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劳动技术教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北师大附中;劳技教育;特色;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77-02
从2013年6月至12月,笔者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五个月的实习,这一段时间的实习让笔者亲身感受到了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浓厚氛围,也目睹了劳动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作用。在实习生活即将结束之际,笔者将实习期间的学习所得写下来,希望能将这几个月的美好生活用文字保存下来,同时也可以对这几个月的所获、所感做一个总结。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响应国家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号召,积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历经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却从未间断过。如今,北师大天津附中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浓厚,设施齐全,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五十多年来附中人始终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被天津市教委确定为首批24所特色高中学校之一。
一、北师大天津附中劳动技术教育的特色
实习期间笔者翻阅了北师大天津附中的相关资料,粗略了解了其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劳动技术教育在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经过六十余年的不懈坚持与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劳动技术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与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也因其卓越的教育教学成果而闻名全国。
(一)开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最基本的办学理念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劳动技术教育的开展也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既注重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又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以来,不断加强校办工厂的建设,建成了自己的劳动教育基地,即使在“”期间全国教育严重受阻、教学受到重大破坏的大环境下,也没有放弃开展劳动技术教育。
在大力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同时,北师大天津附中也十分注重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真正做到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在全面育人理念的指引下,附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二)开展教育理论学习,紧跟社会发展步伐
人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进的思想才能让行动紧跟时代的步伐。北师大天津附中的领导和教师充分认识到了理论的重要性,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自学、进修、网络培训等多种方式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置身于附中的校园,时时处处能够感受到浓郁的学习氛围,也正是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让附中能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学校的发展能够紧跟社会的发展步伐,走在全国各地劳动技术教育的前列。
附中教师的乐学和善学精神是笔者这段时间内感触最深的一点,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个个都是被荣誉和称号笼罩着的,这些荣誉足以让他们功成名就、生活无忧,但他们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依旧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形成了一种浓厚而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
(三)强化劳技教育研究,以科研带动发展
成功的教育需要将先进的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进行科学研究,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调查,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法,以科研带动实践,才能促进学校的更好发展。这一点北师大天津附中做得很好,该校历来注重劳动技术教育和技术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导和教师都有着极强的科研意识,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教学提出和解决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附中多次完成了国家、天津市以及河西区的重大劳动技术教育科研课题,受到了各级部门和领导的好评。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率先开展技术教育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的实验研究,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学校劳动技术教育的不断发展。
(四)以学生的健康为本,让学生健康成长
众所周知,身体健康永远是第一位的,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一切都是空谈。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直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将体育课程与劳技课程相结合,通过让学生参加生产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五)实用性的技术教育,提升学生技术素养
北师大天津附中注重开展实用性的技术教育,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了开展好技术教育学校制定了专门的教学计划,在校期间学生要多次进厂劳动,到毕业时每个同学都基本上掌握了车工生产技能,达到简单图纸能看懂、普通量具会使用、型号设备开得动、一般零件能制作的目标。这就使得学生的技术素养大大提高,从而为他们走出学校尽快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中还注重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教育提升劳技教育水平,学校投资500万元建设覆盖全校的光纤宽带校园网,建立起了学校综合管理系统、电教资料查询系统、学科资源库、moddle数字教学平台等办公和学习平台,该校的信息技术设施、达到了全国一流的水平,其网络端点覆盖了每个办公室、教室。为了开展好信息化技术教育,让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学校“为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每个教学班教室均配备电脑和投影机,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和办公的数字化与信息化。”①学校还开展了机器人教学活动,建立了机器人试验研发室,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国际机器人竞赛中附中师生多次获得大奖。
二、附中劳动技术教育显特色的原因――正确的选择
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特色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成功,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几大正确选择。
(一)正确办学方向的选择
1.发展理念――科学育人、务实创新
多年来,北师大天津附中秉承天津十三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传统,立足时代对教育发展的要求,坚持做到科学育人、务实创新的目标。为此,学校确立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能够服务国家和社会,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在这些科学、务实的思想指导下,北师大天津附中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育人方针――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在此思想指导下附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最终建立了服务性的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工作重心引导到为学生的尽快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优良服务上去。学校还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努力把教育教学行为变成实现教师自我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校采取了不同的施教原则,对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开设“提高班”,增加他们的自由支配时间,开放图书馆、教师资料室等学习资源,并根据需要请优秀教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辅导,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狠抓养成教育,着力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并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二)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的选择
1.规范合理的办学章程
为了确保学校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走下去,北师大天津附中制定了自己的办学章程,章程的核心内容是:学校要以“科学、务实”为办学精神,要形成“求实的校风,严明的校纪”,学校必须以教学为中心,通过科学管理,精心培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要着力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附中人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是积极落实这一章程,力求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2.高效、完善的管理体制
北师大天津附中成就的取得还得益于其高效、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有几方面内容:第一,成立教代会。职责是代表教职工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校长要与教代会互相沟通,使他们成为校长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充分发挥了教师的智慧。第二,实行教师聘任制。这是附中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聘任制引入了竞争机制,让人才能够合理流动,最终优化了教师、干部、职工队伍。第三,建立了劳酬紧密挂钩的分配制度。学校实行了自费结构工资制,按课时和岗位补贴报酬,使得待遇和劳动总结挂钩;第四,实行校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扩大了校长的办学自,让党支部能够集中精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三)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选择
北师大天津附中在教师的培养与引进方面有着优良的历史传统,学校在对已有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有几种措施,一是鼓励和资助他们攻读研究生学位;二是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北师大研究生课程班进修学习,已有90多名教师通过这种培训达到了研究生水平;三是实行师徒制,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1]。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针对青年教师专业知识宽厚、思维敏捷、精力充沛,但缺乏经验、教学随意性强等特点,学校通过党课、谈心等形式加强他们的职业理想,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通过把教学活动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注重为他们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除了培养之外学校还注重引进优秀教师,不断调入骨干教师,外聘高级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为附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后盾,也为其劳动技术教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科研型教育的选择
好的经验源自不断的实验研究,附中领导班子及全校教师都具有很强的科研意识,教职工经常会参加相关的教育科研动,学校也会定期召开教育科研经验交流会,让教职工彼此学习科研经验,聘请专家举办科研讲座,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附中与全国三十多所学校一起建立了科研共同体,创办了自己的学报《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在全国多个省市得到了不错的反响。2006年学校提出了“科研型教育”的学校发展战略[2],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附中逐步形成了科研型的教育文化,校内科研氛围浓厚,科研成果也较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三、在附中实习期间的几点切身感触
(一)附中人具有不言放弃的精神
北师大天津附中师生具有一种不轻言放弃的精神,正是凭着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附中的劳动技术教育走过了五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正是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让师生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多次在国际机器人大赛中、国内科技创新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北师大天津附中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学校开设了大量的校本课程和活动课程,还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开设了选修课,如算法与程序设计、简易机器人制作等,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爱选择相应课程,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北师大天津附中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社团和社会活动,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各项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四)充分发挥校园环境的陶冶功能
美好的环境对人有着教育和熏陶作用,北师大天津附中人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很注重通过独特的校园布置来陶冶学生的情操,这一点在笔者第一次踏进附中的校门时就深刻的感受到了。学校绿树成荫,环境宜人,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场馆营造了浓郁的学府氛围,时空广场等特色建筑彰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无一不给学生以感染和鼓舞,激发他们勤奋学习。
踏着辉煌一路走来,附中人信心满满,如今,附中的广大师生正在传承优势中创新发展,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断努力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前行着,也坚信附中人会创造出更加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徐慧敏.培养青年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C].在改革中奋进――实行校长负责制10成果精粹集,1994:154.
[2]北师大天津附中.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的丰硕成果[J].中学教育理论与实践(附中内刊),2012(4).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对策
中国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继续前行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依然没有改变,经济成长方式粗放,增长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竞争力不强,史上最穷的“世界老二”让人倍感尴尬。面对内外交织的各种矛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毋庸置疑,职业技术教育对于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棘手问题扮演着关键角色。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中国即使已经取得了劳动力成本的竞争优势,也必须在劳动力职业技能方面确立比较优势,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需要契合国民较高的期望值与较为完善的社会支撑体系,实现职业技术教育“计划指令式”办学模式的轻盈转型,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巧实力”,完成国家设置的特定教育目标,承担社会赋予的责任,全力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不遗余力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全面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应对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最终实现社会和谐的重大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给职业技术教育带来挑战
不确定性(uncertainty)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变化无常、捉摸不定和不可预知的状态,不能够确认运动轨迹,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难以用一定之规去捕捉和约束,造成人们认识上困惑不已,实践中不知所措。
本质上,不确定性源自社会系统本身固有的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相干性、临界性、自组织性和自强化性。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根据不确定性的特点,一般可把不确定性分为四类:
客观不确定性。是指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在生产生活中、在经济管理领域里,客观不确定性大量存在,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客观不确定性似乎是或然的、随机的、杂乱无章的、不得而知的,但实践表明,如果同类的随机现象大量重复出现,它的总体就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主观不确定性。是指对于同一个客体,不同的主体或同一主体在不同的时刻会得出不尽相同的判断,有时甚至迥然有别,其差异事先难以预见。主观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人的有限理性和认知模式的差异性。除了每个人遗传基因先天的、固有的差别外,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价值取向、文化特质、性格气质、生活习俗、决策偏好乃至对事物做判断时的心情和天气,都是产生主观不确定性的诱因。
过程不确定性。是指在执行、推进的过程中发生的不确定性。即便客观环境和任务是确定的、既定的、可预见和可控的,主体的指令和决策也是清晰的、正确而坚定的,但由于普遍存在的随机干扰、偶然事件、突发、信息时滞或不可抗力,联结主体与客体、愿望与结果的过程,仍然充满不确定性。
博弈不确定性。是指在对局、博弈和互动中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它表明人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一厢情愿,自说自话,只考虑自身,还要充分考虑到竞争对手或利益相关者的动态,要对竞争对手可能的反应提前加以反应。
从一定意义上讲,客观不确定性、主观不确定性和过程不确定性等前三种不确定性与博弈不确定性无法等量齐观,因为这些不确定性差不多都是一次性的、单向的、静态的、单层次的、自身的、可控的、小概率的、信息充足的、部分可相互抵消的、有统计规律的,化解不确定性的时间也是相对从容的。然而,博弈不确定性涉及的却是多次、双向(甚至网状)、动态、多层次、多方、多因素、不可控、非小概率、信息不足,非但不能相互抵消,反而互为因果且不断强化,无统计规律可寻,无先前经验可借鉴,化解起来常有时间压力。
不确定性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无论是自然灾害的频繁爆发还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无论是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幻莫测还是社会矛盾冲突的不断加剧,都意味着稳定性、精确性、可预测性已日益被变革性、模糊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代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急促的“不确定性”,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充分享受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时候,又不得不体验经济成长带来的烦恼,一切都似乎来无影去无踪,让无限期待的愿景充满了悬念。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一再表明职业技术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之间存在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关系。尤其在当前,劳动力、商品生产和服务以及社会生活的较高成本伴随着不断增加的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强化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不可预见性。为此,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把握先机,劳动力就要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个体需要具备更加宽泛的职业胜任能力。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带给职业技术教育空前的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劳动力就业和劳动力市场治理的风险
劳动力就业群体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似乎要失业、职业资格失去其价值并被废弃、遭遇劳动力市场排斥以及就业渠道萎缩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些风险也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变革的机会,就业人员需要经常在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开发的不确定性之间做出取舍,由于个体并不能够保证所做出的选择在劳动力市场里具有其特定的价值,因此,做出良好选择通常是困难的而且极具风险性。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劳动力市场选择行为的短期性
未来关键经济领域的发展具有不可预见性,人们难以做出自信的预测,造成个体、企业和组织行为选择时限的短期性。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的不确定性导致人们行为策划的时限缩短,时间越长,风险越大,职业技能开发的公共政策以及个体和公共机构的决策必须基于有限知识尽可能在短期内做出,个体只能基于自身所具有的职业资格在短期内开发职业技能,为此,必须调整就业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衔接,缩短持续时间,以便降低风险。
(三)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
首先,需求波动导致更大程度的就业不安全感,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更加难以描述和预测;其次,伴随着传统集体性工作组织的日渐式微,企业员工个体主动创业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新工作方式的采纳必然产生新的工作组织形态,在这样的工作组织中开展职业技能开发必然影响个体行为和集体行为之间的磨合,使个体在就业时产生所需职业胜任能力的不确定性;第三,新近投放到劳动力市场的就业人员增加了高龄和边缘化在职员工的不安全感,前者只具有最起码的职业资格并依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来确认个体需要接受的职业技术教育,维系自身工作岗位的安全性,而后者虽然享有绝大多数企业的长期就业保障,但两者的互动增加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强了职业技能开发的复杂性和工作岗位轮廓界定的模糊性
随着工作组织的转型,涌现出许多与传统的工作岗位轮廓迥异、轮廓特征难以描述的新型工作岗位,产生了并不完全适合用传统方式来界定的职业资格,传统工作岗位的特征和分类越发难以反映职业活动的现实状况,而且不确定性劳动合同对招工、就业指导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个体和企业难以预测未来就业和职业技能开发的雏形,职业技术教育机构、政策制订者以及利益攸关者难以认清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五)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难以确定
不断变化的就业类型、不断扩大的劳动力市场让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术教育与就业之间业已存在的一致性规范支撑关系遭受到新的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获取途径的挑战,要维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职业技能与就业水平之间的一致性异常艰难,即使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正式纽带,但其开端职业技术教育(IVE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变化,需要重新分析工作岗位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需求关系,解构传统职业技能,用专门的“活动”元素来建构职业胜任能力,开发企业管理实践的新型工具,更加关注职业行为所需要的横向认知能力。
(六)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导致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路径更加复杂,需要重新调整开端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模式
当前,传统职业技术教育的获取路径遭受质疑,而向职业胜任能力导向路径转换的新型职业技术教育又充斥了不确定性:首先,人们尚不能够清晰区分开端和开端后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相互切换、重新调整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以便个体的整个人生都从中受益;其次,人们并不知晓如何才能给予个体更大的优先发展权,基于自身先天禀赋与所预测的职业技能差距,在任意时间挑选特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自主开发和确认职业胜任能力,把失业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实现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和就业回报率的最大化。
(七)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供给的难度
课程是教学内容的集中展现,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必然也是变化不定的,以便满足不同社会化伙伴以及各种利益攸关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需要。由于它们对学习目标的定位、教育资源的使用方式千差万别,导致课程研发供给更加困难,需要综合考量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衔接、学习内容和学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人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以及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学习结构之间的联接等复杂因素,让职业技术教育切实体现终身学习的精神本质。
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整个社会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造成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迫使现代经济需要市场、组织和企业拥有相当的灵活性,企业、职业经理人、企业员工、投资者和国家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制订当前难以预测的经济发展计划,这对职业技术教育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开发过程更加复杂,个体和组织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以及就业途径的获得充满了风险性,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变得扑朔迷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开发劳动力市场和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恒定因素,成为预测未来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需求和供给不可回避的要素。可以说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必要前提。
首先,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成为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基础性驱动力量。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剧了职场、岗位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职业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度,迫切需要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找寻自身发展的逻辑原点,挖掘内涵,拓展外延,加强与就业的关系,增进与实际工作之间的联系纽带,消除职业技术教育到就业过程的转换障碍,提高应对全球化经济发展压力的能力,满足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企业组织变革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等多方面的需求。
其次,大规模劳动力流动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内生性驱动力量。劳动力跨国、跨地区、跨界流动是开放型经济成长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的“黄金期”,劳动力跨地区、跨城乡大规模流动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开放的中国经济也导致劳动力在世界范围跨国、跨界纵横驰骋,不断增强的劳动力流动性客观上要求中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更具灵活性、兼容性和参与性,逐步建立起更加便捷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更加有效的结构化职业资格体系,完善各国各地区各行业职业资格体系的认证和对接机制,实现跨时空劳动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第三,基于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创新既是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也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力支撑力量。科技创新、尤其是通信技术领域的全球化扩散在给现代生产和现代服务带来空前繁荣的同时,也造成先进制造业体系建设、现代企业组织变革以及就业前景的不确定性,“极化”了职业技术教育对数字工具等新技术运用能力培训和再培训的需求,需要职业技术教育建立适宜的职业资格体系,在更加宽泛的领域对职业胜任能力、职业知识更新以及职业技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诠释。
第四,生产实践过程的不确定性是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活水源头。实践出真知,“计划赶不上变化”是生产实践的常态,人们惯常的行为模式经常遭遇到职场环境不确定性的侵扰,而开展持续性的学习是员工在不确定性的职场里应对变换情境的不二法则。为此,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传授自我导向的学习方法,努力增强员工职场在职学习的能力,提供的学习内容不仅要聚焦在技术性知识的获取上,还要扩展到新型价值、新颖行为密码等“软性”技能的获得以及对过去知识经验的重新模块组合,增进就业,提高个体的经济社会地位,拓展公民意识和行为模式等教育价值,掌握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职业技能。
三、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对策
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其高度的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开发对于拥有较高职业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无处不在的技术革新步伐以及先进国家和地区人口结构的变迁,导致整个世界对职业技术教育高度关注。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普及中学阶段教育之后已经开始拓展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的高职教育。与此同时,许多欧洲国家已经在普及全民义务教育、中学阶段教育以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表明:凡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上投资巨大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获得的利益也最大,那些生产了最多知识和信息的经济体也是最有效率的现代经济体。为此,中国必须奋起直追,基于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
(一)强化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
随着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加剧,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深刻认识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复杂性,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和强化上。职业胜任能力是实施职业技术教育和获取职业资格之间的桥梁,是建立劳动力市场关系的基础,是特定职业领域正式学习的结果,满足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职业胜任能力的价值体现在特定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它是职业技能和职业资格的“内核”,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灵魂”。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必须从过去主要关注工作岗位职业技能的获取转到今后职业胜任能力的培养上来,把个体职业胜任能力的强化置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心地位。
(二)加快落实终身学习战略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人们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适宜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应对劳动力市场职业技能长期需求的不可预见性。终身学习倡导在人生的任何阶段都要坚持学习,强调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的补偿作用,通过继续职业技术教育等路径获取必要的职业技能。为此,职业技术教育要不断增强主要由供给与需求策略之间的不匹配所产生的吸引力,增加职业技术教育供给的有效性。
(三)不断增长个体才干
在不确定的经济发展环境里,个人具有自身建构职业开发路径的“才干”、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建立劳动力市场风险治理的个性化策略异常重要。为此,个体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安全系数的劳动力市场,接受适宜的职业技术教育,降低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风险,确保安全、稳定的就业;其次,个体要延伸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时间,积极参加继续职业技术教育,提升拥有更高学历和就业资质等职业资格的保障水平,确保个体拥有较为宽泛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胜任能力,实现就业资本的最大化,防范和控制风险;第三,个体要变换职业培训类型,改变行为模式,选择短期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实现灵活就业和自我就业,规避劳动力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
(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实现“教”与“学”之间技术创新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全力开发先进的教育技术,重视开发职业胜任能力数字化的学习工具和文件,加速远程学习平台的建设,开发网络在线工具,分享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课程,灵活选择学习路径,优化学习进程,勾画网络时代的个性化教育计划,增强网络学习的实践技能,实现个性化路径学习,满足终身成长和人格塑造的个体需求,显著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五)设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奖励基金,提升经济发展不确定性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水平
设立教学奖励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职业技术教育教与学的中心地位,促进教师更好地驾驭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奖励基金应该主要面向教育教学工作业绩卓越的专家型教师,鼓励他们深入研究教学艺术和规律,组织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出版学术性期刊,提供教师职业技能开发的特殊培训课程,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有效渗入课堂教学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教给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做”中学创新的最直接、最可能产生效益的课程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认识和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紧密结合,有助于知识和能力在学生身上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在组织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时,无论是劳动观点的树立、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训练,都要立足让学生动手做这一特点。“动手做”不仅仅是“跟着做”、“模仿做”等简单、机械的操作训练,而是要在学生手脑互动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下手”和“怎样动手”。
当前劳技课的一般教学模式:导入新课,讲解示范,学生活动,评议总结。而其中“讲解示范”环节只注重制作方法和技能的传授,导致创造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的“动手”,虽然易于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因缺乏学生积极探究的动脑过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长此以往,就会使其头脑中产生一定的思维定势及依赖他人、盲目从众的心理。
我在执教五年级《杯垫》一课时,对劳技课的结构作了适当的改革。第一步,出示杯垫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二步,在“实物投影”下,指导学生分析杯垫的制作结构并学习解剖杯垫的方法;第三步,学生一边解剖杯垫,一边讨论制作杯垫的方法;第四步,学生动手制作杯垫。我把作品的“结构分析”和“解剖方法”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确,在发挥杯垫功能的前提下,每位同学都可以从材料的选取、形状的设计等方面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事实证明,我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仅使80%的学生完成了杯垫的制作,所制作的杯垫千姿百态,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从“动手做”到“动脑做”,让学生在“做”中了解原理,探究制作方法,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应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举一反三,制作出不同样子的作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手脑并用”。
二、合理利用校园资源
要做到让学生手脑并用、真正动手做,还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动手操作、亲身实践的空间与时间。学校为了满足学生劳动实践的空间,在校内开辟了占地四亩的劳动实践基地,基地内分成三大部分:一是趣味种植区,种植内容有蔬菜、粮油作物、花卉、果树等;二是趣味养殖区,饲养猪、羊、鸡、鸭、鹅、鸽子、蚯蚓、当地的淡水鱼、金鱼等;三是制作活动室,活动室内配有木工、小五金、陶艺制作、缝纫等工具。这三大部分内容基本能满足小学劳动技术教学的需要,也保证了学生劳技课有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劳技课的教学时间受课程计划的制约,有些种植、养殖方面的教学内容仅靠每周40分钟的一节课是很难解决的。既要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又要满足学生充分实践的时间,如何科学合理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劳技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我的做法是:
1.提前公布学习内容。因为种植、养殖的学习内容受到劳动技能与科学知识牵制,如果纯粹让学生不动脑的去动手做,那就失去了劳技教育的真正意义。我在教学中,把这方面的教学内容提前一周或一个月告知学生,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己去设计劳动方案,并利用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在劳动活动中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2.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做好劳技课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提高劳技课堂教学的效率的关键。多年来,我总是与学生在课前一起准备与劳技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和工具,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有充分动手做的时间。
3.整合《劳技》《科学》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我把劳技课中的种植和科学课中的种植内容整合起来,将实践与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种番茄》时,课前学生在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后,设计的劳动方案有10多种,有番茄苗卧栽的、有露天栽培的、有大棚栽培的、有盆栽的、有番茄生长中“打顶”的,有在不同花序上“疏花、疏果”的等等。每个学生都带着“课题”去实践操作,探求未知的兴趣十分浓厚。课余时间,孩子们到自己的“责任田”里,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各种数据,主动参与番茄生长过程的管理工作。这样的劳动实践,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番茄的种植方法,而且还学会了如何进行番茄种植的后期管理,更让他们品尝到了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三、创意拓展校外空间
课外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劳动技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研究问题。我把探究性学习渗透在劳技课外活动之中,鼓励学生发现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学习设计和实施研究方案,总结和分享研究成果。
在一次课外实践活动中,学生孙慧在剪枝活动时发现夹竹桃是有毒的植物,提出能否利用夹竹桃的毒性制作杀虫剂?她和同学一起,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有关农技员和专家,设计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方案,并利用学校星火生态园开展了一系列杀虫实验,证明了夹竹桃叶提取液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杀虫剂。最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夹竹桃叶提取液杀虫效果的探究》在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近几年来,学生在劳技课外活动中积极实践,主动探究,创新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木槿叶汁液洗涤效果的研究》和《绿色洗衣粉》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绿色杀虫液》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由此可见,劳技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培养了问题意识,促进了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 劳动技术 课堂教学 管理
劳动技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做到合理施教,组织好劳技课的实践活动,加强劳动技能训练,通过形式多样的的劳动技术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劳动技术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表明,“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初中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劳动技术课则是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科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劳动技术课的意义认识不足;(2)教材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3)忽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4)教学设备、实习场地条件差;(5)缺少高水平的劳动技术课专任教师。因此,要切实加强初中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与管理。
一、正确理解劳技课教学基本要求和特点
劳动技能的培养是劳技课教学的核心,在劳动技能的培养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劳技课教学有以下的特点:
1.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注重学生所从事的劳动项目和内容,组织有关知识的教学,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进。
2.注重思想教育。劳技课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要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
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劳动技术教育受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性别、认知水平和能力,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
4.注重综合性。把有关学科的知识技能有机地渗透到劳技课教学中,把劳技课教学与参加校办厂、校外工农业生产的劳动,以及参加社会和学校的公益劳动,自我脑力劳动、家务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二、认真钻研教材,优化课堂结构
遵循劳技课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结合现行教材、学校实际、学生实际及教师个人特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然后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
1.激趣导入。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常用的方法有:讲故事、猜谜语、实物展示、设疑、谈话等方法。例如,在讲授初中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刨削》时,可利用谜语“一只猫顺板跑,吃木头拉皮条。”学生们跃跃欲试,情绪高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接着导入课题。
2.突破重点和难点。做好技术操作示范是劳动技术课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成好这一教学任务,教师的操作示范至关重要,要求教师示范动作要规范、娴熟,步骤要清晰、明了;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有些动作可以夸张、放大一些,尽量让学生看清楚。因受教学内容限制,有的动作不宜演示清楚,可选用电化教学的手段进行演示。
3.加强课堂练习,促进学生劳动技能的形成。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练习尤为重要。如《简易木制品的制作》一节,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每人完成一个粉笔盒时,就比较困难。因此,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这样,教师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在社会劳动中的合作精神。
4.注重成果评价,引入竞赛机制。教师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要及时做出评价,对好的作品要给以充分的肯定,进行表扬。还可以开展劳动竞赛,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劳动技术竞赛,既能检查教学效果,又能促进技能的形成,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自信、自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良好技术习惯的养成
初中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为主要任务的课程,其特点主要在于它的实践性、基础性和通用性。它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一般的文化课,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虽然它也有传授生产技术基本知识的任务,但那是为技能训练服务的。它也不同于以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一般劳动课,而是使学生通过劳动过程把书本知识和实际劳动结合起来,掌握基本的生产知识和使用简单劳动工具的技巧。它更不同于为从事某种职业所进行的专门技术培训,而是给学生打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一般基础;即使在实际教学中把某一职业技术项目作为教学内容,也不能以这个职业的需要为目标,而应该使之成为培养学生通用技术的“载体”。因此,劳动技术课必须以操作训练为中心,采用“手脑并用,操作为主”的教学方法,绝不能把它变成劳动知识课。
四、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意识的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1.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要注重师生的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考权、讨论权、质疑权和总结升华权交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做、思、疑、综中发展,呵护学生每一个具有创意的冲动和念头,珍惜他们每一个带有创新性的言行萌芽。
中等教育的普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现在基本上都已普及了中等教育。不少国家已把义务教育的年限延长到了十至十二年,有的国家虽只规定实行九年普及义务教育,实际上已使愿意学习的青年都能受到完全的中等教育。各国普及中等教育虽然速度和做法并不一样,但在一些基本方面是一致的。
中等教育的发展是同工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并进的。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工业生产发展之前,尽管有慈善机构和宗教团体为贫困家庭的儿童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宗教改革发起者马丁路德还主张对劳动人民实施义务教育,但3时的小学教育是不普及的。后来,工业生产发展了,科学技术成了生产过程的雄本耍求,这就要求工人具备基本的读、写、算的能力。同时,为了防止劳动力的萎缩,也需要对工人子弟进行一定的教育。这时,工厂法才规定受过初等教育是儿童、青年参加生产劳动的甚本条件,于是初等教育才得以逐步普及。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童工制度逐步被废除了,对工人的文化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中等教育才逐步向工人子弟开放,打破了贵族、资产阶级独占中等教育的局面。二十世纪初,一些国家的产逐渐进入电气化阶段。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现代生产的労动者,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达国家开办了大M的辟众性的中$,使中等教育开始有较大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欧美等国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使中等教苻朝着普及化的方向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经济生活的改善,是中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些条件,就.不会产生让青年普遍接受中等教育的需要,也不可能为青年受中等教育提供物质条件。
但是,在不少国家的统计资料中可以发现,即使在生产萎缩的经济危机期间,中等教育的规模也没有明显的压缩。尽管这时教育经费紧缺,学校办学有困难,但还是不得不尽量多招收学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政府、群众团体希望用多招生的办法减少失业青年的人数,缓和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家长相信学生现在多读点书对今后参加工作有好处,可以选择一个较好的就业机会。
在总结一些国家的经验时还可以发现,中等教育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时,就会出现加速发展的趋势。在美国,十四岁至十七岁的人口中,高中入学率1910年只有15.4涔,而到1920年就增至32.2艿,1930年51.4涔,1940年73.3涔,差不多每十年增加20涔左右。又如在日本,战后初中升高中的比率增加十分迅速,1950年为42.5%,1954年50.9艿,1961年62.3笫,1965年70.7多,.1970年82.1艿,1974年90.8涔。这就是说,日本自1961年以来,每隔四、五年,平均上升10多。中等教育的加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不仅有经济因素,也有社会的和心理的因素。有的学者分析,当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入学率超过50%时,不上高中的已是少数,他们的家长和学生本人都会感到不升学是不光彩的,并将会影响到未来的社会地位,为了前途他们必须尽可能升入中等学校。小学毕业生升学的比例越髙,初中发展的速度越快。初中毕业生升学的比例越高,发展高中的要求越迫切。
中等教育的结构中等教育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普通教育,另一部分是职业技术教育。普通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一般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为他们升入大学打下基础,不能升学时也可以就业,从事一般的工作。职业技术教育,则以专业训练为主,兼施一般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训练的目的又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训练熟练的技术工人为主,有的以训练掌握某种专业知识的中、初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为目的,有的培养各部门的一般工作人员,如售货员、秘书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之间以一定的比例,构成一个完整的中等教育的结构。
中等教育的结构是在变化发展的。在生产还不很发达,中等教育并不普及的情况下,普通教育基本上是为升大学服务的。普通中学是大学的预备学校。职业技术教育为数不多,着重培养初级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熟练工人的培养则是由更低层次的教育去完成,很多是在工厂、企业里进行的。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中等教育的普及,就会有相当多的普通中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有相当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后就业。因此,普通中学就具有为中学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作好.准备的两种职能。在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熟练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就逐步成为中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要训练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是在近几十年里,一些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例都在迅速上升,与此相应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增多。培养这种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也就迅速增长。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这两类中等教育之间的比例也是在调整的。在开始阶段,普通教育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由于它是为升大学服务的,在社会上的声望也较高;而职业技术教育是为那些无法升大学的青年设立的,给予一种专业训练,使之将来能在一个部门找到职业,因而社会地位较低,同时因要考虑到就业的可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在中等教育中只能占较小的比例。以后,生产发展了,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需要量增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快,所占的比例逐步加大;同时,由于中等教育的普及,毕业生能升学的可能性减弱,也促使一些青年转向职业技术教育。根据日本的统计资料,普通教育同职业教育之间的比例约为三与一之比。日本在1922年至1952年间,普通教育总在百分之六十以上,职业技术教育则不超过百分之四十。五十年代以后,为适应经济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曾一度发展得很快,但七十年代起,普通教育的比例又回升了。据统计,1973年,普通高中学生占总学生人数的60.3%,职业髙中学生占39.1艿;1976年,普通高中学生占64.3涔,职业高中学生占35.7%;1978年,普通高中学生占66.4涔,职业髙中学生占33.6涔。从发展看,普通高中学生的人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可见,发达国家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比例,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都不普及的情况下,普通教育所占的比例要比职业技术教育高得多;2.当中等教育已经普及,而高等教育还没有达到大众化的阶段,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例一般可达40_50艿左右;
3.在中等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又达到大众化的时候,职业技术教育所占的比例又不太大了。为什么普通教育总是占相当大的比例呢?据分析,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不同,
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学生毕业后一般只能在少数相邻的有关的专业部门就业,而普通教育有升学和就业两种可能,就一般心理来说,都倾向于尽可能争取升学,升学无望才考虑就业。同时,由于普通学校毕业生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在各部门就业时学习一定的专业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所以,群众中要求升入普通学校的愿望要强烈些。
总之,中等教育的结构是与社会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相联系着的。中等教育的结构要随产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否则,就可能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中等教育的课程设置
实施中等教育有多种类型的学校,各有其培养的目标,因而课程设置也是不一样的。
但在近一、二十年里,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逐步出现了相互靠近的趋势。普通学校,在主要是为学生升学服务的情况下,着重强调学术性课程,以满足高等教育的需要。随着中等教育的逐步普及,中学毕业生中不能升入高等学校的比例逐步增大。这就促进学校不能不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就业的需要,在学习期间要为学生今后的就业作必要的准备,在普通学校里,除了一般文化课程外,也开设了各种各样的职业性的课程,供学生选修。美国在这方面是最突出的,
据统计,1972年至1973年度美国中等教育水平的职业教育班有33.5万个,其中86.1%设在普通中学里。美国把职业分为七大类,学校为每一类职业开设多种职业课程。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职业,在美国的中学里还配备专业人员进行职业定向指导。苏联的普通中学一直是以注重学术性课程著称的,可是,从五十年代后期起也有明显的变化。主要的是在学校里不仅实施综合技术教育,而且开展生产教学,大量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时间,要求学生在中学毕业时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为了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苏联政府要求工厂、企业、农场为学校提供学生参加劳动的条件,要支援学校的生产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在毕收时正确地选抒职业和升学的专业,从七十年代起,也在中学里广泛地开展职业定向的教育工作。
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是以训练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为U的的。在这类学校里开设的主要是专业性课程,为了学好专业课程也开设一定数语的文化课,这些课杻主要是为学好专业课杩服务的,jt程度要比普通中学的相应课程低得多。近儿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M,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缺陷。职业技术教冇的专业性越强,对于毕业后能从事对口专业工作的学生来说是有好处的,他们毕业后就能熟练地开始工作。但是,统计资料证明,这种专业完仝对口的就业是很难实现的。能完全对U的一般仅占毕业生的10%左右。多数的毕业生只能从事相邻专业的工作,甚至是很不对口的工作,他们参加工作以后必需重新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如果毕业生的文化雄础知识不够深广,学习时就会感到相当困难。特别是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新的行业,职业会取代原有的行业、专业,原有的工作人员不得不改学新的专业。据预测,今后一个人一生只从事一种工作的可能性已经很少了。这就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适应性。为了转换职业,需要有较为深广的基础知识。因而职业技术学校里出现了加强普通文化课的趋势。据苏联的材料,中等技术学校与普通学校所开设的普通课程已经基本相同,仅在学时上有出入。在中等技术学校里,普通教育科目的教学时数要占教学总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种趋势,日本学者把它概括为: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普通教育同职业技术教育逐步互相接.近、融合的趋势在一些国家已经明显地表露.出来。苏联政府于今年四月公布的《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改革的基本方针》中,已把普通学校同职业学校结合起来统一规划了。在文件<中声称,要在“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在青年中普及中等教育又辅之以普及职业教育。所有的年轻人都能够在开始工作以前掌握一门技,能。从发展上看将会使普通学校和职业教育相互接近乃至合为一体。”为此,《基本方针》要求搞好普通学校里的劳动教育、生产教学和职业定向工作;而职业技术学校要在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完成普及中等教育的任务。在美国,普通中学里都设有广泛的职业课程,选修的课程占有很大的比例。从去年美国发表的几份教育报告看来,对这种课程设置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在中学阶段大力加强文化科学的莛础知识教学。他们建议,凡是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的学生最低限度应有“五门新甚础课”的基础,这五门新甚础课是四年英语、三年数学、三年科学、三年社会方面的课程和半年计算机科学。在《为二十一世纪而教育美国人》这份报告里,初等、中等学校数学、科学和技术教育委员会,称它在同各团体讨论时,几乎没有人主张把着重点放在特殊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方面。相反,普遍认为,当代社会需栗‘有受训练能力的’青年,这就是说,当社会发生变革时,他们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以特定的与专业有关的技能的教学替代有力的普通教育,被认为是有害的建议,因为特定的职业技能只能满足短期内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