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强调以学生的经验、社会实际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以主题的形式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的课程,以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
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对实际的活动过程的亲历和体验,它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制定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地方教育管理部门根据地方差异加以指导,学校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因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仅是哪一级的课程,它体现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特征和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差异的发展性课程。
综上所述可见,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国家为了帮助学校更好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而特别指定的几个领域,而非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全部。四大指定领域在逻辑上不是并列的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则是“研究性学习”探究的重要内容。
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是以融合的形态呈现的。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国家着眼于宏观指导而研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地方和学校要根据纲要所设定的基本框架规划中小学活动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活动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地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纲要的提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保障教育公平发展的基本手段,从纲要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有如下手段:教育资源重新分配;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评价信息化。这些手段具有非常强势的行政含义,我们在破除教育行政色彩的同时,又在持续加强教育的行政背景。实际上,破解教育公平难题的核心,还是在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本世纪初开始,综合实践活动逐步在各层面推广,走过的弯路有: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各层部门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致认识;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综合实践活动逐渐沦为走形式,走过场。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有效推广,在于我们没有把这种教育形式提高到足够高的层次上,没有把综合实践当成基础教育的半壁江山去思考。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现代教育中的个性内容、体验内容和反思内容,与传统教育片面追求教育个体的发展、共性和知识有所不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生态化空间,学生是这个空间的主导者,学生具有整个活动绝对的支配权和主导权,能够以自我和团队为中心,推动活动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更谋求独立完成整个活动,而不是聆听教诲和听取指导。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这个生态化空间里,只是一个绝对的引导者、指导者和旁观者。
【摘 要】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实现这一转变应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考试制度的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关键词】 基础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的起始阶段。基础教育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以后各阶段的教育质量和人才质量。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教育改革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改革基础教育弊端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顺应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以及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纪。大家普遍认识到,未来国际社会的竞争,将是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的地位。为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将战略重点由物质、资金的投入转向对人才的投入。在战略发展目标上,把人才培养放在首要地位,把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作为教育的核心。在教育质量问题上,各国不仅重视受教育者的知识质量,而且重视智力质量,注重品质的培养,文化、道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现代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教育的功能被强化,提高全体国民素质被摆在日益突出的位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达到发达的生产力水平,要求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具有比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交往素质等。这些素质的形成,应试教育是无法实现的。只有面向现代化的综合素质教育,才能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因此,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奠基作用。实现现代化,需要大批的高级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靠高等教育,而高等教育的生源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好了就能为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提供优质的生源。基础教育搞不好,就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现代化建设。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的新生,为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为学生奠定离校后继续全面发展的基础。它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等。它具有普及性、全民族性、起始性等特点。青少年儿童在这个阶段所受的教育,往往影响他的一生,影响他一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把基础教育搞成单纯的应试教育、升学教育,而应该搞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教育。
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改革基础教育领域种种弊端的必由之路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我们也应看到,基础教育领域还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正是这些弊端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应试教育的本质是以“应试”为目标,一切围绕“应试”开展教育活动。它是一种选择、淘汰教育,以应试能力强弱定奖惩,以考分多少分优劣,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它致力于考试科目范围内的书本知识灌输,致力于获取高升学率。由此产生出种种弊端:一是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其主要特征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不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因而造成相当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上成为被淘汰的对象。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应试教育导致一切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知识技能不教。三是教学过程上的表面性。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应考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深度,常常带有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上的不真实性。为了应考而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的能力。因而,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应试教育也无法完成提高国民素质的使命。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使人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的社会诸因素的影响相结合,挖掘和发挥受教育者的身心潜能,促使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比拟的巨大优势:一是主体性,即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二是全面性,即面向全体学生,为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个性,创造条件;三是基础性,就是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的终生发展打好基础,为他们的素质全面发展建立起坚实的生长点;四是时代性,素质教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的具体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五是综合性,它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使之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六是层次性,它使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发展形成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因此,我们要消除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就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四、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领域里的一场深刻革命。我们要充分认识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努力搞好这场革命。
1、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观念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之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2、加快课程改革
落实国家教委颁布的《课程计划》,建立由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要切实解决义务教育教材偏深、偏难和辅导材料繁多的问题,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改革教学方法
要改革以往“注入式”、“满堂灌”为特点的传统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
当前,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方,要取消小学毕业生的毕业考试和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实行就近入学,并逐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初、高中毕业会考制度,充分发挥毕业会考对中学教育的导向作用。
5、完善政策导向
一是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现在考大学就是转户口、端铁饭碗的助长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户籍制度。二是进一步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减轻升学竞争的压力。
6、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和运行机制
要根据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坚决摒弃以升学率和考试分数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单一、片面、静态的评价标准,运用现代的教育评估手段和技术,将中学的合格率与升学率分开,并在评价上脱钩,建立全面的、发展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把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与运行机制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运行保证评估目标的实现。
随着国家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各项安全培训制度的逐步建立,各地安全培训机构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培训工作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工作也不断得到了加强和完善,正向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面发展。
但是各地安全培训机构现实所面临的困难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却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政府重视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还不健全;其次是企业关系摆不正,责任不落实,培训投入不足,这都给安全培训机构工作的全面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培训机构自身也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教学理念陈旧,师资队伍素质不高,培训文秘杂烩网方式单一等均多问题。重形式、轻内容;重培训、轻考试;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安全培训机构管理的基本任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完成。
作为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如何提高安全培训的教育质量,加强安全培训的综合管理,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
一、更新培训观念,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
安全培训的对象是进入社会的成年人,所以安全生产培训同其他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教育相比较,更有着专业性、强制性、科学性、成人性、多元性、实践性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就需要我们培训机构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更新培训观念,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安全培训,要树立培训是生产力,培训是提高企业核心力的观念,切实推进和开展各项安全培训工作。
具有竞争力的安全培训机构,更是要有以保障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最高价值观,确立以学员为主体、以知识能力提高为目标、以市场需要为主导、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员基本满意为标准的办学宗旨,创新安全培训方式、方法。针对非煤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经营生产单位,一般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安管人员,以及特种作业人员所从事不同行业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调研、分析、设计工作,坚持专业技能培训与安全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目前需求与长远需求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在培训方式方法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教学模式,多实行参与式、研讨式、案例式、提问式、答题式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受训学员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二、提高培训机构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支好的管理人员队伍是做好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根本前提和基本保证。无论是安全培训机构负责人还是普通管理人员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学习和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势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要,所以对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
1、政治思想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政策性很强,这就要求我们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坚定正确的思想路线,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和各项制度要求。每一位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对培训工作都应该充满热情,坚持原则,尽职尽责,与时俱进。
2、基础知识要求
安全培训管理又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管理学科,过硬的业务能力是安全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必备素质。当前,很多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都是“半路出家”,大都没做过安全培训管理工作,因此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在学习法律法规、管理学、教育学、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基础知识的同时,安全培训管理知识、有关安全知识及安全文化知识等专业知识更是要长期坚持学习。
3、业务能力要求
作为安全培训机构的管理人员,要有制定培训规划和计划的能力,要有开发培训项目的才能,要有进行本文来源:文秘站 需求分析、课程设计、项目实施和评价评估的才能。这就要求我们培训机构管理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组织建立科学的培训课程体系,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够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和满足新时期下安全培训工作的需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多数安全培训机构的教师队伍目前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教师责任心不强、兼职偏多、年龄偏大,专业能力不强等实际问题。培训机构也是在多渠道寻找符合条件的优秀教师,包括到人才市场招聘,或者选拔人员参加省局举办的教师资质培训班。最重要的则是要花大气力做好现有师资的在职培训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目前,具有终身教育性质的高层次师资培训将比学历教育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各地安全培训机构要尽快完善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满足在职教师对专业知识、技术知识、专业技能、技巧的更新要求和职业技术教育能力、素质的再提高教育。
要贯彻以在职进修为主、以自学为主的原则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教师要进行转换专业的培训,以解决教师总体缺乏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对学历不合格的教师应做到文化水平的提高与专业技术培训双管齐下,同步前进,实现学历上(大学本科)、专业结构上一次性合格。
四、建立安全培训制度,完善安全培训机制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中学音乐教学;研究与整合;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98-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的多媒体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开设的。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由此可见,研究多媒体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它势在必行,具有深远的意义。以下就谈谈我在中学音乐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一些实际研究及成果。
1 多媒体技术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意义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中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更美好的东西”。 中学音乐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是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音乐教学已明显跟不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满足不了当代中学生对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求。因此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我所面对的学生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敏捷的思维。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堂,要以体现审美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创造性的思维为重点。由此,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学正好符合了这一需要。将多媒体技术整合到中学音乐教学中,使两者紧密结合,以直观形象与视听结合的形式运用于教学中。这不仅要求音乐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和理论观念,还要求音乐教师掌握必要的多媒体技术并合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和实践活动。
2 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1 利用多媒体创设艺术氛围,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音乐
教育学家杜威指出“为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有一个适应的环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所以纯粹听音乐,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效果不明显。要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音乐的美,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之中,单单一味地给他们听音乐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想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合理加上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学生应该会更感兴趣,他们便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对音乐也就有了更主观的理解,同时也使音乐课堂焕发出了无限的魅力。如在欣赏蒙古族民歌《嘎达梅林》时,我从网络中下载了以嘎达梅林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原型的连环画,又配以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深情地演唱,学生立刻在心目中塑造了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那勇敢顽强的形象,又体会到了民歌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特点,从而顺利地解决了教学难点。
2.2 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音乐课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音乐教学的需求
在音乐教学中,课件是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最紧密的整合方式,对音乐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在很大的程度上, 决定了音乐教学的成败。这是因为通过课件这一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了逼真生动的教学情景,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那么究竟怎样设计音乐教学课件,才能将之有效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呢?下面我从两方面来谈:
1) 音乐课件要具有审美的意境与内涵:为使学生在课件中,尽快的进入音乐的情境,教师在课件设计中要注意选用的背景与教学审美主题的搭配。例如《黄河大合唱》:背景的画面是我们的母亲河,背景音乐是男声独唱《黄河颂》,看到这里我们的内心活动是复杂的,听着音乐会联想到很多:九曲十八弯的母亲河、母亲的胸膛伤痕累累、母亲的苦难和沧桑……音乐启迪了我们,打动了我们,唤醒了我们 。
2) 教师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所做课件要尽量做到化难为简,化抽象为具体;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力求创新;不能片面追求外观,过于注重视觉形象和技术水平。这些都不利于教学效果的体现。
3 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既增加课堂容量,又提高学习效率
过去在唱歌课上我总是先在黑板上抄出歌页,然后再给学生教唱。那样既费时又耗力。自从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我把这些信息制成课件,一切教学程序就可以图文并茂的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这样大大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我的欣赏课《 京腔昆韵》。大家知道,京剧艺术博大而精深,要想在一两节音乐课上让同学们对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国粹艺术了解并且喜欢,简直是难上加难,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上课时,我只是轻点鼠标,生旦净丑、唱念做打等便逐个展示出来,并配以精美的京剧脸谱,不但使教学节奏大大加快,还增强了他们学习京剧的兴趣。学生由不了解到了解,由不感兴趣到喜欢。这是一个飞跃。经过利用多媒体这样组织教学,虽然内容比平时多了很多,但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的整合,可以融声汇色,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具有其它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通过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中学音乐教学,既省时、又高效。它可以把枯燥单一的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这样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还大大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实践我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还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多媒体技术与音乐课“牵手”,使我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蕴含的美――形态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政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9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市政工程建设在国民经济尤其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加大投资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在建设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市场管理不够规范,这给工程项目的管理者带来了诸多新问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规范市政建设市场,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势在必行。
一、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存在的问题
1、质量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做到责、权、利的统一,质量工作没有计划、缺乏目标,未形成全员努力,劲往一处使的局面。
2、监理单位监督把关不严。
3、 同步建设施工质量差。
4、隐蔽工程和附属工程质量不高。
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1、基础工作搞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开始,这些基础工作需要在公司管理层的大力倡导下,踏踏实实做好,才能保证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1)质量教育工作对于市政工程公司的员工质量教育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抓起:①增强质量意识的教育和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的教育;②专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这种教育和培训要结合员工的专业工作特点,进行专业的技术教育和操作技能训练。(2)标准化工作做好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有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②全员参与;③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技术。(3)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责任制,要结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不同的层次、对象、业务来制定各部门和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建立质量责任制,一定要从本公司的实际出发,任务和责任应尽量做到客观合理以及具体化和数量化,以利于执行和考核。2、实施工程过程管理(1)设计过程设计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环节。在这一阶段,一定要做到耐心细致,把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周全,对设计图中不便于施工的地方尽早提出修改意见,制定出详尽合理的施工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便于下一阶段施工过程的进行。(2)施工过程施工过程是工程质量形成的基础,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环节。施工过程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保证工程的质量,建立一个能够稳定地生产合格工程和优质工程的管理系统。这一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组织好质量检验工作,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检验、施工工序的质量评定和最终质量评定工作;科学组织、严格管理、文明施工;组织好每一道工序的质量控制,建立管理点。
三、市政工程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主要内容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可以依据“HOC”中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管理的理论和对施工全过程进行一般性地分析,明确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内容。
1、劳动主体的控制在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中,人、机、料、法、环这五大要素,人是决定的因素。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工程质量和安全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对工作质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前提,因此要通过岗位教育和技术交底树立全员的质量和安全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质量,个人重视质量的风气,以达到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目的。2、劳动对象的控制原材料、半成品、设备是形成工程实体的基础,其质量和安全是工程项目实体质量和安全的组成部分。保证原材物料按质、按量供应和使用是项目质量和安全控制的重要内容。对原材物料的质量和安全控制应采用“三把关、四检验”的制度,即材料供应人员把关,技术质量和安全检验人员把关,操作使用人员把关;检规格,检验品种,检验质量,检验数量。
3、施工机械设备的控制施工机械设备一般不直接用于工程实体,但不能忽视它的间接影响。所以在工程方案的确定中,选用先进的、可靠的、适用的、符合技术要求的设备,对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施工工序的质量和安全控制质量和安全控制最基本的内容是工序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偏差和分析影响工序质量和安全的制约因素,并消除制约因素,使工序质量和安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和安全。市政工程施工工程量大,共同操作的人员之多及交叉施工的存在,使市政施工的工序具有连续的相互搭接的特征,控制好工序质量和安全,就要做到对每道工序每个工作全面实施监督操作、检验把关、预防和检测检验相结合的管理控制方法。
5、施工环境的控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地质水文状况,气象变化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以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等内容。环境因素对工程施工的影响一般难以避免。施工人员必须密切注意外界环境变化,对变化作出预测,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小环境变化给工程质量和安全带来的影响。
四、落实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控制体系的主要措施
1、确立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目标确保市政工程地基、主体结构和主要原材料及构配件质量和施工安全;市政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合格率应达到100%;努力推广和使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提高市政建设工程水平和精细化施工水平,打造一批市政精品工程;市政施工现场从业人员死亡率控制在万分之一以内;市政工程不发生二级以上死亡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加强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市政工程市场行为和建设行为。
2、实现质最和安全管理目标应采取适当的措施(1)完善质保体系和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是由各参建单位的质量和安全保证体系作保证的,而人是质保体系最基本的要素。因此,市政工程各参建责任主体,应建立健全质保体系,培养一批业务素质高、操作能力强的从业人员,同时做到自控落实、监管到位,使工程质量和安全得到保证。(2)加强市政附属工程精细化施工附属工程是主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市政精品工程,就要着重于精细化施工。针对质量和安全通病和容易忽视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技术处理措施,提高附属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以达到市政工程整体性、协调性和实用性之目标。(3)落实旁站监理实施建设监理的关键就是要落实旁站监理。在施工企业自控的基础上,现场监理机构除了按监理规划和有关法规要求进行巡视和平行检验外,要切实做到跟踪旁站监督,对关键工序、重要部位进行严格的工序验收,确保市政工程工序质量和最终产品质量。(4)强化市政工程检测手段市政工程的原材料抽检、半成品检测及技术鉴定是实施市政工程质量和安全监督的重要手段,因此,对市政工程的原材料和半成品检测,不仅要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项目的数量和批次进行自检,而且监理单位要严格要求进行见证取样,确保市政工程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和市政工程的使用安全。(5)管涵沟槽等施工要作为安全生产自控的重点对涉及高压电线和煤气管线的地段,施工企业要会同相关单位有针对性地制定专项施工措施和安全应急方案,确保沟槽和基坑施工安全。隧道工程、桥梁工程和地下通道工程施工,施工条件复杂、技术含量高,施工企业就以高空安全作业和吊、安装运输安全,以及机械操作和桩基础施工安全为自控重点。
对于结构工程,施工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安全生产施工方案,保证构筑物结构安全,确保桥梁和通道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和施工安全。综上所述:在市政工程管理中,应以质量控制为主导方向,对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工程质量特性形成的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全面提高市政工程管理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