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的心理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 主要体现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方面 ,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是可感受、可体验到的。影响着生活在幼儿园的每一个人的行为。幼儿对幼儿园心理环境的感受影响着幼儿对于幼儿园的态度,影响着幼儿在园生活的质量和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
尊重和满足幼儿的基本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具有温馨的情感色彩。教师应当能够使自己与幼儿发生积极的、正向的情感联系,使幼儿在幼儿园里不紧张、不害怕,感到安全自由。尊重与理解幼儿的各种需要,是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与基础。
(来源:文章屋网 )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1)
07(A)―0044―01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人们已经日益认识到科学研究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然而,人们却很难将科学研究与幼儿活动联系起来。其实,幼儿头脑中产生的无数个“是什么”、“为什么”就是幼儿对世界万物的质疑和好奇,因此,对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教育,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还能使幼儿获得从事科学活动的方法、技能以及初步的科学体验,所以幼儿科学活动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良好的科学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而且,心理环境在幼儿的主动探索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自发的探究和认知需要,欣赏幼儿独特的发现,采用激励引导的方式为幼儿创设安全的心理探究环境和良好的氛围。
一、鼓励和支持幼儿的探究活动
幼儿的成长过程需要很多鼓励和支持,方能自由发展,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也需要来自教师的支持和鼓励,从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使幼儿大胆地去探索。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必须是自始至终的:当幼儿对某个对象产生兴趣时,教师的鼓励可能会促成幼儿的一次探索活动;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能使原本打算放弃探索的幼儿坚持下去,继续探索行为;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有新发现时,教师也要给予幼儿支持和鼓励,培养幼儿乐于探究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思维能力,让幼儿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探索科学,并体验科学带给他们的快乐。
二、谅解幼儿在探究中的错误和过失
幼儿尚处在认识世界的初级阶段,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事。笔者就见过一个叫魏子凯的小朋友给小鱼洗澡,他说:“我身上脏了都是妈妈帮我洗澡,小鱼好长时间都没有洗澡了,它一定很难受,所以我要帮它洗澡。”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小鱼就死了。经过这件事魏子凯小朋友对鱼的认识也有了新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接受孩子们的“胡思乱想”,容忍他们的“胡作非为”,给幼儿出错的权利,接纳幼儿的错误认识,并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使幼儿形成尊重事实、相信通过探究能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了解幼儿的真实意图和认知水平,避免伤害幼儿
幼儿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用自己独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看问题,而由于幼儿的认知经验还不丰富,概括事物还不全面,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无法理解的行为和想法。但幼儿总是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的,教师应试着了解幼儿在探究中的真实动机,不要急于批评或制止幼儿的某些行为和想法,给幼儿造成伤害。如果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没有看明白、问清楚幼儿的想法,就急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不仅会中止幼儿的探究行为,而且会伤害幼儿探索其他对象的心理环境,使他们有紧张、害怕的感觉,他会想“我这样做对不对”,“老师会不会指责我”,所以教师应真正了解幼儿的探究意图和动机,从而帮助幼儿完成探索。
四、给幼儿以激励性的评价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对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幼儿期是儿童成长和发育的重要阶段。幼儿是特殊的人群,同妇女和老人一样应该得到人类和社会更多的关注。幼儿园是国家培养儿童重要的基础设施,学前儿童有一大半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所以它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3到6岁是年龄特征非常显著的阶段,儿童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设计者从儿童心理出发,创造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让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这是当前设计者必须重视的。一个幼儿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健康。
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概述
儿童心理学表明: 学龄前儿童处于自我中心阶段,正是社会化的重要时期,急需要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习理解他人,认识自我,把握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摆脱思维的自我中心主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般是指3到6岁这一时期。设计者学习学前心理学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有助于更好地开展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幼儿园设计策略,最终以创建适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室内环境为目的。总的来说,学前儿童心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实践,但又是服务、指导实践的。
学前儿童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近年来,幼儿园的室内环境设计作为“隐形学科”在儿童性格、情感方面的塑造发挥出了巨大的优势,成为不少专家和老师的研究课题。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所处的环境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主要因素,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合理地设计幼儿园的室内设计,以求能够满足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这里的室内环境,主要指幼儿园主体建筑物内部环境,包括门厅、走廊、过道、楼梯等室内公共部分和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接待室等专用空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幼儿打造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1.活动室
对儿童来说,除了基本的日常活动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游戏。儿童的许多社会技巧和积极的非正式学习是在课后,在活动室学到的。因此,对活动环境的需求大,设计要求也更高。要求设计者能够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支持幼儿的学习,鼓励幼儿探索和实践,做到寓教于乐,促使幼儿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在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首先,活动空间的设计应该要让儿童在活动时能充分接触自然,亲近自然。优美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经过长期熏陶从而认识世界,进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其次,活动空间设计要趣味化。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探索精神,他们更喜欢狭小的、曲折多变的空间,所以设计时要尽量做到室内空间的多变性和灵活性。最后,要保证空间的安全性,使儿童的行为活动得到安全的保证。各项游戏设施、项目应该选择符合国家安全质量标准的产品,并且贴上注意事项和使用说明。设施也要定期做检查和维修,避免发生事故。
2.生活区
生活区的主要活动是睡眠和盥洗,所以生活区的装饰应体现安静。其色彩要柔和,多用暗色,让儿童有安全感,这样有助于睡眠。生活区尤其要注意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的有效结合,避免强烈的光源直射,造成幼儿紧张的心理。在家具、设施选取上要依据儿童人体工学的要求,充分考虑儿童使用过程中的安全和方便原则。家具要坚固、轻巧、无尖角、圆弧,以满足各种活动形式的需要。家具的造型上可以采用动植物、几何、人物等造型,家具色彩要明快艳丽,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装饰艺术可采用儿童易理解和乐于接受的题材。
3.门厅、走廊、楼梯空间
门厅是所有人员进出的集散地,是幼儿、家长、教职员工人员必经之地,代表着幼儿园的第一形象,所以其空间环境的设计应该格外精心,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出本园的教学理念。门厅一般比较宽敞,方便家长接送孩子。校门可以采用幼儿常见的,并且与他们已有的认知和记忆储备能引起联想的形象。幼儿每天都要经过走廊,在走廊展示的内容可以多次、反复的作用幼儿,因此,可以利用走廊陈设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生活和小常识。布置作品或装饰物可以采用平面粘贴或立体悬挂等方法。墙面上还可以饰以彩绘装饰,利用丰富的色彩和活泼的图案刺激儿童产生愉悦的心情。幼儿园的楼梯要同时兼顾成人与儿童使用的要求,所以楼梯要设成人扶手和儿童扶手。以上各方面设计上都十分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可适当采用鲜艳明快的颜色,亮色的色彩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好处,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儿童性格的培养。
总结
幼儿园的作用是给予儿童从事人类的各种具体活动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产、科学、文化各领域中工作)以及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3-6岁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智力、性格、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的可塑性非常强。所以只有从儿童感受出发,结合学前儿童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引入,才能创造出真正适合儿童健康成长的幼儿园环境。为儿童提供一个优质的环境,以帮助他们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
1.1家庭教育的影响
人格是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需要、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气氛、整体素质、道德水准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教育方法上有差异。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很重视,要求家庭成员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言行都要有益于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
1.2学校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人格一是遗传生物基础的影响,一是环境因素的控制。没有与生俱来人格的形成和表现,人格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出生后,单独接受教育的环境是学校。学校环境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因此,学校教育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育环境的创设,影响着孩子未来的思想。
1.3传播媒介的影响
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等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着幼儿的成长。传媒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将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面对社会压力不断扩大的大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
2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方法
2.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2.1.1提高家长的素质
家长的素质、生活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的大脑中反复呈现,从而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同时,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是有缺陷的人。儿童出生后得不到父母的爱,将影响儿童一生的人格风貌。
2.1.2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知识主要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的榜样。
2.1.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
因为绝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制约了孩子良好的品格形成。全家人一切都围着孩子转,容易养成孩子任性、怯懦、娇气、胆小怕事、依赖、独立性差的个性。有些父母实行棍棒教育,在压抑和畏惧的精神状态中,给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很坏的影响。有的孩子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为了逃避挨打,学会了撒谎和察言观色,有的孩子破罐破摔甚至变得冷酷无情,以极端手段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2.2建立系统的学前教育
2.2.1确立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培养幼儿要具有的坚强、勇敢的人格特质,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善于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其次,是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调节行为的能力,做事能克服困难坚持完成,能有较强的求知欲,能充分友好相处,平等合作并富有同情心。
2.2.2将心理健康与人格教育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当中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当中,蕴藏着许多心理教育因素。如孩子收拾玩具时,教师要求孩子能够把玩过的东西整整齐齐放回原处,并仔细观察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有始有终的指导。也可以通过“学做”和“走独木桥”的游戏,培养胆小幼儿大胆、勇敢、不怕困难的性格。生活中处处有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不同表现,制定有计划的教育。
2.2.2.1培养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
幼儿积极的自我意识对幼儿的个性、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我意识能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别人。教师要注意正确地评价每个孩子,多鼓励少批评,摒弃幼儿克服胆小、自卑的心理,让幼儿感觉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形成自我认识。
2.2.2.2培养幼儿合作交往能力
幼儿的合作交往对他们的个性和道德品质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进入活动区域中,学会礼貌待人、主动交往和谦让合作的技能,培养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提高了幼儿的责任感,达到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目的。
2.3培养幼儿爱家乡的社会性情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幼儿 早期 阅读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国内对幼儿教育的理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可从声效、视频和人机互动三个方面入手,运用信息技术,全面培育幼儿的阅读能力。
一、声效体验:养成幼儿的倾听习惯
先倾听,接触外界,是第一步,接下来才可能表达自身诉求。对于幼儿的语言学习和发展来说,倾听不可或缺。由于其态度、能力与习惯直接影响阅读效果和后续的理解能力,而要培养幼儿对语言的兴趣和敏感性,完全可以从倾听各种声音和文学作品开始。
首先,利用多媒体的声效技术,吸引幼儿用心倾听。大自然拥有丰富多彩的声音,多种多样,非常容易吸引幼儿注意。比如雷雨,雷电轰鸣之外,有哗哗哗哗的雨声,再比如雨水滴答声,从房顶滴落到地上的声音,风吹树叶发出的婆娑声,各种小虫和鸟儿的鸣叫声,这些来自大自然的声响,幼儿听见了,都会不自觉地用心倾听,想象,甚至模仿,再通过鼓励幼儿用精确的语言文字描绘出“雨滴落在草地上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他们先感受,然后想象,最后用语言表达。
另外,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做“听声辨音”的小游戏,事先选择几段不同的声音,让他们分辨出哪一个是淅淅沥沥的下雨声,哪一个是淙淙的流水声,哪一个是哗哗啦啦的雷雨声,给孩子们创造出各种倾听自然界的机会,同时帮助他们分辨出不同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或是动物的不同叫声,像自行车的铃声、汽笛,也可以把不同物体碰撞产生的声音,甚至各种字词的不同发音,都作为发声的对象。
其次,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孩子们倾听文学作品的兴趣。孩子们天生就喜欢童话、散文诗等少儿文学作品,比如《皇帝的新装》《狐狸请客》《三只熊》等故事,如果能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段,各异的兴趣爱好,选出他们普遍喜欢的题材,借助电视、广播、录音机、MP4、手机、电脑等媒体,在播放时采用抑扬顿挫的声音、语气,而且语调快慢适当,及时插入各种音乐和声效,把文学作品中的每个角色塑造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给孩子们,使他们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而波动变化,注意力更加集中。
事实证明,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绝大部分源自倾听。“听”是“说”的前提条件,只有“听”懂了,才能流畅地“说”出来。先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善于倾听,真正理解语言要表达的内容,再正确运用语言的方式,最终具备与人开展语言交流的能力。
二、视觉冲击: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
所谓理解力,包括了人的智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等三个方面的融合。第一步是感受作品中的内容,特别是其中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融入作品中,感受其意境,最后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述说和体味。
其一要利用多媒体的视频效果,引起孩子的共鸣感。以直接而强烈的画面,迅速激发幼儿情感的融入程度,把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与作品本身的情感相比较,提高孩子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例如分享《小猪盖房子》这一故事时,使用视频技术展现了动物们夸张的动作和栩栩如生的表情,讲述了一个个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其二是利用视频画面,加深孩子对作品人物和情节的印象。阅读初期,幼儿习惯于关注画面中形象的大小和颜色的鲜艳程度,所以,想帮忙读懂画面内容,可选择从理解画面语言作为突破口,以看画面、说画面、读画面的逻辑顺序转译画面符号和语言文字符号,加深孩子们对作品的真正理解。
三、人机互动: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倾听不是学习的目的,沟通或表达才是最终目的。语言表达能力外在展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实现了人际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孩子,通常思想活跃,性格开朗,与别人交往得极为自然,活动能力强。相反地,语言发展差的,往往沉默寡言,胆小怕事,活动能力差。
人机互动的多媒体技术,以实时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方式,模拟现实场景,在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作用。
首先,要利用互动的功能,充分激发孩子们使用语言的积极性。例如,不同的故事和儿歌,对应不同的画面,跟随画面的变化,孩子们跟着朗诵不同的儿歌和故事。有些操作需要音乐伴奏,帮助孩子们边操作边学习,激发幼儿爱说、爱朗诵的兴趣,潜移默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要利用互动的功能,不断提高孩子们语言表达的兴趣点。
有的孩子只喜欢音乐,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不关注画面,却对音乐、伴奏甚至间奏非常感兴趣。
有的孩子具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喜欢追根究底,通过媒体的互动性操作,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人机交互还经常给予孩子们积极的带有鼓励性的评价。比如阅读操作成功时,电脑自动发出“请再来一次”“你太聪明了”的评语,或出现一只小动物奖励五角星、大红花。如果读错了,就发声音说“你要努力呀”“没关系,请再想一想”等等,鼓励孩子继续阅读。这种应对方式,充分尊重了孩子们的心理,无压力、无干扰,非常有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总的说来,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与时俱进,利用自然的声效体验,逐步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以形象的视频冲击,不断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再利用人机互动技术,逐渐提高其表达水平,最后全面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