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初中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实验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验室不仅需要在空间上、时间上确保新教材所要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还要实现实验室的功能拓展,使实验室成为科学探究的场地,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验,而是要以开放实验环节让学生去做他们想做的实验.在实验进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在仪器的准备上会存在难度,那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一问题呢?通过实验室的开放,采取轮流实验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外的时间来完成实验,从而弥补时间与设备上的不足.在开展实验时,可以分小组进行,让学生在不断合作探究中,自行提出实验方案.开放实验室要求教师能够负责,并且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对于学生的实验结果能够正确地分析和评估,进而指导学生去改进、去创新.通过实验室的开放,可以让学生探究属于他们自己的“实验”,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室中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鼓励学生通过家庭小实验进行探究

家庭小实验指的是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日常生活用品来替代实验室仪器和药品等,由学生独立在家里完成试验,这一部分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补充.相对而言,这一类型的实验是比较安全的,而且实验仪器和药品都很容易得到,操作简便,不过这一类实验要求了学生能够在知识点运用上更加具备创造性和独创性.通过家庭实验,可以让学生积累更多细致、丰富的材料,拓宽、验证课堂教学内容,再配合上小实验,可以让学生对于实验的兴趣进一步提高,这样可以让学生将所学习的化学知识用于实际的生活中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探究兴趣.因此,化学教师要在生活中、生产中不断地积累素材,开发适合家庭进行的小实验.例如,在讲“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面进行实验,还可以配合上一个简短的视频:炒菜的油锅内燃火了,我们用锅盖盖住油锅,可以灭火!虽然这样的实验不支持学生去尝试,但是却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面对的紧急事件.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评价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096-01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最终教学效果的优劣不仅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如今知识爆炸、网络化的自媒体时代,即使是小学生也同样具有获取海量信息的不同渠道。作为教师,如果仍然抱残守缺,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必将被社会所淘汰。在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刻感受到了这种持续素质提升所带来的压力和动力,并形成了一些浅薄的思考和看法,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享。

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教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即使是在笔者所在的东部地区也同样存在教学思路程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现象。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很多年,但在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仍然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大量重复、无用的知识点,却不分区别地强迫所有学生进行背诵、抄写,为的仅仅是所谓的尽快出成绩。教师喊累、学生叫苦、家长焦心、学校无奈,看似短期有效果,实则在学生进入中学后其综合素质不足的软肋已暴露无遗,成绩迅速下滑。教师在这种教学思路的指引下,也会出现教学程式僵化、课外拓展不足、过分围绕教参等问题,长此以往出现储备弱化、知识老化等现象,影响综合素质的提升,并使教学形成恶性循环。

最近几年,虽然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也已经认识到了教师综合素质提升的必要性,并采取了一些有益的措施,教师的教学方法总体上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但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仍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刻不容缓。

二 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教学探索的优势

好的教学方法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在如今的小学课堂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体育、美术、音乐九门课程,而许多学科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知识点的交叉,从而出现教师重复布置、学生重复完成,学生的大量时间被无效学习所占据,减负和素质教育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整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师生课内、课外的互动进行延伸,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了实现对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对部分关联学科进行了整合,笔者兼任语文、品德与社会、科学三门学科的教学,进而进行大语文教学的探索。在大语文教学的背景下,笔者对三门学科的异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最终以一门大语文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多元化、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接收的信息量大增,而在校学习的时间却并没有增加;而开放式自主学习模式的确立,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实行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模式虽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客观上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大语文教学的教师必须是一本真正的大百科全书。现代的社会是一个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即使是小学生,当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其获取的知识量也是惊人的,所以教师要有被学生问倒的思想准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日常的知识储备以及课前的充分准备都将显得尤为重要。

当然,立足现实,在目前的教改实践中,完全跨学科的大语文教学在实现上还有许多需要逾越的高山,其教学成果也有待于更多的检验,但这不妨碍广大的小学语文教师借鉴这种多元化、开放式、跨学科的教学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就越容易。教师可以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更多地将教学向课外实践延伸、向临近学科延伸,拓展他们的思维方式、健全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探索出一条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

四 新的教学模式客观上也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升

在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每天都在考虑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自身素质的提升,更谈不上学习、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而在实施了新的教学模式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俗话说: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在实施了大语文的教学模式后,教师教给学生的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碗水,这势必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否则将在教学中显得捉襟见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运用者,而且也应当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者、传授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安徽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中图分类号:O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9-124-02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利用化学实验教学来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科学素养;培养策略

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什么是科学素养呢?它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刻丰富内涵且很难准确说明的概念,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人对其理解是不同的。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发展、构成要素和特征

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Science Literacy”,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的是1958年美国学者赫德教授,他认为:“科学素养”是“对科学与科学应用于我们社会经验里的了解”。目前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新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目标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科学知识、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虽然人们对科学素养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人们对科学素养的认识仍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基础性、丰富性、公平性、开放性、操作性,这便构成了科学素养的特征。

那么国内外科学素养的现状如何,又存在哪些问题呢?

二、科学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借鉴国外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指标体系和调查经验,于1992~2001年围绕我国公众(18~69岁)的科学素养基本状况、我国公众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以及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等问题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过四次调查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在过去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从1996年的0.2%提高到2001年的1.4%。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很大,美国1990年已达7%。

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科学素养被曲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应是包括知识、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个层面的个体素质。二是学生发展片面化。将学生视做科学的附载体,而不是将科学作为学生发展的原材料。三是教育背离社会需要。片面强调知识与识记知识能力的科学素养,不能形成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情感和态度的社会人。

那么科学素养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具有哪些作用呢?

三、科学素养的作用

1.科学素养是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目前在教育部已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科学课程标准》中,都已将科学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科教师、班主任、教育管理部门和全体学生共同努力,全方位教育和多渠道渗透。

2.科学素养是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基础。意大利学者埃特里•捷尔比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强调具备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引导每个公民把终身学习作为生存责任和生存方式,提升其学习的自觉性和学习力。”学校教育是奠定学习者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科学素养所包含的正是训练学生基础学力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3.科学素养是可持续发展观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新世纪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的主导思想,目的是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逐渐增加的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间的矛盾。只有具备了科学素养,才能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利与弊,才会用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去发展经济、使用科学技术,才会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4.科学素养是人文精神内核的需要。“科学技术是桨,人文精神是舵。”仅有科学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技术必须受到人文因素的制约。因此,科学素养中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元素,人文精神是科学素养不可或缺的成分。利用科学史培养科学素养时,自然而然地就渗透着人文精神的培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本文试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探讨科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四、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科学素养的策略

1.以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建构主义者特别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根据该理论,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一要引发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通过创设一定情境,通过协作、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认知心理学认为科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直接的动力,它促使学生积极地去学习科学知识,并从中得到满足。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一个极有效途径,新奇有趣的实验能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学习。

3.改进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部分化学实验进行理想化处理,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如:把实验室制备的乙烯直接通入高锰酸钾溶液、溴水中发生褪色现象,不能说明乙烯能使它们褪色。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提出如下题:①如何证明制得的乙烯气体中混有杂质气体S02、C02?②如何除去乙烯气体中混有的S02、C0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4.开展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利用“实验的探究性活动”有效地培养科学方法。如:利用实验探究完成“过氧化钠的性质”教学。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教师表演魔术―滴水着火,学生观察。

(2)实验探究(学生活动,教师组织)

①问题情景再现:学生分组再现上述实验,教师提醒仔细观察。

②探究方案设计:学生根据现象进行假设,设计方案,教师指导。

③实验验证假设:完成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检验生成产物。

④实验

步骤:在盛有过氧化钠的试管中滴入适量蒸馏水。

现象:产生大量气泡,试管壁发烫;迅速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在所得溶液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蓝。

结论: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产生氧气;有碱性物质生成。

⑤结论:过氧化钠与水能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棉花达到着火点,放出的氧气使棉花迅猛燃烧。

(3)发展应用

将一长玻璃管插入包有过氧化钠粉末的棉花中,并瞄准过氧化钠吹气。在教师指导下,这样既可提高学生思维逻辑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学生求知的科学方法。

(4)拓展、延伸课外实验。课外实验是指教师不现场指导下,学生在课外用一些简单易找的器材,独立完成设计、制作、操作并得出结论的实验。如: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实验时,可让学生用pH试纸检测当地污染水源、雨水或土壤的pH,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办法,将实验的方法和结论写成论文等,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增强实验创新,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质疑是探求真理的前提和基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培养他们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在这方面,实验同样发挥了它的优势。例如:在验证过氧化钠性质的实验中,学生要检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一般会选择酚酞,此时酚酞通常会先变红后褪色。有的同学解释:过氧化钠有漂白性,过氧化钠使红色酚酞褪色。而有些同学却提出疑问:“在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的澄清溶液中加入酚酞,红酚酞也会褪色,其原因也是因为过氧化钠的缘故吗?”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利用化学学科的特点,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周爱祖,关于学生科学素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1

[2]张志红,解读化学新课标中的科学素养[J],昌吉学院学报.2004.5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化学史 统计分析

1.引言

统计分析采用的文献源自《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出版总库”,采用系统查阅年度总目录与原始杂志相结合的方法,对自1980年—2010年和2011年—2012年两个时期发表的有关化学史教育的文献进行统计,从计量学角度,进行了评价,从中分析化学史教育的发展状况。着重对知网中的中等教育类核心期刊表(教学类)确定的三大化学期刊《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文献内容等情况进行了分析评价,勾画出关于化学史论文产出率的分布和影响力的概貌,试图为化学史教育研究的课题规划等方面提供某一角度的参考。

2.论文的统计分析

2.1发文量的统计分析。

研究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学科研究的水平和发展速度。根据《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化学史论文来分析。

论文基本上来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文章,占大多数。论文的生产趋势可分为2个阶段:2001年以前呈平稳上升趋势,中间虽有波动,但变化幅度不大;2001年以后,则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2008年—2012年间的论文数量;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发表的文章的数量与2007年前的24年中的总数相当。由此表明,我国化学史教育经过20多年的摸索,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研究势头旺盛。

2.2论文内容的统计分析。

据统计分析可知,在知网中化学史的文章主要发表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化学通报、大学化学、中国科技史杂志、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各大学学报中,对于1980—2010年期间针对三大核心期刊中的论文,根据论文内容做了如下统计分析。将论文按内容分为3类:理论型论文、实践型论文、其他。在此将与课堂教学想结合的文章称为实践型论文,反之称为理论型。论文内容直接反映教育科学研究的趋势。

表2 文献内容统计分析

表2表明,关于化学史论文内容形式多样。其中理论型论文占的比较多,实践次之。理论型文章主要说明化学史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所起的作用等。实践型论文,着重介绍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化学史进行教学及在哪些章节应用化学史教学,等等。实践型论文跟教学直接相连接,但从发文量并不多,其原因可能是化学史的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所以难以形成统一固定的形式。

2.3化学史在教学应用的统计分析。

化学史中有很多例子,对于什么例子能促进教学和学生的发展的问题,是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的问题。本文就化学教学和化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中的文献中化学史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的表3。

表3 化学史在教学应用的统计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元素周期表和卤素的发现史,被大多数教师运用于教学中。卤素中氟气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中生动的故事,可以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学习科学家们坚持不懈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知识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符合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目标。

3.化学史教育的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化学史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中得到灵活的运用。如《化学课程标准》中将许多化学史料编为“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化学教科书中设有“阅读”栏目,提供或介绍相关的化学史知识等。所以正确地将化学史运用于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

3.1让化学史教育在教学中实现“穿插美”。

化学史是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反映。虽然现行的教材有时只是提到化学家的名字,并没有做详细的介绍,但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其相关的历史,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穿插,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化学史教学不仅可以追溯到知识的来源,还可以揭示其中的科学思想和方法,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例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者——门捷列夫,他不分昼夜、坚持不懈地研究着各种元素,探求它们的化学特性,并且将每一种元素都记录在一张小纸片上。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后,他终于在大量元素复杂的特性里,成功捕捉到它们的共同性。其实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在矛盾中前进的,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这激励着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形成正确地看待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

3.2让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美”。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成为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也有很大的帮助。波义耳说过:实验和观察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基础,化学必须依靠实验来确定自己的定律。化学史记录着每一位科学家实验的过程,可以说是一部实验史。在教学中我们联系化学史进行教学,让学生们了解到科学家们探究实验的过程,身临其境地体验到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同时学会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增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乐于去发现真理,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采用多样化、采取多手段将化学史与化学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汲取知识的同时,领会渗透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既给学生以知识,又给学生以智慧,无论对目前的新课改还是素质教育都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马铭,唐建生.中等化学教学类3种期刊环境教育文献统计分析[J].化学教育,2003:2,31—32.

[2]廖正衡.略论化学史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自然辩证法研究室,2—1—3.

[3]王树林.让学生学一点化学史[J].化学教,1982:30(3),233.

[4]杜建功.运用化学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J].化学教育,2003:4.

[5]于晓燕.化学教学中的化学史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8:8—9,34—35.

[6]李永红,刘建阳.科学素养教育的切合点——化学史教育[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11,1—6.

化学科学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三种版本有机化学实验部分栏目设置的比较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并审定通过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有3种,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宋心琦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苏教版,王祖浩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鲁科版,王磊主编)。

新教材在教材研制上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栏目的设置。栏目是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设计的。三种版本有机化学实验部分在栏目的设置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三种新版化学教材栏目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理顺栏目的实施与日常教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尺度和高中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对全面落实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教材很重视有机化学实验的改革,将实验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载体,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积极开发探究性实验,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优势地位。

表1:人教版(必修和《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统计

 

实验栏目

栏目意义

必修

栏目数

《有机化学基础》栏目数

栏目总数

实验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所做的演示实验或边讲边实验,准确记录实验现象,仔细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不断提高观察能力和水平。

9

14

23

科学探究

在此栏目设置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主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来揭示化学科学的奥秘教育学论文,同时培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3

8

11

实践活动

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科学的作用。

1

4

5

思考与交流

在学生已有的经验或者熟悉的事实和现象的基础上设置有关的学习情景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