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环境的定义

家庭环境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环境的定义

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能家居 移动终端 IOS

智能家居以建筑作为基础平台,融合了自动化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安防技术、布线技术等,将建筑内相关的设备集成,创造出一套高效的智能建筑系统,提升建筑的智能化和安全性,并实现了对住宅设施的统一管理和住宅环境的综合监控,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智能家居系统还能够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自主地控制和管理家庭设备,实时监控家庭环境,并进行安防报警。用户通过基于IOS的智能终端实现对家电、家庭安保、环境监控等控制功能。IOS作为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操作系统,不仅拥有出色的用户体验,而且还拥有完整的开发框架。

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设计

该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划分三个部分:ZigBee数据采集端、网关、移动终端。

数据采集端主要通过研究ZigBee节点组网技术,实现ZigBee节点的组网,并结合相关的传感器模块,实现数据的采集和监控功能,为该系统提供基本的监控网络。网关主要实现移动端与数据采集端的数据处理和交互的任务。移动终端在IOS系统上实现对监控区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方便用户进行远程操作和控制。

2 IOS客户端设计

2.1 数据库设计

IOS移动端数据库采用SQLite,数据库设计流程如下:

第一步:创建数据表。结合系统需求可知,IOS移动端本地数据库需要设计两个数据表,即设备信息表和控制信息表。第二步:根据数据表,创建CoreData数据实体。第三步:定义一个继承自NSObject的coreData管理类dataBaseManager。dataBaseManager提供了一个数据库访问接口,而且分别定义了添加、删除、查询、更新数据等方法。

2.2 IOS移动终端与网关通信实现

Socket通过对IP地址和端口进行描述来实现多种现虚拟机之间的相互通信。在本IOS移动端监控软件设的计中,使用CFNetwork framework进行Socket编程开发。服务器端首先调用socket函数定义服务端线程。接着调用bind函数将该线程与本机IP地址和本机端口进行绑定。再通过listen函数监听该Socket,服务端和客户端建立连接。最后数据通信完毕,关闭Socket。客户端首先调用Socket函数定义客户端线程。接着调用bind函数将该线程与本机IP地址和本机端口进行绑定,建立与服务器的连接。最后数据通信完毕,关闭Socket。经过以上通信流程的设计,实现了Socket通信的数据发送和接收。

2.3 业务逻辑设计

本课题的IOS移动端业务逻辑主要包括指令发送和报警消息推送两部分。发送指令是指调用数据持久层的查询指令,然后将指令发送给系统网关,最后将通信是否成功的返回指令发送给表现层。报警消息推送是指使用IOS消息推送机制实现报警消息的推送,最后把该数据发回给表现层。IOS移动端的安防报警功能是使用消息推送来实现的。该推送服务主要应用于人体红外传感器检测人体入侵功能,当数据采集端检测到人体入侵时,则向APP服务端发送报警消息,APP服务端将该消息转发给APNS服务,最后APNS服务则将该消息推送至移动端APP。

3 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主要针对整个系统各项具体功能进行的测试,以验证各功能模块设计的实现效果以及准确性。考虑到IOS开发真机调试的成本较高,该项测试主要在Android手机平台上进行。系统原型如图1所示。

该系统以PC为平台,使用ZigBee节点进行了数据的采集和环境监控的操作。对Arduino网关进行了连接和配置,并完成移动端和网关的连接。在基于IOS操作系统的移动端设备上进行了信息的展示与监控的执行等操作。通过对温湿度数据采集测试用、远程控制设备测试用、人体红外传感器测试用三部分对本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测试,移动端各项功能均能够正常实现。

4 结语

经过不断的进步,智能家居行业迎来了快速的发展。从最初基本的家居控制应用,到如今已经发展到集家庭自动化、智能监控、安防报警与一体的综合智能管理系统。越来越适用于当今社会的需求。基于IOS的智能家居移动终端不仅给用户带来良好的使用体验,而且使用方便,直接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上安全即可。由于各种原因本系统仍存在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移动端界面比较简洁,可后续结合硬件模块的增加,相应增加移动端的功能。本系统中,所有功能都是人为控制,后续可考虑结合大数据知识和自适应学习技术。

参考文献

[1]页兴贵,缪希仁.基于Zigbee的智能家居物联网系统[J].现代建筑电气,2013,23(9)25-28.

[2]王炼.基于Android平台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湖北:武汉科技大学,2015.

[3]凌芝.基于IOS的智能家居移动客户端的实现与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4]董骏鹏.基于物联网的移动终端的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4.

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运动活动;家庭;因素分析,统计学;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G 8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10-0903-02

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PA)是指由骨骼肌收缩引起能量消耗的所有活动,包括娱乐性身体活动、锻炼、运动等。身体活动不足不仅影响儿童期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影响到成人期慢性病的发生和健康。有研究显示,儿童身体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家庭环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了解家庭环境对于我国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对于科学指导儿童身体活动具有积极意义。本课题通过对成都市学龄儿童身体活动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探讨家庭环境对其身体活动的影响,为儿童身体活动干预工作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成都市城区2所小学四~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共1 225对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童629人(51.3%),女童596人(48.7%)。63.1%的家长问卷由母亲填写,29.1%由父亲填写,7.8%由其他亲属填写。

1.2 方法 分别采用儿童及家长问卷收集调查对象最近7 d身体活动情况及家庭环境信息(包括家长人口统计学特征、家长身体活动、家长认知、家长支持和家庭所在社区运动设施等)。儿童问卷由调查员指导儿童在校填写,现场回收、复核,查缺补漏。家长问卷由家长填写后交班主任收回。

1.3 相关定义及标准 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指代谢当量大于3的身体活动,如球类运动、跑步、健身操等;活动充足:指中高等强度身体活动达到每日1 h及以上;静坐活动:指看电视、玩电脑、玩电子游戏、非学习目的阅读等活动,静坐活动时间大于2 h为静坐活动过长。

1.4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用EpiData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建立数据库,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所有儿童及男女童分别做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身体活动情况 被调查儿童活动充足率为81.8%,见表1。

2.2 家庭因素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总人群中,有14个因素对儿童活动有影响,包括父亲文化程度、家长活动充足、体育锻炼、家长对儿童到户外活动态度、经常送儿童到运动场所、家长与儿童一起运动、鼓励儿童运动、同意儿童户外活动、家长喜欢运动、家长有运动特长、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家长自我效能、家长对自身活动量评价和社区运动设施。男童上述14个指标中,父亲文化程度、鼓励儿童运动、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和家长喜欢运动无统计学意义;女童上述14个指标中,父亲文化程度、家长与儿童一起运动、同意儿童户外活动、对自身运动量评价无统计学意义,而母亲文化程度和家长静坐活动有统计学意义。分析指标及赋值情况见表2。

以儿童身体活动充足与否作为应变量,家长人口学特征、家长身体活动、家长认知、家长支持和社区运动设施情况等作为自变量,将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中P

3 讨论

身体活动不足是肥胖、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然而,在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儿童身体活动不足和静坐活动时间过长的现象,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城市地区尤其突出。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和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均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锻炼比例较低,而静坐活动较长,身体素质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美国医学会和WHO等权威机构推荐:学龄儿童每天应有至少1 h以上中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1998年卫生部颁布的《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 101-1998)也建议学龄儿童身体活动应在1 h以上。因此,本研究采用中高强度活动1 h以上作为“活动充足”的标准,并以此来评价儿童的身体活动。这个指标同时考虑了身体活动强度和时间2个方面,能较全面地评价儿童身体活动,并且可以反映满足活动推荐量的情况。

此次研究显示,在总人群中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均对儿童身体活动有显著影响。家长常与儿童一起活动、家长能够正确判断儿童体重和家长有运动特长均是儿童身体活动充足的保护性因素。国外及台湾研究也表明,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对儿童身体活动影响较大[3-5]。此次研究未观察到鼓励儿童活动、限制儿童静坐活动时间、采取措施控制儿童超重等对儿童身体活动有影响,提示在进行儿童身体活动干预时重点考虑家长在具体行动上对儿童给与支持,如家长应经常与儿童一起活动,培养运动特长及爱好,并关心孩子的体重情况,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儿童的家庭政策限制[6-7]。

此次研究还显示,家庭环境对儿童身体活动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家长自身的活动情况、社区运动设施和家长能够正确判断体重仅对女生的身体活动有影响,而家长常送儿童到活动场所和家长认为自己运动量不够则对男童身体活动有影响。提示家长自身行为的榜样作用、运动设施和家长的关心程度对女童影响更大,而家长在行动上的支持对男童影响较大。因此,在促进儿童身体活动的项目中,应考虑家长榜样作用和家长支持的性别差异[7-8]。

总之,对于学龄期儿童,家庭环境对其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应以家长支持和家长认知为重点,结合儿童性别特点来开展儿童身体活动促进和干预。

4 参考文献

[1] 马冠生,孔灵芝,主编.2002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报告之九.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0-250.

[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1-90.

[3] CARRIE DH, SARAH LM, JENNIFERr D, et a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a national sample of children aged 9-13 years. Prev Med, 2006,42:254-260.

[4] LI CV, LARS R, AGNETA S. Predictors of healthy behaviours in Swedish school Children. Eur J Card Prev Reh, 2007,14(3):366-372.

[5] WU, TSU-YIN, PENDER N.

Determinant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An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promotion model. Res Nurs Health, 2002,25(1):25-36.

[6] WU TY, PENDER N. A panel study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aiwanese youth testing the Revised Health-Promotion Model. Fam Com Health, 2005,28(2):113-124.

[7] WU SY, PENDER N, NOUREDDINE S.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psycho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Taiwanese adolescents: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pproach. Int J Beh Med, 2003,10(2):93-105.

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第3篇

1.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虽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要小于家庭精神环境的影响,但却是不可忽视的方面。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家庭经济状况和家庭居住环境两方面。

(1)家庭经济状况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经济状况就是指家庭成员收入的多寡及家庭负担的轻重,它是家庭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家庭经济状况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物质生活、学习条件,还会对他们的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如果家庭极端贫困,经济条件不好,家长就难以为其子女提供正常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物质欲望受到压抑,往往因和同龄孩子间的差距而心生自卑,沉默寡言,敏感多疑,甚至还会产生“仇富”心理;过于优越的家庭中,孩子的各种需求被轻易满足,容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养尊处优、轻视劳动等品性。由此观之,不论“家贫”还是“家富”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品德养成产生影响。

(2)家庭居住环境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庭居住环境是指家庭内部居住空间的格局、陈设及房屋所在区域的邻里关系、周围人群素质等。内部空间的格调不仅反映出父母的审美情趣和品位,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产生外部刺激。生活在整洁美观、井井有条的家庭环境中,不仅有助于孩子保持愉悦的心情,还能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生活在杂乱无章的家庭环境中,孩子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在公共生活中公德意识也比较淡。家庭外部区域环境主要是指家庭周围小区域的、家庭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环境,涉及父母对邻里关系的态度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等。在这种环境中,父母行为及态度的真实表露对孩子的影响不能小视。

2.家庭精神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

家庭被称作“制造人格的工场”,家庭精神环境通过家庭结构、家长教养方式及家长职业等方面对儿童品德的养成产生影响。

(1)家庭结构与儿童品德养成。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家庭结构定义为: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从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来看,目前存在的家庭结构类型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隔代家庭及单亲家庭五种。核心家庭是当前最常见的家庭结构类型,此处仅以它为例来分析家庭结构对儿童品德养成的影响。核心家庭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狭义上是指仅由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的“三口之家”。这种家庭人口少,结构简单。一方面,家长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并有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互动,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孩子数量的减少,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核心,父母对其关怀备至,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且,父母将自己对生活的期待和没能实现的愿望强加到孩子身上,使这些独生子女也承载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2)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品德养成。

所谓家长教养方式,一般是指父母对子女实施教育和抚养时通常运用的方法和形式,是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综合体现。①概括起来,家长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放任型、专制型及民主型,不同的家长教养方式对孩子品德养成具有不同的影响。“管养不管教”的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很少,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在父母那里得不到关注,就会向社会寻找自己的归属,因而易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甚至滑向犯罪的深渊;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奉行棍棒教育,生活其中的孩子往往自主性和独立性差,也容易产生严重的暴力倾向;以“理解、平等、民主”为特征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满足孩子自我发展需求,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与人为善、乐观向上,在人格等各个方面均有较好的发展。

(3)家长职业与儿童品德养成。

家长职业是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主要途径,也会对其子女品德养成产生重要影响。不同职业者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处世态度、处事方法是不相同的。在工农家长和暴发户家长中,低文化层次占相当大的比例,认识问题缺乏全面长远观点,从眼前既得利益出发,思想境界不高,他们的思想观念会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高级白领、政府公务员及军人等构成的家长群体,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着理性的规划、执著的追求,并有着高度的学习热情,这同样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

二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成因分析

从上文可以看出,家庭德育环境的方方面面都能对儿童品德养成产生影响。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环境的原因,需要从儿童时期品德养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分析。

1.儿童时期品德形成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儿童期是人类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期,“三岁看大,七岁到老”,这个阶段获得的道德观念对以后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在品德养成的过程中具有模仿和从众的倾向,这也是家庭德育环境之所以能够对其品德养成产生影响的内部原因。

(1)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模仿倾向。

班杜拉强调模仿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而习得的,观察者只是观察到榜样的反应,即使自己未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直接受到强化,也能形成类似的学习。处于儿童期的孩子们各种感官的感受性发展很快,视敏度增强,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还缺乏思维的批判性,故而也不可能具备独立的道德判断能力。在这个时期,他们行为观念往往是对周围人群行为观念的模仿。由于家庭是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就成了儿童模仿的主要对象,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远远大于其他环境的影响。

(2)儿童时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从众趋向。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关于舆论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它也被看成是一种考虑问题的新视角:社会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举动不一定是其真实想法的外化,也可能是由于害怕被孤立,而被迫对群体中的“强势”意见遵从。这种理论对于成年人的品德发展而言,可能存在过分夸大人的从众心理和趋同心理作用之嫌,但是对于缺乏道德判断力的儿童来说是恰如其分的。由于儿童还没有形成坚定的看法来对某种感性材料作出准确评价,他只好像别人对之所作的判断那样来感知这种感性材料。这种情况下,周围人就很容易对他产生影响。儿童的生活圈子主要是家庭,父母属于该群体中的“强势”,儿童常由于对父母心怀畏惧而不敢坚持自已的意见,被迫遵从父母的意见,因而父母会对其品德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2.家庭德育环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

家庭环境之所以会成为影响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这与它对儿童品德养成影响的独特性密切相关。

(1)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情感性与权威性。

家庭是以婚姻为基础、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生活其中的成员间有着浓厚的情感联系。父母不仅赐予了子女生命,还悉心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教他们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就使得子女对父母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感和亲切感。同时,父母的食物供给者与家庭活动支配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在家庭生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在这种由浓厚的情感和强大的权威交织的情境下,子女愿意听从父母的教诲,并自觉地把父母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作为其行为的参照标准。

(2)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灵活性与隐蔽性。

家庭德育不像学校德育那样受教材、教室、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课时及实验等多方面条件的限制,它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很少有父母选择固定的时间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家庭德育的主要方式是“遇物则悔”、“遇事则悔”,将家庭德育与家庭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因此呈现出很大的灵活性。也正由于这种教育方式的灵活性,使得家庭德育内容被融化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家长的日常言行、家庭的氛围等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所以,家庭德育环境也带有很大的隐蔽性,正如马卡连柯所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时,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你们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②

(3)家庭德育环境影响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学校德育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群体品德发展的共性,忽视了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特殊性,而家庭德育则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俗话说:“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由于儿童绝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家庭之中、活动在父母身边,因而父母对子女最熟悉、最了解,他们不仅知道子女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还能够及时捕捉到子女思想中的细微变化,这样就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教育与辅导。个体品德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既与外部环境发生横向联系,也与品德内部存在纵向联系,因此孩子先期品德的发展状况对解决后来的思想问题可能大有帮助。而现在学生流动性大,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比较繁重,期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品德有全面了解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处理学生的思想问题时往往不得要领。而父母看着孩子一步步的成长,对他们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系统的认识,一旦孩子出现思想问题,家长可以顺藤摸瓜迅速找到疏导方法。

三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为儿童品德养成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家庭环境是儿童品德养成的基础性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对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家庭教育效果的大小有重要影响,往远处说,还会影响到子女能否成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此必须优化家庭德育环境,为儿童品德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1.开展亲职教育,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能。

所谓亲职教育又称“双亲教育”或“父母教育”,是指为父母提供和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③通俗地讲,亲职教育就是教人如何成功地为人父母的教育。父母不是天生的,不可能天然地具备为人父母的素质,给予适当的指导才能使他们获得教养子女的技能,帮助他们尽可能地避免教育子女过程中的各种失误,这就是亲职教育的意义之所在。开展亲职教育要始终围绕提高父母教养技能的目标进行。首先,要引导父母扮演好自己的形象角色。父母是家庭生活的支柱,也是孩子的精神导师,必须让家长认清自身举动对孩子身心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帮助他们扮演有利于子女健康发展的角色。其次,要帮助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向导,中国父母在“棍棒底下出孝子”、“打是亲、骂是爱”等观念的指引下“教育”孩子,非但没有把孩子教育成杰出人才,还将亲子关系搞得很僵,因此亲职教育人员要努力引导父母更新教育观念,让父母调整心态,懂得智育只能体现孩子一方面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方式是多元的,要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2.继承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精华,借鉴西方现代家庭教育经验。

我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虽然当时的家庭教育根植于封建社会,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伦理纲常的糟粕,但是还有许多与我们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像教育子女要以德为本、孝敬长辈、勤奋节俭等内容。这些内容要么蕴含在《家诫》之类的有形典籍中,要么渗透在无形的家风之中,因此我们要积极挖掘现存家训、家诫及家风中的思想精髓,也可以效仿古人,制定家庭道德规范,为子女德育提供参照物。教育的发展需要各种教育理念相互传递、碰撞与扬弃,家庭教育也不例外。虽然西方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它毕竟经历了几百年的实践,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家庭教育理念。例如西方的家长对子女的意见、权利及人格都很尊重,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看待,采取“成人”与“成人”平行沟通的方法。这种良好沟通方法不仅能改善亲子关系,还不会延误孩子的成熟时机,并能够促进孩子品格的健全。艾瑞克森•伯恩的这种沟通分析理论就完全可以被我们借鉴,用以改善我们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早期读写能力;环境因素;教育观

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理论在国外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进行了深入探讨,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有重大突破。近几年来,国内幼教界开始关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但是焦点主要集中在幼儿早期阅读方面。笔者广泛搜集了国内外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资料,对关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作一综

述,期望能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信息。

一、早期读写能力的提出与定义

20世纪20年代,美国20%~40%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因为不会阅读而产生学习障碍,人们认为主要原因是这些小学生在还没有做好阅读准备时就被迫进入正规的阅读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背景下,1925年美国国家阅读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on Reading)提出了“阅读准备”(reading readiness)的观点,将0~6岁的学前教育阶段称作“为读写做准备的时期”。〔1〕 这一观点的提出立即引起了研究者的争议,出现了“天性说”和“教养说”之争。直到1971年,大多数研究者才普遍认可“阅读准备”的定义,“阅读准备是由于成熟或通过先前学习,使个体幼儿能容易而有效地学习阅读的一种状态”。〔2〕

1966年,Marie Clay对传统的阅读准备观点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提出了“早期读写能力”(emergent literacy)的观点。他结合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有关理论,从更广的视角来认识读写和考察幼儿在接受正式的读写教育前读写能力的发展。〔3〕 他认为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从个体出生时就开始的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父母、教师以及周围的环境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

1986年,Teale 和Sulzby 在《Emergent Literacy: Reading and Writing》一书里对“早期读写能力”概念作了更加正式的介绍。他们认为,早期读写能力是指幼儿在正式学习读写之前所具有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技巧和态度,幼儿在正式入学前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读写的知识与技能。〔5〕

综合关于早期读写能力的不同定义,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把握有关早期读写能力的观点。第一,早期读写能力在幼儿接受正规的读写教育之前就萌发了。在一个读写的社会,幼儿从出生起就开始接触生活中的各种读写材料,如玩具、积木、文字等,这些显示了幼儿的读写能力在生活环境中的萌发。第二,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的人们互动中,或者借着他人的引导和协助,内化活动中使用的口语和书面语言,逐渐增强语言能力。第三,幼儿是学习读写的主动者。第四,读和写是一个相互关联发展的统一整体,并不是先学习阅读,再学习书写。书写者通过建构文字而建构意义,阅读者则通过建构被预期的意义而建构文字。

二、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

虽然在国外人们对早期读写能力已经进行了三四十年的研究,对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的看法各异,未达成较一致的意见。Mason和Allen(1986)等人认为,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包括口语技能、故事理解、读写概念、典型的识字技能或能力。〔6〕 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包括技能、知识、态度,这些技能、知识和态度是在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正式读写之前形成的,是为正式的读写技能做的准备(Sulzby & Teale,1986)。〔7〕 有一些研究发现,幼儿的文字知识或阅读知识也是重要的读写能力,在正规阅读的获得中,语感扮演着一个关键的角色(Adams,1990)。〔8〕

综合有关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三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结构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读写的概念和功能,具体包括有关读写行为和术语的知识、有关文字功能的知识、学习阅读的自我知觉、环境中的读写萌发、字词阅读的情境敏感策略;二是书写和写作,包括字词书写、句子表述、故事编写;三是文字知识,包括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字词识别能力、语感;四是听力理解和文字理解,包括描述性知识、词汇知识、课文阅读的多线索策略。第二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结构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由外而内,包括有关书写的传统性知识、情境中的阅读萌发、描述性知识、语言能力;另一个维度则由内而外,包括语音拼法、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语感、句法知识。第三种观点认为,早期读写能力是一个独立的结构,不同于口头语言和纯语言学技能(元语言),它包含两个截然不同的方面,分别是幼儿关于读写的概念性知识(有关读写行为的知识、有关文字功能的知识、学习阅读的自我知觉、环境中的读写萌发)和关于读写的早期程序性知识(不同场合下的非传统的拼写、字母知识、字母发音知识、字词阅读、语言能力建构、元语言能力建构)。〔9〕

三、影响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环境因素

早期读写能力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是考察早期读写行为发生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与幼儿读写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宏观的社会文化背景,还是幼儿所处的社区环境、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都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1.社会文化背景

多元文化社会中,基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背景,进行读写教育的目的也是不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读写教育的实践和幼儿在读写能力方面的发展。如在以色列,犹太儿童为了读懂《圣经》要学习希伯来语,即使他们平时不说这种语言也要学习。〔10〕 另外,读写能力的发展也受到社会期望以及文化赋予读写价值的影响。Clay的研究发现,在口语能力相当的情况下,新西兰毛利族儿童和同龄的萨摩亚族儿童相比,萨摩亚族儿童的阅读能力明显好于毛利族儿童,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萨摩亚族父母非常支持读写教育。〔11〕

2.家庭读写环境

已有的研究对家庭文化环境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且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即家庭读写经验与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不同研究者关注的家庭文化环境的侧面是不同的,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如有研究指出家庭读写环境通过三条路径影响儿童的阅读发展:(1)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如家庭成员共同进行的读写活动;(2)家庭物理环境,如家中图书的数量;(3)动机氛围,如父母对于读写的态度。〔12〕 1990年有人对200个有关家庭读写经验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家庭的背景状况与幼儿的阅读成就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与幼儿的早期读写能力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家庭特征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读写指导、父母对读写教育的态度、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家中可用的读写材料、家中进行的读写活动等。〔13〕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张豹的研究表明,家庭文化环境有复杂的结构,包括幼儿接触书籍的机会、父母对幼儿读写技能的指导、父母的榜样读写行为三个维度,它们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有即时和长期的影响。

3.幼儿园读写环境

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和幼儿园的环境对他们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与家庭文化环境相似,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和物质资源是影响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1992年有研究指出,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书籍、卡片、杂志),创设有趣的学习环境(如图书角和阅读中心),可以促使幼儿更长时间进行读写活动。教师的态度、行为也是幼儿园环境中值得关注的一个方面,比如教师为幼儿进行阅读的行为、师生之间的分享阅读活动等。Teale和Sulzby指出,教师必须坚持每天向幼儿阅读,至少每天一次,这种方法对于促进幼儿的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特别有效。除了师生之间的分享阅读和书写活动以外,幼儿的游戏活动也是促进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4〕

四、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教育观

虽然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在国外教育界受到重视,但是在国内幼教领域它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幼儿能否学习读写?幼儿应不应该学习识字?如何教幼儿学习读写?长期以来,在这些问题上各方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因此,有必要对幼儿早期读写的教育观作一梳理,以便对幼儿读写教育实践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1.幼儿读写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语言领域明确提出了“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目标,并在“内容和要求”中提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有学者认为,婴幼儿凭色彩、图像和成人的言语以及文字来理解以图为主的低幼儿童读物的所有活动都是早期阅读。早期阅读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前识字经验与前书写经验,帮助幼儿增强阅读的兴趣,萌发幼儿对口语和书面语关系的认识。因此,幼儿的早期阅读不以释解文字符号为主,不以识字量的多少为衡量标准,而应该培养幼儿对图画和各种文本符号的敏感性。〔15〕

幼儿的早期书写与真正的书写不同,2~5岁幼儿的书写经常掺杂着潦草的笔迹、奇怪的线条和随意安排的可识别的字形,这些书写作品往往与特定的场景联系在一起,通过幼儿的口头解释才能被阅读和理解。这种早期的作品并不是语言的替代品,而是语言的伴随物,是一种扩展和精心的阐述。幼儿的书写和绘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幼儿的早期书写经验主要集中在绘画上。幼儿的书写活动会促使他们主动留意书写的独特拼写和作品的不同形式,从而为读写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必要的准备。

2.幼儿读写教育的方法

在幼教研究领域,有关幼儿读写教育方法的讨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全语言教学倡导者古德曼认为,教育者不需要“教”儿童学习读写,因为“儿童能够自己创造语言,儿童需要时,他们自然会去说、去听、去写、去读”。古德曼认为,教育者所起的作用是设置情境、安排环境、监控进展过程、提供合适的和相关的材料,学习者可以与教育者一起参与读写活动的安排和计划。〔16〕 高夫和黑林格尔则认为,教育者需要教幼儿学习读写技巧。〔17〕 蒂尔的观点较为折中,他承认古德曼对教和学的区分是有意义的,“教”对幼儿的读写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教”的过程也有“风险”存在。〔18〕 杨青博士认为,读写自然地发生在日常事件中,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情境;教育者不应成为单向的指导者,而应成为参与者、帮助者,与幼儿的关系是平等对话的伙伴关系;教育者应创设富有情境性的读写环境,将读写活动渗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去,使幼儿的读写经验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读写活动成为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

五、小结

幼儿时期是读写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因此探讨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指导建议,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1.早期读写能力是个很复杂的概念,它包括很多的成分和结构,如幼儿的语音意识、字母知识、书写意识等。现有的研究尽管已经指出某些成分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读写能力,但是很少有人来研究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结构和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如幼儿语音意识与字词知识的关系等。同时,在研究环境因素时,笼统地得出环境能够影响幼儿读写能力的结论,不如具体地说明环境中的哪一个因素影响了读写能力中的哪一个成分更有意义,这样便可以据此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以促进幼儿早期读写能力的发展。

2.从目前对环境因素的研究来看,研究者探讨较多的是家庭环境的重要作用,对社会文化背景和幼儿园读写环境的研究较少。而且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关注家庭环境的不同侧面,缺少对于家庭环境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发展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19〕 其实,家庭读写环境的不同方面是相互关联的,因此对这些家庭读写环境的不同侧面与幼儿早期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行探讨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

3.在读写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的教育观还存在很多误区,需要研究者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论和具体可行的指导策略。如一些教育者把幼儿读写教育归结为识字和写字,识字量和写字量成为衡量幼儿读写水平的主要指标。也有一些幼儿园认为识字和写字对幼儿来说太抽象,干脆把读写教育排斥在外,错过了幼儿读写能力发展的大好时机。还有相当数量的幼儿园将幼儿识字和写字作为智力开发和幼小衔接的主要手段。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是违背幼儿读写发展规律的,应该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Dawn Ramsburg.Understanding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1925

〔2〕〔9〕张豹.幼儿阅读发展及家庭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3

〔3〕Emergent Literacy: Synthesis of the Research.National Centre to Improve the Tools of Educators

〔4〕Whitehurst, Lonigan. Child Development and Emergent Literacy. Child Development,1998,69:848~872

〔5〕〔10〕〔11〕〔13〕〔14〕〔19〕李燕芳,董奇.儿童早期读写能力发展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心理科学,2004,27(3)

〔6〕Mason, J. M. & Allen, J. A Review of Emergent Literacy with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Reading.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3~47

〔7〕Sulzby, E. & Teale, W. Emergent Literacy. In: R.Barr, M. Kamil, P.Mosenthal, P.D.Pearson, ed.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New York:Longman

〔8〕Adams, M. J. Beginning to Read: 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 Cambridge, MA: MTT Press,1990

〔12〕Leichter,H.J. Families as Environment for Literacy.In:H.Goelman, A.Oberg, F.Smith,ed. Awakening to Literacy:38~50

〔15〕〔17〕〔18〕杨青.幼儿读写发展的教育观辨析.教育评论,2005,4

〔16〕Goodman,K. What’s Whole in Whole Language? Portsmouth, Nk: Heinemann,1986.18~22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

LIU Huayu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家庭环境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环境的广义是相对于人类这个主体而言的一切自然环境要素的总和。那么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就是相对于职业学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而言的一切环境要素的总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一个学校而言,自然环境已经是定数,无法进行人为操纵来改变。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而言,社会环境就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网络环境。当今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还存在诸多不足与挑战,要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进行落实,需要从社会环境入手,不断深入探索与实践,促进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当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在改变。现如今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网络化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很重要的影响,这也是职业学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经济制度方面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大量的外来政治和文化思想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经济全球化使得意识形态的斗争加剧,主流意识有被削弱的风险,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产生冲击。市场经济制度使得学生自主意识增强,集体主义减弱;市场经济制度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却渐渐削弱学生的协作意识;市场经济制度还增强了学生的公平意识,同时也使学生的服务意识下降。这些都会对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完善产生很大影响。职业学院的学生作为社会上最活跃的主体之一,无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来自网络信息化的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职业学校学生对互联网又有一定的依赖性,往往网络中的多种信息会让大学生的思想混乱不清,分不清主次关系。除此之外,网络信息中还存在大量错误的和有害的信息,这不仅会使职业学院学生心思不定,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与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相悖的思想。这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与完善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与完善的具体操作

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从影响职业学院学生较大的社会环境入手,主要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

(一)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是职业学校需要完成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所以职业学院中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校园中应该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栏或活动基地等,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感到正常与普遍。另一方面,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条列入学校正常的德育考核制度,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的积极性。但是这项工作又不可像考察学习成绩一般,变成机械化的考核,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应该具备多元性,不应该是数字化和单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性,可能有使思想政治教育趋于功利性的情况,所以除了以一定的固定标准来考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还需要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水平,不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来进行自我管理。那么,这就要求职业学院的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实践性;让学生了解到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像专业技能一样,学习书本就可以,而是需要学生从思想上树立一种自觉自律的意识。教师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做一个有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单纯地理论说教,要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全面发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最大程度地理解与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这样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思想性,让学生积极思考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可以让社会环境中校园环境这一重要因素得以建设与完善。校园环境在社会环境中占的比重较大,处理好校园环境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二)来自家庭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影响

职业学院学生在地理上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校园和家庭。在学校中学生可以接触和学习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家庭中学生会受到家长的影响,而这个影响却并非全是有利影响。学生在家庭中接触到不利影响时,应该充分运用在学校中老师教授的理论知识,排除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也在于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世界来思考。职业学院也应该提倡学生家长为学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互联网信息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对待网络上形态各异、真假不清的信息,学生应该充分调动自己的思辨能力和自己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部接受,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元开放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只能越来越重要。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面逐步建设和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