力过高,如遇上针头松脱就会导致药液外溢;或是在接触化疗药及处理被污染的器械、病人的床单、衣物、排泄物等物品引起皮肤污染;不慎被吸过化疗药的注射器针头或药瓶碎片刮破皮肤也会导致皮肤吸收。(2)消化道吸收:皮肤污染后未彻底清洗双手就进食,或是在配制和执行化疗时进食等。(3)呼吸道吸入:配制粉剂化疗时药物的飞尘致工作场所空间污染,药液的烟雾状颗粒从呼吸道吸入。
1.3 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职业性危害:护士在备药、注药或用物处理过程中,化疗药物可致一定的职业性危害,导致护士WBC、PLT下降、月经紊乱、脱发等毒性反应。如: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外周血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畸变率和微核细胞率均明显增高,淋巴细胞的DNA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化疗护士自然流产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者,且先天性缺陷率高,其不良妊娠结局随接触化疗药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
2 肿瘤化疗防护现状
2.1 化疗药物的管理体系落后:我国目前无完善的有关化疗防护制度。没有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由专人负责的集中管理模式, 采用的是不科学的分散式管理方式。化疗的防护包括化疗管理模式、防护设备配置、正确使用化疗药物以及化疗废弃物的处理等,需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任何环节发生疏漏均可能给人员和环境带来危害,对抗肿瘤药物废弃物的管理方面也存在漏洞,将化疗废弃物放在敞口的容器中, 极易造成抗肿瘤药物的扩散和对环境的污染。所以防护的制度和法规应建立在对环境和人员二者均有保护作用的基础上。
2.2 对化疗药物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我国职业性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较多,部分人员没有受过系统的岗前专业化培训,防护观念淡漠,不知道该如何确切的步骤进行处理和销毁化疗药物溢出,也不知道该如何指导病人处理他们的排泄物。综合医院护士的防护意识低于肿瘤专科医院护士,非肿瘤科室护士的防护意识与肿瘤科室护士有显著差异。
2.3 无专用的治疗室配制化疗药物:除了有条件的肿瘤专科医院,其它很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均无专门的化疗药物配制室和特制的安全柜备药,防护条件差,配药间无排、抽风设备。也没有专门训练的护士进行操作,护理人员在配制化疗药物时与其它普通药物配制程序一样,应引起高度重视。
2.4 未对化疗操作的护士进行定期体格检查,特别是细胞分类和血小板检查;护士孕期和哺乳期的保护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5 化疗用物的处理不规范:没有使用符合要求的带盖容器收集化疗废弃物,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敞口容器、普通塑料袋作为收集容器。较多的护士不知道如何处理化疗废弃物和处理化疗废弃物的自我防护。
3 防护措施
3.1 防护原则:化疗的防护原则:操作中精力集中, 克服麻痹大意, 提高对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 熟练掌握化疗药物的安全使用方法, 严格执行化疗操作常规和防护措施。(1)工作人员尽量减少对化疗药不必要的接触。(2)尽量减少化疗药对环境的污染。(3)切实加强对接触抗癌药护士工作的科学规范化管理,除加强接触抗癌药护士的自我防护知识的教育,进行专职培训,实行常规性防护知识考核外,还要制定护士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安全防护措施。(4)每年定期为接触抗癌药护士进行体检,合理安排休假,护士怀孕和哺乳期可考虑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
3.2 加强专业人员职业安全教育:执行化疗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化疗专业培训,以化疗的基础知识、化疗的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化疗潜在的职业危害和防护措施为培训内容。从而提高专业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使专业人员全面掌握并规范化疗防护操作程序,增强防护意识。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医护工作者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抽血检查肝肾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如出现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症状及体征,应及时调离。
3.3 完善防护设施:建立健全药物处理中心。为使临床在使用化疗药物过程中达到安全防护,必须将化疗药物处理中心化。医院设置静脉配液中心,采用集中式管理,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在防护设备齐全的化疗备药操作室负责所有化疗药物的配制及供应。实施比较有效而经济的防护措施,并有利于废气、废物的集中处理,使污染缩到最小范围,有利于职业安全和环境保护。抗肿瘤药物的配制工作应在专门的配药室和层流操作台上进行,以减少医护人员被动吸化疗药物的机会。防止含有药物微粒的气溶胶或气雾对操作者的危害,保护操作者及环境在备药和处理废物时不受药物微粒气溶胶或气雾的污染,保护备药环境无微粒物质,防止药物被污染。
【关键词】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13-02
职业危害是近年来国内外关注的焦点,而急诊科护士更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群体。随着我国医疗紧急救援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突发事件的不断增多,使得急诊在医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由于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的复杂与特殊,护士常受到职业危险因素的威胁[2] 。因此, 急诊护士应明确掌握工作中面临的危险因素, 和相应的防护措施,从而才能更好地做好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
1 职业危险因素分析
1.1 物理性因素
1.1.1 噪声危害:急诊科的声音嘈杂,这些噪音来自于各个方面如:患者及其家属的求救声、患者因疼痛而发出的声、家属的哭闹声、仪器工作时的轰隆声和发出的报警声、物品和机器移动的声音等。噪声强度在50 dB~60 dB即产生相当的干扰。研究显示[3],急诊科24小时所有测音点结果都超过标准,最高可超出标准84%。临床护士每天要面对这些恶性噪音的干扰,对护士每天的工作都造成恶性的影响。处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过久会出现耳鸣、头晕更有甚者会出现幻听、听力下降等症状。
1.1.2 劳动危害:遇到昏迷的患者急诊护士要充当劳力,帮忙搬运、抬运患者,而在搬运病人过程中,由于情况紧用力部位不正确,易造成各个部位肌肉和韧带损伤。并且由于工作时间过长,长久站立甚至小跑的工作模式也容易致使护士皇上下肢血管疾病如静脉曲张。
1.1.3 锐器损伤:大多数来急诊的患者身上都带有至伤源如:刀片、残渣碎屑、剪刀等。急诊护士接触到的患者病种比较多,所以实施各种抢救的仪器也相对来说说比较全面,如各种注射器枕头和手术刀,因此很容易发生锐器伤害,其中以针刺伤为主。而又因为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更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效的自我防护,再加上情况紧急,护士在处理这种应急事件时更不能处理好。所以发生受伤的几率很大。有研究显示,急诊护士针刺伤受伤率为90.3%[4]
1.2 放射性物质因素:
急诊护士避免不了的要护送危重患者做各种放射检查,护士每天要接触放射线。有资料表明[5]长时间接触放射线会使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和血红蛋白异常含量的检出率相应增高,甚至致癌,对护士身心造成严重损害。紫外线:由于有些疾病的需要,经常会使用流动紫外线灯。紫外线对人的眼睛和皮肤有刺激性,直视可造成眼部炎症,皮肤照射可产生水肿、皮炎、红斑,同时可产生臭氧,臭氧浓度>0.3%时,会使人体中毒[6]
1.3 化学性因素
各种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对急诊护士存在不同程度的危害,如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过氧乙酸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长期暴露在这些有害气体之中,会引起头痛、接触性皮炎、胸闷气短、咳嗽、支气管炎等现象。有调查报道,在广泛使用的一次性医疗用品中,都含有环氧乙烷的成分,长期接触环氧乙烷的孕妇流产率高达16.7%,在早孕中接触其危险性更大[7]。另外来急诊就医的患者有部分是因为误食一些化学药物如:农药,老鼠药等。急诊护士在在处理这些病人时需要为病人反复洗胃或者催吐,在这些繁琐的过程中很容易毒物污染。有些毒物是挥发性的,即使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做好了防护措施如戴口罩也很容易误吸到这些挥发性强的毒物,在长期工作中对护士的身体健康都会造成影响。
1.4 生物性因素
生物性危害因素一般是指传染上一些由病毒和细菌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大多数的传播途径是由呼吸系统及通过飞沫传播。护士在与病人交谈的过程中就及其容易被感染上,而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护理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所以早期的治疗跟不上,待护士发现时已经有了冥想的临床症状。为了及时给予患者最有效的抢救,护士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致不可避免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使得急诊护理人员被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有报道显示[8],一旦发生锐器伤或针刺伤,只需要0.004mL带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就可以使受伤者感染乙肝病毒。
1.5 社会因素
来急诊就医的患者多数起病紧急,如:因各种灾难事故、车祸意外、打架斗殴等而来的病情较重患者,患者及家属都希望尽快给予施救,而要面对患者的第一任为急诊的当班护士,对其进行病情详细询问,并与陪同来的人进行交流和评估情况。对于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如遇到醉酒后的患者,可能会有交流不畅。尤其而在医护人员人手不足的情况时,当班护士分诊由于工作量大不能及时的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情况下,也会得不到家属和患者的理解,容易引发争端。社会媒体对医护人员的负面报道使得护医护人员在社会上处于较为尴尬的地位。
1.6 环境因素
急诊科室的工作紧张,工作强度大,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对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急诊护士的工作量相对于其他科室来说也比较繁重。另一方面急诊科大多设置在一楼方便患者就诊。但是一楼人员嘈杂收治患者和陪护人员多,环境污染严重,所以急诊护士的工作环境受到很大的限制。 急诊护士有时还要跟车出诊接患者,体力脑力消耗很重,并且经常接触到意外现场各种外伤时血流成河的现场,和死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悲痛场面,这些恶性事件会使急诊科护士精神和身体受到很大的刺激,尤其对护士的心理造成不可磨灭的阴影,更有严重者会有焦虑,烦躁等精神疾病的症状。
2
2.1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1.1 锐器伤的防护:加强急诊护士对锐器伤危害的重视与预防教育,做好预防性防护措施,手术刀片、缝针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立即丢入锐器盒。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分离针尖丢入锐器盒内,必须回套时用单手法,避免针刺伤。
2.1.2 负重伤的防护:医院应在人力搬运上给与急诊护士专业的培训和训练。充分掌握人力搬运正确而有效的搬运姿势和搬运时利用力学技巧。可以加强同事间的协作和动员家属参与等措施来避免因为搬运病人而造成损伤。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正确、合理的使用各种消毒剂。使用紫外线 臭氧等进行空气消毒时.人员必须离开.待消毒结束20~30min开窗通风后方可迸入。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易挥发和刺激气味的化学消毒剂应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2.2 化学药物。由于急诊工作紧张繁忙,在静脉药物的配置过程中,护士容易发生错误,如药物外渗等不良事件。这对于急诊护士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及要求护士能够按照规定等量等浓度的配置好药物又要求护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要做到让大多数的急诊护士都能够意识到操作中无菌意识的重要性,严格遵守操作中的具体要求,要时刻提醒自己。另外要做到定时的开窗通风,尽量地减少病菌在空气中传播,有条件者尽量使用紫外线灯照射。
2.3 生物危害因素的防护
2.3.1 各种一次性医疗废弃物须做好分类.统一回收,集中送政府规定部门处理,被血液、体液等污染的医疗废弃物必须收集在防渗漏的袋中或容器内进行特殊的处理;
2.3.2 医用诊疗物品,如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等,每次使用完后,应及时清洁。尤其是在接触患者污染物或是被污染的相关器具时应积极做好防护,务必佩戴一次性手套和口罩[9]。
2.3.3 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谨慎操作,并且注意要保护患者的隐私。
2.3.4 正确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最有效方法,应该加强护士对于操作前后洗手意识。可以在科室的各个大方安装好洗手液,方便医护人员吸收,减少细菌的传播。
2.3.5 护士做好病史的询问,在患者脱离生命危险以后要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对于有传播疾病的患者及时地报告一声,并采取隔离措施,进行特殊的治疗。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处理好护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矛盾。
2.4 心理因素的防护
2.4.1 加强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来高效地运用到工作中减少错误地发生。做好岗前培训,贯彻自我保护意识。对工作经验不足的护士应该做好三基训练,特别注重急诊科专科的技能操作。只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才能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
2.4.2 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安排后勤人员承担非护理性工作,减轻护士的劳动强度。
2.4.3 提高自身修养:急诊护士不仅要有专业的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交流沟通能力。应该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在做操作之前需要向患者解释清楚操作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争取患者的同意。要时刻遵守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周到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急诊护士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
2.4.4 加强法律观念,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文件,规范护理记录病历书写,自觉规范自己的医疗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好自我保护。
2.5 提高社会地位
医院应积极宣传优秀的护士,增加媒体的良性报道,社会媒体及一些舆论应该给予护理工作正确的评价及一定的谅解。医院管理者应该加强安全管理。设立急诊报警监控系统,合理配备工勤保安人员,协助维持急诊就诊秩序,以保护值班护士的人身安全。鼓励急诊护士多参加学习和培训,增加护士出去进修的机会,并且为护士提供更多的晋升空间。
3 结论
在现今社会中,职业防护在各种职业中显现的更加重要尤其在医疗行业中。而随着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急诊可是在各个医院的特殊性也在不断的凸显出来,急诊科是医院第一站抢救的科室,医院的窗口,在社会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便捷、快速、高效的急诊医疗服务越来越得到群众的欢迎[10]。但是同时高强度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紧张的工作环境等严重影响急诊科护士的身体、心理健康。只有充分有效地缓解急诊护士的压力源,同时社会各界多尊重理解急诊医护人员,护士也能掌握更多相应的自我防护措施。急诊护士才能为医院做好第一道防护线,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43
[2] 冯霞.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防范对策.护理研究,2006:2893
[3] 蒋红,李曙光,刘华晔,等.综合性医院噪声调查与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8,8(3):37―39
[4] 应菊素,徐国英,王晶,等.急诊护士对针刺伤的认知及针刺伤后心理状态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204―206
[5] 吕晓玲,夏秋江.ICU护士的职业损伤及管理EJ3.中华护理杂志,2006,41(7):650―652.
[6] 护理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7):66.
[7] 尹爱华.护士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EJ3.当代护士,2005(2):29―30.
[8]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对策E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37):532―533.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a)-138-02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急危患者的第一线,既承担院前急救的任务,又要负责院内急救的工作。患者流动性大,病情危、急、重且复杂,这就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护士素质,较高的护理管理水平,机智的应变能力,熟练的技术操作,娴熟的急救技术,还要有应对紧张繁重的工作和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多年,并在急诊科担任护士长,现就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和自我防范措施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危险因素
1.1感染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直接接触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患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操作过程中,护士如不能有效地防护,就会增加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另外,急诊科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特别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也增加了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几率。
1.2损伤的危险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很容易造成皮肤黏膜的伤害,导致血源性疾病感染的危险;对病房、治疗室等区域进行空气消毒使用紫外线时,如防护不当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的危险;应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如操作不慎或仪器设备老化时可引起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时应用各种化学消毒剂,会对皮肤黏膜造成不同程度的腐蚀,严重时可引发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
1.3心理社会压力
急诊患者发病急骤、来势凶险、患者病情变化快,来诊时间、人数、病种及危重程度均很难预料,造成急诊科护士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疲乏;不可预知的死亡也会给护士造成极大的心理刺激;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要求急诊科护士既要能独立完成工作,又要确保不出差错事故,急危患者及家属心理高度的应激状态,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性刺激容易造成护患矛盾,而引发医疗纠纷,这也加重了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各种新的医疗仪器的应用,新的检查、治疗手段层出不穷,要求护士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胜任临床工作;医疗卫生系统引入的竞聘机制,也使护士承受了更大的心理压力;此外,急诊科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参与院内抢救及院前出诊的任务多,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加之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养育子女的重任,这些都是急诊科护士必须面对的压力。
2防范措施
2.1感染性危害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已确诊的传染性患者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戴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患者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1]。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病房、抢救室、公共通道以及救护车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
2.2损伤危害的防范
在抢救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尤其是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皮肤黏膜一旦不慎被针头刺伤,应立即尽可能多地挤出血液,并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伤口。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2]。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其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更换陈旧及性能不良的仪器,以确保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要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3-4]。
2.3 心理社会因素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除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外,还应注意评判性思维的培养和心理调控能力的锻炼。护士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还应用恰当的语言向家属进行解释和精神安慰,及时安抚患者和家属的不良情绪,避免使用刺激性或冲突性的语言,不使用肯定或绝对性的语言,万一抢救不成功,也能取得家属的理解,这样既得到患者及其家属主动配合治疗,又能保护医护的自尊[5]。遇到个别蛮横无理和具有攻击力倾向的患者和家属,要注意保持理智,加强心理调控和自我保护,学会自我疏导不良的负面情绪,尽量避免矛盾激化,必要时及时寻求社会支持,如电话报警等。 合理安排日常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注意加强营养,夜班之后要注意补充睡眠,劳逸结合。加强自我保健,主动参与一些体育健身活动,提高自身的免疫、抗病能力[6]。
另外,急诊科护士应加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还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法律教育,使其自觉规范医疗行为,明确患者的合法权益,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防范各种护患纠纷的发生,切实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田春梅,姬利萍,王丽霞.高风险科室护士焦虑情绪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护理,2004,10(4):47-48.
[2]吴亮军,黄俭强.急诊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J].护理学报,2006,13(10):24-25.
[3]夏利.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2008,16(5):17-18.
[4]王春玲.急诊科护士不安全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27-28.
[5]陈翠,周桂元.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国护理管理,2005,5(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