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准农业概论

精准农业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准农业概论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林业生物灾害;施药新技术;施药器具

【分类号】S769

1 林业生物灾害

林业生物灾害是由于极端的自然、人为因素或者它们的共同作用,使森林生态系统能量交换、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有序状态遭到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失衡,少数生物抢占生态位,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林业生物灾害。林业生物灾害包括森林植物感染病虫鼠害、有害植物侵入和野生动物感染疫病等。

2 地面施药新技术

2.1 精准施药

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农林生产工艺和先进技术,设计在自然环境中基于实时视觉传感或基于地图的农药精确使用方法,该方法涵盖施药过程中的目标信息采集、目标识别、施药决策、可变量喷雾执行等农药精确使用的主要技术要点,节约农药、提高农药使用效率和减小环境污染,实现有害生物防治的智能化、精确化和自动化,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概言之,精准施药技术就是要实现定时、定量和定点施药。

采用可变量技术的农药喷雾技术,可以准确地根据有害生物危害状况和林分性质进行精确处理,林间喷雾是不均匀的,是随各点危害程度及其环境性状不同适当调整农药施用量,避免农药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更加高效、优质。

2.2 TIT法

有害生物的TIT防治方法,是根据TTR法改进而来。TTR法使用化学药剂进行被动防治,防治效果难以保证,而且对环境有一定的扰动。为此,张国庆(2012)将TTR法进行改进,发展为TIT法。

TIT法就是对有害生物实施诱捕(trap)、接菌(inoculated-pathogen)、传染(transmission)的防治方法。首先使用引诱剂诱捕有害生物,然后使有害生物身体沾上微生物农药,让有害生物携带微生物农药进入其群体生活空间,互相传染,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对于有些有害生物(如苍蝇、蚊子等),还可以不经过诱集,直接对其群体生活空间(污水池、粪坑、池塘、稻田、水沟等)投放微生物农药接菌,让其感染死亡。

此外,还可以将TIT法中的微生物农药替换成其他药剂(如兴奋剂),让害鼠害兔食用后烦躁不安,在窝内群扭,造成害鼠害兔伤亡。或者将微生物农药替换成性兴奋剂+不育剂,使目标有害生物疯狂寻找异性滥交,阻止目标有害生物的正常,使目标有害生物密度降低至安全水平。

因此,TIT法适合于个体间接触较为频繁的有害生物防治,其具有以下明显优点:①目标准确。TIT法引诱剂是针对目标有害生物设计的,不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伤害。②对环境安全。将TTR法中的化学农药改为微生物农药,使得有害生物防治对环境扰动小,没有污染,对人畜安全。③持续控制。由于使用了生物农药,可以实现多次传染,达到持续控制的目的。④防治成本低。操作简单,方便快捷,用药量小,防治用工量少,又能持续控制,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⑤高效。对有些顽固性有害生物,如苍蝇、蟑螂等,由于其持续控制作用,可以实现3~5年无危害。

就白僵菌TIT法防治白蚁、蟑螂、苍蝇、蚊子等顽固性有害生物来说是非常有效的,防治方法简单,成本低,并能实现可持续控制,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对蚊子来说,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建议间隔2~3年在孑孓活动场所投放2~3次白僵菌。

2.3缓释药包

将控释药包挂置在植株上,让药包内药剂随雨水缓慢释放防治有害生物。药剂为必须具有内吸性(向上传导)、吸湿性、溶于水的固体,其中用于生产食品的植株防治的药剂必须符合国家农药管理规范。为了提高药剂防治效果,药剂中可以添加适量的分散剂、湿润剂、展着剂、乳化剂、抗光解剂、抗氧化剂和吸附剂。

2.4 风送式静电喷雾

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air-assisted electrostatic spraying),首先把药液通过压力雾化或旋转雾化方式形成雾滴,经过充电电极使雾滴带电,并在气流的作用下二次雾化,由静电力和气流将雾滴送到植株上。风送式静电喷雾技术具有如下明显优点:①利用气流的推动作用,改善了静电喷雾雾滴穿透性弱的不足,有利于对茂盛、高大林木的病虫害的防治。②合理控制静电喷雾时的气流,喷雾飘移损失将会很明显减少,环境污染小。③带上静电后的雾滴,其表面张力会降低,减少雾化阻力,提高雾化程度,雾滴在植株上不易朝着最小表面积凝聚,有利于植株对雾滴的吸附。同时,气流更易于使雾滴在叶片及虫体上铺展,将会明显地提高杀虫效果。

3 航空施药

航空施药,是利用飞机作为载药与施药工具,对有害生物进行施药防治。航空施药快捷高效,效果明显,适用大面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针对目前航空防治作业的诸多缺陷,根据2010年潜山县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飞机防治经验总结,张国庆(2010)对航空防治的航空器和施药器具提出了改进建议。

3.1 航空器具的改进

我国目前现有的农用航空机型中,对飞行作业条件要求苛刻,作业效率低。为了克服这些作业缺陷,首先,在目前国产飞机中选择最适合农业航空作业的机型,进行技术改造,形成系列机型,以适应不同的农业航空作业需求。其次,引进先进国家的农用飞机,尤其是美国的“空中拖拉机”AT-401B、AT-402A、AT-402B、AT-502A、AT-502B、AT-602、AT-802A、AT-802F等农用飞机,吸收其中先进技术,还可以与发达国家合作,共同开发农用型飞机,学习其中先进技术,由仿制到自主开发。再次,组织科研力量,研发价廉、耐用、低维护成本甚至免维护的农用飞机,以降低飞机购置和维护成本,尤其是亟需研发普通燃油航空发动机,以及稳定性好、适合于超低空飞行的碟形飞行器。

3.2 施药器具的研发

目前的航空施药,还是常规施药技术,不仅用药量大,污染环境严重,而且作业效果还受作业时天气情况的影响。因此,植保航空施药技术,是植保航空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地面风送式静电喷头技术比较成熟,但在航空上作业上还只有静电喷雾装置,还没有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航空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的研发,可以综合地面风送式喷雾系统和静电喷雾系统,借鉴地面风送式静电喷雾系统思路和技术,进行设计和试验。

参考文献:

[1]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2]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3]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2-10-01].http:///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7531.

[4]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卫星导航 系统定位 用途 发展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016-02

1 卫星定位系统的分类

世界上现有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有美国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欧洲GALILEO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以及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

2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独立建设,自主研发出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继俄罗斯的GLONASS、美国的GPS之后的第三个相对成熟的卫星定位系统。该系统一般在频率达到2491.75 MHz的时候进行工作,可以为用户提供高精度、全天候的即时定位服务,它的精确度和GPS相当。

2.1 系统组成

系统是由地面段、空间段和用户段三个部分组成。

系统空间段是由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和5颗GEO卫星组成。地球静止的轨道卫星分别在东经160°、140°、110.5°、80°和58.75°。非静止的轨道卫星是由3颗IGSO卫星和27颗MEO卫星组成。

地面段由不同监测站、注入站和主控站组成。监测站负责接受卫星信号,并且及时发送给主控站,对卫星进行跟踪、监测,为轨道卫星提供观测资料。注入站的任务是由主控站统一调度,完成导航信息的注入,卫星导航电文和有效负荷的管理控制。主控站是的任务是收集监测站所观测到的数据,并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导航电文,完成任务所需的调度与规划,实现系统的控制运行管理等。

用户段是由不同的北斗卫星终端组成。北斗用户机兼具GALILEO、GLONASS、GPS的功能。

2.2 性能指标和服务类型

北斗系统提供授权和开放服务,开放服务就是面向全球,授时精度20 ns、定位精度10 m、测速精度0.2 m/s;授权服务是包括全球范围内的高性能导航定位服务,为我国及周边用户提供广泛的区域差分服务,定位精度达到1 m,短报文的通信能力达到每次120个字。

3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工作过程

(1)首先由中心控制系统向两颗卫星同时发送询问信号,经卫星转发器向服务区内的户广播。

(2)用户响应其中一颗卫星的询问信号,并同时向两颗卫星发送响应信号,经卫星转回中心控制系统。

(3)中心控制系统接收并解调用户发来的信号,然后根据用户的申请服务内容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

(4)对定位申请,中心控制系统测出两个时间延迟:即从中心控制系统发出询问信号经某一颗卫星转发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定位响应信号,经同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统的延迟;和从中心控制发出询问信号,经上述同一卫星到达用户,用户发出响应信号,经另一颗卫星转发回中心控制系统的延迟。

(5)由于中心控制系统和两颗卫星的位置均是已知的,因此由上面两个延迟量可以算用户到第一颗卫星的距离,以及用户到两颗卫星距离之和,从而知道用户处于一个以第一颗卫星为球心的一个球面,和以两颗卫星为焦点的椭球面之间的交线上。

(6)另外中心控制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数字化地形图查寻到用户高程值,又可知道用户处于某一与地球基准椭球面平行的椭球面上。从而中心控制系统可最终计算出用所在点的三维坐标,这个坐标经加密由出站信号发送给用户。

4 北斗系统的应用

北斗系统的试验投入应用,确立了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在国际领域的地位,结束了我国长期依赖外国系统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的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缺乏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被国外技术垄断,通信网络、交通运输、金融系统、电力调度等基础重要设施过分依赖GPS,造成巨大风险和诸多严重后果。北斗卫星系统的建成,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中国继美国、俄罗斯之后成为第三个拥有导航卫星系统自主的国家。

4.1 北斗系统应用在汶川地震

目前,北斗导航已成功应用于水利水电、海洋渔业、交通运输、气象测报、国土测绘、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领域,牵引促进了电子、通信、机械制造、地理信息等相关产业和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短报文的通信功能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指挥调度。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所有灾区的手机通信功能都已经遭到破坏,所有光缆电缆被截断,全部的通信设备都被中断。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指挥部和一线灾区建立起实时通道,在医疗、搜救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次救援行动中,由于北斗系统自身的覆盖范围广、定位报告快等许多优势都充分发挥了作用,成为一线救援人员和救援指挥部最有力的助手。

4.2 国防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自开始运营以来,在抢险救灾、反恐维稳、部队的军事训练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具有显著的成效。边防部队在积极拓展北斗卫星系统的各项功能,实现了应急实时监控和边防执勤的动态管理,为边防执勤开拓了新的局面。北斗系统的巨大潜能和特殊优势,不仅完成了各项军事任务,还在推动解放信息化建设。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军事功能与GPS类似,如飞机、导弹、水面舰艇和潜艇的定位导航;弹道导弹激动发射车、自行火炮与多管火箭发射车等武器载具发射位置的快速定位,以缩短反应时间;人与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这项功能在军事上,意味着可主动进行各级部队的定位,也就是说大陆各级部队一旦配备该导航定位系统,除可供自身定位导航外,高层指挥部也可随时通过该系统掌握部队位置,并传递相关命令,有助于任务的执行。

4.3 农田监测

中国很多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那里一直存在落后的耕作技术、干旱缺水的现象。农业是新疆主要的生产产业,最宝贵的就是水资源,落实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等农业技术,对采集数据北斗系统定位技术有很大的需求。2004年,北斗定位系统被新疆生产兵团用于农田墒情采集数据,综合利用远程技术采集数据、定位系统通信技术、卫星遥控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实现了地理位置和温湿度的实时监测,综合分析旱情,为地理位置和土地墒情提供了先进全面的解决方法,并结合滴灌系统,对土地进行灌溉指导。图1就是北斗定位系统应用于农田墒情数据采集。

4.4 自动测报气象

为了解决无人区和高寒地区的气象数据的监测和传输,相关部门结合数字报文应用实验,研制出气象测报型北斗系统终端设备,并设计出相应的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了国家气象中心和各大气象局可视化的气象站地图显示功能,同时此设备还被应用于人工影响天气的作业领域,取得显著成效。随着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运行建设,导航卫星将更广泛的被应用。

5 结语

定位与导航技术设计自动控制、计算机、微电子学、光学、力学及数学等多学科的高新技术,是实现飞行器特别是行提起飞行任务的关键技术,也是武器精确制导的核心技术,这是对于提高航空器、航天器以及武器装备的机动性、反应速度和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根据系统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系统首先覆盖亚太地区的定位、导航和授时以及短报文通信服务能力;2020年,建成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参考文献

[1] 边少峰,李文魁.卫星导航系统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 徐绍铨,张海华,杨志强,等.GPS测量原理及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有机烟草;有机农业;品质;应用

中图分类号 S572.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063-02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tobacco leaf production,with the method of organic production,key technologies were researched,according to the soil fertility,climatic conditions,flue-cured tobacco varieties,cropping system etc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utput,yield of organic ecology tobacco were relatively lower than conventionally grown tobacco smoke,but the aroma,oil enough,easy to bake.

Key words organic tobacco;organic agriculture;quality;application

有机烟叶是指遵照一定的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等物资,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生产的烟叶。烤烟作为一种特殊用途农作物,经加工后主要用来供人们吸食,安全性显得十分重要,使用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烟叶的安全性,特别是在控烟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从源头开始提高烟叶生产的安全性更加迫切。近几年,各地在提高烟叶安全性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部分烟区开展了有机烟叶认证,但国家认监委自2012年3月开始,不再把烟叶列入认证目录,以前已经通过认证的到期不再进行再认证。针对这一情况,各产区不仅没有放松对有机烟叶生产的探索,而是更加重视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在烟叶生产上的推广应用。潍坊烟区自2011年开始,借鉴有机农业技术,实施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1 有机生态烟叶生产影响因素

1.1 品种

品种是有机烟叶生产关键因素之一,根据植烟区域气候、生态条件以及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有机烟叶生产要求等因素,选择种植品种。根据每个基地的土壤肥力、生态环境等合理搭配品种,种植NC55品种73.79 hm2,云烟87品种19.00 hm2,云烟97品种7.67 hm2,ZC-01品系13.33 hm2,NC102品种6.00 hm2,中烟100品种13.93 hm2。从不同品种生育期调查看,中烟100最长147 d,然后依次为NC55、NC102、ZC-01(最短129 d)。从植物学性状看,NC55腰鼓形,叶型长椭圆。叶色绿色,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NC102腰鼓形,叶形长椭圆形,叶色绿色,叶面较平,茎叶角度中等,主脉较细,生长势较弱;ZC-01株式筒型,茎叶角度较大,节距较小,叶色绿,叶面较皱,厚度适中,主脉较粗,生长势强;中烟100筒形,叶色绿,茎叶角度大,主脉较粗,生长势较强。从经济性状看中烟100上等烟、产值最高,其他依次是NC55、NC102、ZC-01。

1.2 施肥

有机烟叶生产用肥全部采用获得有机认证的有机肥和矿物质肥料,严禁使用化学合成肥料。有机肥全部作基肥,采用条施或大窝环施,施10.5 t/hm2。矿物质硝酸钾作追肥,分2次施用:第1次在移栽后8 d左右,按2%的浓度对水浇施(即1 kg硝酸钾对水49 kg),每株浇0.5 kg水;第2次在移栽后30 d左右,追施矿质硝酸钾450 kg/hm2(采用圈施),同时进行培土上厢,适当加淋洁净的沼液等1~2 次。

2 关键技术

2.1 选择地块

2.1.1 地块选择。土壤环境质量符合 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符合 GB5084 的规定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符合 GB3095―1996 中二级标准和 GB9137 的规定标准。

2.1.2 实施地点。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诸城市贾悦镇琅埠等14个农场为有机烟叶开发示范点,面积133.33 hm2,分布在全市5个产烟分公司,14个烟叶农场(植烟村),植烟户30个。其中诸城5个点、66.67 hm2,临朐3个点、26.67 hm2,安丘、昌乐、高密每个县市2个点,13.33 hm2。经检测14个点的土壤和水分全部符合有机产品生产标准要求。

2.2 培育有机无病育苗

严格按照有机烟叶育苗技术规范要求,专门购进裸种,实施与普通苗棚隔离、进行单独育苗。在育苗过程中认真落实各项防病消毒措施,使用武夷菌素、阿维菌素等生物制剂防治各类病虫害;加强肥水调控,努力培育高茎壮苗,所育有机烟苗茎高平均达到12 cm左右,并且做到了茎秆粗壮,整齐无病虫害[1-3]。

2.3 精准施肥

有机烟田及其轮作地块禁止使用化肥,以农家有机肥为主或使用有机认证或经认证机构许可的品有机肥;钾肥、磷肥使用天然钾矿粉、磷矿粉。根据有机烟叶对肥料的需求和潍坊烟叶生产机械化较高的特点,经反复考查论证,联合生产厂家共同研发成功拥有知识产权的有机烟叶生产云涛有机专用肥,并顺利通过有机认证。该有机肥氮磷钾含量分别为5.0%、6.5%、0.5%,钾肥不足部分由天然硫酸钾镁补充[4]。在施肥方法上,进行了改进:一是根据实施方案和土壤检测结果要求,制订了到每个基地的有机烟叶施肥方案,统一使用当地生产的豆饼和云涛有机肥,施纯N 75~90 kg/hm2,氮磷钾比例1.0∶1.1∶2.0,全部肥料分基肥穴施、提苗肥和追肥3次使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二是按施用豆饼不少于375 kg/hm2的标准准备充足的有机肥,全部用有机认证的农宝营养胶发酵;三是高标准起垄、施肥。通过改造移栽机械,用于定点定量穴施有机肥料,提高了作业效率和施肥质量;四是认真准备和使用移栽用提苗肥,移栽前按豆饼150 kg/hm2、有机肥150 kg/hm2、硫酸钾镁150 kg/hm2和鱼蛋白45 kg/hm2的比例进行搅拌发酵,移栽时将提苗肥全部离开烟株根系10 cm左右,并呈半圆型分布,既不烧苗,又保证了肥效;五是移栽还苗后,对小苗、弱苗实施肥水偏管,进一步提高了有机烟田整齐度。

2.4 大田移栽

有机烟田全部实行严格的定点定穴移栽,确保烟苗全部栽到施肥点附近;狠抓大苗深栽这一关键技术措施,努力解决高脚苗的问题,为培育烟株强大根系打好基础。

2.5 精细化管理

移栽结束后,立即投入有机烟叶大田管理工作,一是立即进行烟田中耕,提高地温,促进烟苗早发旺长。二是做好有机烟田及周边的卫生清理工作,人工清除杂草和各种废弃物。三是认真做好病虫害的有机防治工作,采取喷施生物杀虫药和波尔多液、人工捉除害虫以及使用黄板、太阳能杀虫灯和诱捕器等措施,对各类病虫害进行全方位防控,收到了良好效果,有机烟田病害发病很轻。严格禁止使用化学农药。四是采取人工打顶和抹杈,禁止使用化学抑芽剂。

2.6 落实烤香技术

有机烟叶成熟后,进行人工采收,采收后的烟叶用麻片包被,防止外源污染,用专用车辆运至烤房处。使用有机烟叶专用烤房,采用密集烘烤增香技术,狠抓关键温湿度点控制,实现了有机烟叶烤干、烤黄、烤香。

2.7 烟叶存放、加工

使用专用麻片贮烟袋进行贮存保管,安全卫生储存;单独标记,单独存放、单独加工、单独交售、单独运输,杜绝烟叶受污染。

2.8 烟田清理

烟叶采收后,组织烟农及时连根拔除烟地内的烟杆,清除遗留在烟地内地膜和残叶等杂物,拔除的烟杆等及时运出烟田,并在烟田外集中处理,不能放在地埂或地边,以免造成病菌传播[5]。

2.9 烟叶收购、交接过程追踪

有机烟叶单独收购、单独调运、单独储存。烟叶标识须标注“有机烟叶、品种、产地”等。收购、仓储、运输过程中不得因烟叶包装物、收购场所、仓储环境、运输工具而使烟叶受污染。

2.10 烟叶收购

烟叶按照以村为单位在烟站交售烟叶,每一个村,一个代码。从村庄收购的每一批烟均打包并带有标签,标签上填写烟站、村庄代码、品种、等级、数量和收购日期,单收、单存、单放。

2.11 储运站接货

烟站烟包递交到储运站,在条码机内输入每个烟包标签上的信息,打印条码并将其贴在原有标签上。条码上信息包含县市、烟站、村庄、品种、等级、重量和收购日期。所有收购的烟包到储运站数据库中再分类和记录。

2.12 复烤加工

按照工业公司要求,进行复烤加工。条形码组成:烟包重量:50;县市代码:ZC代表诸城、LQ代表临朐、克米代表高密、AQ代表安丘、CL代表昌乐;烟站代码:01,02,…,20;村庄代码:V01,V02,…,V40;储运站接货日期:xxxx(月份及日期);等级:42个等级。

3 有机生态烟叶开发结果分析

3.1 生育期

从14个有机烟叶种植基地调查看,有机烟叶大田生育期略长于常规烟田3~5 d。

3.2 植物学性状

总体上看植物学性状,团棵前有机烟田烟株长势较弱,旺长至现蕾长势较强,与常规烟叶无明显差异。

3.3 农艺性状

有机烟田烟株株高低于常规烟田,叶数少于常规烟田,茎围、节距、腰叶长、宽均小于常规烟田。

3.4 主要病害

有机烟田赤星病、气候性斑点病、野火病、角斑病、病毒病发病率,均低于常规烟田。

3.5 原烟外观质量

总体上看,与常规烟叶比较有机烟叶颜色偏浅,结构疏松,身份薄至适中,色度较强,单叶重略低。

3.6 主要化学成分与评吸结果

3.6.1 主要化学成分。从检测结果看,有机烟叶还原糖、总糖含量高于常规烟叶,两糖差小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总氮含量低于常规烟叶;有机烟叶氧化钾含量高于常规烟叶。

3.6.2 烟叶内在质量。经农业部烟草农产品检测中心评吸,有机烟叶有机烟叶劲头适中,香气质好,香气量较足至足,余味舒适,杂气较轻,刺激性微有,燃烧性较强,灰色灰白至白色。农残、重金属符合国家有机食品(无公害烟叶标准)要求。

3.7 烟叶经济性状

133.33 hm2有机烟田平均产量1 711.2 kg/hm2,比常规低10.52%;上中等烟91.67%;产值29 838.9元/hm2,比常规烟叶低3%。

4 参考文献

[1] 杜相革,王慧敏.有机农业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2] 闫晓明.从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现状看安徽有机农业的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6):21-24.

[3] 周冀衡.构建中式卷烟优质特色烟叶原料保障体系是新形势下中国烟草的战略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2008,14(2):42-46.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第4篇

1975年,在先父住院的病房中,我与陶老相识,先父谈及我“”前曾在北京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工作。因此,陶老对我这个既是校友又是同行的同乡晚辈格外关注。1983年,陶老赠我《陶述曾治水言论集》一书,从中我全面地学习到陶老的治水思想,受到深刻的教益。今年,适逢陶述曾先生诞辰120周年,特对他的三个主要的治水思想初步论述于后,希望陶述曾先生的治水思想能在当代传承创新。

江河治理当以防洪为第一要务

陶老的家乡陶胜六湾既离长江干流不远,又与长江一条小支流倒水近在咫尺,还另有一条小河从村旁流过。这些大大小小的江河,每当夏秋汛期往往会决溢泛滥,给当地造成严重灾难。陶老的门楣上就有他祖父手书的洪水刻痕:“道光二十九年大水至此”。成年后,他感佩率领先民治服洪水、为万世立功的民族英雄大禹;青年时期,他参加了黄河下游防洪救灾工作;中年后,他主政湖北省水利工作。

1954年,长江发生百年未遇的罕见特大洪水,他临危受命,出任武汉市防汛总指挥部总工程师,每一次重大险情,他必到现场指挥。他在防汛抢险中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为抗洪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因此,他对江河之洪水肆虐给民间乃至民族、国家造成的重大灾难认识甚深。他在《陶述曾治水言论集》中即明确指出:“人类的历史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记录,同时是与洪水斗争的记录。”

自先秦时期大禹治水起,直到改革开放前,他认为虽然各大江河在修堤防洪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问题并未彻底解决。以长江流域为例,每当汛期来临,极易造成溃堤泛滥灾害,对中游江汉平原而言,都是一场数百万人的生死搏斗。1956年,他针对当时正编写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发表了建言文章《对长江流域规划的几点意见》,论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水威胁的严重性,明确指出:“长江流域规划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防洪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他甚至把参与三峡水库工程讨论所写的文章标题直截了当地定为《论三峡水库的任务应把防洪放在首位》。对此,陶老曾当面对我述及,他深知三峡水库的修建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但考虑到长江中下游,特别是中游荆江地区日益严峻的防洪抗涝形势,他坚定地主张工程尽快上马,并最终促成了这一大型水利工程获准立项开工。

陶老的做法既是遵循贯彻他的治水思想,同时也为解除乡梓同胞的灾难。

水土保持工作要以护林造林为主体

20世纪80年代初,陶老为新出版的《湖北水土保持》所写的《发刊词》中就指出,在中国,“水土保持”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由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提出,为解决黄河径流中含沙量大,导致下游易淤、易决、易徙而采取的一项治本措施。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陶老认为水土保持是一项包括农业、林业、水利等多方面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工程,并以治理江河这一终极目标为出发点,对相关学术理论与治理措施进行了深刻思考。

后,陶老虽未在黄河上任职,却仍关心黄河。他对根治黄河提出的设想是:在中上游重视林业、牧业,贯彻以水土保持为核心的林牧保农方针;在中游晋、陕、豫峡谷进行梯级水库开发,拦洪拦沙蓄清,为下游河槽刷沙创造条件;改造黄河下游河道,使它成为有充分的行洪能力的沉稳航道。1980年10月17日,在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座谈会上,陶老对比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近几十年水灾威胁的严重性、频仍性与水位抬高的原因异同后,结合治理经验,大力强调要把发展林业作为治理长江的根本措施。1982年4月,他在撰写《论江河治本》一文中,回顾总结了我国七大流域的治理实践举措,明确指出,江河的治本办法是在筑堤防洪、水库拦洪兴利的基础上,在整个流域地面运用森林这个武器,调节水源,保持水土,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使旱涝灾害趋于消灭。造林种草等生物措施及筑坝拦水拦泥等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两种有效方法,通常是两种并用。实践证明,以生物措施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主体,再辅以工程措施的方法,是最为有效的江河治本方略。若以工程措施为主,忽视造林,见效虽快,不仅费工多,而且经不起考验。

陶述曾先生的这一思想,超越于仅从水利科学一门学科的视阈去认知治水工程,达到了治水理念上新的高度。

力倡开展水土运动学研究

陶老在长期治水工作中,通过亲临一线工地进行实地行政指挥与技术指导,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与思考,独具睿识地提出应进行水土运动规律研究的卓越见解。

1963年,陶老在《中国农业水利化问题》这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明确提出“全面控制整个流域的水土运动,消灭洪涝旱碱灾害”的观点;并具体阐述道:农林牧副渔各业是根据水土运动的自然规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洪涝旱碱灾害实质上是水土运动不尽符合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要求而发生的。在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季节,水土运动“失常”,就发生了灾害。

以来,陶老的治水实践与言论,始终贯穿着“控制全流域的水土运动,使它适合于人们发展经济的全面要求”这一理论思想。晚年时期,他对进一步推进水土运动学研究,建立这门新的学科更是时时萦绕于心怀。1977年春夏之交,我协助辛树帜先生组织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北京林学院、西北农学院与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一批专家学者撰写出《中国水土保持概论》一书。初稿写出后,将书稿寄给陶老征求他意见时,他在视力严重衰退的情况下,对该书稿提了多条中肯意见。当时参与撰写的专家、学者对陶老的意见表示接受。特别是辛老,他认为采用陶老“水土运动学”的理论观点可大为增强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理论水平,还可促成水土保持学的建立。

精准农业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企业 合作 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校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高校社会职能内涵扩展的延伸,是实现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专门人才的重要措施。它适应了当今世界教育,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大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战略意义: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稳定的实习环境,有助于专业教学的进行。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入企业,有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高校学生的一部分日常学习也可以在企业中完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使高校教学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员工可以到大学中进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管理水平。从而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得到长足的发展。

2 我国校企合作主要模式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发展势力强劲,合作向全方位、多模式、深层次、规范化方向发展。归纳起来我国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

2.1人才培训

学校按企业所需为其培养人才并承担职工的继续教育,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了解最新科技进展情况。宁波江北电大与宁波金田铜业的合作就是典型的案例之一,金田铜业职工参加江北电大的学历教育培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普通文化知识,而且提高了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2订单培养

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校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方式, 充分利用了校企二者的资源优势, 为学校人才的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有效接轨探索了新途径。具体做法是:前期学生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后期学生到企业实习,校企双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将来要承担的职责,共同制定并实施联合培养方案。漯河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与双汇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5年双汇订单班已有毕业生80名,在校生240名,订单班毕业的学生,已经为双汇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双汇集团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他们为自己赢得了人生发展的机遇,订单班毕业生以实际行动展示了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的良好效果。

2.3项目合作

这种合作有的是把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组织起来,携手合作,共同承担国家的各项科技攻关任务或重大工程项目,有的是企业按需要委托高校进行研究与开发或技术服务等。这种主要围绕项目进行的合作,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例如,四川联合大学承担的“料浆浓缩法制磷馁新工艺及装置”攻关项目,每年为农业增产效益达100亿元,为国家节汇6.25亿元。

2.4交流与咨询

学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场所,在师资力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学校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欠缺实践技能的训练。传统学校教育常常不明了生产部门对人才规格的要求,造成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克服这种弊端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甚至包括教师,深入到产业部门实习锻炼,边学边用,相互学习、相互咨询。对于企业而言,可派遣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聘到高校兼职,从事教学工作,还可聘请高校的有关专家、教授到企业中来,为其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举办各种类型的讲习班、训练班等,教授有关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有关学科的理论和实际技能。

3 从当前高校就业形势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大面积扩招,高校在校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今年的企业招聘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行业(企业)和高校三个层面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对校企合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许多高校把校企合作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有些高校给学生联系到实习企业以后就放手不管,从不关心实习的目的和效果,使得学生实习仅仅成了一种应付任务的形式。而企业也没有品尝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甜头,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没有将其与企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起来。

3.2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一些高校在合作过程中,由于缺乏校企合作的外部环境、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许多高校的合作还停留在表面层次,高校教师的教学仍然停留在课堂上,很难到企业学习锻炼,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及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 尚未实质性运作,还没有找到合作“多赢”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3.3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中,校企目标不一致

企业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 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近几年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许多高校寻求合作企业,为学生寻找实习基地,寻求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也是为教学计划的改革开辟新的途径。而企业却愿意从大范围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的员工,这样就限制了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4 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展的原因分析

以上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一种“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的局面,大学生找不来工作,企业找不来满意的员工。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这些问题和不足,分析其根源,主要可以归纳为政府、企业、高校三个层面:

4.1政府层面

高校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不完全适合于校企合作的发展,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缺乏行业对高校教育的有效指导。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结合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4.2企业层面

企业谋求利益最大化,企业培养学生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然而这些投入都是不计入成本的,所以很多企业都宁愿从社会上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不愿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高校学生,从而抑制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企业更不愿无目的的去培养一些有可能成为自己竞争对手的“人才”。高校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社会、全行业的,学生毕业不一定就留在本企业,临近毕业,企业很难留住毕业生,所以这成为了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最关键的因素,有的企业干脆不想参与校企合作,或参与了校企合作但不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核心技术。

4.3高校层面

一方面,高校观念陈旧,许多高校仍然沿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缺乏开阔的思路,教学实践性不强,课程安排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实力不足,师资力量匮乏,有些老教师思想陈旧,由于条件限制不能充分掌握社会需求信息,所以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影响学生对社会新知识的吸收,从而教学与实践之间不能形成一种自然的契合点。

5 我国校企合作改革措施

5.1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理顺校企合作机制

由于历史的原因,高校实验条件不具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所以校企合作首先应该从教师抓起。第一,学校派选优秀教师进企业参加具体的实践工作,一方面教师自身的水平提高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亲身实践对本专业也有了系统的认识,使得教学更接近实际,随着时代的变化学校也好及时制定合理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教学计划,及时更改教学内容,真正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目的。第二,学校教师实行合同制,聘用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三,学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组织学生寒暑假到企业实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

5.2企业联系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促进企业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一直以来都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力量和人力资源,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是因为没有尝到校企合作的甜头。经调查,寒暑假期间多数学生都愿意找份临时工作,然而他们的临时工作多大都与专业无关,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如果有机会,即便是无偿劳动,只要能学以致用,学生会非常做的非常投入。目前企业缺乏优秀的技能型人才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也是高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利用好校企合作的机会,企业和学校将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5.3国家加强宏观管理政策的支持

要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没有国家的相关政策,实质性运作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就目前看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因此国家应尽快出台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政策,推动校企合作向着“多赢”的深层次发展。国家要组织力量抓紧拟定符合校企合作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细则:定期组织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对己出台的校企合作政策、法规等进行学习和研讨;对投资方向准确,把握度精准,效益高的项目,政府要重点扶植,在筹措资金时给予优先和优惠,多渠道、多形式地为校企合作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现在我国校企合作相关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普通高校的合作,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努力。加强中小企业同普通高校的合作是金融危机大环境下的当务之急,如何正确引导我国校企合作,使之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是研究这一问题的意义之所在。由于本人水平和资料有限,只能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和细心观察发现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对于我国校企合作策略问题的分析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探讨,以便从更高的实践层面上去分析我国校企合作,为取得实质性进展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方葛,邵森万.产学合作概论.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2]蔡克勇.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

[3]张秀梅.中国高校与企业合作的现状与前景.教育发展研究,1999(1):52.

[4]张凤都,马天辉.企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继续教育,199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