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心理环境

幼儿心理环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心理环境

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特色 和谐 幼儿

如何充分利用幼儿园中的时间、空间、条件,创设与教育想适应的环境,不断优化幼儿的心理,保证幼儿的心理发展,就此谈谈本人的粗浅看法。

一、创设特色化的室内环境

特色化是指在布置教室环境时要体现年龄特征,各年级有特色,各班有特色。要考虑到幼儿年龄有大有小,接受事物的能力有高低,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动手能力有强有弱。如小班各个活动区的标志要具体形象,娃娃家的标志可以画妈妈抱娃娃睡觉,饲养区的标志可画几只小动物在进食,画有彩笔和剪刀的图可作美工区的标志,这些标志都可使幼儿一目了然。玩具、材料摆放的位置都要偏低,便于幼儿取放。

到了大班,环境布置的情节可复杂些,如布置“我爱地球”的环境,教师可用纸板制作一个立体地球模型,让大班幼儿每人画一个小朋友,剪下贴在圆形地球的四周,还可结合科学教育中有关的知识让幼儿从各种废旧图书中剪下一些动植物贴在相应的画面上,这样就留给了幼儿想象的空间,体现了以幼儿为主、教师为辅,较好地培养了大班幼儿的独立、合作精神。以上各年龄班的环境布置,内容由易到难,布置的形式由简到繁,布置的材料由简单到复杂,幼儿的动手操作由少到多,使幼儿的想象力、思维力、操作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二、创设和谐化的人际关系

师生之间、幼儿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教师间的人际关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发展。因此,幼儿园应注意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首先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幼儿,处处流露出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要把这种爱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要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每一个幼儿,把幼儿当做独立人格的人,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切不可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动辄批评、指责、讽刺、纨绔和有所贬损地戏弄幼儿,这样会使幼儿在恐惧、恼羞、屈辱中失去自尊心。要经常与幼儿打成一片,积极参与幼儿的各种活动,这样才能使教师与幼儿在无拘无束的交往中建立亲密的关系。其次,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每位幼儿园都被同伴接纳,不会为受到同伴的拒绝而紧张不安。要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逐步摆脱自我为中心,让幼儿感受合作互助的乐趣。可教给幼儿轮流、互换、谦让、妥协等协调同伴关系的方法,使幼儿间轻松愉快地交往、相处。再次,教师与家长要建立友好的关系,教师对家长的态度是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是亲切的还是不亲切的,造成幼儿紧张、恐惧的心情。因此,教师也应笑容可掬、满面春风迎接家长,主动与家长亲切交谈,经常开展各种家园联系活动,增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情感沟通,得到家长的信赖和尊重。最后家长之间要建立亲善和睦、团结协作的关系。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幼儿通过自觉不自觉的、观察、学习,被潜移默化,也会慢慢地学会限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

三、创设社会化的活动区环境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岁以后的儿童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动作了,而对扮演角色很感兴趣。因此,教师在创设活动区时,注意“再现社会”,让幼儿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为幼儿创造一个了解社会、体验社会的环境。教师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空间,为幼儿再现田园种植、日常生活、舞台剧院等社会现象,创设银行、百货商场、菜市场、建筑工地、理发店、娃娃家、医院等社会活动的场所,供幼儿自由选择游戏,从而学习到按角色支配自己,学得各种人物彼此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让幼儿认识到每一个行业都有其重要性,引发幼儿对他们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帮助幼儿园了解社会的人需要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和互相依赖。并明白自己也要驴行某些能力可及的社会责任,为幼儿将来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四、创设童趣化的户外环境

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第2篇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第3篇

1 存在的问题

如今,对于越来越科学化发展的学前教育背景下,对于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要求也更加多面化和严格。究竟我们现在的环境创设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对孩子的心理产生那些正向的作用?根据我们的以往经历和观摩其他案例的情况,概括出以下几点。

(1)环境布置只作为一种装饰,甚至不够美观精致,没有赏心悦目的感觉。

(2)没有什么教育意义,不能为幼儿全面的发展所服务。

(3)不能与我们的教育相结合,看不到教育的渗透和延伸。对幼儿的心理起不到正向作用。

(4)不能与幼儿和家长进行有效互动,不能够体现幼儿的心理需求。

2 意义和原则:

那么环境创设对于幼儿的心理成长有什么样的意义?在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时我们的关注点是什么呢?

2.1 意义

(1)有利于幼儿身心和智能的发展。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幼儿带来了安全愉悦的感受,让他们在美丽中成长,幸福中收获。尤其小班的孩子在这方面是有很大的依赖。

(2)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孩子与物体、与自然、与同伴、与其他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从他身边的熟悉的环境开始的。

(3)班级环境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要素。幼儿与课程的互动,课程的延伸、生成,大多数是通过我们的环境完成的。

2.2 基本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环境中的内容应是与我们近期的教学内容一致的。

(2)幼儿参与性原则。,我们的环境是为幼儿服务的。所以,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到环境的运用中,孩子是始终参与在其中的。

(3)适宜性原则。环境的创设不是盲目的。它是以孩子的能力水平、年龄特点、地域文化等为依据,适合孩子操作参与的。

(4)多元性原则。我们可以在环境中整合各领域内容,让他的教育内容多元化,设计领域多元化、参与方式多元化、教育目的多元化。

(5)创造性原则。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创造性。教师在设计的起初,可以发挥特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有多种用途的环境。二是对于孩子。我们的环境应该是有利于幼儿持续发展的,可发展幼儿创造、再造的环境。

(6)美观性原则。在美的环境中,幼儿逐渐体验了美、感受着美,并懂得了美。孩子的审美意识必须是在一个精致美丽的环境中所培养出来到。

(7)安全性原则。

3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

3.1 主题墙

幼儿园主题墙的创设,是丰富幼儿园教学环境,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墙的创设让幼儿成为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与环境有效的对话和互动,让幼儿园课程成为班级班级环境创设的内容,在幼儿、教师、家长之间沟通桥梁。

3.2 区角活动(区域活动,角区活动)

区角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观摩的活动。在活动室内室外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活动的机会和空间。区域活动是幼儿发挥自主性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从区域中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并对每个幼儿个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3 图书区

图书区可以使孩子们通过阅览图书,丰富知识,开发智力。安抚孩子情绪,丰富孩子情感体验,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品的发展的有效方法。

图书区有多种形式,条件允许的情况创下做专用的图书柜,图书架等。也可以将图书角设置在窗台上,或使用布袋式图书角。图书区的创设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书的内容适合孩子年龄特点。

(2)具有一定的规则性和稳定的开放时间。

(3)定期更换更新图书内容。

(4)有孩子和老师的互动机会。

(5)可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进行亲子共读等活动。

3.4 家长园地

家园联系栏是幼儿园必不可少的栏园。是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联系的园地,该专栏可以使家长了解、掌握幼儿园的教学情况,以及幼儿在园内的学习情况,配合教师做好教育工作。教师还要以通过家园信箱栏目,向家L介绍一些教育信息,教育子女的方法。家长也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见解和要求,通过信箱传递给教师,共同为教育好幼儿做出努力。

3.5 其他栏目

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孩子的发展情况和年龄特点等再有选择的创设一下栏目。

(1)幼儿作品展示墙:孩子们是有无限潜能的。我们可以将孩子稚嫩的作品精心装点,令它呈现出别有韵味的风格,为我们起到装饰美化教室的作用。也可专门设立幼儿作品展示墙,展览幼儿的作品。但不以评比、对比为目的。

(2)值日生:当孩子具备了自我服务能力和意识的时候,孩子会因他的社会性发展,将能力转向服务环境和服务他人。因此,我们可开展值日生活动。根据班内需要和孩子的能力可设个服务岗位,要有相应的标示、工作要求、规则和标准。并进行及积极评价,以便孩子更有信心和兴趣参与活动。

(3)饮水记录:提高孩子自我服务意识,培养喝水习惯的良好手段。也便于老师监督和督促,家长了解情况的途径。

(4)日历表;日历表是科学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年龄段孩子进行不同的设计。如小班孩子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简单认识星期。中班孩子开始年日历,知道一周有七天,一年有十二个月,四季等。大班孩子可以认识年、月、日,及其之间的关系,生日等。

(5)天气记录:可配合日历表共同进行。是孩子观察周围环境变化、天气变化,探索气候奥秘、自然奥秘的有效手段。从简单观察并说出天气情况到统计、记录,到探索进行一系列的内容。

一个班级的环境创设体现的是一个班级的文化和特色,教师的教育智慧,教育和课程的再现与互动。而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来说,环境创设是幼儿展现自我、肯定自我、确立自我价值的重要平台,是师、幼、家互动的桥梁。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效环境创设能为教育服务、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心理健康服务。只要我们用心做好,环境会为我们呈现出精彩的、意想不到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满足,这就是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第4篇

根据2~3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动作协调性差,有较深的依恋情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不稳定等心理特点。决定了托班幼儿的活动应充分体现分散、自由、自主、宽松等特点,而活动区活动恰恰符合幼儿的这一需要,因为活动区活动指的是幼儿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自由选择,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和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受,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所以活动区活动是当前2~3岁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主阵地。

因此我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区中的情绪反应,积极营造一种宽松、安全的心理环境,创设各种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引导幼儿从多个侧面,利用多种感官,达到以景生情,以情促知的目的,最大程度地促进每个孩子身心和谐地发展。

一、构筑满足幼儿心理懦要的物质环境

对于刚刚离开父母入托的孩子,他们依赖父母的心理还是比较大的,如何让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这个新鲜的环境?这就需要环境具有浓厚的“家”的氛围以次来吸引幼儿。具有“家”的氛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帮助幼儿更好适应与喜欢幼儿园,甚至会直接影。向幼儿活动的效果。

1 “家”氛围的区角创设,使幼儿在情景中融入,在融入中自由自在。

首先我们把区角布置得比较有家的感觉,高高低低的色彩鲜艳的柜子、有漂亮的小床与沙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具有个性化弧线状的桌椅等。我们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划分了几个活动区。“温馨小屋”、“娃娃家”、“玩具吧”、“小巧手”等多个活动区域,例如:在“娃娃家”的区域环境创设中,我们为孩子创设了一个具有安全感的、有“家”的特质的环境:小柜子、小镜子、小软床等各种熟悉的小型家具,为孩子营造了一个舒适、随意的氛围,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自在地融入到熟悉的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因为游戏的区域是开放的、自由的,所以幼儿的行为不受限制,充分自主。而以往娃娃家格局过于呆板,孩子们只是在娃娃家里抱抱娃娃、亲亲娃娃,而现在在开放的空间里,孩子们会抱着娃娃四处走走,有的一边摇着摇篮,哼着摇篮曲哄娃娃睡觉等,在这样的情景中孩子们更加自由,更加自主,既满足了孩子的情感需要,又体验了做妈妈的情感。另外在各个区域角落放置一些绿色植物,墙面上贴一些孩子与家人在一起的照片,创设一个温馨的氛围,使教室拥有家的气息,使孩子真正感受到这是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小天地”。

2 真实生活用品的再现,让幼儿在依恋中适应,在适应中体验安全。

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真实物品贴近幼儿的生活,更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游戏行为,我们在创设的时候以“幼儿熟悉,能给他们带来温馨、柔和的感觉”为宗旨,投放于各个区角的材料以“安全”(托班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差)、“量多”(为减少孩子之间的冲突)、“多用”(一物多用,可利用价值高)为原则。在游戏中除了提供一些仿真玩具以外,还投放了实际生活中使用的真实用具,有脸盆、毛巾;有夹子、晾衣架,这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幼儿生活的真实物品,既有妈妈的皮包、皮鞋,又有爸爸的领带,让孩子感到无比亲切,大大满足了幼儿对“亲近的物品”、“依赖亲人”的依恋情结。使幼儿在真实物的操作摆弄中积累了丰富的表象,获得感知觉发展。比如拖鞋是孩子们最常见的生活用品,在家里他们只是穿穿自己的鞋子,而我们在娃娃家里摆放了爸爸的、妈妈的拖鞋,大小、颜色、款式、花纹都不一样,孩子看了很开心。孩子们在放放鞋子、穿穿鞋子过程中不仅体验做爸爸、当妈妈的情感,还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些不一定要孩子说出来,但他是在感知体验中积累的。

在这样的真实生活情景中,分散了陌生环境对幼儿造成的压力,所有的区域都是自由、开放的,幼儿的行为不受限制,更加自主了。真实生活物品引发了幼儿的认知冲突和情感共鸣,幼儿在开心的同时喜欢开口了,在开口的同时也开窍了。

二、营造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1 用爱心为幼儿编织利于发展的心理环境

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心理研究表明,爱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满足感,而剥夺了爱会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发展。在陌生的环境里,幼儿最容易产生不安全感。因此,在活动时我始终在幼儿身旁和他们一起玩,比如在玩具吧,和他们一起搭积木,男孩子对枪特别感兴趣,我就和他们一起搭枪,玩警察的游戏。在娃娃家,我和他们一起玩《做妈妈》的游戏,告诉孩子:我做妈妈,你们做宝宝,宝宝生病发烧了,妈妈带她去“看病”等等……在活动时老师还不时的摸摸他们的脑袋,拉拉他们的手,抱抱亲亲他们,缩短了与孩子心理上的距离,让他们觉得老师和蔼可亲,像妈妈一样。

活动区活动尽管是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但是这种自由也不是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就需要老师像妈妈一样真心全意地爱护他们,耐心地引导他们完成正确的行为动作。比如老师告诉幼儿不能乱扔玩具,但幼儿毕竟年幼,会忘了老师的话,有的也会故意调皮,这时老师要很明确地要求他捡起来,并告诉他幼儿扔玩具老师不喜欢,如果幼儿不愿捡老师就和他一起捡,只要幼儿能捡起一件就是好样的,老师就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如夸张的表扬、“心肝、宝贝”之类的呢称以及拥抱、轻吻脸颊等肢体的接触是对幼儿最舒心的奖赏。在托班,老师千万不能吝啬对幼儿的热情和发自内心的爱意,只有让每一个幼儿感觉到老师的真爱,他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要求。

2 用气氛为幼儿烘托有利于沟通的心理环境

幼儿园的同伴关系、活动气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中的重要部分。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被视为“小皇帝”。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

会。随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创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

平等、民主、宽容、支持的气氛,会使幼儿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和自由。在开学初,针对幼儿对活动区还一片茫然的时候,我设计了大带小活动,让幼儿在这中活动气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活动中,大班幼儿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更愿意和他们分享玩具,在产生冲突时更愿意谦让,而托班的幼儿在和大班幼儿的交往中,让幼儿亲身感受同伴之间的爱护,关心、帮助,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另一方面我时刻告诉幼儿,幼儿园的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如果别人已经在玩了,你可以跟他商量:“你玩完给我玩好吗?”教育他们要懂得爱护玩具,玩具弄坏了,玩具会哭的,它们以后就不愿意和你一起玩了。慢慢地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以及老师的引导,同伴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关系变融洽了。

3 用赏识为幼儿搭建有利于成长的心理环境。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满足了生理需求后,人性中最本质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就是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

每个孩子都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样。虽然幼儿年龄小,但也有较强的自尊心,他们不喜欢老师“裸”、直截了当、当众揭短的教育方式,他们喜欢看到教师温和灿烂的笑脸,承认并鼓励他们。当孩子有进步时,笑着对他们说:“你真棒”;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微笑地肯定说“你一定能行”,让幼儿在你面前轻松、自由、无压力。这样,幼儿在活动区中不是紧张、恐惧、对抗和压抑,而是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接受学习。

在活动区活动中,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并对幼儿给予及时地帮助和肯定。记得刚请他们自己拿操作材料时,我班有一个年龄偏小的儿童,一个空托盘都拿不稳,我就过去帮助他,这样一来,每次拿操作材料时,他都用眼睛朝我看,想让我帮助他……偶尔有一次,我手里拿了许多东西,不能腾出手来帮助他,我就轻轻地跟他说“你已经长大了,老师知道你行,老师在这里看你拿”,果然,他自己拿了,还朝我一笑。对于有点滴进步的托儿要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表扬,适时还可以有一点点物质奖励,如一颗糖果,一个气球等,使幼儿心理上产生愉悦体验,同时也提供给其他幼儿一个正确的榜样。

4 用教育艺术为幼儿营造有益于健康成长的心理环境。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其间教师恰当地评价、适时地点拨,精心地铺陈,真诚地鼓励,甚至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能给幼儿以启迪和力量。

幼儿心理环境范文第5篇

一、重视幼儿的心理卫生

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互相制约的,根据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许多心身疾患都是与心理刺激引起的情绪、行为有关,如长时间处于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中,会使人发生疾病,甚至诱发精神疾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生活节奏紧张,独门独户的小家庭增多,社会行为不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不当等问题,都威胁着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目前的成长,而且还会对他们将来的一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更应重视幼儿心理卫生保健,以提高他们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二、健康心理的涵义及不健康心理的危害

健康心理的涵义,根据有关资料可以把它归纳为:第一, 有正常的智力活动。第二,乐于同人交往,能适应学校和家庭的生活。第三, 性格开朗活泼,情绪饱满愉快。第四, 正确评价自己。第五, 具有正常的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

其中智力正常是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良好的积极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各种心理因素对个体机能的影响常常是通过情绪因素而发生作用的。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乐于交往都是健康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性格过于内向的幼儿表现为胆小、孤独、抑郁、不敢交往,一些在家中处于“中心”地位受到过多保护、溺爱的幼儿往往任性、情绪不安,不会和同伴相处,这些幼儿在集体中往往自信心不强,退缩,有和同伴们交往的愿望,因无交往的经验和技能,经常得到的是交往受挫的体验,他们感到自己未被老师同伴所重视,由此产生自卑、嫉妒、怀疑、报复等心理,以不恰当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对于新入园的幼儿来讲,他们的智力情绪都表现正常,但入园后有个别幼儿会做出一些让老师很懊恼的事,如天天故意尿裤,执拗不开口,反应迟钝,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常暗中扭打同伴。像这类社会退缩问题,只是幼儿发展过程中的障碍或行为上的偏异,虽不一定是疾病,但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环境变化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当遇到挫折时,易产生焦虑、灰心丧气、不敢面对挑战,而且往往还会埋下成人后患严重心理障碍和不适应社会大环境的不良种子。

三、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除遗传因素外,幼儿的生活环境、教养方式对幼儿心理发展有决定作用。其中有家庭的因素,有幼儿园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家庭结构简单,天天面对的是一家三口,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和他们相伴的大多是玩具、电视、电脑等。幼儿生活空间的狭小,造成很多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胆小,独立性差。再加之一些外因,如父母离异,家长心理不够健康,行为表现粗鲁,综合素质差,忽视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及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破裂的家庭结构给孩子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长此以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于是在思想观念、情感、行为、性格等方面出现动荡,易于向不良的方向发展。在以后与社会环境的接触当中,就开始以长期在家庭气氛中熏陶出来的心理模式、性格特征、习惯行为来判断自己对家庭以外的世界的适合或不适合。

(二)幼儿园因素。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较正规地步入的集体生活环境。对培养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很多孩子表现出种种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生活上吃、睡、穿脱衣鞋等自理能力差;因情绪上的依恋,又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象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着玩的经验,特别是小班的孩子正处在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大,由于他们的心理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很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状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因此对小班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特别重要。它不仅为中、大班的学习生活作好准备,更重要的是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成长打好健康心理的基础。

(三)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竞争力增强,社会对幼儿的期望越来越高,这也影响到家长和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提高。幼儿园中不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统一要求,实际也是对幼儿期望过高的一种反映。所有成人的过高期望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反而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这些社会行为和个人发展均有害无益。想想真令人堪忧。

四、教育态度与方式

(一)家庭因素。从发展的观点看,对幼儿的教育应该是成人以自觉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去开发幼儿的一切潜在的能力、即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向幼儿提供一切条件包括环境、人际交往等,关心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因此说,作为新时代的家长,要认识到幼儿不仅是家庭的核心,也是祖国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有责任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努力为幼儿创设体贴、关心、爱护、尊重的良好氛围,在生活和工作中处处以身作则,凡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作风民主、和蔼可亲,这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将产生极为有利的深刻影响。

(二)幼儿园因素。幼儿园作为教育机构,要认识到保持幼儿心理健康的长远意义,因此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并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方式、教师的人格、教师对幼儿的态度等等,都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幼儿园的孩子对老师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师与幼儿的师生关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如果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偏爱或没有同情心和爱心,就会给幼儿的情绪带来负面的影响。幼儿园的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一些不当的行为,也容易使幼儿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例如:当孩子犯了错就警告、训斥、甚至体罚,容易使胆怯的孩子睡眠不安、夜惊甚至不愿上幼儿园。总之,教师要注意满足每个幼儿的心理需要,也要重视满足每个幼儿的情感需要,特别对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差的乖孩子更不能忽视。

因此,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所谓因人施教,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