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家庭环境调查

家庭环境调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家庭环境调查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第1篇

(新疆伊犁州妇幼保健院儿保中心新疆伊宁835000)【摘要】目的:调查本地区不同家庭养育方式与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关系。方法:用感觉统合诊断量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和自制儿童生长发育调查表对2272名学龄儿童进行心理行为问题调查。结果: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59.37%,其中轻度失调32.04%、重度失调27.33%,男童失调发生率(61.30%)高于女童(57.10%) P>0.05,学习能力不足发生率最高(59.24%);城市重度失调发生率高于农村。结果表明:感觉统合失调与矛盾性、独立性呈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呈负相关。结论: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状易成为成人心理障碍的潜在因素,应引起重视,家庭环境、教养方式至关重要,及早干预,可减少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从而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关键词】感觉统合失调;家庭环境因素;学龄儿童【基金项目】伊犁州科技局课题资助项目(YZ201001023)【中国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54-02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of children. Methods: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of 2272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Diagnostic Surv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 and Children'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Form.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SID was 59.37%, among which mild was 32.04%, serious was 27.33%. The incidence rate of SID in 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P>0.05. The highest incidence rate went to learning disabilities (59.24%). Th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orders in urban a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corresponds to contradictoriness and independence; while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ffec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knowledge, amusement, morality, organization and controllability. Conclusions:Children's SID is liable to become potential factor ofpsychological disorder. Theref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family environment, upbringing styles. Only are these intervened early can 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of children be decreased, which is a guarantee of children's all-around development.【Key words】sens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 family environment; children of school age感觉统合能力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已逐渐被认识[1 ],学龄期儿童感觉统合失调(Senseory Integrative dysfunction,SID)是以前庭平衡、触觉防御及空间认知以及学习能力障碍为表现影响身心健康。该缺陷造成儿童学习困难、行为障碍和情绪问题往往是儿童心理门诊的常见症。本调查通过问卷方式对本地区6~10岁学龄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及家庭环境因素调查分析,以探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育儿及寻找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1 对象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整体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农村小学各3所(汉族、维族、哈族学校各1所),在小学一至三年级(6~10岁)学生发放汉文、维文、哈文问卷共2750份,收回问卷2699份,剔除资料不全者,回收有效问卷2272份,有效回收率82.6%,其中农村1333份、城市939份,汉文768份、维文908份、哈文596份,男生1230人、女生1042人,男:女=1.18:1。1.2 研究方法:(1)感觉统合能力评定 选用台湾郑信雄编制并经北京医科大学修订的儿童感觉统合评定量表[2-3],由家长(父母亲)充分理解后共同填写,4项标准分中每项

表1 男女儿童各项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率比较(男= 1230、女= 1042;例,%)2.3 不同年龄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 6岁组为55.93% (66/118),7岁组为60.66% (293/483),8岁组为58.27% (391/671),9岁组为59.75% (291/487),10岁组为60.04% (308/513),各年龄组失调发生率无差异性,χ2 =1.232,P =0.267。2.4 城乡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比较 农村儿童失调发生率59.86%(798/1333),其中轻度失调38.26%、重度失调21.60%;城市儿童失调发生率58.68%(551/939),其中轻度失调23.22%、重度失调35.46%。城市重度失调率明显高于农村,差异具有显著意义,χ2 =77.808,P =0.000,;城乡儿童各项功能失调发生率,前庭功能失调城市低于农村,其余各项无差异性,详见表2。表2 城市农村儿童各项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率比较(城市= 939、农村= 1333;例,%)2.5 不同民族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情况 汉、维、哈族失调发生率分别为:63.80%(490/768)、60.13%(546/908)、52.52%(313/596),差异具有显著性,χ2 =19.062,P =0.001;不同民族轻、重度失调发生率详见表3。表3 不同民族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失调发生率比较(汉族=768、维族=908、哈族=596; 例%)2.6 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关系 感觉统合失调与矛盾性、独立性呈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呈负相关。2.7 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的关系 接受高、中、初等教育的父亲组其子女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分别是50.21%、62.13%、61.64%,χ2=32.253,P =0.000;母亲组分别是51.08%、62.39%、60.00%,χ2 =37.384,P =0.000,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职业为无业、干部、管理人员、个体、工人和农牧民的父亲组其子女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分别是57.14%、46.94%、54.32%、61.55%、60.59%、64.41%,χ2 =52.984,P =0.000;母亲组分别是58.00%、47.20%、61.81%、64.22%、63.30%、62.74%,χ2 =53.243,P =0.000,说明不同职业父母与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有密切关系。2.8 家庭教育方式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关系 教育方式说服、放任、打骂,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58.33%、62.65%、80.90%和26.04%、36.14%、49.44%,χ2 =31.310,P =0.000;父母双方教育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58.24%、72.27%和25.85%、44.70%,χ2 =30.846,P =0.000。2.9 儿童发育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关系 会爬和不会爬儿童,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59.68%、56.12%和27.41%、26.53%,χ2 =8.189,P =0.225;2岁内不尿床和2岁以上不尿床儿童,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55.82%、65.04%和25.92%、29.71%,χ2 =16.273,P =0.000;不撒饭和撒饭儿童,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57.17%、66.42%和24.45%、36.53%,χ2 =31.76,P =0.000。3 讨论3.1 感觉统合失调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伊犁州6~10岁2272名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检出率为59.37%,其中轻度失调占32.04%,重度失调占27.33%,均高于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报道[4-6];各项感觉统合失调发生依次为前庭功能失调占2.82%、触觉防御过度占0.66%、本体能力失调占6.47%、学习能力不足占59.24%。本研究显示:前庭功能、触觉防御、本体能力失调均低于国内报道,而学习能力不足明显高于国内其他报道水平[7-8],且城市重度失调率高于农村,这可能与新疆儿童活动空间较大,能和大自然更广泛接触,一定程度上促进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而学习能力不足,可能与家长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早期认识不足以及教育方面的相对滞后有关。本次结果显示,男女童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无差异性,这与国内其他报道不一致。3.2 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一般因素: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与儿童的年龄、族别有关。本次调查6~10岁组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分别为55.94%、60.66%、58.27%、59.756%、60.04%。结果显示:感觉统合失调的发生并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明显下降。据李旭东等[9 ]对310例儿童6年随访追踪结果报道,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累积发生率33.16%,自愈率为48.13%,说明感觉统合失调问题会进行性加重,且自愈率低,有其他报道认为感觉统合失调与年龄相关,但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改善[10],本调查结果也与之相一致。另外,从不同民族来看,汉、维、哈族失调发生率和轻、重程度分别为:63.80%、60.13%、52.52%和35.55%、31.94%、27.68%和28.25%、28.19%、24.83%,均以汉族>维族>哈族,这可能与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底蕴有关。3.3 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家庭环境因素:本研究在排除了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后,筛选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为:亲密度、亲子情感交流、矛盾性、独立性、父母文化、娱乐性、家庭道德观、组织性和控制性;研究结果发现感觉统合失调与矛盾性、独立性呈正相关,与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道德观、组织性、控制性呈负相关;说明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有显著影响。父母身体状况良好、性格随和、爱好文学,其子女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低;父母身体状况一般或体弱多病、性格急躁或固执、爱好麻将扑克和影视,其子女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高。一些研究显示,家庭氛围越融洽,暴力、争吵、冷漠行为越少,幼儿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就越好[11]。提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越大,家庭成员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越多,越有利于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反之,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程度,家长对儿童的过分保护都将不同程度地削弱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养方式无形中剥夺了子女许多学习的机会,减少了刺激的来源。本次研究和刘宝花等[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均发现过度保护易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3.4 影响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家庭养育方式 本研究显示:教育方式打骂、放任和父母教育不一致性的儿童,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高于说服和教育一致性的儿童,这和王晓笳等[13]报道:家庭争吵(不和睦),对孩子教育方式不良,打骂孩子,不善于说服教育,儿童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的危险大,相一致。婴幼儿期会不会爬与感觉统合失调发生率无明显相关,但2岁以上还尿床和经常撒饭儿童,其失调发生率和重度失调率比2岁内不尿床和不撒饭儿童高;还与亲子游戏、同龄人游戏、玩具数量的多少、活动空间的大小、与家长沟通时间的长短和对儿童未来的期望值呈负相关。对儿童需求满足程度显示:很少满足、合理满足、总是满足儿童的失调率和重度失调率分别为66.67%、59.51%、54.76%和36.23%、26.83%、29.76%;说明欲望很少满足的儿童其失调率高,并且容易发展为重度。父母长期的拒绝否认可使子女缺乏自信、无主见和创造性,使这些儿童因缺乏内驱力而不愿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中,不愿尝试学习新经验,从而易导致感觉统合失调[14]。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建议:①在学龄前期及小学低年级进行感觉统合失调的筛查,以能发现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并对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矫正训练,改善感觉统合能力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注意力和语言、阅读能力,减少多动,提高学业成绩[15];②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家庭、社会环境,家庭教育方式等有密切相关。因此,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父母采取科学育儿的教育方法,学校和老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儿童保健人员定期开展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评估,将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早发现早纠正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结果为儿童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者,教育部门、家长、社会提供了一份十分重要的基础资料,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防治提出科学的依据。参考文献[1]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失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4):186-187.[2]任桂英,王玉凤,顾伯美,等.儿童感觉统合评定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145-147.[3]郑信雄.如何帮助学习困难的孩子[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湾,1992 (第8版印刷).185-190.[4]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44-46.[5]马士薇,张凤玲.上海市幼大班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2,20(8):491-495.[6]单毓芬,李海浪,汪宁,等.南京市鼓楼区2539名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2,21(2):140-143.[7]郭建华,刘言训,赵洪宁,等.8~12 岁市区学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不良行为及家庭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52-554.[8]姜峰,刘晓莉,李若玲,等.家庭环境对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212-214.[9]李旭东,黄悦勤,王玉凤.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历史队列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1):43-44.[10]高燕勤,张秀英,程剑,等.仪征市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调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73-574.[11]王芙蓉.家庭背景与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3):170-172.[12]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3-204.[13]王晓笳,胡珍玉,徐银儿,等.6-12岁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及影响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4):251-252.[14]刘宝花,黄悦勤,王燕玲,等.幼儿感觉统合失调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3-204.[15]黄悦勤,刘宝花,王燕玲,等.北京市城区3~6岁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现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1):44-46.作者简介:林文玉(1972-),男,汉族,福建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儿童保健工作。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第2篇

一、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现状调查

1.父母外出务工形式、时间及监护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中,父母一起出去打工的占到了总打工人数的52%左右,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另一部分留守儿童是母亲出去打工,占了67%左右,而父亲出去打工的在33%左右。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约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而从小就被留在家里的孩子占据留守儿童总数的63%左右,并且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祖父母照顾的,由祖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7%左右,并且有20%的留守儿童的父母都是出外打工超过两年的。另外大约有12%的留守儿童是被姑妈、姨妈照顾。

2.监护人基本情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出外打工,大部分孩子都是由祖父母照顾。根据数据统计可知,照顾留守儿童的长辈,其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到监护人总数的17%左右;50岁以上的,占到了48%左右。监护人的年龄都偏大,而且由于地区原因,这些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受教育水平在高中或是中专以下的占87%左右,其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大约占36%,初中文化的大约占35%,而文盲占16%左右。而父母单独一方出去打工,另一方留守下来,其中父母一方的文化程度在高中之下的,大约占65%,而大部分都是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这对留守儿童的语言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家庭经济状况

农村留守儿童是父母为了改变家里的经济状况外出打工而产生的,所以,大部分留守儿童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是很好。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外出打工的家庭中,大约有97%是为了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而有一部分则是为了让孩子过上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生活,这样的家庭只占10%左右。剩余的86%的家庭,经过打工,每个家庭的月收入为3000~7000元,大约有46%的家庭会把每个月的收入寄回家中,以改善家里人的经济状况,寄回的金额一般在300元左右。而且留守儿童的家里适合学龄前儿童的读物也很少,能够拥有十本以上读物的,仅仅占3%,能够提供5~10本书的,大约18%,而提供1~5本书的则在51%,一本也不能提供的占28%左右。从这些调查结果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语言环境情况十分糟糕,急需解决留守儿童家庭语言环境问题。

二、寄宿制幼儿园在促进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语言发展方面的积极意义

留守儿童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语言环境的不良影响。因此消除家庭语言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留守儿童寄宿在正规的幼儿园,接受正规教育,同时还可以保证留守儿童的安全,能够促进留守儿童相互之间的交流,保证留守儿童不会受到其他孩童的欺负,让留守儿童更幸福地度过童年,从减轻父母的远离带来的伤害。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第3篇

研究中的理论假设主要采用了类型学的方法。在研究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抽样调查、上门访问的方法,将本校所有学生分为优秀、一般、较差三等,然后按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了30个学生作研究对象,共计回收答卷30份,经检查,结果客观有效,问卷质量高,并按照调查工作计划中确立的指标项目分别作检验分析,同时结合图书馆中的资料,作了初步的思考。下面拟从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具体阐述。

一.所处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影响和作用于个体的主要社会环境之一,我国素有“三岁看老”的说法,即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个人一生的重要作用。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大致有三:①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开端,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②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感情和爱的培养,家庭环境对个人而言,其作为感情交流和体验爱的主要场所,无疑较之其他社会环境重要得多,丰富的感情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具有重大影响,家庭环境中的权威形象和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使家庭社会化对个体的心理和观念具有强大的渗透力和塑造力。基于此,在我们的调查中,重点设计了有关这些方面的题目,经过初步的统计分析和基于理论的思考,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颇值得我们思考的。

1.家长态度很重要。大部分父母较为轻视语文这一学科。在被调查的中学生当中,有70%的父母认为相对于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主科来说语文较不重要。而重视程度越高其语文成绩相对越高,重视程度越低其语文成绩相对越差。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家庭藏书量挂钩成绩。语文成绩都随家庭藏书量的增加而上升,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的水平。

3.在家庭学习条件方面,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能在家中上网、父母均为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经常和家人沟通,以及每年有机会外出参观游玩的学生,其语文学习水平相对较高,并达到差异非常显著性水平。

4.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是语文成绩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表明,好的经济条件并不会必然带来好的成绩,但差的经济条件必然会影响子女的语文成绩。我们黄金中学的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家庭外出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少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因素之一,拮据的经济条件往往使学生心理上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同样影响教学质量。

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学生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玩游戏危害极大。上QQ微信聊天是学生写作时错别字连篇的直接原因之一。智能手机的普及让学生抛弃字典,万事问度娘成了很多学生的习惯。

三.对策分析

那么在学校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又如何应对呢?

1.加强对语文学科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多和家长沟通,提高对课外阅读的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量。

2.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克服部分学生的自卑感。

3.加强学生管理,杜绝学生出入网吧现象。积极和家长共同做好对手机的管理。

4.大力发挥好学校图书馆的作用,每周最少拿出一节语文课带学生到图书馆看书借书,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弥补现阶段家庭藏书量不足的短板,以校内补校外,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同伴接纳水平;家庭环境;幼儿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017(2013)06-0010-06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同伴接纳(Peer-acceptance)”是一种群体指向的单项结构,它反映的是群体成员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是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地位及受欢迎程度的反映。一般说来,依据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可将幼儿划分为五类:(1)受欢迎幼儿;(2)被拒绝幼儿;(3)受忽视幼儿;(4)有争议幼儿;(5)普通幼儿。

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指的是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安排,诸如家庭经济收入的安排、使用,家庭陈设的布置,家庭环境的美化等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和追求等等。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是塑造幼儿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裴斯泰洛齐曾指出母亲对儿童进行教育比学校教师更恰当,还声称:“家庭生活必须被看成上帝为教育人类所提供的唯一的外部环境。”“真正教育的最基本的‘外在’源泉。”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即D=f(PE)。其中,D指Development(发展),P指People(人),E则指Environment(环境)。一方面,对于幼儿来说,由于其年龄尚小,还不会主动、自觉地去选择周围的生活环境,因此更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幼儿时期,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的时间最长,这两个方面便成了对幼儿影响最直接并且最大的两个小系统环境。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教育具有保育、教育、养育三结合的特点,幼儿最初的生活经验、行为习惯都要追溯到其教养者身上。日本学者诧摩武俊说:“不管你立足于什么理论,在婴儿期到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的形成(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要素。”儿童良好的行为模式及心理发育的成熟需要一个稳定而有安全感的环境,依恋理论则认为,婴儿与最初的抚养者之间会形成一种内部工作模型(internal working models-IWM)――对他们自己及他人的认知表征――用于解释事件及形成关于人类关系特征的期望。因此,家庭成员的亲密度、情感的表达、知识性等都可能会对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行为模式和交往技能、技巧的习得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从幼儿园方面来说,幼儿入园之后,随着社会活动范围扩大,同伴交往(Peer interaction)也随之增多,同伴群体又是幼儿所面对的一个新系统环境。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更多的是成人的控制,儿童服从;儿童寻求帮助,成人提供帮助;体现的是一种“权威――服从”的关系,双方在心理和地位上存在不平等性,而在同伴的交往中,儿童彼此之间是平等互惠的。

幼儿的生活和观念中往往孕含着以后发展的各种萌芽,包含着许多值得成人思考的东西。幼儿同伴接纳性与其家庭环境的关系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两者呈现的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笔者将幼儿同时置于家庭环境和同伴群体这两个环境系统中,从家庭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理解和分析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本研究主要是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幼儿同伴测量法来考查家庭环境和幼儿同伴接纳性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假设:家庭环境可能通过不同的层面,对幼儿的同伴接纳水平产生影响。

(二)文献综述

1 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社会测量技术(Sociometric Techniques)是对某具体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程度的测量技术,由美国精神病专家莫雷诺(J.L.Moreno)于1934年所创。近年来,该方法被大量运用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

加拿大学者海梅尔(S.Hymel)曾对大量研究同伴关系的社会测量技术的有关研究文献进行细致的查阅,发现大致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分别为:(1)同伴提名法(Peer Nomination):同伴提名法是社会测量技术中最常用的一种,即根据某种人际关系标准,要求儿童提名几个同伴,标准可是正面的,也可是反面的;(2)同伴评定法(Peer Rating):指让儿童对同伴的被欢迎和被拒绝程度作出评定;(3)配对比较法(Pairing Comparion):指根据某种标准,向儿童一一呈现研究中所有可能的同伴配对,要求儿童对每个对子作比较与选择。

2 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A.L.BALDWIN)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的基本频率的方法,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幼儿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用宽容教养方式的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幼儿在这种家庭中成长会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而限制和不宽容家庭中的幼儿则表现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女)也采用观察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处于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她认为:父母对幼儿的限制应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和“惩罚性的限制”,由此提出了三种影响较大的父母教养方式,即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她的研究表明:权威型的家庭中的孩子,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宽容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独立性;专制型家庭的幼儿缺乏社会责任感。

在国内,桑标等人也做了大量关于儿童社会性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其中包括家长的职业、对子女的态度、文化态度、行为模式等各个方面,发现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也有研究表明:老人抚养的儿童其社会适应性高于父母单独抚养的儿童。

(三)研究意义

环境教育儿童,环境陶冶原理说明环境陶冶功能大小与儿童年龄呈反比。家庭是人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庭环境对个体的影响表现为复杂的社会化过程的开始。而后,幼儿进入幼儿园,初次向社会迈进,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形成、社会认知能力获得、人格的健康发展等的催化剂。

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近年来获得巨大发展,如社会测量技术、同伴选择矩阵、社交关系图(The Sociogram)等。同时,关于家庭环境的研究,无论从教育史的横向还是纵向而言都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及其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甚少,笔者尚未找到相关资料。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随机抽取的101名5岁~7岁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及其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找出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有显著影响的家庭环境因素,提出一些相关的意见及建议,引起家长对优化家庭环境的重视,从而促进幼儿社会化的进程。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被试为随机抽取的共106名幼儿,其中大班幼儿48名,中班幼儿58名,年龄为5岁~7岁之间,各年龄组男女比例大体相当。

家庭环境量表是以幼儿的父母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分别使用同伴接纳测量法与家庭环境量表对被试及其家长进行调查。

1 同伴接纳测量

采用提名法来估计幼儿在同伴中的受欢迎程度,其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利用访谈法让幼儿看着班上的小朋友说出他们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小朋友。提名法最多可选12名,没有最低的限额(可选可不选),每个幼儿都可获得正提名和负提名,然后在班级内标准化。根据标准化后的“最喜欢”(LMz)和“最不喜欢”(LLz)得分来计算社会偏好(SP=LMz-LLz)和社会影响力(SI=LMz+LLz),其中,社会偏好指儿童被同伴喜欢的程度,而社会影响力指儿童被同伴注意的程度。根据表1,可以分为:受欢迎组幼儿21名;被拒绝组幼儿21名;被忽视组幼儿18名;有争议组幼儿23名,普通组幼儿18名。

2 家庭环境量表

家庭环境的测量是采用美国心理学家Moss等编制,费立鹏等人于1991年修订的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该问卷总共包括90个项目,可分成10个分量表。其中包括的10个方面有:(1)亲密度(Cohesion),即家庭成员之间互相承诺、帮助和支持的程度;(2)情感表达(Expressiveness),即鼓励家庭成员公开活动,直接表达情感的程度;(3)矛盾性(Conflict),也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公开表露愤怒、攻击和矛盾的程度;(4)独立性(Independence),即家庭成员的自尊、自信和自主程度;(5)成功倾向(Achievement Orientation),是将一般性活动,如上学和工作变为成就性或竞争性活动的程度;(6)知识性(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即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7)娱乐性(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n),即参与社交和娱乐活动的程度;(8)道德宗教观(Moral-Religious Emphasis),即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9)组织性(Organization),即安排家庭活动和责任时有明确的组织和结构的程度;(10)控制性(Control),即使用固定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的程度。测量结果是每个家庭在这10个方面都有一个得分(1分~10分之内),同时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并建立了中国常模。

(三)施测过程

班级教师利用幼儿区域游戏时间,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幼儿和最不喜欢的幼儿。利用同伴提名测量的信息在班级内进行班级标准化转换,获得对幼儿进行受欢迎组儿童、被拒绝组儿童、被忽视组儿童、有争议组儿童、普通组儿童分类的可靠资料。

为了匹配幼儿与家长的问卷,在填写时要求填写孩子的姓名。该研究发出问卷106份,回收103份,其中数据完整的有效问卷共为101份,最终进行统计分析的有效样本为101人。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采用SPSS12.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的分析和统计。

三、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及其家庭环境关系的测查结果

如表2经过方差分析可以看出,五种类型的幼儿(A:有争议组;B:普通组;C:被忽视组;D:受欢迎组;E:被拒绝组;下同)在亲密度、控制性上主效应极其显著,在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上主效应显著。主效应显著要进行两两比较的q检验(表3、表4、表5)。通过方差分析,各类幼儿在矛盾性、独立性、成功倾向、娱乐性、组织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在亲密度上,被忽视组明显低于有争议组(q=0.63)和普通组(q=0.72),差异显著;受欢迎组也明显低于有争议组(q=0.69)和普通组(q=0.79),差异显著;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从情感表达上看,仅受欢迎组幼儿显著高于普通组(q=1.0),其他组差异不明显。在矛盾性上,在被调查样本中,各组之间并未发现有明显差异。

根据表4可以得出,在独立性、成功倾向上,被调查样本中各组之间差异并不明显。从知识性方面来看,被忽视组高于有争议组(q=1.54)和普通组(q=1.50),差异显著;其他组差异不显著。

由表5分析可得,在道德宗教观上,被拒绝组明显高于普通组(q=1.06)和被忽视组(q=1.06),差异显著;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从控制性上看,有争议组显著低于普通组(q=1.25)和被忽视组(q=1.14),差异显著;其他组差异不显著。从娱乐性、组织性上来看,被调查样本中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四、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及其家庭环境关系的分析与探讨

在该调查中,笔者发现各类型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某些要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如下即幼儿同伴接纳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亲密度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

在该调查中,受欢迎组和被忽视组在亲密度得分显著低于有争议组和普通组。亲密度得分较高,可能是由于父母过度保护、过度纵容,容易出现溺爱,养成幼儿任性、自私、偏激、脆弱、难合群的特征,因此多表现在普通组和有争议组。亲密度得分较低,多表现为两种类型:受欢迎型和被忽视型。亲密度低的家庭可能由于和父母的亲密较少,缺乏安全感,就会导致幼儿消极、冷漠,使幼儿被群体忽视;亲密度低,也可能是受欢迎型父母的“撤回爱护”。周宗奎认为,撤回爱护也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的爱的表达方式,多表现在受欢迎家庭中。父母跟幼儿的亲密不仅仅是一种感性的东西,而且是一种较理性的情感的流露。

(二)情感表达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

在该调查中,受欢迎组在情感表达上得分较高,并显著高于普通组。人们常说:“父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父母爱子女是天性。”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幼儿更能感受到其父母的爱,进一步的亲近父母、信赖父母;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有助于培养幼儿乐观、自信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在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中,满足了幼儿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从另一层面讲,亲子间的交流能促进亲子关系,有助于民主和谐家庭的建立,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并掌握了一些交往技巧和技能,习得一些亲社会行为模式,从而促进其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知识性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

知识性是指父母对政治、社会、智力和文化活动的兴趣大小。知识性得分高的家长往往文化层次较高。一般认为,家长的文化层次高,教育能力强,会选择和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效果也较好。但在该调查中,被忽视组幼儿家长的知识性显著高于普通组、有争议组,这与很多研究相反。可能是由于被试中被忽视组的父母文化层次虽然较高,但大多从事一些较疲劳的脑力工作。父母因为职业等方面的原因,没有时间与幼儿多接触、多交流,忽视了对幼儿的教育,使得幼儿不善于交往也不乐于交往。

(四)道德宗教观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

道德宗教观是指父母对伦理、宗教和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在调查中,也就是道德宗教观得分越高,幼儿就越趋向于被拒绝型。中国传统的道德宗教观较强的家庭,有时便会倾向于父母合法权力扩大化,隐性的家长意识强调子女的服从。在这种家庭环境下的传统的伦理道德多为冰冷的道德律令,与幼儿的真实的生活相反。即使父母与其子女沟通也是命令式沟通,父母虽然可能十分娇惯子女,也可能常常惩罚、羞辱子女。孩子自幼就从父母的表情中体会到什么是“住嘴”“不能”“不准”。这类家庭强调角色权威,常使用罚戒手段,家庭关系紧张,使幼儿在同伴中孤僻、被动、难合群。普通组和被忽视组得分显著低于被拒绝组,由于家长道德宗教观薄弱,没有一个合理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子女,其子女往往被父母所“同化”,是非观念、道德标准较弱,在与同伴交往中不知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阻碍了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既是一笔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也是开展民主合作家庭教育的巨大障碍。

(五)控制性对幼儿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

中国家庭的行为模式大多表现为规矩和控制,控制往往通过规矩来实现。传统的父母十分看重“规矩”二字,并以此来作为评判孩子优劣的价值标准,家长较多地使用固定的家规和程序来安排家庭生活。从控制性上看,有争议组显著低于普通组和被忽视组。普通组和被忽视组重视控制性,一方面使得孩子很懂“规矩”,另一方面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时,父母往往采用加压、强迫的态度,强迫幼儿做不愿意做的事,以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幼儿的感受,有碍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从而影响了幼儿的同伴关系。而在控制性偏少的家庭中,幼儿多倾向于有争议组,这基于有的父母的思想认为孩子年幼无知,所以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是,因而觉得这一年龄阶段的一切行为都不具有是非意义。此环境下的幼儿有一定的交往能力,但是非意识往往较弱,在交到一部分好朋友的同时也被部分幼儿所“拒绝”,趋向于有争议型。所以,父母在引导孩子掌握一定的规矩的同时,约束、调教和引导应该是合理的,而不是限制和强求。

(六)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在矛盾性、独立性、成功倾向、娱乐性和组织性上无显著差异

在该研究中,笔者并未发现幼儿同伴接纳水平在矛盾性、独立性、成功倾向、娱乐性和组织性五方面上差异显著。从矛盾性上来看,可能是被试样本中各类型幼儿家庭本身就无明显差异,也可能是由于社会期望效应促使幼儿家长不愿意暴露家庭中的一些问题;从独立性上来看,一般认为独立性得分较高的家庭,其子女独立性也较强,并且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在该研究中各类型幼儿家庭在独立性上差异不显著;从成功倾向上来看,可能是由于当前工作中竞争日益激烈,处在各岗位的家长大多认为工作、学习是一项竞争性活动,所以差异不显著;在娱乐性上,从各类型幼儿家庭娱乐性的平均分(M)上来看,其得分都较低,说明被调查样本中的家长对家庭娱乐性普遍存在着不容乐观的态度;从组织性上来看,被调查样本中各组均无显著差异,在平均分(M)上得分也都较高,笔者认为是因为现在家庭中的家庭活动大多表现为:父母上班、幼儿在幼儿园,都有良好的结构和明确的组织性。

家庭环境调查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精神卫生;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B 8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9-0812-0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 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CHEN Ding-wan*, HE Fan, LIU Bi -yao. * Department of Public Health, Zhejiang Medical College, Hangzhou(31005 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 o provide evidence for decreasing the incidence of mental problems. Meth ods A total of 1 070 primary school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erequestionnaired with SCL-90 and Family E nvironment Scale(FES).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 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ctors of SCL-90 and FES. Results Eachfactor of SCL-90was negatively relative to cohension and organization, and positively relative t o conflic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hostility and paranoid idea tion with intellectual-cultural orientation and active-recreational orientatio n,and negative correlations were found between phobic anxiety and expressiveness.Conclusion The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ntal heal th is relative to different family environment. Family relationship improvementcan improv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 Mental health;Family characteristics;Factor analy sis,statistical;Students

中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众多因素 中,家庭环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因 素密切相关[1-2]。为揭示家庭环境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寻求合理有 效的家庭干预策略,降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笔者使用典型相关分析的方法探 索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家庭环境特征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某市小学3所、初中2所、高中2所,并以每所学校随机抽取3 个班级, 共计21个班级1 070名学生。其中小学生455人,初中生306人,高中生309人;男生515人, 女生555人。

1.2 方法 家庭环境特征的评定使用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 cale,FES),主要用于描述不同类型的家庭社会和环境特征[3]。该量表含有10个 分量表,分别为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 观、组织性和控制性。该问卷的中文版(简称FES-CV)由费立鹏等人经过3次修订,有较好 的信度和效度[4]。

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是评定心理健康水平最常用的量 表之一,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其他等10个症状因子[5]。

1.3 统计分析 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SAS 9.13统计软件完成。

2 结果

2.1 SCL-90量表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典型相关分析 见表1。对SCL-90量表的 各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各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共可得到9对典型变量,其中前3组典型 变量相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8 7,0.325 2和0.202 4。从表1中还可以看出,这3组典型 变量解释了总变异的86.58%。

2.2 各因子与前3个典型变量的标准化典型系数及相关系数 由表2,3可知 ,代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变量V1反映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 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反映家庭环境特征的典型变量W1则反映了亲 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3个方面。同理,V2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敌对和偏执,W2反映了家 庭环境的知识性和娱乐性;V3反映了中小学生的恐怖心理,W3反映了家庭环境的情感表 达。其中V1和W1,V2和W2,V3和W3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99,0.325和0.20 2。

3 讨论

分析结果显示,家庭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情感表达对中小学生的 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大的影响。家庭是人社会化的最早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因此家庭环境对 人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阻碍和扭曲个体的正常社 会化的过程,是个体心理问题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的矛盾冲突、家庭成员的关系紧张 等都会增加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概率。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良又会给整个家庭 带来很多的问题,反过来影响家庭环境的健康状况,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根据典型相关分析的结果,在3组典型变量中,以第一组的典型相关系数最高,而且家庭环 境的亲密度、矛盾性、组织性3个因子与SCL-90的10个因子均有密切相关,其中矛盾性得分 与SCL-90的10个因子得分呈正相关。由此可见,对于家庭干预应从亲密度、矛盾性和组织性 3个家庭环境特征入手,以此作为干预的重点。亲密度反映家庭成员间互相关心、帮助、支 持的程度,矛盾性反映家庭成员间公开表示愤怒或矛盾的程度,组织性反映家庭成员安排家 庭活动或承担家庭责任中有无明确规定的程度。这几个因子主要描述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关系 的情况,包括紧密程度和相互支持的程度。社会支持对人们增进心理健康方面起到了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个体的社会支持多数来源于家庭。由于年龄和时代的差异,中小学生与父母对 不同行为的认同程度截然不同,思想观念也格格不入,造成与父母关系的紧张,甚至引起矛 盾的激化和冲突。因此,这类家庭的中小学生得到的社会支持就相对较少,是造成心理问题 的根源所在。所以,干预策略应该以改善家庭关系,尤其是中小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为主,以 减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4 参考文献

[1] 谢虹,艾宪淮,朱宝俊.家庭环境与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中国行为医学 科学,2001,10(5):478-450.

[2] 陈虹,姜吉吉,苏林雁. 家庭环境与儿童少年行 为问题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2):155-156.

[3] REY JM,SINGH M,HUNG SF,et al.A global scale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thefamily environment.Arch Gen Psychiatry,1997,54(9):817-822.

[4] 费立鹏,郑延平,邹定辉.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