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工程实践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贯通式教学;实验案例;创新;创业
引言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实验和实践教学是高校高分子材料专业学生必修环节。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分子材料加工工程实验明显存在专业实验“按部就班”和实践过程“走马观花”等问题。此外,还有实验教学内容相对陈旧,与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脱轨;实验课时间少且死板,不利于实验的深入开展;只注重已经成熟的实验操作与报告书写,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设备陈旧,许多新的实验无法满足我国现今创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先进高校的高分子材料专业实验、实践课程相比,我国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能力弱、安全意识不足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等缺点。以美国阿克伦大学高分子加工实验课程为例,实验课时间长,且强调学生亲自己动手,并鼓励使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得到各种数据,实验报告内容丰富。即使实验失败,只要学生对失败的原因分析透彻,依然可以得到完美的分数。根据学生的反馈,这样的学习方法普遍比单纯的理论灌输和死板的实验更加有效,实验过程更具体验性。他们还将试验内容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将试验内容拓展到课外,加深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的理解和应用。近年来,我国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日益重视,推动传统实验、实践课程改革和激发学生创造力日益重要,增加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践型实验是大势所趋。
相对于基础型和综合型实验的“验证性”而言,研究型实验具有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可操作性等“探索性”特点。作为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科学研究、工程应用转变的衔接点,研究实践型创新实验涉及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侧重于运用所学知识、文献查阅和基本技能等手段应用,并要求实验结果以研究论文和工程实践报告的形式完成,其设置重在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更具挑战性。我校高分子材料专业方向已在综合化学实验基础上,开设了自主研究型实验。通过学生与感兴趣的导师联系,共同确定实验方向,在五周内完成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分析、报告撰写等相关内容。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加强该专业的工程实践体验,我们在此基础上拓展设计了贯通式实验.即在自主研究型实验技术基础上,进入实际生产一线进行工程实践,贯通理论与实践,建立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的关系。具体是结合联系导师的转化成果,将研究型实验延伸,进行三天的工程实践,尝试将学生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产业化实践结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和实践能力。本文以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材料的高分子加工试验为例,探讨了该贯通式实验教学设计思路、目的、试验步骤、报告撰写方法以及实验心得等,以期促进贯通式试验教学的开展。这对培养我国迫切需要科技成果转化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有重要意义。
1贯通式实验教学思路
该贯通式试验案例教学是以我校比较成熟的产业化特色项目高分子材料反应共混改性沥青展开。首先指导老师布置课题,讲解贯通式实验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等过程,实验小组根据讲解内容选择高等级公路用改性沥青材料为课题展开研究。研究小组通过查阅文献、小组内讨论和教师的共同探讨,决定以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为主题开展本次贯通型实验。其次,通过以SBS反应共混沥青改性、结构表征、性能测试为主线的研究型实验,旨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培养其团队意识,了解和熟悉开展科研工作的方法。最后,通过工程实践和产学研交流,贯通试验室研究与工程实践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室验式开发研究、工程放大生产和工程应用之间的关系。
2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及步骤
贯通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允许失败,多次尝试,提倡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锻炼模式;讲究基础理论、专业实验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融汇贯通的模式。贯通式实验教学包括以下步骤:(1)师生双向选择导师公布课题后进行师生双向选择,通过与导师交流,达成合作关系,挑选组长并布置研究实践内容和任务;(2)设计课题学生通过导师指导查找课题领域的前沿文章,以及和老师讨论,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3)实验操作小组成员们利用已有基础实验知识结合专业知识的了解,比如通过实验过程既熟悉了红外光谱、光学显微镜等仪器的使用方法,又接触到了传统教学实验难以接触的新型实验设备如高速剪切机、胶体磨和低温延度计等设备;(4)数据总结与讨论小组成员将所得试验结果进行整理作图,分析讨论试验结果;(5)工程实践通过参观学习生产流水线,与操作工人、车间主任和总工程师交流学习;(6)课程总结与评价与指导老师交流实践过程的问题与收获,撰写研究报告和实践报告。
3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与心得
贯通式实验教学摒弃了传统实验机械、死板、陈旧的教学方式,为老师教学以及学生学习都带来了创新的想法和创业的火花。贯通式实验教学效果总结有如下四点:
(1)培养了研究方法和团队协作意识实验小组通过前期选题,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目前高分子科学领域的新的研究方向。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们接触到并使用了许多传统实验教学中难觅踪影的仪器,SBS、石油沥青等材料的特性,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真正体验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分工明确,通过各成员间的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思考并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定期与老师见面并报告相关进展,最后完成整个实验部分;
(2)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总结升华能力数据总结处理阶段,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学会了用统计方法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对实验现象运用理论知识做出合理的解释。对有疑惑的问题,小组成员之间随时进行讨论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试验验证,最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将所有结果整理并书写成报告。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写作,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清晰表达、总结升华的能力;
(3)培养了学生工程化思维在工业实际生产阶段,进一步考察工厂生产环节,书写工程实习报告,丰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为迅速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工厂实践阶段,认识了实验室实验与工程试验的差别,深化了化学工程中原材料、操作单元选择原则,化工原理中“三传一反”的理解。以搅拌装置的设计为例,大型搅拌桨根据物料粘度设计的原理,SBS与沥青混合加料时的弱搅拌与反应后的强搅拌桨叶的不同;以我国早期SBS改性沥青生产时,为解决高熔体粘度的SBS与低粘度沥青的分散性通过胶体磨等特殊设备强化剪切变形实现分散;还可以通过选择SBS的嵌段比例、分子量等手段提高其在沥青中的分散性;
(4)培养了创业思维通过与市场、采购和财务部门人员的交流,了解到企业的市场信息是生产的前提,市场信息是基于大量使用数据和与用户沟通相结合而得到的。市场原材料信息、市场销售信息反馈到研发部门进行开发,形成原材料进入、加工制造和产品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运转格局,为以后创业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工程化思维对促进学生校内培养有积极的影响。通过工程化实践锻炼了学生将高分子专业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深入了解了高分子材料工程的共同点,是解决高性能与易加工、经济性三者的矛盾,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性的矛盾。学习了公司治理结构,了解公司的发展核心,一是靠管理,二是靠科技。团队协作是公司高效运转的保障,注重团队建设。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更快融入将来的工作融合贯通,认识平时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
在基础理论与工程化生产方面,还认识到室内基础研究试验与工程化生产相辅相成,工程化提出问题必须通过基础研究指导才能获得突破。基础理论指导工程化实践,工程化实践又不能局限于基础理论,还需考虑社会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在生产应用方面,深刻理会了“安全第一”是一切生产的根本。工厂的安全教育,为以后试验室及工程化生产奠定了基础。工程化放大生产是无数实验室试验的总结,也是指导实验室小试、中试和放大生产的根本。稳定化、规模化生产是市场化应用的根本保障,标准的试验方法和严格的产品检测是市场应用的根基。市场是科研的主要推动力,基础研究是推动科研进行的源动力。
4贯通式教学总结
贯通式实验教学通过自主探索实验和工程实践体验的方式,增强了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的趣味性、探索性和创造性,不但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作用,而且还有利于高校和企业培养创新和创业人才。贯通式实验教学的难点在于,建立良好的产学研信任关系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配合。此外,指导教师的精细设计和企业、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也必不可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适合贯通式实验教学的课题,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协同培养发掘创新、创业人才。当然,该贯通式实验教学仍处于探索之中,在培养时间、培养模式、培养效果等方面还值得商榷。总之,贯通式实验教学的不确定性、探索性、自主性、开放性与体验性更契合当前学生对实验课的需求以及国家对创新、创业能力人才的培养,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新平,杨菊萍,张丽,等.高分子通报,2010(7):97~102.
[2]张兴宏,曾素林,张滢滢,涂克华,王齐.高分子通报,2016(4):104~108.
[3]施燕琴,陈思,马猛,吴波震,王旭.高分子通报,2016(1):94~97.
[4]武卫莉,刘喜军,贾宏葛,佟丽,程伟东.高分子通报,2016(2):102~106.
[5]牛余忠,杨正龙,陈厚,刘希光,蒙延峰.化学教育,2014,(20):27~30.
[6]张安强,吴水珠,刘海敏,潘其维,刘述梅.化学教育,2014,(10):19~21.
[7]张玉琦,王俏,宋延卫.教育教学研究,2010,(3):132~134.
[8]冯海柯.广州化工,2013,41(9):243~244.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键词:植物细胞工程 基础实验 自主设计实验 创新意识 实验能力
一、引言
生物技术 (Biotechnology)是 20世纪科技史上令人瞩目的重点领域,是21世纪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 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适应21世纪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的形势以及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从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植物细胞工程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3年开始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开设植物细胞工程课程。植物细胞工程是在植物组织培养、植物细胞融合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综合性十分强的新兴学科,是近年来生物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新兴课程。它是应用现代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改造生物遗传特性,以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有关理论与技术学科。学生对植物细胞工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能力的获得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与实验教学关系密切。由于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方法的先进与否是直接影响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因此,笔者通过不断探索,根据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特点就如何提高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质量,对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设计思想与特色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总学时是32学时,是理论课教学学时的三分之二,在本课程教学中占很大比例。植物细胞工程是以实验技术为基础的学科,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和设计性实验部分(独立完成试验设计与具体实施部分),通过基础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培养基配制、无菌操作和控制培养条件等技术环节上受到良好训练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研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在规定的设计性试验题目内任选一题,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本课程的知识得以融会贯通和升华,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
1.注重“三基”训练,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加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的能力训练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传统实验教学过程中,一般采取“照方抓药”的模式,完成实验教学。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多数情况下,学生只完成实验的一部分,而其它部分则由指导教师在课前准备好,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学生的基本技能未能得到很好训练。因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基础实验部分重视实验整个过程,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植物材料离体培养的无菌操作技术、不同组织和器官离体诱导培养技术和细胞培养技术、植物茎尖离体培养技术,以及农杆菌介导的烟草转化技术,要求学生完成药品的准备、培养基的制备以及无菌操作等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明白实验的原理和完成实验的关键点,做到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自己讨论、自己总结,加强学生“三基”培养。此外,实验课教师要做到认真备课,做好预备实验,明确每个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对实验的基本技术、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要重点讲解,对关键技术环节和操作要进行示范,使学生做到操作规范,总之,只有真正做到上述教学要求,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能力的目的。
2.加强自主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生命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教学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传统教学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教学经费、实验设备以及实验系列教师力量的不足等原因,在实验教学中采取封闭式教学,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实验指导书给定的实验方法,并在实验老师示范和辅导下完成全部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实验只是走过场,十分乏味,使他们原有的钻研精神受到压抑或甚至消失以及潜在的创新意识未能得以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鉴于此,我们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课程内容安排和设计上以设计性实验教学为突破口,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在继承和发扬传统实验教学精华基础上,努力创新,使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成为一种现代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之一。
植物细胞工程设计性实验教学学时为14学时,占实验总学时的43.75%。该部分内容创新性强,具体要求、内容安排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在下面3个试验设计题目中任选一题,每一研究题目的研究对象学生自选。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试验设计和整个试验操作过程,并完成试验总结报告。试验设计题目如下:
(1)植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植株再生的研究;
(2)植物体细胞胚诱导与人工种子研制;
(3)植物遗传转化与转基因植株再生。
试验设计内容要求:
(1)综述国内外与本研究领域有关的研究动态,包括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要解决的问题,提出进行本试验设计的方法及其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试验研究内容:要求对要研究的内容提出理论依据。
(3)试验研究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首先,对试验研究内容提出拟采取的实施方案,并对每一实施方案提出理论依据;其次,技术路线要求用框图表示。
(4)根据试验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实施,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学生试验设计的方案完成后,指导教师对方案进行科学性和可行性评估,并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操作,最后完成试验总结报告。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综合型试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实验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严格要求实验报告的书写
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过程中,实验指导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做好实验原始记录,要求学生按照研究论文的各式写出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方法、实验结果和讨论。注重实验讨论部分,因为讨论部分是实验报告的核心,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找出实验结果可能存在的原因,同时,鼓励学生提出创造性的见解和认识,为今后学生书写科研论文奠定基础。
三、实验效果
基础实验教学环节不仅帮助学生掌握植物细胞工程基本实验技术和技能,而且帮助学生建立了无菌操作观念,对于刚接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初学者而言,具有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和在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自己设计一个综合性大实验,并独立完成实验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实验内容逐步加深,实验技能的训练逐步加强。因此,“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符合21世纪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在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过程中,从试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的准备,从试验条件的摸索到每个试验环节的完成,需要运用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综合应用其它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在完成“小麦幼穗愈伤组织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试验时, 除应用一系列的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技术外,在培养基筛选时,学生还应用了正交实验设计等生物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对小麦幼穗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在进行试验方案设计到完成类似研究性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时,需要利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所得的实验数据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的处理。因此,学生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既锻炼了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查阅文献和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试验设计和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生在在完成自主设计综合性试验内容时,学生不像在完成传统实验时处于消极被动地位,而是处于积极主动地位,自己动手、动脑准备试验,主动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由于在试验完成过程中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或应用网络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再和老师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利用课余时间反复试验, 反复调整试验方案, 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直至获得成功。因此,学生自主设计性试验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和思维的时间与空间,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同时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和指导时,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互动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局面。
四、结束语
植物细胞工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植物细胞工程课程组始终围绕西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地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植物细胞工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与探索,提出了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模式,经过4年的实践应用,证明“基础-自主设计综合型植物细胞工程实验”的教学模式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廖朝晖,郭克婷.应用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22(1):169-173.
[2]王金发,戚康标,何炎明,张兆梁,冯冬茹.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创新性及实践效果.高等理科教育,2003,(6):51-54.
[3]高敬群.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127-128.
[4]高凌峰,许闽广.如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366-368.
[5]李炳学,王磊,张宁,孙军德.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提高微生物学实验课质量.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4):156-159.
[6]孙智杰,范蕾,曲运波,杨新芳,唐力.基础――综合设计型微生物学实验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7):109-111.
[关键字] 岩土工程 工程建设 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 U212.2 [文献码] C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160-1
我国岩石工程勘察体制在80年代初主要是以沿用原苏联的模式进行的。主要从地质学科的角度来进行研究,仅对工程中的地质条件和所存在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对问题的处理以及解决办法却并没有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我国工程领域开始运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岩土工程体制,是以土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地质学、地基基础工程学为基础的,以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有关土体和岩体的相关技术问题,是将工程和地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新专业学科。在保证对工程地质、结构力学、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机械学科相互渗透与土工试验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要在实践中进行施工、监测、设计、监理等多方面相互配合,才能达到服务于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新型的岩土工程体制模式,对岩土工程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加速建设的同时还能够治理环境、提高效益。
1从理论方面剖析岩土工程勘察的作用
(1)在新型的岩土勘察体制下,能够生成更为具有建设性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新型报告中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场地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建筑场地中所要拟建建筑的适宜性;
②对建筑场地的岩土进行分析;
③对在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沉桩、开挖、降水等工程问题进行预测,并对相应问题提出防治措施和合理的方法;
④对工程施工场所总岩土工程进行评价,并对岩上基坑支护等加固问题进行方案论证和提出;
⑤对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可能会对建设场地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
⑥通过对已有工程安全性的预测,来对拟建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来进行调查分析和依据提供;
(2)在新型岩土勘察体制下所形成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能够对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进行服务,是施工中重要的以技术进行保障的文件。虽然岩土工程勘察报告非常的重要,但是自形成到现在却并没有真正得到工程人员的重视,尤其是施工企业的重视。企业不重视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主要有以下原因:
①对我国岩土工程勘察体制的改变不甚了解,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所包含数据的重要性不清楚;
②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所反映的,施工中有可能发生的一些岩土问题重视不足,仅仅凭借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盲目的施工;
③为了能够让施工企业认识到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就应在施工企业中对工程勘察重要性进行宣传。
(3)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能够对建设工程的场地进行场地基本情况的全面掌握,对工程的难点和特征进行把握;
②能够更有效的确定更为经济的基础施工方法;
③能够在比较中来最终确定最为经济的第几处理方法;
④有利于对应急措施的制定
⑤能够对地基和基础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以便确定施工的难度和强度,对人力、机械和材料进行组织和准备;
⑥能够对地基和基础工程中所存在的不可能预见的一些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造价。
2从实践案例中论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
我们以对某文化展示馆的地基和基础施工为例,来谈岩土工程勘察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
2.1从认真阅读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对拟建场地进行全面了解
施工人员在对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进行仔细研读后,能够更深的了解设计人员的设计依据和意图,在进行合理施工方法的同时,对施工的相关技术措施和机械进行全面的准备。如果在拟建场地中在两个粗砂层中存在软弱粘土,当进行桩承台开挖时,就需要在现场做好降水和基坑开挖支护的措施,来防止流沙和管涌将会对承台施工造成的影响。
2.2基础施工工程图的建立
在基础施工工作图中,对岩土工程勘察成果中土的物理、地下水、力学性质、地下水等相关数据进行详尽的标注,并要将实际施工过程中,所查明的一些地质情况进行标注。这样做,有利于施工人员时刻掌握施工场地的地质情况。根据施工场地的实际岩层埋深,来估算出所需桩的数量;对岩层走向的参考,对桩长、接桩区域进行规划,从而合理的对桩进行安排;将现场施工情况标注与工作图上,能够让施工管理人员对施工进度进行更为准确的掌握。在工作图中描述断桩、压桩和补桩的情况有利于在静压桩施工中,通过降低移机和补桩中所出现的漏桩情况,来减少时间和桩基施工路线中所造成的不必要浪费。
2.3通过预判地质情况,绘制出场土层分布的三维图
由于岩土工程在工程建设中的勘察主要是通过对地下基础设计要求和建筑物上部建筑来进行布点钻探来完成,土层情况的反应并不全面,依据此状况就需要我们能够根据岩土工程勘察结果来对土质的结构进行推算,再根据相关的数据进行土层三维图的绘制。
2.4以实际情况来对勘察数据进行调整
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发展,世界范围内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我国煤炭行业也在大跨步地走向世界。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面向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于中国高校的采矿工程专业来说,就是全面推进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采矿工程技术和研究的专业人员。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已有百年历史,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已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矿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并依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然而现行的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一些问题,会影响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和煤炭行业发展的需要。
因此,进行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研究和优化探索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并借鉴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先进的教学方法,对采矿工程专业教学进行探索优化,从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学生。
1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现状
(1)学生普遍缺乏采矿工程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学习。由于中国矿业大学和神华集团等用人单位用 CET-4和计算机二级通过与否来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因此,在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中,注重通用英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而忽视专业英语、通用软件和专业科研软件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包括《计算机基础》和《Visual Basic》,学时较少,课程内容理论性很强,实用性较差,缺乏对一些常用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Flash、PS等)的讲解,导致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和编程能力相对较弱。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很少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在大二之后,学生的英语考级压力相对减轻,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相对降低。采矿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都是在大三和大四阶段,该课程需要将采矿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知识紧密结合,对学生英语功底要求很高。然而,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往往不够高。事实上,很多学生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阅读专业英语文献及撰写科技论文时仍比较困难。
(2)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教学时间少。实验教学软硬件比较陈旧,教学模型数量较少,学生的模型课课时安排较少,实践教学设备不足。有些课程的实验教学课时或者设计作业课时安排较少,最后都会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期末成绩,比如《采矿学》实验6学时,《矿山电工学》实验4学时,《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实验2学时,《非煤开采技术》实验4学时、《采矿学》课程设计3周,《岩层控制的实验方法和实测技术》实验8学时,另外地质认知实习五天,矿井认识实习3周,生产实习3周,毕业实习3周,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学时的安排一般不能很好的满足教学要求,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实习流于形式,缺乏完整的考核体系。很多实习单位和带队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会将大部分实习时间安排在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参观一些危险度很低的地方,如洗煤厂,供电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因此很多学生从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直至毕业实习,下井次数都很少,现场跟班参观生产工作面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此学生对矿井现场的了解十分有限。由于实习时间有限,带队老师一般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过程和实习状况准确掌握,基本上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实习报告格式是否规范、学生是否担任组长或班长等职务而评定学生的实习成绩,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
(4)学生对创新活动参与度低,参与课题项目缺乏途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创新项目和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增强成长自信心的活动。虽然每年中国矿业大学会举办各种各样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但是学生普遍参与度不高,缺乏热情。同时,部分同学有参与采矿工程课题项目研究的想法,想通过参与课题项目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能力,但是缺乏途径。
(5)教师重视科研活动,轻视教学。目前中国大学教师的职称评审,实际上主要依据科研,即有没有科研论文、论著,有没有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教学在职称评审中虽然也受重视,作了很多规定,但大都显得笼统模糊,缺乏可操作性。评审职称时,论文、科研项目是硬指标,教学是软指标,导致了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现象的出现。有些教师没有统筹处理好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使教学水平得不到保证。
(6)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目前,各矿业院校采矿专业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给高校的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经费有限,使采矿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经费不足,导致学生在矿山企业实习时间偏短、实习过程简单,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许多企业考虑生产和安全等因素,不愿接受学生到现场实习,学生通常只进行象征性地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完善,也使教学质量难以满足要求。
(7)学生缺乏国际视野,有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师资队伍庞大,但是具有出国留学经验的教师较少。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较难做到与国际接轨。同时,大部分采矿专业的学生限于本校本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与国际进行交流的经历与体验,导致了他们缺乏国际视野。
2澳大利亚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优势
(1)先进的培养模式。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采取双元模式,其中的“双元”分别指学校和企业。学生在学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而且,企业会为学校的教学活动提供部分资金,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提升了学校教学设备的软硬件能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校培养出的优质人才,投身到企业建设发展中,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学校和企业达到双赢。
(2)严格的教师选聘制度和考核体系。澳大利亚大学在选聘教师时,不仅要求教师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往往还需要具备多年的工作经验。同时,2002年澳大利亚科学教师协会出台了《全国优秀科学教师专业标准》,在国家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中具有学术权威性,为教师入职审查和在职教师考核提供标准依据,使教师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建立了平等的师生关系。倘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见解,他们往往会在课堂上提出,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学生极大地融入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锻炼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布置一些平时作业来培养学生查资料、写作或团队协作能力。3~4名学生组成一个团队,然后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平时作业,在课程展示作业成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内容进行打分,最后计入课程总分。期末考核方式多种多样,闭卷考试、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展示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5)完善的实践教学。澳大利亚采矿工程本科教学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利用率高,实践教学完善。学生通过实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并提交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在课程结束后,学校会安排与该课程相关的实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加深学生对该课程的理解。
3中国采矿工程专业教学的探索优化
3.1创新教育理念
人才培养立德为先,立学为基,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格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广阔的眼界胸怀,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实行教学与科研分开的双轨制职称评定制度,平衡教师课程与科研时间,鼓励教师集中精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利用学校优质资源,进行科研创新。
3.2优化教学方法
中国矿业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采取“3+1”或“4+1”方式联合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昆士兰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等在国际采矿界有重要影响的大学合作,试办采矿工程本科生国际班,面向全球就业。
定期邀请国外名校教授到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专业授课或者做学术报告,同时,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和优秀教师公派出国留学澳大利亚大学,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
鼓励小班教学,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专业课程由传统的“一课一师”变为“一课多师”,教授与副教授合作讲课。开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选题的自主学习课程,增加学生与老师的联系,构建多元学习模式。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与交流,鼓励学生在本科阶段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研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机会。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的听、说、写、交际能力;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教学,提高学生编程能力。
3.3完善培养模式
实施采矿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具有宽厚的矿业领域专业基础和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采矿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采用“4+2”的模式培养,即本科阶段四年,专业硕士阶段两年,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践应用。也可以采用“2+2”的培养模式,即在本科阶段,前两年在国内接受传统的本科教育,后两年去国外接受开放式的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际能力。为了选拔拔尖人才,为我国矿业系统培养中坚人才,实行“3+2+3”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贯通本科三年,硕士两年,博士三年的培养过程。卓越采矿工程师推行“三二六”教学模式,即实验室学习、科研室研习、煤炭企业实习的“三习”教学模式,双导师(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合作的协同指导模式,六人一组的小组讨论学习模式。
3.4加强实践教学
改革传统的演示型实验教学,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分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师生共同讨论并完善实验方案。学生独立进行试验,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提交报告。增加和更新实验设备和实验模型,适当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5改革毕业设计
推行多种毕业设计组织形式:“大专题小设计”、“小专题大设计”和“全专题”,采取不同的实习组织形式: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教师与用人单位协商、实习内容由用人单位安排,学生的安全由用人单位和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按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报告,但实习报告需要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负责人签字;对于少数推荐的免试研究生,可由研究生导师结合科研项目安排,直接进入课题研究,最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上需要有研究生导师的签字。同时,加强毕业答辩工作,增加提问时间,丰富提问内容,减少提问概念性问题,多提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问题。
3.6加强师资队伍
改革教师评价方法,完善教学名师评选制度,表彰工作突出的优秀教师;深化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完善遴选制度,公开对外招聘基础扎实、经验丰富的教师;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延揽高层次领军人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3.7完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单一闭卷考核,增加课程论文、课程设计、课程展示等考核方式,同时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对于闭卷考试,出题方式要灵活多变,少出概念性问题,多出论述和简答题,重在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
完善实习考核体系,在实习报告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同时,采用实习“一矿一工一师,定时轮岗”,即一个工人带一个学生,负责该生实习环节,包括技能培训、管理培训、实习成果和实习实践等,定时轮岗,让学生尽可能的接触现场,掌握专业知识。
4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需要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出发点,采矿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煤炭工业的需要。因此,优化采矿工程专业教学,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来补充采矿工程专业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化办学的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矿业技术不断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