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保洁人员职业危害
1.1 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危害
由于保洁人员长期接触被血液、体液沾染的污物、敷料、锐器物以及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如不按清洁、消毒、隔离的要求操作,极易造成医院环境污染,增加了医院感染(如交叉感染)等潜在危险性。
1.2 锐器伤害
锐器伤害是保洁人员职业危害中导致感染血源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最常见的是由于医护人员工作紧张,时间紧迫时处理针头及玻璃安瓿不规范导致保洁人员在处理时引起的锐器刺伤、割伤、划伤等造成疾病的传播,增加了自身感染机会。最常见且危害性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等,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保洁人员感染肝炎后,不仅使自己的健康受到损害,还传染给家人。
2 物理、化学性危害
2.1 紫外线和臭氧的刺激
保洁人员打扫手术间后常规用紫外线消毒房间,会长期小剂量接受辐射,不仅会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不育、流产等,长期低剂量吸入臭氧可致肺纤维化,肺气肿,同时对眼睛也会产生损害。 转贴于
2.2 化学性消毒剂
目前,我院医疗物品消毒使用的甲醛、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来浸泡,含氯消毒剂仍用于处理手术间及地面的消毒,这些刺激性的消毒剂可导致头痛、流泪、呛咳、职业性皮炎,并且长期在体内蓄积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据统计,现在使用的159种消毒剂对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3 心理社会性危害
3.1 职业偏见
社会对保洁工人的职业偏见也是造成保洁人员心理自卑的原因之一,甚至有些医生,病人及家属在对求医过程及手术器械不顺利时,在与保洁人员接触时稍有不妥便会很容易将怨气发泄在保洁工人身上,危害她们的身心健康。
3.2 疲惫感
由于手术室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医护人员经常暴露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及一些具有损伤性的医疗用具(如针、刀等)中,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及医疗环境的改变等诸方面的因素[1],手术室职业暴露因素有了很大的改变。而手术室医护人员处在一个特殊的工作环境中,从事着一项特殊的医疗工作,在工作繁重和疲惫之时,都不可避免地有存在病毒感染和疾病传染的危险,因此,防范职业暴露对每一名手术室医务工作者都是当务之急。
1.手术室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病毒是最常见的生物性危险因素,临床上以乙肝、丙肝、艾滋病毒为主,美国CDC监测报道[2]: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削伤,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务人员死亡人数超过几百人,由于护理职业行为的特殊性,临床护士经常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及各种分泌物,被污染的几率相当高。据统计,手术室护士机械性损伤的发生率为81.71%,仅次于肿瘤科发生率81.93%[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例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露,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
1.2.2废气危害: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的泄露;关节置换手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1.3.2 X线的危害:骨科手术大多会使用C臂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射线长期接触会出现乏力、头昏、头痛、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x线对胎儿会引起畸形,智力低下和致癌等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因素:基层医院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够,工作负荷过重,常导致忙乱中发生可避免的锐器伤,造成恐惧心理。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由于手术时间过长,长时间的站立,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
2.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树立正确的标准预防观念,入手术室前认真查阅患者生化检查资料,了解病史.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及其他传染病者要做好防护工作,严格终末消毒处理,牢固树立自我保护观念,接触患者湿性活体物质而有可能被污染或发生飞溅时,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必要时戴双层。做好个人防护。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积极注射乙型肝炎疫苗。
2.2 化学因素的防护 配置及更换各种消毒液时,应了解消毒剂的理化性质,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置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动作要迅速集中。
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护理操作严格按操作规程;正确传递各种锐利器械,被锐利物品刺伤后迅速采取有效的处理程序进行操作时动作应轻巧,谨慎,避免被刺伤,在工作中如不慎被刺伤,应立即脱去手套,用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挤压伤口,挤出部分血液,再用流动水冲洗伤口,边冲。边挤,擦干用碘酒、乙醇消毒后包扎伤[4]。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措施,如接种免疫等。
2.4 生理因素损伤的预防 手术室护士应掌握娴熟的业务技术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体魄可以减轻工作压力感。其次,医院管理者在工作设计和安排上要符合科学的人性化原则,增加手术室的人员配备,调整工作强度,减轻护理人员职业紧张和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有计划、有目标的改善工作条件,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5]。
3.小结
针对手术室护士工作中存在的各项危害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引起手术室护士的重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切实做好防护工作。减少身心危害。手术室职业性危害对的安全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但需要护理人员自身的重,医院管理部门也应重视手术室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带来的危害,提供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的有效实施,从而减轻职业危害带来的健康伤害。
参考文献
[1]周芳.手术室危害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9,5(21):1201~1202.
[2]朱丹,周力.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7.
[3]戴青梅,王立英,刘孝美,李法云.医护人员职业损伤状况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9(9):693.
关键词 职业危害 因素 临床护士
职业危害,可以影响护士生理、心理健康,造成职业相关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焦虑,使其工作能力下降。根据本院具体情况,对造成护士职业危害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寻求减少职业伤害的对策。
1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
1.1锐器伤害,锐器伤害是导致血源性感染最常见的原因,其中以针刺伤最为常见,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随着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例的增加,临床护士感染机会也相应增加。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针刺伤的发生率高达80%,人均刺伤3.5次。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常见于抽完药物或注射抽血后回套针帽;注射抽血后从患者身上拔除针头时,患者或其他人员突然移动、传递方法不正确;放置在弯盘中的针头;针头从锐器盒中突出等均可造成针刺伤。
1.2接触化学消毒剂,各种消毒剂被广泛用于医院的空气、材料、器械的消毒。临床常用的消毒剂有甲醛、戊二醛及含氯消毒剂,化学消毒剂都有一定的副作用,经常接触容易发生头痛、鼻炎、皮肤过敏、哮喘等,乙醇、含氯消毒剂刺激皮肤粘膜、眼、呼吸道粘膜,引起过敏、哮喘等症状。
1.3化疗药物,化疗药物一般都具有细胞毒性,在日常配制药液或给药时沾染的剂量很小,但是由于频繁接触会因其蓄积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下降,口腔溃疡,脱发等,严重时会产生远期毒性反应,如致癌、致畸、致突变等。
1.4水银污染,血压计、体温计都含有水银,水银是常温下惟一呈液态的金属,含有它的用品一旦被打碎。水银就会蒸发。它的吸附性特别好。水银蒸气易被墙壁和衣物等吸附,成为不断污染空气的源头。汞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积累的毒物,它很容易被皮肤以及呼吸和消化道吸收。汞中毒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中毒有腹痛、腹泻、血尿等症状: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口腔发炎、肌肉震颤和精神失常等。
1.5职业紧张,它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要求和主观反应之间失衡而出现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压力,现在的医疗水平对护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护士不再只从事简单的技术操作。有研究表明,职业紧张对护士是一种职业危害,可以影响护士生理、心理健康,造成职业相关疾病、精神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以及焦虑,使其工作能力下降。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安全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使广大护理充分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严格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消毒隔离原则进行各种护理操作,使用各种锐器应遵循标准预防原则。
2.2改变不安全行为。禁止注射、抽血后回套针帽,禁止徒手分离被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应及时处理使用过的的针头,锐器盒不能装满。以减少刺伤机会。
2.3如发生职业暴露,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和清水冲洗,伤口用消毒液涂抹。同时根据暴露后预防用药原则进行处理。跟踪检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4护士应熟悉消毒剂的配置和使用,配置消毒剂时要戴好口罩、乳胶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操作后要洗手。保持病房空气流通。
2.5尽量减少与化疗药物不必要的接触,减少化疗药物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医院配置防护用品情况,在操作前穿防护衣裤、一次性隔离衣,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戴聚氯乙烯手套、外置乳胶手套,戴护目镜。在专门的化疗药物配置室、层流细胞毒安全柜操作台上配药。
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职业危害也日益增加,成为危害护生健康的潜在因素。目前,护生在传染科普遍存在职业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等,因此,加强护生职业防护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是传染科带教工作的重要内容,使护生在实习过程中避免遭受各种不必要的危害。
1 一般资料
我科有床位60张,主要收治肝炎、艾滋病、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及其它途径传染的感染性疾病。传染科每年承担护生临床实习200余人,每月接受10名实习护生,每名护生在传染科实习4周。其中,80%为大专生,15%为中专生,5%为本科生。
2 护生在传染科实习期间职业防护现状
2.1 自我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意识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在护生中普遍存在,如上班时随意用手接触面部,接触病人或污物后不洗手,被针或利器刺伤后不能正确处理伤口等,对传染科一些无形伤害、慢性伤害缺乏认识、职业防护意识淡薄。毛秀英等[1]调查显示,国内26所护士学校、学院均未开设职业防护课程,也无相应的教材。
2.2 容易发生意外损伤:护生进入传染科实习后都存在不同程度胆怯、紧张、恐惧心理,加之防护意识缺乏,容易发生意外伤害,如回套注射器针头时刺伤,安瓿割伤等。有报道证实,通过一次性针刺伤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BV、HCV、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30%、3%~10%、0.2%~0.5%[2]。
3 护生在传染科实习面临专业危害
3.1 锐器刺伤:注射器针头回套时刺伤最为常见,锐器刺伤是职业暴露感染HBV、HCV、HIV的主要传播途径[3]。
3.2 生物性危害:护生在传染科实习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呕吐物等可能携带有细菌、病毒,受感染的机会多。
3.3 化学性危害:空气污染、化学消毒剂挥发在空气中对皮肤黏膜、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各种消毒液可导致眼灼伤,使人胸闷、气喘。护生对化学性危害的认识尤为缺乏。
4 护生职业防护教育实施方法
4.1 带教老师的职业防护培训:传染科全体带教老师必须经过规范的职业防护培训。每周有1~2 h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课,对实习生实行一对一带教。
4.2 护生的职业防护管理:护生进入传染科前 ,接受职业防护培训,有老师演示。课程内容:锐器刺伤的常见原因及防护;常见6步洗手法及卫生要求;传染科常见危险要素的防护。掌握内容6步洗手法,接触病人前后洗手,接触病人体液、血液等污物必须戴手套;注射器针头不回套;正确使用锐器盒;锐器损伤后能正确处理伤口。护生的防护教育贯穿整个过程,进入科室第一天要全面了解他们的情况,针对性的培训,护生实习结束填写反馈表,反馈表中有专项针对专业防护提出意见和建议。
5 讨论
5.1 师生互动教学能提高教学效果:带教老师相对固定,实行师生一对一互动教学,带教老师针对护生各人情况制定相应的带教计划,按计划进度完成各阶段的职业防护教育内容,适时增加护生操作机会,放手不放眼,加强护生操作时的监督和指导,并及时纠正错误。由于带教老师相对固定,护生的培训计划能系统、持续完成,师生间信任、了解程度也相应提高。
5.2 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选择业务知识和操作能力扎实、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护士做带教老师能起到榜样作用。护生在传染科实习期间要及时发现并重视他们的心理问题,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其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实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防止因紧张慌乱而导致的各种意外伤害的发生。带教老师应信任护生,多给其提供动手操作机会,使护生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有利于操作成功。师生互相交流,带教老师听取护生的反馈意见,合理的积极采纳,不合理的给予分析、解释。对护生在职业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详细解答和正确指导。
5.3 开展损伤后处理和心理辅导:许多护生受到职业损伤后不能正确的处理,尤其是各种锐器操作损伤后(如针刺伤、安瓿割伤)常自行处理,且处理不正确不报告老师。由于害怕感染各种传染病后会影响健康和毕业分配,伤者常存在沉重的心理压力。我科自2000年设计应用《锐器损伤登记表》制定损伤后处理流程图。损伤后带教老师应及时帮助护生正确处理伤口,并做好损伤后登记和后期的疾病检测和跟踪、随访工作。
5.4 传染科开展护生职业防护教育的意义:传染科工作人员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危害因素,而传染科是护生实习的重要基地,李菊英等[4]的研究显示,进行防护教育能使护生的针刺伤发生率下降41.5%。所以,必须重视护生的职业防护教育,努力提高护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使护生在学习操作过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保证身心健康顺利完成实习,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金得燕,于荔梅,等.实习护生发生医疗锐器伤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110.
[2] 吴丽军,何 仲.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3] 刘翠月,张品超,洪瑞乔,等.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护理管理杂志,2005,5(4):51.
[关键词] 血液净化; 护理人员; 职业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46.1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
医务人员的职业性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血液净化中心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之一[1]。现将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将防护措施阐述如下:
1 血液净化过程中职业危害的因素
1.1 物理因素 透析前后均需紫外线照射消毒及臭氧进行床单位消毒,这样,导致空气中臭氧浓度增加,臭氧对机体的危害可刺激呼吸道引起肺水肿,阻碍血液运输功能,长期吸入会影响细胞的新陈代谢,加速人的衰老。而长期受到紫外线的大剂量照射,还可致皮肤癌和眼炎。针刺损伤也是护士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危害不仅限于针刺损伤,更严重的是还可能传播疾病。
1.2 化学因素 过氧乙酸、次氯酸钠、伦拿灵、戊二醛、柠檬酸等,是血透室常用的消毒剂。伦拿灵主要用于复用透析器及血路管的消毒。成分是过氧化氢2.7% ,过氧乙酸4.5% ,带有腐蚀性,如皮肤,眼睛接触此药品,可导致眼睛受损和皮肤过敏,溅到衣物上,衣服立即褪色并灼烂;戊二醛有刺激性和致敏作用,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哮喘和结膜炎。含氯消毒剂可轻度损伤皮肤,而混合性气体污染物由于毒性相加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2]。
1.3 生物因素 日本平平山报道,透析单位HBsAg阳性是一般单位的7倍-14倍[3]。有报道血液透析患者HBV、HCV、HGV的感染分别高达58%-78.4%、3.3%-80%、3%-26%[4]。美国CDC报道2170个透析中心进行维持性透析的170028例患者中1.5%患者发生HIV感染。这些病毒的传播途径中,它们通过血液和血液制品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5]。血液净化护士每天频繁的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输血、留取血标本、冲洗下机后血管路均可以接触到血液,因此,血液净化护士成为易受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高危人群。
1.4 心理因素 由于血液透析实施体外循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危害性:透析引起的并发症也较为常见,如低血压、肌肉痉挛、恶心呕吐、头痛及发热等[6]。要求血液透析(HD)护士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及敏捷的反应能力,要随时监测患者及机器的各项指标,及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控制和缓解各种并发症,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HD结束还要处理HD机器和HD室卫生等工作,极易造成生理性和心理疲劳。
1.5 环境因素 血透室空气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长期慢性接触这些污染气体有致敏、致癌作用。此外,血透室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空气不流通,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直接影响工作人员及患者的健康。
2 防护对策
2.1 增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加强宣传血液净化职业防护的力度,向医务人员宣传职业危害因素及实际操作中如何使职业危害发生率尽快尽最大可能地降到最低是非常必要的,透析护士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性防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2.2 血透室的分布 血透室布局合理,按功能严格划分为三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门口放置含有消毒液的脚垫,保持室内清洁、干燥、安静、限制人员流动,防止交叉感染。
2.3 严格遵守透析工作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
2.3.1 患者的管理 坚持首次体检制度:凡首次来院HD的患者须先检查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对患者及家属作好卫生宣教工作,严格执行透析室各项规章制度,尽可能减少交叉感染的因素;加强血源性传播疾病患者的管理:对传染病患者进行标识,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尽可能单独隔离透析,定机器、定器械、定专人操作。
2.3.2 透析护士要求 进HD室应戴一次性口罩、帽、更衣、换鞋。洗手、戴手套的重要性:为减少对透析血源性病原体传播危险性,美国CDC提出所有患者血液和某些体液应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还强调接触患者前及医疗操作前后洗手的重要性。手在传播疾病中起重要作用,在穿刺、上机、治疗过程中手的清洁尤为重要。因此,为每个患者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更换手套, 有利于预防血源性病原体传播。预防接种,如果已经具有免疫预防疫苗者所有医务人员都作预防接种,像乙肝疫苗等。慎防针刺伤及意外损伤之后的处理:内瘘穿刺针非常锋利,操作时应格外小心,避免刺破皮肤。掰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防止安瓿玻璃刺伤,进行血透操作时,要保证光线充足,使用过的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禁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使用过的内瘘针立即放进锐器盒内。如果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将伤口血液挤出,再用碘酊或碘伏局部擦拭消毒,口服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暴露于HIV污染物可口服Zidovudine: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暴露伤口,暂不进行透析工作。配制及使用各种化学消毒剂时,应戴口罩,减轻对呼吸道的刺激,加强室内通风,定时开窗换气,以减低室内化学消毒剂的浓度。下班前消毒泡手,浸泡用消毒液按规定的有效浓度、有效时间配制准确。
2.3.3 透析室及其物品管理 透析室定时空气消毒,每日用三氧消毒机定时开机两个小时进行空气消毒,注意空气湿化,提高消毒效果,透析结束后必须保养机器,消毒剂擦拭,并用0.5%有效氯擦拭地面。水处理系统的消毒水处理系统的消毒是利用臭氧消毒,每周2次,要防止残余臭氧对人体的危害,减少空气中臭氧的浓度,一般在透析结束后人员离开开启自动系统,同时打开抽风机。HD装置和透析用消耗品的处理:HD装置采用封闭式管理进行冲洗和消毒,消毒时间和步骤按操作规程进行。我院提倡透析器、透析管路、内瘘穿刺针一次性使用,不进行复用。
2.4 控制噪音 护士进行各种操作时作到三轻,做好机器的保养和维护,调整机器报警音量,加强巡视,减少报警发生率;水处理机工作时,应及时关闭水处理机室大门,以减少噪音干扰。
2.5 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性疲劳 保持身心健康,减少和避免生理、心理疲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断提高心理和生理承受力,培养高雅情趣,加强自身修养,用职业角色约束自己的冲动,从而转移来自各方面的不良心理因素。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时间,平衡膳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3 小结 血透室护士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容易发生疾病感染和职业暴露,工作环境也容易受到射线照射及有机化学消毒剂的污染,对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但是,由于我们重视血液透析过程中职业危害的防护,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预防措施,给护士配备了各种防护用具,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和防护知识的培训,使血透护士具备良好的职业防范意识。职业防护工作日益改善,降低了护士的职业性危害。
参考文献
[1] 王禹元.化学消毒剂对手术室空气的污染[J].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8.
[2] 王质刚.血液净化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317.
[3] 陈朝生,唐少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J].中华医学感染学杂志,2000,10(3):184.
[4] 王毓萍,范晓莉.职业性HIV感染不容忽视[J].中华护理杂志,1998,11(33):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