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调研信息分析

调研信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调研信息分析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1篇

>> 基于科研需求的中医院校研究生信息素养调研与分析 独立学院科研现状分析与服务策略研究 松江大学城餐店订单管理现状调研与分析 美国大学和学院治理结构与特征研究 美国凤凰城大学的商业模式与管理体制研究 美国研究型大学专职科研队伍建设的情况与启示 中国科研院校文科科研实力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工科院校大学生“软实力”的调研及结果分析* 美国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调研与启示 信息化增强科研实力 做好科研院所调研信息工作 大学城发展与历史保存:以美国维吉尼亚莎城为例 美国反恐软实力研究 美国州立大学学院设置研究及启示 研究型大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组织模式与载体分析 研究型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驱动力分析与思考 沟通与管理,构建基于大学城空间的科研管理服务系统 H学院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研分析 基于需求分析的医学院大学生英语学习情况调研 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信息化分析与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6-01.

[3]Stanton,J.M..Critical ethnography:Methods,ethics,and performance[J].Organizational Research Methods,2006,9(3):404-407.

[4]Holmstrom,J.,Sawyer,S..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blinders:exploring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ers black-boxing of the emergent character of requirem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2011,20(1):34-47.

[5]邱均平,杨思洛,周春雷.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情报学研究论文的作者分析[J].情报学报,2009,28(4):626-633.

[6]王孝宁,崔雷.2001-2006年国际情报学研究的引文分析[J].情报学报,2007,26(3):399-406.

[7]Noreault,T.,Koll,M.,Mcgill,M.J..Automatic ranked output from boolean searches in Si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7,28(6):333-339.

[8]Tessier,J.A.,Crouch,W.W.,Atherton,P..New measures of user satisfaction with computer-based literature searches[J].Special Libraries,1977,68(11):383-389.

[9]Eisenberg,M.B..Measuring relevance judgments[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88,24(4):373-389.

[10]Eisenberg,M.,Barry,C..Order effects-a study of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presentation order on user judgments of document relevanc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88,39(5):293-300.

[11]Schamber,L.,Eisenberg,M.B.,Nilan,M.S..A reexamination of relevance-toward a dynamic,situational definition[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1990,26(6):755-766.

[12]Benjamin,R.,Wigand,R..Electronic markets and virtual value chains on the information superhighway[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5,36(2):62-72.

[13]Crowston,K..A coordination theory approach to organizational 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1997,8(2):157-175.

[14]Zhang,P.,von Dran,G.M..Satisfiers and dissatisfiers:A two-factor model for Website design and evalua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2000,51(14):1253-1268.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和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全国第三个副省级开发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获批并启动建设,使重庆市确立成为西部增长极的核心地位。

为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庆实施了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两江新区作为载体,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医疗器械、动漫等10条产业链,提速电子信息和高科技产业升级。

新兴战略性规划迎来发展的春天,惠普、富士康、英业达、思科等全球IT巨头纷纷签约落户,成为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他们又带来了上百家零部件厂商,从而打造了庞大的产业链集群。立足重庆、面向西部,顺应电子信息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渝高校共同与富士康集团、广达集团、英业达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为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大约30万技术人才。

面对市场机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需对电子信息类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为构建特色鲜明的“能力本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1][2]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本位观,简称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也有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即能力本位培训。许多国家把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称为CB,它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应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而实践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它包含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职业能力则是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可从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体现。[3]

因此,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与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真实的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信息。

三、岗位调研分析

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普天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梅安森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等,从物流角度和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图1为企业专家提供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例如:采购员、库管员、配料员、成形工位、插件工位、检验工位、调测工位以及质检员,其流程为:采购员购买的原材料经库管员、配料员进入成形工位(或SMT线)、插件工位,通过波峰焊成为PCBA,再经检验工位、调测工位、装配工位成为待检成品,最后经质检员检验合格标记后成为合格产品进入成品库。

合格的产品进入销售流通领域,成为用户的装备,此时通常需要企业的客服中心安排装调工程技术员上门安装调试服务;图2为售后技术服务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员,用户产品出现故障后,以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企业客服中心,联系市场技术部,指示片区维修部安排售后技术服务员上门维修,经故障诊断与维修使产品恢复功能。

第二,职业岗位分析。由行业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和专家对企业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语言文字表述,汇总成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1所示)。由表1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可以确定出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为: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

第三,提取行动领域。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出共性职业能力要求,如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检测、安装、调试,电子线路图、线路板图的识别,熟练使用仪器仪表工具调测、检验产品性能,加电检测、诊断、维修故障等,从而为学习领域选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四、结论

通过对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的最佳岗位: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为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2):17-20.

[2] 张忠福.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实施能力本位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62-65.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3篇

1.研究的基础与意义

30年间,中国会计信息化蓬勃发展,紧跟国际前沿,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12年,财政部会计司将“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化流程,努力完善会计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作为本年的工作要点之一。上海市财政局承担了财政部修订《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课题,组织上海市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组成课题组,来起草《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以符合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本文正是以财政部重点项目为契机,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旨在通过调研反映出企业信息化水平,关注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需求,为规范的制定提供宝贵的实践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水平。

2.技术路线及步骤

如图1所示,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调查研究阶段、汇总分析阶段。

3.调研数据

本次调研一共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调研涉及企事业单位204家,其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96份,提供者为市财政局和畅捷通,第二次调研涉及320家单位,包括一般企业、会计类企业、软件类企业和外商投资类企业,这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为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制度建设程度这三大方面。第三次调研涉及163家企业单位,包括一般类企业、会计类企业、12家软件类企业和58家外商投资类企业,主要是对之前的调研分析结果的一次反馈调研。通过调研分析以期得到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应用建设情况,反映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企业会计信息化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的对策和建议。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水平的调研分析

1.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

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主要从四个维度来考量:

(1)时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间跨度,目前调研企业中有45.4%和68.71%的企业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时间分别达到了10年以上和5~10年的水平,可见我国企业在会计信息系统的运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具备了进一步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的基础。

(2)进程:根据诺兰企业信息化阶段模型,本次调研对信息化进程的考量时对该模型进行了适当的精简与提炼,简单归结为四种程度,第一种程度为仍停留在手工记账模式,第二种程度为手工记账与会计电算化并行的模式,第三种程度为脱离手工记账,完全采用会计电算化模式,第四种程度为账务业务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模式(如图2所示)。通过调研数据我们看出,仅有11%的企业仍然使用手工记账的方式,接近90%的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或者全面实施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化,由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3)复杂程度:企业采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可以很清楚地表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程度不同,使用独立的核算软件,即为简单的会计电算化的数据存储和处理阶段;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中级阶段;而使用会计管理决策一体化的软件为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调研中为了便于被调查者理解,我们把这几个层次简单化通俗化,通过调研得出,43%企业目前采用的会计信息化系统主要是使用独立的会计核算软件,处于会计电算化阶段,也有25%企业的使用账务与业务集成的会计信息化软件,处于会计信息化的中级阶段,19%的企业为决策管理一体化的会计信息化高级阶段,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企业处于会计信息化中高级阶段,说明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已非常普遍和迅速。

(4)监管范围:在第四个维度上,考察了监管的范围及需求,监管的范围越大,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范围越宽,会计信息化的触角越广,同时也显示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和企业对于监管意识的认识问题(如图3所示)。调研显示,有46%的企业认为凡是牵涉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所有方面,都必须规范;仍有21%的企业认为“仅在会计信息安全方面必需进行规范”或者是“仅在为企业以外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方面才需要规范”,首先说明会计信息化发展范围较广,需要规范的点不仅局限在安全及核算方面,同时说明大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对会计信息化工作有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认识,容易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安全潜在的问题,因此,财政部门需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管理。

2.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应用情况

(1)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

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购买来源看(如图4),有69%的企业完全购买商业化软件,不进行二次开发,也有18%的企业会选择购买本土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购买国外软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只有6%。从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会购买成熟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也有部分企业会结合自身需求对现有的会计信息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企业自主开发软件、与第三方合作开发软件和购买在线服务的企业较少。

(2)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选择

目前(如图5),在我国国内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中用友、金蝶与国内其他品牌相比拥有着较大的市场份额,用友(49%)、金蝶(27%)、浪潮(6%);国外软件占有12%的占有率,其中以SAP(51%)和Oracle(32%)居多,并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高端市场中仍是以国外品牌软件为主打产品。

企业在购买会计信息化软件时,考虑的功能因素(如图6)主要有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在此基础上,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还有会计软件是否达到财政部《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的要求(38%),是否为经过认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主流会计核算产品(31%),同时企业还会考虑到该软件是否需要进行二次开发以及软件的易用性。企业对于会计软件的主要关注点总结起来还是在其能够满足自身会计工作的需求,旧的法规对于企业使用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主要是采用一一评审的方法,这一方法在现阶段由于软件种类繁多、企业数量庞大而不再适用。

(3)软件的日常应用及维护情况

调研中(如图7),从未更新、替换过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企业占18%,这其中包括有些出于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阶段的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购买安装,只是实施会计信息化的第一步,之后随着会计制度的不断变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系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更新、升级和维护。特别是在旧法规制定的年代,会计信息化软件对于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家都是初次接触,关注的焦点在于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次安装、使用,是一个会计信息化工作“初始化”的阶段。但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会计信息化软件已经在功能,普及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大量的企业中出现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升级、更新、更换等问题。

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融合程度(如图8),会计信息系统在各类物的管理、提升管理效率功能的方面与其他业务系统较好地相融合(60.54%和53.81%),但在与企业控制系统、决策系统方面的业务系统融合程度上还不足(23.32%和19.73%)。造成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的融合存在不协调的原因主要是在接口方面,统一系统间的数据交换标准和信息编码体系,对于系统之间的融合非常的重要。

(4)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展

网络技术必然会对会计信息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云计算的概念在会计信息化领域已经所体现。有79%的被调研企业有对于集中会计核算和共享会计服务的构想和打算,可见“建立会计数据中心,完善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管理”的提议是有理论依据与实际参考价值的。应该推行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不仅要解决企业会计工作中现有的问题,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云会计是今后会计信息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此应当进行规范。

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不仅是实施会计信息系统一项工程(如图9),人员的培养、系统的不断提升也是保障信息化建设的要素。调研结果显示“实施会计信息化及后续的升级成本过高”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会计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会计信息化软件鱼龙混杂缺乏有关部门的监督和认证也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5)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

会计信息化人才是会计信息化顺利实施的重要要素,企业适当的开展人员信息化培训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才能促进会计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从人才的学历和专业能力来看,被调研单位的会计人员水平大部分是本科以下学历(67.25%),且61.43%的会计从业人员只拥有初级职称,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普遍不高。

从企业的人才培养情况来看,①在培训时间上,大部分企业(36%)的会计信息化培训时间占会计培训时间的比例在21%~40%之间,还有27%的企业的培训时间比例小于20%,说明相当一部分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高;②培训内容上,企业对于操作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培训较多,主要反映在准则与制度、核算与记账、信息系统应用与操作、业务流程与管理体系方面的培训(65%以上);③从鼓励会计信息化的政策上来看,有超过一半(53%)的企业没有对会计信息化人才设有鼓励或者倾斜政策,企业对于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需要相关人力资源政策的调整来鼓励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6)会计信息化实施效果

用户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会计信息系统建设需要考虑与企业业务系统的对接情况,保障信息交流通畅。从调研结果来看,会计系统与管理体系的对接主要体现在管理功能(64%)与控制功能(67%),较少体现于决策功能(41%)。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主要为了内部管控,对于决策职能的要求较少。从匹配程度上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需求的匹配程度大于60%,说明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的整体方向是服务企业发展要求的。

企业领导对于实施会计信息化的评价来看,效果最明显的是改进管理水平、支持决策和提高会计部门工作胜任程度,均分在82分以上;其次是信息化工作整体效果、降低成本、会计信息化提升紧迫程度方面,均分78分左右;在增加收入及提高市场响应能力方面的均分最低(小于76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目前阶段在企业内部工作效率提高上有明显改善,对于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效果尚不明显。

3.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制度建设

会计信息化能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带来效率的极大提高,但是因为与传统的手工记账在工作形式上完全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化工作面临着新的风险,需要有效的内部制度来应对这些风险。因此在调研别关注了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风险控制方面的内容(如图10)。会计信息化的操作风险方面,各家企业采取了不同的防范措施,其中有43%的企业建立了安全可靠和行之有效的人员身份认证和登录权限控制措施;有38%的企业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操作权限进行了必要的控制,及时备份和保存上级操作记录,制定可靠的数据、信息备份方案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方式之一。从结果上看在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了不同程度的操作风险防范措施,但是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和程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内部组织的控制制度(如图11),从调研结果看大部分企业都建立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操作管理制度”、“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等一些列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管理流程。可以说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是五花八门,因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工作内部控制总体层面上应当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制定那些内控制度应作出相应的规定。

三、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首先,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虽然发展的迅速,但总体上存在不平衡的特征,大型企业、制造业及服务业、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水平相对较高,而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比较欠缺,而且仍有小部分企业依然维持手工做账。全面普及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初步的工作重点,确保企业能够全面的脱离手工做账,实现会计信息数据化。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发展迅速,不仅系统种类繁多,样式齐全,连功能也日趋多样化,在反映出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势头良好的同时,也反映出在这种五花八门的会计信息系统或服务的外表下,隐藏着一些功能和工作流程并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相规定的会计所遵循的情况,如有69.39%的企业表示所用软件具有反记账的功能,有72.96%的企业表示有反结账的功能。无论企业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亦或手工记账亦或信息系统入账,都不能改变或背离会计原有职能和本质。所以,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要特别注重保持会计本质和原则,保证会计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最后,企业会计信息化缺少相关规范来支持其发展。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的应用普及催动了会计工作的电算化进程。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财政部1994年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1996年又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引导企业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但是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上述文件中不少内容已经过时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规定予以替代。制定这些办法、规则、规范的主要任务是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提供一个合乎实际、切实可行、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原则和指引,同时也作为财政部门对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基础。由于新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和旧的规范之间出现断层,现行法规一定程度不再适用现阶段的财政部门的监管工作。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我们已然从会计电算化阶段发展到了会计信息化阶段,原有的法规不能支撑现在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势必要出台新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对策及建议

在系统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开始应用会计软件、建立起会计及管理信息系统,有较好的硬软件及管理基础。从企业选择会计软件的方式上来看,外国软件在中国企业占据一定的比例,这方面建议企业在建设企业会计信息化时不能只关注品牌效应,同时,也要适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到成本与效益相匹配。在功能和模块的选择上,不同程度的企业分别注重软件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强调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功能时,一定要全面注重会计软件的质量特征,确保所选择的软件功能齐全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调研中也反映出,多数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偏重核算和实物管理,与业务管理信息化融合相对不足,建立标准的数据接口意义重大,这需要政府的极力建设和推动。

在人才建设方面,多数企业已经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对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并有相应的培训及支持措施。不过,企业中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企业对人才在信息化环境下所需技能的认知和培养仍不充分。所以,在基础教育中就要大量的培养既通晓会计与财务知识、熟知信息技术,又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在进入企业后,需要一定的岗前培训,保证能够适应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再培训,使得人才发展紧跟时代和科技的发展。

在会计信息化应用的成效方面,应该保证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通过实施信息化改进会计工作的效果,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调研数据显示企业实施会计信息化确实对提高企业会计工作效率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政府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应用的形势,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功能和服务,以便能更好的在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提供更大的作用,同时,要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规范和指导,明确企业的职责,保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工作能够有序的进行。

3.企业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1)会计信息系统功能本身的内控制度建设

企业会计信息化条件为企业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应根据会计工作需要,对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本身控制要点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包括需要建立哪些具体的内部控制制度,如何对上机操作情况进行控制,经常开展相关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等。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反馈机制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会计信息系统通过其自身的各种功能收集、汇总、处理并呈现企业的会计信息,企业通过这些重要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做出决策。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其各项功能高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企业管理工作,尤其是会计工作的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法规来规范会计信息系统或会计信息化软件应当提供的各项财务和会计功能、输出会计信息的格式;软件提供或服务商在提供服务等方面应当符合怎样的规定,需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准。希望通过规范中的这些限制,能够有效监督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功能的健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保障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调查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249-01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期,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迫使学校培养人才的要求更高,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几乎是每个单位应聘的必备条件之一。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顺应要求,转变理念,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增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1.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及加强培养的必要性

2007年,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正式向全国《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要求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宣传、咨询工作,并做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工作。目前,我国的职业核心能力理论研究和实验试点工作正在不断深入,社会影响在不断扩大。

2.企业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及分析

2.1企业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调查分析

2.1.1用人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一般,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为了教学的需要,2009年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对82个用人单位跟踪调查,收回有效问卷73份,数据显示:近83%的单位认为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一般或较弱,认为目前高职毕业生只能够胜任简单工作,有部分职业迁移能力或基本胜任工作的有52份,占71.2%;而认为能胜任较高级的工作,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的有28份,只占38.3%;认为高职毕业生善于发现问题、但解决问题能力最差的有41份,占56.2%。

2.1.2用人单位非常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认为综合素质强的毕业生最容易就业、最容易做出成绩

在“贵单位最注重的五项员工能力”的调研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73份,占100%,团队合作能力68份占93%,自主学习能力63份占86%,人际交往能力70份约占96%,创新能力31份约占42%;在“您认为哪种员工最容易出成绩”的调研中,有近80%的认为“具备积极工作态度”的最容易出成绩,有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的次之,占72%。在“贵单位招聘员工最注重的五项素质”的调研中,敬业、责任、诚信、创新、合作居于前列。

2.1.3用人单位希望高职毕业生具备体现其综合素养水平的各种资格证书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单位在招聘和用人标准上越来越强调综合能力素质。过去企业用人首先是讲学历文凭,只要专业对口就行。后来学历文凭的门坎越来越高,并且还要有职业资格证书,强调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到目前这些学历文凭和资格证书还嫌不够,企业要求学生具备一些“能力素质”。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是很注重专业背景,而是更加强调与客户沟通、协调的能力,遇到困难要能调动自己的潜能来解决问题;此外,潜在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创新精神也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现代企业用人的原则是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比学历和资历更加重要。学历或资格不能代表将来,企业想挖掘的是能支持员工持续发展的能力。

2.2高职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需求的调查分析

2.2.1高职院校在校生认为自己亟待提高综合素养,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在对高职学生“您认为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您认为自身职业素质最欠缺的是什么”的调研中,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社会交往、自信、合作、诚信等居于前列;在“您认为自己最欠缺的职业核心能力”调研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其沟通交流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较欠缺;在“您认为职业核心能力对将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有用吗”的调研中,有95%的学生认为有用或非常有用。

2.2.2在对“您认为下列职业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四种”的调研中,近92%的学生认为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最重要。

2.2.3在“您希望到工作岗位提升核心能力还是在校期间就学能力课程”的调查中100%的学生希望在校就能学习。

以上调查显示,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提高的需求在不断的增长,学生已经不满足拥有专业技能了,希望通过在校培训获得更多的能力,以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3.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对策

3.1转变观念,“硬实力”与“软实力”相结合

3.2建立“三课一体”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3.3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点及培养目标、就业能力需求,选择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模块

3.4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3.5做好课程评价、考核工作

2008年10月23-24日,在第二届中国高技能人才国际论坛(沈阳)上,国际劳工组织就业能力和技能开发司司长艾文斯·克拉克说:“我们不可能将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教给学生。所以他们学会如何继续学习比毕业时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在国际劳工组织,我们认为“学会如何学习”的本领包含许多核心技能——沟通、数字应用、信息处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力。要重视学习和实践这些技能,从小学开始贯穿到高级技术培训。培养青年人的学习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发展都有好处”。这应该是我们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追求目标,我们也正是按这种思路践行着我们的职业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核心能力研究报告[EB/OL].国家职业资格工作网:.

[2]国家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评(ZHR)大纲[EB/OL].中国职业核心能力网:http:///ArticleDetail.asp?ID=381.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调研信息分析范文第5篇

如何正视、分析和解决好当前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存在的问题,挖掘利用好农村信用社自身经营的特殊性和银行卡后发优势,以转变营销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加快银行卡发行步伐,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快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现状及问题成因

㈠银行卡受众素质良莠不齐,新业务市场对接难度较大。基于服务“三农”宗旨,导向了农村信用社以广大农村居民为主的重要客户群体。中国农村面貌实际决定了大部分农村居民文化水平不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金融需求科技化含量不高的现象,且有相当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人员中以老弱妇孺为主。据对川东某县的统计,该县常年就有30%以上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加之历史形成的用折不用卡、卡小不易保管、易损坏易丢失等传统观念,种种因素也致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主要客户群体对卡的服务需求低、了解使用少、接受操作难,虽经农村信用社广泛宣传、解释指导和帮助,但广大群众申领卡的积极主动性仍然难以调动,操作技能也难以掌握,用卡的科学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㈡服务水平呈现劣势,卡业务市场认知认同程度仍较低。由于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管理机制落后、员工素质等缺陷,长期以来不“造血换血”,不“引新纳新”,服务意识差,服务本领弱,服务质量低,致使“细胞坏死,陈腐不鲜”。农村信用社在部份人眼中被看成“另类”金融机构,服务项目、功能、态度、效率、档次、水平难与商业银行相抗衡。时下兴盛的基金、股票等现财性金融服务更是无从涉及,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原地踏步”,市场认可度偏低。这虽与农信社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环境有必然关系,但自身服务水平不足的原因却是第一位的,应当理性认识,深刻认识。据了解,在上述区域对金融机构服务的民意测评中,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满意度靠后,社会群众与客户群体对农村信用社的服务难有较高程度的认可,农村信用社“蜀信卡”新兴出炉和面市,自然难免会受到客户传统思维定势和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准的牵制影响。

㈢银行卡业务新兴面市,措施缺位造成经营管理 “边缘化”。一是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初出茅庐”,市场经验欠缺。卡业务运行初期,由于农村信用社无卡业务工作经验,专业技能相对落后,在卡业务操作办理、日常管理、系统运行及维护乃至卡本身的发行营销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此或彼的问题,致使一些客户形成“外国月亮比中国圆”心理,退却了客户选择“蜀信卡”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已发卡的有效使用率。二是专职部门缺位,卡业务经营管理乏力。据了解,全省各联社绝大部分至今未设置专业或专门的卡业务部,在一定程度上致使银行卡在营销、运用及管理等方面职责不清,指导力度不够,更不专业。相关部室在银行卡经营管理上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责任相互推诿现象,进而导致部分工作断档脱节,责任不到位,难以跟进市场节奏,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㈣银行卡他行“先入为主”,银行卡必然面临市场多向选择。早在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行前,建行“龙卡”、工行“牡丹卡”、农行“金穗卡”及邮政“绿卡”等同行业银行卡早已在市场流通使用,且凭借其优质的服务、完善的功能占领了相当部分市场。以广安市为例,据了解,在全市银行卡使用客户数量上,仅农行银行卡就占据了全市银行卡使用的30%,加之其它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的银行卡,其已形成的“先入为主”态势,对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形成的压力不言面喻,农村信用社要想再挺进卡业务市场,“后发制人”、后者居上更是难上加难。

二、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后发优势探析

㈠客户对象广泛,潜藏客户优势。农村信用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县域经济为主要经营市场,__农信社肩负着为全省6800多万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任。基于中国农村及县域经济实情,农村地区居民人口众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3,这就能够形成农村信用社庞大的客户资源。根据农村金融消费现状,有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至今与银行卡尚无接触,也就是说这部份人现在手中无银行卡,这就形成了农信社的客户数量优势。在坚持量质并举、宁缺勿滥的前提下,如果农信社能够将这部分客户群体充分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农信社银行卡的忠实用户,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市场潜力将无比巨大。与此同时,既培育开发客户,又向持卡客户群体渗透,以结束“无卡无营销话语权”的历史,为农信社赢得新的业务席位。

㈡服务职能特殊,潜藏比较优势。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职能和市场定位的不可替代决定了与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地方党政的密切关联和深厚感情的优势是邮储行及各商业银行的无可比拟。互信就是生产力,农村信用社既可利用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与广大农户、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等结下的鱼水深情,“拉拢”卡业务客户;又可利用发展中间业务时与各企事业单位及其干部职工缔结的深厚友情 ,拓宽银行卡发行范围;还可利用因“地方金融企业”角色定位与当地党政关系密切的优势,借力延伸银行卡发行链条,并借助其“喉舌”作用,提高银行卡的知名度、认知度,从营销的深度和广度上狠下功夫,努力做大发行总量。

㈢机构点多面广,具有网点优势。截至目前,__省农村信用社辖174个县级联社,6147个营业网点,有职工4万余名,形成了“省有、市有、县有、镇有、乡有”金融机构、“城市有、农村有”金融服务的广覆盖、宽领域、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平台,且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全国通存通兑等多样、多元化功能的开通实现,随时可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近在咫尺的存、取、汇等金融服务,为客户省时、省力、省心、省钱。网点优势他行无可比拟。

㈣服务成本低廉,具有价格优势。在金融服务收费上,从“人往利边走”的趋利角度看,较同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农村信用社的低廉收费在金融服务收费标准对客户的吸引力上较有优势。农村信用社银行卡——“蜀信卡”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存款交易金额的0.2%、最低1元、最高20元,省内异地柜台现金取款交易金额的0.3%、最低1元、最高30元,从现在计算起一年内的年费、工本费全免等价格信息,都显示出了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的惠及民生的正面导向和较高性价比,使客户在享用金融服务的成本考虑上,可促其优选“蜀信卡”或换用“蜀信卡”,增加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市场覆盖面和使用率。

㈤功能日臻完善,彰显个性优势。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银行卡作为科技金融产品,凭借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服务,使人们爱不释手。商业银行的银行卡在技术、功能、服务及人性化设计上较农村信用社都大显成熟,这虽给农村信用社形成了竞争压力,但同时也给农村信用社提供了可循经验和增加了产品创新的可能。作为信用卡市场的“后来者”,农村信用社在产品推出之际,便可以高标准严要求,使产品一经问世便有一个高起点。如在信用卡额度、还款期限、免息政策和网络构建、数据处理运用、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可从安全、支付、方便等角度,以服务客户为中心,创新创造,因势而变。

三、提升农村信用社银行卡发展的现实思考

㈠培养专业人才,增强银行卡经营能力。一方面由外向内,招贤纳士,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方式,广泛引进银行卡研制、开发、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由内及深,注重培养,依托现有人力资源,强化银行卡业务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施行“拿来主义”,向同行业 “取经”,借鉴他行银行卡经营管理的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学习先进技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形成农村信用社“优、精、专、红”的专业人才资源,不断夯实银行卡技术、安全保障,充实银行卡经营管理资本,增强银行卡的经营管理能力。三是扩大参与,占有市场,向他行的成熟市场渗透,通过“与狼共舞”,从中获得益处,增强“狼性”,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