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市环境的特点

城市环境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市环境的特点

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水利工程 水环境

Abstract: urban environm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s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gradually rise of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and also a new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task. As a modern city, the prerequisite and basi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ar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water conservancy planning, put forward the modern city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rom the, from the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high starting, to an overall planning, overall consideration,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properly handle the various construc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relationship. Should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play, and draining flood control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ow to play its modific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as a must follow the important principle.

Key words: the city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water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 言: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的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内容,除满足防洪安全的要求外,还要提出改善和美化环境的要求。使城市环境得到保护、保持生态平衡、市民生活更趋舒适。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应该主动适应这种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生态水利的转变,注重水利工程的景观和美学要求,要用新理念进行规划设计。

1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发展与需求

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对于改善水域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以改善水域环境和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建设,成为水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现代城市的功能,对流经市区的河流归纳起来有两类要求:

①对河中水流的要求是:水质清洁、生物多样性、生机盎然和优美的水面景观。

②对滨河带的要求是:能反映本地独特历史、文化、风俗的滨河景观;能提供一充满鲜花、有人工景点、公园化的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空间;能营造一充满文化、艺术、科学气氛,具有现代气息、人水关系协调、引人入胜、便于人水亲近的滨河带。

人们提出这些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水利建设者应当适应这种趋势,满足社会的要求。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入更多的人文、艺术、科学和现代气息,注重工程的环境效益和美学效益。从这个角度来说,现代水利可以称之为“大水利”,即“通过流域的综合整治与管理,使水系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生态功能都得到完全地发挥,使全流域的安全性、舒适性(包括对生物而言的舒适性)都不断改善,并支持流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利工程,改造山河、兴利除害、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水资源,使之更好的服从人们的意志,更好地为人类造福,这不仅改变了自然界中天然水流的形态,也改变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国内外的大量实践都表明,许多水利工程不仅发挥了它们正常的工程效益,而且也越来越显示它们的环境效益,成为一种新颖的,十分引人注目的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开发水利工程旅游,已经成为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生态经济环境水利阶段,人们普遍关注环境与生态问题,普遍重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在这样的前提下,强调水利工程建筑物的环境功能和美学价值,己成为国际、国内在水利工程设计方面的新趋势。

2 水利工程景观设计的原则

2.1技术与美学相结合的原则

水利工程建筑物和枢纽布局不能单纯追求美学效果,它首先要实现工程的基本功能,并满足技术优化的要求。即使是城市环境美化水利工程,其基本要求是保证工程的安全、稳定、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等。因此,水利工程的美学设计必须首先满足工程的技术、经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技术美学是水利工程的美学基础。

2.2生态环境(改善)保护原则

从生态学角度来说,河流是生态环境中能量转换和生物活动的廊道,为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在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会破坏河流生态环境、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另一方面,水利工程能改善河流的水质,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尽管河流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的能力,恢复期与河流生态生命力有关,但不能百分百的恢复,有些河流的生态甚至完全不能恢复。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应注意对周边环境以及流域的生态进行保护,不应以生态的破坏、环境的退化为代价。注重环境和生态的保护是水利工程景观(美学)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2.3强调个性和创新的原则

水利工程常常因其独特性和大空间的跨越带来景观特质和震撼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具有地标的意义。要发挥水利工程景观特点,必须在设计中注重水工建筑物的个性发挥,注重建筑物的布局和色彩方面的创新。同时,也要注重与周围环境(如:城市建筑)的和谐,综合考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域性、文化性、整体性等方面的因素。

3 水利工程景观规划策略

3.1沿河绿地

滨水环境的总体构思应尽可能扩大沿河绿地,形成较为连续性绿化带,用绿色来勾画古城的轮廓,延续城市文脉。同时,以良好的绿色空间,优化环境景观质量,体现现代化城市的新形象。

3.2闸坝结合,扩展沿河水面。

规划河道可修建彩色橡胶坝,泵房外观可按风景区房屋标准设计,橡胶坝的主要功能是增加蓄水面积,以形成水面,形成人工湖美景。水边设置亲水步道、平台、桥梁、滨水建筑物等,供游人欣赏水面景色。

通过新建湿地连通闸向人工湿地定期供水,以增加水面及绿地面积,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给市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同时可为生态化污水净化技术的引进提供良好的试验场所。

3.3生态护堤

可规划采取自然土质岸坡、自然缓坡、植树、植草等生态工程护堤,既防止水土流失,又为水生植物的生长、水生动物的繁育、两栖动物的栖息繁衍活动创造条件。对于河岸边坡较陡的地方,采用木桩、木框加毛块石等工程措施,这种护坡工程既能稳定河床,又能改善生态和美化环境,避免了混凝土工程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应用草皮、木桩护坡时也可以运用土工编织物,袋内灌泥土、粗沙及草籽的混合物,既抗冲刷,又能长出绿草。有利于堤防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4绿化树种及花草

沿河绿化树种,以合欢、国槐、银杏、杨树、柳树等乔木为骨干树种,以桂花、雪松、紫薇、黄杨球、桃树等灌木和牡丹、月季、三叶草、金边书带草、马尼拉草坪等花草为主要植被,形成多种类、多层次生态群落。

3 水利工程与生态平衡

兴修水利工程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人类在地球上修建的水利工程无外乎两大类,即蓄水库和跨流域调水工程。它们的实质都是为解决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平衡问题。

在我国,对生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蓄水库。从表面看,它们都是为了解决水资源不足或充分利用水资源,但如果深入探究,却发现其中对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是巨大和复杂的。简而言之,其影响包含直接的或间接的、短期的或长期的、诱发的或积累的、一次的或两次的等等因素。所有这些影响,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

然而,应该看到,包括生态平衡在内的自然平衡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正是通过不断地打破那种不利于人类健康发展的平衡,才能发展到今天。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既是动态的,同时又是随时存在着。问题在于人类怎样以一种最优的方式去分辨出那些不利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平衡,打破之,并更加自觉地重建一种新的平衡,即人工生态平衡。

结束语:

兴修水利工程将会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水利工程的合理规划,对生态平衡的良性循环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兴建水利工程时,要将环保意识贯穿于工程规划设计及施工组织管理的每一环节。

参考文献:

[1]王蜀南,王鸣周.环境水利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建成环境 使用后评价 POE

1 使用后评价POE简介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是20世纪60年代从环境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一种针对建筑环境的研究,英文缩写POE。是指建筑物或环境建成若干时间后,研究者用规范化、系统化的方法,收集使用者对建筑或环境某方面的评价信息,并通过科学分析了解使用者对目标环境的评判。

POE的研究重点和应用方法是相似的。使用者是其评价核心,建筑性能是其重要概念,研究方法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建筑性能是POE的重要概念,它构成评价所需要的参照系统。

2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状况

目前,POE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发展成熟,许多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发展出一系列的评价理论和方法,POE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国外POE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进行过总结,笔者则要对国内的POE研究情况作一番梳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筑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利用学术交流及翻译著作等方式,陆续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引入环境心理学等理论,使用后评价也随着环境心理学一起进入我国学者的研究视野,对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由此初步展开,但在实践上还处于不自觉的理论吸收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更多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涉足此领域,在理论和实践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2年常怀生先生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首先在国内传播建成环境评价理论。他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书中介绍了日本的建成环境评价实践。1992年起,常先生着手进行了住宅、医院和办公室等建筑类型的使用后评价。他的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他还于1999年出版了《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书中较系统地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杨公侠教授也是国内较早涉及环境评价的学者之一,他在理论推广和实践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结合视觉理论进行了许多建成环境的评价研究,他于1981年将研究成果编著成《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出版。之后,他发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一文,重点介绍了英国学者坎特(D.canter)的“目标场所评价理论”和“块面语句法”。他还通过指导研究生及参与环境评价实践、结合上海地方情况做了一定范围的评价应用方法探索,其研究成果发表在《上海居住环境评价》一文中。

华南理工大学的吴硕贤先生于1990一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对4城市17个居住区进行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在实践探索的同时,吴先生一直致力于使用后评价理论的推广,1998年,吴先生《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收录在《建筑百家言》一书中,文中强调了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2009年发表《建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使用后评价》一文,介绍了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方法,再一次提醒国内建筑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同时,吴先生还招收博士生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系统研究。

庄惟敏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他在书中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并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另外,庄生先还指导研究生在硕士论文中讨论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价之间的关系,提出使用后评价为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和评价方法借鉴。

胡正凡和林玉莲先生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先生以生态和人文精神对景观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偏重于景观美学、偏好及敏感度评价等方面。他的使用后评价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公园等景观环境,在他指导下,其研究生对具体公园进行使用后评价实践,并将实践总结整理成硕士学位论文。

同济大学的徐磊青教授目前已经是国内从事建筑和城市空间与行为关系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在硕士论文《场所评价理论和实践》中,徐磊青先生集中介绍了国外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评价理沦、使用后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并通过案例建立了上海居住环境评价模型。在博士论文中,他运用环境行为理论和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区的广场与步行街进行分析与用后评价,系统揭示了人与开敞空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朱小雷是吴硕贤先生的学生,在吴先生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博士论文。文中他系统总结了自己读博时期参与评价实践,在对比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结构——人文”的主观评价方法体系。该论文于2005年整理为《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出版,对国内的建成环境评价产生在很大的影响。

为了了解近几年国内对使用后评价的研究情况,笔者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使用后评价”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并将搜索到的学术论文进行了分类整理:

从数量上看,总体研究趋势是上升的,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使用后评价”感兴趣;从研究机构的分布情况看,使用后评价的主要研究中心在以吴硕贤先生为核心的华南理工大学。从权威杂志的发表情况看,《建筑学报》作为学界学术方向的领军期刊,2008年后就没有再刊登相关论文,《建筑师》《世界建筑》《城市规划》等其它学界权威期刊从没刊登过相关论文。这说明尽管有吴硕贤这样的学者在呼吁关注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但建筑学术界对此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热情。

3 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

结合上面的讨论,我国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的研究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对建成环境进行使用后评价的研究仍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内容偏重于对国外理论体系的推介,以及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索。

(2)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学术上,引领学术界研究方向的权威学术期刊,对使用后评价的关注度不高,国外大量的评价实践研究著作也没有翻译引进;实践上,主要是个别研究机构或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进行评价,少有由政府和学术组织发起的持续性评价研究实践,而且市场也缺少对评价需求的刺激。

(3)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评价结果没能有效地促进设计水平。评价对象虽然从居住区、幼儿园、宿舍、老人院扩展到城市街道、公园、广场等,但由于社会观念和发展的限制,评价研究同设计实践脱节,评价未能从根本上提升设计品质。

(4)具体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仍十分薄弱。目前大多数实践中使用的评价方法引用了

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中的研究方法,还没有建立起符合国情的、本学科的、实用的评价方法体系,这也是在业内推广使用后评价的重要障碍之一。

参考文献

[1]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市环境 噪声污染 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X5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148-02

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噪声强度虽然不会马上致人或动物于死地,却能危害人的健康。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噪声问题,把噪声污染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公害之一。噪声污染有别于水、气、固体废弃物以及放射性污染,其主要表现为:当声源产生噪声时,污染随之产生;声源停止时,污染消失;它是一种能量型污染。噪声监测必须做到及时、准确、高效,方能正确反映污染来源及强度,为噪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1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相关内容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主要是指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下,由于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等产生的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且对附近区域产生一定干扰的声音。就常见的化学污染而言,噪声污染同其有本质上的差别,其具有显著的多发性、局部性、即时性、间接性等特点[1]。环境噪声主要是由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工业生产和社会运输等所产生的对周围生活干扰的声音。从概念层面分析时,其属于一种物理性污染,同常见的化学污染存在本质上的区别,这在其自身即时性的特点上有明确展现,在污染生源停止振动后,噪声也会立即消失,导致污染发生后极难采集到污染物。通常,该种污染不会在环境中长期积累并形成具有持久性的伤害,所以其是间接的、非致命的、缓慢的,但该种污染现象会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就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实际而言,其噪声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声源分布则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通常,噪声源分布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对其进行集中处理时具有较大难度,并且它不会产生可供采集的污染物,实际污染也不具持久性与积累性,具体污染具有缓慢性与间接性。当进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判断时,主要从声源的响度、连续性、频率、信息内容、发出时间以及声源的主观意志、接受者的个人性格及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分析[2]。就现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类型来看,主要有交通噪声及生活噪声两类,前者主要受道路质量、道路布局等影响较大,后者则多取决于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区域规划及具体管理、城市环境绿化等。

2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技术及其相关监测方式

2.1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技术

由于城市环境噪声污染日益严重,因而城市基础架构中专门设置了环境监测的部门。该部分总体上讲,是负责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在具体工作中,采集各种环境噪声甄别噪声的特点予以解决,这就是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的主要流程。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的监测工作过程大抵如此,但是,具体落实过程中,仍不免遇到各种问题。在采集各种环境噪声过程中,受外界其他因素干扰,收集信息较困难。为了避免该类情况多次发生,有必要应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施噪声的检测和控制。当前,噪声检测的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GIS信息监测技术;另一种是CDMA lX信息监测技术[3]。这两种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中,尤以GIS信息监测技术最受青睐。之所以受青睐,原因在于该技术集采集城市环境噪声的相关信息、信息管理和信息存贮为一体,是有效解决环境噪声污染的根本工具。借助GIS信息监测技术实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监测,对于系统评价噪声污染治理非常有利。

2.2 GIS信息监测技术的技术特点

在环境噪声监测与管理中,使用GIS时其技术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关于噪声监测点的布设方面,该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布设准确性、最优性的目标。在此方面,传统的噪声监测点设置不尽合理,以至于在反映监测地区的噪声环境状况时常常有偏差。将GIS信息监测技术应用于环境噪声监测,不仅体现出经济可行性,而且也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二,可进行自动监测[4]。应用GIS信息监测技术,不仅在监测过程中不需要人工操作、值守,而且还能满足长短期监测(其连续运行可以实时获得时空分布的噪声数据)。如此便能够为噪声控制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数据;第三,噪声评价。GIS信息监测技术,通过收集、存储和显示噪声信息等一系列动作,可分析出监测区域环境噪声数据背后的深层次信息。具体而言,可借此信息技术做噪声影响预测,具体内容包括:噪声超标程度、范围估计等。在实际应用当中,GIS主要应用于噪声评价领域中的现状评价。借助该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直观、准确的评价(GIS形象直观图形界面、时空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其中,有叠置分析,借此可出具该监测区域的噪声分析图,由此,便可确定潜在污染源。同时,GIS信息监测技术拥有强大的时空数据分析功能,对噪声的衰减性、地面吸引性等有预测,因而在噪声预测的应用效果甚佳[5]。GIS信息监测技术应用于噪声功能区划分,显而易见,该技术可得出区域地图和数据,为功能区划分提供了依据。如此,便能够反映出区域内噪声环境污染的分布状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城市化不断推进以及健康中国理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越来越关注其生活的环境质量,城市管理者也在着力精心打造文明城市、健康城市,提高城市品味,提高城市生活质量而努力。城市噪声污染防治是城市管理者必须解决的污染问题之一,而噪声监测就是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的体现。城市环境噪声监测应结合现代先进技术来开展,方能更准确、及时地反映受污染的区域及污染来源,为推动城市噪声污染防止,提高城市生活环境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林培聪.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污染特点及监测措施[J].价值工程,2011(6):237-238.

[2] 王宇新,赵晓婧.浅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在线监测系统[J].科技与企业,2012(11):105.

[3] 何景鑫.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与监测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2(10):165-166.

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 现代城市 建筑 融合

一、城市环境艺术发展的要求

环境艺术是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环境艺术是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环境艺术是以美学、道德和生态问题为基础的公共行为。发展城市环境艺术就是要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公共艺术、或称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二、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对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涌现了众多喜闻乐见、异彩纷呈的精品。从政府到民众都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艺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艺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在艺术家和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城市环境艺术水平大步提高。环境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文化艺术名片,成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

2.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推动和支持环境艺术的创新。如雕塑中之有“七彩金”出现,水景中之有音乐喷泉出现。环境艺术照明也在科技的支撑下,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创造不同环境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充分印证了19世纪的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关于“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汇合”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艺术和科学必然要完美结合,互动发展。“七彩金”是我们环境艺术委员会公共艺术部的主任黄剑独创的新型雕塑材料,不锈不蚀,永不褪色。《明皇贵妃马球图》群雕中杨贵妃发髻上用七彩金制作的牡丹花替,绚丽幻变,光彩夺目,打破了金属雕塑的单一色彩,更增加了雕塑的感召力和艺术的魅力。为奥运场馆创作的这群雕塑,人物和马的形态各异,动感极强而富有击球时的热烈情节,足以为奥运会增色,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3.环境艺术的需求正在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扩延,提升了我国城市环境艺术的整体水平。

4.环境艺术布局由点向线(如道路两侧、水系两侧)和面(如广场、街区、城市)发展。

5.环境艺术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向“人工环境自然化”发展。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三、城市环境艺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城市环境艺术刚刚才开始受到普遍重视,目前一些城市,甚至是大城市、明星城市,“环境艺术”水平还不高,“现代化”和“艺术化”还存在很大落差。例如:

1.缺乏环境艺术总体设计。一些城市的街景和天际轮廓线不美,城市色彩不丰富;一些城市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精品和艺术标志物;杂乱无序、尺度不当、摆放位皿不当、艺术效果较差等现象每有所见。一些住宅小区虽然很重视环境艺术,但因规划设计不到位,意境不高雅,流于景点的堆砌。

2.个别环境艺术作品过于抽象和另类。特别是个别雕塑作品,没有很好考虑当地居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甚至抽象另类到教人看不恤。城市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应该能与公众交流,被公众感知和认可。不是大众认可的作品,就不具备在公众场合存在的资格。

3.环境艺术作品雷同和重复较多。艺术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建筑造型缺乏变化和特色,造成所谓“千城一面”,出现了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而国外一些城市无论如何变迁,都极力维持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这种特色使人一见之后就把它铭记于心。

4.一些环境艺术作品没有体现出本地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环境特色。艺术家努力表现自己思想、风格的艺术品,却往往脱离了城市的文脉与人民的精神风貌。此外,不恰当地照搬国外的名作精品,也成为环境艺术的不和谐音。凡此种种,一些城市给人总的观感是:现代的城市设施,落后的环境艺术。迫切要求我们把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课题。

四、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中应该注意的事项

21世纪的现代城市,不仅要具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设施,更要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艺术。优秀的城市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应当强调生态性、文化性、经济性。兹分述如下:

1.城市环境艺术首先要注重生态性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可以简单表述为:生态美。即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生态美”初步表述为“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被人感知的美感”。可见,在城市环境艺术中首选要注重生态性。

2.城市环境艺术要注重与人文的结合

城市环境艺术的发展,需要与当地的人文环境相结合,与当地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观等相统一,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注重城市环境艺术与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是历史文化积淀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审美作用和凝聚力作用。现在我们的建筑要找根,有的是找到了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有的是找到了欧洲建筑文化的根。这体现了我国环境艺术的包容性和博怀。

城市环境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随着经济建设的加速,我国在河流治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人口增长和消费需求增多,造成了城市水域系统改造的不合理和城市水体的污染。传统的城市水利工程过分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忽视了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建设,这更进一步加剧了城市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城市环境生态恶化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进步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采取合理的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和方法是解决城市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途径。

1.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特点

1.1充分发挥城市水体的自然功能

城市的河道、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的重要作用,是城市的重要生态景观,是城市防洪疏浚的天然“海绵”,城市河道和周围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巨大的蓄水能力,是城市的天然水库,也是调节城市气候的“水肺”。

1.2不断拓展环境水利的城市机能

城市水利传统上的作用主要是为城市工业生产、城市绿化灌溉、居民生活提供用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水利的环境效益越来越突显,包括城市的景观技能、生活机能和生态机能等。通过营造良好的城市水域景观,创作优美的投资环境,有利于打造沿河商业圈;生活机能包括水上娱乐和沿岸亲水活动等;生态机能是构建水生完整生态系统,使城市水利的发展具有平衡性和可持续性,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2.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

2.1生态水利设计理念

现代城市水利工程设计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念,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与河道生态关系,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稳定生态系统。一个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稳定性就是在外界的不利影响情况下,依然保持自身发展方向,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持续性就是自然环境在没有外力影响的情况之下,能够提供自我发展的动力,能够按照规律循循渐进的发展下去。生态水利就是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来维持长远的发展。

2.2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对城市水域的改造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要“以人为本”,河道改造和生态护堤建设等都要满足城市的发展需求,为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设计,不断实现城市发展的景观机能、生活机能和生态机能。

2.3打造城市文化标签

城市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也是一座城市品位的体现,可以作为城市的文化标签,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设计是否能与城市建设融为一体,是否有助于提高城市文化的品位,是城市水利设计理念的重要要求。城市水利工程的设计要与城市的人文特点、自然景观、地域特色等和谐发展,使之成为提升城市品位的标签。

3.城市环境水利工程的建设经验

3.1实施河道综合治理

烟台市树立治水与治景治貌相结合、水利建设与城市环境建设相结合的现代水利理念,结合新城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先后对20多条骨干河道和100多条小流域实施了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共整治河道280多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140平方公里,植树16万棵,实施高标准绿化2.1万亩。治理后的河道,闸坝相望、碧水相连,有效改善了缺水城市形象、提升了城市品位和档次。

3.2加快沿海防潮堤建设

烟台市结合“海上山东”和“半岛城市群”建设,学习借鉴南方省市“依水旺地、依地养水”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在堤防沿线国有荒地、滩涂的综合开发权和经营权上做文章,通过保护区内的土地有偿出让、土地增值提成及水土资源使用权的有偿出让等渠道,为防潮减灾工程建设筹集资金,建成防潮堤181公里,占需防潮减灾海岸线长度的66.7%。蓬莱市水务局与蓬莱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通过沿海土地置换,共同融资946万元,在西苑景区新建防潮堤1.2公里,新开发旅游景点3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取得了较好的旅游收益,有效抵御了风暴潮的侵袭,为城市交通、生态开发、旅游、航海码头建设等提供了有力保障。

3.3优化水资源配置

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拦蓄工程建设,有效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积极实施引黄调水工程,努力构筑城市供水水源“双保险”体系。大力兴建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从根本上解决胶东水资源供需矛盾,是构筑山东省“T”型大动脉和烟台“双水源”城市供水水源保障体系的关键性工程。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科学调配,提高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平。通过流域间库库、库塘、库闸、河库、河塘、河闸联网,打通流域间水系联系,较好解决了区域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

3.4加大城市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开展城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对城区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经营项目,全部依法纳入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遏制城市人为水土流失。加快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步伐,先后建成了商城广场、福山河滨广场、莱山滨海游园绿地、开发区天地广场、夹河公园等十几处大型绿地,积极推进自然山体、岛屿以及沿海防护林的封育保护,加快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4.结语

城市环境水利工程设计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工程的设计中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使城市环境水利工程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A.A. Millward,J.E.Mersey.Conservation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and management of Protected areas using an erosion Prediction information system(EP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1,61(4).PP:329-344.

[2] 张家武,王善永,宋卫明,等.生态水利工程学在漭河治理上的应用[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